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學佛者的發心誤區

濟群法師  2013/05/26  大字體  護眼色

學佛者的發心誤區

普通人因為從凡夫心出發,所以成就了凡夫心。那麼學佛者的發心是否就正確呢?其實也不盡然。很多學佛者的發心,並沒有擺脫原有的心行習慣,也不屬於正確的發心。

1、基於某種貪著而發心

學佛者的發心往往存在兩種誤區。一是從開始發心就不對,是帶著某種貪著開始學佛。深究起來,可能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以此作為起點。

有些人是被寺院莊嚴的環境所感染,走入寺院後覺得非常安詳,因而發心前來學佛,覺得住在寺院享享清福就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其實他只是貪著於方外之地的氛圍。有些人是被清淨的梵唄和僧人的念誦所打動,學佛之後天天跟著唱念,以為這就是最好的修行了,其實他只是貪著於梵唄。也有些人貪著於佛教高深的哲理,覺得研究佛學很有深度;還有些人貪著於佛教輝煌的藝術,覺得佛教的藝術殿堂中有豐富的寶藏……等等。若是緣於對某種境界的貪著而發起學佛之心,那麼在學佛過程中,貪著往往也會隨之增長。

如果把佛教當作學術來研究,到最後寫文章、出成果就成為學佛目的了。一旦有了成果、出了專著、評了職稱之後,就會覺得學佛的任務已經徹底完成,人生的問題已經完全解決。還有很多人把佛教當作純粹的哲學來考察,對佛教哲學的興趣遠遠高於對解決人生問題的重視,這一類也大有人在。民國年間支那內學院的研究,基本上都落入哲學式的研究,而不是基於對生命的關懷。甚至還有些人是奔著佛教的利益而來,把寺院當作謀生場所,就更是錯誤的發心了。

仔細分析起來,絕大部分人都是由類似的因緣走入佛門。真正感悟到人生無常,為尋找生命出路,為了生脫死,為成佛作祖,為利益一切有情而學佛的,實在是少之又少。如果在發心之後繼續緣於對一些外在現象的貪執,沒能在目標上有更高的提升,最後成就的可能都是貪著之心、我法二執。這是在發心中的第一種誤區現象。

當然,從貪著入門也並非絕對不可。《維摩經》曰:「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也就是說,先以某種方便使人們對佛教產生興趣,然後逐步對其進行引導。比如澳洲的一些道場,便免費為大家提供素食。很多人到寺院來並不是對佛教有興趣,是奔著免費素菜而來。但他們到寺院的次數多了,漸漸對佛教產生了感情,然後聽聽講座、讀讀佛教書籍,認識也會有所提高,最終轉入正確的發心。所以說,如果不是停留在貪著的基礎上,而能通過聞思經教來樹立正見,並以正見為指導,「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那麼,盡管是從貪著開始,最終卻能放棄貪著,同樣可以成就解脫。

2、發心過程中誤入凡夫心

第二種誤區現象,是從正確的發心開始,的確是為追求解脫或成就佛道而學佛。但這種發心是否就能持續下去?是否就能保持永久的純正性呢?我們知道,發心只是一個開始,只是一念的力量。而這個剛剛生起的正念像嬰兒一樣,力量非常微弱。相反,凡夫心的力量卻非常強大,因為它來源於無始以來的生命洪流,其力量往往比我們想像的更強勁。只有當我們發起強烈的出離心和菩提心時,凡夫心才會暫時退避一下。就像貓出現時,老鼠就知趣地躲進洞裡。

但我們的心不會總是處在這樣的狀態,尤其是當我們做事的時候。我們住持道場、管理寺院,免不了要應酬複雜的人際關係;到各地弘法、開設講座,也免不了和各種類型的信徒打交道。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往往就忘記了當初的發心,甚至將事業的成就當作修行目的。事實上,我們發出離心或菩提心去做事,最終所要成就的正果是解脫,是無上菩提,事業只是其中的一個副產品。

