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中國首位比丘尼淨檢法師

星雲大師  2018/08/18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中國首位比丘尼淨檢法師

晉穆帝昇平元年(西元三五七),曇摩竭多在洛陽依《僧祇尼羯磨》及戒本,為竹林寺淨檢法師等四人,在泗河船上開尼部戒壇,開啟中國尼眾受戒之肇始。

淨檢法師一生崇佛修道,嚴守戒律,說法度眾外,還從事社會教化、濟貧等事業,樹立比丘尼形象,為世人所敬重,亦使佛教在晉朝更廣為流傳。

勤讀典籍 求學不倦

淨檢法師,晉朝人,生卒年不詳。本籍彭城(江蘇銅山)人,俗姓仲,名令儀。父親仲誕,任甘肅武威太守。彭城為漢時楚王英以來佛教流傳之地,而武威為甘肅的重鎮,古來即盛行佛教。

令儀自幼聰敏好學,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尤其雅愛經、史、詩、文典籍,往往一卷在手,吟哦詠讀,而至廢寢忘食之境。她雖貴為掌上明珠,卻無奢華習氣,反而從容嫻靜,知書達禮,為鄰里大眾所周知。

年十餘歲,便有媒人上門提親不斷,父親雖然不捨,還是為她擇選門當戶對的對像,將她風光地嫁出門。

頓省無常 渴仰聞法

婚後不出幾年,丈夫過逝,令儀傷心之餘,深刻體悟人生變化無常迅速,對於如夢一般的生命只有迷網和疑問。為了生計,令儀經人介紹,為京城官宦子女教授琴藝、寫字、說書等,也因此結識一些貴族仕女。一日,教書閑暇之餘,令儀與學生漫步花園,無意間聽到學生家人談論佛法,不禁心生大喜,對於佛法生起無比的渴仰尊崇,但卻苦於無處請益。

西晉愍帝建興年間(西元三一三-三一六),高僧法始來到洛陽,在宮城西門建寺,說法弘教。令儀前往聽法後,過去心中所有的疑惑,頓然徹悟,她自忖應把握有生之年追求佛法,親近教典,以得法利,於是開始向法始借閱經典誦習,悠遊於法海中。不多時,即已通曉佛法要領,對佛道產生堅定不移的信念。

求受大戒 瑞相證明

由於令儀潛心向佛,漸漸影響一些貴族仕女與她一同聽經學佛。

一天,令儀在寺裡聽經後,向法始法師請示:「佛經說,出家的男眾稱為比丘,女眾稱為比丘尼。弟子一心渴切求法,能否歸投佛陀座下,成為一名比丘尼?」

法始見令儀慧性聰穎,然礙於中國的比丘尼戒法不全,只好回答她:「在西域僧團才有二眾弟子,中國曆來尚未有比丘尼的具足戒。」

令儀又問:「經書上既有所謂的比丘、比丘尼,在我國有何不同?」

法始回答:「根據西域沙門所說,比丘尼出家應受五百條戒法,而比丘僅有二百五十戒,此為二者差別之處。比丘尼戒法的情況,待我為你去問智山和尚。」

智山和尚原居住在西域罽賓國(今克什米爾一帶),秉性寬和,心智聰慧,素習禪誦。晉懷帝永嘉末年(西元三○七-三一二)來到中土弘揚佛法,至東晉元帝建武元年(西元三一七),西行返回罽賓。

智山和尚說:「尼戒與僧戒雖然大同小異,但在中國卻不曾有過比丘尼戒法,因此也就不能受戒。尼眾仍可先從比丘大僧處受持十戒,只是沒有長老比丘尼可為依止師。」令儀聞覆後,仍不改出家意願,便與志同道合的貴族女子二十四人,一同在智山和尚座下落髮出家,法名為淨檢,二十四人相偕在宮城西門創建竹林寺修道,成為中國尼眾之始。

東晉成帝咸康年間(西元三三五-三四二),僧建和尚從月支國帶回《僧祇尼羯磨》及《戒本》,在洛陽譯成漢文。晉穆帝昇平元年二月八日,梵僧曇摩竭多在洛陽設立比丘尼戒壇,但卻遭到釋道場法師的非難,他依據《戒因緣經》的戒律條文,對曇摩竭多提出疑問,認為不符「二部僧受戒」的戒法。因此曇摩竭多浮舟在泗河成立戒壇,為淨檢等四人傳授具足戒。

在進行受戒儀式時,忽有異香芬馥,四處飄散,與會大眾莫不欣喜、讚歎,以此為瑞兆。因此,淨檢更受到人們的敬仰。此次傳戒,史稱船上受戒,淨檢因而成為中國佛教歷史上第一位比丘尼。

戒法嚴身 德化四方

淨檢受戒後,嚴持戒律,刻苦鑽研佛經,與其他比丘尼在華北一帶從事教化,為善信廣說佛法,四方信眾慕名而歸者,如風靡草,其嚴潔名聲眾所周知,掀起女眾求法修行的風氣,促使比丘尼日益增多。

