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土聖賢錄

清 彭希涑述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淨土聖賢錄卷四

往生比邱第三之三

齊玉

齊玉。姓莫。霅川人。早歲出家。日記數千言。始參祥符神智。後依慈辯。受一心三觀之旨。出居苕溪寶藏寺。每歲終。大興淨業社。遷橫山。立丈六像。率道俗修行。中夜告眾曰。我輩未念佛時。作諸不善。其罪無量。犯一吉羅。尚受九百千歲地獄之苦。況犯篇聚重罪乎。唯有一心念佛。則念念中能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庶得出離地獄。成就莊嚴。況父母生我。令我出家。唯望度脫。以報重恩。若破戒墮陷。何以為人。何以為子。大眾聞者。無不傾誠懺悔。舉身自撲。或損額失聲。宣和六年。遷居上竺。嘗中夜頂像行道。有僧失規。責之曰。汝無知。乃畜生耳。已而悔曰。彼雖不肖。呵以畜生。有玷三寶。自是對佛悔過者三年。建炎元年秋。謂首座修慧曰。床前多寶塔現。非吾願也。所願見阿彌陀佛耳。可為我集眾念佛。首座鳴鐘集眾。僧至百餘人。玉舉首加敬曰。佛來也。端坐合掌而化(佛祖統紀)。

蘊齊

蘊齊。字清辯。姓周。錢塘人。幼試經得度。傳教觀於法明會賢師。嘗患疫。百藥不治。遂力課觀音尊號。夢一女人以鑿開其胸。易其心。以手摩之。患即愈。疇昔所覽靡不通曉。走筆成章。率歸典雅。歷主蘇杭諸方丈。晚歸常熟上方。建炎四年正月。集眾諷彌陀經。稱佛號而化。茶毗獲舍利。起塔上方(佛祖統紀)。

道言

道言。會稽人。靈芝元照之弟子也。專修淨業。臨終數日前。見二神人長丈餘。謂言何不繫念。於是大集道俗。稱佛名三晝夜。將畢。自陞座說法。為眾懺悔。至曉。即座而化(佛祖統紀)。

元肇

元肇。姓陸。明州人。蚤歲習律。閱大藏。誦蓮經萬部。又刺血書蓮經一部。律宗諸疏三部。建炎四年。金兵破明州。肇時住湖心寺。金兵強之北行。至南徐。謂左右曰。吾將西歸矣。即聞笙歌聲。西望念佛而化(佛祖統紀)。

思淨

思淨。姓喻。錢塘人。受法華於德藏瑛法師。既悟厥旨。復潛心淨觀。專志念佛。日課觀經。大觀初。於府治北關創精舍。飯僧三百萬。因擴捨為寺。接待僧侶。宣和初。遇亂。直造賊壘。願以身代一城之命。賊悚然。為之少戢。素善畫佛。每畫。先於淨室念佛。注想久之。乃下筆。一日畫丈六像。忽見佛光。良久乃滅。眾皆瞻禮。世因呼為喻彌陀。或問淨何不參禪。答曰。平生只解念彌陀不解參禪可奈何。但得五湖風月在。太平不用起干戈。紹興七年冬。端坐想佛。經七日。忽起然香供佛。歸坐跏趺而化。頂上經七日猶暖。異香不散(佛祖統紀西湖高僧事略)。

如湛

如湛。姓焦。永嘉人。母夢見寶塔而湛生。幼試法華得度。依車溪卿法師。後參慧覺玉法師於橫山。晝夜體究。盡通教觀。初主車溪壽聖寺。講餘課法華經一部。佛號二萬聲。有求為知事者。不見用。其人懷憾。挾刃入室。見達官滿座。惶恐而退。次夜復入。則昏暗無路。又一夕復入。則見湛分身十餘。皆同一狀。遂駭走。其後私以告人。人亦以是神之。湛少睡。夏月坐草莽中。口誦法華。袒身施蚊。門人謂湛年高。宜少息。湛曰。翾飛之類。安得妙乘。所冀啜我血。開我經。以結淨緣耳。後人表其處為餵蚊台。晚歲謝事。閑居小庵。日熏淨業。紹興十年七月。念佛如常。端坐而化。闍維。得五色舍利。著有淨業記釋觀經疏等書(佛祖統紀)。

宗利

宗利。姓高。會稽人。七歲。受業於天華。既具戒。往蘇州依神悟。即入普賢懺室。要期三載。忽夢亡母謝曰。蒙汝懺功。已生善處。又見普賢從空而過。懺畢。復往靈芝謁大智律師。增受戒法。嘗於定中神遊淨土。見寶池蓮華寶林境界。尋詣新城碧沼寺。專修念佛三昧。閱十年。復游天台雁蕩天封。皆建淨土道場。晚歸天華。建無量壽佛閣。建炎末。入道味山。題所居曰一相庵。紹興十四年正月。謂弟子曰。吾見白蓮華遍滿空中。越三日。復曰。佛來矣。即書偈曰。吾年九十頭雪白。世上應無百年客。一相道人歸去來。金台坐斷乾坤窄。端坐而逝。是日近山人見異僧滿山。不知所自云(佛祖統紀)。

道琛

道琛。姓彭。溫州樂清人。年十八。受具戒。初學律儀。已而從淵師於法明寺。微言妙旨。一聞便領。尋主廣濟寺。遷廣慈。建炎三年。敕主資福院。賜號圓辯。專修念佛三昧。作唯心淨土說。略雲。或問唯心淨土。本性彌陀。為當往生。為即心是。若往生者。何謂唯心。若即心是。何故經云過十萬億佛土邪。答曰。當知十界四土。若淨若穢。不離我心。此但直具而已。若達全具為遍。遍彼生佛。彼彼生佛。互遍亦爾。趣舉一法。是法界之大都。互具各具。互融互攝。參而不雜。離亦不分。一多自在。不相留礙。夫如是者。豈有娑婆釋迦樂邦彌陀而離我心邪。故輔行曰。學者縱知內心具三千法。不知我心遍彼三千。彼彼三千。互遍亦爾。苟順凡情。生內外見。應照理體。本無四性。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今更以譬喻顯之。如彼帝釋殿上。千珠寶網。眾珠之影。映在一珠。一珠具足眾珠。彼彼千珠。互映亦爾。現前一心。即是千珠中一。彼彌陀佛土。亦是千珠中一。所有十界眾生。趣舉一界皆是千珠中一。既我一珠能映眾珠。我心之外無復眾珠。則離我心外無別淨土。何故爾邪。以釋迦亦是一珠。既舉一全收。豈心外有法。故曰唯心淨土。本性彌陀也。若爾唯心而已。何云淨土。須知體非因果。一念唯心。迷悟既殊。因果宛爾。彌陀果悟。我等因迷。忻厭心生。順佛勸往。故云唯心。又稱淨土矣。然則既有取捨忻厭。莫成虛偽邪。曰。當知圓人。捨則捨穢究盡。三土九界皆捨。取則取淨窮原。直取上品寂光。故妙宗曰。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非異轍。良由寂光不離三土。十界只是四土耳。若以四眼二智觀之。則萬像森羅。三土九界須捨。若以佛眼觀之。則真空冥寂。非離三土九界。別有寂光。非寂光外。別有娑婆。如古德曰。只緣即心是佛。須假修行者。乃此意也。若了唯心本性。只一三千融妙之法。十萬遐方。皆不為礙。何以故。以心具故。以三千故。以融攝故。故得如斯。以上略提梗概。若欲深證此理。須除情想。一日禪定中。見一老僧坐禪榻上。顧謂琛曰。吾四明法智也。琛驚喜作禮。問曰。道琛於一家法相。未能通達。乞垂指教。老僧首肯之。覺而心地豁然。慧辯日進。自是言教觀者皆稟焉。紹興十二年。主南湖。行法華三昧。感普賢放光。建淨土繫念會。於月二十三日。集道俗念佛至萬人。二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集眾諷觀經。晝夜不絕。眾聞異香盈室。琛曰。佛來接我。即沐浴更衣。書偈曰。唯心淨土。本無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令諷安樂行品。未終。嗒然坐逝。留龕彌月。貌如生(佛祖統紀樂邦文類)。

