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施恩、受恩與報恩

2014/08/23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施恩、受恩與報恩

在《佛本生故事》中有一則《樵夫與熊》的故事:有一個樵夫上山去森林中伐木。等伐完木要回家時,天上下起大雨,而他在風雨中迷了路,怎麼也走不出森林。最後他走進了一個山洞裡,想躲避風雨取取暖。可是讓他感到恐懼的是,山洞裡竟然有一隻大熊。

樵夫非常害怕,驚慌失措地轉身想跑。沒想到,熊卻口吐人言,溫和地說:「你不必害怕,我不會害你。這山洞很溫暖,你可以放心住在這兒。」

樵夫看到熊的態度的確很和善,便打消了疑慮,在洞中住了下來。

大熊還找來野果、山泉給樵夫充飢解渴。

雨停之後,樵夫準備回家去。大熊把他送出洞,給他指明了回家的道路,又懇切地對他說:「我乃待罪之身而今轉世為畜生,人類是我的冤家,如果有任何人向你問起,就說沒見過我。你一定要記住我的話!」樵夫回答道:「放心,你對我有恩,我絕不會出賣你的。」

當樵夫走在路上時,遇見了幾個獵人。獵人問他:「你從哪裡來?可曾見到過野獸?」

「我曾經在山上見過一隻大熊,不過,大熊對我有恩,我向它保證過,絕不出賣它,所以我不能說出它藏身的地方。」樵夫回答。

有一個獵人就勸他說:「如果你告訴我們熊在哪兒,給我們指路,等我們把熊打死,一定多分些肉給你。這可是一個難得的好機會,錯過了就沒有了。」

樵夫猶豫了一會兒,終於經不起誘惑,於是就把熊的住處告訴了獵人。樵夫全然不顧當初的誓言,把熊的恩德全拋到了腦後。

獵人們殺死了熊,並按事先說好的,分給樵夫許多熊肉。樵夫剛伸出手想去取肉,可是他的兩隻手忽然自手肘上掉了下來。獵人們看到這種情景,驚得目瞪口呆。樵夫痛苦之極,後悔不已地說:「這都是我恩將仇報的結果啊,想當初熊對待我有如同父親對待兒子一樣的恩情,可我卻背信棄義害了它,我真是罪有應得啊!」

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故事中,大熊是施恩者,樵夫是受恩者,當樵夫受到大熊的照顧之時,無疑他的內心是充滿感激之情的,他的心中也一定會產生一些美好的願望希望自己能夠為大熊做一些奉獻,能夠報恩,所以他在遇到獵人的誘惑之前還是一個有良知的人。可惜的是,在利益面前,他的那微弱的良知被泯滅掉了,雖然猶豫不決但他還是出賣了大熊,從而違背了自己的誓言,也違背了自己做人的良知和道德,而這樣的結果,可想而知是多麼悲慘的!

由這個故事,我想起了曾經在報紙上看到的一則新聞:有一位姓張的老漢承包了一所中學的食堂,六年中,他為80多名貧困生提供了免費餐,其中有77人最後走進了大學校門。但是令人感覺到有些難以接受的是:後來,這70多名大學生中居然沒有一個以任何方式對張大爺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令張老漢打心底裡感到遺憾。

雖然施恩不圖回報是我們的傳統美德,是一種自覺、自願的,無私的,關愛他人及社會的一種善舉,而一個人如果做了好事,就追著別人索求回報必然也有「做交易」的嫌疑,但是從道德層面來說,受恩方如果把受到他人的幫助視為一種正常,認為是理所當然,絲毫也沒有感恩乃至回報之意,那就有悖於人倫了。

我們所提倡的應當是「施恩不計,受恩圖報」的做人原則。施恩不計,就是施恩不圖報的意思,在施恩之前之後不存在任何圖謀和索取,是純潔而質樸的行動,是一種有功於人而不居功的行為,這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純淨的心靈境界;受恩圖報就是在受到幫助後,要謀求回報。

