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見人一善而忘其百非

蔡禮旭老師  2015/04/30  大字體  護眼色

見人一善而忘其百非

「夫子見人一善而忘其百非」,見到一個人的優點,就肯定他這個優點,沒有把他的缺點或者以前做錯的事,變成成見放在心上,不會。這個叫厚道,這個叫給人信心。「看人要看後半段,浪子回頭金不換」。假如人家以前做錯,都不給人家機會,斷人的後路,這個叫刻薄。一直貶低他、否定他,很可能他會狗急跳牆、破罐子破摔,他可能會自甘墮落,這可能是因為我們完全否定人造成的。

所以光是一個信任人的眼神跟否定人的眼神,那給人的感受是天壤之別。所以看人可不可以積功累德?看人的這種態度、眼神,假如對人都是信任,光是看別人就給人家信心了,積功累德。

假如看人就是懷疑、否定,「哼,不行」,那個眼光掃過去讓人家都得內傷,這個叫造孽啦。我們修學的路上,改一個習慣都有反覆,所以用一個東西也有一個習慣的過程,所以人真正經歷過,修身非帝王將相所能為。將軍可以不怕死,你叫他不要喝酒,要他的命;叫他別發脾氣,他受不了;讓他改習氣不容易。改習氣就好像一層皮,這樣一層一層撕下來,都有這個痛苦的過程,但撕下來了,身心就輕安自在了,不做習性的奴隸了。 

曾子講到夫子的行持,「見人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很容易可以轉變對別人的一個看法,不會形成成見。你真的改過了,他非常肯定、隨喜你。另外這個「易事」,很容易相處、很容易侍奉,給人家如沐春風。假如我們處處對人都有看法、成見,無形當中就給對方壓力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認為別人是什麼樣

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認為別人是什麼樣。你不能容忍他...

人緣不好要怎麼辦

人緣不好者往往有一個毛病,自以為是,瞧不起別人;看...

把寬容留給折磨你最深的人

有一群兒狼,經常到一個牧場叼羊,牧場主用了整整一個...

你無法讓所有的人滿意

從前,有一位畫家想畫出一幅人人見了都喜歡的畫。畫畢...

愛不必喜,憎不必怒,一切皆如夢事空花

【原文】 語云:愛其人及其屋上之烏。言愛之極其至也。...

這三種人可以讓你人生少走彎路

按照佛法來講,高人即是有智慧的人,他有廣闊的視野,...

寬容的故事

當時佛陀在世時,有位阿闍世王,為了奪取王位,害死了...

長相的莊嚴與否,跟善惡業力有直接相關

請看第三各得真金色身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真...

【大藏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

(印光大師校印版本)...

【大藏經】右繞佛塔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及...

【大藏經】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信佛的人為何要供養佛像

其次一個問題,我們信佛的人,家庭裡面為什麼要供佛?...

每天都要上香嗎,還是心到就可以了?

問: 師父,像我們初學佛法的人,是每天都去上香拜佛...

究竟堅固的「首楞嚴」

首楞嚴經,意思就是說此經所講的道理,就是究竟堅固。...

攝受十方一切有情不思議淨土

此前六講給大家介紹了一共有九種的淨土視野,種類。若...

學佛最重要是親近善知識

佛說了八萬四千種法門,就是針對八萬四千類眾生,對治...

如何合理分配來之不易的財富

香港華懋集團原主席龔如心於2007年4月3日突然辭世,留...

佛是不是真的涅槃了呢

佛對待我們一切眾生,就像對待子女一樣,用他的法乳,...

【推薦】一句佛號就能收攝散亂的心

不學佛之前,都是散亂、黑暗、狂躁的心,在裡面加入佛...

隨緣度日和事業追求是不是矛盾

問: 有一事疑惑,請求法師開示。之前聽您說過隨緣度日...

精神生活比物質生活更為重要

人生的需求可以分為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二者必須兼顧...

在家如何修行才最高效

我們在家居士為了生活,還得有個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

一飲一啄來之不易,從點滴處節儉惜福

我們一定要愛惜五穀糧食,不能浪費,浪費糧食就是暴殄...

大安法師:如何恆順眾生

我們為什麼要恆順眾生?是由於眾生跟我們同體,我們要...

知有彌陀聖號,亦為不可思議之善根

原文: 不但此也,即絕無信願,絕不修持,知有彌陀聖號...

四正勤和四如意足

四正勤以精進為體 四念處其實是很難講的。四念處雖然只...

斷煩惱的時候,不能錯損菩提

修行要靠見聞覺知,你要靠見去緣佛像,要靠聞的功能去...

【佛教詞典】犯罪等起

【犯罪等起】 p0522 瑜伽一百卷一頁云:遍知犯罪等起者...

【佛教詞典】歸山

山,意指寺院。謂僧侶外出後再歸返原住之寺院。又作歸...

【視頻】慧律法師《想陰十境》節錄自楞嚴經第十六套

慧律法師《想陰十境》節錄自楞嚴經第十六套

【視頻】大安法師《感應之道》

大安法師《感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