子元

子元。平江昆山人。茅氏子。母柴氏。夜夢一佛入門。次旦生元。因名佛來。投延祥寺出家。習止觀。定中聞鴉聲大悟。自後棲心安養。自號萬事休。逆順境中。未嘗動念。慕廬山遠公蓮社遺風。勸人皈依三寶。受持五戒。念阿彌陀佛五聲。以證五戒。普結淨緣。欲令世人淨五根得五力出五濁也。乃集大藏要言。編成晨朝懺儀。代為法界眾生。禮佛懺悔。期生安養。後往淀山湖。創立白蓮懺堂。同修淨業。述圓融四土三觀選佛圖。開示蓮宗眼目。又作勸人發願偈云。萬法從心生。萬法從心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持戒無信願。不得生淨土。唯得人天福。福盡受輪迴。輾轉難脫離。看經無慧眼。不識佛深意。後世得聰明。亂心難出離。不如念佛好。現世無名利。行坐不多羅。則是阿彌陀。發願持戒力。迴向生樂國。如是各行持。千中不失一。釋迦金口說。彌陀親攝受。諸佛皆護念。諸天善護持。見此念佛人。與佛不相遠。應當坐道場。轉於大法輪。普度無邊眾。譬如貧家女。腹孕轉輪王。諸天常愛護。貧女自不知。腹中有貴子。今此念佛人。其意亦如是。憶佛常念佛。不久當成佛。諸佛善護持。其人自不知。我當生淨土。卻要來後世。再得生人中。譬如貧人家。地內有伏藏。藏神常守護。不令其有失。貧人自不知。家內有寶藏。逐日趁客作。求衣食自濟。今此念佛人。其意亦如是。不知念佛人。具足如來藏。自說我無分。反要生人中。譬如病人家。自有真妙藥。不知妙藥性。不能自治病。每日床枕邊。痛苦受無量。今此念佛人。其意亦如是。不知念佛心。能滅貪瞋癡。能為大醫王。能為大寶藏。利濟一切人。能為大法王。覆護一切眾。將謂是凡夫。不得生淨土。且自持齋戒。後世願為人。輾轉更修行。方可生彼國。多見修行人。常作如是說。不稱彌陀願。不合淨土經。邪見障覆心。畢竟難出離。非是他人障。皆是自障心。今世不得生。一蹉是百蹉。勸汝修行人。信我如來說。佛無不實語。豈是虛誑言。但當自精勤。一心求淨土。因風吹於火。用力不消多。幸有念佛心。回願超三界。逢寶不取寶。遇食苦長饑。咄哉大丈夫。不見真實意。我今略勸讚。輾轉傳與人。代我廣流通。作於如來使。真是諸佛子。真名報佛恩。普願如說行。同生極樂國。乾道二年。詔至德壽殿。演說淨土法門。賜號慈照宗主。三月二十三日。於鐸城倪普建宅。告諸徒曰。吾化緣已畢。時當行矣。合掌辭眾。奄然示寂。二十七日茶毗。舍利無數。嘗集彌陀節要行於世(蓮宗寶鑒)。

妙雲

妙雲。字慈室。姓楊。明州人。受業於清修久法師。通達教觀。紹興十九年。繼主清修。歷慈溪南湖。尋退處溪口吳氏庵。一旦往別吳君。歸而沐浴趺坐。謂侍人曰。吾有瓣香藏之三十年矣。擬臨終焚之。用報佛恩。今正其時。吾將有行矣。及香煙正熾。起白佛陳請求歸安養。合掌就座而化(佛祖統紀)。

睎顏

睎顏。字聖徒。明州奉化人。幼試經得度。從久法師受觀法。文藻高妙。後進愛慕。晚歲自省餘習未淨。乃住桃原厲氏庵。專志念佛十餘年。謂人曰。淨土之道。豈有一法可得。但於修中不見一法。則寂光上品。無證而證。扁所居小軒曰憶佛。嘗步菜畦。見諸蟲咂食。懼傷物命。不復茹蔬。唯買海苔以供朝夕。臨終預別道俗。沐浴更衣。西向作觀。忽稱佛來。合掌而化(佛祖統紀)。

道因

道因。字草庵。姓薛。明州人。十七受具戒。從學於明智立法師。已而遍歷講壇。屢參禪室。讀四明十不二門指要鈔。有省。遂遙禮法智為師。歷主永明寶雲廣受治平。晚主延慶。乾道三年四月十七日。別徒眾曰。華嚴世界。洞徹湛明。甚適我懷。今將行矣。乃令舉所述彌陀讚曰。無邊剎海海涵空。海空全是蓮華宮。蓮宮週遍遍空漏。空海獨露彌陀容。阿彌陀佛不生滅。難覓難拈水中月。絕非離句如是身。如是感通如是說。我與彌陀本不二。妄覺潛生忽成異。從今掃盡空有塵。父子天然兩相值。誓修三福勤六念。身口意業無瑕玷。我今以此念彌陀。不見彌陀終不厭。讚畢。隨眾唱佛數百。諷觀經至上品上生。即斂念坐脫。越三日。頂足皆暖(佛祖統紀)。

有朋

有朋。字牧庵。金華人。性強記。謁車溪卿法師。晝夜叩請。盡得其道。主仙潭。講止觀。時天衣持師分衛至境。入寺就聽。竦然曰。我所未聞。設禮而去。湖人薛氏婦早沒。時見形於室。其家為齋千僧。誦金剛般若。請朋演說經旨。婦憑語曰。謝翁婆一卷經。今得解脫矣。翁問千僧同誦。何言一卷。答曰。朋法師所誦者是。徙能仁。晚主延慶。開講日盛。乾道四年十二月三日。坐青玉軒。請行人諷觀經。至真法身觀。令大眾唱佛名。留偈坐逝(佛祖統紀)。

