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從小養成的行為舉止會影響未來的命運

錢文忠  2015/01/2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從小養成的行為舉止會影響未來的命運

從小養成得體的行為舉止,對一個人而言至關重要,因為這不僅僅是個人修養問題,有的時候,甚至還會影響到個人未來的命運,這是為什麼呢?

過去大家庭裡邊有這樣一種非常奇怪的規矩:小輩去看長輩,長輩先不跟你說話,先這樣從上到下打量你一分鐘,很多人以為這就是長輩的尊嚴,長輩的架子,不是的,這叫望氣。長輩就要看看你這個小輩,看你的舉止,看你這孩子是不是可以造就,在過去這個叫望氣,長輩對小輩都這樣,老師對學生也是這樣,長官對部下也是這樣。

最好的例子是曾國藩,到他幕府裡的人,或者到他手下當官的,都叫你來面談,他要把你看到發毛為止。他一直要看你怎麼做,一兩分鐘不和你說話,一個人的壞毛病都會出來的。撓撓頭,看看,抖抖腿,如果對面是曾國藩,完了,前途結束,因為他認為你不莊重,不堪造就,這是過去的規矩。類似的故事在中國傳統中很多的。

春秋時候,中國有一個偉大的預言家叫單襄公。單襄公是觀察人、相人的高手。公元前574年,魯成公和晉、宋、衛、曹、邾等國結盟,古人經常會有盟會的,一些小諸侯國在一起開個會,大家有共同的利益,大家一致對外,相互幫助,這個叫會盟。這個時候,單襄公看到晉厲公馬上就說,這個人不行,這個人要出事,有災禍呢?人家說,晉國是個大國,晉厲公蠻厲害的呢,身體很好,怎麼會有災禍呢?單襄公說,晉厲公走路的時候眼睛望遠不望近,腳步抬得高高的,離地太高,心不在焉,所以這個人遲早要出事。我們如果看到一個人走路時眼睛看得那麼遠,腳抬得很高,我們一般是不會理他的。正像晉厲公這種走法,單襄公認為他要出事,果然晉厲公就出事了。

單襄公看到晉厲公走路的樣子,就準確預言出了晉厲公的未來,這個故事聽起來簡直太不可思議了,那麼這個故事究竟是真是假?難道古人通過觀察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真的就能推斷出這個人未來的命運嗎?

中國社會或者中國傳統,特別強調禮。我們是禮樂文明之國,我們有非常完備的禮制,所以我們從觀察一個人是不是守禮,是不是懂禮,是不是尊禮,基本上可以判斷他在社會上受認可、受歡迎、受尊重的程度。如果一個人在社會上很受歡迎,如果一個人在社會上很受尊重,如果一個人在社會上人緣很好,是不是他將來的發展前途會比較好?如果一個人一看就不順眼,社會上誰都看他不順眼,要麼傲慢,要麼肮髒,要麼邋遢,你說這個人會有什麼好的前途?所以這裡面是有它一定的邏輯的。古人為什麼要相人呢?農夫可以從天文星象的變化來預知未來幾天、十幾天,甚至幾十天天氣變化;有人生閱歷的人,也可以從一個人的外貌、舉止和儀表當中去預測他的命運。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不能把相人簡單等同於迷信,它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還有一個故事和我們都知道的一個成語有關,叫「鶴立雞群」。大家都聽說過這個成語,但是這個成語的主人公是誰?很多人可能就不知道了。「鶴立雞群」的主人公就是竹林七賢之一嵇康的兒子嵇紹。嵇紹在曹魏年間擔任侍中。嵇紹十歲的時候,嵇康就被殺害了,所以他是在母親的嚴格教養下成長起來的,對母親非常孝順。當時的晉武帝下詔要徵用他,因為他很有名,所以他就到了洛陽去當官。當時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大臣,還沒見到他就問見過嵇紹的人,說這個人到底怎麼樣?他爸爸嵇康很有名,那嵇康的兒子怎麼樣?那個人就回答到,昨天我在人群當中一眼就看出誰是嵇紹,因為他氣宇軒昂,鶴立雞群。

後來朝廷認為,像嵇紹這樣的人,非常注意自己的儀表,非常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非常有尊嚴,這樣的人應該讓他去選拔人才。果然,嵇紹一點都沒有讓朝廷失望。當時沛國有個人叫戴晞,年輕有才氣,而且和嵇紹的侄子嵇含有非常密切的交往。大家一看,那麼有才氣的一個人,又跟嵇大夫家的關係很好,這個人將來一定要有大用。但是嵇紹發現戴晞行為輕浮,有的時候不注意場合,不注意儀表,對大家不夠尊重,所以嵇紹就認為這個人不堪大用。這個戴晞因為很有才,很多人都喜歡他,後來還是當了官,但是不久,就因為行為不端,罷官離去。大家都非常佩服嵇紹的判斷力。

一個有修養的人,一定是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路也有走路的樣子,而《弟子規》接下來連用了四個「勿」字,指出四種嚴厲的禁止的行為,那麼究竟是哪四種行為呢?為什麼這四種行為是不好的呢?

