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土聖賢錄

清 彭希涑述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淨土聖賢錄卷八

往生居士第七

差摩竭

迦維羅衛國城中。有釋種長者子。名差摩竭。行詣佛所。白佛言。菩薩何行。疾得無上正真之道。普具三十二相。從一佛國。到一佛國。臨壽終時。其心不亂。所生不墮八難之處。常知去來之事。悉成諸法。周滿達事。知一切法。無所𦊱礙。信解空行。得不起法忍。恆以至心欲作沙門。未曾犯戒。不樂居處。佛為說菩薩忍辱佈施等行。終言無我無人。諸法如化。是時差摩竭得不起法忍。五百比邱。及五百清信士。二十五清信女。皆得住不退轉地。壽終悉當生於西方無量佛清淨國。常護持無數佛法。教化成就一切人民。使不退轉。如是無極恆沙邊劫。當於此土。以次作佛(菩薩生地經)。

闕公則

闕公則者。趙人也。晉武帝時。居於洛陽。蕭然恬放。日常誦正法華經。既卒。其友為設會於白馬寺。至夕轉經。忽聞空中有聲。仰見一人。形色光麗。曰。我闕公則也。生西方安樂世界。與諸上人來此聽經。堂中人共見之。有汲郡衛士度者。受業於公則。其母常飯僧。是日將中。忽空中下缽。正落母前。諦視之。乃公則常所用缽也。有飯滿中。其香充堂。食者七日不飢。支道林為之讚曰。大哉闕公。歆虛納靈。神化西域。跡應東京。徘徊霄墟。流響耀形。豈欽一讚。示以匪冥(大唐內典錄。念佛寶王三昧論)。

張野

張野。字萊民。尋陽人也。性孝友。田宅悉推與弟。甘苦與九族共之。州郡屢辟不應。朝命拜散騎常侍。亦不就。入廬山白蓮社。為遠公門人。義熙十四年。與家人別。入室端坐而逝。年六十九(東林傳)。

張詮

張詮。字秀實。野之族子也。尚情高逸。好古樂道。荷鋤力田。帶經不釋。以散騎常侍征。不起。庾悅薦為尋陽令。亦不應。已而入廬山依遠公。研窮佛經。深有悟入。宋景平元年。西向念佛。無疾而卒。年六十五(東林傳)。

何曇遠

何曇遠。廬江人。宋御史中丞萬壽之子也。少奉法。持菩薩戒。年十八。居父喪。哀毀成疾。遂歸心淨土。請僧數人於家。懺悔宿業。久而益虔。一夕轉經竟。眾僧已眠。曇遠忽自歌誦。僧異而問之曰。見佛身黃金色。光丈餘。自西而至。幡華翼從。充滿虛空。佛熙怡微笑。詔曇遠速去。曇遠素羸弱。至是神色壯厲。便取香華散之空中。至五更。忽然而終。宅中芬香。數日乃歇(冥祥記)。

魏世子

魏世子。梁郡人。生當宋世。奉佛精進。率諸子女。修西方淨業。唯婦獨不信。其女病死。七日復甦。即升高座誦無量壽經。下啟父言。兒去便往無量壽國。兒及父兄。池中各有大蓮華。當生其內。唯母獨無。不勝此悲。故歸啟報。語竟而瞑。母自是亦奉法焉(冥祥記)。

庾詵

庾詵。字彥寶。新野人也。博通經史緯候之學。而性尚夷簡。特愛林泉。蔬食敝衣。不修產業。忍辱柔和。好行其德。梁武帝少與詵善。及起兵。署為平西府記室。不屈。普通中。詔以為黃門侍郎。稱疾不起。晚年於宅內建道場。六時禮懺。誦法華經。每日一遍。夜中忽見一道人。自稱願公。容止甚異。呼詵為上行先生。授香而去。中大通四年。晝寢。忽驚覺曰。願公復來。不可久住。言訖而逝。舉室咸聞空中唱雲。上行先生。已生彌陀淨域矣。時年七十八(南史)。

宋滿

宋滿。恆州人。生當隋世。篤志淨業。每持佛名。以豆記數。滿三十石。設齋供佛。俄有三僧至會乞食。食已。香華布空。飛騰而去。未久。滿面西坐脫(佛祖統紀)。

鄭牧卿

鄭牧卿。滎陽人。舉家修淨業。唐開元中。病篤。或勸進魚肉。不許。手執香爐。一心西向。忽聞異香蔚然。遂逝其舅尚書蘇頲夢寶蓮華開。牧卿坐其上(佛祖統紀)。

高浩象

高浩象。東平人。杜門靜居。日誦無量壽經。嘗於定中坐紅蓮華。泛白玉池。初未見佛。即於華上傾心致敬。遙睇金容。光輝四映。一夕見眾菩薩來迎。寂然而化(佛祖統紀)。

李知遙

李知遙。長安人。篤志淨土。為五會念佛。導諸眾信。晚得疾。忽雲和尚來也。洗漱著衣。然香爐中。出堂頂禮。聞空中說偈云。報汝李知遙。功成果自招。引君生淨土。將爾上金橋。卻就床坐。泊然而化。異香滿室。眾共聞之(淨土文)。

孫忠

孫忠。明州人。早慕西方。蔬食持戒。於府城東築庵。鑿二池。種白蓮臨池建閣。月集眾為念佛會。嘗見佛身現空中。趨出。呼其二子至。同拜禮焉。久之始隱。後人因名其地為駐佛巷。宋元祐八年。釋可久神遊西方。見金台標孫忠名。久之。忠得疾。請道俗百人為念佛會。忽仰視虛空。合掌問訊。手結雙印。怡然而化。闔城皆聞天樂異香。漸向西沒。二子能繼其業。亦向西坐化(佛祖統紀)。

左伸

左伸。天台臨海人。從法師神照受菩薩戒。聞大乘法要。豁然開悟。自是嚴奉戒律。造西方三聖像。旦夕虔事。求生淨土。誦法華經三千四百部。金剛經二萬卷。紹聖二年秋。有疾。命其子沙門淨圓唱法華首題。已而夢三偉人立江皋。召伸登舟。瞥然西邁。伸知往生有期。乃請僧誦阿彌陀經。遽曰。我已見佛光。即沐浴更衣。戒左右勿哭。勿逼我前。端坐結印而化(法華持驗記佛祖統紀)。

孫良

孫良。錢塘人。隱居閱大藏。尤得華嚴之旨。嘗依大智律師。受菩薩戒。日課佛名萬聲。二十年不輟。忽令家人請僧唱佛名。方半日。望空合掌曰。世尊菩薩。已荷降臨。即退坐而化(佛祖統紀)。

賈純仁

賈純仁。湖州人。長齋修淨業。一日示疾。西向念佛。宴坐而逝。頂上有白光圓相。異香滿室(佛祖統紀)。

范儼

范儼。仁和人。居常蔬食。不牽世緣。曰。百年旅泊耳。尚何求哉。日誦法華經。手書一部。求生淨土。大觀中。忽見普賢乘六牙白象。放金色光。謂儼曰。汝嘗誦法華。念彌陀佛。得生淨土。故來相報。越一夕。睹眾聖授手。就座合掌而逝(佛祖統紀)。

孫忭

孫忭。錢塘人。號無諍居士。掩關晦跡。日閱華嚴金剛諸經。以淨土為歸。母龔氏。修淨業。偶得疾。請清照律師說法。端坐而化。未幾忭夢至蓮池。見清照在側。旁一人授以梵字帖。不識其人曰。請十三日齋耳。時方十二月。及期。忽得疾。有僧問疾。欲為祈禱。忭曰。生死已定。何必禱。即報清照雲。當暫相違。遂跏趺作印。西向坐脫。翼日清照至。為說法封龕歸庵三日。亦逝(佛祖統紀)。

