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初學坐禪,先要學會放鬆

淨慧法師  2025/05/1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初學坐禪,先要學會放鬆

居士們來到禪堂,一定會感到禪堂的氣氛很緊張、很嚴肅。禪堂的氣氛,在當今的時代,只有在禪堂裡才能感受得到。在社會其他生活領域中,不會有禪堂這種嚴肅的氣氛。

實際上,禪,它並不是在嚴肅中能夠獲得的一種感覺。禪,是我們身心高度放鬆的一種精神狀態。盡管我們在禪堂感覺到氣氛有一些嚴肅,但實際上從我們修禪的人來說,還是要把身心高度放鬆,不要緊張。坐的姿勢雖然有要求,吃飯的姿勢有要求,走路的姿勢也有要求,如果我們被動地接受它,就會感覺到不自由、不自在,感覺有些緊張,有些嚴肅。

我們怎樣對待寺院生活的這些要求?怎樣對待我們不是很熟悉的生活方式?我想,我們要有一種主動的、欣賞的心態去接受它。如果我們抱著一種欣賞的心態,去接受這種比較陌生的生活方式,就不會感覺到太緊張,就會有一種放鬆的感覺。

我們禪堂裡的管理人員,監香師、維那師,盡管每個人都扛著一塊香板,這實際上是表法而已,並不是要拿著來打人的。所以我們也不要對維那師的香板,感覺到很威嚴。其實維那師的內心透著一種慈悲,透著一種對大眾的成就、歡喜的心態。

如果我們在禪堂不能放鬆,就進入不了禪的境界。坐下來渾身不自由、不自在,行香也會感覺到拘束,感覺到處處都有規矩。我們一定要認識到,智慧的花朵不會在重重管制下開放出來。智慧的花朵只有在輕鬆自由的心態下才能夠開放。

我們可以靜下心來品味一下,如果我們內心有壓力的話,我們的精神在受壓抑的時候,我們會不會有一種良好的心情去接受這種壓抑?我們會不會有好的辦法來化解這種精神的壓力?

我碰到過很多的朋友,說他的壓力很大,精神簡直要崩潰。精神要崩潰了,還有快樂嗎?還有寧靜嗎?還有喜悅嗎?肯定沒有。所以快樂、喜悅、寧靜,都與放鬆有關,都與緊張的氣氛沒有緣。

我們一方面要放鬆,身體要放鬆,坐下來不要故作姿勢,一切順其自然,內心更要放鬆。放鬆了才能放下。因為你在非常緊張的情況下,要放下,不太可能。只有輕鬆愉快、自由自在地,才能夠放下某些與修禪不利的思想包袱。

說老實話,一個七、兩個七,甚至於五個七,要完全做到放下也不容易。因為放下,是長期修行的結果。放下從放鬆開始。放不松,繃得緊緊地,精神緊張,那本身就是一種放不下的表現。

坐下來,身體要放鬆。身體放鬆與我們的穿著有關。比如說我們在打坐的時候,乃至平常在家裡打坐的時候,寬衣博帶,衣服太緊,帶子系得太緊了,對於血液循環不利,坐下來不安定。

肌肉也要學會放鬆。肌肉放鬆與姿勢有關。要自然地挺起腰板,但不要故意地做作,不要故意地使勁。要順著身體自然的姿勢,腰板自然挺直,一點也不能使勁,一使勁就會有障礙,就會使氣血流通不順暢。

心情更要放鬆。心情的緊張是和我們的想法有關,我們千萬不要想,這一支香我就能開悟,或者說在這個七我就要開悟。不要想這些,想這些沒有用。因為開悟,是一種不可預約的事情。它只是在無心的狀態下,功夫做到水到渠成所產生的一種精神上的突破、思想上的飛躍。你想預約在什麼時候開悟,這是永遠辦不到的。你把這種希望開悟的心放下來,只管在功夫上努力。

所謂的努力,也是在放鬆的前提下自自然然地照顧好當下的心態。我們很多人都是在城市長大,對於許多古老的生活,一點感性的經驗都沒有。比如,禪堂用功夫,每每用牧牛的比喻來點化,這對於現代人來說,大多數人沒有這種經驗。

什麼叫做牧牛?即使現在住在農村的人,住在山裡的人,也不知道牧牛是什麼滋味。因為我在黃梅這裡看到,牛放在山裡,讓牛自由自在地吃草,並沒有人照管它。所謂牧牛,是指有一個人牽著牛的鼻子,讓牛只吃路邊的草,不吃田裡的莊稼。

