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2017/09/05  大字體  護眼色

宏海法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一講)

前言:

佛法的流傳,主要是要有人來講,有人來弘,這樣才能使佛法的正義在這個世間,讓更多的有緣能夠得到法的利益。遙想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大法東傳,大家對佛法掀起一股學佛的思潮。大家都去聽法,有名的佛門大德都來弘道,在這種情況下,當時的講經說法是非常盛行,可以說是盛況空前。後來由於講的過度,慢慢忽略了真實的行持。以至於說有大事的因緣,達摩祖師東來闡述教外別傳。說明那時講經弘法成了一種弊病,就是過頭了。時轉至今,我們現在教內講經弘法特別難得。這樣沒有人來講沒有人來弘,同修們也很難真正的領悟佛法的意趣。佛法真實最終極的目標(這樣)學佛。所以說,曾經的弊病竟然成為我們現在有時候已經是不能夠了。從這點來講,可見佛法已經有一定的飄零了。所以在當今希望佛門的有識之士、大德、善知識、能夠發心去講經去弘法。我們護持佛法的同修也能夠成就,護持法師講經,護持法師說法。阿彌陀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各位同修,這樣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我們能夠在這裡來共同學習稀有難得的佛法,每一次對於法的熏習,都必將是我們未來菩提道業解脫的金剛種子,功不唐捐。今天我們講的課是《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那麼總歸我們來學習佛法,在心態上首先我想說一下,有一個前提:就是雖然我們說佛法,圓融無礙,這個普度眾生,但是在具體的學修方面,特別是如果說皈依三寶以後,正式到入聞思修的正規的階梯,邁入這個次第以後呢,首先信仰,是一件嚴肅的事情!那麼聞法也要比較殷重。那麼我們再來聽聞佛法的這個心態上,每一次,每次參加法會也罷,來共修也罷,都要調自己的殷重的心態,恭敬和虔誠。

首先,我想至少從三個方面,第一個,以前的祖師們著作裡有比喻,像有我們一個容器,來納受這個法語甘露一樣。首先這個容器不是扣著的,是開敞開放式的,就是把自己的心打開。當然,有時候我們出去剛剛去弘揚佛法的時候有好多情形,好像信仰,佛法講的道理,因果輪迴,說你必然一定要隨著我這麼信,它就是這樣的,好像往往會被人誤會有一種強加性。我覺得在這個心態上,有時候我覺得其實我們自己也許沒有反思到,因為我們常是容易被自己受了一些主觀的熏習,很難把他的心態變得客觀起來,接納佛法。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就是無意中自我的對立的覺得說,佛法來的比較強制。其實呢只需要我們來把自己的心態擺平,把它盡情的客觀起來,就好像一個開敞的心態,接納這個法的時候,就像一個容器一樣,你不是扣著的,一定是向上敞開的。那麼這個法語甘露注的時候呢,把甘露這個水,比喻佛法一樣能夠倒進來,能盛得住。這是首先是應該具備的第一個心態。

第二個呢就是盛得住你還不能漏。為什麼說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呢?在佛法裡面,就是聽聞了以後,你得琢磨,如果你琢磨的時候越琢磨越對,原來如此,正合我意,那麼你慢慢的對於法的心性的培養,對於修行的激情,都能夠如影隨形,跟進上去。否則的話,在場的時候聽法,哇,聽得似乎是法喜充滿吧,但是一過頭拋之腦後,一回到人世間,實際很難培養起來正念,何況說有「定力」。那麼這個時候,這個佛法的作用在我們身心世界之中就只是曇花一現一樣,在的時候有,不在的時候忘卻了。就好像容器下面有漏,開了一個口子,不管你注入多少佛法這個甘露它都會流走。這是第二個我們應該注意的一個方面。

那麼最為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出問題的是什麼呢?就是來聽聞佛法的時候帶著成見。或者說指點江山,或者說且我試著聽他講完,然後到底看看他想做一番點評評論。當然我們學習佛法要非常理性,可是這種理性基於正知正見,就是佛法講的「智慧」,至少像我們剛才講的是一個客觀。我們客觀的這樣去跟自己的身心世界跟我們的人生一世來對照,現實情形來對照,然後接納佛法講的真理。

那麼它一定有完全脗合和對接的地方。可是一旦,如果我們心裡帶一種成見。有時候我們來聽佛法,很多人來的時候,反正我沒有信仰,我是唯物主義者,或者我是信其他的一些派別吧,學術也罷宗教也罷。那麼這個時候,就好比說這個容器裡面邊它曾經有東西,特別是如果你帶這種邪知邪見,沒有帶著這種清正的心來聽佛法的話,那麼就像容器裡面有發霉的東西,或者有一些殘留的一些細菌。這個時候,就是把佛法的甘露注到這個容器裡邊,但是很可能這個水把細菌泡了以後,它好像越來越發揮作用,整個把這一容器的水都給污染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俗語叫「邪知邪見」!這個呢,其實是三種心態中最為麻煩的一種,所以我想今天我們來聽聞佛法,乃至以後每次對佛法的熏習,調養心態非常重要。因為身為凡夫位的時候,不是說每個時期都能守住正念和正見,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把心態調配到跟我們法的步調一致起來才能相應。這是我想聞法的一個前提吧,我們做一個交代。