唐世良

唐世良。會稽人。持戒奉佛。日勤禮拜。老而得疾。未嘗就枕。誦彌陀經十萬過。一日謂家人云。佛來迎我。言訖作禮。即坐逝。時行者宗利。在道味山。夜夢西方有異光。幡華天樂。空中聲雲。唐世良已歸淨土(佛祖統紀)。

陸浚

陸浚。錢塘人。少為吏。久之棄去。預西湖繫念會。以淨土為歸。每對佛前懺悔。聲淚並下。間與友人相見。說淨土因緣。未嘗不感慨嗚咽。恐此生之不度。淨業之難成也。臨終請圓淨律師說淨土法門。諷觀經至上品上生章。圓淨語之曰。此時好去。浚曰。眾聖未齊。且待少時。起就竹床。面西端坐。頃刻化去(佛祖統紀)。

王闐

王闐。字無功。明州慈溪人。再舉進士不第。布衣蔬食。遍參講席。晚年專修念佛三昧。述淨土自信錄。其序雲。吾佛淨土法門。一言以蔽之曰。在凡夫獲不退而已矣。何則。此土修行。圓教初信。小乘初果人。邪見三毒永不復起。茲為斷惑發悟。創入聖流。越生不昧其所證。斯超四趣。不失人天。至於凡夫地中。雖伏惑發悟菩薩。一經生死非常之變。則忘其所證所修。是故遇緣或退。仍墮苦塗者有之。乃若凡聖同居淨土。如極樂國等。雖具三界。唯有人天。故一切含識獲生者。即長辭四趣。又助緣大備。壽數莫量。縱至鈍根。一生熏修。無不證聖果。寧復有退失事乎。如來讚勸之本意。不過如此。且圓機體道。是最上淨業。苟加願導之。即預優品。若夫愚朴輩。但能稱佛發願者。莫不往生。嗚呼。觀淨土一門。則知聖人無棄物矣。彼守癡空之徒。效無礙無修。起自障心。絕他學路。可不哀哉。紹興十六年四月丁卯之夕。忽聞異香滿室。謂弟子沙門思齊曰。此吾淨業所感也。乃沐浴更衣。面西趺坐而化。焚其軀。得舍利如粟者百八粒(佛祖統紀樂邦文類)。

王日休

王日休。字虛中。盧州人。宋高宗朝。舉國學進士。棄官不就。博通群經。訓傳六經語孟數十萬言。一旦棄去。專修西方之業。布衣蔬食。日課千拜。著書名龍舒淨土文。自王公士大夫。下至屠丐僮奴皂隸優妓之屬。咸以淨土法門。勸引皈依。其文淺說曲喻。至詳至懇。若父兄之教子弟然。日休每晨起禮佛。祝願言。弟子日休。謹為盡虛空界一切眾生。然香敬禮盡虛空界一切諸佛。一切正法。一切諸大菩薩。緣覺聲聞聖眾。乞成就一切善願。濟度無量無邊眾生。臨命終時。一剎那間。見阿彌陀佛。證無生忍。了六神通。不出此間一歲。即來此間教化眾生。漸漸變此南閻浮提。盡娑婆世界以至十方無量世界。皆為清淨極樂世界。又祝雲。弟子日休。為此南閻浮提無巨無細一切眾生。敬禮諸天天帝日月后土一切靈祇。為此等眾生。感謝覆載照臨生養衛護之恩。謹為此等眾生。念南無釋迦牟尼佛一百八遍。以種無上善根。念南無阿彌陀佛一百八遍。以結無上善緣。願此等眾生。常沐洪恩。歡喜相向。不相爭相殺。不相食相陵。進修佛法。脫離苦海。即變此南閻浮提為極樂世界。又祝雲。弟子日休。謹為盡虛空界一切眾生。敬禮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聲聞諸上善人。仰惟大慈大悲。憫念眾生沉淪苦海。無有出期。特展威神。遞相勸勉。分身於此震旦國中。教化眾生。使不相爭相殺。不相食相陵。易世澆漓。共躋仁壽。及於此南閻浮提盡此娑婆世界及十方濁惡世界。身為國王大臣。百僚庶尹。教化眾生。同修佛道。脫離苦海。即變吾國以至十方濁惡世界。皆為清淨極樂世界。又祝雲。弟子日休身在世網。宿業深重。願為平昔所殺眾生。所食眾生。及南閻浮提所殺所食一切眾生。日誦西方極樂世界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一百二十遍。仰惟如來。大慈大悲。以日休所誦如來名號。一聲一如來。度一眾生。盡其所誦之數。度一切眾生。同生極樂世界。其詳載淨土文中。乾道中。廬陵李彥弼有疾。垂死。夢一人自稱龍舒居士。謂曰。汝起飲白粥。疾當瘳。且汝尚憶闕仲雅教汝修行捷徑否。彥弼曰。每日念佛不輟。既覺。索粥飲之。立愈。彥弼初未識日休。既而見畫像。與夢合。使諸子往受學焉。日休將卒前三日。遍別道友。勖以精修淨業。雲將有行。不復相見。及期。與生徒講書畢。禮誦如常時。至三更。忽厲聲稱阿彌陀佛數聲。唱言。佛來迎我。屹然立化。彥弼聞而感之。為刻日休像。並述其事傳遠近。自是廬陵人多供事之。咸祐中。呂元益重刻淨土文。至祝願篇。版中得舍利三顆。其叔父師說載其事於篇首雲(樂邦文類淨土文)。

樓汾

樓汾。明州人。兄寶洲。好內典。每與沙門談道。汾從旁傾聽。信向日切。年二十二得疾。遂一志西歸。謂父母曰。但得生淨土。見佛聞法。世間勝事。何以過此。遂請僧諷觀經。設像對臥床。注視久之。曰。吾已身在西方矣。遂稱佛名。向西而化(佛祖統紀)。

張元祥

張元祥。長安人。居常念佛不輟。一日謂家人曰。西方聖人來此。待我飯畢。同往淨土。及飯訖。焚香面西。跏趺而化(佛祖統紀)。

元子平

元子平。不詳其所出。依京口觀音寺。念佛誦經。一日忽聞空中音樂。即西向坐化。異香數日不絕(佛祖統紀)。

姚約

姚約。湖州仙潭人。潛心內典。覺海友公興淨業社。約實主其事。忽告友公曰。久厭浮生。不日西去。師可助我念佛。友遂日與誦佛名。一日就座而化。既而見夢於友曰。約已往生淨土。師之力也。友曰。欲從公游。得乎。約曰。師世壽未盡。寺中景懿當先至。懿同社僧也。閱月便終(佛祖統紀)。

