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正勤以精進為體
四念處其實是很難講的。四念處雖然只有「身、受、心、法」四個字,只有「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句話,但是這四句話有一大本書,這四句話是佛教修行的根本法門。
一個人從學習佛法開始,就是從四念處入手。特別是出家人,一出了家,就要知道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樣才能夠進入佛法的大門,才能真正說是在學習佛法,是在修行。如果連最基本的慾望都不能止息,修行就很難進入。
講了四念處以後,還有四正勤、四如意足。四念處是以智慧為體,四正勤是以精進為體,四如意足是以定為體。修四念處時,智慧增盛了,必須再以精進來策發念心,策發智慧,令心勤求不懈。
所謂四正勤,一是已生惡令永斷,二是未生惡令不生,三是未生善令生起,四是已生善令增長。四正勤就是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兩句話上,分別界定清楚。
已生惡令永斷。因為已經斷了的惡,往往又會死灰復燃。比如說,貪慾心、懈怠心,都是惡法,都是修行中應該對治的煩惱。比如說,今天睡懶覺了,覺醒過來,那就從今以後不再睡懶覺;今天放逸了,有所覺醒,從今以後不再放逸。怎麼樣才能不放逸呢?怎麼樣才能不睡懶覺呢?就要有一種精進心,推動道念不斷增長,那就能夠令已斷惡永不再生。
對於已斷的惡,我們一般人往往是重複了又重複,犯了再犯,屢禁不止。犯了又懺悔,懺悔了又再犯,等於懺悔不起作用。所以要用精進的心令已斷惡永不再生,這才是修行者的心態,修行者的毅力。
未生惡令不生。我們有許多人,對於世間的種種壞習慣,如果沒有警覺的心,就很容易沾染上一些壞習慣。自己本來是清清淨淨的,沒有那種壞習慣,可是被人傳染了。比如說抽煙喝酒,這都是壞習慣。人並不是一生下來就會抽煙喝酒,而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社會接觸面的擴大,就逐漸沾染上了那些壞習慣。
如果是一個修道的人,是一個經常保持精進不懈怠的人,他就會在壞習慣面前經常保持警惕心,不接近它,不受感染,那就能夠令未生惡不生。這也是由於有精進心在推動策勵道心的緣故。
未生善令生起。世間有許多的善法善事,學佛有許多的善法善事,所謂眾善奉行,只要符合自他二利的善法,要積極去做;只要是符合現善、後善、究竟善的行為,要努力去做。
比如說,我們首先一條一條地落實十善法: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不嗔,不癡。進一步又修六波羅蜜: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樣不斷地提升善法的層次,不斷地擴大修習善法的範圍,使我們的人生真正成為純善無惡的人生。
已生善令增長。已經修習的善法,要不斷提升,不斷擴展,不斷擴大。比如說,我們在家裡修行打坐誦經,今天早上我誦了一卷《普賢菩薩行願品》,坐了十分鐘,能不能要求自己明天早上誦了一卷《普賢菩薩行願品》以後,坐二十分鐘呢?如果能夠做到,那就是令已生善法得增長。
每天晚上誦《金剛經》,要求基本上要誦一遍,能不能逐漸做到每天晚上誦兩遍、三遍、五遍呢?如果以精進心來策勵,晚上誦五遍《金剛經》是可以做得到的。因為我知道,一般的家庭休息的時間很晚,如果利用那些閑聊的時間、看電視的時間、逛街的時間,來修行打坐,那就會使善法增長,使修行進步。
四如意足以定為體
四正勤分為止惡和行善兩個方面。從斷惡的方面來說,既要已生惡令永斷,又要未生惡令不生;從修善的方面來說,也是既要未生善令生起,又要令已生善得增長。之所以能夠如此,都是由於精進心的作用。沒有精進心,要做到斷惡修善很不容易。四正勤以後,還有四如意足。四如意足是以定為體。所謂如意足,就是能夠滿足自己修行的願望,使自己的修行能夠得到滿足。
一、欲如意足。欲就是希求、仰望。如果修行沒有希求仰望之心,修行很難進步。有希求仰望,並且能夠得到圓滿具足,那就是欲如意足。
二、精進如意足。要想滿足自己的希求,不精進、不努力,達不到這個目的。精進就是一種推動的力量,精進就是有一種不斷進步、不斷追求新目標的力量。能夠精進,對於所修之法就能圓滿成就,如意具足。
三、念如意足。念就是憶念,對於所修之法念念不忘,希望所修的法門能夠得到如意滿足。
四、思維如意足。僅僅是憶念還不夠,還要通過思維揀擇,使得在所修善法上一步步地深入,才能使所修善法圓滿成就。
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這三個法門,是為一類。這是我們開始修行之時,在修行位上所應修習的三四一十二種助道法門。在這三四當中,以四念處為主體,以四正勤為行為上的推動,以四如意足為思想意念上的推動。
推動什麼呢?推動我們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推動我們精進地修習這四念處,早入聖道,早入甘露法門。這三四一十二種聖道,都是從同一個人的修行過程來加以安排的,並不是說你修四正勤,我修四如意足,他修四念處,不是這樣。而是同一個人就要次第修習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不僅如此,對於以下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也是指同一個人的修行過程。始從四念處,終至八正道,就是講的同一個修行者修行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