例如隨其出家的安令首,俗姓徐,出身東莞(今山東沂水東北)仕家,父親徐忡為後趙外兵郎。她自幼聰敏好學,言語虛和沖澹,不以凡俗為樂,舉止嫻淑端雅,以佛法自娛性情。長大後不願受聘出嫁,隨佛圖澄和淨檢尼出家、受戒,並興建建賢寺。她博覽群經,過目即能成誦,德行深邃,思深識遠,當時教內無人不宗仰她,隨她出家的共有二百多人。她又建造五座寺廟,使矢心佛道者能在此修心立業。

淨檢志守佛道,每日開講大乘經典,度僧安眾,當時社會大眾受其感化,佈施供養者不知凡幾。淨檢將所收功德善款,悉數隨手佈施,或造橋鋪路,或賑濟貧民,造福大眾,致力於社會福利事業。如此善行,使比丘尼形象更為大眾肯定,皈依求法者益多。

晉簡文帝咸安末年,在滿室芬馥的奇香中,大眾見紅光冉冉升起,有一天女手執五色華束,從空中翩然而下。七十歲的淨檢法師見狀,十分欣喜地告訴大眾:「好好修行,我今行矣!」於是和大家執手辭別,安詳入寂。大眾恍若見她騰空而上,一路行去,如一道彩虹直接天邊,良久始散,為大乘佛教比丘尼的弘傳史,寫下重要的第一頁。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星雲大師文章列表

印光大師與弘一大師的師徒緣

印光大師和弘一大師是當代淨土宗和南山律宗的祖師,是...

念佛消業障出家獲新生

我家族從祖輩開始,男眾有一種共業,壽命都短。我沒有...

為何現在的佛教一天不如一天

常說雪峰的飯頭,溈山的典座,堂裡參禪堂外參禪,總是...

聖輝法師:我的戒和尚果公上人

為了紀念果公圓寂二十五週年,果公賢徒常福、常敏法師...

越是在修行的人,那些罪業越是會現形

傍晚,某某法師與一些信徒,近十人上承天寺請示老和尚...

唐代高僧懷感大師

在佛教的教法中,淨土法門是貌似簡單、容易,幾乎沒什...

切莫譭謗出家人,龍天護法定不饒

出家人是佛陀的親近追隨者,是如來偉大家業的繼承者,...

「比丘」有三種含義

比丘有三個意思。 一個是乞士,乞食來滋養這個色身,乞...

【大藏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 大般...

【大藏經】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大藏經】瑜伽師地論(100卷)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

【大藏經】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貧嫗施豆

佛陀啊,這是我僅有的食物,請您接受我的供養!一位貧...

站在別人的角度想想

有兩個婦人在聊天,其中一個問道:你兒子還好吧? 別...

應時時精進,切勿懈怠放逸

經云:不為時自恣,能制漏得盡,自恣魔得便,如師子搏...

從頑劣凡夫驟然搖身成為一代高僧的澍葊法師

澍葊法師在清朝道光(公元18211850年)和咸豐(公元18...

修學楞嚴咒有十妙

(一)妙清淨:至心持咒,身口意三業就能清淨,誠意誦...

文珠法師《楞嚴經七處破妄十番顯見》

一、前言 楞嚴經是佛教三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經典,佛...

修行人一定要閉關嗎

閉關,又稱掩關,這名詞和風氣,在印度並沒有,在中國...

為何名為觀世音

觀世音菩薩過去修什麼法門,現在得名為觀世音呢?具有...

生命中的貪慾苦

有一個美麗得讓人感到心酸的故事: 在物質條件極度匱...

學佛得遇善知識是最大的福報

過去有個人,患了下腹的疾病,求醫治療。醫生告訴他:...

【推薦】佛教寺院養老——福鼎資國寺彌陀村安養院入住指南

1、彌陀村安養院的宗旨和緣起 資國寺住持賢志法師發起...

記憶力差該怎麼辦

問: 記憶力差怎麼辦? 萬如法師答: 經文咒語記不住,...

一切皆捨,了脫生死

現在佛教在世界上,大體都在弘法、宣傳,雖然很普遍,...

慧律法師《茅蓬語錄》

古有「立功、立德、立言」之說。立功者,造福家國、嘉...

聖嚴法師《放下的幸福》情緒管理智慧

簡體版序:放下自己也放下別人 當惱人的情緒來襲時,...

以善來對治糾正不善

一般人多半不清楚什麼是善與不善,什麼是好的心與不好...

【佛教詞典】長老

羯磨疏·諸眾自恣篇:「年臘高遠,名為長老。」(業疏...

【佛教詞典】說通

即向大眾說法而能通達無礙。亦即致力於化導眾生之化他...

【視頻】蓮池大師《竹窗隨筆》人身難得

蓮池大師《竹窗隨筆》人身難得

【視頻】為什麼要懺悔

為什麼要懺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