梅福

梅福。松江人。誦經持戒。繫念淨土。臨終。預知時至。即絕粒飲水。稱大勢至菩薩。至七日。澡浴更衣。端坐告眾曰。勢至菩薩。今來迎我。即座化去(佛祖統紀)。

胡嵩

胡嵩。湖州人。平時信向佛法。修諸功德。一夕忽夢佛語曰。汝可造屋迎我。嵩乃建閣以奉彌陀。臨終之夕。忽雲佛光照我。言訖而化(佛祖統紀)。

陸偉

陸偉。錢唐人。初為州吏。中年厭世。勤修淨業。結法華華嚴二社各百許人。閱二十年。遂成大會。偉手書法華華嚴圓覺金剛金光明諸經。一日易衣端坐。唱佛而化(佛祖統紀)。

閻邦榮

閻邦榮。池州青陽人。中年嘗遇僧勸修淨業。持往生咒。遂斷葷血。每旦向西誦咒千遍。又率諸男女同聲誦之。積二十年。紹熙元年正月朔。閱大涅槃經。嘆曰。人生夢幻耳。吾何戀乎。三月朔。聞異香芬馥。彌日不歇。其子夢阿彌陀佛。放大光明。遍照堂宇。皆作金色。越五日晨起。如常課誦訖。顧家人曰。我今日當行。慎勿相攪。遂面西瞑目。跏趺而坐。日過中。瞿然起曰。我去也。便起立。行數步。舒手結印。微笑而化(樂邦文類)。

吳克己

吳克己。字復之。自號鎧庵居士。居於婺之浦江。嘗苦目疾。或勸令持圓通大士號。從之。疾良已。遂起深信心。讀楞嚴至空生心內。猶雲點太清。豁如發蒙。既讀宗鏡錄。久之。有悟入。著法華樞鍵。迴向極樂。曰。不讀法華。無以明我心本具妙法。不生安養。無以證我心本具妙法。如來諄諄示誨。智者懇懇宏經。佛祖垂慈。初無異轍也。乾道中。寓蘇州。與寶積實公為蓮社。命工繪十界九品圖於兩廡。一示萬法唯心。一指西方徑路。社友鐘離松為之記。嘉定七年冬。終於寶山。遺言以僧禮茶毗。壽七十五(佛祖統紀樂邦文類)。

陳君璋

陳君璋。黃岩人。生於元時。年四十。皈心佛法。與妻葉氏。誦法華經。迴向極樂。歷二十年。疾篤。命其子景星扶之坐。曰。吾歸去。景星曰歸何處去。曰。沒處去。令死後用桑門闍維法。合掌稱阿彌陀佛而逝(往生集)。

王九蓮

王九蓮。不詳其所出。亦元時人也。虔修淨業。依經作觀。然夜所夢佛。皆肖像。非活佛也。一日遇僧寂公。告以故。寂公曰。此易耳。子能憶先公容貌乎。曰。能。夢所見與生時有異乎。曰。不異也。寂公曰。佛本無相。因心有相。子欲見佛。即以先公作阿彌陀佛想。作眉間白毫光想。作面如真金想。作坐寶蓮華想。久久想成。漸見其身。日高日大。遍虛空界。則見活佛矣。九蓮如法修之。自後每夢見父。心輒謂是佛。久之。其父遂引坐蓮華。與說法要。九蓮心開。進修益篤。有父執馬生者。遠客歸。見九蓮言。某日得危疾。為冥吏所攝。歷諸地獄。正惶急。忽有金光照身。光中一人坐蓮華。呼我字。諦視之。乃尊公也。命吏送歸。遂復活。不識尊公何修至此。九蓮語以故。馬生亦感動。誓同修淨業雲(琅環記)。

楊嘉褘

楊嘉褘。字邦華。吉安泰和人。明萬曆中諸生也。少好學。於書無所不窺。已而潛心內典。年十三。持不殺戒。蚤虱無所傷。至二十餘。入南京國子監。俄疾作。夢遊地獄。見地藏菩薩於冥陽殿。覺而放諸生物。延僧誦經。唱佛號已而謂人曰。吾將逝矣。青蓮華現吾前。非淨土境乎。遂晝夜唱佛號不絕。命侍者息燭曰。吾常在光明中。不須燭也。問何所見。曰。蓮開四色。問見彌陀否。曰。見彌陀現千丈身。問觀音。曰。身與彌陀等。唯不見勢至耳。言訖。忽躍起拈香曰。彌陀經功德。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吾已得上品生矣。寂然而逝(往生集)。

陳道民

陳道民。法名明覺。吳江人。自幼蔬食。嘉靖二十六年。投祇園法師為弟子。受優婆塞戒。六時課誦。口不離佛。萬曆十五年九月。預知時至。別諸道友。十七日夜。其婦方篝火絡絲。道民向婦拱手作別。坐床角上。脫鞋與襪。以帶並束之。曰。明朝著不成矣。歸亟呼兒女環視。中夜念佛聲寂。便化去(獪園)。

唐廷任

唐廷任。字體如。金華蘭溪諸生也。天性醇愨。躬孝友之行。已而覺世無常。傾心至道。參雲棲宏公。受念佛三昧。遂力行之。閱十三年如一日。年六十。當仲冬之旦。謂諸子曰。新春十有一日。吾行矣。至期。盥漱整衣端坐。手結印。口稱佛號。微笑而逝。事在萬曆三十一年(往生集)。

戈以安

戈以安。錢塘人。事雲棲宏公為師。法名廣泰。事親孝。好行陰德。晚歲奉佛甚虔。與僧元素結春秋二社。為念佛會。誦華嚴經。已而曰吾大限迫矣。當為西歸計。遂閉一室習禪誦。晨夕不輟。預克歸期。前二日。家人來視。甚悲。以安曰。生必有滅。奚悲為。吾方凝神淨域。面覲彌陀。若等勿以情愛亂我正念。請元素至。共唱佛號。及期而化(往生集)。

孫叔子

孫叔子。安慶桐城人。父境吾居士。讀雲棲彌陀疏鈔。喟然嘆曰。至哉妙用。旋乾轉坤。所謂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其唯念佛一門乎。鑄阿彌陀佛像。按四十八願以為莊嚴。像成。送之雲棲。因乞法名為廣寓。稱弟子。叔子年十二。從焉。遂受五戒。法名大圩。歸而斷葷血棄科舉業。修念佛三昧。勤苦不惜身命。俄見兩比邱持蓮華立於前。曰。孺子善哉。一心淨土。復見化人誦金剛經一晝夜。乃瞿然起坐。曰。彌陀觀音。皆來迎我。結金剛拳印。唱阿彌陀佛數聲。泊然而寂。有淨土十二時歌傳於世。其室中歲產瑞芝。卒之歲。有大如斗者。其色或如金。或如赤白輪(往生集雲棲法匯)。

郭大林

郭大林。湯陰人。亦專志淨業。年七十六。一日謂其子曰。明午吾去矣。無疾而逝(往生集)。

劉通誌

劉通誌。順天人。精勤念佛。年五十二。得疾。念益切。其法侶李白齋先卒。通誌絕而復甦。謂家人曰。白齋與我。當同生淨土。已維舟待矣。為我易衣。掛念珠於項從之。遂逝(往生集)。

郝熙載

郝熙載。錢塘諸生。為人忠信不欺。晚歸雲棲之教。法名廣定。居家禪誦無間。已而得疾。一日忽舉首視窗外。謂其子曰。今者別一乾坤矣。夜半雲。佛坐蓮華台現吾前。吾往矣。遂逝。事在萬曆三十九年(往生集)。

杜居士

杜居士。遺其名。順天宛平人。隱西山端光寺側古齋堂中。三十年專志念佛。對人唯合掌稱佛號。預知將終。禮懺九日。誦至懺中懇切語。輒流涕哽咽。遂絕食日飲水少許。懺畢坐脫。浹旬始殮。顏色如生。有五色雲盤屋上。山中人傳異之(往生集)。

吳大恩

吳大恩。仁和人。仁慈好施。恤孤窮。護生命。鄉里稱之。已而皈心佛法。晨夕誦經。唱佛號。一日別眾。跏趺而逝。神色煥然。室有香氣。事在萬曆四十年(往生集)。

吳繼勳

吳繼勳。字用卿。江南徽州人。性沉毅。嗜善若渴。晚修淨業。持往生咒。唱佛號。日有定課。嘗失足墮江中。有物籍之。流十里。躍而登舟。眾以為神。已而患背疽。持誦自若。俄而正念示寂(往生集)。

