佛弟子文庫

和尚也需要與時俱進嗎

2011/12/28  大字體  護眼色

為什麼和尚也需要和時代同步?

不同的人,會給佛教下不同的定義。有的人認為佛教是宗教,有的人認為佛教是哲學,有的人認為佛教是一種人生觀,還有的人認為佛教就是一種迷信。不過在正信的佛教弟子意識中,佛教是教育。這個教育不是一般世俗的教育,而是佛陀關於宇宙人生實相的教育。佛教教育的根本目的,並不在於保佑人們陞官發財、長命百歲、趨利避禍、榮華富貴、萬事順利。恰恰相反,佛教教育的目的是要人們舍棄對上述這些的執著追求。

佛陀從「人的生老病死」、「萬法(物)的成住壞空」,悟出了宇宙人生的實相。佛陀認為,宇宙當中一切的存在,沒有一樣是可以恆久不變的,一切都處在變化之中。佛陀稱之為「無常」。既然一切都是無常的顯現,那麼眾生又在追求什麼?

如果我告訴你,你所追求的東西有一天將不復存在,不再屬於你,你還會舍棄一切去追求它嗎?很少有人會這樣去想問題,大部分人都是這樣想:管他呢,先拿到手裡再說。因為這樣的想法,人們努力的付出,甚至不擇手段的要去獲取。如此,煩惱便產生了。如果僅僅是產生了煩惱,也還好一些,問題在於所有的身口意的造作行為都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佛教稱之為「業」。業分善業、惡業和不善不惡的業幾種。「業」會導致(產生)一種叫做「輪迴」的東西,而「輪迴」這個東西,不斷的帶我們在生死的大海中進進出出、沉沉浮浮。

站在究竟的角度,輪迴這個東西實在不能帶給我們恆久不變的快樂,所以佛陀努力在尋找舍棄輪迴的辦法。經過很長時間的苦修,佛陀最後在一棵菩提樹下找到了舍棄輪迴的辦法,我們稱之為「證悟、涅槃」。佛陀將這樣的方法傳給與他有緣的眾生,很多眾生循著這樣的方法,到達了同樣的目的地(彼岸)——「斷除煩惱、脫離輪迴」。隨後,這樣的教育方式產生了一個叫做「佛教」的東西。

佛陀在2500多年前已經進入涅槃,但是他的教育卻一代代流傳下來,教育了很多人。擔當教育使命的就是這些「和尚」,正是因為這些「和尚」,我們在佛陀進入涅槃2500多年後的今天,還可以有緣聽到佛法。還可以學習到佛陀當年傳下來的很多方法。所以我們對這些「和尚」懷有深深的敬意,視之為「寶」。在漢傳佛教中,我們稱之為「僧寶」,在藏傳佛教中,我們稱之為「仁波切」(意為如意寶或者人中之寶)。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的價值取向、不同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不過,無論世界如何變化,眾生的生老病死、萬法的成住壞空卻一直上演著,無量的眾生仍然在生死輪迴中掙扎,苦無出期。這些「和尚」一直秉承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思想,不斷往來此娑婆世界,奮勇救度眾生。

試問,如果這些老師(和尚)墨守陳規,不能做到「與時俱進」,又如何去教育一大群「與時俱進的學生」呢?信息時代,互聯網的發展為佛教的弘揚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無限的可能性,佛教的高僧大德們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在博客上、微博上譔寫文章,答疑解惑,度化眾生。這充分說明了佛教是有生機的,有活力的,是活潑的而不是呆板的。也正是因為佛教可以與時俱進,所以在佛陀涅槃2500多年後,佛教仍然可以煥發出勃勃生機,給一切有緣眾生聽聞佛法的機緣。這,才是活生生的佛教!

和尚不是吃苦念經的麼?

在問這個問題的時候,不妨自己思維一下:和尚吃苦是為了什麼?念經又是為了什麼?