久而久之,這頭牛被放牧得馴服了,你不用拽它的鼻子,它也不會吃田裡的莊稼,放牛的兒童就可以坐在草地上很輕鬆、很自在地,看著那頭很馴服、很聽話的牛,在吃本分的草料。

這個比喻,就是把我們當下的這一顆心一分為二。有一個看管這個心的人,好像又有一個被看管的心。實際上是一個東西,在初用功的時候,往往是把它剝離開來。

比如說,有正念、有妄念,用正念來代替妄念。是誰知道什麼是正念,什麼是妄念呢?這明明就有一個能知和所知,能覺與所覺。就在這能所之間,找到契入點。

比如說昨天晚上講的觀呼吸,覺知呼吸的入住出,有一個念,有一個息。實際上息不離念,念不離息,初步功夫把它一分為二,最終是心息不分,能所雙亡,如此才能達到放鬆的目的。開始用功有能有所,功夫到家了,純熟了,能所雙亡。呼吸就是呼吸,不需要去覺照它,自自然然地妄想不起。

我們回到剛才牧牛的比喻。等到這頭心牛達到了人牛雙亡的境界,那也是無能無所,消除了對立面。在用功的過程中,只要有對立面存在,說明功夫還在途中。功夫真正做到家了,是能所雙亡。能照之智與所照之境合而為一了。

到了這種境界,開悟有消息了。你會在一個無心的狀態下,在一個漫不經心的狀態下,忽然之間天崩地裂,虛空粉碎。開悟的那種境界,就是所謂虛空粉碎,大地平沉,那是一個人徹底地脫胎換骨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在放鬆的情況下才會出現。

所以我們初學坐禪,首先要學會放鬆。身體放鬆,精神放鬆,整個面部的表情放鬆,滿懷喜悅、滿臉笑容地進入禪定的狀態。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慧法師文章列表

修行不是為了得到,而是為了放下

快樂不是我們的歸宿,痛苦不是我們的歸宿,內心的平靜...

無禪有淨土往生的人太多了

在這個世間上,這些無禪有淨土往生的人那是太多了。大...

十種逆境為道場

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慾乃生。貪慾生,必破...

宏海法師:信解行證

好各位,我們尊敬的上果下道和尚慈悲,各位在座的法師...

這裡本來就是地獄

無德禪師收了不少青年學僧,大家慕名而來跟他學禪,禪...

如野馬一樣的妄想心怎樣調伏

祖師們確確實實了不起,想了很多辦法,寫了很多文章,...

生命的原理:依報與正報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個生命的原理,叫做依報隨著正報轉。...

星雲大師《青年之病》

各位同學: 剛剛下了一場大雨,新建的西來泉擋土牆工...

【大藏經】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藏經】佛說阿彌陀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q)樹給(jǐ)孤獨園。與...

【大藏經】吉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祗陀園給孤獨精舍。時已深夜...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彌勒下生經

佛說彌勒下生經...

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

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

云何心能得明淨

云何能得悟解法相,心得明淨?信曰:亦不念佛,亦不捉...

【推薦】修行中的八念法門

今天給大家講的題目是八念法門。 我過去也給大家講過六...

善知識者應具足八種功德

文殊師利菩薩向佛請法說,如何持戒修行才能為善知識?...

可以供養半身佛像或佛頭嗎

《優婆塞戒經》云:不應造作半身佛像。若有形像,身不...

聖嚴法師《活出老年新生命》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突顯了老年人的社會問題。不論...

這個虛空是從什麼地方來的

這以下我們就從這個地方去追究這個虛空是從什麼地方來...

我願意改變

現在,很多人都對自己的煩惱和問題舉起雙手,恐懼地投...

印祖開示如何對治瞋恚

本文節選自《印光法師文鈔示淨土法門及對治瞋恚等義》...

應該用什麼方式來許願還願呢

許願和還願,是信奉佛教的善男信女們事佛禮佛的一種方...

【推薦】美好的飲食跑到嘴巴裡為何變猛火

當我們的舌根去接觸這美好滋味的時候,那甜美的滋味其...

第十八願--十念皆生我國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念佛消業的故事

當我們的心靈不斷的憶念阿彌陀佛的功德、憶念我們未來...

淨宗十祖-截流大師

1.生平 截流大師(公元1628一1682年),諱行策,清初順...

念佛為何還要修觀

問: 我們一路念佛就好,為什麼要修觀? 淨界法師答:...

丈夫喜歡打麻將怎麼辦

問: 丈夫特別喜歡麻將,可我卻是最討厭的,所以經常...

【佛教詞典】一實神道

為日本神道教名詞。又作山王一實神道、天台神道。系依...

【佛教詞典】佛足頂禮

(術語)禮拜佛之足。佛教最重之敬禮法也。...

【視頻】金剛薩埵百字明咒

金剛薩埵百字明咒

【視頻】護生卡通:羊群用愛庇護盲馬

護生卡通:羊群用愛庇護盲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