華居士

華居士。杭州江干人。醇樸無偽。與人不款曲。中年獨處一室。不涉世事。唯孜孜念佛而已。及將卒。自知時至。更衣正寢。手整冠。端坐。別眾而逝(往生集)。

顧原

顧原。字清甫。號寶幢居士。應天人。嘉靖間諸生也。少豪雋。工詩。善書畫。年及四十。盡棄所習。斷酒肉。構小樓。獨坐其上。精修禪觀。豕人女子。絕不見其面。每夜五更起。擊大木魚。高聲唱阿彌陀佛。其舍旁有屠兒。每聞木魚聲即起屠家。一日遲起。恚而責其妻。妻曰。爾不聞彼道人日打木魚念佛邪。自不知罪。乃責我。何也。屠兒愕然即摺刀不復屠。一時屠兒從而徙業者甚眾。原與棲霞雲谷禪師善。結西方社。憨山清公一日至棲霞寺。望見一道者。閑閑如孤鶴。即之。其目不瞬。脫若遺世。已而入殿門。禮舍利塔。瞻拜良久。塔頂忽現五色光。赭如寶錯。清公異之。以語云谷。雲谷曰。此寶幢也。方作西方觀耳。頃之。示微疾。請名僧數人相對唱佛號。已而內人走報曰。滿宅聞蓮華香。眾驚喜。原恬然如平時。徐語僧曰。我坐蓮華中半月餘。見彌陀法身。遍虛空世界。世界皆金色。佛視我微笑而挈我。又以袈裟覆我。我決定往西方矣。諸子涕泣請曰。父即往。奈兒輩何。原笑曰。汝將謂我生邪。死邪。而獨不觀於日乎。日出於東而沒於西。是果沒乎。遂剋期。沐浴更衣。端坐而逝。蓮香三日始歇(憨山夢遊集)。

朱元正

朱元正。海鹽諸生也。平生有志聖學。律身甚嚴。年六十餘深入禪悅。居宅後敝屋中。閉關不問家事。每日晨誦法華經一卷。日過中則靜坐。其門人陳則梁訪之曰。先生年高。盍少開酒禁。元正曰。子謂我須調養血氣邪。不知我於生死已畫得斷。則梁竦然。其年七月語其子曰。吾在此無事。可行矣。問何處去。曰。西方去。子及孫固留。至十二月朔。示微疾。不食。家人蒼黃治殮具。元正曰。勿忙。此後八日半夜事也。及期。端坐欲逝。復曰。吾生平秋毫不負人。今冬捨後匠人。為我平後門一片地。欲待明年元日。便老人出關行步。其好意未報。因取紙作詩謝之。寂然而逝。時方雞鳴。預戒家人。臨行勿令婦女來。過二三時乃來。來亦勿哭。比天明。眷屬至。皆哭。元正復張目搖頭。令婦女去。去盡乃瞑(法華持驗紀事)。

周廷璋

周廷璋。號楚峰。雲南人也。生於正德嘉靖間。為人淳樸。治家不計有無。有輒散之貧者。人與之語。輒笑。或謔之詈辱之。亦笑而已。素向佛法。晨起必誦金剛彌陀觀音諸經各一卷。充然自得。曰。吾不離日用。不涉貪愛。如是而已。年八十七。以清明日上冢。決辭祖考。還謂其婦曰。吾將行矣。彌陀迎我。觀音勢至俱來也。已而曰。觀音謂我絕葷五日。可西行。遂日食一粥一蔬。至期。沐而冠。令子弟誦七如來名而已。誦經既畢。端坐而逝。翼日。有香發於體。貌如生(金剛靈應錄)。

程見山

程見山。以字傳。遺其名。天性孝友。少為賈。已而棄去。家居精研佛理。禮誦有定程。雖冗不廢。晚年益靜默。日以禪觀為業。疾革。家人方蒼黃。見山雲。汝等無出聲。我方澄念。以西方為歸。平時所願。今克從矣。遂卒。年七十六(劉子威禪悅小草)。

張守約

張守約。浙江秀水縣人。貧而好施。倡諸同志。廣行利益事。以百千種計。晚乃盡謝世事。一蔬一飯。日誦西方佛名。嘗擬寒山詩三百首。激勸緇素。一以淨土為歸。一雲。淨土大法門。彌陀大願力。千生萬劫來。今朝始識得。當生難遭想。慎勿更錯失。念佛求往生。貴在心專一。一雲。物外寄閑身。諸緣任運歇。不染半默塵。唯念一聲佛。性使軟如綿。心要硬如鐵。肯作無益事。水底去撈月。一雲。昨日入蓮社。口佛心亦佛。今日火宅中。事雜念亦雜。若非根器深。未免塵勞汩。是以古哲人。山中修淨業。一雲。上品見佛速。下品見佛遲。雖有遲速異。終無退轉時。參禪病著相。念佛貴斷疑。實實有淨土。實實有蓮池。一雲。七十古來稀。前面無多日。急急辨盤纏。猶恐來不及。橫也任他橫。直也任他直。安得閑工夫。與之分皂白。妻陶氏。自歸守約。亦課誦無間。守約詣普陀禮大士。陶氏謂二子曰。吾平日參是心作佛。至今始悟。娑婆緣盡。吾其行矣。剋期端坐而逝。次日守約歸。成殮。俄而棺上出青蓮華。其數五(擬寒山詩並序往生集)。

莊廣還

莊廣還。字復真。嘉興桐鄉人。少為儒。已而學醫。年四十餘。頗厭世事。遂從事養生術。久之致疾。乃喟然曰。吾獨不能為天地間一間人乎。遂構小園。疊石樹華木。嘯歌其中。一日睹華開落。悟身無常。即毀園。閉關坐禪。取金剛諸經誦之。偶出遊杭州。遇一翁。與之語學佛。翁曰。子學佛。誰所師。曰。未也。翁曰。子不讀柳子厚服氣書乎。雲棲有蓮池禪師者。近在此。盍往師之。應曰。諾。遂徒步詣雲棲。謁蓮池。蓮池授以念佛法。遂受五戒。歸家日課阿彌陀佛五萬聲。未半載。心地寂然。年八十。再詣雲棲。受菩薩戒。歸老於家。居常病其鄉人。不知正法。多宗邪教。閱淨土諸經論。掇其語要。名曰淨土資糧集。以導眾信。鄉人從而化焉(淨土資糧集)。

鮑宗肇

鮑宗肇。字性泉。紹興山陰人。家世信佛。宗肇既冠。斷葷酒。能覆誦法華楞嚴二經。每日一週。其父命鬻楮於嘉興。怒其折閱。罰之跪。良久起。則已默轉楞嚴竟矣。嘗從紫柏散木諸老師游。晚而歸心雲棲。篤志淨業。兼肆力於方山合論永明宗鏡錄諸書。信解通利。自號天鼓居士。著書曰天樂鳴空。臨終囑其子治齋。邀法侶王季常等緇衣數人至。同聲誦西方佛號。日西時。忽合掌謝眾曰。與諸君永別矣。遂趺坐而化(天樂鳴空集)。