施恩相當於佛教六度之一的佈施,而施恩不計就是佈施中的無相佈施,是一種非常單純的施恩而不求回報的行為。佛教認為「凡以有為法佈施,所得福報,是有盡的。若以無為法佈施,所得福報,是無量無邊的。」無為法佈施也就是無相佈施,所謂三輪體空,「內不見施主,外不見得者,中不見所施之物」,為無相佈施,其功德最大。

香港慈善家霍英東先生在世時,在大陸為推動各地教育、醫療衛生、體育、山區扶貧、幹部培訓等方面,不知施了多少恩。然而,霍英東先生未曾求取什麼回報。若要說有的話,霍英東先生所求的回報,就是盼望被他「施恩」的地方興旺發達起來。有一次,某媒體記者問他一共向內地捐贈了多少錢,他回答不出來,只是謙虛地說:「我的捐款,就好比大海里的一滴水,作用是很小的,說不上是貢獻,這只是我的一份心意!」當然,霍英東先生是大慈善家:除了大「恩」胸襟,更有大「德」者的境界。有人這樣說「慈善不僅僅是一種物質的捐助,那樣不如說是施捨,慈善應是一種物質的捐助和情感表達的契合,如果沒有精神上的交流和付出的話,那麼,這種機械的捐助,就會充滿索取,實際上是一種放貸!」

但是我們也不能因為別人不圖報而不報恩,甚至恩將仇報。那樣將造成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冷漠和隔膜。從某種角度上說,「受恩不忘報」是有一點難度的,而且受恩的人不能為了滿足個人的心理平衡而狹隘的僅僅回報給施恩的人,不管對方需不需要。因為施恩的人也許並不需要回報,這往往會導致受恩的人認為回報沒有意義。因此,受恩的人回報應該是廣泛的,可以回報給需要幫助的人,這也是一種高尚的境界。就像「感動中國」的人物之一徐本禹,他的家境貧寒,曾經受到過社會和好心人的幫助完成大學學業,畢業後他自願到貴州貧困的山區紮根支教,幫助那裡的失學孩子。

可以說這也是一種報恩的行為。作為一個受到救助的大學生,徐本禹心存感激,他在自己的工作、學習生活中,將別人施惠於己的恩,力所能及地回饋給更多的人群,將這種知恩圖報的理念更多地播及他人和社會。我們不能苛求每個受到過幫助的貧困生都要牢牢記住每個人,以圖日後相報。但是只要他心中銘刻一種善良、友愛、互助與進取,只要他為營造公眾間誠信友善、團結向上的氛圍盡心付出,那麼,他就沒辜負社會大家庭的資助與關愛。

因此,「受恩不忘報」的含義從廣義上講,應該是回報給需要幫助的人,而不一定是對你施恩的人,不是固化的對像。在受恩回報的過程中,本身也昇華為一種施恩的行動。施恩不計與受恩圖報之間不是簡單的主動與被動的關係,也不是利益等價交換的關係,而是一種互動共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親密關係。只有「施恩不為圖報」遇上「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才是「施恩」「受恩」「報恩」的良性道德循環鏈。

佛教認為我們應當報四重恩,《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指出這四重恩分別是:父母恩、眾生恩、國土恩、三寶恩。「報父母恩」,又稱報師長恩。此恩不言自明,父母生我育我,恩重如山,老師教我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使我們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這種恩情我們應該永遠牢記,努力報答。「報眾生恩」不僅包括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還包括佛教所說的無始以來個體與眾生之間可能存在過的親緣關係,因此,我們應該將所有的人都看作自己的親人,時刻想著報答親人的恩情。

同時,報眾生恩還包含一切動物,因為按照佛教的輪迴理論,包括動物在內的一切眾生在過去生中互為六親眷屬,只是現生現世,由於業力果報的不同,而有人和動物的區別。而且,佛教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在佛性上人與動物是完全平等的,因此,佛教提倡戒殺、放生、素食,保護動物,利樂有情。

「報國土恩」又稱報國恩。試想離開了國土的人,還如何能夠生存於世?正是由於國家的培育,才使我們有了立足容身之處,才使我們有了生存發展的機會,才使我們受到保護,有了依托,所以我們應該熱愛故土,熱愛國家,念念不忘。報三寶恩,就是報答「佛、法、僧」三寶的恩德,佛是天人的導師,法是真理,是我們修行學習的寶藏,僧是住持佛法的代表,是弘揚佛教真理的使者。三寶對佛教徒來說,就是指路的明燈,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陽光、雨露,因此,每個佛教徒都應念念不忘報答三寶之恩。

報恩,最重要的是要以行動落實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應當怎樣以實踐來報恩呢?

