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 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在羅閱只耆闍崛山中。時與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天龍鬼神無央數。十方諸來菩薩十萬人。皆自然師子七寶蓮華上坐。十方諸菩薩見佛端正無比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座中有一菩薩。名若那尸利。語文殊師利菩薩言。仁者。知深經能自知。佛何因緣莊嚴其身。得功德如是乎。十方諸菩薩聞是言莫不歡喜 。

文殊師利即起前長跪。白佛言。座中諸菩薩中。有已得阿惟越致者。中有未得阿惟越致者。皆見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端正無比。何因緣得是乎。願佛為諸菩薩說前世所作功德。諸菩薩聞之當益增功德。佛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發意問乃爾乎。佛言。聽我說前世作功德 。

菩薩世世所重愛珍奇好物持施與人。常持好眼善意施與。用是故。佛悉得智慧知諸經法。

菩薩世世持婇女珍寶莊飾。持善意以施與人。用是故。得佛聲萬種聲出。

菩薩世世常以好願善意視世間人。用是故。人民見佛視無厭極。譬如月十五日盛滿姝好視之無有厭。

菩薩世世為人說經法。不從有所希望。趣使得安隱而已。用是故。佛說經時人聞無有厭飽者。

菩薩世世不說人惡有惡者。亦不為他人說。用是故。塵垢不著佛身。

菩薩世世常受毀辱。雖有筋力皆悉忍之。用是故。佛行地高者為下卑者為高。

菩薩世世見人窮厄給足與之。見人破壞安隱令在職。用是故。佛行道時地為現威神如喜狀。

菩薩世世不作弓弩刀兵使人相害。用是故。佛行時荊棘瓦石丘墟皆自闢除。

菩薩世世從師所聞法不敢犯缺。用是故。佛所行事悉具足如是。

菩薩世世喜然燈於佛寺及師父母前。人有狐疑輒用解之。用是故。佛身光明焰出殊好無有比。威神巍巍乃如是。

菩薩世世若見奴婢說經不呵止令斷身復聽之。用是故。佛說經無有躓誤。菩薩世世不持惡目視人。設有瞋恚稍稍忍之。用是故。佛眼不大不小引長好。人有見佛無不歡喜者。

菩薩世世見他人端正婦女。不持淫意向之。用是故。佛身顏色姝好無比。人有見者莫不歡喜。

菩薩世世隨時熟果及好香華。持上佛比丘僧師父母。用是故。果樹華見佛無不曲傾向佛。

菩薩世世見丘墟惡道正令平正。見無橋樑為作橋樑。不以錢財故恐迫人。用是故。佛所入卑門為大。

菩薩世世見閑空無井樹之處。為種樹作井及諸飲食令人得食。用是故。佛所行處地為出泉水出於八味。

菩薩世世見人行步出入不說其惡。用是故。佛身悉姝好無瑕穢。

菩薩世世持雜香塗佛身。持善意施佛及上塔。用是故。諸天人作香風之香持供養佛。

菩薩世世持雜香水與佛及諸菩薩。澡面及楊枝梳齒。用是故。佛面口中皆香。譬若發藏之緘。

菩薩世世見人有瞋恚意向菩薩。常以善意待之。用是故。佛行道時足下有蟲蟻。無不得安隱者。佛威神巍巍乃如是。

菩薩世世所有國土及好香花衣被持施與佛。用是故。有人散花著佛上便成花蓋。

菩薩世世不壞人宅舍常喜作捨。用是故。佛鞈金剛之力四方如山。無能害佛身者。

菩薩世世見人有飢渴者。先飯食之卻為說經。用是故。佛所止前皆有香花流水。

菩薩世世人從有所求索。有者即與無所愛惜。用是故。佛說經時人聞之無有唐苦者。皆有所益。用是故。佛降伏諸魔。

菩薩世世持好音樂樂於佛及塔。用是故。佛為諸弟子說經。滿一佛界中人悉遍聞之。

菩薩世世作金銀雜寶樹上佛。用是故。諸天龍鬼神無有能見佛頂上者。

菩薩世世作佛塔持雜香塗之。用是故。佛所行處珍寶香華為散佛上。

菩薩世世見人有中毒輒持慈心往愈。用是故。佛所行處若人若樹中毒悉為治之。

菩薩世世常隨經法不犯。心常柔軟忍辱於人。用是故。有人狂亂來至佛所莫不得安隱者。

菩薩世世常持若干種香供養佛舍利及塗塔。用是故。佛身無有臭處瑕穢之惡。殃禍不能及佛身。佛威神巍巍乃如是。

菩薩世世人有疑亂若為鬼神所持。輒往救之使得度脫。用是故。佛所向處若地有蟲蟻悉為除去。

菩薩世世事師父母。若見臥睡不數驚覺。若欲使覺當持音樂。若持好語誦經往覺之。用是故。佛在內默聲諸天梵釋持音樂香往覺之。

菩薩世世為佛作精舍好治床臥具什物。用是故。蚊虻蜂蛇蚤虱之屬不敢近佛身。

菩薩世世寒冬之時為佛諸菩薩作細美之衣。用是故。隨嵐風起在佛前。不寒不熱亦不動衣毛。

菩薩世世有奇異美飯食。終不獨食。若師父母有飯食。不減損而食之。用是故。佛捨置威神力。雖無所食佛亦不飢渴身亦不羸。

菩薩世世不放火於山野。並除他人三毒。用是故。佛般泥洹後火雖盛熾不能令佛變色。

菩薩世世常上師父母及有道德人上貴舍宅衣被飲食。有從乞者給與之。用是故。諸天及鬼神諸長者。持世間所有珍寶什物以上佛。

菩薩世世為佛治道徑持澤香塗地。用是故。佛行道時諸好雜華行列散地上。

菩薩世世持戒未曾有犯時。亦不教他人犯。用是故。隨嵐風四面起。不能動佛一毛。

菩薩世世為佛於佛道中施五色幔。於下請飯佛及比丘僧。用是故。佛所行處諸天張五色幔隨佛而行。佛威神巍巍乃如是。

菩薩世世持珍寶履屣以善意與佛。用是故。佛經行時足去地四寸不蹈地。其相文為現。

菩薩世世持幢幡華蓋雜種五色。持用上佛塔。用是故。自然生雜色幢幡蓋隨佛而行。

菩薩世世為佛治道以雜香汁用灑地。是故。佛所行處諸龍持雜香汁灑地。

菩薩世世。不曾說不淨人所諱語。設有是語當意制不作。用是故。諸天龍神飛鳥不過佛上。

菩薩世世見佛若比丘僧來至扶迎為佛作禮。用是故。佛所行處諸天梵釋阿須倫鬼神世間人民。莫不迎佛持頭面著佛足者。

菩薩世世常護身口意不犯眾惡。不但用身故為十方天下人施。用是故。菩薩在母腹中時。臭處污露不著身。常安隱不恐怖。亦無有嬈者。

菩薩世世持善意視佛。見怨家見父母。心正等無有異相。用是故。佛智慧悉具足。但為眾善無有惡人。有疑難問佛無不解者。

