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如何看待緣起性空與道德訓誡之間的關係

大安法師  2025/03/2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如何看待緣起性空與道德訓誡之間的關係

問:如何看待佛教教義中的緣起空等教義,與世尊教導我們的種種人生道德訓誡,教、俗之間的關係?我們能不能依照佛教的緣起空等教義,來觀照培養我們日常種種行為,以求得道德?如果可以,那麼應該如何行?有何法門?最後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又想到龍女的頓悟成佛,兩者修行的方式不同,但其果位卻一樣。如何解釋這種殊途同歸?這兩案例對我們有何人生、生活及道德上的啟示?

大安法師答:佛教講的諸法無我,諸法的空性與緣起的因果法則,可以說是佛教的兩大理論支柱。那麼《大乘起信論》談一心二門,就是從心性上來說,心分為兩個層面去理解。一個是心真如門。心真如門,就是真如法性實相,它是畢竟空,無所有的,也正因為有諸法的空性,才能夠緣起一切法。如果沒有空,一切法無法成立。

那麼,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諸法的空性就剛剛講的那個「道」,終極的那個「道」。那個道又不是一個斷空、頑空,那個空裡面是含攝著世間和出世間一切善法的那種體性。我們天台家是講「理具事造」,本體具足。那具足一切法,就看我們怎麼用心,怎麼造作,就是怎麼把它緣起,通過因緣和合的種種條件,生起一種什麼樣的境界。那麼這裡面就告訴我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用染污的心,用你的貪瞋癡造作的身口意的這種五惡、十惡,所緣起的就是或者三惡道,或者人間的苦樂參半的境界。如果用我們的清淨心,用我們的大慈大悲,緣起的種種善法,比如五戒十善,乃至菩薩的六度,它緣起的就是一個清淨莊嚴的淨土,就是一個美好的環境。所以這個道德感跟我們的福報、我們的環境是有密切關聯的。

所以,從這個諸法空性的體上,我們就要深知,我們要緣起善法、善的境界。那麼善的境界、善的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我們的舉心動念、行為造作,如果按照儒家的五常、八德去做,按照佛家的五戒十善去做,我們才能夠有效地緣起、顯現人間的淨土。如果不能這樣做,我們五濁惡世,生態問題、環境問題、毒素問題等等,就會每況愈下。但人的一種邪惡的衝動,往往是緣起一些染著的法,所以為什麼剛才講一定要有深信因果的觀念、輪迴的觀念,他產生一種敬畏感,你緣起的惡法,你就會嘗到這種惡果,讓他不敢去做,然後抑制這個惡的衝動,然後緣起一切善法,才能有一個根本的改變。

那麼「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華嚴經》在最後一品示現一生成佛的一個榜樣。那善財童子在文殊師利菩薩座下開根本智,文殊菩薩指示他參訪善知識,像德雲比丘、海雲比丘這些善知識,就開方便智。那根本智就在大乘修行的證位當中,成為十信滿心,就是十信最後的心。然後到了德雲比丘那裡,得念佛三昧法門的傳授,就破了一品無明,證到了圓教的初住水平。那麼每參一個善知識,證悟就上一個水平了,是這麼一個情況。那最後參到了普賢菩薩座下,普賢菩薩就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童子以及四十一位華藏世界法身大士,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華嚴經》講善財童子一生成佛的歸宿,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我們說阿彌陀佛就是善財童子所參的第五十四位大善知識,在那裡就是他究竟圓滿、快速成佛的最後一站了。

那麼八歲的龍女成佛,這是《妙法蓮華經》所講的頓悟成佛。《妙法蓮華經》是最後稱性而說的大乘純圓的妙法,是直接指點一切眾生,他的本性,都是究竟成佛的那個本體。所謂的六道的「相」,是人相還是龍相,在自性層面是幻相。男相、女相,也是虛幻之相。所以從它的本質層面來說,只要八歲的龍女,她多生多劫具有善根,她就能夠很快成佛。

當時舍利弗是不相信,所以這個龍女就示現,就拿了一串摩尼的瓔珞,就奉獻給佛,那就問,我把這個摩尼的瓔珞奉獻佛的時候,佛接受這樣的一個供養快不快?那舍利弗說,這很快。那麼我成佛跟這一樣快。龍女馬上就示現在東方哪個剎土,馬上變成男子漢的形狀,馬上坐在蓮花裡面,示現成佛了。那佛也授記,這是這個八歲的龍女多生多劫的善根,她頓然成佛的一個情形。實際上,頓然成佛,就是大乘終極之談。

