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戒定的功德作基礎,才能開發智慧

學誠法師  2015/10/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戒定的功德作基礎,才能開發智慧

我們有很多觀念是世間的觀念,不是佛法的觀念,所以學佛法就是改變我們的觀念。世間的觀念是要不得的,佛法的觀念才是正確的。但我們本來是學佛法,怎麼會變成世間的觀念呢?

其實是我們人的思想觀念裡,我們的心裡,多生多世以來,都是世間的觀念比較多,並且很強,很不容易去掉。比如說,大家學佛法的時候,非常精進用功,做很多很多的好事、善事,旁邊的人表揚我們:「某人,你很發心,做這麼多的事情,功德無量。」聽到這樣的話,我們就會生起慢心,認為自己確實做了很多事;對方說:「你學佛法這麼久了,怎麼還這麼糟糕,學得這麼差勁?還不如我呢!」我們聽了之後,馬上就起嗔心,心裡就會很不高興;對方說:「學得這麼久了,這麼用功,這麼精進,要注意身體,不要把這個身體搞壞了,要勞逸結合,不要這麼用功。」

這時,我們會怎麼去判斷?如果這個法師,這個同行善友,你覺得這個人比較可信,你就會想:他很關心我。如果你覺得這個同行善友平時不用功修行,就會覺得他是在我要用功修行的時候來擾亂我,這個依《廣論》中說,當我們在很用功修行時,有人來讓我們不要用功修行,這個叫魔在干擾。就是說,同樣一個意思,不同的人講出來,我們會產生兩種不同的感受和結果。一種認為他在關心我,另一種認為他是來妨礙我。

而實際上來說,我們信得過的人,告訴我們不要這麼用功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用功,因為假如身體搞壞了,的確就用不了功了。另外一種人說,你不要那麼用功,不要那麼精進,他也有可能是擔心你的身體,也有可能擔心你不能持久,也有可能認為你這麼用功,會用不下去,或者會用偏了等等。

我們常常會有一種習慣的想法:對方在語言上對我們的關心就是好的,如果不是的話,就是不好的,就是錯的。那麼,根據佛法,是不是這樣呢?我們常常說如法抉擇,既要依師,又要如法抉擇,你怎麼樣把依師與如法抉擇結合起來?如法抉擇,常常會犯的錯誤毛病,就是我們自己拿一個所謂的佛法概念,拿一個所謂的佛法道理,來解釋對方意思。對方對不對?做得正確不正確?

我們要領會如法抉擇的意思是什麼,比如法,色法是法,心法也是法,心不相應行法,也是法,有為法是法,無為法也是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這些桌子、椅子、木頭都是法。我們看到的是外在的形象,外在的形狀而已,我們不容易把它理解成是法。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對宇宙人生,是用佛法一整套的概念去認識、去說明的,但是我們常常會陷在世俗的思維體系當中。更進一步來說,我們學佛法,究竟什麼是佛法呢?如果我們弄不清楚的話,我們這個佛法就很難學好。佛法究竟是什麼,先要弄清楚,然後才能談到如何如法修行,如何如法抉擇?這個如法抉擇,不是說自己認為對的就是如法,自己認為對的與如法是不一樣的。

道次第,你從下往上看,與從上往下看是不一樣的,從下往上看,看的都是顛倒的,從上往下看,是一種圓滿的,它能夠各個點,各個角度,都看得到。就猶如我們站在廣化寺最高的地方——文殊閣,往下看,整個廟的每個部分都可以看得到,但是如果我們坐在法堂裡面就只能看到前面的大殿,很多地方就看不到,所以這與高度是有關係的。

從下往上看,與從上往下看是不一樣的。宗大師也曾說:「終生善行,悉成過失。」為什麼你終生做的善行都成過失了呢?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是善行,不知道什麼佛法,我們雖然學了佛法,但依然是帶著世間的煩惱心在做世間的善事。世間的善事,世間人做的很多很多,不僅說只有我們佛教徒在做善事,在行善行,不學佛的人具有善心、善行的人也很多,甚至做的事業比我們更寬廣。我們佛教做的善業是清淨的善業,是無垢的善業,兩者是不一樣的。世間的善法與無漏善法是不一樣的,同樣都是善法,本質卻不一樣。

所以,要清楚我們如何來學佛法,如何來抉擇法。抉擇本身就是智慧。法是什麼?法就是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對境的時候,我們會起什麼心,動什麼念。這個要靠智慧,我們智慧不夠的時候,是無法抉擇的。也就是說,如果首先對法本身都了解不清楚的話,我們怎麼去學習?另外,我們的智慧又很弱,我們怎麼知道抉擇呢?