那麼長久的在這種我們講佛法,可是在主流社會的觀念中,對於對佛法對於佛教其實有著諸多的誤會。看到磕頭的,我們有時覺得是迷信。看到莊嚴的殿堂,或者進去有供著佛像,如果沒有佛法的熏習,或者不信佛的話,他走進去覺得陰森森的,甚至看到披剃出家像我一樣這種形象出去,稱之為和尚。他覺得說,或者說法師們,人都活成這樣,什麼也不能幹,還有什麼盼頭。所以等等這些讓人哭笑不得的。所以有時候,對於佛教對於佛法的弘揚,我曾聽到一種見解,說佛法有三多:第一個,這個老人多;第二個婦女多;第三個文盲多。就說什麼呢?就說信佛的人大部分都基於這種水平,好像是萬般無奈了,或者說碰壁碰的不行,沒事幹了才去學佛。這是長久以來對佛法的一種誤解。當然在這幾年,我們在弘法的過程中,還是覺得至少青年壯年這種隊伍逐漸的壯大起來,對於佛教的認知,對於佛法的領悟,信眾都有很大層面的拓展。

那麼其實我們就理上來講的話,我們常說「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為什麼說這三多,其實它也有它的道理。首先為什麼老人多呢?老人一輩子經過的坎坷多,跨時代,幾個時代,一輩子的這種風雨,這個世態,這種人情,所以他最後以後,經過了見過了他容易放下,他容易看透。在這種情況下,他一聽到佛法的這種出離心、苦呀、無常呀,他馬上就能相應。為什麼呢?他能有感同身受。其次呢,比如說婦女多也罷,當然這是一句戲語,可是的確佛法的這種慈悲情懷,比如說我們這個課程的主題,講觀音菩薩,他同婦女特有的心軟、同情心等等這些,在世間法來講至少有很大的這個共性。那麼如果說一個文盲能夠信佛,大家想想,他要有多大的善根,他什麼也不懂,莫名其妙他就覺得這個對。就像螞蟻不會寫字,可是我只會吃蜂蜜,要循著蜂蜜寫著這個字,把蜂蜜吃了字就寫好了,佛門裡面很難能可貴的一種暗合道妙。所以從這點來講,我們也無可厚非。

可是從這個觀點,這種認知來講,為什麼長久以來,佛法沒有成為主流?當然一方面學佛需要福報、需要智慧、需要善根因緣。那麼你能夠接觸到佛法,升起信心,至少對它感興趣,這是一種福報,從佛門來看。可是從現實生活中,這種福報,當然,從淺層次來看,佛法現在還是很昌盛。但現在有一種尷尬的情形,現在大家喜歡在外圈繞,真正能切入佛法這種甚深的義理,圓融無礙的闡述,對於人生觀宇宙觀的闡述很少,大家的福越來越薄,這是其一。第二個就是剛才講到的誤會,因為好多佛法中的一些甚深行為,但是在我們沒有接觸的,一看來就顯得很膚淺。比如說我們現在聽聞到佛法,首先講到的一個字就是「求」。這也是事實,對吧?雖然佛門中有一句話說:「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這是常講的一個範式弘法。就是說,讓他學佛,那麼人都是有七情六慾的,對於什麼都有一個追求,這是人的本性。我們現在達不到無求的,在求的階段,就要利用他這個「求」的思想屬性給他慢慢讓他邁入佛法。不管佛法的任何一個層面,文化也罷、藝術也罷,音樂也罷,乃至佛教造像,燒個香磕個頭等等這一些都是方便。「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慢慢的在趨向上讓他走進佛法這個核心義理。這個緣起性空的智慧。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廟前的香爐就好像成了一個「求」的領土了。求財的首當其衝,求官的緊隨其後,當然這也是一體兩面的東西。求長壽、求吉祥、求平安、求子女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等等這些。出國順利,事業發達,反正是試看今日佛門,怎一個「求」字了得。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時候會聽到另外一種聲音,當然這種人,一般呈現都是一身正氣,說你們這些佛弟子,說了佛門要看破放下,你還這麼能「求」,我雖然不信佛,我都從來都不求,你們是偽佛教徒,整天帶著慾望,說到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等等這些大道理來進行一番評判。作為一個佛教徒是進行批評的態度。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思想,到底是求還是不求呢?我們今天的主題,就是要明瞭到底「求不求」。當然要求,為什麼?有「求」必應。你在凡夫階段,不管你就算求財求壽,但是我們要記住,我們提倡「求」的時候,剛才講到真正說「先以欲勾牽」,我們看中的不是他的所「求」之物,而是他的能「求」之心。這是學佛一個最重要的第一步。我們作為一個凡夫,我們都一個「求」的對像,都有一個理想。我們「求」的這個心態,就是向這個理想靠近。我們什麼也不「求」,其實看上去很美好像跟佛法很近,其實在行為上,也就是我們講,從事相上現象上來講,其實他是跟佛法越來越遠。為什麼?沒辦法走進佛。他的心是什麼呀?推的,遠離的。所以說真正對佛法起信起行,絕對是離不開「求」的。入無求,必從「有求」開始。求是「無求」的必由之路。

