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靜波法師《如何學佛》

靜波法師  2010/05/2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四個問題:我們要依‘三皈依’學佛。

有人說‘三皈依’不是戒,我告訴你‘三皈依’就是戒。人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三皈依’就是要規範我們自己的身心行為的,‘三皈依’就告訴我們‘皈依佛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魔。’我們很多佛教徒莫名其妙,算卦呀,搗鬼呀,學氣功呀,你說是佛教徒嗎?根本不是。但是他學得津津有味,他說這個不矛盾,怎麼不矛盾?你腳踩兩隻船,你試試?那隻船開了,你都得掉水裡。你試試,肯定是這樣的,沒有半點好處。

學佛要正本清源,你該學佛就好好學佛,這就是戒,就是規範你的。你不要以為你皈依佛後,你還可以學別的。我告訴你,你真的要警醒了。不然的話,釋迦牟尼為什麼在《佛遺教經》裡說:至心一處,何事不辦?你只能至心一處,不能三心二意。‘皈依法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眾典籍。’有人津津樂道,看見道家的書,甚至一些流傳的莫名其妙的東西,什麼白衣大士,什麼咒呀,什麼這個那個的東西,這根本不是佛教的東西。你要記住,你學的是正法,你要弘揚的是正法,你要流傳的也是正法,你不能搞這些東西,‘皈依僧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師徒眾。’有人也跟著一個師父跑了,跑來跑去,跑出些什麼呢?我不好說什麼。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因為眾生都是有分別心的,有分別心,他就會按照時間的觀念來要求我們,我們可能會證得無我了,但是還有一個義務,就像《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第九大願裡講的:要恆順眾生。就說我可能證得什麼好壞觀念全都沒有了,但是眾生他有一個選擇,眾生希望我是好人,所以我就必須要做好人,我怎麼可以隨便欺騙呢?隨便胡言亂語、胡說八道呢?或者叫混水摸魚呢?這都是不應該的。你可以沉默,你可以孤獨,沒有關係,但是你絕對不能胡作非為。要有規範,就像傳印老法師曾經講過的:我們要信因果,如果沒有因果,我們怎麼學佛,我們胡作非為,有人能夠信任我們、信服我們嗎?說這樣的人可以信賴─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我們要依‘三皈依’學佛,‘三皈依’就是我們的規範,就是我們學佛的標準。如果我們不能有這樣的規範,我們絕對不能算是一個很好的佛教徒。

第五點,我們要依‘四依’學佛。

第一,依法不依人。今天我說了這麼多,歸根結底,還是要依法不依人。我說的是佛法,所以大家可以信任我。如果我胡說八道,那大家可以否認,甚至可以說不信。沒關係。依法不依人,現在我們很多學佛的人,都是依人不依法的。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有這樣一句話:我愛吾師,我更愛真理。現在我們的佛教徒有時候不對,他說我愛真理,但是我更愛我師。表面上說我愛真理,實際上他更愛他的師父。我必須要正本清源一下,佛、法、僧三寶本為一體,他是要覺證境的。《壇經》是這樣講的:如果我們的師父講的是真正的佛法,我們沒有理由不恭敬他。如果我們的師父講的不是佛法,那我們真的可以遠離他。為什麼?因為我們學的是佛,絕對不是人。所以要依法不依人。如果我們真是依人不依法,那你極有可能誤入歧途,因為很多事情已經證明。