在抉擇時,我們要有智慧現起,或智慧能力很強的時候,才有辦法抉擇。戒定慧,受八關齋戒就是戒,透過戒定的功德作基礎,我們才能開發智慧,有了這個智慧之後,才有辦法去作抉擇,如果沒有戒定的功德,我們不可能有真正的智慧,沒有真正的智慧,我們學的所有的佛法,都是概念性,理念性的。

以這種理論性來推理,來作決定,跟自己自性當中具足的功德是不一樣的,為什麼呢?因為,理論性的東西是靠自己的知識跟能力,能力很快就用完了,佛法就不同了,佛法有無盡的寶藏,永遠用不完,它是我們生命動力的源泉。

如果學佛法,學著學著就不想學了,學不動了,就說明你學的出問題,學錯了,越學越遠。如果學對路的話,一定越學越來勁,越學越有味道,越學越想學。如果越學越不想學,就是出了問題,出了大問題,出了障礙,這是很關鍵的。

如果學著學著不想學了,並且說這個佛法不好,這個法門不好,這是更大的問題,因為他不能在自己的自性上面找原因。所以給大家提醒提醒,學佛很久卻學不好,都是由於這樣的原因引起的。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濟群法師:心中無形的警察

基本的道德信條其實很簡單,如佛教的五戒、八戒,是具...

當初的三錢,輾轉增盛到三千金

這個五戒的問題,有兩個重點:一個是增長罪業,第二個...

真如三昧能遣除煩惱障、所知障

健行三摩地,健行就是堅固而不可破壞的意思,就是首楞...

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

在本經當中,結集經典的人先列出十六位代表性的大弟子...

印光大師《為在家弟子略說三皈五戒十善義》白話文

可悲呀眾生,從無始劫以來,就一直在六道裡面輪迴,一...

戒德具足,堪做世間之福田

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有一次向...

十善業道之法,也是成佛之法

從大乘佛教的業果學說來看,對業果最重要的認識在於:...

金剛經的40句名言

1.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2.若菩薩有我相、人相...

【大藏經】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大藏經】般舟三昧經

(卷上.聆志居士念誦)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

【大藏經】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闕譯人名今...

【大藏經】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

世尊我一心  歸命盡十方  無礙光如來  願生安樂...

弘一大師《放生與殺生之果報》

今日與諸君相見。先問諸君(一)欲延壽否?(二)欲愈...

放生功德無量無邊

一個人如果真的想要求得福壽,一定要把善事做的既深又...

宏海法師:雲水見聞—五台山

參拜大螺頂 阿彌陀佛! 各位,我們已經成功的拜上來了...

宏海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一) 各位同修,各位道友,今天因緣殊勝,又在我們《...

遠離淫慾,千萬莫近

淫為萬惡首就是這個樣子。這是生死的根本,一切眾生皆...

理解劫運的概念

劫是梵文劫波的簡略。劫波,翻譯成中文叫時分,是一種...

往生是現在的事,不是臨命終的事

佛的真實的智慧是可以解脫生死的,而現在外道呢?著於...

《法華經》中最精彩的七個比喻

《妙法蓮華經》在大乘經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法華經...

佛教主張積極超越自我

( 導語: 佛教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文化直...

是非止於智者

《佛說四十二章經》中說:不說是非難,是說我們在生活...

修行人心不要急躁,也不要生卑劣心

《華嚴經》裡講: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所...

這些能夠悟透,對淨土才有決定的信心

今天我們的版塊呢,要講到修持門,《莫道老來方修道》...

說說吃仿葷素食的尷尬事

大家都知道中國漢傳佛教自梁武帝極力倡導素食並數次下...

死亡猶如搬家

死亡像什麼呢?等於我們搬家一樣。我們這一生搬家搬得...

應具備何種參訪心態才能受用

問: 佛弟子應該具備何種參訪心態,才能真正受用? 慧...

一代高僧中的典範--弘一大師

我們都常講到說,出家為僧,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另外...

【佛教詞典】遮文荼

(異類)舊云嫉妒女,又曰怒神。惡鬼名。即起尸鬼也。...

【佛教詞典】靜志

(一)為沙門(梵 ?ramana)之意譯。指修淨行之行者。又...

【視頻】界詮法師《律為三學之基》

界詮法師《律為三學之基》

【視頻】大安法師《白居易念佛》

大安法師《白居易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