遺憾的是,多數人在做事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忽略了自己的初心,逐漸背離了最初的目的。尤其在事業有了一定規模之後,我們甚至也會像世俗人那樣,希望這項事業越做越大,希望這項事業超過別人,而忘記了修行人應以怎樣的心態來做事。於是乎,所有的凡夫心都回來了。隨著事業的發展,對事業的貪著也在成正比地增長。事業開展得越大,對事業的貪著之心就越強。雖然從事的是佛教事業,但和從事世俗事業的心行運作規律是一樣的。

無論是對佛教事業的貪著,還是對世俗財富的貪著,兩種貪的本質並沒有什麼區別。當然,弘揚佛法或護持道場能利益很多人,它所成就的福德,和貪著世間名利成就的果報截然不同。但我們必須認識到,兩者在主觀上所成就的貪著之心沒有絲毫不同。就像在我們眼睛裡,無論是放上金子還是沙子都同樣有害。

很多做事的人,包括護法、弘法乃至修行的人,因為在知見上沒有過關,對做事應該持有的心態不能正確認識,所以在發心過程中不自覺地落入了凡夫心。這種情況在佛教界還比較普遍,雖然在客觀上成就了一番佛教事業,但也在主觀上成就了典型的凡夫心。事業發展到相當規模之後,甚至形成了山頭主義、本位主義、宗派觀念。其實,這些都是我執的表現。因為我執也在隨著事業一起成長,到最後和修行完全是兩碼事了。表面看起來事業很輝煌,弘法的影響也非常大,但我執和貪著之心也在與日俱增。

明白這個道理極其重要,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可能都沒注意到這一點,所以接二連三地栽了進去。我也是因為近期思考菩提心的問題,才發現了這個道理。雖然道理很簡單,但意義非常重大。尤其是對同學們來說,因為我們現在開始把握還來得及。如果我們能發起猛利的菩提心,並調整好自己的心行,在做事過程中就不會被事業所轉。

或許有人會說,既然做事會做出那麼多問題來,還不如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但這樣就不能利益一切眾生,也就不可能成就佛道。我們知道,菩提心的修行是非常積極的。如果我們不做事,菩提心根本無法調動起來,佛菩薩所具備的品質根本無法成就。所以,必須通過修利他行來積累成佛的資糧。關鍵是在於,要以正確的發心來做事,並始終保持這份發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利益眾生的同時,在自身成就佛菩薩一般的品質。

我們應該感到幸運,能在學佛初期就了解到發心的誤區。當然,僅僅了解還遠遠不夠。如果不掌握用心的要領並付諸實踐,即使知道也是白搭,因為凡夫心的力量太大了。所以,我們必須結合佛法中上乘的用心方法,在心行的訓練和調整上下一番苦功,否則,明白了道理也會照掉不誤。

自我詭計多端,它會尋找各種藉口來調動我們的凡夫心。我們的內心世界中有無數頻道,有時我們明明打開的是這個頻道,卻會被另一個信號更強的頻道搶佔。我們平時打開電視時也會遇到類似的現象。自我不僅信號強大,而且隨時都在伺機而動。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每種心所都像心靈的一個頻道,有的力量比較弱,有的力量比較強。哪種心所的力量最強,就會當仁不讓地主宰我們。其中最危險的就是我執之心,因為它是無始以來形成的。所以,修行中最大的敵人就是我執,一旦徹底摧毀我執之後,其它煩惱也就迎刃而解了。

如何在發心過程中避免凡夫心的狀態,是修行非常重要的環節,發心要領亦在其中。仔細分析起來,我們的內心世界十分複雜,即使在行善時,也很難保證是純粹的利他之心。當然,利他心應該是有的,同時我執也肯定會有的,乃至貪著心、是非心都很難避免。我們會分別應該利益哪些人,不該利益哪些人等等,其中有著很多界限。可見,我們即使在行善時,凡夫心同樣會隨之啟動。若不及時引起警惕的話,凡夫心往往會逐漸佔據主要地位,並最終取代當初的利他心,那我們所成就的也只能是凡夫心。如果我們所發的是純粹的利他心,才有可能成就佛菩薩的慈悲品質。