所以說諸佛菩薩,你看觀音菩薩也有願,藥師佛也有十大願,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等等這些,所以說這些無一不是在「求」。若我成佛,我要怎麼怎麼樣,我想怎麼怎麼樣,我的國土應該怎麼怎麼樣,這些能離得開求嗎?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非常客觀看待「求」,以及「求」的深淺層次和它的「偏」還是「正」的見解。記住,我們需要的是「能求之心」。它對於學佛的功能作用擴展特別大,但是不妨讓他先有「所求之物」,這是一個前提。如果講到這樣的話,佛法的核心其實是,當然不是從淺層次的,從外圍的來講,從更高的甚深法義來講,還是離不開一個「求」。甚至整個一代的佛法,信解行證就是從「求」字開始。最基本的,我們今天的主題是什麼呀?「有求必應」!一聽到「有求必應」,我們想到南無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無處不在的觀世音菩薩。這是我們今天的主人翁,她所給我們承諾的就是「有求必應」!也是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個課程《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呈現的全部內容,核心的就是要「求」。這就是為什麼,老是在廟裡,除了大雄寶殿,還有圓通寶殿,特別是普陀山,觀音菩薩有求必應。裡面掛了好多旗子呀、匾呀都在那個裡面。

那麼說到這裡,我們就開始今天正式的課程,首先我們來看,今天的這個主題我們來從經題來看——《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我們現在首當其衝介紹一下,到底說「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觀世音菩薩是一個什麼樣的何許人也。他為什麼有這樣的神通妙用,為什麼與這個世界有如此甚深的因緣。觀音菩薩梵語字很複雜叫做「阿縛盧枳帝濕伐邏」,印度話叫起來很繞口,漢譯叫做「觀世音」。那麼在舊譯裡,在佛教裡都知道,一個是玄奘法師,還有一個我們今天普門品的譯者是鳩摩羅什法師,待會我們有一個仔細的講解,對他的生平。那麼在羅什法師之前,我們常規把它叫做「舊譯」,就是之前的舊社會一樣「舊譯」,舊的一個時代。玄奘法師之後叫做「新譯」。它是兩種譯的風格不一樣。那麼觀世音菩薩在經典裡面,一旦要翻譯觀世音菩薩,在舊譯呢,都叫光世音,就是光明的「光」,世間的「世」,音聲的「音」又譯為「觀世音」。後來在玄奘法師譯裡呢,才叫做「觀世自在」,或「觀自在」。比如說《心經》裡面: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那麼密宗裡也把他譯為「正法金剛」、「清淨金剛」、「綠度母」、「白度母」等等,這些都是他的化身,這是觀音菩薩。

那麼,其實觀音菩薩他的這個名號,他的這個名稱就顯現了他的功德和威力自在。為什麼呢?這個觀世音呀,是偏以什麼,我們有「身」「口」「意」三業,是偏以他的「語業」。那麼這個「光世音」,就是「光明自在」,這個偏以他的「身業」,身體的妙用。那麼這個觀自在說明他的「身」「口」「意」三業,已經圓融無礙自在,甚至可以六根互用。為什麼觀音菩薩殿叫「圓通寶殿」。一旦他得到這種妙用的時候,他的耳朵,我們凡夫眼睛只能看東西,耳朵只可以聽聲音,舌頭只知道什麼味道。但是觀音菩薩一旦進入圓通,打破這種執著障礙,分別以後可以六根清淨,互相任用。比如說,耳朵就能起到眼睛、舌頭的功能作用。他都可以起現行。這就是從「觀自在」來講,我們很淺顯的理解的一個「自在」的內涵。

那麼在唐朝之前,觀世音菩薩,有時候我們去看一些老的廟宇,老的繪畫什麼的,觀音菩薩在經典裡面也有說:「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度眾生住此山」,就是普陀山。他那個時候的相貌大多偏於男相,丈夫相。那麼後來在唐朝之後,慢慢的因為觀音菩薩他是無處不現身,他所示現的身份等等大多以女性居多,而且中國人對於母愛的崇尚,比較大家都有共性共識。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慢慢的隨著佛法的弘揚,乃至觀音菩薩時時刻刻每次示現的公案,歷史曾上無數次的,光觀音菩薩感應靈記就有這麼厚一本書。歷朝歷代,對於他每一次示現來度化眾生,對於他慈悲呀、智慧呀、乃至點化像濟公一樣點化都記錄了這樣好厚一本。在這些記錄裡面,大多都是以女性的形象。比如送子觀音、魚籃觀音、海島觀音,慢慢就形成了她成為一個女性的形象。那麼為什麼說原來叫做「光世音」,後來常容易叫做「觀音菩薩」呢?這也是因為唐朝的時候,大家都知道,開國皇帝李世民的中間重疊了一個「世」。那麼在古代,皇帝的權威是絕代的,不可侵犯的,當時為了忌諱這個,所以大家習慣上就把觀世音「世」字去掉,叫做觀音,我們現在脫口就成為觀世音菩薩,習慣就叫觀音菩薩。這是她名稱的由來。

