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宗鏡錄卷第六十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宗鏡錄卷第六十四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第七夢覺相違難。唯識論雲。若覺時色。皆如夢境不離識者。如從夢覺。知彼唯心。何故覺時於自色境。不知唯識。

答。唯識論雲。如夢未覺。不能自知。要至覺時。方能追覺。覺時境色應知亦爾。未真覺位。不能自知。至真覺時。方能追覺。未得真覺。恆處夢中。故佛說為生死長夜。由斯未了色境唯識。即第七是生死長夜根本。能令起惑造業。三界輪迴。直須至真覺位時。方知一切皆是唯識。

所以唯識樞要問雲。若諸識生似我法時。為皆由我法分別熏習之力。為亦不由。若皆由者。八識五識無二分別。生果時應不似二。若不由者。此中何故但說我法熏習為因。

答。二解俱得。其皆由解者。一切有漏。與第七二分別俱故。或第六識。二分別引故。後生果時。皆似我法。其不由解者。此說第六根本。兼緣一切為因。緣發諸識令熏習故。後生果時。似我法相起。或非外似外。六七計為似外起故。如夢者。夢娑剌拏王事。此雲流轉。其王容貌端正。自謂無雙。求覓形容。欲同等比。顯己殊類。時有人言。王舍城中有大迦旃延。形容甚好。世中無比。遣使迎之。迦旃延至。王出宮迎。王不及彼。人視迦旃延。無看王者。王問所以。眾曰。迦旃延容貌勝王。王問。大德。今果。宿因。迦旃延答曰。我昔出家。王作乞兒。我掃寺地。王來乞食。我掃地竟。令王除糞掃。除糞掃訖。方與王食。以此業因。生人天中。得報端正。王聞此已。尋請出家。為迦旃延弟子。後共迦旃延。往阿槃地國。山中修道。別處坐禪。阿槃地王。名缽樹多。將宮人入山遊戲。宮人見王形貌端正。圍遶看之。缽樹多王。見娑剌拏王。疑有欲意。問娑剌拏王曰。汝是阿羅漢耶。王答言非。次第二問餘三果。皆答言非。又言。汝離欲不。答言非。缽樹多王瞋曰。何故入我婇女之中。遂鞭身破。悶絕而死。至夜方惺。至迦旃延所。迦旃延見已。心生悲愍。其諸同學。方為療治。娑剌拏王語迦旃延曰。我從師乞。暫還本國。舉軍破彼阿槃地國。殺缽樹多王。事畢當還。從師修道。迦旃延從請。語曰。汝若欲去。且停一宿。迦旃延安置好處令眠。欲令感夢。夢見舉軍征阿槃地國。自軍破敗。身被他獲。堅縛手足。赤華插項。嚴鼓欲殺。王於夢中。便大恐怖。叫喚失聲雲。我今無歸。願師濟拔。作歸依處。得壽命長。迦旃延以神力手指火。喚之令寤。問言。何故。其心未惺。尚言災事。迦旃延以火照而問之。此是何處。汝自看。其心方寤。迦旃延語言。汝若征彼。必當破敗。如夢所見。王曰。願師為除毒意。迦旃延為說一切諸法。譬如國土。假名無實。離捨屋等。無別國土。乃至廣說種種因緣。至一極微。亦非實事。無此無彼。無怨無親。王聞法已。得預流果。後漸獲得阿羅漢果。故知萬法唯識。夢覺一如。覺中所見。即明。了意識。夢中所見。即夢中意識。分別之意既同。差別之境何異。迷悟若此。曷疑慮焉。昏覺如斯。可洞達矣。第八外取他心難。若。論主言外色實無。是內識之境者。即可然。且如他人心是實有。豈非自心所緣耶。意雲。且如此人心。若親緣得他人心著。即離此人心。別有心為境。若此人心緣他人心不著者。即有境而不緣。若緣著。即乖唯識義。若緣不著者。即何成他心智耶。論主答雲。雖說他心非自識境。但不說彼是親所緣。意雲雖說他人心非此人境。若此人親緣他人心。即不得。若託他人心為質。自變相分緣。亦有他心智。但變相分緣時。即不得他人本質。但由他人影像相自心上現。名了他心。即知他心相分。不離自心。亦唯識。意雲。此人心緣他人心時。變起相分。當情。相分無實作用。非如手等執物。亦非如日舒光。親照其境。緣他人心時。但如鏡中影。似外質現。鏡中像。亦無實作用。緣他人心時。亦復如是。非無緣他人心體故。名了他心。非親能了。親所了者。謂自所變。

