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從果報中反省自己的因地

淨界法師  2015/10/02  大字體  護眼色

從果報中反省自己的因地

我們對因果的態度,應該是從果報中反省自己的因地,這稱為「觀果知因」。反省自己今生的果報中有哪些是滿意的,你就可以知道,自己曾經有這樣習慣性的善業;有哪些果報是不滿意的,這也可以看出自己的心中有一些是你習慣性的罪業,這些應該要處理修正的。所以修行的內涵,不是每個人都相同的。佛陀宣說眾多的教法,並非要每一個人都去修,而是要針對自己比較弱的部分去補強。若某方面做得很好,就不用再加強。

在修學的方法上,有的經典是屬於破壞性的,如《般若經》專門破執,你講一個東西,它就來破,破到最後就無有少法可得;有的經典則是建設性的,它要你這件事要做,那件事也要做,這是屬於有相行。

在滅惡方面,惡法雖有很多,但哪些惡法絕不能觸犯,若觸犯馬上會障道;在生善方面,善法雖也眾多,佛陀告訴我們哪些功德一定要先成就,否則將一事無成。佛陀在臨命終時,對滅惡生善的內涵已沒有時間廣說,只能抓住重點宣說,諸位在讀本經《佛遺教經》時,你將能體會佛陀的徹底悲心……

聲聞法對菩薩來說是共學的,聲聞法主要是對治三界的見思煩惱,所以對凡夫是比較實際一點,因我們現在經常所起的煩惱都是三界的見思煩惱,所以如果能善加利用聲聞法,對我們現前的環境來說特別扼要。

精進與不妄念之間的差別,精進的體性是勇悍,所以偏重在身、口的行動力,如往生咒、大悲咒一天持幾百遍,這是精進,對所修的法門能專一相續不斷地用功;不妄念則偏重在內心智慧的觀照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釋尊三事笑緣

有一天,佛陀帶著弟子經過市集時,看見一位賣魚的老人...

造了什麼業才會墮落成附體的大仙

問: 仙是做什麼樣的業才得到這種果報呢? 成剛法師答...

濟群法師《佛教的財富觀》

今天的社會,是一個經濟高度發達的社會。經濟的發展造...

因緣果報如影隨形

《大莊嚴論經》中馬鳴菩薩提到,若是造作善業,自然就...

大姑奶奶的往事

在很多老人的記憶中,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場大饑荒,都...

冤冤相報何時了

過去有個男子娶了兩位太太:大太太膝下無子,小太太則...

嘲笑他人得現報

初六那天,去看望外婆,在車上,偶見一位坐在車後的女...

損人利己是表面現象,其實真相是什麼

如果我們就未來的因果報應而言,會把自己的快樂凌駕在...

【大藏經】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三十三天...

【大藏經】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鷲峯山中,與大苾芻眾三萬二...

【大藏經】最上乘論

凡趣聖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論若其不護淨者。一切行無由...

【大藏經】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

世尊我一心  歸命盡十方  無礙光如來  願生安樂...

惟覺老和尚《吃素與學佛》

修行學佛就是要向佛學習。從身口意開始,學佛的身、學...

看破、放下、念佛

今天和大家講看破、放下、念佛。因為以前有一位居士向...

為什麼只教人念佛

《西方公據》中說:各位善人,世間有千條萬條路,為什...

有哪些可行的改過方法

然人之過, 有從事上改者, 有從理上改者, 有從心上改...

人不可貌相,有很多和尚是異相

人家說聰明不過衲子,衲子,就是指出家人說的。你不要...

好色縱欲就是自殺,不但害己也害人

影響人壽命長短的因素很多。刀槍水火,天災人禍,這些...

彎腰拾起的尊嚴

很久以前,一位挪威青年男子漂洋過海到了法國,他要報...

大安法師出家因緣及體會

在這個功利盛行、宗教與道德長期被邊緣化的社會能踏上...

四位比丘尼的往生事蹟

彭際清居士說:在我的家鄉吳縣,十多年來往生有證明的...

我們的眼睛總是在「看」

我們天天學戒律,佛教我們防非止惡。吃飯、穿衣、說話...

靜波法師:蒙山法會開示

一,蒙山法會的緣起 感恩佛陀,大家辛苦。今天是我們...

佛教勸我們不殺生的四個意義

佛教勸我們不要殺生,其意義有四種: 一、殺生害命,...

極樂世界的往生者有重量嗎

問: 佛經中有描述,極樂世界的地面有落花,諸上善人踩...

淨界法師:禪觀與淨土(念佛篇)

淨土宗目前念佛的人,最大的問題點就是只重數目而不重...

臨終的五趣相

眾所周知:六道輪迴之六道, 是包括天道、 人道、 修...

說誠實言--佛教戒規

在《佛說阿彌陀經》中,佛陀反覆提到了諸佛說誠實言一...

【佛教詞典】三分別

(名數)一自性分別,心心所之自性,對於現前之境,而...

【佛教詞典】瞻病五德

又作看病五德。據四分律卷四十一載,看護病人之五法為...

【視頻】多味寫國王的佈施

多味寫國王的佈施

【視頻】妙境法師《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

妙境法師《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