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觀身五境,禪修淨心

達照法師  2015/01/20  大字體  護眼色

觀身五境,禪修淨心

觀身如身,就是四念處觀的第一個觀法,也是最直接了解自身的方法,但需要從頭到腳,每個部位、每種狀態都觀察清楚才行。就像掃瞄儀一樣從頭頂開始往下掃瞄,將整個身體都清楚地重現在腦海中,如如不動。久而久之,即可淨心滌念,又可得定開慧,確實是定慧等持的禪修方法之一。但是,對有些心思散亂的人來說,這種觀法依然有其難處,不容易全身都照顧得那麼清楚明瞭。所以還有一種更加簡單容易的觀法,那就是觀身五境。

所謂觀身五境,就是觀察身體的五個地方:髮際、眉心、鼻端、丹田、海底。這五個地方作為心念所緣的觀境,只要選擇其中一個觀境即可,不需要或者說不可以五個觀境同時觀察。因為,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如果以多種所緣境作為觀境,則會引起心念的散亂,反而不易入定,也更難開發真正的智慧了。

髮際就是頭頂上的頭髮根部的地方。讓心遠離妄想顛倒的雜念,輕輕地感覺到自己的注意力已經收攝起來,淡淡地放在了髮際的地方,感受到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髮際之處,除了髮際之外,更無一物可以讓觀修者起心動念,唯獨髮際被覺照之光籠罩著,也就是讓心念離開身體最頂部即將融入虛空的位置,境界空淨明瞭,心念若有若無,呼吸若存若亡,全身放鬆,輕安自在,緩緩入禪。

眉心就是兩個眉毛的中心點,閉上眼睛就能感受到眼睛依然在看的地方。無念卻依然能看,所看到的是一片黑暗,就把心念停留在閉上眼睛的視線前方。《楞嚴經》講:開眼見明,閉眼見暗,所見不同,見性不變。當觀身禪開始修習時,只要求能夠獲得身念處的定力,而未要求達到明心見性的效果,所以只注意在閉眼見暗的「所見」之處,並未迴光返照注意能見的地方。

鼻端就是鼻尖垂直的下面與鼻孔出來的外面交叉處,一切呼吸都經過此處。所謂「眼觀鼻、鼻觀心」就是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鼻尖之下,同時心念也集中,清淨而不散亂。久之即可心念純正,雜亂無章的妄想紛飛頓時好轉。在此處觀身,還有其他很多相應的禪法,諸如數息觀、隨息觀等等安那般那行門之法,各有相關的觀法和效力。

丹田一般指下丹田,臍下三寸的地方。丹田其實是動脈靜脈毛細血管交接、血液轉換封閉循環的地方。讓心專注於此,自然心氣下沉,幽靜舒適,安穩自在,可以避免過於精進用功導致的上火、頭痛等禪病。精力比較容易集中,最有利於化精為氣、化氣為神的調身作用。當然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要達到禪修淨心、開發智慧,從而斷煩惱,得解脫,證悟般若,利益眾生。

海底輪是七輪中最下方的輪脈,同時也是最基礎的輪脈。它是人體整個能量系統的根,所有的能量都從海底輪出發,經由任脈和督脈,將整個身體前後左右都貫通,使諸病消除,安康自在。這是佛法難得稀有之處,我們都應該全神貫注地來修習禪修,使古老的智慧為現代人日常所用,最終達到圓滿無上菩提。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達照法師文章列表

禪坐時需克服兩種情緒,防止兩個偏差

打七到第九天,如果功夫用得好的話,應該有些消息。在...

四念處觀

佛陀剛成道證果時,獨自在優樓頻螺聚落尼連河邊的菩提...

禪堂法器與規矩詳解

寺院的中心為禪堂。禪堂有四大法器:鐘板、香板、散香...

誰看得出你是女眾

有一位比丘尼請教龍潭禪師:要如何修持,下一輩子才能...

依這個標準來看,你還是屬於顛倒眾生

我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其實你修學什麼樣的法門對...

一切苦因緣,全由妄動取

凡聖之判,如隔雲霄,其間相去,不可以道里計。佛法微...

道無可修,法無可問,起心動念,即乖法體

禪堂就是要見性,見性就是觀心,能觀心即是上定,若不...

參禪為什麼開不了悟

我們參禪為什麼開不了悟?就是偷心不死啊。其實話頭無...

達照法師:超越生死的眼光

了斷這個理上的生死,接下來我們的眼光不在生死當中,...

五種不淨破除貪慾之心

我們懷著無比崇高的願望去尋找真理,卻不知道真理就在...

達照法師:人生的意義

在人生的追求中,我們往往會像猴子,看到好的東西,我...

達照法師《痛至極處苦何在》

療治痛苦的佛法 我們打七,這麼十多天來啊,想必大家...

如何才能增長福報呢

我們的財富,往往都是通過布施行善等等方法積累下來的...

不是佛經不靈,而是你理解錯了

我們經常會聽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看《地藏經》上...

聖嚴法師《佛在心中、口中、行為中》

佛在心中、佛在口中、佛在我們的行為中,也就是佛在我...

印光大師開示念佛方法

一切眾生,皆具佛性,即皆有佛慧。但以貪、嗔、癡、等...

如何對待生活修行中的善緣違緣

問: 請問如何正確對待生活、修行中的善緣、違緣? 答...

人與人之間要用愛語來攝受

大家在家庭裡,夫妻之間、兒女之間、父母之間要互讓互...

對壞習慣不能沽息

有一男的,立志要找一個十全十美的女人做妻子,他找呀...

得意而憂,逢喜而懼

事當快意處,須轉;言到快意時,須住。 殃咎之來,未...

先修善良,再修空法

現在我有一個習慣,每次有人來要皈依三寶,特別是那些...

我為消業,抓了三副禪藥

謙卑比山高比海深,無所不容。傲慢比麥芒尖比針孔細,...

【佛教詞典】三重障

瑜伽大教王經云三重障:   一、我慢重障   二、嫉...

【佛教詞典】十種離欲

【十種離欲】 p0109 集論二卷十二頁云:復有十種離欲。...

【視頻】宏海法師《普陀山的事-觀世音菩薩之感應》

宏海法師《普陀山的事-觀世音菩薩之感應》

【視頻】慧律法師《轉萬物為自己的心性》

慧律法師《轉萬物為自己的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