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認識煩惱是修行的開始

學誠法師  2012/10/11  大字體  護眼色

一、佛法對於我們生命的價值

我們這一生能夠遇到佛法,是一件非常值得慶幸的事情,也是非常難得的事情。多生多劫以來,我們都在六道當中輪迴,頭出頭沒。今天,我們能夠來到清淨的三寶地,與這麼多非常優秀的出家同學、在家同修一起修學佛法,顯得更加難能可貴,尤其在末法時代更是不可多得的。

為什麼有這麼多發心純正、知見正確的人,能夠認認真真、踏踏實實照著佛陀的教法去實踐?換一個角度看,在未接觸佛法以前,我們身邊是一些什麼人,我們認識結交的是一些什麼朋友?我們現在身邊是一些什麼人,是一些什麼朋友?過去那些朋友天天告訴自己一些什麼內容,我們自己又是同對方天天談些什麼話題,說些什麼話,做些什麼事?有時候一回想就會覺得很害怕,也會覺得很無聊,更多的情況下會覺得無奈、無助。這些大家都能感受得到,覺察得到。來到三寶地以後,接觸良師益友和同行善友後的那種歡喜快樂,那種自己對生命最深層次的體驗、感受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

我們所得到的佛法的真實利益,不是我們自己能夠創造的,也不是我們自己能夠發明的。我們都是跟佛法僧三寶,跟歷代的祖師大德、善知識學習的。未成佛以前要一直學習,難學能學,盡一切學。我們都是在學習的階段、修行的階段、完善自我的階段、超越自我的階段。不僅我們在家的同修要學,我們出家的同學亦復如是,更需要學,要學得更好,才有能力去帶動在家的同修,大家一起來學。只有我們學得比較久、比較長的同學越來越好,才有能力更好地護持僧團,才有能力引導和帶動更多的人進入三寶地,進入佛門,共同修學佛法。這就是我們生命同佛法的聯繫,佛法在自己生命當中紮根的體現。

我們在學習佛法時常常會遇到問題、遇到困難、遇到煩惱,這些都在所難免。我們遇到煩惱的時候怎麼辦?我們遇到煩惱、發現煩惱的時候就是我們修行的開始。如果我們不學佛法,會認為有煩惱很正常,甚至會認為只有把煩惱發泄出去,煩惱才不會在自己內心留存。佛法對這點的認識剛好相反。因為我們內心有煩惱的種子、有業的種子、有煩惱業的原因,就會導致對外在的人事物種種境界非理作意、虛妄分別,一大堆錯誤的、片面的看法和見解都會出現。

二、佛法與世間法

釋迦牟尼佛修行成佛後,已經完全了知、通達真相,親自證悟到諸法的本來面目,也就是勝義諦 ——涅?,成佛的境界。這些成佛的境界是可以達到的,是可以用語言文字、邏輯去說明的,也是能夠為所有的人所驗證的。我們要來體驗、用功,照著釋迦牟尼佛的教法、開示,一步一步去實踐,我們也會有感受和體會,能夠得到快樂,逐漸會進步,會越來越好。

在這裡我要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我們學的教法是佛陀的語言,佛陀的語言表達的是佛的境界,佛的境界是至善圓滿、清淨圓滿的境界。圓滿代表一切,圓滿是沒有欠缺,圓滿是沒有偏頗。凡夫的語言都是世間法,凡夫的文字也是世間法。世間上所有的語言跟文字不足以用來說明、詮釋佛法,因此,佛法傳入中國以後,很多新的名詞、詞彙、文字出現了。

在這裡有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我們學習佛法要從語言、文字、音聲入手,但是佛法的語言、文字、音聲跟世間法的語言、文字、音聲又有差異。問題是我們長期以來,在世俗社會所熏習、理解、掌握的語言、文字、聲音,我們的思維、我們的思考等,這一切都是根據世間法來的,根據世間法來進行思考,根據世間法來進行思維,根據世間法來進行邏輯推理。久而久之,我們對佛法不僅學不進去,甚至會越走越遠,越學越離題。學來學去,我們無法真正體會到佛陀要告訴我們什麼道理,他要讓我們做什麼,他要讓我們成為什麼。