那麼再講到這個觀音菩薩,她為什麼說能夠有這樣一種度眾生的,剛才講到甚深的因緣,其次無盡的神通妙用。這個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在經文中曾有過交代,觀世音菩薩名號的來歷從三個方面:據釋迦佛以前有一座如來應身叫做「寶藏如來」。這個「寶藏如來」當時有一個轉龍王太子叫做「不眴」,就是說大概意思就是眼睛一下都不眨這麼樣的。那當時的「寶藏如來」,當時去宮裡面應供,那時供養佛和他的弟子,就像釋迦牟尼一樣一到一個吉祥的日子,或者連續幾個月幾個月的請到王宮裡面來應供,以給世間人培福種福田,就是增加福氣的意思。那麼當時這個寶藏如來到宮裡的時候,不眴太子隨著他的父王和母后整整三個月,慇勤的早上去請安,一日三餐去送,灑掃,佛陀的寢宮都是安排的妥妥貼貼。

後來,寶藏如來見這個太子宿世的善根特別深厚,就問他說:「你這麼慇勤的來侍奉,你是為什麼呀?你有什麼願望?」那麼這個太子就說:「世尊,我今以大音聲這次供養乃至盡形壽所有的善根,迴向佛道,將來在我行菩薩道的時候,世間一切的苦難眾生只要他受苦的時候,他的聲音為我的天耳所聞,他受苦的情形為我的天眼所見,那麼我一定馬上令這些眾生免除苦難,如果不這樣,我就不成正覺」。他的親教師阿彌陀佛也是發這樣的誓願。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如來說你現在如此修行發願,給你授記名觀世音,無量佛滅後也就是阿彌陀佛,將來在極樂世界後補阿彌陀佛,轉為一切珍寶成就世界。那麼你的名號叫做普光功德山王佛。這就是當時寶藏菩薩如來在給觀世音菩薩作為不眴太子,凡夫的時候給他授記。你的修行當如此,他的願力如此。所以這是他尋聲救苦的由來,是宿世悲願。宿世就有這個悲願,他可以有這個尋聲救苦的功能作用。

那麼第二個,為什麼有這個尋聲救苦的原理和本事呢?是因中修證得來的。這個我們大家都知道有一本經典叫做《大佛頂首頂楞嚴經》,我們常叫《楞嚴經》。楞嚴經裡面有一個情節,就是有二十五位阿羅漢菩薩等等這些修行成就的聖人,當時文殊菩薩和佛都在場,給他們說所成。就是過去他們都是怎麼修成就的。我怎麼得到從凡夫修成聖者,從迷轉為悟,從染成為現在清淨的心裡。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第二十四位,我們眾所周知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我們講:「念佛憶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大勢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現在都在極樂世界,現在是他兩個上首菩薩。我身後,阿彌陀佛這邊,這邊就是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那麼第二十五位菩薩就是觀音菩薩。

整整用一個章節,篇幅也很長,介紹他過去怎麼從佛法修證得到現在的尋聲救苦的神通妙用。那麼這個我們可以著重學習一下,大家都知道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在普門品裡面可以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當時這個觀世音菩薩對釋迦牟尼佛說,在過去無量劫的時候,曾經供養過一位觀音如來,這個觀音如來教他一種修禪定的方法叫做「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當然這個詞聽起來非常的專業,佛教裡面動不動就是三昧呀,什麼禪定呀,四禪八定,世出世間等等。那麼我們聽不懂也無須覺得這個太專業。我們可以講一下它的大概,我們就知道,其實觀音菩薩過去修行的這個法門,在經文裡面形容稱為「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就是他怎麼修成就的,很簡單——反觀,就是觀照。心經裡面說「照見五蘊皆空」。觀照,反思現在一切的現象,然後慢慢的把這些分別執著二元對待打破。整個一代佛法它的功能作用就是在修行上,讓我們消除分別。眾所周知,我們這個世界所有的思維也罷,語言也罷,看待問題也罷,最最起碼一定是二元的。就是有左一定有右,對不對?有上就會有下,有高就會有矮,有胖就會有瘦,善惡等等這些都是分別的。一旦落入到這樣的分別狀態的時候,其實就是凡夫認知世界的層面。

那麼觀音菩薩就是從一個凡夫,他當時是怎麼修的呢?我們可以嘗試聽一下這個經文,然後再進行講解。他開始他跟佛說:「初於聞中,剛開始他只是利用耳朵聽聲音的這個狀態來進行對治修行。首先我們反思,為什麼我們六根,耳根呢聽聲音的時候,聲音是怎麼到來耳朵裡面,耳朵是怎麼知道聲音的,聲音的表達是怎樣分別的。作為凡夫也好,反正說我耳朵不聾可以聽音樂、聽講話,叫媽媽就知道是我媽,聽到爸爸就知道是我爸,大部分習以為常都這樣,沒有反思過。可是就如同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覺得人會有生老病死一樣,觀音菩薩當時曾經在這個他想為什麼耳朵可以聽到聲音?我對聲音的反應,為什麼呈現的狀態,怎麼樣分別,我為什麼跟聲音有感覺。