惟月

惟月。不詳其所出。居諸暨化城。明律學。修淨業。一日有異僧來迎。後二日微疾。急呼同住僧道寧曰。吾見阿彌陀佛高八丈。駐空中。可以行矣。言訖而化(佛祖統紀)。

思敏

思敏。不詳其所出。依靈芝照律師。增受戒法。專心淨業。二十年如一日。偶疾。請眾諷觀經者半月。越三日。見化佛滿室。臨終唱佛。聲出眾表。酷暑留龕七日。異香郁然(佛祖統紀)。

慧亨

慧亨。字清照。不詳其所出。初依靈芝習律。已而住杭州延壽寺。專修淨業。閱六十年。每對人必以念佛為勸。建寶閣。立三聖像。最稱殊特。有江自任者。忽夢寶座從空而下。雲亨律師當升此座。適社友孫居士。預啟別亨。即在家作印而化。亨往炷香問訊。歸而謂其徒曰。孫君已去。吾亦行矣。乃集眾念佛。為說偈曰。彌陀口口稱。白毫念念想。持此不退心。決定生安養。即端坐脫去(佛祖統紀)。

行詵

行詵。不詳其所出。受具時。誦四分戒本。三日而通徹。學律於大智法師。住明慶寺二十年。偶寢疾。即設西方佛像。命徒唱佛名。數日。忽起索三衣。自唱彌陀經。厲聲稱佛。跏趺而化(佛祖統紀)。

用欽

用欽。不詳其所出。居錢塘七寶院。依大智學律。聞大智示眾曰。生宏毗尼。死歸安養。出家學道。能事斯畢。即標心淨土。一志不退。日課佛三萬。嘗神遊淨土。見佛大士種種異相。謂侍者曰。吾明日西行矣。即集眾唱佛。黎明合掌西向。跏趺而化(佛祖統紀)。

惟渥

惟渥。錢塘人。杜門謝事。閱大藏三過。華嚴法華諸經。總誦二萬卷。晚年誦彌陀經二十藏。一夕偶疾。西向端坐。作印而化(佛祖統紀)。

仲明

仲明。不詳其所出。居山陰報恩寺。素無戒檢。偶因感疾。謂同學道寧曰。心識散亂。何藥可治。寧雲。但隨息念佛為上藥。明依法念之。至七日困甚。寧又令觀想佛像。久之。忽言二菩薩至。已而曰。佛來也。瞑目而化(佛祖統紀)。

沖益

沖益。不詳其所出。居錢塘淨光寺。刺血書淨土七經。復金書法華。刻西方三聖像。依止觀坐禪法。念阿彌陀佛。一日感疾。不服藥。拈香對佛懺悔。請大眾同唱佛名。諷彌陀經。至西方世界。奄然而化(佛祖統紀)。

本空

本空。字虛堂。姓徐。明州奉化人。母夢神光繞室而有子。空少時常蔬食誦經。年十四出家。從智湧然法師受教觀。淳熙中。主資教寺。後遷白蓮寺。大揚宗教。日以往生為正念。紹熙三年三月三日。別眾就座。書偈而化(佛祖統紀)。

法因

法因。字刳心。姓顧。明州慈溪人。學於草庵因法師。盡其旨要。時稱為小因。主廣壽寺三十年。冥心淨業。晝夜講演。未嘗一日詣族姓家。施者至。不得卻。受其少分。所居室。或勸新之。曰此軀尚無常。何事外物為哉。紹熙四年八月示疾。於定中見淨土二菩薩。謂左右曰。吾睹法華道場。與平時所見異甚。吾將行矣。即集眾諷觀經。稱佛號。或請留偈。乃書曰。我與彌陀本無二。二與不二並皆離。我今如此見彌陀。感應道交難思議。挺身端坐。結印而化(佛祖統紀)。

智廉

智廉。不詳其所出。居上虞化度寺。稟性質樸。是非不掛唇吻。初遍參宗門。晚節一意西方。慶元元年秋八月。無病。忽別眾曰。我夢中見阿彌陀佛。身長七八尺。紫金相好。現白毫光。大眾圍繞而說法。佛言諸善人等。當起大信心。修諸善法。來生我國。說已即隱。我既見佛。往生必矣。乃書偈曰。雁過長空。影沈寒水。無滅無生。蓮華國裡。書畢。回身向西。結印而化。年八十二(樂邦文類)。

慧明

慧明。字無晦。杭州鹽官人。出家祥符寺。依上竺慧光二十年。了一心三觀之旨。晚居菁山常照寺。修淨業。日課法華全部。楞嚴圓覺等經。亦循環諷誦。持彌陀號日萬數。慶元五年春。示疾。召徒屬曰。吾學大乘。求生淨土。今必遂矣。弟子請作頌。斥曰。我臨死。豈更謎語乎。不得已。大書骨頭只煨過五字。即累足坐逝。眾聞天樂西來。徘徊頂上。有頃而息。茶毗。得五色舍利無數(樂邦文類)。

了義

了義。號木訥。鐘離少師之曾孫也。年十五。舉進土。過金陵。見保寧璣公。聞法開悟。即從剃染。隨所至處扁曰昨夢。念念西方。未嘗間斷。祥公赴黃檗。挽之偕行。一夕祥夢義來別雲。西歸矣。復見佛菩薩。授以金台。越三日。炷香宴坐。含笑而化。嘗詣五台。忽覺隨眾菩薩後行道。有紫綬金章二人從其後。義詰其名。一僧引至殿旁。觀玉牌金書王古葛繁二名字。二人俱修淨業。事具本傳中(佛祖統紀)。

慧誠

慧誠。不詳其所出。居錢塘資聖寺。誦金剛經。禮西方佛。嘗神遊淨土。親睹佛容。旋於山岫穢薪為龕。坐龕中。稱佛號。縱火自焚(佛祖統紀)。

祖南

祖南。不詳其所出。居南嶽。刺血書阿彌陀經五百卷。金剛經一百卷。法華經十部。先後二十七年。長時念佛。期生安養。末後血幹骨立。念佛之聲不絕。一日至方丈。陞座而化。體中迸出舍利。隨取隨生(佛祖統紀)。

晞湛

晞湛。山陰人。少為儒生。忽厭世出家。與瑩行人建無量壽佛殿於院社。專修淨業。坐不背西。久之。常見三聖相。一夕面西誦經。正坐作印而化(佛祖統紀)。

法持

法持。不詳其所出。居化度寺。修彌陀懺三年。燼二指。增受戒法。造西方三聖像。誦觀經彌陀經如意輪咒。願促閻浮之壽早生安養。一日小疾。哭禱佛前。願垂接引。唱佛之聲。聞於百步。忽見佛身丈六。立於池上。即自言曰。我已得中品生矣。端坐面西而化(佛祖統紀)。

