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專訪淨慧長老:信仰就是生活本身

2012/01/03  大字體  護眼色

專訪淨慧長老:信仰就是生活本身

淨慧長老在佛界可謂德高望重。他一歲半即由父母送入尼庵撫養,14歲在武昌三佛寺拜師學經,其經歷讓人稱奇。作為新中國第一批佛教研究生,他除了著述,還有譯作。或許正是因為這種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即智慧)的積澱,近日在接受《晶報》記者電話採訪時,他妙語不斷。

因果是一個連環套

因果既通於「三世」,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也通於當下,當下這一念即刻就有果報。

記者:虛雲老和尚曾說,釋迦如來的教義,講來講去就說了兩個字「因果」,您也曾說「以因果為信仰的準繩」。您認為佛教的因果和科學、哲學講的因果有區別嗎?

淨慧長老:相較而言,佛教的因果比世間所講的因果要廣泛、深刻。說「廣泛」,是指十方世界一切事一切物、世出世間都是因果所成;說「深刻」,是指佛教的因果既是起於當下一念,也是通於前世、今世和來世,所謂「三世因果」。

記者:說當下,我們可以理解,比如我無名火起就會發脾氣,即刻就得到果報,可為啥「為善的受貧窮命更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呢?

淨慧長老:如果有好人好事得不到好報的困惑,最好先把它放下。你應該為你現在遭遇到種種不幸而感到高興。因為你把你以往所造的惡業報掉了,以後就會有好的報應了。業通三世,報也通三世,因果的道理並不像一顆黃豆種下去馬上就生出黃豆芽那麼簡單,它還受到種種條件的制約。

記者:「前生」和「來世」我們都沒有體驗,我們怎麼樣才能相信呢?據說有科學家曾經調查過死去活來的人,他們的體驗也各不一樣。

淨慧長老:在這個問題上一定不能含糊,一定要深信因果。我們要相信釋迦佛的人格,他是一個究竟圓滿的覺者,他是以他的人格來作為理論保證的。我們也要相信歷代的高僧大德、先知先覺,他們在佛門修證幾十年,他們對佛理都具有圓滿、徹底的了解,他們都是深信因果,並且也是按照因果的道理來修行的。1987年95歲的梁漱溟被邀請參加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大會時也說,「我要向大家慎重地提出來,人有今生,也有前生,有來生。」梁先生以說實話著稱,他也不會騙人。

信仰要落實於生活

信仰不是用來當擺設的,不要讓信仰停在口頭上,而應該在每時每刻都能夠兌現。

記者:我們身邊也有為富不仁的所謂慈善家,怎麼看待這類人?

淨慧長老:不少信佛的人往往把信仰跟生活分開了:信仰歸信仰,生活歸生活。這些人到寺院裡、佛堂、念經時才有信仰,這是對信仰的天大的誤解。信仰不是用來當擺設的,不要讓信仰停在口頭上,而應該在每時每刻都能夠兌現。

記者:是否可以反過來這樣說,看一個人的生活就能知道他的信仰。

淨慧長老:一個人的信仰是藏不住的,它一定會表現出來。比如說,有一些年老的信徒,到廟裡來可以把5元、10元放進功德箱裡,可上街買菜時就不成了,少給一根豆角、一片菜葉就跟人家爭得面紅耳赤。這不是真信佛,這是想信佛,還沒有信佛。

記者:信佛也需要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

淨慧長老:有一個故事。佛陀跟阿難在一起走到海邊,佛陀從海里汲起一滴水放到手上,然後問阿難尊者:你說,這一滴水怎麼樣才不會幹呢?佛陀開示說:「你把這一滴水放到大海里去。」個人的力量有限,大眾的力量無窮,每一個學佛的人積極地投身於一切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善行、善業,社會的兩個文明的建設就會取得更大成就。

要用智慧來辨別一切

相信和洞徹世間和出世間因果,這才是智慧。智慧是修行的眼目。

記者:佛教講「般若」,「般若」就是智慧,智慧就是講理性,這或許就是佛教最吸引知識分子的原因吧。

淨慧長老:「般若」就是智慧。我強調「以般若作為正信的眼目」,是因為沒有般若,我們就沒有辨別事物的能力。佛教裡講修行有三大綱領,就是「戒、定、慧」。說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說佛教是一個理性的宗教,就是因為主張用智慧來辨別一切。如果佛教只是一種迷信,它是不可能吸引一代一代知識分子的。