世俗社會裡有很多的痛苦,當然也有少量的快樂,歸根結底苦多樂少。我們學佛法就要慢慢去解決這個問題,讓快樂越來越多,痛苦越來越少。世間法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只會讓痛苦增加,快樂減少;佛法會讓快樂增加,痛苦減少,最後沒有痛苦。這種價值觀,這種究竟的目的,與世間法是不同的,也可以說是兩條完全不一樣的路子。這就是宗教,就是佛法。佛法本身就是每一個人生命當中所需要的,也是我們個人生活的核心內容。如果我們沒有佛法的行持,沒有佛法的實踐,不懂佛法,我們的生活就缺乏核心部分,也就是我們生活的意義彰顯不出來、體現不出來。體現不出我們生活的意義,自然而然我們生活的樂趣也就沒有了。我們的生活為什麼有樂趣,我們的行為為什麼有意義,其原因就是有佛法。

三、名相無自性 善法是良藥

1、虛妄的名相

佛法一方面既要借助語言文字,一方面又要不被語言文字所拘泥,超越語言文字。這就關係到我們如何來理解語言文字的問題,「名」和「相」的問題。比如說大家看到我的手,你可以說它是一隻手,也可以說這一隻是左手,這一隻是右手。為什麼說這是右手、這是左手?這是對我的這個身體來講,這隻手在我身體的右邊,就是右手;這隻手在我身體的左邊,那麼它就名為左手。但是它同時又可以叫做手,每個人的身體上都有兩隻手。

我舉這個比喻的目的在哪裡?左跟右的名言,是對自己的身體來講,反過來講,如果不對自己的身體來講,那麼左跟右的名言就沒辦法安立。我們對世間上的一切事物,都會給它安立一個名言。安立一個名言以後,我們才有辦法聽到這個名言,內心浮現出這個物體的相狀、形象。我們聽到某某人的名字,我們內心裡面即刻就能夠顯示出某某人的形象;我們聽到某一個建築物的名字,如人民大會堂、故宮,內心裡面即刻就能夠顯示出它的相狀。這就是名跟相的一種關係。反過來說,名裡面包括了一定的內容,或者說是包含了特定的內容。那麼相呢?相狀,每一個法,世間法也好,出世間法也好,也包括了自己所特有的一些狀態和內涵。

世間所有的名、相都是變化的,是假名假相的安立。假名假相的安立是什麼意思呢?比如我們從小到大,時時刻刻都在變化,所以這個相是假的,它是能夠變化的。我們的名字也是一樣的,你可以改名字,你今天可以這麼叫,明天你換一個叫法。你說我現在要改成什麼名,到派出所一改就可以了。事實上,我們人很容易把自己的這些假名、假相當成真的,執著於我們自己的假名、假相,由此引發一切的問題。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五蘊皆空,名相也都是空的,都是無自性的。我們眼睛所看到的、我們心意識所感覺到的,所有這一切都是不真實的,都是虛妄的。佛陀告訴我們世間上一切法的虛妄分別,種種的名跟相,目的不是要來否定這個世間,而是告訴我們,不要執著於這個世間,不要迷戀於這個世間,要超越於這個世間,要解脫於這個世間一切的名跟相。也就是說,我們要用對治法,用佛法來對治自己對假名、假相的執著。我們要慢慢去培養這種力量。這種力量的培養需要靠佛法、靠修行、靠用功,只有這樣才有辦法對治。

我們認識煩惱的時候就是修行的開始。我們怎樣下手,怎樣去對治呢?剛才談到了對名相的認識,接下來怎麼辦呢?

2、善心生智慧

現在的人都非常聰明,智力很好。我們常常會聽到「聰明過人」這句話,但是我們沒有聽說過「善良過人」。很聰明的人不一定很善良,很善良的人不一定很聰明。我們學佛法的目的就是讓自己越來越善良,變得越來越好,對所有的人都善良。一個人的本性、本心、身語意三業清淨無染,無私無我,並且具足悲心、願力,他自然而然就會善良。我們學佛法,與其說是培養我們的能力,培養我們的文化知識、智慧,倒不如說是培養善心、良心,培養我們的這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啟發我們的佛性。