第二,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就是要了脫我們生死的。因為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因為人生就這麼短暫,說是給你個官兒,給你很多錢。(錄音質量不好,約二十字聽不清楚)有些佛教徒越學越苦惱,這是不對的,要麼你就別學了,你要反思、反省。為什麼?如果你越學越苦惱,說明你沒學好,說明你不得法。學得好的人絕對不應該有苦惱,他每天都會很快樂,因為他法喜充滿,所以他應該是快樂的,但前提是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人也可以,但一定是善知識,講的是真正的佛法,不然就很麻煩。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就是解脫生死的,不了義就是世間的名利呀,有人說一學佛就覺得工作非常順利,我發財了,炒股票也贏利了,還有很多故事都覺得很高興,他每天過得也很滋潤,他覺得這樣還真好。但是他不知道老之將至,死期來臨,不是說我嚇唬諸位,你要知道從‘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角度去看,人為什麼怕死,是因為人不了解死亡,其實我們每天都在死,你信嗎?正是因為如此,我們不敢面對死亡,我們老欺騙自己,所以一個家庭祝壽,常說:‘福如東海常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都是騙人的,但是大家願意聽。學佛就不應該說謊言,但是我們每個人都願意聽這些,這樣的障礙都超超脫不了,我們還學什麼佛?你說他兩句壞話,他一晚上都睡不著覺,為什麼?因為他在耿耿於懷,他在恨,他在煩惱,他要找機會要報復你。這不是麻煩了嗎。睚眥必報,這那裡是佛教徒,所以這是非常麻煩的事情。所以我們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那些東西、那些世間五欲之樂,財色名食睡,無非是一場因緣而已,真正得到的人問問你們什麼感覺?你們說,也不過如此。沒有得到的人也許覺得是個遺憾,但是我覺得不得也罷,因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我們還是要反思這樣一件事。

第三,依智不依識。

有一次,院裡的居士跑出來了,就看著那架噴氣式飛機轉來轉去的,拉了幾條線,有人就帶頭喊:‘你看蓮花。’是眼睛看著的相,但是如果用智慧觀來看呢,難道不是如幻如化嗎?致使有很多人跟著起鬨,我出來了,我說:‘你們喊什麼呢?’他說:‘這是個蓮花、萬字,吉祥。’我說:‘不是,剛才是飛機飛過去了。’他們也不好意思,只好回去了。還有一次,有一個人精神根本不大正常,就在喊:‘看哪,看哪,那兒有佛像呀!’有很多人也在看,看什麼呀?我什麼也沒看到,只看到一隻麻雀。我不是因為我看不到,就否定人家。但是你要知道,這種謠言的傳播,只能是惑眾而已。如果說他看到了,他是真有因緣看到了,那屬於他個人的因緣,如果我們看不到,因為我們的因緣,我們千萬不要苦惱,看不到就很悲哀,絕對不應該,因為說明我們就不需要這些假相來誘導我們,說明我們已經很出色,很成功,所以我們就不需要這些東西。所以要依智不依識,俗話說:‘眼見為實,耳聽是虛’。但是現在我說耳聽是虛,眼見也是虛,一切都是如幻如化,所以見也罷,不見也罷,為什麼?因為隨緣嘛。不然的話,我們學什麼佛?所以要依‘四依’學佛。

第四,依義不依語。

佛經中所表達的內涵就是義。‘不依語’語言文字只是一種工具,就像《金剛經》告訴我們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如筏喻’就是說真正的佛法,我們到達彼岸之後,我們都要把工具捨掉,何況不是真正的佛法呢。釋迦牟尼在說法四十九年的時候,他臨涅槃的時候,這樣講:‘我說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個字。’李XX在他的《轉  法  輪》裡說:‘釋迦牟尼還沒發現真理呢。’這是非常可悲的,所以我說他是妖言惑眾。誰跟他跑得積極,肯定悲哀,為什麼?因為就從這件事來講,他就不知道真理是無言的。是由我們每個人去體驗的、去體證的,不是靠我們去說成佛,所以叫依義不依語。

所以我們要依‘四依’來學佛──要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我們要反思,我們是不是按‘四依’來學佛了。如果我們能夠真正按‘四依’來學佛,我們的前途肯定是光明的。

第五點,我們依‘八正道’來學佛。

‘八正道’,肯定有不正道了,當時的古印度,有各種各樣外道的盛行,佛教的經典中常常發現說有九十六種外道,我現在感覺到,現在的外道不僅僅是九十六種,九千九百九十六種也多。為什麼?《楞嚴經》說了: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現在真的是誰都在講,誰都在說。但是誰都說:我說如何。我今天要說,這不是我說的,這是佛說的。所以大家要學佛,我說完了就說完了,大家好好學佛就是了,不要說是我說的。我沒說什麼,我說的是佛說的法,都是他說過的。我只是提醒大家,應該正本清源,好好學佛。