他不斷的反觀這個東西。在這種情況下,他說,最初開始修行的時候他就反觀,反觀「初於聞中」,剛開始反觀聽聲音的這個功能作用,「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那麼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什麼意思?我們不要心急,我們可以進行講解,其實他的道理也非常簡單,就是說:當我最初聽到這個世界上,那麼所有的譭謗聲、詛咒聲、嘆息聲、悲哀聲、或者讚歎聲、歌頌聲、歡笑聲的時候,我們的凡夫是對這些聲音是有分別。讚歎時候,我舒服,歡樂的時候我隨著心情愉悅,誹謗的時候我覺得這是一種負面情緒會影響到我,然後說我的不是的時候,我就極其憤怒。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觀音菩薩就開始覺得這種二元分別的對待一定是有我,然後有聲音給我聽,這種聲音又是從別的地方發出來的。

他就開始反觀說,最初,慢慢觀著觀著,心靜的功夫達到一種什麼程度?聽到任何一切的聲音以後怎樣呀?「入流亡所」,就是說這種聲音不像以前一樣,一定得分別他的喜怒哀樂的情緒,而收縮收縮,只能聽到外來一種聲音,它是一種「聞」性,就是說這種聲音只是一種聲音罷了,不去分別聲音的類別和好壞。在這種情況下,我就只能是知道,觀察到我聽聲音的我的功能,能聽的功能作用和外來聲音的為我所聽的時候它的相結合,他慢慢把心靜到這個程度。一切的聲音的喜怒哀樂他不去分別。在這種情況下,就慢慢的忘卻了外界的聲音境界,覺得動靜,聲音是動的,我能聽的聞性是靜的,動和靜,動靜二相,瞭然不聲。打破二元,把它結合的融為一體,那麼這個就很了不起。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來看後面說什麼?「如是漸增」,慢慢越來越強,這個禪定、心靜功夫越來越厲害。在這種情況下,「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段經文大概什麼意思呢?我們來想,就是說,隨著自己觀察力和控制力的提高,慢慢就進入一種極其寂靜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這樣的話,剛才的這個水平是雖然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可是它還有一個動,一個靜,還是對待的。在這種情況下,他就慢慢的收縮再收縮,只有聞性的功能作用在,和動和靜的分別都沒有了,不斷去的讓自己的新的禪定境界深入。慢慢到最後,進一步修習不已呢,外邊的動靜相,和我聞的聞性,能聞和所聞的動靜,又把它融為一體,打破了。打破以後,才知道,原來聞屬於生滅的一種狀態對吧?有聲音起伏,包括聞性,能聞所聞,包括動靜都是一種生滅,有動就有靜。那麼這種情況下,生滅,有生和滅的狀態的時候也不行。再進一步的禪定,不斷的深入不斷的深入,突然間寂滅現前。這時經文裡面是怎麼形容的呢?突然超出世出世間十方圓明。這個話聽起來很專業,超出世出世間,十方圓明是一種什麼狀態呢?我們來看,就是說,說白了就是說打成一片,就是分不清宇宙是我還是我是宇宙。整個虛空凌空影像突然間消除了對待的常規思維。那就知道說,一般的說,這裡有個世界,世界有你我他。

金剛經裡面講的說,有人相,有我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大家知道這個相怎麼來的?因為一旦有我的出現,那麼相對我就會有你,分別就出來了。相對你和我,一定會有他,芸芸眾生相就出來了,你我他就組成這個芸芸眾生相。然後我們就說其中有數不清的愛恨情仇呀,這個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又說此恨綿綿無絕期,相續的受著,就是時間流淌的相就出來了。這金剛經裡面講的四相,一切以我為基點。那麼一旦打破我,你看,超出人我的界限以後呢,連根帶水,連根帶泥全部拔起以後,就諸法無我顯現。觀音菩薩從聲音這一個現象鑽牛角尖。當然,我們是比喻的,不斷的反思反思反思,突然間超出常規的這種分別狀態,禪定就現前了。