又古德問。他心智者。謂既有他人心為自心之所知。即是離自心外。有他人心為自心之境。何得言無境唯有識耶。

答。謂緣他身扶塵根相分色。亦不親得。但託為質。如自身眼識緣第八識所變器世間色時。亦但託為質。亦不親得。其耳等四識。緣本識所變聲等。亦耳以本質是第八識變。今望五識。故名影識。如五識等緣本識所變本質境。亦不親得。雖亦得緣。只成疎所緣緣。若如實知即是佛境者。論雲。二智於境。各各由無知所覆蔽故。不知如佛所行。不可言境。此有二解。一雲。是真如妙理。言詮不及。不可言境。謂此離言真如之境。唯佛獨能顯了分別證。餘不能證者。由第七恆行不共無明所覆。故不知。二雲。不可言境者。即他心智境。及自心智境。此二智。名不可言境。謂真如自相。假智及詮。俱非境故。詮謂名言能詮之名。既不得自相。即顯自他二智之境。是佛智所行。不可言境。由此二智所知之境自相。是佛智所行。不可言境。餘人由恆行不共無明所覆蔽。故不得如實而知也。又既言此人緣他人心時。託他人心為質。自變相分緣者。即相分不離此人心。是唯識。若他人心本質緣不著者。即離此人心外。有他人心。何成唯識耶。因此便申第九異境非識難。小乘雲。唯識之義。但離心之外更無一物。方名唯識。既他人心。異此人心為境。何成唯識耶。又他人境。亦異此境。即離此人心外有異境。何成唯識。答責雲。奇哉固執。觸處生疑。豈唯識言。但說一識。汝小乘何以此堅執處處生疑。豈唯識之言。但說一人之識。若言有一人之識者。即豈有凡聖尊卑。若無佛者。眾生何求。若無凡夫。佛為誰說。應知我唯識言。有深旨趣。論雲。唯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分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真如。言識之一字者。非是一人之識。總顯一切有情。各各皆有八識。即是識之自體。五十一心所。識之相應。何獨執一人之識。

問。維摩詰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識宿命。曾於五百佛所殖眾德本。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時豁然。還得本心者。且如過去心已過去。未來心未至。現在心不住。云何觀他過去善根心。

答。約真即無。隨俗故有。一念心起。尚具十世四運分別。不可作龜毛兔角斷滅之見。過去之法。雖念念不住。然皆熏在第八識中。有過去種子。知過去事者。過去所熏得種。現在阿賴耶識自證分中含藏。然過去世時。雖即無體。但將識中種為本質。變影而緣。即知過去世事。此帶質境知也。或云。可緣心上影像相者。即第六意識見分之上。變起過去影像相而知也。此即獨影境。謂過去無體無本質也。又過去之法若不落謝。不名過去。若已落謝。無法可知。若但曾逕心中。有種影現前。故說憶知者。是則但見自心。不見彼法。如月燈三昧經云。佛言。云何菩薩摩訶薩。得過去未來現在智藏。童子。是菩薩如實知一切眾生心行。准自心行次第所起。觀自心法。以無亂想修習方便。如自心行。類他亦爾。隨所見色聞聲。有愛無愛。心皆如實知。童子。是名菩薩得過去未來現在知藏。