在九十六種外道中,有一種表現特殊的,比如說:持牛戒的外道,放著人不做,他去吃草去了。他覺著這樣將來能夠升天。吃草,你覺得這不是令人很悲哀的事嗎?但我們很多人就是這類人,只是表現形式不一樣。那麼持狗戒的也有,他去吃糞便,他覺得人苦盡甘來,他認為人只要把那些糞便都吃掉了,將來一定能享福升天。這同樣是一種錯誤;有的把自己的頭髮拔掉了,這不是自己摧殘自己嗎?他認為這樣的話,將來也能得到好處;有的人自己臥在竹籤子裡,折磨自己,然後就紮得渾身淨眼。他覺得自己這樣也是一種修行;還有的人是站在高岩上,或者是從山上往下跳,摔得缺胳膊瘸腿的,他覺得這樣也是一種修行;也有的人更可笑,他像向日葵一樣站在那兒,跟著太陽轉。太陽一點一點地從東到西,他的腦袋也一點一點地從東轉到西;還有一種外道,學公雞,金雞獨立,他把一隻腳著地,另一隻腳就蹺起來,就那麼站著。他認為這樣也可以修行成道,當然這些都是苦行外道,這都是很可笑的。這各種各樣的外道現在不得不讓我們反思了,我們是不是有這種情況。

釋迦牟尼曾經就告訴過這些外道:要學雞,你們將來就成雞,要學牛,你們就成牛,你們要學狗,將來就成狗。你要學佛,將來必定成佛。所以我們為什麼不學佛呢?尤其有這樣好的因緣,你聽聞到佛法了。所以我們要反思自己,過去是不是錯了,如果是錯了,就應該向前看,不要再抱著過去那種陳舊的價值觀念,再去陶醉了,那是很可怕的。

正因為如此,佛才說‘八正道’,‘八正道’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我們學佛要有正知見,就像我們剛才所說的,我們要依‘三法印’來學佛,我們要依佛來學佛,依‘三皈依’來學佛,要依‘四依’來學佛,這才是正見,這才是正道,這才是正知見。否則你學什麼佛?老說我能看著什麼,再說就是我能把你的病治好。我可以告訴你:心病還是心藥醫。很多人就是因為良心壞了,才得病的。要不然的話能得病嗎?但是也有宿世業障,我也得病,我也有業障,但是我從來不迷信,氣功大師能把我的病治好。我就從來沒迷信過,曾經有過那樣的因緣,有人要給我發功,要把我的病拿走。我說:‘對不起,我寧可死掉。’我不想這麼做,因為我是一個佛教徒。

‘正思惟’也就是說我們的思維應該是正知見的思維,不能胡思亂想,我們在地上,老是琢磨天上在幹什麼?極樂在幹什麼?你現在不好好修行,你思考這些幹什麼?你現在就好好修行,你讀過《阿彌陀經》,也讀過《無量壽經》,你為什麼不好好念佛?為什麼不改掉自己心的業障的問題?你不要認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正是離十萬億國土,我可以告訴你:你的心一轉變,馬上就可以到極樂世界,如果你不去轉,你沒有這樣的資糧,你不去轉這個業力,那你沒有希望。你不要認為那太遙遠了,我坐什麼才能去呢?你坐什麼也去不了,都太慢。只有你的心的業力的轉變,一剎那間,你絕對可以去。

‘正語’是說不能胡說八道了,要說正確的語言,你不說正確的語言,滿嘴都是胡說八道,你說謊,尤其是佛教徒說謊,那讓人家都難以思議的。佛教徒應該有一種責任感和義務感,他應該讓人感覺到是真、善、美的化身,至少不能讓人家在我們身上失望,我們應該有這樣的感覺。