這就是我們常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在這種情況下,尋聲救苦,宿世悲願,再加上因中修證的功能就現前了。為什麼?打破了呀,打破的話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一切眾生沒有分別的時候,他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他的聲音就是我的聞性。這時候誰有痛苦,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反應在我們現實現象上就是這樣,你有求,他就會應。而且這種求和應,他不是說有刻意,絲毫的覺得,刻意的說眾生有了苦了,他怎麼怎麼樣說,非得去一定說這是一種責任一樣。他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天然作用。一旦把我們的心性打開,像觀音菩薩這樣。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說他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突然超出世出世間所有法。我們修行,其實最後也就是要入的這個境界,諸法實相。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當然觀音菩薩,其實歷史上好多大德,你比如說虛雲老和尚,虛雲老和尚半輩子,到50多歲才開悟的,在揚州高旻寺的那個禪堂。那麼他到處去修學雲遊廣結善緣,從普陀山起香,三步一拜,去朝五台,碰到文殊菩薩親自去接等等這些都還在他的凡夫層面。後來,到了揚州高旻寺,那時候他不斷的在修福。我們常說福慧福慧,福氣大了以後,智慧才能顯現。到了高旻寺以後呢,去禪堂裡面坐禪,那麼打七,打完一個七天就是什麼都不做。諸位要曉得,在以前的這個禪堂裡面的話就是用功夫,就跟觀音菩薩不斷的反思,就是反思。念佛的是誰?父母未生之前,我是誰?就參,就咬著這個東西不斷的問問問,非把這個究竟給問出來不可。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有一天,止靜以後坐禪的時候呢,他閉著眼睛坐,突然一睜眼睛呢,因為不是坐在一個禪堂裡嗎?可是他突然當時寂滅的心相應以後,突然間看到禪堂外邊有人在小便,還有一條小河,對面廁所裡面一個人進去小便,一個寺院的師父,外圍的。那麼他當時說,他怎麼能看到這幾例現象。第二天,他以為是產生了幻覺,在禪定中。完了以後他就去問那個師父,的確,那時候說他去廁所裡面去小便。當時他就沒有,就像我們現在稍微有點境界,巴不得所有人都知道。就是心裡暗暗的知道說,這是有一種相應。千萬不能執著,一執著,必定就是心會亂。

你看觀音菩薩說什麼:「如是漸增」。他不是當時就滿足了,再長驅深入,「聞和能聞,空和所空,滅和所滅」都把他不斷的不斷的深入才能得這個究竟的這個境界。那麼虛雲老和尚就是沒有這個,是心裡知道說這是坐禪坐的一種相應。那麼最後又過了幾日,突然間有一次在這個行堂的,不是在禪堂裡面喫茶嗎,行堂的提著茶壺給他來倒水,一下子倒滿了以後,那個茶把手給燙著了,咵一下,杯子打碎了。打碎了以後,怎麼樣呀?說了一首偈子,「燙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口難開。春到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是如來」,描述他的悟境。什麼叫家破人亡呀?就是家破呀,家在哪裡,就在我的色身之內,有一個我呀,人亡、人我的分別沒有了,所以說山河大地是如來,超出世出世間所有了,就是這裡講的十方圓明。

包括太虛大師也是一樣,他在普陀山,當時那個西嶺,現在成為一個餐廳了,那個時候是一個廟。他在那裡閉關的時候,因為就挨著普濟寺,也是每天去讀那個大般若經,讀的慢慢相應了以後就打坐,打坐每天晚上打坐。有一天晚上剛剛才入坐,突然間前面的寺院早上的鐘聲就響了,就是說一晚上好幾個小時他覺得頃刻間就沒了,這也是一種相應。有一次,坐的這個相應的時候怎麼樣呢?到這個蒲團上打坐,那麼打坐呢,突然間坐著坐著前寺的鐘聲又響了,一下子把他驚了,驚了以後到了忘我的時候,突然間發現什麼呀,所有的萬物,這種零虛影像整個打成一遍,就是我們剛才說的。他在後來,《我的宗教經驗》一文中,寫到這種悟境,就是當時一下子突然間找不著自己了,世界和自己融為一體,不知道自己是世界,還是世界是自己,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開悟」。所以虛雲老和尚在開悟以後說:「虛空粉碎,大地平沉」。有一句特別有名的對聯叫做什麼?「兩手將山河大地捏扁搓圓,掐碎了遍撒虛空,渾無色相。」就是一物都沒有一個可得的相。又說「一棒把千古業魔打死救活,喚醒來放入微塵,共作道場」。就是說,所有的你的六根對六塵的境界都可以作為法門來修。

就對著我為什麼能聽聲音?你看觀音菩薩這裡說,聞熏聞修金剛三味,就是說我怎麼會聽得到聲音?這個夠直白,大家都能聽懂,就循著這種慢慢深,原來聲音是一種分別,包括我能聽和聲音被我所聽也是一種分別。那麼最後聽的這種功能作用還在,它是動的,相對動還有一個靜,也是一種分別。最後,靜是怎麼滅的?動是怎麼升起來的?生滅也是一種分別,一下子打通以後才能超出世間所有法。寂滅現前,得到我們常說的有求必應的功能作用,開始所有的神通妙用顯現。當然這講的比較……當時呢這個法門就叫做什麼呢?就叫做「圓通法門」。後來觀音菩薩當時的這個觀音如來稱讚我,善得「圓通法門」,賜我名號叫做「觀世音」,名聲超法界。這個就是說在《楞嚴經》裡邊,講到菩薩的名號第二個。我們剛才講了第一個是宿世有悲願。作為凡夫,作為一個太子的時候,只要有受苦的眾生我就要去救渡。那麼光有願力不行,你得要有修證功夫。第二個就是因中修證得來的這個本領。