莊嚴

莊嚴。字平叔。松江華亭人。深達佛法。導諸同事。衣履所餘。常以施人。家有一子一婿。視之泊如也。間作詩。及小詞。皆清遠有致。嘗調滿庭芳一闋雲。六十餘年。片時春夢。覺來剛熟黃梁。浮華幻影。有甚好風光。冷眼輕輕覷破。急翻身蹬斷絲韁。兒孫戲從他搬演。何必看終場。青山茅一把。殘生活計。別作商量。但隨緣消遣。洗缽焚香。先送心歸極樂。恣逍遙。寶樹清涼。堪悲也。回頭望處。業海正茫茫。天啟四年。卒於其友鬍子灝之園。昆山王弱生錄其詞。以為數年中所見學道人。以平叔為第一也(王弱生河渚集)。

黃承惠

黃承惠。字元孚。杭州錢塘人。為人耿介。不合俗。不能治生產。事大母母盡孝。好施與。鄰人寒無衣者。解衣衣之。無食者。傾其囊中錢與之。妻弟聞啟初。奇其清苦。導往雲棲宏公所。以弟子禮見。宏公名之曰淨明。其後得嘔血疾。積三歲弗瘳。且亟。啟初教之念佛。承惠方苦痛。弗省。啟初厲聲曰。汝眼光墮地。即今知痛者。畢竟落在何處。承惠悚然曰。將奈何。啟初曰。莫如念佛。承惠曰。爾教我念自性彌陀邪。念極樂彌陀邪。啟初曰。汝將謂有二邪。承惠遽有省。請慧文法師至。設佛像。為說淨土因緣。承惠欣然。請法師為剃髮。受沙彌戒。屏家屬。唱佛號。默轉蓮華經七日。家人皆聞蓮華香。忽微笑說偈曰。一物不將來。一物不將去。高山頂上一輪秋。此是本來真實意。乃命家人治齋供佛。請僧唱佛號。讀雲棲發願文。至雲阿彌陀佛。放光接引。垂手提攜。歡然起坐。諦觀佛像而逝(憨山夢遊集)。

聞啟初

聞啟初。字子興。法名大晠。與承惠同鄉里。少善病。志欲出生死。乃往雲棲受念佛法門。雲棲示寂。憨山清公來吊。啟初作禮白言。願剃髮為弟子。清公曰。佛性四大不能拘。豈毛髮能為礙乎。況子有親在。未可也。啟初乃已。俄而疾作。啟初曰。吾當直往西方耳。疾無傷也。及疾甚。神志瞀亂。不能自持。大懼。亟命家人請僧至。唱佛號。越一日。瞀亂如故。復瞿然曰。生死根株。非他人所能㧞也。立起。盥沐著衣。對佛焚香煉臂。哀苦懺悔。徹夜無少倦。及還坐。神安志定。淨土現前。乃剃髮披袈裟。別眾而逝。憨山清公聞而嘆曰。勇哉聞生。其可謂烈丈夫矣(憨山夢遊集)。

沈咸

沈咸。字稚咸。吳江人。少穎異。弱冠補諸生。性純孝。父母相繼歿。哀毀骨立。偶閱彌陀楞嚴諸大乘經。有省參謁雲棲大師歸。乃除葷腥。屏居邑之水西庵。專修淨土。日誦佛號五萬聲。寒暑無間。復莊書楞嚴經以薦母。嘗與僧淵鑒結淨土會。邑中人多從而化焉。忽一日謂其子婦曰。吾世緣已盡。西方佛來接引。吾隨之歸矣。頃之。面西趺坐而逝。時萬曆三十九年也。子宏。亦修淨業。嘗血書金剛經(章夢易撰沉居士傳)。

朱鷺

朱鷺。字白民。吳江諸生也。少有俊才。親亡。棄諸生。學長生術。已而參雲棲宏公。探求法要。宏公化去。鷺因禮塔作偈曰。我昔初謁師。問參禪念佛。可用融通得。師答隨口出。若然是兩物。用得融通著。快哉此一語。令人心膽悅。時時舉向人。諸方遍傳說。念佛人無盡。是指亦無盡。靈山會未散。蓮池舌長活。短偈作供養。合掌無縫塔。與王在公同遊徑山。辟一軒居之。閱般若經。晚居蘇州蓮華峰下。偕山僧修念佛三昧。自號西空居士。年八十。作辭世偈。沐浴更衣而逝(雲棲法匯吳江志憨山夢遊集)。

吳瞻樓

吳瞻樓。遺其名。太倉人。晚年以家事付二子。篤修淨土。一意西邁。日持佛號萬聲。誦大小彌陀經。及往生咒。兼作西方觀。不雜餘業。閱十二年如一日。西方聖境。累見目前。床前時湧白蓮華。大如臼。童稚皆見之。年七十餘。怡然坐脫。子孫以事佛世其家焉(現果隨錄)。

吳鳴珙

吳鳴珙。字叔寶。太倉人。家素饒。好施。然不甚通佛法。年六十餘。忽別眾沐浴。延隆福寺印初法師。授三皈五戒。大呼出去者再。合掌逝矣。頃復開目語人曰。吾才發永絕塵世願。勇猛念阿彌陀佛。蓮華世界。忽已現前。自省平日何善。乃獲此報。傳語諸公。各須努力。言訖索水自照。恍悟曰。今生吳叔寶。前生徐和尚。復大呼快哉而逝。異香發於室(現果隨錄)。

王醇

王醇。字先民。揚州人。遍游吳越山水。參一雨禪師。受優婆塞戒。居山日誦蓮華經。已而歸揚州。居慈雲庵。虔修淨業。顏其居曰寶蕊棲。臨終。預知時至。結跏趺坐。請僧環誦佛名而逝(王先民傳)。

陳至善

陳至善。字用拙。常熟人。孩時聞祖母誦佛號。啼輒止既入塾。讀論語。至朝聞道。夕死可矣。入問母曰。人死安歸。母不能答。以告其父。父曰。汝意云何。至善曰。欲知生死。其必聞道乎。父曰。是兒他日定入無生法。及長。聞雲棲之風。慕之。篤志淨業。放諸生命。有寂公者。嗣法雲棲。已而結茅藤溪。至善為募金構禪院。一日寂公夢至善緇衣黃絛。含笑言別。亟走視之。見至善方誦佛號。右脅而逝(常熟志)。