佛教的修行方法林林總總有八萬四千種,我們稱之為「八萬四千法門」,這「八萬四千法門」用來對治眾生的「八萬四千種煩惱。」,這些法門之中,就有苦行!苦行的目的在於讓自己的心遠離「貪瞋癡慢疑」這五種心毒。遠離這五種心毒,就是遠離煩惱。遠離煩惱,就有可能徹見自己本來面目,讓自己覺悟。

並非所有僧人一剃度,穿上僧服就可以擔當如來家業,弘法利生。雖然站在勝義諦的角度,所有僧人都是一樣的,都是「僧寶」;但是站在世俗諦的角度來說,僧人也分兩種:凡夫僧和見道僧。凡夫僧在沒有見道前(證悟前),和眾生都是一樣的,也有慾望,有煩惱,也受生死的束縛,也會輪迴。但是一旦見道(證悟),就成為了我們常說的「高僧」。

在大乘佛教中,見道僧要具足永不退轉的「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發願救度一切流轉在輪迴大海中的苦難眾生。你能想像一群有這樣願力的和尚卻不跟紅塵接觸,只顧自己閉門念經,還念念不忘要救度眾生的嗎?所以,千萬不要片面的認為和尚就應該「吃苦念經」,別的事情跟和尚無關。

為什麼現在和尚還需要考大學?需要文憑,需要地位?

一個人立志出家為僧,心懷救度眾生的大願,但是仍然要從一點一滴學起。世界上最早的教育體制就是佛陀建立的,今天學校裡的校長、教務主任、紀律老師、專業課老師,在佛學院裡都有。佛學院的教學也是從初級到中級再到高級。在藏傳佛教寧瑪派中,僧人經過20多年的刻苦學習和實修,最後要考試獲取「堪布」的學銜。堪布相當於佛學教授。在格魯派中,經過20多年的學習和實修,要考取「格西」(即佛學博士)。考試的過程與現在的博士論文答辯相同,不過我們要知道,佛教的這種教學和考試方法可是存在了上千年了。現在我們用的這些教育方法最遠也不過才兩百多年。

在佛教中,僧人可以說一生都在學習實踐中度過,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學到老、用到老」。哪裡像今天的學生,出了校門就把知識還給老師了。佛教裡的文憑,可不是混出來的,那是經年累月的苦讀、聞思得來的。沒有這樣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精神,如何成為人天導師?如何擔當如來家業?

現在好多人求神拜佛都是都給寺廟捐錢什麼的,說真的送錢給佛,不算是侮辱佛麼?原來現在的佛性都可以用錢來算了麼?——依佛制,佛教寺院本身並不應該從事生產活動,僧人的任務是學習、實修、教化眾生。寺院和佛學院其實就像是師範學校,這裡是培養老師的地方。自佛陀時代起,在家人給出家人供養就是制度,出家人沒有收入和經濟來源,生活上完全靠信眾的供養。佛陀住世講法的年代,佛陀每天還要托缽乞食,接受大眾供養呢?

今天到寺院的人們,很多已經不知道為什麼要給寺院供養了,很多人以為給寺院錢,給僧人錢,就可以為自己換來一份平安,換來榮華富貴、高官厚祿,這些都是對佛教極大的誤解。這種誤解,即有歷史的原因(如文革對佛教的破壞),也有人們貪慾的心態在作祟。

很多人到寺院去,是抱著跟佛菩薩做交易、做生意的心態去的。我給你燒高香,供香火錢,你就要保佑我平平安安、陞官發財、金榜高中、子孫滿堂......這些想法,實在是愚癡的很。佛並不需要我們燒香給他,佛陀早已證悟圓滿的智慧,徹斷一切煩惱,怎麼會去「爭那柱香」呢?這真是用凡夫見識妄斷佛陀智慧。

佛教的修行,講究福慧雙修。既要修福,也要修慧。慧從持戒來,從禪定來,從精進聞思來。福德資糧,從佈施來,從忍辱來。佛家稱為六度波羅密,即到達彼岸的六個方法,缺一不可。供養寺院僧團,就是佈施的一種方法,常養自己的福田,為自己累積修行資糧。如果抱著做交易的心態去做供養,這樣的供養只有微薄的功德,無法轉換為成佛的資糧。

