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承受果報時要無所住

淨界法師  2015/10/11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承受果報時要無所住

相由心生(過去…現在)…承受果報(應無所住);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成唯識論》)

這種承受果報、造作業力的道理,我們分成二段來說明,這是指過去跟現在這二部份生命的互動。當我們在承受果報時,其實我們是在深受過去的影響。

那承受果報這個地方,請大家括弧寫一個「應無所住」,我們把這個大乘的道放下去,這個承受果報是要無住的,你不能太在意。下一段相隨心轉、造作業力這個地方寫一個「而生其心」。

這裡要注意了,我們是怎麼來承受過去的果報?

第一、相由心生

先看第一段: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

佛陀說我們不是今生才有生命,我們已經經歷了無量無邊的生命,而這些生命,凡是走過的生命必定留下痕跡,這個痕跡就是所謂的「界」,這個界就是種子的意思。

你雖然生命死掉了,但是在你這一期生命當中,你所造的善惡業力的種子,都被留下來了。而這些種子一切法等依,都被誰留下呢?被阿賴耶識所留下,就依止阿賴耶識而住。所以我們每一次生命都留下很多很多的痕跡,有善的痕跡,有惡的痕跡。當這個業力成熟時,就創造了「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有些人到天上去了,有些人到人間去了,有些人到三惡道去了,有些人到涅槃去了。

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為什麼會有果報呢?因為我們過去造了很多很多的業力,這些業力就不斷不斷地出現這些差別的果報,就是這個意思。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人繫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

上一次跟大家講《四十二章經》,財色招苦。因為我們每...

濟群法師:不住於相

眾生因為住於虛妄不實之相而起煩惱困惑,並由此造業,...

死固人所皆有,但不得有求死之著心

原文: 汝言隨時隨地,得死便死之話。亦是求生之本,亦...

濟群法師:自我的回歸

自我,大家似乎都非常熟悉。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活在強烈...

大安法師:破除對身體的執著

這個身體的這種污穢、不淨。我們每天都跟四條毒蛇相處...

安住於何處

唐朝丹霞禪師有一次想要去拜見馬祖禪師,在路上碰到一...

人以愛慾交錯,故心不見道

「佛言:人懷愛慾,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

見影謂己有

《大莊嚴論經》中馬鳴菩薩提到過去曾聽聞過的一段故事...

【大藏經】雜譬喻經

(一) 昔有比丘聰明智慧,時病危頓,弟子問曰:成應...

【大藏經】【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品

(根據印光大師校定本校對)...

【大藏經】【註音版】禮佛大懺悔文

禮佛大懺悔文...

【大藏經】餓鬼報應經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

叢林參學中的「警策格言」

自古以來,叢林即是十方人士聚集之所,過去中國大陸的...

一生至少原諒三個人

有一段很有名的對話,寒山子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

為靈魂沐浴

俗世喧囂,紅塵擾攘,我們在其中摸爬滾打,難免會讓靈...

勤轉念,證菩提 -- 善於修這顆心

當我們不好的念生起來的時候,我們就煩惱了。貪慾煩惱...

高僧所具備的三種品質

這是一個崇尚炒作的浮躁時代。為了名和利的最大化,大...

狗子為何沒有佛性

過去趙州老人,有人來問他說:狗子有沒有佛性呢? 趙州...

聖嚴法師:佛教徒應以怎樣的態度來賺錢?

有人問起,做生意不能說實話,所謂老王賣瓜,自吹自誇...

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發心,名之為小

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

業力要得果報,有兩個條件

在整個藏教的《阿含經》,它在處理我們的生死業力這一...

大安法師:念佛時怕冤親債主接近怎麼辦

問: 冤親債主與土地十方有什麼區別?念多少聲(六字...

念佛是看您的用心而不是資歷

有人認為念佛一定要念很久之後,功夫才會夠用,或是認...

聖嚴法師《如何解決情緣的問題》

1.斷所有情緣 每個人在無始以來的輪迴中,到底有多少...

聲聲木魚的力量

大約二十一年前,本人有一天和一位朋友在蘇州近郊登山...

十住位的「住」是什麼含義

十住位言住者,慧住於理,名之為住。謂此位菩薩已歷經...

如何讓愛情不成為修行的障礙

問: 請問師父如何將男女的小愛、貪愛與成佛路上修行的...

【推薦】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古往今來,人類不論富貴貧賤,上至達官貴人,富甲天下...

【佛教詞典】隨機

謂佛隨眾生之機根而方便設教,利益眾生。金光明最勝王...

【佛教詞典】烏荼國

烏荼,梵名 Odra。東印度之古國名,其地相當於今之奧立...

【視頻】天因法師《俗眷可以繼承出家人財產嗎》

天因法師《俗眷可以繼承出家人財產嗎》

【視頻】淨慧老和尚略說《六祖壇經無相頌》

淨慧老和尚略說《六祖壇經無相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