‘正業’就是指正當的身、口、意三業,要求我們來維持我們正當的身業,做正當的職業。口要正語,意要常有正念。

‘正命’是指我們應該用正確的方法維持自己的生命,從事正確的職業。一個佛教徒他總不應該去殺生害命吧,就算一時改變不了,你也應該知道這樣的職業是不應該來做的。你遲早有一天你應該告別這種不善業。

‘正精進’。那種學雞的外道、學牛的外道、學狗的外道那些都是‘邪精進’。我們學佛的人是要‘正精進’,我們每天要有自己的功課,能上上早殿、晚殿非常難能可貴,除此之外,你還應該有你自己的功課。為什麼?因為每一天把水燒到20度的時候,第二天水又晾涼了。但是你不能保證自己,每天都忽冷忽熱的,那你很難積累有效的資糧去成佛。我們每天都應該自己有一點功課,不然的話,學佛就沒有多少意義。

‘正念’就是要念佛、念法、念僧,這是正念。就像《六祖壇經》所說的覺、證、淨,當然還有念戒、念天,念戒就是用戒律來規範我們的身、口、意三業的行為的,念天是因為天人是要守五戒十善的。我們要以五戒十善來作為我們成佛的資糧。有人說我們又不學人天福報,我們要成佛的,我們就不學五戒十善了。我告訴諸位:《法華經·方便品》裡說: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也就是說:佛是兩足都尊的,既修福也要修慧,不能光修慧,光修慧是沒有用的,光修福也沒有用的,都是瘸腿呀。所以他兩足尊,既要修福又要修慧,但是他這種福是成佛的福德因緣,不是人天福報。當然在五戒十善裡來成就,但是他又超越於五戒十善,超越人天福報。為什麼?因為我們在《金剛經》裡有講:三輪體空佈施,能施,所施、中間物,均都了不可得。這就是三輪體空佈施。這種佈施就是成佛的資糧,所以我們諸位要注意要培植這樣的福德因緣。也就是說能施的是我,我了不可得;所施的是法源寺,法源寺了不可得;中間物是佈施的一點錢,錢也了不可得。不是一個永恆,不是一個真實不變。都是一個如幻如化,如幻人做如幻佛事而已。你不要認為是真的,這是因為你要通達這種如幻,你最終才能成佛。如果一個人斤斤計較,說我一定要寫名字或我一定要不寫名字,這都是一種錯誤,你隨緣,人家要求你寫名字,你就寫名字,你不分別,不在乎你寫不寫名字。在乎你心裡是不是留下了這個痕跡,那就叫做: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形式有時是重要的,有時是不重要的。對於惡的事來講,我們一定要重於形式,不能越雷池一步。對於善的事來講,我們要隨緣就好。

再說‘正定’,培養了前幾種的資糧之後,你最終得到的是一種‘正定’,不是人天的禪定。因為往往我們坐禪,僅僅是坐到了一種很快樂的境界,但是你沒有波羅蜜,你沒有智慧的這種資糧的誘導來坐禪,他沒有智慧的關照,坐來坐去就誤入歧途。所以我說坐禪的最好的資糧就是你去通達《心經》或者《金剛經》,只有在不罣礙的情況下,你才能坐好這個禪。不然的話,你見到什麼境界了,你就隨境而轉。那很麻煩,在禪堂裡,有這樣兩句話:魔來魔斬,佛來佛斬。這是禪語,這就告訴我們,學佛要在‘真諦’上去通達而不是在‘世俗諦’上的。‘世俗諦’上的假名安立,應該讓它隨緣安立,好就是好,壞就是壞。大家說好的時候,我可以隨緣說好,我知道這個不好,但是我可以隨緣說好;大家說壞,我也知道那東西不壞,但是我可以隨緣說壞。但是你清清楚楚的明白那是不好也不壞的。

