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梅光羲居士《心經》淺譯

2014/07/18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梅光羲居士《心經》淺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觀自在者,是菩薩之名。

般若波羅密多者,乃法門之名也。

般若波羅密多是梵語,若直譯之,般若此雲智慧也。

波羅密多者,此雲到彼岸。蓋以眾生迷而不覺,日在苦趣者,謂之為此岸。諸佛依智慧,以修行、覺悟正道、離脫苦趣者,名為彼岸也。

深即深淺之深,行即修行也。

照見五蘊皆空者,五蘊者,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為五蘊。

色蘊者,一切萬物,凡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舌所嘗,身所覺,以及意之所思想者,皆色蘊也。

受蘊者,能領納一切苦境樂境及不苦不樂境者是也。

想蘊者,即種種思想是也。

行蘊者,念念遷流者是也。

識蘊者,能了別者是也。例如耳之聞聲,初時只聞其鏗然之聲,乃即了別是聲,是為耳識。用時流入意地,又了別而知其為鐘聲,是為意識。此能了別者,即名為識也。

此了別之念又連續不斷,即名此為行。

又聞可愛之聲,則身心快樂。聞可惡之聲,則身心煩惱者,則是受蘊而已。

又識有五識、六識、七識、八識之別,此只就五六易曉者淺釋之耳。實則七八都被賅攝。凡此五蘊,一切皆空。

凡夫不明般若道理,妄想執著,以為實有。菩薩以深般若照之,見其當體全空也。

【度一切苦厄。】

不知般若道理,妄想五蘊是實,故造業受苦。

既明般若道理,便無妄念。無妄念故,便不造業。既不造業,自不受苦。此所以能度一切苦厄也。

【舍利子。】

此佛弟子之名也。此人智慧第一。觀自在菩薩因其為眾請問,故特呼其名而告之雲。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乃說明五蘊皆空之理由也。

問曰,一切眾生,今皆確見色等五蘊都是實有,何得言菩薩見空耶。

答曰:眾生所執著之色蘊,本來空無也。

眾生所見有者,譬如有眼病者,忽於空中見種種亭台樓閣,以及種種草木鳥獸,雖是明明看見,然其本體本來無有,不過但是眼花所妄現耳。

現在吾人耳目所遇,身心所接,一切萬事萬物,皆是如此。雖是宛然現有,究其本體,莫不全空,皆是一切妄心之所妄現,猶如夢境。既皆妄想所現,是故其體全空。是故應知此色與空,一而無二也。

色空不二,是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空既不異,是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

故知此色本來自空,非是菩薩強觀使空也。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受也者,領納苦樂等境之謂也。

然過去之受,已銷歸於無有。例如昔年舊事,今日迴首已渺如雲煙,樂固不可復得,苦亦不可復得矣。舉凡喜怒哀樂,毀譽恩仇,事遇境遷,都如夢境,此過去之受空也。

未來之受者,事尚未來,自無所有。例如明日天氣,或雨或晴,晴有熱受,雨有涼受,事尚未至,今焉能覺,此未來之受空也。

現在之受,雖是有喜可喜,有憂可憂,然人生猶駒過際,俯仰之間,便成往事。細為剖析,豈唯轉瞬經年,轉瞬經月,深思諦觀,剎那剎那,曾無暫停,停者既無,在云何有,此現在之受空也。

想謂思想,行謂遷流,識謂了別,此三者亦莫不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不住,三世皆不可得,但凡夫妄見,妄以為有耳。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五蘊若不空者,則可有生有滅,有垢有淨,有增有減。今此五蘊全空,無有一法可得,更何有於生滅垢淨增減也哉。

生滅等雲者,全是眾生妄識計度耳。譬如有眼病者,忽於燈光見有圓影,五色重疊,或生或滅,或垢或淨,或增或減。然自無病者觀之,實一無所有也。既一無所有,更有何生滅垢淨增減之足雲哉。一切眾生妄念之病亦復如是。於無生無滅之中,妄見妄念,種種生滅,熾然而興。