了宣

了宣。姓潘。明州奉化人。肄業於南湖。精究三觀十乘之旨。閱大乘經。無不通曉。修法華懺法。二十七年。與釋善榮相善。凡所進修。必與榮偕。榮嘗金書法華楞嚴淨名圓覺等經。宣助成之。或施人手畫觀音像。二人結誓往生。隨方勸誘。於是從而念佛者日眾。一日宣詣榮室。曰歸期已迫。當重會淨土。榮笑曰。正欲見君作略爾。宣即集眾告別。命誦經唱佛號。書偈曰。性相忘情。一三無寄。息風不行。摩訶室利。合掌而逝。時正炎暑。停龕七日。顏色紅潤。口流微涎。異香噴人。時嘉泰元年五月十日也。闍維舍利無算。宣入寂三年。榮取經像分施故舊。諷普賢行法經。小彌陀經。令眾助稱佛號。乃跏趺曰。我赴宣公之約。言畢。蛻然而化(佛祖統紀明高僧傳)。

曇懿

曇懿。不詳其所出。居錢塘淨住寺。以醫為業。晚年禮法華經。修念佛三昧。出平時所蓄。供佛飯僧。造像設浴。如是二十年。後微疾。屏藥石。延七僧唱佛以助往生。次日見蓮華大如屋。又一日見梵僧臨榻問訊。夜半。眾聞唱佛聲漸微。視之。泊然逝矣(佛祖統紀)。

祖朗

祖朗。姓李。薊州人。九歲出家。禮燕京大聖安寺圓通國師為師。金大定中。歷住崇壽香林諸寺。真祐間。賜號圓通大師。日誦彌陀數萬聲。年七十四。將示寂。預告其徒曰。吾生緣盡矣。其徒訝之。後七日。口佔偈曰。咄這皮袋。常為患害。繼祖無能。念佛有賴。來亦無來。去亦無礙。四大五陰。一時敗壞。且道還有不敗壞者麼。良久雲。浮雲散盡月升空。極樂光中常自在。遂跏趺而卒(湛然居士集)。

太微

太微。不詳其所出。兒時。投錢塘法安法師出家。初授彌陀經。便能背誦。及受具。發願扃門念佛。為不退僧。嘗縱步後山。忽聞笛聲。豁然開悟。因蓄一笛以自娛。有凌監薄者。亦修淨業。稱微為淨土鄉長。一日叩門曰。淨土鄉弟相見。微曰。可相見於淨土。今日誦佛正忙耳。翌朝。人怪其不赴粥。往視之。見笛缽禪椅。先經火燼。跏趺地上而化(佛祖統紀)。

思聰

思聰。不詳其所出。居錢塘法安寺。少喜作詩。及讀大乘諸經。有會。遂息心淨土。日誦蓮經二部。兼持佛名。未嘗語及世事。一日忽謂弟子曰。夜見佛菩薩同來接引。弟子曰。或恐魔試。奈何。聰曰。吾去後。但視吾胸前。可驗也。越二夕。命聲磬唱佛名。喜曰。佛來矣。奄然而化。視胸前一掌許。有文紅潤。如蓮華(佛祖統紀西湖志)。

淨觀

淨觀。不詳其所出。住嘉興寂光庵。修淨土懺法十餘年。謂弟子曰。我後二十七日行矣。至期二日前。見紅蓮華。次日。又見黃華滿空。有化童子坐於華上。三日入龕端坐。命眾唱佛。頃之脫去(嘉興縣誌)。

利先

利先。不詳其所出。居新城法慧寺。日誦法華。兼持佛號。每至中夜。其聲哀切。願早脫娑婆。往生極樂。晚歲。屢感祥夢。忽示疾。命眾同唱佛名。西向凝望。端坐而逝(佛祖統紀)。

師安

師安。不詳其所出。受業烏鎮普靜寺。通華嚴宗旨。修彌陀懺。觀想淨土二十年。昕夕不廢。一生多病。臨終忽精爽異常時。謂弟子曰。佛菩薩已降。吾將行矣。即端坐而化(佛祖統紀)。

如寶

如寶。不詳其所出。受業霅川覺華寺。聞古德有以浴僧功德迴向淨土者。遂治浴室。供眾僧。閱二十年。建西方佛像。誓求往生。年八十一。請眾啜茶言別。聞鐘鳴。眾方驚異。即向西跏趺。合掌凝望而化(佛祖統紀)。

顯超

顯超。博州人。受金總持三藏。持穢跡金剛咒法。濟病解冤。計所得施五萬緡。入永壽常住。後病中見佛菩薩前迎。蓮華遍滿。技樂雜奏。弟子哀懇。願留住世。救苦眾生。淨土變相。漸漸隱沒。乃復住十五年。行咒救人。一日忽聞天樂異香。佛及眾聖。並現空中。即面西跏趺而化(佛祖統紀)。

有開

有開。不詳其所出。居霅川千步寺。專修淨業。旦暮不忘。於歲旦請眾唱佛諷經。至西方世界。即瞑目長逝(佛祖統紀)。

道生

道生。不詳其所出。居常熟興福寺。造丈六彌陀像。得縣令梅汝能施財莊彩。即集眾諷經唱佛。陳白慟哭辭佛歸臥房。書偈坐亡(佛祖統紀)。

若觀

若觀。不詳其所出。居烏鎮嘉會寺。結十萬人。同唱佛號。人各十萬聲。期先得生者。次弟汲引。觀誦法華光明二經。滿數十萬部。誓與群生。莊嚴淨業。一日索筆書偈。趺坐而化(佛祖統紀)。

瑩珂

瑩珂。不詳其所出。受業霅川瑤山。酒炙無所擇。一日忽自念梵行虧缺。且墮惡道。向同住僧。取戒珠禪師所編往生傳讀之。大有感發。擇一室。面西設坐。絕食念佛。越三日。夢佛及大士告曰。汝壽尚有十年。且當自勉。珂白佛言。閻浮濁惡。易失正念。所願早生安養。承事眾聖。佛言。汝志如是。後三日當迎汝。至期。命眾誦阿彌經。曰佛及聖眾俱至。寂然而化(佛祖統紀)。

智印

智印。不詳其所出。居霅川祇園。常修淨觀。旦夜無間。病中集眾諷彌陀經。甫畢。跏趺合掌而化(佛祖統紀)。

戒度

戒度。不詳其所出。受業棲心寺。學四分律。晚住餘姚極樂寺。一意西歸。和陶淵明歸去來辭以見志。病中作書別士夫道舊。命眾誦觀經。至法身觀。厲聲唱佛。跏趺而化(佛祖統紀)。

祖輝

祖輝。不詳其所出。居明州城中之佛閣。逢人但云阿彌陀佛。鄞縣尉王用享夫婦敬事之。一日詣其家告別雲。我明日行矣。明日送者俱會。即入龕端坐。求甘瓜啖盡一枚。唱佛而化(佛祖統紀)。