‘真實相’就像我們《金剛經》定位說‘實相’。什麼是‘實相’?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講,或者也叫真理,或者也叫真相。這個‘真理’是什麼?也就是沒有真理就是真理,也就是我剛才所說的‘實相以無相為相,是為實相。’在這個世界上,你根本抓不到任何東西,所以你死心踏地,你就放下了,因為你看破。佛法還有什麼呢?就是要讓我們認識‘三法印’,進而來認識到這大乘佛法的‘一實相印’,實相以無相為相,是為實相。真實的相就是沒有真實相,就是真實的相。所以應該明白,只是你還沒有到位,包括我也一樣。此時,在同這個實相來相契的過程中,我們只能是逐步的改造自己,來逐漸的同這個真實的相相應。但是,我們得有一段時間,我們不能找理由,我們必須得‘精進’,所以,我們要依‘八正道’來學佛。

這就是‘八正道’,學佛要走正道,這是毫無疑問的。因為無論是‘三皈依’也好,還是‘四依’也好,還是依佛也好,這條路就是一條光明的路,就是正道。當然它也是中道。中道是指我們能夠通達中觀的,也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你說它空了嗎?它沒有空。你說它有嗎?它不是一個自性有,空有本來是一體,所以《心經》告訴我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兩點還要我們長時間的去體驗,不是現在一句兩句就能說明白的。

下面,我們還要來依‘六度’來學佛。

‘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就是菩薩成就佛道的身體力行的工具。如今我們學佛,也要從這六種工具來成就。

第一個是要‘佈施’。我們每個人都有病,有人不以為然,說我沒病。你只是在身體上沒有病,你的思想,你的思維、你的心靈有很多病,所以我們幾乎每個人都比較奸貪,不是貪名、貪利,就是貪色、貪食、貪睡,反正有各種各樣的貪,但是如果你對於這種病,不去對治它,不對症下藥,你的病幾乎是沒有什麼希望,所以我們要用‘佈施波羅蜜’來對待,來醫治。因為只有用‘佈施波羅蜜’來對治,我們奸貪的病才可能痊癒。有人總是原諒自己,我本來很窮,你可以去做別的,你可能佈施一文錢,但是跟百萬富翁沒有什麼差距,佛法講平等,看你的發心。但是你不能不做呀,你幫助老人推一下車,你都不做,那你還哪有希望呀?‘佈施’是隨處可見的事,隨處都可以做的事,所以有人舉手投足之勞他都不做,這是不應該的,所以要把我們奸貪的病去掉,就必須要用‘佈施’這個藥,必須‘佈施’,不然的話,沒有希望。

第二是‘持戒’,我們每個人都有毀犯,都規範自己犯法的,當然有的是沒有犯法,但是對學佛的戒律來講、按要求來講,常常是未盡人意,這個時候你要規範自己,為什麼?因為戒律是對治毀犯的,如果你總是違犯、犯戒,犯這個、犯那個的戒條,最終你的心猿意馬、你的心浮想連篇,你還能定下來嗎?所以,它也是對治我們毀犯這個病的。所以我們必須用戒律來規範我們的行為。只有用戒律來規範我們的行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只有這樣的話,我們的心才會清靜,這是‘佈施、持戒’。

‘忍辱’,是對治嗔恨的,因為我們幾乎連我們學佛的人也難免不能脫俗,為什麼?因為我們也有病,也生病,嗔恨很重,我們就看著這人不順眼,死不對眼,看見的就是不對眼,所以你沒有辦法。這個時候,怎麼辦呢?你就要修理自己,你就必須服‘忍辱’這個藥。所以有人說忍辱真的很艱難,忍呢我肚子亂響,憋得難受,我覺得這個是不得法的。我們為什麼講‘六度’呢?因為它有‘波羅蜜’,如果沒有‘波羅蜜’,這種忍辱忍來忍去最後就忍麻煩了,肚子可能就炸了,這很麻煩的。你要知道,真正的忍辱就像我剛才所說的:往昔所造罪障罪業,今日償還,豈不快哉。