大智之士,知其當體全空,如夢如幻。是故得亦夢之得耳。失亦夢中之失耳。富貴亦夢中之富貴,貧賤也夢中之貧賤。去來進止,行住坐臥,無非夢中。何喜怒哀樂毀譽恩仇之可言哉。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此接上文言之,謂本無五蘊也。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此十二者,名為十二入,亦即是五蘊也。惟就眾生根器,改換言之耳。

所謂眼者,即人身之眼,此為人所共知。耳鼻舌身亦復如是。所謂意者,即受想行識四蘊是也。

所謂色聲香味觸者,即眼耳鼻舌身所對之外塵是也。在眼根所對者名色,又名色塵。在耳名聲,又名聲塵。在鼻名香,又名香塵。在舌名味,又名味塵。在身名觸,又名觸塵。

凡此五塵,乃與五根相對者也。法塵則是與意根相對者也。今且就易知者言之,即色聲香味觸五塵所謝落之影子是也。例如去年曾與一友人分別,今日頗念此友人。此時心中所念之友人,蓋即法塵是也。何以故,因即是去年所留之影子故。又如今日預定欲於明日啟程遄返故鄉耶,此時心中所思之故鄉,亦即是法塵。何以故,因即是往時所曾住過故鄉,留有影子在心中故也。既使心中想一生平所未聞未見之事,或未聞未見之地,然細為分析之,亦無非各方面之歸影耳。

以上十二種名目,除意根之外,凡有十一種。此十一種者,皆即上文五蘊中之色蘊也。上文將此十一種合為一名,此處則將上文之一名,演為十一名也。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此即十八界也。略言之,則雲乃至意識界也。若詳言之,則應雲無眼界,無耳界,無鼻界,無舌界,無身界,無意界,無色界,無聲界,無香界,無味界,無觸界,無法界,無眼識界,無耳識界,無鼻識界,無舌識界,無身識界,無意識界也。

眼耳鼻舌身意謂之六根。色聲香味觸法,謂之六塵。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謂之六識。共為十八,故謂之十八界也。

眼耳鼻舌身五根,上文已明。

意根者,即上文十二入中之意也。今則演之為意根,乃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之七種名也。

所謂眼識者,謂依於眼根,而能了別色塵。此能了別色塵者,即眼識也。

耳識者,謂依於耳根,而能了別聲塵。此能了別聲塵者,即耳識也。

鼻識者,謂依於鼻根,而能了別香塵。此能了別香塵者,即鼻識也。

舌識者,謂依於舌根,而能了別味塵。此能了別味塵者,即舌識也。

身識者,謂依於身根,而能了別觸塵。此能了別觸塵者,即身識也。

意識者,謂依於意根,而能了別法塵。此能了別法塵者,即意識也。

上來所說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皆是就妄念所現之妄境,方便言之,假立此種種名字耳。

實則一切皆是妄念所現,一切皆如空花。花雖宛然現有,有而性常自空。性既全空,更有何五蘊十二入十八界之可言哉,皆夢境耳,皆假名耳。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上所言者,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皆名為凡夫法。今此所言,直至下文之無智亦無得為止,則皆聖人法也。