記者:佛教裡的「般若」和世間講的智慧肯定會有不同的地方。

淨慧長老:佛教講的智慧,最根本的一點就是:相信或能夠洞徹世間因果和出世間因果這樣一種事實。因為,假如世間沒有因果,這世間就沒有秩序,一切都亂了。所以,只有相信和能夠洞徹世出世間因果,這才是智慧。

記者:世間講智慧總會強調理論和實踐,繼承和發展,佛教也是嗎?

淨慧長老:佛教的智慧分三種:一種叫做實相般若,一種叫做觀照般若,一種叫做文字般若。三種般若就是三種智慧。實相般若就是一切事物的本來面目。觀照般若,就是按照一切事物的本來面目去思考、去認識、去修證。文字般若就是指佛的言教,指一切有利於我們身心修養的文字、語言。由文字般若而起觀照般若,由觀照般若而證實相般若,這是修行的一般過程。這個修行的過程與世間的智慧獲得過程很相仿。

活在當下就有了平常心

安身立命,要有一個正確的價值判斷,正確的價值判斷,從佛教上講,來源於信仰。

記者:活在當下不容易,人們的念頭不是在過去就是在未來,就是難停留在當下。

淨慧長老:活在當下是要做很深的功夫才能夠達到的一種境界。你如果可以活在當下,你就可以做到平常心。要進入到活在當下,一定要專一。你在觀察自己心念的時候,總是把握不住,它總在走,而且往往是離開當下很遠,或者回到昨天或者走到明天去了,這個就是「妄念」。

記者:您的詩中雲「一念不生萬體現」,說的慎始也是修煉的方法嗎?

淨慧長老:佛教叫我們放下妄想有種種方法,念阿彌陀佛是一個方法,深呼吸是一個方法,觀察自己心念的起落、起滅也是一種方法,古代傳下來叫我們制止妄念還有一個方法叫「守一不移」,又說「能守一,萬事畢」,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這個方法從佛教初傳一直到現在。

記者:您說的其實是一個價值判斷問題,價值觀。

淨慧長老:一切的善念、惡念是和非,都是從當下一念展開的。所謂把握當下一念,就是說有心去讓當下一念沿著一個正確的理念來安頓生命的當下。這當下一念就有一個價值判斷。無論哪個階層、集團,都有著人類的共同功利所在。從佛教上講,價值判斷來源於信仰。這個信仰的引導就是培養人的善心、善意、善念先決條件。

要轉變命運就要轉變自己

過去的已經過去,無法追回,而未來卻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放下過去,立足現實,面向未來。

記者:人們總會感嘆命運無常,佛教要解決的也是這麼一個人生中最重大的問題。

淨慧長老:每個人就自身而言,最關心、莫過於命運。在漫長的人類文明史中,無數聖賢哲士對命運進行過思考,創立了許多關於命運的學說,其中,最具代表性有三種:一種是說命運掌握在神祗手中,要改變命運只有依靠神靈;第二種則認為,人的命運早已前定,無可更改,人只有聽從命運的擺佈;第三種就是佛教,認為人的命運遵循著因果的規律。

記者:如您所說,人們信佛,就是相信自己的命運可以改變,並力圖把握自己的命運?

淨慧長老:佛陀是無上覺者,他具有圓滿的智慧,洞察到人類乃至一切眾生命運的規律,以及掌握、改變命運的方法。佛教認為人的命運遵循著因果的規律。這種規律經常被表述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所謂「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人生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因果的法則貫通於這三世,叫「三世因果」。佛經裡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從這個意義上講,信佛就是人們力圖改變自己的命運的行為。

記者:您提出的「生活禪」許多提法與我們政府現今倡導的理念很相仿,這是殊途同歸嗎?