那麼第三個是什麼呀?果上利他。證果了以後,證到這個究竟的果了以後,要去利益無量的眾生,所以才會賜為「觀世音」。觀世音菩薩的度生方法,當時發願時候這個願力所設置的藍圖,包括他修證上的因果相應,都沒有離開以名號來尋聲救苦。所以我們現在一下子接觸的時候說,哎呀,他的名號就響徹在法界,果上利他呀。他修成就了以後,為了利益無邊的眾生,他方國土,不僅僅是我們這個國土。所以一切的眾生,都他尋聲救苦,慈悲普渡。我們想想法界裡邊有多少的眾生,觀音菩薩都可以一個不落的去救渡。真正如果我們,待會講到普門的時候,大家就知道。帶有人的情見的時候,你能夠這樣嗎?他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法界的一個什麼?相互一大緣起的自然作用。所以我們對於佛法的甚深禪定,乃至他所體現出來的沒有局限的這種發生相互的緣起。

就跟能量跟能量,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能量,我們每個人的起心動念也是一種法界的震動、律動的作用。在這種,相互一契合,反應在我們現實世界中就是說尋聲救苦。所以說,對於「觀音菩薩」這個名號的由來,我們由這三點大概了解一下。第一個宿世悲願;第二個因中修證;第三個果上利他。他將來發願這麼利益眾生的。這三個方面,構成了我們現在說,「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這個名號的內涵。這是我們講到這個標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先了解一下觀音菩薩。

那麼觀世音菩薩,菩薩我們大家都知道,菩薩叫做「覺有情」,又叫「大修道眾生」。就是不但自己要得到佛法的利益,還要讓一切人都沾到佛法的法喜。所以從這點來講,我們要知道,佛法裡邊講到菩薩的時候,一定有兩種特色:自利、利他。這樣的一種修行狀態稱之為「菩薩」。當然,我也不能枉學,一聽到說可以自利利他,就不管自己,天天跑去利他。最後,有時候學佛學的跟碰壁一樣,撞南牆頭破血流,人家也不領情,然後自己煩惱還一堆。所以要記住,就算菩薩,他也是還在利他在後,自利在前。一定要自利自到一定水平的時候,你才能放開手腳去利他,否則,你沒有這個本事。所以在這裡,我們要明瞭說,菩薩有深有淺,而且身為凡夫菩薩和果地菩薩。叫做「因地菩薩」和「果地菩薩」。什麼意思呢?有一種菩薩,他從凡夫時候修,他的願力很大,但是他也自己認認真真的去修因證果。每一個法門念佛也罷,禮拜也罷,讀誦也罷,持咒誦經都可以。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他只能叫做,也把自己的心得跟別人分享,包括,我這號稱法師也來去講法,那都是隨緣。有這個因緣的時候,也不妨利他。利他的時候其實也是自利,為什麼?你自己講給人聽自己也受益。但是,這都屬於,從菩薩的階位,從《華嚴經》裡面,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登地以後十地,最後成佛果。

那麼還有一種菩薩叫做「果地菩薩」,什麼叫做「果地菩薩」呢?大家知道每一尊佛出世,度化眾生,有一個詞叫做:「主伴互為,唯資大法」。就是說跟唱戲一樣的,那麼你是都是成佛了,大家一塊來度眾生。可是這個世界只能有一尊佛,一佛出世千佛護持,其他你要來助這一尊佛來弘揚佛法,你一定要化現成菩薩以下乃至凡夫,所有的這些祖師,你絕不可以說兩尊佛在一個世界裡面,沒有這麼一說。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有的已成佛的菩薩為了度眾生,再做菩薩就叫做「果後行因」。觀音菩薩就是這種水平。為什麼呢?觀音菩薩早就成佛了,叫做什麼呢?正法明如來。你看,我們現在有時候出去參學呀,到廟裡面到好多地方叫做正法講寺。其實就是取的觀音菩薩叫做正法明如來。普陀山有一個銅殿,正法講寺那個殿就叫做正法明如來殿。那麼他其實早就成佛了,為了輔佐阿彌陀佛是他的根本道場,現在在極樂世界。另外一個,釋迦牟尼佛在我們娑婆世界來弘法,所以示現成這樣的一期菩薩來度化眾生。佛門裡面常用的一句話叫做:「倒駕慈航」。

所以從這點來我們就要知道,天台家有一個名字叫做:「扶習潤生,扶習潤生,扶惑潤生」。就是什麼意思呢?故意的留著一點習氣和煩惱不斷。為什麼呢?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覺得說某某某歷史上有名的大德,寒山、拾得都示現成菩薩。可是他好像,濟公為什麼要吃肉呢?還有喝酒,他留一點餘地。為什麼?如果他所顯現的生活狀態跟我們不一樣的話,他沒辦法跟我們在一個空間緯數里面共存。所以他,就算我們這個世界特別是我們現在五濁惡世,哪怕佛菩薩來示現,他一定要示現一個有毛病的人。還給別人毀譽參半的人。因為本身,染污的世界,他是從佛國淨土來的話,他不可能他一個人,他自己享受著佛國淨土境地,可是他示現的時候必須跟我們步調一致。菩薩裡面有,不是有愛語攝、同事攝,就是大概這個原因。所以他示的扶,就是扶持的意思,扶持一點煩惱習氣故意不斷來潤生,滋潤眾生就是混到這裡來度眾生。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果地菩薩」。希望我們對菩薩也有這樣的一種認知。觀音菩薩就是最典型的「倒駕慈航,果後行因」。