張光緯

張光緯。字次民。無錫人。年十四。補諸生。明亡。棄舉業。家居課生徒。年五十餘。妻子盡喪。孑然獨處。因究心內典。自號息廬居士。奉雲棲之教。所著文率以淨土為歸。日課佛名萬計。兼觀佛像。每夕禮佛。雙燈結華。或如珠。或如粟。或如瓔珞。如鬘雲。一夕左燈忽現蓮華。有佛跏趺其上。峨峨金容。相好畢具。良久方滅。光緯拜吁。願得再見。越三日夕。左燈之上。現佛立像。右燈之上。亦湧蓮華。佛斜坐其上。家人咸見之。光緯受優婆塞戒。尤以戒殺為第一義。一蚊一蟻咸所護念。晚而長齋。祭先祀神。悉用菜果。食飲無所擇。有珍味。輒以餉人。冬夏一冠。二十年不易也。年七十三時。自為終制。不受人吊。不立木主。殯不過七七。自謂無營無戀。無瞋恚。泊然待盡而已。未幾卒。有淨土剩言。刻行於世。其念佛說三篇尤切於學者。略言。經云。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執持雲者。若可把捉而非把捉。儒家所謂拳拳服膺。朱子訓以恭敬奉持者是。下文弗失。便是不亂義。儒家又言顧諟。朱子釋以常目在之。即是觀佛義。亦即是不亂義。口誦佛名。眼觀佛像。耳還自聽。聲從舌流。禪味悅心。鼻聞香氣。如是念佛。反六還一。云何得亂。吾今念佛。作一方便。自視此心。如淨寶瓶。佛名如谷。逐字逐句。如谷投瓶。貫珠而下。谷既無盡。瓶亦不滿。不放一粒。拋向瓶外。顧念此瓶不滿徑寸。中藏三千大千世界百億微塵數佛。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安住其中。我亦與之俱會一處。遊樂宴息。方是我安身立命處也。又曰。石南和尚偈曰。念佛切莫貪多念。且念一百心不亂。九十九聲一念差。捋轉數珠都不算。如是一百百至千。從千至萬如珠貫。箭射不入刀不侵。百萬魔軍皆退竄。吾向來念佛。亦只囫圇念過。今始知須字字從心裡出。還須字字入心裡去。當念佛時。先要閉目端坐。凝神定慮。不可有一毫雜亂心。躁競心。昏惰心。開口出聲。務令聲從心發。心藉口傳。息調聲和。不徐不疾。字字分明。句句相續。分之則一字可作一句。貫之則百千句直如一句。綿綿密密。自一聲以至千萬聲。自一刻以至十二時。無斷無續。不缺不漏。久之純熟。華開見佛。到時自驗。決不賺人。又云。念佛之至。須兼作觀。瞑目向西。端坐默想。神與形離。驀直西去。漸見樹林。及諸水鳥。金繩界道欄楯交羅。取次遄行。寶池勝蓮。香台樓閣。種種在目。儼然如來現身丈六。觀音侍左。勢至侍右。放眉間光。垂手接引。我及海眾。同攝光中。隨引而上。禮足悲懇。於時忽見金掌摩頂。甘露灑身。此心廓然。獲大安隱。徐徐神返。若出定然。於彼世界中。日游一遍。往生路熟。時至不迷。願以此告諸念佛人。須知心念。莫但口念。入此門時。去佛不遠(淨土剩言)。

袁列星

袁列星。字垣三。昆山人。嘗寓杭州西溪。因自號西溪居士。成童時習舉業。一日聞外祖母誦金剛經無四相句。即有契入。既而遇悅山禪師。參求向上。日加精進。會白嵩老人自雪峰來昆。列星再三叩擊。言下洞然。遂受記莂。已而道風日播。隨機接引。慧辯無礙。提唱一乘。兼宏淨土。時諸同輩好修仙術。兼慕枯禪。多有不信淨土者。列星曉之曰。淨土法門。圓通廣大。我向來密修密證。不敢輕以語人。非秘而不言也。時節未至。恐言之無益耳。諸佛甚深法藏。二乘聲聞辟支佛聞之。尚是不信。蓋彼住在涅槃清淨。已證神通妙用。不知淨土大莊嚴海。處處現成。故諸佛呵二乘為邪。謂其墮無為坑。飲三昧酒。可嘆今之禪者。尚未能到涅槃清淨二乘境界。便空腹高心。未得為得。未證為證。於六根未動時。認著一個光影。以為既悟。便爾莽莽蕩蕩。呵斥淨土。真可憐憫。就使真正大徹大悟摸著娘生鼻孔。還能逃得寂光淨土否。又曰。知是般事。便撥向一邊。密雲老人云。你要撥向那一邊。真正癡人前不可說夢也。古德雲。今時禪者。以透過法身為極則。不知逶過後又作麼生。假饒透後有甚麼消息。亦是病。真實語言。所宜痛省。今時禪者尚不出微細所知魔。反指修淨土者為愚。亦甚惑矣。夫盡空虛有十法界。淨土是第一法界。故九界同歸。但修淨土者。人道為易。蓋地獄餓鬼。眾苦煎逼。並不知有佛名。諸佛日以威神法力。清淨光明。哀憐救護。彼盲然聾然。不一知也。如或業盡心開。一聞佛名。地獄餓鬼。立變清涼法界矣。畜生癡迷惘覺。修羅嗔根熾盛。難睹慈光。而最不肯修淨土者。尤莫如天仙道。彼非不知淨土之為美也。但已得神通妙用。飛騰變化。出有入無。亦能放現金光。幻出諸菩薩形像。幻出種種莊嚴勝具。以為淨土之樂。不過如是。而不知其墮於幻識也。都是自己精氣神團聚幻成。吾佛所呵不修正覺。未是無為。報盡還墮者也。吾人本來一切現成。旋天轉地。不待安排。更無他物。並非煉而成者。若曰修煉而得。都是魔說。吾前所謂不生不滅。惟不生者不滅。若修煉而成。即是有生。無有不滅者也。元精元氣。不出元神。元神者識之別名也。大丈夫要複本來。方將洗淨神識。斬斷命根。奈何反修成一個神識。愈膠愈固。難以驟拔。久之中力衰敗。有未至劫火而先壞者。縱能堅持牢固。劫火一到。同歸於盡。蓋劫火不唯破有形。亦能破無形。無自安慰曰。吾道如虛空。永不能壞也。須知虛空亦是神識幻出。無上道眼方能覤破。天仙現種種勝境。畢竟不十分光明。不十分正大。豈如淨土一切如來。同其光明遍徹。一切菩薩聲聞。同共光明遍徹。一切水鳥樹林華香音樂。同共光明遍徹。於一毫端。建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妙法輪。非天仙法界所可擬其萬一者也。誠能深信淨土。專而行之。已超過百億天仙。倘猶不能斷除學仙之念。是未明乎大小之分也。蓋淨土法門。乃一切聖賢所歸宿地也。得生淨土。福慧雙足。來返娑婆。遇仙度仙。遇魔度魔。遇人度人。遇鬼度鬼。遇恩度恩。遇仇度仇。方是大丈夫事。君今決定信修淨土。永不退轉。池中蓮華。便已舒條吐萼。一切諸佛光明。塞滿汝眼。一切法音。塞滿汝耳。一切妙典。塞滿汝心。一切妙香妙味。塞滿汝口汝鼻。如是加護。一絲不露。勝境盡絕。便是一尊古佛矣。有不天地皆歸。仙魔畢度者哉。康熙五十九年二月。卒於寶樹庵。年六十二。門人輯其言。為西溪居士集(西溪集)。