《弟子規》接下來連用了四個非常嚴厲的「勿」字對孩子的一些舉止做出規定:「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這四個「勿」,如此嚴厲的語氣,這在《弟子規》裡很少見。「勿踐閾」是什麼意思就是進門的時候,不要把腳踩在門檻上。我們知道,古代的門檻都比較高,為什麼比較高?古代的門檻是有各種功能的,有一個功能就是擋洪水。我們可以看到,好多孩子過門檻的時候,喜歡站在門檻上,顛顛,不行,這個不莊重。過門的時候跨國門檻,但是千萬不能先踩在門檻上,這非常輕浮,門檻不能隨便踩的。此外,還有男人先邁左腳,女人先邁右腳的規矩。

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是宣統皇帝溥儀,當時在故宮裡邊惹過一件事情。他少年時好玩,跟著英國師傅莊士敦讀書,後來買了一輛自行車,在宮裡邊騎。故宮裡都是門檻,影響騎車,皇帝下令把門檻給鋸了。每個門檻開一個窟窿讓他騎車走,當時大家都覺得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為門檻不能隨便碰。

「勿跛倚」,什麼意思呢?就是一條腿跟著地,一條腿顛著,這樣靠在牆上,這就叫跛倚。現在很多小孩子覺得這動作很時髦,大概受了港台電影或者有些電視劇裡邊一些黑道行象的影響,往那兒一靠,這是非常輕浮,非常不好的行為。

「勿箕踞」,古人的坐是席地而坐,盤腿而坐的,一般來講是跪坐,向老一輩的日本人還是這樣跪坐的。你坐的時候,千萬不能一屁股坐在地上,把兩條大腿這樣叉開,這樣像什麼?像簸箕,這個就叫箕踞,非常不禮貌。今天我們坐在椅子上,兩條腿撇開,這樣坐著就是箕踞,不能這麼坐,非常沒禮貌,我們一般要求坐的時候腿是要併攏的,女性更是這樣。女性雙腿併攏還略略應該腿側一點。過去講究的坐姿,還不能這麼並,要稍微側一點,男性是要並直的。

「勿搖髀」,不能抖動大腿。像《禮記》裡邊都有這樣的話:「立勿跛,坐勿箕。」站著的時候,不要一條大腿站著,一條腿蹺著,顛著在那兒抖;坐的時候,不要兩腿伸直,像簸箕一樣,毫無禮貌。下面這一段話是《弟子規》對孩子的肢體動作做出的一些規定和提醒。

《弟子規》除了對行走站立做出了明確的規範之外,還針對日常生活中的瑣碎小事,提出了「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這是為什麼呢?《弟子規》為什麼會專門針對揭簾子和走路拐彎,提出要求呢?

《弟子規》在這幾個「勿」後面還連著「勿」字,這一段《弟子規》語氣特別嚴厲。那幾個字呢?就是「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講的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非常容易忽略,而實際上是應該重視的問題。我們古人講「緩揭簾」,因為進門的話,除了外面有個門,很多家裡是用簾子隔開的。古人認為,要非常文雅地把簾子揭開,不要弄出聲音。我們知道在清朝宮廷有個規矩,軍機大臣當中職位最低的打簾子軍機要為職位高點的掀簾子。過去清朝的皇宮夏天也得搭一個涼棚,冬天得掛上厚棉被做的簾子。打簾子軍機就要做到「緩揭簾,勿有聲」。這個軍機大臣走在前面,把簾子揭開時不能有聲音,讓資歷比較老的先進去,自己再轉身把簾子放下後進去。

這種規矩現在一般人不太知道了,但是現在有一個情況,我們看到很多人推門進來,或者關門出去的時候,根本不注意後面的門,對不對?我小時候有時候不關門,我媽媽會說,看看你的尾巴呢?你是不是身後面有條尾巴啊?過去老輩會講,小輩就知道把門關好。現在我們好像不大跟孩子講這個,不大對孩子有這種要求,包括我們現在看到好多轉門,走轉門的時候,我們一推就進去了,你不會回頭看看啊,後面有沒有老人?後面有沒有小孩?很多人不看,其實最好看一看,要照顧到別人。