如鑒

如鑒。不詳其所出。居明州塔山。兩閱大藏。長誦蓮經。專志念佛。晝夜不懈。晚年庵居。忽示疾。請鄰庵諸僧唱佛。面西跏趺。含笑而化(佛祖統紀)。

祖新

祖新。不詳其所出。受業四明福原寺。布衣糲食。制行清苦。住方氏庵。別於禪原創淨土院。造三聖像。栽池蓮。月三八日。集道俗繫念。一日往別福原方丈曰。二月十五日將西歸。特來拜辭。欲索面一碗以果枵腹。可乎。主人如其言。食訖。竟往淨土院像前作禮雲。祖新將行。奉別尊像。即歸庵別眾。謂曰吾其去矣。願諸仁者勤心念佛。得蚤相會。即趺坐唱佛。遽雲佛至。合掌而化(佛祖統紀)。

妙文

妙文。姓孫。蔚州人。九歲出家。二十一。抵燕京。依大德明公。學圓頓之道。後居薊之雲泉寺。勤儉節用。廩有餘粟。歲荒以賑饑民。薊人德之。累主講席。大宏方等。力唱圓宗。晚年退居逸老。專修念佛三昧。元延祐六年。示疾。令弟子高聲唱佛名。遽起跏趺。結三昧印。泊然而逝。年八十三(佛祖通載)。

善住

善住。字雲屋。蘇州人。掩關一室。六時念佛。病久不易。終時異香滿室。有安養傳谷響集行世(往生集)。

旨公

旨公。字別宗。杭州人。戒德甚嚴。創觀室於龍山之陽。修念佛三昧。雖經亂離。亦不暫廢。臨終無疾。沐浴端坐而化(往生集)。

性澄

性澄。字湛堂。姓孫。會稽人。母夢日輪墮空而生澄。四歲輒拈筆為佛像。授以佛經。即能成誦。至元十三年。投石門殊律師祝發受具。後依佛鑒銛公習天台教觀。大德九年。住杭之東竺。十一年吳越大旱。禱雨。雨立下。歲饑。民死無以斂。乃為掩其遺骸。作水陸大會普度之。至治元年。驛召入京。命居清塔寺。校正大藏。賜號佛海大師。住上天竺。後歸佛果寺。篤志淨土。修一心三觀者七晝夜。屢感瑞應。月旦。眾前問訊。澄遽揖曰。老僧向非急於退步。幾至半塗而廢矣。今日則有。明日恐無。光陰可把玩乎。煩點示衣缽。用表無常。眾為稱佛名。止之曰。佛須自念。明晨當來一別。黎明眾集。端坐而化。年七十八(明高僧傳)。

蒙潤

蒙潤。字玉岡。姓顧。海鹽人。年十四。出家白蓮寺。依古原法師。方禮伽藍神。像皆僕。古原授以天台止觀金剛錍十不二門諸書。即能了大意。古原歸寂。事竹堂傳法師。因苦學嬰疾。修請觀音懺七七日。疾愈而心倍明利。尋主海鹽德藏寺。日講法華。遷南竺演福。既而退居於龍井白蓮庵。專修念佛三昧。依者日眾。復出主下竺。率眾修法華三昧。感普賢放光。現諸瑞相。居三年。一日呼弟子實法明策等。示止觀安心之旨。已而曰。吾生緣已盡。茲唯其時。驟稱佛號數百聲。泊然而化。潤生平力修。晝夜無間。常行般舟三昧。以九十日為期者七。修法華金光明大悲淨土諸懺。以七七為期者。不可悉數雲(明高僧傳)。

明本

明本。姓孫。錢唐人。年十五。決志出家。禮佛然臂。誓持五戒。日課法華圓覺金剛諸經。夜常行不臥。已而參天目高峰妙公。遂從剃染。再三諮決。大徹法原。高峰既示寂。本棲泊江湖間。所至學者輻湊。尋還山。廬高峰塔下。元大德十年。出主師子院。學者稱為中峰和尚。尋謝去。諸達官多欲延主浙中諸名山。本固辭不就。仁宗欲致之不可。賜號佛慈圓照廣慧禪師。賜金襴袈裟。改師子院為師子正宗禪寺。本既單提向上。時復舉揚淨土。嘗言禪者淨土之禪。淨土者禪之淨土。有懷淨土詩一百八首。大行於世。又嘗作報恩院記曰。秉一心為禪。照萬法為觀。其為心也。圓湛虛寂。涉入無礙。不可以相求。不可以言詣。舒之則萬法即之而彰。卷之則萬法依之而泯。凡夫迷昧。引起輪迴。苦樂升沈。莫之能釋。是故非禪那不足以契諸佛心。非妙觀不足以破眾生惑。圓覺以三觀互推為二十五輪。無量壽以一佛分觀於十六處。始則端坐靜室。注想一方。存注不休。與想俱泯。所以一輪見諦。妙觀澄明。一處功成。諸佛圓具。如當台鏡。如帝網珠。萬象顯而無所照之功。千光聚而絕能收之跡。如是觀者。即見清淨願王。白毫亙天。紺目澄海。巍巍光明。殊特相好。遍界光明。化為香台寶樹。樓殿池沼。諸莊嚴具。是時三昧行人。即聞即見。即覺即知。一語一默。一動一靜。皆與無作清淨妙觀。吻然混合者矣。然後即斯妙觀於一切時。散作無邊莊嚴佛事。以之報國恩。則聖祚保無疆之永。以之報親恩。則劬勞超有漏之纏。乃至過現未來。一切冤親。同時解脫。其為報也。豈有量哉。又嘗率諸同事。歲遇佛誕。及三元日。於觀世音菩薩像前。發四十八願。其一願雲。從我今生。盡未來際。臨命終時。無諸疾苦。正念現前。心不顛倒。生極樂國。見佛聞法。即悟無生。更往兜率內院瞻拜慈氏。然後退位。出生娑婆。廣度群迷。同登彼岸。至治三年。止天目東岡。八月十三日。手書別諸外護法屬。明日晨起書偈云。我有一句。分付大眾。更問如何。無本可據。置筆安坐而逝。年六十一。其日白虹貫於山巔。露龕三日。貌如生(中峰廣錄行錄發願文)。

