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六祖慧能大師的一生

2015/12/2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六祖慧能大師的一生

慧能俗姓盧,原籍河北范陽(今北京大興)。他的父親貶官到了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生下了慧能。慧能年輕時父親去世,家境貧寒,靠打柴賣柴來養活母親。有一天他聽到買柴的客人念誦「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若有所悟,忙問客人這是什麼經文,客人告訴他這是《金剛經》,弘忍大師正在黃梅東山寺給大家講這部經。慧能聽了,安頓好母親,就前往黃梅拜見弘忍。

當弘忍知道他是從偏遠的新州來的時候,就故意考他:「你從蠻荒之地而來,是個南蠻,難道也想成佛?」慧能毫不膽怯地說:「人的出生地雖然有南北的不同,但每個人的佛性都一樣。人雖分南北,成佛不分南北!」

弘忍聽了,心中暗喜,卻不露聲色,讓他到碓房去幹活。碓房就是舂米的作坊。慧能的身子輕,就在腰裡綁了塊石頭,來增加身體的重量,這樣在舂米的時候,就可以很方便地把杠杆壓起來舂下去。就這樣,慧能在碓房老老實實地做了八個月的活。

這一天,五祖為了考驗弟子們禪學水平的深淺,好物色一個接班人,就讓每個人寫一首偈子呈上來。當時神秀擔任上座,上座在寺院裡是僅次於住持的位置。神秀才華傑出,大家都很服他,想著這個繼承人是非他莫屬了。神秀果然不負眾望,寫了一首偈子說: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首偈子被書寫在牆上,雖然沒有署名,大家都知道是誰寫的,很快,這首偈子就傳遍了全寺。弘忍看了後,對大家說:「後世如果能依照這首偈子修行,也能得到殊勝的果實,你們要好好念誦它!」

在這首偈子中,神秀將人的身心比做菩提樹與明鏡台。人的身心本來清淨。由於執著,生起了相對意識,以致於經常為塵垢——外在的煩惱所污染。要想保持心靈的清淨,就必須「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也就是通過堅韌不撥的修習,才能漸漸地覺悟。

當時慧能正在碓房幹活,聽了大家紛紛念誦這首偈子,認為它還不夠徹底,就讓人把自己的偈子寫在壁上。偈子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大家見了這首偈子,驚奇不已。這首偈子說,身心都不是真實的,從緣起性空的立場上來看,沒有菩提樹,沒有明鏡台,身心如幻影,干擾我們身心的煩惱更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首偈子把禪學漫長的修行過程,轉化為當下的一念頓悟,說人的本心本性,原本清淨無染。只要覺悟到這一點,就可以立地成佛。

弘忍大師見了這首偈子,就在慧能的頭上輕輕地拍了三下,慧能知道師父的意思,在這天半夜三更的時候來到方丈室,弘忍把袈裟脫下來遮住蠟燭的光,秘密地給慧能傳授了禪法,並把衣缽傳給了慧能。弘忍考慮到其他弟子對這個位置看得很重,怕引起爭執,擔心慧能的安全,就送他到九江渡口,讓他連夜往南方走。弘忍說: 「我來渡你過去。」慧能說:「迷時師渡我,悟時我自度。」弘忍知道他的修行已經成熟,心裡很踏實。

慧能遵從師父的教導,回到廣東,隱遁於四會、懷集。十餘年後,來到廣州法性寺,看見寺院前掛著旗旛,有兩個僧人在辯論。一個說:「是風在動。」另一個說:「是幡在動。」兩人爭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慧能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兩人聽了,大吃一驚,覺得這個人的水平實在了得,連忙報告給印宗法師。印宗法師把慧能請到寺內,問:「我早聽說弘忍大師的禪法傳到南方來了,莫非您就是他的傳人?」慧能說:「正是。」然後就把袈裟和缽拿了出來,大家見了,紛紛禮拜,請求慧能說禪。就這樣,慧能正式出山說禪。

刺史韋璩請慧能入城,於大梵寺講堂為眾說法,門人法海編錄其法語,又加入後來的法語,即世所行《法寶壇經》。此後,慧能在曹溪寶林寺說法三十餘年。中宗遣使往曹溪召他入京,堅辭不去。朝廷遂下令,以慧能新州故宅為國恩寺。惠能後來圓寂於新州國恩寺,世壽七十六歲。弟子迎其遺體歸於曹溪。慧能圓寂後,肉身不壞,弟子方辯裹紵塗漆於其上,形像生動逼真,現存於南華寺(即古代寶林寺)。

神秀大師也繼承了五祖的教法,化行於北方,世稱北宗禪。

南宗主頓悟,北宗主漸修,因此禪宗史上有「南頓北漸」之稱。

神秀是河南開封府尉氏人,生於隋煬帝大業初年,初習儒學,博學多聞,唐高祖武德八年,受具足戒於天宮寺。後遇五祖弘忍,在其會下為首座。五祖弘忍命弟子各以己意作偈時,見神秀「身似菩提樹」偈,也予以讚歎。五祖入寂時,曾對眾說:「東山之法,盡在秀矣!」