那善財童子示現的一個階梯、一個階梯這種漸進的過程,其實到了淨土法門,他就完全不談漸進了。你一個業力凡夫,無論是人道的,還是畜生道的,還是阿鼻地獄眾生,你只要信願稱名,念阿彌陀佛名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就能得阿鞞拔致,在阿鞞拔致不退轉當中,他就不需要經過十信、十住、十迴向、十地這個過程。就在念不退當中,頓然超越四十一個階梯,快速成佛。

所以淨土法門所展示的圓頓的妙法,跟《妙法蓮華經》以及善財童子講的五十三參,到了普賢菩薩那裡,他也頓然地從一種修因證果的階梯,到了一個不歷階梯的這麼一個圓頓之法在裡面,所以這裡面,它告訴我們人生的啟示:我們要尊重生命,我們當下這一念心的體性,就有全體的如來智慧德相,我們都是未來佛!所以一定要講道德,如果我們不道德,對不起我們的佛性,辜負了我們的佛性,是這個意思。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大安法師文章列表

如何做到遠離六塵而行佈施

問: 想請問在金剛經講錄中有關不住色佈施,不住聲、...

覺了人生宇宙萬有諸法的實事真理

梵語佛陀,此雲覺者,覺了人生宇宙萬有諸法的實事(相...

如何學習唯識

問: 請開示學唯識的學習方法? 惟賢長老答: 一是把...

為什麼功課沒做完就有怪事

問: 這是我第一次聽法。在冥冥中我也得到了佛法的利...

聖嚴法師《什麼是淨土》

(一)淨土的定義: 淨土的意思就是佛、菩薩等聖人所...

真的有前世嗎

昨天,一名網友不斷追問我:你相信前世嗎?前世真的存...

明心見性的方法

問: 明心見性的方法。 夢參老和尚答: 明心見性方法...

信佛的功利色彩很濃,該如何引導

問: 如今信佛的功利色彩很濃,該如何引導? 濟群法師...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大藏經】【註音版】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大藏經】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如何勸說父母皈依三寶

問: 如何勸說父母皈依三寶? 大安法師答: 三皈依是...

五濁惡世,唯有淨土可通入路

原文: 教興所由,約時被機,勸歸淨土。若教赴時機,易...

「信」字,德之端也

信,德之端也。 人言為信,這是一個會意字,即只要是人...

生命是賺是賠,你想過嗎

對於一件事情,我們總會先考量利害得失後,才決定是不...

一邊想發財,一邊卻揮霍浪費

問: 如何發財? 夢參老和尚答: 很簡單,做佈施。我...

大安法師:往生是靠佛力還是靠自力

問: 臨終往生完全是靠佛力,所以都說淨土法門是他力...

助念團以亡者身體柔軟誆誘家屬學佛,這樣做對嗎

問: 有些助念團在助念結束後,見亡者的身體沒有軟柔,...

心力和佛力的結合

在大乘佛法的修學過程當中,有兩種力量是不可思議的:...

安世高大師的簡介生平

安世高大師簡介 安世高大師(約西元二世紀),安息國人,...

苦的定義就是逼迫,它來自三個方向

我們先看第一個示相。什麼是苦呢?我們先知道,這個苦...

居家處世如何對待不如法的人

居家處世,見人有不如法,既無威德,足資制服,又不善...

如何參「念佛是誰」

有道友問:如何參念佛是誰? 這是話頭!你問念佛是誰?...

文珠法師《理性感性與覺性》

今天的講題,是理性、感性、與覺性,可分三點來說明:...

出水蓮花自清淨——記著名高僧惟賢長老

山城重慶,由於經常霧氣氤氳而素有霧都之美譽。長江、...

五祖投胎拜師

五祖大師弘忍,前生是破頭山下的栽松老者,非常仰慕四...

提前釋放出獄的比丘

想一想善導大師,在盛唐之際,最好的時候,他都有那麼...

【佛教詞典】地等定與地等遍處差別

【地等定與地等遍處差別】 p0616   大毗婆沙論八十五...

【佛教詞典】准提求願觀想法

(修法)若求無分別,當觀無分別無記念,若求無相無色...

【視頻】《香海禪心智慧短信》有聲書

《香海禪心智慧短信》有聲書

【視頻】夢參老和尚《佛弟子要有護法的責任》

夢參老和尚《佛弟子要有護法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