《金剛經》和《普賢行願品》告訴我們,真正的發心應該具備覺悟、利他和無限、無所得的特徵。我們必須以此為標準,時時檢查並調整自己的心行。我們首先要認識到發心的誤區,才有可能準確地發起菩提心,進而掌握佛法修行的要領。佛法雖然有各大體系,如大乘有唯識、華嚴、法華、涅槃、中觀般若。但我們若能在修行上找到核心和要領,就會發現,所有大乘經論是在不同層面為我們提供幫助。唯識關於心理分析及對心靈運作規律的闡述,對我們認識如何發心幫助很大。佛法的究竟處是殊途同歸,契入和修證的方法雖然不同,但歸結到根本上是相通的。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濟群法師文章列表

慧律法師《減少煩惱的兩個原則》

第一:你一定要寬恕眾生 。人的一生耗費在幹擾別人、...

宣化上人:要真真實實去修行

能說我有境界,聽到虛空中有人在說話。那簡直是著魔,...

為了讓你拜,我來做點怪

問: 有一些同修講,廣東某一寺院有某法師講自己隨時可...

我們為什麼要念阿彌陀佛呢

阿彌陀佛,雖然僅四個字,可是包括所有佛法。釋迦牟尼...

叢林寺院清規大全

一、何為叢林? 叢林,指僧眾聚居的寺院,尤指禪宗寺院...

修白骨觀的三個階段

白骨觀即觀想人的身體成為白骨的修法。貪慾熾盛的眾生...

佛說五「不」連貫起來的修行路

大乘經論中,記載了佛陀金口親宣的五個不字! 不忘念是...

上香是不是越多越靈,紅色和黃色哪種好

問: 師父,上香是不是越多越靈,紅色和黃色上哪種會...

【大藏經】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

【大藏經】【註音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弘化社32分本)...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盂蘭盆經...

【大藏經】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

濟群法師:可否帶著超度的心殺死蚊蠅

問: 可否帶著超度的心殺死蚊蠅? 答: 佛教所講的不...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如何念

問: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提到都攝六根,淨念...

逆境現前是否也要違心接受

問: 逆境現前,比如下崗,是否也要違心接受? 濟群法...

佛教對當今社會有什麼積極意義

問: 佛教的存在對當今社會有什麼積極意義? 濟群法師...

口說愛語可助我們攝化眾生

善護口業,不出惡言,可令我們內心保持清淨無染。口說...

如何對淨土法門生起信心

念佛法門是難信之法,生真信極難。釋尊說,我這次來娑...

波斯匿王減肥記

有一天,波斯匿王來到只樹給孤獨園,他頂禮佛陀後便坐...

能如是者,壽已盡則決定往生西方

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有一篇開示《與方聖胤居士...

如本法師:如何避免火燒功德林

佛法中常以忍辱來對治憎恨,因有憎恨才有忍辱之法,一...

如何才算有正知正見的佈施

南無阿彌陀佛,各位大覺世間的有緣,大家吉祥。今天想...

不為富貴貧賤而轉移

歷代禪師寫詩者為數不少,往往禪境頗高,超凡入聖,成...

五陰身不可以離開法身,法身也不能離開五陰身

如果如來的清淨法身與五陰身不異,就是兩個是平等的,...

為什麼會有「神鬼精靈」這類眾生

由因世界罔象輪迴,影顛倒故,和合憶成八萬四千潛結亂...

若不回頭,誰為你救苦救難

幾年前,參禮九華山時在殿堂前曾看到一幅楹聯:若不回...

徹悟大師淨土開示錄

一、讚法門殊勝 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較之禪宗...

三伏天到了,我們該如何養生

從小暑到立秋,人稱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氣溫最高、...

【佛教詞典】字訓釋

為一種解釋文字之釋義法。除解釋文字本身之一般讀法與...

【佛教詞典】魔王

(天名)天魔中之王也。即欲界第六天之他化自在天主。...

【視頻】慧律法師《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慧律法師《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視頻】慧律法師《娑婆世界輸了,卻贏了極樂世界》

慧律法師《娑婆世界輸了,卻贏了極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