反過來說,我們有這種心理,我們內心有這樣一種極其強大的力量,這就是佛法的種子在我們內心紮根、發芽的一種體現。如果我們內心具足善良,自然而然我們的智慧就會顯發,因為他對人事物的看法、認識和判斷是不同於世間人的。我們要從有漏的善法,逐步轉變到無漏的善法、無為的善法,所以佛法要解決的是善跟惡的問題,也就是煩惱與智慧的問題。智慧就是善,煩惱就是惡。善、惡的特點就是從智慧、煩惱來區分。

四、圓滿的信仰

1、有信仰才有希望

我們要了解一個民族,要看一個民族有沒有希望,這個民族好不好,就要了解這個民族有沒有信仰。在世界上也好,在我們國家也好,好多民族信仰某一種宗教,比如信仰佛教、伊斯蘭教……也有好多個民族信仰同一種宗教,當然也有同一個民族的人信仰不同的宗教,或者說也有人不信仰宗教,各種情況都是有的。我們了解一個人也是如此,他相信什麼,他信仰什麼,這是很重要的。如果一個人什麼都不信,問題就很大,什麼都不信就進入了虛無主義的狀態。人總是要有信仰,而信仰佛法是最好的、最究竟圓滿的、最穩妥的。當然這是因為我們是出家人、是佛教徒才這麼說。實際上,因為我們有真正的體驗,我們有真正的感受,所以我們這麼說也不為過,我們這麼說也是有根據的。

2、信心很重要

如何讓一個人在自己的信仰之路上越走越穩,越走越有信心,越走越能夠接近於我們的目標 ——趨向於圓滿,讓自己的生命內涵更加豐富多彩?對自己的定位非常重要。所謂「自己的定位」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如何來認識自己,在整個生命歷程當中何去何從,找到自己的下手處。

如果我們沒辦法定位,就說明我們不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雖然我們人在這個講堂裡,心卻不知道在什麼地方;我們人在家裡,心卻不知道在什麼地方;我們人在單位裡、在學校裡,但是我們的心在哪裡?這個心永遠無所依皈,永遠無所著落。為什麼心永遠無所依皈呢?就是對什麼都不信,對什麼都有懷疑,或者說對什麼都信不起來。因為信不起來,所以他自然而然就要產生懷疑。

我們學佛法就是要培養這樣的一種信心,對三寶的信心。這種信心培養起來,才能夠啟發我們的善良,才能夠啟發我們的智慧,才能夠改變我們內心裡面種種的煩惱與業。

如果沒有信心作為前提、沒有信仰作為前提,我們所有的一切就僅僅是在文字理論上的推演。單純在文字理論上的推演,與自己的生命是了不相干的,這種意義是不大的。這不是真正在學習佛法,不是一種宗教的行為,這方面我們要特別注意。特別注意就說明我們常常會犯這樣的錯誤,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問題。這樣的問題我們解決不了,或者今天解決了,它明天又出來;明天解決了,後天又出來,它從根本上解決不了。這方面我們要去對治,我們要去注意。

3、對治煩惱靠修行

我們怎麼去對治煩惱,我們怎麼去注意它呢?注意我們自己的思想、我們自己的想法符合不符合佛法,如理不如理,如法不如法,是不是有問題。也就是說,當我們對三寶、對佛法產生懷疑的時候,就是煩惱出現了。煩惱出現的時候,就要靠佛法來對治。我們一看一比對,發現思想已經脫離了佛法,違背了佛法,那麼這種思想就要不得了。這樣一來,我們的認知、我們的見解,就會得到很及時的調整。

那麼如何對治呢?就是要去修行,修行才是真正的對治法。比如猶太教徒,他們在安息日是絕對不工作的;基督教徒每個禮拜是絕對要去做禮拜的;穆斯林每天向麥加禱告五次。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們內心時時刻刻對自己信仰的對像能夠真正地皈依,真正地回歸,真正地來收斂自己這些世俗散亂的身語意行為。否則的話,我們美其名曰在學佛,是佛教徒,而實際上我們的所作所為,很難根據佛法的觀念來實踐。

我們只有在真正對治煩惱的時候,只有真正去用功、去修行的時候,比如念經、打坐,或者我們研討,或者用佛法來比對、來對治自己內心的時候,用功的時候、用法的時候,才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條件,自己是否對治得了內心的煩惱。如果我們沒有刻意花工夫去對治煩惱,我們一天當中,乃至一年當中都是處在無明狀態;我們只有刻意去對治、去用功的時候,才有辦法去發現我們的問題、我們的煩惱;我們發現了自己的問題、煩惱,才是修行的開始、用功的開始。如果沒有發現、發現不了,無論做什麼都是在心外做功夫,都是在心外來論法,都是在心外來論道。