談到佛性,略作說明。佛性又作如來性、覺性。即佛陀之本性,也指成佛的可能性、因性、種子、佛之菩提之本來性質。佛性不分國度、不分種族、不分階級、不分貧富、不分貴賤、不分美丑......佛陀認為,一切有情眾生皆有佛性,因「貪瞋癡慢疑」五種心毒而心生障礙,不能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以致一直在輪迴苦海中顛沛流離,不能脫離生死,殊為可惜可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出家不是職業,而是生活方式

出家,真的是一種職業嗎? 出家是一種職業,許多人都...

為什麼出家人都姓釋

為什麼出家人都姓釋? 這是從東晉時代,有一位叫道安...

夢參老和尚:妙法蓮華經

第1講 第2講 第3講 第4講 第5講 第6講 第1講 跟法華經...

學佛者應從恭敬三寶開始

學佛者當從恭敬之中求,尤其是對出家師父。為說明此事...

弘一大師禪修的故事

1942年的10月13日,農曆九月初四,一代高僧,南山律宗...

出家修行自警七條

原文: 先民有言,禹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我今...

天寧維那十六歲,功夫相應付飯債

清朝末年,江蘇常州天寧寺有位冶開老和尚童真出家。這...

一位20歲出家僧人的心路歷程

和大部分同齡人比我是幸運的。幸運的是自己在童年聞到...

【大藏經】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大藏經】【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大藏經】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阿彌陀佛普遍接引,為何那麼多人還往生不了

問: 念佛的人都想生西方,阿彌陀佛大慈大悲要普遍接引...

能造的心,所造的境全部是虛妄的

在唯識學當中它告訴我們說,人生的無奈來自於第八識的...

出家人有31件事可稱作不祥

一、佛前安坐受人禮拜,不祥。 二、佛前罵人,不祥。 ...

高聲念佛誦經的十種功德

《業報差別經》: 高聲念佛誦經,有十種功德。一 能排...

夢中家財萬貫,醒時兩手空空

我們為什麼一直生死不得自在,六道輪迴,受諸眾苦?因...

穿透力極強的光明悲願

因地的佛與佛之間,因地願力不同所表現的有的光能夠照...

「摩訶薩」的七個意思

摩訶薩有七個意思,這是大菩薩的意思。這七個意思以前...

信佛好長時間了,為什麼沒有進步

問: 我學佛已經有一段不短的時間了,但覺得自己沒有什...

女+馬=媽

女+馬=媽 為你做牛做馬的女人就是媽,你怎能不愛她? ...

耳邊經常有念佛聲,是不是魔障

問: 我學佛有十年了,近來一年經常耳中有念佛聲,有...

改變思維

有一家生產牙膏的公司,很受消費者的喜愛,每年的增長...

《挽回劫運護國救民正本清源論》白話譯

(印光大師著 圓濤法師白話譯) 道德仁義,本來是我們自...

界詮法師的出家因緣

我是一九五九年出生的,六零年鬧饑荒,六零、六一、六...

印光大師:親屬不信佛、不如法怎麼辦

彼等不能如法,一須以言勸諭,二須於佛前代為懺悔,祈...

當知殺生須還命債

平時人死了埋在墳墓裡,吃葷的人把大魚大肉吃到肚子裡...

了凡四訓:改造命運的竅訣

前 言 《了凡四訓》是明代袁了凡居士寫給孩子的四篇家...

【佛教詞典】鬼城

乾闥婆城之異稱。乾闥婆為八部眾之一。屬鬼神之類,故...

【佛教詞典】段物及食四句分別

【段物及食四句分別】 p0857   瑜伽六十五卷五頁云:...

【視頻】淨界法師《往生的曲線》

淨界法師《往生的曲線》

【視頻】天因法師《什麼情形不犯盜戒》

天因法師《什麼情形不犯盜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