皇甫士坊

皇甫士坊。字子儀。錢塘人。世業醫。士坊少讀龍舒居士淨土文。惕然深省。與思齊大師為方外交。篤修淨業。平居作淨土詩。積百餘首。今錄其尤切要者。一雲。大哉淨土門。至簡亦至易。持名願往生。無人不果遂。凡夫根器薄。輾轉生疑貳。自疑積習深。宿業難捐棄。復慮念力微。勝境莫能致。不知無始來。罪性本虛偽。但能持佛名。速滅生死罪。如風掃雲霧。如燈除暗昧。雲暗本非真。心空滌陳穢。況此萬德名。感應難思議。如石性本沈。得舟終不墜。如人犯官刑。皇恩能赦庇。佛力妙難思。自力亦奇異。勿謂念力微。念力必如意。念比金石堅。念比鋒刃利。念西決生西。念佛佛必至。先聖有格言。匹夫難奪志。一雲。二乘見偏空。執理而廢事。遂謂無淨土。心淨即土義。不知心與土。非一亦非二。諸土唯心生。一心眾土備。極樂心之淨。娑婆心之穢。極樂是虛名。娑婆亦應偽。愛重生娑婆。念專自西去。淨穢既生心。土亦隨所與。譬如一輪月。映入諸水內。水清月自明。水濁月晦昧。月比本來心。水比諸世界。一心含萬剎。莫作有無解。無實亦無虛。事理兩無詿。又作十二時頌曰。平旦寅。常時佛課在凌晨。一刻工夫十聲號。能超生死出沉淪。希有法。妙難論。往生全以信為因。君能聽受無疑惑。便是多生受記人。日出卯。朝露易晞人易老。試將親友細尋思。眼前多少埋芳草。要修行。須及早。一寸光陰無價寶。閑時不肯念彌陀。直待臨終空懊惱。日高辰。人世遷居必擇鄰。莫向人天求福報。壽終難免再沉淪。生忉利。作轉輪。暫時快樂未為真。勸君念佛求西去。永作逍遙自在人。禺中巳。食時處處炊煙起。自餐飽飯自充飢。自己修持了生死。子憶娘。母憶子。到底工夫全在己。拚捨身心見願王。十萬餘程近如咫。日南午。佛日當空目不睹。一條直路少人行。反向長途受辛苦。不談禪。不揮麈。念念彌陀常作主。雖然身未出娑婆。棲神已在蓮華土。日昳未。六蛇共室真堪畏。出沒閻浮是幾遭。多生還不分涇渭。猛回頭。滌塵胃。人命無常須不諱。死字常將掛在眉。才覺西方有滋味。晡時申。嘆息人身似轉輪。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休錯過。莫因循。幾多帶角與披鱗。千佛慈悲難救度。塵沙劫數自沉淪。日落酉。返照餘光不悠久。堪笑愚人顧目前。死生大事君知否。臭錢財。閑茶酒。賺得凡夫終日走。波波不暇念彌陀。臘月到來空束手。黃昏戌。一盞孤燈明夜室。上床別了襪和鞋。魂夢冥冥黑如漆。嘆人身。容易失。要出輪迴須念佛。無邊罪障一時消。佛光皎似千輪日。人定亥。富貴功名不常在。枕上黃梁夢未醒。癡情猶自憂千載。略因循。成懈怠。一息不來窮劫悔。孤負西方老願王。遙垂金臂恩如海夜。半子。淨穢相形分彼此。不是娑婆苦折磨。誰肯灰心厭生死。既厭離。要知止。黃金地上樂無比。眼前煩惱為誰來。都是西方促裝使。雞鳴丑。君願往生誰掣肘。煩惱場中正好修。念佛須教心應口。離是非。無可否。凡事隨緣我何有。但看蓮華不陸生。結根偏在泥中藕。後不詳其終(儒齋淨土詩)。

羅允枚

羅允枚。太倉人。父夢一僧求寄居。及旦而允枚生。四五歲時。猶能憶前生事。一日繞柱走。頭暈仆地。自後遂失所憶。及長。以多病棄舉業。參檗岩老人。了徹向上。復迴心淨土。康熙四十年秋。病且革。忽聞空中聲雲。勝蓮居士。尚餘壽一紀。已而頓痊。因自號勝蓮。時州人罕知修淨業者。允枚首倡念佛社。三四處。蓮風大振。五十二年秋病復作。人以為憂。允枚絕不介意。一夕夢神告曰。汝勸人修淨業功甚大。今延汝壽矣。允枚性慈善。凡放生育嬰賑饑諸善事。咸樂成之。年七十一。其年六月二日。遍別親友雲。將於初六日辭世。至期沐浴端坐說偈曰。七十一年。拖著皮袋。今日撇下。何等自在。偈畢寂然。頃之家人哭喚不已。忽張目曰。累我更遲七日。十四日晨起曰。今日吾必行矣。亟請乾行長老暨道友某某。來助我念佛。眾至。唱佛名。至辰刻。忽聳然曰。大士來矣。合掌向西。稱佛而脫(周安士文稿)。

周夢顏

周夢顏。一名思仁。字安士。昆山諸生也。博通經藏。深信淨土法門。自號懷西居士。嘗以眾生造無量罪。唯淫殺二業。實居大半。因著戒殺戒淫二書。其戒殺書。名萬善先資。言多懇切深痛。自言每過一切神祠。必祝願雲。唯願尊神。發出世心。勿受血食。一心常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思仁自今二十四歲。直至壽盡。中間若殺一小魚蝦。乃至家中眷屬。若有一人傷一蚊蟻。唯願尊神是糾是殛。迅雷擊碎所著書板。思仁自今二十四歲。直至壽盡。臨河見魚。仰面見鳥。不思救度。反萌殺機。亦同此誓。思仁自今二十四歲。直至壽盡。若夢寐中見人殺生。不能至心稱佛名號。發救度心。而反歡喜讚成其事。亦同此誓。其戒淫書。名慾海回狂。勸諸淫者。先觀胎獄。了種種苦。是謂息淫原始方便。次觀此身諸蟲蝟集。宛轉遊行。食人腦髓。是為初開不淨方便。次觀男女膿血洟唾。惡露中滿。猶如溷廁。糞穢所都。是為息淫對治方便。次想死人正直仰臥。寒冰徹骨。黃水流出。臭不可聞。遍體生蟲。處處鑽嚙。皮肉漸盡。骨節縱橫。乃至冢破骨出。人獸踐踏。而我此身。終亦如是。次念法華所說因緣生相滅相。與不生滅。是為斷淫窮原方便。次觀自身。在極樂世界七賽池內蓮華之中。蓮華開敷。見阿彌陀佛。坐寶蓮華。及諸種種莊嚴瑞相。亦見自身禮拜供養於佛。作是觀時。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永脫淫阱。是為究竟解脫方便。又嘗輯西歸直指四卷。乾隆四年正月。與家人訣雲。將西歸。家人請以香湯沐浴。卻之曰。我香湯沐浴久矣。談笑而逝。異香郁然滿一室。年八十四。

初有王孟鄰者。與夢顏交。其年十一月朔。謂夢顏曰。十七日為彌陀聖誕。吾將行矣。至十六日。問夢顏曰。云何決定得生淨土。夢顏曰。當於念佛時。發四宏誓願。則淨因堅固。決無退轉。孟鄰以為然。十七日。念佛坐逝。顏色不變。

又有餘鶴亭者。見夢顏所著書悅之。因問往生之訣。夢顏為指示法要。鶴亭歡喜奉行。未幾遍別親友。遺偈而逝(慾海回狂。萬善先資。安士文稿)。

沈中旭

沈中旭。字啟白。吳縣人。少豪宕。急人之難。既而以醫名。益喜施。貧者不取藥直。或與之錢粟。年二十五喪偶。不復娶。虔修淨業。所過僧坊街頭橋下。遍書西方佛名。及警策語。勸人念佛。遇有危疾。輒蹙然曰。孽深矣。吾力不能救汝。奈何。病者涕泣。固以請。則曰無已。其必念佛乎。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能至心稱念一聲者。滅八萬億劫生死之罪。汝能信否。其人唯唯。曰。汝能念否。其人復唯唯。曰誠如是。疾可為也。乃下藥焉。亦往往有奇驗。從而歸佛者甚眾。中旭年七十餘有疾。其嗣子戒門者。屏人勿通。其逝也。無知狀者。然至今城西人論數十年來。白衣中修淨業者。必以中旭為首稱雲(二林居後集)。

楊廣文

楊廣文。字道原。吳縣人。少孤不娶。皈心淨業。歲饑。道有棄兒。輒收養之。至十數。長而後遣之。門有乞者。教令唱佛名。即予之錢。由是乞者踵至。每語人曰。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只此八字。是無上法門。更無他說。乾隆三十五年得疾。其友沈炳往省之。唱佛名不絕口。明日遂逝。年六十餘(二林居後集)。