五、學佛的方法和路子

1、共修的殊勝

大家工作比較忙碌,但我們一個禮拜至少要有一次同學共修的機會,這樣才能夠讓自己內心善法的力量不斷得到增強。在家的時候,自己孤單單的一個人很難培養出來慈悲心,智慧和願力也啟發不出來。久而久之,我們人的性格就會變得很孤僻,就不容易合群、不容易同別人相處,更不要說去幫助、利益人。我們連最基本的為人處世之道都掌握不了,都做不好,怎麼去成佛?怎樣去自利利他?怎樣來發菩提心、發大乘心?

我們學大乘佛法跟學二乘是不一樣的,很少有人說我們要學二乘。我們都要學佛,學佛就是要成佛,很少有人說我們要學羅漢、我們要成羅漢。既然我們要學佛,就要有學佛的方法和路子,照這種方法和路子去做,我們才能夠成佛。不然的話,我們對學佛的概念還沒有弄清楚,如何來談學佛?如何來談成佛?我們要學佛,就必須要有很遠大的目標,很高遠的志向,要有很深刻的生命體驗。獲取這些生命的體驗就靠修行。很高遠的生命目標和志向,要靠我們的發心、發願,才能不斷激發我們生命內在的潛能。我們不斷發願,內在的潛能就能夠不斷地被激發出來。不忘發心,我們才不會迷茫,不會迷失自我,生命才會有方向;我們對佛法有真正的體會,這種動力才不會枯竭。這是一體的,不可偏頗。

一個人、十個人、一百個人,這種業其結果是不一樣的。一個人的業力是非常微弱的,而十個人、一百個人、一千個人的業力就非常大。我們每個人就像一顆火苗一樣,星星之火,不小心被風吹滅了,滅了就不容易再燃燒起來。我們把這些火星,一點一點地集聚在一起,變成火把、變成火炬,它會永遠在燃燒、永遠在發光,能夠永遠照亮人世間,利樂諸有情,那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個道理跟一滴水放在大海里面永不乾枯是一樣的。

2、用身語意詮釋信仰

我們應如何來實踐佛法,才能在自己的生命中對佛法有更加深刻的體會,讓自己生命的潛能不斷得到發揮?剛才談到信仰,信仰什麼?信三寶,信業果。業決定一切。那麼,如何來信三寶?如何來信業果?如何來信,不是僅僅指如何來認識業果的原理,如何來認識三寶的意義,而是要搞清楚信什麼和怎麼信,不僅是指怎麼來認識信仰的對像。

信什麼?我們怎麼信?要用我們實際的身語意三業的行為來詮釋我們在信什麼,我們怎麼信。否則的話,我們永遠弄不清楚什麼是信仰。信仰,就是要在我們身語意三業當中去體現。反過來說,我們身語意三業的一切,因為有信仰的基礎和信仰的根本,所以我們的行為是不共世間的,我們的行為有特別的意義,我們的行為是趨向於成佛的。只有用自己身語意三業的行為來詮釋佛法的時候,才能夠真正轉變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生命才能實現真正的轉彎。否則的話,我們自己還是自己,佛法還是佛法,兩者永遠不能結合在一起。

3、走佛菩薩開好的路

佛法講「普度眾生」。大乘佛法要讓所有的人都能夠去成佛,發大乘心。大乘佛法在過去被比喻為一艘大輪船、一部大汽車。我們要過大海,游泳是游不過去的,我們會掉到大海里死去。這時我們需要靠輪船、車子的力量,需要佛法的力量。然而,我覺得有比開車、駕船更好的方式,比如你可以建一座橋、修一條路,對不對?如果你建一座橋,大家在橋上走路也好、坐車也好,他就不會沉淪到苦海里;如果你開一條路出來,千千萬萬的人都不會迷路,都能夠到達目的地。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開路的人有時候比駕車的人更重要,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路只有車,你車也開不出去,你怎麼去開呢?