問。觀他心智者。為實知他心。為不實知。二俱有過。

答。如前已說。若立自他。於宗俱失。此皆約世諦識心分別故。識論頌云。他心知於境。不如實覺知。以非離識境。唯佛如實知。他心智者。不如實知。以自內心。虛妄分別。以為他心。以自心意。意識雜故。如彼佛地如實果體。無言語處勝妙境界。唯佛能知。餘人不知。以彼世間他心智者。於彼二法不如實知。以彼能取所取境界虛妄分別故。此唯是識。無量無邊甚深境界。非是心識可測量故。如上約法相宗說。若約法性宗。先德雲。知他心者。皆如實知。審於事實。見理實故。亦非心外可見。亦非無境可知。若自他相絕。則與眾生心同一體。故無心外也。不壞所。故能知也。又他心者。安慧雲。佛智緣他心。緣得本質。餘皆變影。若緣本質得心外法。壞唯識故。今以攝境唯心。不壞境故。能所兩亡。不礙存故。第一義唯心。非一非異。正緣他時。即是自故。以即佛心之眾生心為所緣。非即眾生心之佛心。即眾生心之佛心為能緣。非即佛心之眾生心。如是鎔融。非一非異。若離佛外。別有眾生。更須變影。卻失真唯識義。釋雲。攝境從心。不壞境者。即示心境有無。彼得本質。恐壞唯心。既不壞境。得之何妨。壞有何失。以無心者。無心於萬物。萬物未嘗無。此得在於神靜。失在於物虛。謂物實有故。若唯心壞境。則得在於境空。失在於心有。故以境由心變。故說唯心。所變不無。何必須壞。若以緣生無性。則心境兩亡。故借心以遣境。境遣而心亡。非獨存心矣。若能所兩亡。不礙存故者。上不壞境。且遣懼質之病。今遣空有之理故。心境並許存亡。心境因藉故空。相依緣生故有。有即存也。空即亡也。空有交徹。存亡兩全。雲第一義唯心。非一非異者。正。出具分唯心之理。上第一釋。雖有唯心之義。尚通生滅唯心。第二義。雖兩亡不羈。而未言心境相攝。今明具分唯識。故云第一義唯心。同第一義。故非異。不壞能所。故非一。非一故。有能所。緣他義成矣。非異故。能所平等。唯心義成矣。雲正緣他時。即是自故者。結成得於本質。無心外過。以即自故。不失唯識。雲以即佛心之眾生心。正示法性他心之相。此有兩對語。前對明所緣。後對明能緣。今初言即佛心之眾生心者。此明所緣。眾生心即是佛心。此明不異。次雲非即眾生心之佛心者。此句明眾生心與佛心非即。非即。故有所緣義。非異。故不壞唯心義。言為所緣者。結成心緣。簡非能緣也。次下辯能緣。雲以即眾生心之佛心者。此句明能緣。佛心即是眾生心。此明非異。次雲非即佛心之眾生心者。此明佛心與眾生心有非一義。非一故為能緣。非異。故不壞唯識之義。言為能緣者。結成能緣。簡非所緣也。更以喻況。如水和乳。乳為所和。喻眾生心是所緣。水為能和。喻佛心為能緣。以此二和合。如似一味。鵝王啑之。乳盡水存。則知非一。然此水名即乳之水。此乳名即水之乳。二雖相即。而有不一之義。故應喻雲。以即水之乳。非即乳之水為所和。以即乳之水。非即水之乳。為能和。義可知矣。雲如是鎔融。非一非異者。結成正義。若離佛外。結彈護法。言卻失真唯識者。不知外質即佛心故。又諸佛如來。隨多心念。意能頓了。如金剛經云。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華嚴經頌云。無量億劫勤修學。得是無上菩提智。云何不於一念中。善知一切眾生心。此是意圓對。如來一念之中。皆一時頓應。無一不應。故名圓對。斯乃了心非心。方能遍應。若心在有無。則成隔礙。故金剛經云。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華嚴論問。何謂諸佛知眾生心時與非時。

答曰。以如來心與一切眾生心。本不異故。是一心一智慧故。以此知時與非時。諸佛悟了。而與眾生共之。眾生迷。自謂為隔。一切諸佛。以一切眾生心智慧而成正覺。一切眾生。迷諸佛智慧而作眾生。及至成佛時。還成眾生迷理之佛。所說法門。還解眾生心裡迷佛眾生。以此不異故。知眾生心。

又問曰。大眾何不以言自問。因何默念致疑。何不自以言讚勸請。云何供養雲出音請佛。

答曰。明佛得法界心。與一切眾生同心故。以心不異故。知彼心疑。供具說頌者。明一切法。總法界體也。法界不思議。一切法不思議故。明聖眾心境無二故。凡夫迷法界。自見心境有二故。即顛倒生也。又云。心無內外中間。萬法自他同體。一亦不一。他亦不他。故知凡聖同一真心。眾生妄隔而不知。諸佛契同而頓了。如鏡面照而鏡背昏。俱一銅體。而分明昧。猶河水清而河泥濁。在一濕性。而有溷澄。凡心聖心。可喻斯旨。