此假名為十二因緣,亦名十二支。即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者是也。

一曰無明者,謂違背道理,妄有執著也。

二曰行者,謂因有妄執,造作諸業也。

此二支乃過去世所作之因也。

三曰識者,謂因既有前之二支,遂有脫胎之識。蓋過去世中,幻形方謝,神識即馳,復託母胎也。

四曰名色者,從脫胎後,復具受想行識等名,及形質之色也。

五曰六入者,既有名色,胎中遂具六根,遂有入塵之用也。

六曰觸者,既有六入,出胎便與六塵相接觸也。

七曰受者,既有接觸,便有苦樂等之領受也。

此五支乃現在所受之果也。

八曰愛者,心既領受,便貪愛種種美妙事物也。

九曰取者,謂對於所愛之境貪求不息,而生取著心也。

十曰有者,謂因有愛有取,遂造種種之因,將來必有種種之報,故曰有也。

此三支乃現在所作之因也。

十一曰生者,即造種種之因,則來生復於四生六道之中受生也。

十二曰老死等者,謂既已有生,則自必有老死等事,具足憂悲苦惱矣。此二支乃來世當受之果也。

此十二因緣,眾生迷而不悟,是以三世輪迴,無有休息。

緣覺乘人,觀此道理,依之而修,遂得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於是乃至老死憂悲苦惱滅。此十二因緣無論何處,只需一處滅,則一切皆滅矣。譬如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等等是也。此緣覺修行之法門也。

若在大乘菩薩,則知一切皆是夢幻。舉凡十二因緣,一切名目,一切境界,舉體全空,一無所有。故云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也。

【無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名為四諦。

苦者,即世間一切苦事也。

若就人道言之,約舉之有八苦。八苦者,一曰生苦,二若老苦,三曰病苦,四曰死苦,五曰愛離別苦,六曰怨憎會苦,七曰求不得苦,八曰五陰盛苦。

所謂生苦者,有五種。

一者受胎,謂識託母胎之時,在母腹中,窄隘不淨。

二者種子,謂識託父母遺體,其識種子,隨母氣息出入,不得自在。

三者增長,謂在母腹中,經十月日,內熱煎煮,身形漸成,住在生臓之下,熱臓之上,間夾如獄。

四者出胎,謂初生下,有冷風熱風吹身,及衣服等物觸體,肌膚柔軟,如被物刺。

五者種類,謂人品有富貴貧賤,相貌有殘缺好丑。

是五者,皆生苦也。

老苦者,有二種。

一者增長,謂從少至壯,從壯至衰,氣力贏少,動止不安。

二者滅壞,謂盛去衰來,精神耗減,其命日促漸至朽壞。

是二種者,皆老苦也。

病苦者有二種。

一者身病,謂四大不調,眾病交攻。若地大不調,舉身沉重。若水大不調,舉身胖腫。火大不調,舉身蒸熱。風大不調,舉身倔強。

二者心病,謂心懷苦惱,憂切悲哀。

是二種者,皆病苦也。

死苦者,有二種。

一者病死,謂因疾病,壽盡而死。

二者外緣,謂或遇惡緣,或遭水火等難而死。

是二種者,皆死苦也。

愛別離苦者,謂常所親愛之人,遠離分散,不得共處,是名愛別離苦也。

怨憎會苦者,謂常所冤仇憎恨之人,本欲遠之,而反集聚,是名怨憎會苦也。

求不得苦者,世間一切事物,心所愛者,求之而不能得,是名求不得苦也。

五陰盛苦者,五陰者,即五蘊。謂五蘊熾盛,眾苦聚集,故名苦也。

此外五道眾生,亦皆有種種苦事。

集者,即謂一切可以招引苦果之種種惡因是也。

滅者,謂一切苦惱永滅也。

道者,謂一切聖道,修之即能滅除苦惱者是也。

聲聞乘人,厭一切苦事,斷一切苦因,欣羨煩惱滅盡之可樂,修一切道行以求之,此皆聲聞乘人所觀之境。

大乘菩薩則照了此境,當體全空,故皆云無也。

【無智亦無得。】

智者,即能觀能照之智。得者,即所觀所照之理也。

非但無前諸法,即此能觀能照之智,亦復全空。

非但能觀能照之智全空,即此所觀所照之理,亦不可得。

故云無智亦無得也。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一切萬法,既當體全空,大乘菩薩依此修行,初用功時,則依此道理,念念觀照一切萬事萬物,知其當體無有,如幻如化如夢。雖是宛然現有,而體長自空。