優曇

優曇。姓蔣。丹陽人。家世事佛。弱冠。出家廬山東林寺。後住丹陽妙果寺。元至大初。詔罷蓮宗。曇大懼曰。吾承其教將三十載矣。而亡於吾之世乎。即白佛發誓。必復其教。於是著蓮宗寶鑒十卷。今錄其尤警策者。一雲。凡修淨土之人。灼然自要敵他生死。不是說了便休。當念無常迅速。時不待人。須是把做一件事始得。若也半進半退。似信似疑。到了濟得甚麼邊事。如何出離輪迴。若是信得及。便從今日去。發大勇猛。發大精進。莫問會與不會。見性不見性。但只執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如靠著一座須彌山相似。搖撼不動。專其心。一其意。或參念觀念憶念十念。或默念專念繫念禮念。念茲在茲。常憶常念。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心念不空過。念佛不離心。日日時時。不要放捨。綿綿密密。如雞抱卵。常教暖氣相接。即是淨念相繼。更加智照。則知淨土即是自心。此乃上智人修進工夫。如此把得定。做得主。靠得穩。縱遇苦樂逆順境界現前。只是念阿彌陀佛。無一念變異心。無一念退惰心。無一念雜想心。直至盡生。永無別念。決定要生西方極樂世界。果能如是用功。則歷劫無明生死業障。自然消殞。塵勞習漏。自然淨盡無餘。親見彌陀。不離本念。功成行滿。願力相資。臨命終時。定生上品。一雲。若念佛之人。塵垢未淨。惡念起時。須自檢點。或有慳貪心。瞋恨心。癡愛心。嫉妒心。欺誑心。吾我心。貢高心。謟曲心。邪見心。輕慢心。能所心。及諸逆順境界。隨染所生。一切不善之心。設或起時。急須高聲念佛。斂念歸正。勿令恶心相續。直下打並淨盡永不復生。所有深信心。至誠心。發願迴向心。慈悲心。謙下心。平等心。方便心。忍辱心。持戒心。喜捨心。禪定心。精進心。菩提心。及一切善心。常當守護。更要離非梵行。斷惡律儀。雞狗豬羊。慎勿畜養。畋獵漁捕。皆不應為。當知極樂國內諸上善人。良由捨棄惡緣。修行善業。獲生淨土。不退菩提。念佛之人。當隨佛學。應以去惡取善為務焉。一雲。凡修念佛之人。欲生淨土。每念世間。一切無常。成必有壞。生必有死。若不親聞佛法。則捨身受身。輪轉三界四生六道。無解脫期。我今有緣。得聞正法。得修淨業。唯佛為念。捨此報身。當生淨土。入彼蓮胎。受諸快樂。永脫生死。不退菩提。此乃大丈夫平生之能事也。才有疾病。正要向前。坦蕩身心。莫生疑慮。直須西向正坐。專想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及無數化佛。現在其前。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聲聲不絕。於諸世間一切事務。不得思念。不得貪戀。若或心念起來。但要急稱佛號。於念念中除滅罪障。只此一念。決定往生淨土。命若未盡。自得安寧。慎勿妄起留戀世間之心。當存自存。當死須死。但辦往生。何須疑慮。若解此理。如脫敝服以著上衣。一捨凡身。便登佛地。豈不偉哉。一雲。真信修行之事。端的是要生極樂世界。專意一念。持一句阿彌陀佛。只此一念。是我本師。只此一念。即是化佛。只此一念。是破地獄之猛將。只此一念。是斬群邪之寶劍。只此一念。是開黑暗之明燈。只此一念。是渡苦海之大船。只此一念。是醫生死之良方。只此一念。是出三界之徑路。只此一念。是本性彌陀。只此一念。達唯心淨土。但只要記得這一句阿彌陀佛在念。莫教失落。念念常現前。念念不離心。無事也如是念。有事也如是念。安樂也如是念。病苦也如是念。生也如是念。死也如是念。如是一念分明不昧。又何必問人覓歸程乎。書成。遍證諸方。莫能易一字。上書仁宗。乞復其教。允之。命為教主。賜號虎溪尊者。至順初化去(鎮江府誌蓮宗寶鑒)。

宏濟

宏濟。字同舟。姓姚。餘姚人。幼出家裡之寶積寺。年十六剃染。持四分律甚勤。後依半山全法師習台教。久之悉通其旨。嘗修法華金光明淨土等懺。一日於定中睹四明尊者。授以犀角如意。自是辯才日溢。泰定元年。出住萬壽圓覺寺。明年。鹽官海岸毀。居民惴惴。丞相脫歡憂之。命濟即海岸。建水陸大齋。入慈心三昧。取海沙誦大悲咒。遍撒其處。足跡所及。岸復固。人稱神焉。後遷集慶顯慈圓通諸寺。晚歸寶積專修念佛三昧。俄疾作。即召弟子。示以唯心淨土之說。或未達。濟厲聲曰。生死難處。遂逝。時至正十六年三月十日也。年八十六(護法錄)。

必才

必才。字大用。姓屈。台州臨海人。母趙氏。奉佛謹。夢梵僧入堂。覺而生子。年十二。依報恩寺瞿法師出家。未幾進具戒。後受業於玉岡潤法師。博覽群經。深明教觀。玉岡嘆曰。此子殆靈山會上人邪。泰定元年。繼玉岡主海鹽德藏寺。尋歷杭之興福演福。為人凝重沉默。精修觀行。至講演經義。縱橫無礙。聽者無不傾服。順帝賜號佛鑒圓照。一日頭目岑然。即謂眾曰。吾緣盡矣。乃焚香面西。高稱阿彌陀佛號。盡一晝夜。又告眾曰。汝等勿謂修持無驗。吾淨土緣熟。三昧現前矣。即索浴更衣。為書別相識。合掌而逝。年六十八。闍維。有五色光。自龕中發。火餘不壞者二。舌根如紅蓮華。齒牙如珂貝。舍利無算(明高僧傳)。