神秀後來住持荊州度門寺,道譽遍天下。但他的弟子與慧能大師的弟子,互相不服氣,神秀總是告誡弟子說:「慧能禪師得到了無師自通的智慧,對大乘佛法有深刻的領悟,這一點我不如他。並且他親自傳承了五祖的衣法。你們不要一直停留在我這裡,應當到曹溪去進一步學習。」

唐則天皇帝久視元年(700),武則天召神秀入京,給予了極為崇高的禮敬。京城中的士庶,每天來參拜的不勝其多。中書令張說也是他的弟子,張說對人說:「禪師身長八尺,龐眉秀目,威德巍巍,王霸之器也!」神秀入京後,與慧安國師同住內道場,受皇室供養。中宗神龍元年(705)召請慧能入京的御書中說:「朕延安(慧安)秀(神秀)二師宮中供養,每究一乘,二師並推讓曰:‘南方能禪師密授忍大師衣法,應就彼問。’」由此可見神秀禪師謙虛的美德。

神秀的禪風,是繼承達摩的一系的二入四行之說,以「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為修持方法,而其漸修方法,又以四卷《楞伽經》為法要。神秀開示大眾偈曰:「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捨父逃走。」此說與慧能的「佛向自性作,莫向身外求」相同。

慧能門下有四十餘名弟子,其中以南嶽懷讓和青原行思兩支特別繁盛。在行思一支,到後世分為曹洞宗、雲門宗和法眼宗;在懷讓一支,到後世分為臨濟宗和溈仰宗,應驗了達摩傳法偈中所說的「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的預言,至此,禪宗在中國蓬蓬勃勃地興盛了起來。

文:吳言生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雍正皇帝與佛教

雍正皇帝與佛教 雍正自幼喜讀佛典,廣交僧衲,深通佛理...

慧遠大師三十年跡不入俗

淨土宗祖師在信願行方面的理論積累和實踐上,給我們提...

在生活中實現禪的超越

【在生活中實現禪的超越】 所謂生活禪,即將禪的精神、...

如實知自心

坐禪的過程和我們人生的經歷一樣,二者具有共性。剛開...

三位百歲高僧的念佛開示

自古以來,世上的百歲高僧很多。其中有三位老和尚,兩...

怎樣保持覺照

起疑情是一門很深的功夫,初學的人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

無心才能心安

最近廣欽老和尚一百零五歲誕辰,朋友找我去演講,談談...

聖嚴法師《坐禪的功能》

坐禪即財富 近世以來,由於科學的長足進步,為人類解...

【大藏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大藏經】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

【大藏經】【註音版】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

【大藏經】【註音版】大悲咒修持儀軌

大悲咒修持儀軌...

獨步楞嚴的圓瑛法師

圓瑛法師,俗姓吳,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圓瑛,號韜光,...

棒喝透出華嚴五教

宋朝徽宗皇帝的時候,有一位丞相把各宗各派的長老都請...

向閻羅王獻財

佛陀曾對弟子說一段故事--一位自私、暴戾無道的國王...

看到他人不好,實際是心不清淨

看到他人不好,實際上是自己的心不清淨。就像一塊髒兮...

學佛就是要出離苦惱

現在常有很多人來找師父開示,我問開示什麼?他說他要...

要看著你的目標,不要看著你的障礙

成佛需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為什麼成佛要經歷這麼久呢...

賢愚壽夭,富貴貧賤,皆可自作主宰

【原文】 修德有順有逆。順性而修,愈修愈近。修極而徹...

念佛的心態與音聲

音聲乃心性的外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即為妙音,從...

宗舜法師:出家為什麼要剃髮

宗舜法師: 這個剃髮的風俗在古代印度對於重犯,就是...

【推薦】心的五種歸納

佛教把我們的心歸納為肉團、緣慮、集起、含藏、真如五...

把錯誤當成一種財富

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大多數人都以錯誤為恥,...

知足是內在的覺醒

常念知足。就是內在的覺醒,知道萬法因緣生,不妄求,...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

皈依三寶的功德利益

皈依三寶的功德利益,可以說在人生中,所得利益總加起...

短暫的十念佛號怎能滅除這麼多的罪業呢

《阿含經》曾說有一大富長者,他的兒子因感情受挫折而...

憂波毱多尊者伏魔記

佛陀在世時曾授記:百年之後,將有憂波毱多以坐禪第一...

【佛教詞典】五十二位

大乘菩薩之五十二種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

【佛教詞典】惡道

【惡道】 p1157 瑜伽八十三卷二十一頁云:言惡道者:不...

【視頻】《心經》清慧法師

《心經》清慧法師

【視頻】《大悲咒》青原山淨居寺唱誦

《大悲咒》青原山淨居寺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