「寬轉彎,勿觸棱」,它對孩子特別強調,一個房子有拐彎的時候,好多孩子想抄近路,覺得自己身輕如燕,急急忙忙就過去了,往往就會撞到這個角上,包括我們今天馬路上,看到好多車禍,就是違背了《弟子規》,你如果知道寬轉彎的話,好多車禍就不會有的,很多人就覺得自己的車技像馬赫一樣,可以一把就過去了。我跟那些朋友講,一把很容易過去,弄得不好一把就「過去了」。所以就要記住《弟子規》叫「寬轉彎」。古人非常講究行為舉止要從容,要小心。

《弟子規》接著提出來的要求,就更加讓人費解了,為什麼明明拿著一個空的器皿,卻要把它想像成盛滿了東西?為什麼進入沒有人的房間,還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就像進到有人的房間一樣呢?

《弟子規》下面還有一段話,在我們看來有點小題大做,但是大家仔細想想有沒有道理。「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你手上拿著一個空的器皿,比如拿著一個空的盤子,你要把它想像成裡邊裝滿了東西。我們現在看到很多大人會叫:兒子,幫爸爸拿個盆來。那也要碰到孩子的心情好,孩子心情不好:你自己拿,我不管。一般拿來都這麼晃著,反正裡面沒東西哦。古人不可以,你一定要端著,你不要以為它是空的,要想像裡面是有東西的。這樣的話,你不容易敲碎東西,你不容易敲到別人,你自己也不容易受傷,你的行為又很端正。

「入虛室,如有人」到了空無一人的房子裡,就要像這房子裡有人一樣。很多人到了一個房子,比如去拜訪一個人,這裡面沒人,一進去東張西望,桌子上看看,櫃子拉開來看看,音響打開聽聽。雖然沒有人,你要認為是有人的,你要放端正,放尊重,要有一種自我節制,這是古人的要求。這些大家覺得有什麼不合情理的地方?我覺得一點都沒有。

特別是「入虛室,如有人」,這一點在今天我們的孩子看來會覺得很奇怪。我們的孩子想,我好不容易上了一天課——現在小學生的書包特別重,我都拎不動,孩子回到家裡就把衣服一脫,光著膀子在那兒四仰八叉躺著,這不家裡沒人嗎?沒人我為什麼不能這樣?很多人都要這樣的想法。很多朋友上班回來累了一天,回到沒有人的地方,我還不能放鬆放鬆?這個是沒有理解《弟子規》。《弟子規》講的是一個修身的問題,講的是要求在一個無論什麼情況下,即使沒有人在場的情況下,都要做到有所不為,有所守。這個叫做什麼?不欺暗室,就說哪怕這個房間裡一個人都沒有,而且一絲光線都沒有,漆黑一片,伸手不見五指,你一個人待在裡面,也要有自我約束。

春秋末期,衛靈公下了一道詔令,規定過人只要經過王宮的門口,都必須行鞠躬禮,表示敬意。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遵守,特別是在白天,經過王宮,都鞠個躬。而時間一長,慢慢大家都不遵守了,特別在宮門已經緊閉的時候,就沒人鞠躬了。宮門已經關掉,裡面又沒有人看得見,又是晚上,我過你的宮門,我鞠你個鬼躬?就不鞠了。

有一天晚上,夜深人靜,衛靈公和夫人南子正在飲酒,突然聽到宮門外頭有一些馬車聲傳來,到了這裡突然停了下來,過了一兩分鐘,這輛馬車又走了。這個時候國君就問南子,說這是誰啊?南子說,我敢肯定這個人就是蘧(qú)伯玉。衛靈公說,你怎麼那麼肯定呢?南子說,蘧伯玉十個嚴格遵守法律和規定的人,他對自己有嚴格要求,做任何事情非常自覺,不管有沒有人在場,他都能夠嚴於律己。剛才一定是這樣,他的馬車經過宮門,雖然已經是半夜了,但是他停下馬車,下車向宮門鞠躬,鞠完躬以後又上了馬車再走。衛靈公說,如果不是蘧伯玉呢?南子說,錯了我就罰酒三杯。衛靈公趕緊派人去打聽,果真是蘧伯玉。