菩薩世世持諸音樂雜香華供養佛及塔。用是故。佛入城時城中諸音樂不鼓而自鳴。

菩薩世世持無梨弊結金銀珍寶附憚持用上佛及塔。諸菩薩比丘僧及世間人。悉佈施與之。常持和顏悅意與共語。用是故。佛行分越時卑戶為高。

菩薩世世為佛施軒交露令佛住行其下。持善意視佛復讚歎佛之功德。用是故。佛放光焰日月星辰皆冥。無能當佛光明者。佛威神巍巍乃如是。

佛言。我前世為菩薩時。世世所行如是無數世用人故。粗說少少功德耳。我從無數世以來所有財產知非常。是故持施與人。我世世所作功德如是。釋梵天人所不能作。是皆前世所行功德所致。虛空尚可度。須彌山尚可稱。海水尚可量。佛所作功德行累功德世說之不可稱不可量。若有人至意念佛功德者。其福無量。況為作禮嗟嘆者哉。人有欲求佛者。作功德行亦當如是 。

佛說經已諸菩薩及諸天皆歡喜。前以頭面禮佛而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六度集經

六度集經卷第一 佈施度無極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聞如是...

佛說百佛名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

雜譬喻經

(一) 昔有比丘聰明智慧,時病危頓,弟子問曰:成應...

【註音版】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佛說維摩詰經

佛說維摩詰經卷上(維摩詰所說不思議法門之稱一名佛法...

根本說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圓羯磨儀範

根本說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圓羯磨儀範 原夫贍部嘉運。至...

佛說力士移山經

佛說力士移山經 西晉天竺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無希望經

佛說無希望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游...

淨土十要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重刻序 (此序西蜀潘存評點)...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卷上 康僧會序 夫安般者,諸佛之大乘...

佛說大方廣菩薩十地經

佛說大方廣菩薩十地經 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譯 如是我聞...

十不二門指要鈔

指要鈔序 宋東山沙門遵式述 大教隆夷存乎其人,諸祖既...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麼耶經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麼耶經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鴻臚卿...

讚譽詆毀皆有前因

讚譽或詆毀皆有前因 孟子云,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一句佛號,超越供養佈施

一個人煩悶糾結的時候,你為他開解,那是最好的禮物。...

念佛得速疾解脫

得疾解脫者,《智論》云,有諸菩薩,自念謗大般若,墮...

覺得唯識學很沉重,可以看看《楞嚴經》

我個人學《法華經》有一段因緣,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讀...

命運把握在我們自身手裡

世間上的人都明白冥冥之中有命運的存在,而更多的人認...

【佛教詞典】正所被

(術語)指為蒙被教化之標的而言。凡愚惡人之機類,皆...

【佛教詞典】心田

(一)指心。心如田圃,能納藏善惡之種子,隨緣滋生善惡...

蓮宗八祖蓮池大師畫傳

一、出生望族,孝深識廣 蓮池大師(公元15351615年),...

怎樣供養功德才大,這些是供養時應注意的

福報的大小是每個人修的。我們不要認為我力量不夠、我...

如何安住我們的心

當年,源律和尚向慧海和尚請教: 源問:怎麼用功? 慧...

夢參老和尚:念萬遍地藏菩薩聖號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

五百羅漢介紹

001、阿若憍陳如尊者 阿若,意為了解,或譯初知、已知...

憨山大師論般若

佛祖出世。說般若之法。教人修行。必以般若為本。般若...

聖人的血淚

印光大師教我們,佛法從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就有一分...

篤修淨業臨終預知,念佛往生之貞女典範

真如法性,生佛體同。迷悟攸分,凡聖迥別。欲複本有之...

用什麼簡單方法處理24小時的妄想

問: 平常我念佛可能只有兩個小時,我不可能一直念佛...

地藏菩薩晨朝入定度眾生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世路光定。由此定力。令...

不明路頭不宜住山

這修行都得有一個外緣幫助,有房子住,有飯吃,這就是...

微細的愛

蘇東坡有一首五言詩,我非常喜歡: 鉤簾歸乳燕,穴窠...

【視頻】晚課蒙山施食(平興寺)

晚課蒙山施食(平興寺)

【視頻】八十八佛大懺悔文(30分鐘)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3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