久久觀照,熏習純熟,便能對境無心,妄念不起。

妄念不起,則自心無罣礙。

心無罣礙,則自無有恐怖。

無有恐怖,則顛倒夢想自然遠離。

妄想都盡,一念不生,是名究竟涅槃矣。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非但菩薩依此而修,即三世諸佛,亦莫不皆依此般若而得最高無上之正覺。

由此而觀,故知般若之法,能趨生死煩惱之魔,能破生死長夜之暗。一切法門,無有高於此者。般若為一切法門之母。依此能生一切無量功德。其他之法門,再無有能與此相等者。故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也。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佛法有顯說密說之兩法,上文所說者,皆顯說般若也。此段之咒,則密說般若也。

佛之密咒,不可強為意解,但宜依法誦持。其收功之速,有不可思議者也。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濟群法師《心經的人生智慧》

【《心經》者何】 《心經》,具稱《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理解觀世音菩薩的四個要點

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與他的慈悲威德深入亞洲人心目中,他...

《大悲咒》的相貌

在漢地,流傳最廣的長咒是《大悲咒》。我第一次知道有...

高僧與觀世音菩薩的感應事蹟

觀音菩薩的名字,在許多的大乘經中,都有說到。例如《...

菩薩因何名「觀世音」

菩薩因何名觀世音 阿縛盧枳多濕伐羅。漢譯觀自在,指菩...

《悲華經》中記載的觀音菩薩本願

按照《悲華經》的記載,在過去的時劫中,當阿彌陀佛仍...

彼佛國中有二菩薩最尊第一

【原文】 彼佛國中諸聲聞眾身光一尋①,菩薩光明照百由...

星雲大師:觀自在的意義

人人都有觀自在,何必他方遠處求? 觀自在是觀世音菩...

【大藏經】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大藏經】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大藏經】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大藏經】【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品

(根據印光大師校定本校對)...

【推薦】淨業的十種信心

徹悟禪師的淨業十種信心,是從信心上講的,這十種信心...

以戒為師的底線是什麼

戒是佛親制的,我們後人,現在也有人提倡說要改戒相,...

佛友間討論佛法,說錯了是謗佛謗法謗僧嗎

問: 佛友之間討論佛法的時候,說錯了話是否就是謗佛謗...

必須讓佛號有個家

那麼我們上兩堂課講到什麼是佛陀,那麼現在這一科講到...

良友目犍連

神通第一的目犍連,還沒有出家的時候,是一位長者子,...

念佛是要為你的死後做準備

我們來到這個世間,是我們的神識借助著父母的緣來投胎...

家庭和睦之法

謙以待人,放下人我心 我以謙往,彼必以和來,大率家庭...

馬祖道一勘驗大梅法常禪師的故事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古人有成就啊,就是...

有三種「火」在干擾我們的生命

我們從因緣果報的角度來觀察生命,發覺生命有很多的差...

做人和學佛都要有真誠心

做人和學佛都要有真誠心,至誠才能感通啊!如果帶著虛...

修行猶如洗廁所

每次佛學講座或法會完後,待信眾們差不多全部離開了,...

聖嚴法師:別人不做的工作都由我來做吧

如果你對工作有非你不可的責任和使命感,做起事來一定...

鬼神的福報也各不相同

問: 佛教說是無神論者,但是有因果,受人天果報,那...

修行有什麼快捷方式

問: 在家居士如何去除貪、嗔、癡、慢、疑等習氣? 慧...

念到念佛三昧方有往生把握嗎

問: 是否我們平日念佛一定要念到三昧方有往生把握?...

釋迦佛與三千佛緣

釋迦牟尼佛一日於眾會中開示大眾:我於往昔無數劫時,...

【佛教詞典】任持信

【任持信】 p0633   瑜伽九十九卷十九頁云:深信有犯...

【佛教詞典】慧皎(497—554)

釋慧皎,會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縣西)人,俗家的姓氏不...

【視頻】六字聖號(古琴純音樂版)

六字聖號(古琴純音樂版)

【視頻】大安法師《印祖的故事》

大安法師《印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