因為你欠了人家的,你今天還債,你應該很高興。第二個做遊戲想,本來是一場遊戲,因為‘無常’‘無我’,那麼這個時候哪裡還有什麼有人使我嗔恨的呢?沒有了。這個時候你就覺得本來就是一個遊戲,那還有什麼話可講。第三點就是以學佛增上緣想,如果這個人真正使你很生氣,很煩惱,那你可以去轉化這種煩惱,為什麼?因為在《涅槃經》裡有這樣一句話:一切諸鬼神等皆是諸佛菩薩之所實現,那你想想,惹你煩惱這個人焉知道他不是在考驗你,焉知道他不是聖賢,你應該很感激他。如果你想學人的話,你恐怕是應該煩惱,如果你想學佛的話,我倒覺得你應該轉化你的思維觀念。為什麼?因為這個時候你很幸運,有人考驗你,你就更容易成就,如果一個人沒有任何的坎坷與煩惱,那麼這個人幾乎可以說是沒有任何成就。有人說我學佛什麼事也沒有啊,我就覺著一天迷迷糊糊這樣過著,那你也就迷迷糊糊活著,你也就會迷迷糊糊地沒有成就。所以一個人經歷過是一件好事,苦難是你的一筆財富,尤其對學佛的人來講,越是苦難越是財富。不要拒絕苦難,你應該轉變我們自己的思維觀念,我今天所講的佛法更重要的問題,其實就要轉變我們原來做人的價值觀念。只有這樣的話,你才能學佛,不然的話,老按人心、老按人情,老按人的價值觀念來衡量人和事,那我們還是離佛越來越遙遠。

‘精進’是對治懈怠的。一個人也學佛了,他也皈依了,然後他就迷迷糊糊一天一天的,他也沒有做什麼,反正我是皈依了,但是你要皈依的時候,你要皈依了,至少你要有功課,至少你每天都要提醒自己:你要三皈依一次。如果你不能夠執行一個只皈依法、只皈依佛、只皈依僧,那你根本不能是一個佛教徒,你每天都在混。你要皈依,本身要有責任,你應該有義務,你應該提醒自己:我是一個佛教徒,佛教徒應該怎麼辦?自己應該要求自己,而不是要要求別人。我發現有很多學佛的佛教徒自從皈依之後,他就與眾不同了。他確實一天端著架子,確實不一樣了,然後他就有權力說別人。我想我從不去說別人,為什麼?因為別人是別人的因緣,別人可以教化的時候,你可以說上兩句,其實更多的人是不願意接受別人的說理的,所以我們就應該自己修理自己。修理自己都是很艱難的,因為我們太愛自己了,所以我們就像剛才所說的:我有我在,人才輪迴,人才煩惱,有我在,人才不得自在,不得解脫。所以我才說‘諸法無我’,這是佛陀的‘三法印’。我們明白這一點,我們就不應該懈怠。我們要精進,因為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真正的我們老死將至的時候,我們到那時候後悔已經晚了。所以趁著我們現在這個身體是健康的,我們自己也有因緣學佛,我們又能夠聞到真正佛法,此時不精進,更待何時?一世人生,誰知道哪裡去了呢?流浪生死,那是很可悲的。我覺得大家幸運,雖然不幸運,沒有遇到佛,但是還是幸運的,因為聞到法了。這是‘精進’,那麼還有‘禪定’。

‘禪定’是對著人就在這個往事裡糾纏著,一會喜,一會怒,一會哀,一會樂,然後就在這樣的回憶的情況下生存,其實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反思。《聖經》裡有一句話:讓年輕人憧憬未來,讓老年人回憶過去。我覺得回憶過去、憧憬未來都不合適,應該要把握當下。只有把握當下,我們才會有希望,這是根本。只有這樣,我們才會真正的用我們的‘禪定’去對治我們散亂的病,這是根本。

最後一點是‘般若’,‘般若’是最重要的,因為他是佛母。只有母親才能生兒子,只有‘般若’才能出生出佛子,才能生成佛陀。所以我們這樣講:如果我們周圍沒有‘般若’智慧,那麼我們的‘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不能叫六度,只能叫做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如果加上了‘般若’,就可以叫‘波羅蜜’了,否則人的‘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是有漏的,都是狹隘的,都是不完善的,所以我們今天一定要知道五度如盲,六度如導,就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瞎子,但是六度‘般若’是眼睛,只有有了眼睛,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才會走得更好,才會更完善。對我們每個人來講,我們應該在‘般若’的指導下,來完成我們的‘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只有這樣的話,我們才有希望,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般若’。