我們今天能夠學到佛法,都是因為過去的佛菩薩、祖師大德們為我們開好了這條路,所以我們才能夠在這條路上學修。這是有路了,我們看到路了,因為有路肯定就有目的地,我們照著這條路去走就能夠到達目的地。

4、常到三寶地充電

有時候,我們自己的這部車子在路上出問題、出現不能跑的情況也在所難免。汽車損耗、汽油不足……都可能導致這種情況出現。那麼汽油不足怎麼辦呢?就需要加油。汽車損耗了就需要檢修、維修,這樣才能夠安全到達目的地。我們來到寺廟裡對自己來說,就是在檢修自己的身語意三業,整個身心檢查、修理一遍,同時也在充電、加油。只有這樣,我們在整個佛法修學的道路上才能夠越走越穩,越走越遠,越走越不會迷失、不會停頓。一次、兩次充電是不夠的,十次、一百次也是不夠的,要永遠去用功,永遠去努力,永遠去發心,永遠去做。如果你做一次卻停留很久,內在的動力肯定會不足,肯定會下降。

三寶地如同發電站一樣,裡邊有充足的電源,足夠給每個人去充電。所有的人都離不開三寶地,離不開三寶,離不開同行善友、善知識對自己的幫助。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氛圍,佛法就不容易得到很好的傳承。這種氛圍的營造是非常重要的,這要靠大家的力量,要靠大家的發心。

我們到廟裡來修學佛法,不是來得到一兩個很簡單的概念。佛法的概念,一次、兩次,一天、兩天,一年、兩年,在三寶地慢慢熏陶就會知道了,五乘佛法、戒定慧、貪瞋癡……都會知道。我們不是來獲得幾個佛法的名言概念而已,整個實踐過程是我們修學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生活的核心部分。

六、如何與佛法相應

人的語言具有局限性,而佛陀的境界是無限的。佛陀的境界是無有邊際的,是圓滿的,是無限的。我們用世間所有的語言來形容佛法有多麼好,都是不夠的,佛法永遠不止這樣一些簡單的意義。我們不能在這些名言工具上停滯不前,我們更不能在這些形式上停滯不前。「形式上」是什麼意思呢?形式就是外表的部分,就是拘泥於宗教的這些形式,佛教的這些形式。我們更需要的是它的內涵、它的核心。內涵和核心就是佛法。無論內涵也好,核心也好,關鍵點就是佛法。

佛法是佛陀為我們凡夫眾生宣說的,但是我們在理解它時,又是千差萬別、各不相同的。每一個人對佛法理解不同,不能說每個人都是錯的,我們本身就可以從各個不同的點來詮釋佛法。關鍵是我們自己要如何在這些點上,找到自己相應的點,這是非常重要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要達到一個目的地。佛陀說:「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不同的法門都是為了要對治我們當下的現行,都是為了啟發我們的信心,都是為了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發長遠的心。

古往今來,之所以有那麼多的佛菩薩出世,那麼多佛菩薩、祖師大德示現,是因為眾生的業障很重。眾生非常非常多,無量無邊,有些眾生跟釋迦牟尼佛有緣,有些眾生跟彌勒佛有緣,有些眾生跟阿彌陀佛有緣,有些眾生同觀音菩薩有緣,有些眾生同文殊菩薩有緣,有些眾生同普賢菩薩有緣,有些眾生同地藏菩薩有緣……也就是說,不同的佛菩薩他們總的願都是一樣的 ——要度眾生,但是他們的緣不一樣。這個緣不一樣是由我們凡夫的條件決定的。我們自己具備的條件,決定了我們同什麼佛菩薩、善知識相應。

反過來說,我們發了什麼心,我們發了什麼願,我們根據什麼標準去實踐,然後慢慢就會跟什麼佛法相應,就跟什麼樣的佛菩薩相應。相應不相應,相應的程度如何,都是根據佛法去判斷的,而不是從形式上面去判斷。從形式上面來判斷,每個人都是三寶弟子,都是佛教徒,這肯定不會有錯。雖然每個人都是佛教徒,都是三寶弟子,但是每個人又不同,不同的地方就是對法相應的程度、相應的點不同,這點就很重要。我們要找到下手處,要找到立足點,就必須要找到相應的部分,這樣才會有信心。