悅可

悅可。字中庭。不詳其所出。住嘉定西隱寺。築十六觀堂以修淨業。延祐間。賜號廣慧大師。至正中。無疾坐逝。茶毗。齒舌不壞(蘇州府誌)。

維則

維則。字天如。姓譚。永新人。出家後。嗣法中峰本禪師。至正初。住蘇州師子林。屢召問。稱疾不赴。則既密契單傳。復推天台永明之旨。兼宏淨土之教。著淨土或問。破諸疑惑。策進修行。今錄其尤警切者。或問一生造惡。臨終念佛。帶業得生。又無退轉。然則我且做世事。待臨終念佛。可乎。答曰。苦哉苦哉。賺自己。又賺天下。僧俗男女。皆此言也。逆惡凡夫。臨終念佛。是夙有善根。故遇善知識而得念佛。此等僥倖。萬中無一。群疑論雲。有十種人。臨終不得念佛。一善友未必相遇。無勸念佛人。二業苦纏身。不遑念佛。三偏風失語。四狂亂失心。五遭水火。六遇豺狼。七惡友壞彼信心。八昏迷致死。九陳亡。十墜高岩。此皆尋常聞見。不論僧俗。人皆有之。宿業所招。現業所感。忽爾現前。不容迴避。忽然遭著一種。便做手腳不得了也。知識活佛。救不得了也。便隨業向三塗八難中受苦。到那時要聞佛名。不聞了也。直饒無此惡緣好病而死。未免風刀解體。四大分離。如生龜脫筒。痛苦逼迫。怕怖慞惶。念佛不得了也。更饒無病而死。世緣未了。世念未休。貪生怖死。擾亂胸懷。又兼傢俬未明。後事未辦。妻啼子哭。百種憂煎。念佛不得了也。更饒未死以前。只些少病痛在身。未免忍疼忍苦。叫喚呻吟。問藥求醫。祈禱懺悔。雜念紛飛。念佛不得了也。更饒未病以前。只是年紀老大。衰相現前。睏頓龍鐘。愁嘆憂惱。向個衰老身上。左安右排。念佛不得了也。更饒未老以前。正是少壯。稍或狂心未歇。俗務相關。東攀西緣。胡思亂想。業識茫茫。念佛不得了也。更饒清閑自在。有志修行。稍於世相照不破。放不下。把不定。坐不斷。些子境界現前。一個主人翁隨他顛倒。念佛不得了也。你看老病之時。少壯清閑之日。稍有一事掛心。早是念佛不得。況臨終時哉。更道且做世事。你真癡人。說癡話。敢保你錯用心了也。且世事如夢。那有實效。那一件替得生死。縱饒造伽藍。增常住。攀名位。結官豪。將謂多做好事。殊不知犯了不體道本。廣造伽藍等戒。有為之功。多諸過咎。天堂未就。地獄先成。生死未明。皆成苦本。眼光落地。受苦之時。方知平日所為。盡是枷上添枷。鎖上添鎖。鑊湯下增柴炭。劍樹上助刀槍。袈裟下失卻人身。萬劫難復。鐵漢聞之。也須淚落。祖師如此苦口。曾許他臨終念佛乎。死心禪師道。世人財寶如山。妻妾滿前。日夜歡樂。爭奈前程有限。暗裡相催。符到奉行。不容住滯。閻羅老子。不順人情。無常鬼王。有何面目。且據諸人眼見耳聞前街後巷。親情眷屬朋友兄弟。強壯後生。死卻多少。世人多雲。老來念佛。豈不知廣泉路上無老少。古人云。莫待老來方念佛。孤墳多是少年人。死心如此。苦口勸人。曾許你且待臨終念佛乎。人生在世。能有幾時。石火電光。眨眼便過。趁未老未病。抖擻身心。撥棄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時工夫。修一時淨業。由他命終。我之盤纏預辦。前程穩當了也。若不如此。後悔難追。或問定力未成。念頭無主。眨得眼來。千里萬里去了。又或惹著一毫世事。便是五日十日。半月一月。擺脫不去。當何策以治之。答曰。嗚呼。此天下學者之通患也。汝當間斷之時。若不痛加鞭策。則專修無間之念。永無成就之期。餘聞古人有三種痛鞭之策。一曰報恩。二曰決志。三曰求驗。第一報恩者。既修淨土。當念報恩佛恩國恩。固未暇論。只如父母養育。師長作成。此恩豈非重大。你出家以來。便說要報重恩。離鄉背井。二三十年。父母師長。艱難困苦。你總不顧。父母老病。你又不看。及聞其死。你也不歸。如今或在三塗。受罪受苦。望你救他。望你度他。你卻念念間斷。淨土不成。淨土不成。自救不了。如何救他。既不能相救。你是忘恩負義。大不孝人。經云。不孝之罪。當墮地獄。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地獄業也。又且不織而衣。不耕而食。僧房臥具。受用現成。你當勤修淨業。圖報信施之恩。祖師道。此是施主妻子分上。減刻將來。道眼未明。滴水寸絲。也須牽犁曳把。償他始得。你卻念念間斷。淨土不成。淨土不成。酬償有分。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畜生業也。第二決志者。若學專修。志須決定。你一生參禪。禪既不悟。及乎看教。教又不明。弄到如今。念頭未死。又要說幾句禪。又要寫幾個字。做幾首詩。情掛兩頭。念分四路。祖師道。毫釐繫念。三塗業因。瞥爾情生。萬劫羈鎖。你卻志無決定。情念多端。因此多端。間斷正念。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三塗羈鎖業也。又且守護戒根。志不決定。或因身口。念念馳求。教中道。寧以洋銅灌口。不可以破戒之口。受人飲食。寧以熱鐵纏身。不可以破戒之身。受人衣服。況因諸戒不嚴。邪心妄動。因此妄動。間斷真修。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何止熱鐵洋銅業也。又且斷除憎愛。志不決定。每於虛名浮利。自照不破。名利屬我。便生貪愛。名利屬他。便生憎妒。古人云。貪名貪利。同趨鬼類。逐愛逐憎。同入火坑。你卻因此愛憎。間斷淨土。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餓鬼火坑業也。第三求驗者。既學專修。當求靈驗。你如今發白面皺。死相現前。知道臨終。更有幾日。須在目前。便要見佛。只如廬山遠法師。一生三度見佛。又如懷感法師。稱念佛名。便得見佛。又如少康法師。唱佛一聲。即有一佛從口飛出。此等靈驗。萬萬千千。你若心無間斷。見佛不難。間斷心生。決不見佛。既不見佛。與佛無緣。既無佛緣。難生淨土。淨土不生。必墮惡道。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三塗惡道業也。如上三策。當自痛鞭。使其念不離佛。佛不離念。感應道交。現前見佛。既見樂邦之佛。即見十方諸佛。既見十方諸佛。即見自性天真之佛。既見自性天真之佛。即得大用現前。然後推其悲願。廣化一切眾生。此名淨土禪。亦名禪淨土也(蘇州府誌淨土或問)。

善繼

善繼。字絕宗。姓婁。越之諸暨人。母夢神僧授以芙蕖。因而有身。生即能言。或見母舉佛號。便合掌和之。大德間剃染。明年進滿分戒。尋從天竺大山恢法師。習天台教。後往南竺謁湛堂澄公。澄深器之。至正中主天台薦福。又遷能仁。晚歲專修淨業。繫念彌陀。晝夜不輟。一日忽告眾曰。吾將歸矣。乃端坐而逝。年七十二。茶毗。舌根不壞(明高僧傳)。

子文

子文。字宗周。明州象山人。受業於北溪聞法師。出主寶雲寺。淹博教觀。律規甚嚴。與人言若不出口。至陞座說法。滔滔莫之御也。一日講十六觀經終。即就座別眾。將入滅。或啟和尚後事未曾囑付。何遽爾。文曰僧家要行便行。莫做俗漢技倆。眾懇益切。於是下座。復歸方丈。一一條畫之。即合掌稱西方聖號。迴向發願畢。遂逝。闍維。舍利無數。異香襲人。彌日乃止(明高僧傳)。

盤谷

盤谷。字麗水。海鹽人。志氣超邁。博通經史。講華嚴大意於杭之慧因寺。辯才無礙。七眾傾服。後至松江。構精舍。勤修淨業。日課彌陀佛號。年七十餘。無疾。預為期。端坐而寂(明高僧傳)。