‘般若’就要從‘三法印’開始升起,就應該從一實相印升起來。就像我剛才說的:這個世界的真相是什麼,實相以無相為相,是為實相。也就是說沒有真的也就是真的。那你還會罣礙什麼呢?你就明白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就不會再罣礙什麼了。來的你就接受,去的你也就不挽留,為什麼?因為你知道了事物發展的規律,你知道了之後,你就會對治你自己的苦惱,因為人都貪得無厭,去了的他要挽留,來的他要拒絕,人都是這樣,人的毛病是這樣。所以我們要反思,反思我們做為人的很多很多的弱點,如果你想超凡入聖,你真的想學佛,那就要反思、反省、轉變,這才叫真正的學佛。今天我就簡單地這樣講了一點,希望大家能夠從中受一點點益,我想也就足夠了。

阿彌陀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靜波法師文章列表

學佛者的發心誤區

普通人因為從凡夫心出發,所以成就了凡夫心。那麼學佛...

聖嚴法師《正信的佛教》

自序 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顯得非常特...

宣化上人:佛教徒的本份

我們不幸生在末法時代,去佛已遠,雖然做了佛弟子,也...

冒死求法心不悔

佛陀涅槃百年後,當時的印度由強盛的孔雀王朝阿育王所...

星雲大師《失敗的原因》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成功,但成功與失敗如影隨形,是很難...

學佛後一定要吃素嗎

從目前教界來看,漢傳佛教吃素,藏傳佛教吃肉,南傳佛...

修淨土後不讀其他經律這樣對嗎

弘法宜持論公允,理事圓融,不可偏執,不可意氣用事。...

念誦楞嚴咒有場所和時間的限制嗎

楞嚴咒屬於佛陀的最佳咒語,有條件的話可以常念不絕,...

【大藏經】【註音版】華嚴經淨行品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大藏經】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大藏經】【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靜波法師《輪迴與解脫》

關於輪迴與解脫的問題,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即便是...

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鋼刀口易傷

從來硬弩弦先斷: 縱觀憨山大師的一生,經歷坎坷,人生...

學佛最重要是親近善知識

佛說了八萬四千種法門,就是針對八萬四千類眾生,對治...

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

有一些人,他怎麼去罵我,怎麼誹謗我、誣陷我,我也會...

淨土宗的雜修與圓修有什麼區別呢

問: 請問法師,專修淨土的人在做早晚課的時候可以加念...

一張紙的命運

教授拿起一張紙扔在地上,讓他回答這張紙有幾種命運。...

修學佛法首先要培養內心的甚深見

《攝大乘論》是無著菩薩所作的。在本論的修行當中,主...

外面的一切境界,都是你要修行的地方

佛所教導的一切教義,還有一切經論,跟你生活分開了就...

受戒後在心中會產生什麼效果

我們受了戒以後,內心當中一個最大的差別,就是我們內...

隱密暴露

世間每一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隱密,而隱密也有善的也有惡...

有楞嚴咒就擁有一切

楞嚴經云:十方所有的佛就是持著楞嚴咒而成佛,可以看...

有什麼障礙可以障住佛光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一切的經典,只是一...

五時說法都有淨土法門的施設

我們說末法眾生有個特點,不知恩不報德,很多眾生對釋...

【佛學漫畫】一屁過江來

蘇東坡的官邸與金山寺僅一江之隔,而佛印禪師在這金山...

衣食之中無道心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

廣行財佈施才能賺取財富

1、勤勞不一定能致富。 我們經常見聞勤勞可以致富的宣...

【佛教詞典】華嚴經傳記

凡五卷。唐代法藏撰。又稱華嚴經纂靈記、華嚴傳之記、...

【佛教詞典】安立思擇

【安立思擇】 p0625   無性釋八卷二十一頁云:安立思...

【視頻】界詮法師《今人切不可隨意搞經書會集》

界詮法師《今人切不可隨意搞經書會集》

【視頻】流淚的烏龜

流淚的烏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