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德之范也。即「禮」是指規範,尊卑有序。《曲禮》曰:「毋不敬。」禮要表達恭敬,要如孔子所說的,「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荀子·修身》中云:「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是說一個人如果沒有禮,都沒有辦法在這個社會上生存;做一件事如果沒有禮,則無法做成;一個國家如果沒有禮,則不得安寧。」
中國上古有周公制禮作樂,移風易俗,孔子則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整理六經,奠定了中國幾千年的禮樂文化基礎。六經是《詩》《書》《禮》《易》《樂》《春秋》,無不與禮有關,而「三禮」——《周禮》《儀禮》《禮記》則是禮之專著,是非常詳細的一個學問體系,它一切的禮儀儀式,都有甚深的道理。
「禮」就像一個堤壩,把人性中的慾望之水,限制在堤壩裡面,所謂「發乎情,止乎禮義」。如果沒有這個「禮」的堤壩,慾望就會氾濫成災了。因此,印光大師說:「人情如水,禮法如堤,去禮法之堤,能不人慾橫流乎?」
一個沒有「禮」的社會是混亂的,是相互傷害的,最後會出大問題的。
但關於這些,我們知道的太少了。就以家庭中夫妻之間的禮數來說,相敬如賓、女主內男主外、夫有義妻有順,在「禮」上怎麼體現?這都是有一套行為規範的!
就拿婚禮而言,那每一個環節都是非常慎重的,是不能省掉的。有一個莊重的過程,婚姻才能保證長遠。不像現在的閃婚,認識幾天就住在一起了,很快就結婚了,但很快也離婚了。離了結,結了離,離了再結,結了再離……就像走馬燈一樣,根本不以為意。沒有禮,都亂了。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是要有「禮」的。你看古人的書信、談話,是那樣地禮貌謙恭,恭敬他人,卑以自牧。
這個禮數就是潤滑劑啊,有了它,人和人之間相處才是和諧的,舒緩的。
現在人動不動就是貶低他人,張揚自己,於是一講起話來就起衝突,三句話講不到可能就打起來。你看在公交車上,不小心踩了一下腳這樣的小事,如果稍微懂一點禮貌,互相之間說聲「對不起」「沒關係」,不就過去了嗎?
如果沒有「禮」,踩了別人的腳不道歉,對方也許就會罵起來了,「你為什麼踩我腳?」「你腳就那麼金貴,就踩不得了?」由於雙方都沒有禮貌,雖然是件小事,就可能先是動口,繼而動手,搞不好還會造成血案慘,追悔莫及案。
其實很多的衝突都是由於沒有禮貌,不知道謙卑,不知道忍讓所導致的。所以人活在這個世上,是多麼可憐啊,一點小事,就有可能出人命啊!
中國是禮儀之邦,但現在中國人到境外旅遊,人家都說中國人沒禮貌、沒文化啊。這是很可悲的,大叫大嚷,亂寫亂刻,亂扔亂丟亂吐亂拉,只顧自己,不顧別人,小則喪失人格,大則喪失國格,這都是無「禮」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