顧天瑞

顧天瑞。蘇州城西。大邨人也。中年長齋。為念佛會。妻陸氏。亦長齋。日誦佛名甚虔。年六十三。得微疾。預知將終。沐浴易衣就寢。

其姒俞氏。別室居。忽聞陸氏遙語云吾先去。姆早晚好來也。俞氏亟遣子視之。逝矣。俞氏故長齋修淨業。居半載無疾而逝。天瑞後數年。別諸親故。沐浴唱佛名。亦無疾而逝。事在乾隆三十五年(二林居後集)。

姜見龍

姜見龍。字元標。吳縣人。嘗倡設義冢。埋諸暴骼。歲饑。捐金以賑。家遂中落。習眼科以自活。初好長生術。一夕夢至一所。巉崖幽谷。陰風颯然。急覓路行數里。忽見天日。幢幡蔽空。寶輿中一人趺坐。身金色。見龍請曰。夙生罪障。誤入險塗。願見救㧞。輿中人言。汝能發願否。見龍稽首曰。願從今日。作佛家奴。輿中人言。甚善。明日當有比邱。導爾修行。慎勿錯過。言畢。頓失所見。及旦。果有一僧款門而入。為言修行之要。無過念佛。能念佛者。決生西方。能念佛者。得不退轉。能念佛者。疾成正覺。見龍大喜。日持佛名萬餘。聲徹里巷。乾隆四十三年八月。示微疾。謂諸子曰。吾一心求生西方。無他戀也。其月既望。書偈曰。脫卻五濁苦。往生極樂土。七寶蓮胎圓。一念成正果。明日將午。寂然而逝。年七十五(姜昆成述)。

沈炳

沈炳。字敬孚。長洲人。年十五。得喘病。過三十而劇。因發出世心。持佛名頗切。至年五十病益甚。自正月至五月。一息僅屬。遂矢願長齋。其友楊廣文往省之。勸持金剛經。扶起授之讀。盡卷。居三日。加持至三卷。半月而病癒。自後日以三卷為常。持佛名不輟。夜坐輒至曉。喘病遂除。而身微傴。閱五年。夜坐頃。自誓不取正覺。終不休歇。脊樑忽聲振。挺豎如平人。尋受五戒於旅亭會公。炳常言世間萬法。生滅不停。唯有一句阿彌陀佛。是大休歇處。又自謂念佛工夫。尤於病中得力。諸苦煎熬。獨一念炯然。不曾打失耳。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示微疾數日。其月晦。晨起盥沐畢。喘甚。回身向西。結跏念佛。其妻在旁。揮之去。已而寂然。則坐逝矣。遺言以龕殮。用茶毗法。其妻亦長齋。修淨業。已而出家為尼(二林居後集)。

王恭

王恭。字禮言。太倉人。為人恬澹寡嗜欲。少棄舉子業。好為詩。所居南園。故宗老文肅公別墅。竹石蕭涼。偕諸群從。觴詠自得。年五十餘。輟詩不復為。長齋修淨業。自號破有居士。一夕夢遊淨土。覺而志以詩曰。無多些子沒商量。夢入蓮邦大歇場。諸上善人譚法性。各天帝釋雨華香。鳥音樹樂無停響。珠閣金台盡放光。咫尺仙原曾不隔。莫教迷路嘆漁郎。又曰。雪山老子最多情。指點歸家路甚明。不住直須這裡住。無生恰好個中生。投將種後芽旋發。培得根來果自成。領取台山驀直去。何勞萬里訪蓬瀛。時年七十二矣。其明年夏。臥疾園之潭影軒。軒前有蓮池。華未放。一蓮藥傍崖石。獨對榻而開色鮮好。滿二日。恭課佛名如常時。手結印而逝。而華亦萎。時乾隆四十七年五月八日也。亡何。劉河人有以乩降神者。恭子衝往叩之。乩大書曰。我破有主人也。問今居何處。答幸登蓮界。問頗憶家否。答何思何慮。問家事。答南無佛。固問。又書南無佛。如是者三。遂寂(顧成志。許培秀述)論曰。餘少聞輪迴往返之說。輒自悲流浪五濁。倀倀然靡所依也。既長。觀庾彥寶王虛中諸公行事。遺棄世榮。一心西邁。誠慕之。夫百年須臾耳。身家妻子之謀日固。悲歡得失榮辱之數日出。而死已隨其後矣。昔人謂念佛一門。於居士尤為吃緊。置身烈火之中。浸心煩惱之海。一息不來。而鐵床銅柱隨之。非仰賴佛力。何以敵此。其有覽諸君子之遺跡。而奮然興起者乎。是皆蓮胎骨肉也。餘願執鞭以隨其後。


上篇:淨土聖賢錄續編

下篇:金剛經持驗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史傳部目錄

【註音版】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盂蘭盆經...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

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風、寒、熱病,為患輕微。心有三病,患禍深...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

大寶積經之無量壽如來會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量壽如...

【註音版】佛說無量壽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清珠集

清珠集 古靈山普光寺淨願社主釋幻空堂 治兆 輯 自己...

念佛三昧寶王論

念佛三昧寶王論卷上(並序) 唐紫閣山草堂寺沙門飛錫撰...

傳法正宗論

傳法正宗論卷上 宋藤州東山沙門釋契嵩著 第一篇 隋唐...

阿育王經

阿育王經卷第一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生因緣第一 佛...

廬山記

廬山記序 餘昔者讀書山中。愛其泉石塔廟之 志之不詳...

付法藏因緣傳

付法藏因緣傳卷第一 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曇曜譯   ...

寂照神變三摩地經

寂照神變三摩地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一卷 唐于闐三藏提雲般...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佛說賴吒和羅經

佛說賴吒和羅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

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

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註音版】佛說五王經

佛說五王經...

根本說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圓羯磨儀範

根本說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圓羯磨儀範 原夫贍部嘉運。至...

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分

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分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達磨笈...

【佛教詞典】師子月佛本生經

(經名)一卷,失譯。佛住竹園,須蜜比丘緣樹上下,與...

【佛教詞典】稱讚七佛名號功德經

全一卷。又稱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受持七佛名號經...

沒有先學戒,定慧也是無法生起的

《濟緣》云:今越次而學,行既失次,入道無由。 這一段...

大安法師的出家因緣

社會上也說,人有一點隱私嘛,就算我是一點出家因緣的...

念佛為什麼要發菩提心

我們為什麼要發菩提心啊?諸位可以想一個問題:如果你...

舍利弗與目犍連的出家因緣

王舍城中,住著二位智慧非凡的婆羅門,精通一切書論,...

佛號轉見濁巧入佛智

見濁即見解上的濁亂,即五種見解上的濁亂。 第一是身見...

沒有一個人會讓你痛苦

怎麼樣能夠戰勝自己呢?當然佛陀是用智慧,不是強忍,...

遇到逆境時,應存三種觀想

我們看第三段的歷事練心,轉逆緣成菩提道。我們先念一...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無常,對於所有佛弟子,甚至是絲毫沒有佛教信仰的社會...

菩薩所行法門無量,以六度為其根本

大乘菩薩發菩提心是其根本,以大悲為基礎,以方便為究...

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是如何產生的

問: 尊敬的師父您好,現如今人與人之間有好多矛盾,...

慳貪是眾苦之根本

《大莊嚴論經》中馬鳴菩薩提到,過去有一位大商主子名...

去寺院拜佛必知的十大禮儀

很多信眾喜歡去寺廟進香拜佛,但對相關禮儀並不是很清...

【視頻】龍泉寺晚課

龍泉寺晚課

【視頻】《心經》則旭法師演唱

《心經》則旭法師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