還有一句我們都知道的話,也是古人的要求,什麼要求?叫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這個典故在古代也是有真實出處的,見於《後漢書》。大將軍鄧騭(zhì),聽說有一個人叫楊震,德才兼備,就徵召他。徵召他以後,這個楊震慢慢就負責我們今天講的組織人事,負責考察幹部、提拔幹部,經他手提拔了很多官員。楊震有一次到別的地方去當官,路過昌邑縣,當時昌邑縣的縣令叫王密,就是由楊震提拔的。

那天晚上,為了感謝楊震的知遇之恩,這個王密就在沒有人的時候帶著十斤黃金前來感謝楊震的提拔、栽培之恩。楊震看到王密拿著行賄的金子來,就跟他說:老朋友,我了解你是什麼樣的人,不然我不會提拔你,但是看來你不了解老朋友我,這是為什麼呢?這個話意思很清楚。王密就說:恩人,深夜我悄悄地來,你把這金子收下吧,沒有人知道的。楊震回答: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王密非常羞愧地走了。後來楊震官當得很大,卻為官清廉,從來不接受私下的拜見。這就是古人的要求,你不要以為沒有人就可以完全放鬆了,你到了一個沒有人的地方也一定要有自我約束。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人生最美的心境

一位老先生懷抱「我家門前清潔,別人家門也該乾淨」的...

對過去認命,對未來積極

美國有一個醫生一個心理醫生,他寫一個報告叫作《前世...

凡事都需要有一個限度

日常生活中,凡事都需要有一個限度,才能達到滿意的效...

這裡不是我們的久留之地

小時侯讀《一千零一夜》,記得裡面有這麼幾句話:塵世...

得意勿恣意奢侈,作福莫如惜福

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鬱失措。 前面是講人,這裡講...

人的一生都聽了些什麼聲音呢

人,都有一雙眼睛,是給我們看的;也都有兩個耳朵,是...

不可妄自尊大而輕視古德,又不可甘心暴棄而不為豪傑

【原文】 本朝尊宿①,自洪武②至今,殆不多見。無論唐...

命運改造在自己手中

昔有袁了凡的人,本名袁學海,他是明朝的名儒,小時候...

【大藏經】永嘉證道歌

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無明實性...

【大藏經】阿閦佛國經

阿閦佛國經卷上 發意受慧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

【大藏經】佛說長阿含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花林窟,與大比丘眾千...

【大藏經】【註音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印光大師校印本)...

供燈的四種清淨功德

燈是佛教中的六種供養具之一。燈在佛教中代表智慧,因...

佛教中夫妻相處守則

為佛弟子,若欲成為和睦相處的夫妻,應如何相待呢? 一...

突破障礙,超越自我,舞出生命

引生修學的動力,就是所謂的精進。有些人剛開始學佛是...

【推薦】為過去而誦經,為未來而念佛,你為現在做了什麼

學佛以後,反增煩惱?為什麼身邊的人都反對?問題不在...

心安處便是吾鄉

為了盡快成佛,有好幾個月,一休和尚獨自一人在禪堂打...

專修淨業,自得心開

念佛之人,不可涉於禪家參究一路。以參究者,均不注重...

修行是為了找到自己

修行是什麼,是不是一定要脫離生活跑到廟裡拜佛念經呢...

一生所繫惟念西方,佛聲浩瀚仙樂滿耳

智仙,俗姓李,仙居人(浙江永安縣)。從小就不好樂於...

放生前應注意以下幾點

放生是佛教慈悲的體現,是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體現的...

禪門的修道,並沒有特別奇特之處

無門慧開禪師(11831260)是宋代著名高僧,字無門,杭...

妙有真空,覓我同陽焰

四、觀法無我 藏性周圓,循業隨心法法全。和合因緣舛,...

施恩、受恩與報恩

在《佛本生故事》中有一則《樵夫與熊》的故事:有一個...

修無常觀能使自己精進修學

警世非常,覺諸幻化。 這是透過無常觀,策發我們的出離...

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如果我今天煩惱了,就要想想是誰給的我煩惱,實際是自...

聖嚴法師《人生如戲》

有位太太跟先生吵架,到我這裡來訴苦了半天,聽她講完...

一個開悟的人,他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這個圓成實是什麼因緣安立的呢?當我們修習我空觀、法...

【佛教詞典】三處入法界

(名數)法界為華嚴經所證之理,猶法華言實相。聲聞之...

【佛教詞典】比丘八物隨身

亦名:八事隨身、八事眾具 行事鈔·受戒緣集篇:「善見...

【視頻】上妙下德老和尚圓寂週年追思

上妙下德老和尚圓寂週年追思

【視頻】決定臨終往生的力量(聖嚴法師)

決定臨終往生的力量(聖嚴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