淨慧長老:佛教與其它哲學有不同,也有相同之處。根據佛教因果法則,我們就獲得了掌握命運的信心和勇氣,既然過去的已經過去,無法追回,而未來卻掌握在我們手中,我們所要做的只能是放下過去,立足現實,面向未來。這也是我們對待命運唯一積極的態度。說到底,命運就是我們自己,要轉變命運,就要轉變自己,轉變自己的思想行為。

淨慧長老簡介

淨慧法師,現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河北省佛教協會會長。祖籍湖北新洲,生於1933年。一歲半即由父母送入尼庵撫養。14歲在武昌三佛寺拜師學經,18歲時到廣東雲門寺受比丘戒,得以親侍中國現代禪門泰斗虛雲老和尚,並成為虛雲老和尚傳法弟子。是新中國第一批佛教研究生。從1993年起,每年在柏林禪寺舉辦「生活禪夏令營」,倡導以「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為宗旨的生活禪,在佛教界和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慧法師文章列表

善導大師超越其他祖師,這種說法對嗎

問: 聽有些法師說,善導大師是開宗立教的祖師,是祖...

一天之中如何對治貪瞋癡

我們要知道貪瞋癡它生起的這個次第。好像醫生去幫人治...

玄奘法師西行故事四則

一、 玄奘考試 在隋朝的時候,包括隋唐,僧人的數量是...

這些旁人眼中的傻子其實都是高僧

這古來有很多人哪,看著好像他這什麼也不知道,後來還...

蓮宗四祖法照大師畫傳

一、禪觀入定,得睹遠師 法照大師(公元747821年),身...

三位百歲高僧的念佛開示

自古以來,世上的百歲高僧很多。其中有三位老和尚,兩...

倓虛大師的出家因緣

一九一七年,我四十三歲,在營口開藥鋪,每天除看經外...

高僧得觀音菩薩勸導,精勤修行淨土法門

慧日法師,俗姓辛,東萊人(今山東掖縣)。唐中宗時(...

【大藏經】瑜伽師地論(100卷)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

【大藏經】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大藏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大藏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

這一念心就是一切的法

大概禪在當下,大體上是要回答這樣的兩個問題。 一個是...

得之不易的暇滿人生

今天我要講的題目是《思維暇滿人生》。如何來思維我們...

節儉惜福,念恩報恩

修行的機緣不容易得到,大家共同聚會共同修行,所謂十...

居士修福的重要性

出家眾和在家眾,從禪宗的角度來看,在修行開悟這一點...

吃動物的肉,遲早要還的

業障越來越重,智慧就越來越薄,福報就越來越淺。於是...

【推薦】太能算計的人,實際都是很不幸的人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說過,凡是太聰明、太能算計的人,實...

在生活中修要能夠「輕現世重後世」

在生活之中修,就是指生活要有重心。重心是什麼?解脫...

主人在何處

雪岩祖欽問弟子高峰原妙:日間浩浩時你做得了自己主人...

大安法師:為何富貴學道難

問: 《四十二章經》中佛說二十難中有富貴學道難。佛...

正知因果才能獲得大吉祥

有種子為因,就會有果報,不是吉祥之力使然,因此不應...

這放不下,那丟不開,哪會相應啊

這人吶!在佛法中就怕沒有一點染,沒有一點信心,那就...

打知名度的多,真實了生死的少

佛法進入末法的時候現在我們已經快三千年了,進入末法...

禮佛的三個重要的意義

我們每天早晚的禮佛運動,有很深的含意。現在如果你還...

一切業障皆由妄想而生

前面我們談到了禪宗的歷代祖師,明佛心宗,行解相應,...

如何才能不受到負能量的熏染

問: 師父,生活在紅塵俗世中的我們,不得不接觸到各...

學佛從受戒開始,要勇爭上游

慈舟老法師說,學佛從受戒開始。修行了生死,除了持戒...

【佛教詞典】偈讚

以偈句讚歎佛菩薩等諸尊或他人之功德。大日經義釋演密...

【佛教詞典】法華三昧懺儀

(書名)一卷,隋智者撰。取法華,普賢觀經,及諸大乘...

【視頻】大安法師《家庭教育之因果教育》

大安法師《家庭教育之因果教育》

【視頻】南無阿逸多菩薩(楮訾)

南無阿逸多菩薩(楮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