問。眾生緣佛身時。是識所變。只如佛緣所化有情身土之時。是何所變。

答。若眾生見佛。是有漏轉識所變相分。等流色攝。若佛緣有情。是無漏智所變。定果色攝。識智雖殊。俱不出自心之境。並是增上緣力。互令心現。如義天鈔雲。依大乘宗。通說。依於他身。及非情法。謂以自心緣他身時。不親緣彼。但緣自識所變相分。為親所緣。此相分色。雖託他。身本質而起。然非依彼他識而生。由自識中種子生故。故此相分等流色攝。是五塵色之流類故。託他為質。方變影像。是增上緣。此所變相分。從自種生。是因緣義。即顯自心緣得他身。得依現行處有。是於他身現行成就。以從自心種子生故。亦是依種建立。於得即種子成就也。以此理故。有情見佛色身之時。所緣佛身。唯是有漏自識變故。自種生故。等流色攝。緣佛所變淨土亦爾。若佛緣所化有情色身。及穢土時。所變相分。皆是無漏。無實有情離染等用。如鏡中像。全是明鏡。無漏定果色攝。亦是等流色收。是外五塵之流類故。佛識變故。無垢識中淨種生故。

問。若論一心無外境界。如前九難。答已分明。則眼際無色。耳外無聲。如今所見所聞。為當是一。為當是二。為復是有。為復是無。若言是一則壞能所。若言是二又違自宗。若言是有。根境常虛。若言是無。現見不濫。如何融會。得契斯旨。

答。如大地一生種種芽。類八識心。現種種法。所觀是藏識之相分。能見是眼識之見分。能所雖分。俱不離識。皆是現量。不帶名言。則非有非空。非一非二。若落比量。執作外塵。則一二情生。內外心起。密嚴經偈云。如地無分別。庶物依以生。藏識亦如是。眾境之依處。如人以己手。還自摩挃身。亦如像與鼻。取水自霑沐。復似諸嬰兒。以口含其指。如是自心內。現境還自緣。是心之境界。普遍於三有。久修觀行者。而能善通達。內外諸世間。一切唯心現。華嚴經頌云。譬如深大海。珍寶不可盡。於中悉顯現。眾生之形影。甚深因緣海。功德悉無盡。清淨法身中。無像而不現。正法念處經云。又修行者。內心思惟。隨順正法。觀察法行。乃至云何世間愚癡凡夫。眼見色已。或貪或瞋。或生於癡。彼諸凡夫。若見知識。若見婦女。心則生貪。若復異見則生於瞋。見他具足貪瞋所覆。以眼於色。不如實見。癡蔽於心。愚癡凡夫。唯有分別。眼見於色。若貪若瞋。若癡所覆。愛誑之人。自意分別。此我我所。如是染著。譬如狗齩離肉之骨。涎汁和合。望得其髓。如是貪狗。齒間血出。得其味已。謂是骨汁。不知自血有如是味。以貪味故。不覺。次第自食其舌。復貪其味。以貪覆故。謂骨汁味。愚癡凡夫。亦復如是。虛妄分別。眼識見色。貪著喜樂。思量分別。以色枯骨。著眼口中。境界如齒。如是齩之。染意如涎。愛血流出。貪愛血味。為色為美。於色得味。猶如彼狗。凡夫愚癡。眼識見彼如骨之色。虛妄分別。如狗齩骨。如是觀察。眼見於色。猶如枯骨。如是一切愚癡凡夫。虛妄分別之所誑惑。又云。閻羅王說偈責疏罪人云。若屬邪見者。彼人非黠慧。一切地獄行。怨家心所誑。心是第一怨。此怨最為惡。此怨能縛人。送到閻羅處。故知諸苦所。困貪慾為本。若貪心瞥起。為五欲之火焚燒。覺意才生。被三界之輪繫縛。如帝釋與脩羅戰勝。造得勝堂。七寶樓觀莊嚴奇特。樑柱榰[木*昂]皆容一綖。不相著而能相持。天福之妙力能如此。目連飛往。帝釋將目連看堂。諸天女皆羞目連。悉隱逃不出。目連念帝釋著樂。不修道本。即變化火。燒得勝堂。爀然崩壞。仍為帝釋廣說無常。帝釋歡喜。後堂儼然。無灰煙色。釋曰。以帝釋恃其天福。執著有為故。目連垂方便門。示無常境。