那麼其實包括文殊菩薩,過去的七佛之師呀,地藏王菩薩,普賢菩薩,整個有名的其實早就久遠已經成佛了。就像演習一樣,又一次的劇本,又一次的示現我們這個世界。讓所有的人來分享他們所證到的境界,尋聲救苦。這是我們對於觀音菩薩,他是典型的叫「果後行因」。已經早就成佛的叫做正法明如來,將來在極樂世界,成佛叫做普光功德山王佛。現在在寶藏佛處名為觀音,在娑婆世界還有一個名號叫施無畏者。所以我們常說的:財施、法施、無畏施。所以說我們有一個認知觀世音菩薩。那麼一般我們見到好多觀音菩薩的形象,你比如說流傳開來,很典型的一個叫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他也是有差別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他主救的是什麼呀?就是說地獄道的眾生,因為他受苦多,受苦重,所以他就運用這種千手千眼無礙的陀羅尼去救。

那麼去救惡鬼道眾生的一般叫做聖觀音菩薩,聖觀音;救阿修羅道,叫十一面觀音,大家也見過。有一種形像是十一面,那麼他的手有時候幾臂的,上面托著月亮呀,太陽呀,這樣的一些法器,等等這樣的形象。救畜生道的是馬頭觀音,他的三十二相裡面也有這樣的。救天道的眾生,是如意輪觀音,救人道的以准提觀音為主,這是大概。當然他的分身隨類,分身散影,無窮無盡。現在我們就是初淺的從經典裡面經文裡面有過這樣的說法,這六種觀音主救六道輪迴的眾生。這是我們對於觀音菩薩名號的由來,他的名號的內涵,乃至我們現在在講經題,觀世音菩薩做一個大概的了解。那麼這一節的課暫時到這裡,我們下一節再開始講這個《普門品》,阿彌陀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觀無量壽佛經》第十觀:觀音觀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無量壽佛了了分明已,...

古佛應世名震十方,尋聲救苦娑婆緣重

娑婆世界,苦事最多;娑婆眾生,耳根最利。維我觀音大...

憨山大師《觀音讚》

大悲觀音像讚 我聞大士本無住。但在眾生心想中。眾生既...

妙境法師:如何得觀音菩薩感應

三惡道眾生的苦惱是很多很多的,他們很難念觀世音菩薩...

宣化上人:念《大悲咒》不受十五種惡死,得十五種善生

若諸人天誦持大悲心咒者。得十五種善生。不受十五種惡...

重修東關橋觀音靈感記

福建省永春縣,山川秀麗,民風淳樸,自古被稱為世外桃...

觀海聽濤,返聞聞自性

各位有緣,大家吉祥。 今天一早上呢,我們來到了這個,...

想要長相莊嚴,就要多誦大悲咒

誦大悲神咒功德不可思議。那天有人問師父一個問題,說...

【大藏經】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舍國靈鷲山中,與...

【大藏經】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大藏經】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大藏經】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工窮力極本來面目現

看那無思無為前,如何是本來面目?四威儀皆可參,要以...

植物也是生命,難道不是殺生嗎

當我向別人闡述為什麼我們要吃素的時候,最常遇到的反...

修持以淨心為要,處世以慎言為先

自己的修持以心地清淨為最重要,處世接物以言語謹慎為...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蒸蒸日上

問: 請師父開示,怎樣做才能讓自己的事業蒸蒸日上,...

心無片瓦

我很喜歡《楞嚴經》裡的一個故事。 是說有一位月光童...

玉琳國師前生是個苦惱的和尚

玉琳國師的前生是個最苦惱的和尚,相貌長得相當丑,也...

廣修福德,相好莊嚴

《大方便佛報恩經》說:「佛的身體有三十二相、八十種...

在家供佛,何業不消何福不生

供養佛菩薩像。或西方三聖佛像(阿彌陀佛、觀音菩薩、...

放棄爭執,一切隨它去

日照禪師是南方人,經常周遊名山大川。他很喜愛樹木花...

拜懺時怎麼做才能感應到三寶的加持

問: 拜懺時怎麼做才能感應到三寶的加持,才可以滅罪呢...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

日用而不知

玄沙師備曾說∶我們好像是全身沒入大海里,卻伸手向人...

聞信彌陀名號的人,當下就得十方諸佛護念

得到佛的護念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通途佛法得佛的護念的...

念佛心真不真,直在歡喜煩惱兩處中取證

念佛法門,最為簡便。但如今念佛之人,都無定志。所以...

極樂世界的漏盡比丘

漏盡比丘的一個特點就是他證得人我空了,沒我的觀念了...

迴向的意義

迴向,又作迴向、轉向、施向。以自己所修之善功德,回...

【佛教詞典】川施餓鬼

(行事)為水死之人,追福,於河中浮船,或在河岸築壇...

【佛教詞典】一切世間最尊特身

乃毗盧遮那如來不思議法身之尊稱。尊特,尊貴特殊之謂...

【視頻】夢參老和尚《在生活中觀「成住壞空」》

夢參老和尚《在生活中觀「成住壞空」》

【視頻】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大悲寺)

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大悲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