佛陀教導我們:報恩就是修行,修行在於報恩。一個人如果明白他所做的任何善舉無不是為了報恩,那就能真正地、自覺地認識到自身的價值、位置及生活的目的。而作為一名佛教信徒來說,如果我們要踐行菩薩道,就一定要學會施恩、知恩和報恩。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真正的大孝報恩

子女對父母的情,經常是薄如紙張,他們有需要時,認為...

《佛說盂蘭盆經》教您怎樣報母恩

今天我們這個法會是什麼法會?報恩法會。報誰的恩?報...

狐狸報恩

很久以前,有五百隻狐狸及獅群同時住在雪山中,狐狸經...

母親的十大恩德

世界上有很多人,雖然天生稟賦聰明,可是心性無知蒙蔽...

一碗白飯的恩情

曾看過一則感人的故事――數十年前,台北市的舊市區有...

放生狐狸報恩記

到唐山出差時,有一位老者給我講了一個有關放生的故事...

報恩的多少預知命運

一棵樹的花果再好都離不開根的成就,所謂根深葉茂。根...

佛教徒如何過父親節,報答父親的深恩

一年一度的父親節就要到了。佛教徒怎樣才能過好父親節...

【大藏經】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

【大藏經】【註音版】晚課蒙山施食儀

晚課蒙山施食儀...

【大藏經】【註音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大藏經】【註音版】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

真正的六度,重點在調整我們的心態

這個六度的功德,它每一個法在心中操作的時候都能夠滅...

短期出家須慎重

有人問我說短期出家,你有什麼看法?佛教本來沒有一個...

智者大師的破魔方法

師初至佛隴,一日入坐,忽於後夜,大風拔木,雷震動山...

真正障礙往生的是帶有執著性的妄想

諸位要知道在我們八識當中分成三類,第八識第七識跟前...

原來生命可以如此莊嚴地謝幕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聲聲佛號,...

為什麼惡業眾生臨終十念也能往生

問:眾生長久以來,造了無量的惡業。這一輩子如果沒有...

丈夫有婚外情該怎麼辦,是否可報復

問: 丈夫有了婚外情,妻子該怎麼辦,是否也可報復?...

不能只追求成功,而不成長

當我們說一個人成長了,通常意義上不是指他的身體長高...

夢參老和尚:地藏三經的修行法門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最初是講十惡,用十善法對治十...

大乘佛教修學的三個次第

楞嚴經在大乘佛教當中,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法門,因為...

兒女「五不怨」與父母「七不責」

為人子女時做到五不怨,為人父母時做到七不責,請您試...

淨土一法難信就在我們不能了解阿彌陀佛的心

這個淨土一法難信就在我們不能了解阿彌陀佛的心。不能...

親得離塵埃,子道方成就

無朽問:云何仰酬祖父?菩薩曰:世間所謂孝者,以何為...

貪心的代價

在舍衛城裡有一名叫須項的婆羅門,十分擅於農事。他總...

還款之德,還子之義

51歲的吳應德,湖南祁東縣人。1988年,吳應德帶著妻子...

五種邪命值得我們去認真反省

佛教在說八正道之第五正命的過程中,相對應地說了五種...

【佛教詞典】通慧

1、神通和智慧。   2、一切的神通皆以智慧為體,故名...

【佛教詞典】黃金擔子千鈞重

禪林用語。譬喻悟道者之氣勢有如千鈞重,其所發出之光...

【視頻】《不空罥索神咒心經》聆志居士念誦

《不空罥索神咒心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慧天長老佛三開示

慧天長老佛三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