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我們找不到路,我們對很多佛菩薩、很多的經典、很多善知識生不起信心,或者說輕毀、誹謗、不信等,這些都是我們自己的業障造成的。因為我們有業障,所以我們對佛菩薩的信心就生不起來,或者說對其他的法門生不起信心來。這兩個就是不同的意思:一個意思就是說我們要找到自己的立足點和下手處;還有一個,我們對自己還沒有學習的這些佛法,還不知道的、不了解的這些佛菩薩、祖師大德,我們是一個什麼心情,是一個什麼心態,是一個什麼態度,這很重要。如果我們生不起信心,至少說明,我們學得還不夠,我們學得還不好。我們學夠了,我們學好了,我們就通達了。法法都是相同的,法法都是相通的,法法都是無礙的,佛佛道同,這是肯定的,都能夠通的。

今天同大家分享的主題:在自己生命的緣起點上,如何很好地與佛法相應。我想大家如果能夠好好體會,好好去認識,好好去努力,這種信心一定會得到不斷增強。

以此供養大家。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修行時要先「調五事」

修行既要有好的大環境作保證,如安定的社會和清淨的道...

相好凡夫皆具足 六通無礙異常倫

相好凡夫皆具足 六通無礙異常倫 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

戰勝自己

有一位比丘,自出家以來,父母從未曾放棄說服他還俗,...

婆媳關係中的修行

女人都希望有美滿的家庭,關愛自己的丈夫、融洽的婆媳...

在世間,唯一有意義的事便是修行

江南的冬忽然來臨,乾燥而寒冷,人們紛紛口鼻上火,這...

妙蓮老和尚《凡情與佛心》

凡夫的情識 (講座第一天) 林部長、陳國策顧問,以及...

斷除淫慾心是修道的重要根本

預記末法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

怎樣念佛才算真正修淨土之人

原文: 又近世之人,多務虛名,不修實行。口雖念佛,心...

【大藏經】【註音版】禮佛大懺悔文

禮佛大懺悔文...

【大藏經】餓鬼報應經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

【大藏經】【註音版】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大藏經】佛說九橫經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九輩九因緣...

常誦此咒自動酬還冤家宿債

誦楞嚴咒自動酬還冤家宿債 阿難。在在處處。國土眾生。...

「我見」是怎麼產生的

這個見就是我們凡夫種種的知見,當然以我見為根本。這...

學佛的四大因緣,你屬於哪一種呢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在輪迴中不知道漂泊了多久,...

造惡削減功名,行善增長功名

我們抉擇了身心世界的剎那性,就是抉擇到一切由因緣造...

人不能過得自在,只因有太多的罣礙

百丈懷海禪師是唐代著名的禪宗高僧,我國叢林清規的制...

淡定與慈忍

記得一位禪師曾經說過,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 。 當...

虛雲和尚法匯開示

宣統三年在上海靜安寺成立佛教總會 今承眾位居士邀請...

攀緣妄境,造業輪迴

在商朝,商朝最後一個皇帝商紂王,商紂王有一天,有一...

寬容別人等於祝福自己

當你劃破手指,生命會原諒你,它(潛意識中的智慧)會...

不小心踩死動物該怎麼辦

問: 請問師父,我走在路上無意踩到一隻青蛙,不知是...

滿地泥濘與繁星璀璨

瀑布的壯觀是在沒有退路的時候形成的,繁星的璀璨是在...

居士經商不得販賣刀網等傷生之具

居士經商,既無大勞,又極自由,正好依佛法行事。 在家...

修福跟解脫生死有關係嗎

問: 做善事只是修福,跟解脫生死沒有任何關係。這個...

不貪不染,這就是出世法

我們對於社會上這一切境風,音聲色相,男女飲食,你沒...

淨宗十二祖-徹悟大師

1.生平 徹悟大師(公元17411810年),諱際醒,一字訥堂,...

叢林寺院清規大全

一、何為叢林? 叢林,指僧眾聚居的寺院,尤指禪宗寺院...

【佛教詞典】舉一蔽諸

(術語)舉一而該一切也。文句三下曰:但略舉一而蔽諸...

【佛教詞典】試經

唐代為控制僧尼人數,禁止私自出家而設立之制度。度僧...

【視頻】淨界法師《欠錢但沒欠命的故事》

淨界法師《欠錢但沒欠命的故事》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文殊講堂唱誦

《佛說阿彌陀經》文殊講堂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