文慧

文慧。不詳其所出。居嘉禾青龍寺。善作詩。已而專志淨業。至老益厲。一日有疾。聞空中聲雲。中品中生。遂逝(佛祖統紀)。

妙葉

妙葉。明州鄞縣人。元明之際。出家為僧。精研台教。專修念佛三昧。著念佛直指上下卷。其直指心要一篇。斥妄顯真。最為精造。文曰。大雄氏觀娑婆有生老病死業系諸苦。教人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國土。去聖逾遠。人世澆漓。錯解諸法在心。便認胸中六塵緣影。謂樂土在內。不求生彼。此六緣影。皆屬前塵。本無自體。前塵若無。此心即滅。云何有土在此內邪。或謂悟道便為佛土在心。既見性。豈有反執緣影之理。世無此見。最下劣矣。汝欲悟真實本心者。當觀所認六塵緣影之心。本在汝胸。胸住於身。身居國土。及一切淨穢剎海。悉在虛空。虛空無際。十界依正。一切在中。此空雖大。我不動真實本心。非大極大。彼空在我真心。如小片雲。點太清裡。云何淨穢剎海。不在本心中邪。然則佛說諸法在心者。非在胸中妄想緣影心內。乃在現前一念本真心內也。此心離知覺。超聞見。永斷一切生滅增減之相。既一切身土皆在此心。則知極樂娑婆等境。乃全我心。任意於中。捨東取西。厭穢忻淨。熾然著相而求。皆不離我心也。故極樂彌陀相好現時。即自心顯。自心顯時。即彼佛現。我心彼佛心。彼佛我心佛。一體無二。故云唯心淨土。本性彌陀。非謂西方無土無佛。不須求生。但在汝生滅緣影之中。名為唯心本性也。求彼佛即求自心。求自心需求彼佛。云何今時破法散僧。閑道游儒。與泛參禪理者。不知即境即心。求不礙真之理。反於不二法中。分內分外。辨境辨心。教人捨外取內。背境向心。使愛憎轉多。分別更甚。一分其境。便以極樂為外。教人不必求生。一分其心。便妄指六塵緣影虛偽妄想為心。謂極樂在內。又思此心無質。本無一切因果善惡修證之法。從是恣意妄涉世緣。教人不須禮佛燒香然燈誦經懺願等。謂之著相。而於天堂地獄。及樂土塵剎。雖曾聞名。因不見故。直說為無。反言快樂便是天堂。苦楚便是地獄。其見卑哉。如來說為可憐愍者。不知我心實與佛心同一理故。彌陀願力威德光明。在我心中。承我心愚癡之力。作一切佛事。無時不引導於我。我心亦於彌陀願心之內。修念佛求生一切善行。無行不具含佛德。了彼佛德。成我三昧。故知彌陀願力。始發心。終究竟。無一法不直趣我心。以我心即佛心故。我亦於無始至今。盡未來際。修一切三昧。無一法不攝歸佛海。成本來佛。以佛心即我心故。如是依正色心。因果淨穢。雖同一心。而實不妨一一自分。各住其位。以一心故。雖淨穢不同。所求不出於真心。以自分故。雖一心。而必捨穢取淨也。捨穢取淨。則感應道交。見彼本性彌陀。了悟一心。則淨穢自分。可悟唯心淨土。如是而修。如一滴投海。便同一味。方知大海即自己也。豈有一行虛棄。不成功德者哉。村愚夫婦。雖不識理。以信實有彼土故。於命終時。反得往生。畏有陷空之人。因認緣影為心。謂無外土故。雖修道行。還受生死。是故凡求生者。當深心起勝願行。或稱名持咒。或旋繞禮拜。燒香散華。六時懺悔。盡撥世緣。一心專注。觀白毫相。心不懈廢。命終便生彼國。更能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深信因果。不謗大乘。勸進行者。修如此法。亦生彼也。如此念念求生。正是無念無求無生。何故。即精修是無修。非不修是無修也。人命無常。轉息來世。塵事連環。鉤鎖不斷。若不能於塵勞鬱結。及得志歇手不得處。一割割斷。起願力行。盡力一跳。焉得應念生彼。我今作禮。奉勸佛子。當一心而行也(念佛直指)。


上篇:淨土聖賢錄續編

下篇:金剛經持驗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史傳部目錄

【註音版】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盂蘭盆經...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

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風、寒、熱病,為患輕微。心有三病,患禍深...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

大寶積經之無量壽如來會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量壽如...

【註音版】佛說無量壽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清珠集

清珠集 古靈山普光寺淨願社主釋幻空堂 治兆 輯 自己...

念佛三昧寶王論

念佛三昧寶王論卷上(並序) 唐紫閣山草堂寺沙門飛錫撰...

傳法正宗論

傳法正宗論卷上 宋藤州東山沙門釋契嵩著 第一篇 隋唐...

阿育王經

阿育王經卷第一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生因緣第一 佛...

廬山記

廬山記序 餘昔者讀書山中。愛其泉石塔廟之 志之不詳...

付法藏因緣傳

付法藏因緣傳卷第一 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曇曜譯   ...

寂照神變三摩地經

寂照神變三摩地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一卷 唐于闐三藏提雲般...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佛說賴吒和羅經

佛說賴吒和羅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

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

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註音版】佛說五王經

佛說五王經...

根本說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圓羯磨儀範

根本說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圓羯磨儀範 原夫贍部嘉運。至...

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分

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分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達磨笈...

【佛教詞典】師子月佛本生經

(經名)一卷,失譯。佛住竹園,須蜜比丘緣樹上下,與...

【佛教詞典】稱讚七佛名號功德經

全一卷。又稱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受持七佛名號經...

沒有先學戒,定慧也是無法生起的

《濟緣》云:今越次而學,行既失次,入道無由。 這一段...

大安法師的出家因緣

社會上也說,人有一點隱私嘛,就算我是一點出家因緣的...

念佛為什麼要發菩提心

我們為什麼要發菩提心啊?諸位可以想一個問題:如果你...

舍利弗與目犍連的出家因緣

王舍城中,住著二位智慧非凡的婆羅門,精通一切書論,...

佛號轉見濁巧入佛智

見濁即見解上的濁亂,即五種見解上的濁亂。 第一是身見...

沒有一個人會讓你痛苦

怎麼樣能夠戰勝自己呢?當然佛陀是用智慧,不是強忍,...

遇到逆境時,應存三種觀想

我們看第三段的歷事練心,轉逆緣成菩提道。我們先念一...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無常,對於所有佛弟子,甚至是絲毫沒有佛教信仰的社會...

菩薩所行法門無量,以六度為其根本

大乘菩薩發菩提心是其根本,以大悲為基礎,以方便為究...

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是如何產生的

問: 尊敬的師父您好,現如今人與人之間有好多矛盾,...

慳貪是眾苦之根本

《大莊嚴論經》中馬鳴菩薩提到,過去有一位大商主子名...

去寺院拜佛必知的十大禮儀

很多信眾喜歡去寺廟進香拜佛,但對相關禮儀並不是很清...

【視頻】龍泉寺晚課

龍泉寺晚課

【視頻】《心經》則旭法師演唱

《心經》則旭法師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