問。天堂既爀然崩壞。云何儼然無灰煙之色。

答。此火非是目連神通之火。即是帝釋心中火。故法華經云。貪著所愛。則為所燒。既以貪著之心。遂見宮殿焚爇。及悟無常之事。則貪慾之火潛消。所以即見堂殿宛然。無有灰煙之色。以目連為增。上緣故。自見被燒。然則堂本不燒。故知迷悟唯心。隱顯在己。例餘見聞。悉亦如是。又經云。惡從心生。反以自賊。如鐵生垢。消毀其形。樹繁華果。還折其枝。蚖蛇含毒。反害其驅。方知無始已來。至於今日。四威儀內。十二時中。皆是將心取心。以識緣識。畢竟內外無有一塵。為對為治。可取可捨。堪嗟世俗迷倒之人。背覺合塵。日用心行。損他害彼。潤己資身。並是自陷自傷。不知不覺。未窮此旨。物我難忘。直了斯宗。自他無寄。

百論問雲。如虛空華無。故不可見。如瓶現見故。當知有瓶。

答曰。不見。何故不見。汝言現見。為眼見。為識見。若眼見者。死人有眼。亦應見。若識見者。盲人有識。亦應見。若根識一一別不見。和合亦不見。喻如一盲不能見。眾盲亦不見。五根亦爾。四性皆空。大智度論雲。色等諸法。不作大。不作小。故。凡夫人心。於諸法中。隨意作大小。如人急時。其心縮小。安隱富樂時。心則寬大。又如八背捨中。隨心。故外色或大或小等。故摩訶般若經云。般若波羅蜜。無聞無見。諸法鈍故。是以凡夫界中。觀相元妄。聖人境內。觀性元真。以觀相故。不得無。以觀性故。不得有。以不得無故。如但見其波。不見其水。以不得有故。但見其水。不見其波。又如向瞖眼人。說空中無華。對狂病人。說目前無鬼。徒費言語。終不信受。直待目淨心安。自然無見。

宗鏡錄卷第六十四

      戊申歲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上篇:宗鏡錄(100卷)

下篇:萬善同歸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註音版】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法演禪師語錄

法演禪師語錄卷上 舒州白雲山海會演和尚初住四面山語...

受用三水要行法

受用三水要行法 唐三藏法師義淨撰 准依聖教。及西方現...

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

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 虞山普仁院淨業比丘 行策 ...

佛說治意經

佛說治意經 失譯人名今附西晉錄 佛言:「安般守意具行...

佛說五大施經

佛說五大施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

【註音版】佛說九橫經

佛說九橫經...

阿彌陀經疏鈔問辯

《疏鈔》既出,有不愜者,致辭詰難。其可從者,忻然從...

佛說不思議功德諸佛所護念經

佛說不思議功德諸佛所護念經卷上 曹魏代失譯人名 東方...

慈悲藥師寶懺

消災延壽藥師懺法卷上 熏修藥師懺儀 嚴淨壇場 楊枝淨...

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

禪關策進

禪關策進序 禪曷為有關乎。道無內外。無出入。而人之...

【註音版】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

【佛教詞典】見論

二種戲論之一,即我見邊見等之戲論。戲論是無意義和無...

【佛教詞典】有相安樂行

(術語)法華經安樂行品分別末世之道俗安樂修行法華之...

如何把佛法精神用在職場或生活

末法時期,天下災難頻傳。天地失調起源於人不斷的追求...

往生極樂世界,有五因緣不退

得生彼國,有五因緣不退。云何為五。 一者,阿彌陀佛大...

驢肉是這樣來的

在我上下班的路上,有一處驢肉館。幾乎每到傍晚,門口...

「永保初心」的意義

問: 在聽您開示的時候有句話叫做永保初心,很受感動...

惜福與培福

人們生活是依靠財產,對於已有的財產,就謹慎保守,好...

淨界法師:大乘起信論

佛法修學的目的,主要是使令我們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

蓮池大師勸素文七不殺

世間人把殺生吃肉的行為,都看作是理所當然。於是放心...

心律法師:生活中沒有那麼多的如果

不少人面臨困境的時候,會對未來產生懷疑,從而影響到...

穿透力極強的光明悲願

因地的佛與佛之間,因地願力不同所表現的有的光能夠照...

淨土法門的起信之障--認知

起信之障,我們先談這是個難信法。佛在很多經典說,這...

信佛好長時間了,為什麼沒有進步

問: 我學佛已經有一段不短的時間了,但覺得自己沒有什...

善念不但救了生命,還救了人的心念

有一次,一位患血癌的囚犯被送來我們醫院,醫院發現他...

【視頻】《地藏經》慧平法師

《地藏經》慧平法師

【視頻】《諸德福田經》聆志居士念誦

《諸德福田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