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成唯識論了義燈卷第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成唯識論了義燈卷第五(本)(論第五)

淄洲大雲寺苾芻惠沼撰

第二師釋。末那通四受俱 問云何欲界不與苦俱。乃至二靜慮云何不與樂受並 答疏已簡訖 云何與憂.喜俱 答且與喜俱有其三釋 一雲喜與第六俱。第七與六俱故。雲與喜相應。不爾。何以故。雲緣有喜地善業所引果故。不緣第六故此解非 二雲果從因故。或從喜受相應思之所感此第八識。第七緣此引業果故。名緣有喜等與喜受俱 三雲相順故俱。如說五識緣前相分。此相從前五識熏成。後五識緣雲緣前相。此義亦爾。此果從喜及相應思之所招感。雖緣此果順彼因故云與喜俱。餘受相應三釋。准此 問疏雲。若四受俱則金剛心非頓斷過者。說與舍受俱。豈不漸斷。以易地舍故 答雲若喜等俱。必隨地別染法俱斷。如六識故。若舍受俱即可頓斷。如第八識舍俱頓斷。其理極成。故無有失。

問論雲緣內執我。此之我見。為唯見分名我見。自證分亦我見收 答設俱何過 答俱有失。若不名我見。貪.嗔亦然。彼自證分應非貪等。若名我見。應許緣外。何名緣內。亦應非量攝 答但見分名我見。非自證分。我見自證但名染惠。何故不同貪等。 答貪等稱境亦得生貪。如五識俱等。我見不稱境故。自證非我見 問何故不稱。即非我見但名染惠 答如緣無為緣他界等。見分緣時不稱無為.他界。但見分名無為緣.他界緣。自證不得名無為緣等。我見亦爾。又若見之自體名我見即得。若緣我故名我見者。自證即非。貪等亦爾。若緣色起貪名為貪等。自證即非。不緣色故。貪自證故名為貪等。自體亦是。

論故此相應唯是舍受者。問第七緣於八。隨緣唯舍受。第六緣七.八。隨彼唯舍受 答第七恆內緣。隨境唯舍受。第六緣內外。不得唯舍受 問六是能引七所引。隨彼能引成無漏。七是所引六能引。應隨能引通三受 答無漏起時難。隨他起無漏。緣境恆任運。故不通三受 問第七無漏他引生。不隨能引通三受。第七無漏由他引。不隨能引同一地 答淨法起時難。隨他能引同一地。舍受任運起。不隨能引通三受 問第七任運起。不隨能引通三受。五識任運生。不隨能引通三受 答五識易脫起。隨他通三受。第七緣一類。不隨他三受 問五識任運他引生。即隨能引通三受。第七一類他引起。應隨能引通三受 質答雲五識雖他引。不隨能引尋伺俱。平等雖他引。不隨能引通三受。

論若與藏識有異等者。要集雲。有說.有解三位無故無恆轉義。亦不應理。未斷滅來恆續起故。同第八識未入四位恆名賴耶。故依有釋無故不說。或相同不說 今謂不爾。賴耶設入四位。未成無漏故說恆轉。不約名說恆轉如流。末那三位轉成無漏。轉易非恆故不如流。

論。此意心所何性攝耶。疏有二解。初雲雙問雙答。王由心所成三性故。初舉所顯王。故論雲。此意相應四煩惱是染法故。次顯由王所成有覆。論雲此俱染法所依細故。故雙問答。

問七緣八為我隨境一界系。第六緣三界為我三界系 答自地互相增。隨自自地系。他地不相增。不隨他地系。

論。此位染意。疏雲。通二執說 要集等說。唯說人執。不說法執。何以故。若說法執。何故論言三乘聖道有伏.滅義。二乘無學不應永舍。又護法釋。三位無者依染意說。故知法執不名染意 令謂。但說於論不違。是本意故。雖定性二乘不能伏斷。望彼非染不名染意。對不定性及定大乘。法執名染。然不定性生空聖道亦不能伏。故論雲三乘聖道有伏.滅義。若唯人執。應言三乘聖道俱能伏滅。何須得言有。三位無染亦復無過。法執望二乘定性不名染。三位中不無。若望菩薩三位中無。文含義隱。餘者不悉。

論。又如未證補特伽羅。西明量雲。未起法空。應有法執恆行。以未起對治故。猶如我執位 此量喻中所立不成。樞要雲。法執未證法空位(有法)。應恆行(法)。二執隨一攝故。猶如生執 有妄出過雲因有法自相相違。錯引樞要。解論文中所立宗.因便俱有過失故。

問住滅定者。世尊入滅定不。答有三解。

一云不入。若爾云何具諸功德。答成就滅定而不現起 二雲入。若爾何故訶菩薩入。答呵耽樂者。諸經亦有勸菩薩入 問既入滅定六識不行。何能利生 答由加行意願力故。不起滅定現威儀化生。佛即任運不假加行 三雲雖似入而實不入 傳雲。思益經說入理滅定識即不行。入事滅定識即猶起。言似入者即事滅定 然傳撿文三釋之中第二釋勝。故此論難。若平等智依第六者應有間斷。許佛恆行如鏡智故。若不入滅設入不滅。即六恆行如何成難。

言所立宗因便俱有失。疏雲有自法自相相違決定者。改彼因雲。除聖道等意識。無俱有依。是意識故。如三位意識。因改於前。前因亦應除三位六識攝故。無不定過。

樞要雲。又因有自法自相相違。以無學不定意為同法故。此量意雲。以無學人恆無第七。言不定者。除在滅定無第六識。取不入滅時第六意識為同法故。然以理論。此中宗有二。一總立第六意識。二簡去三位取餘第六。因亦有二。一總因六識攝故。二別因亦簡三位非三位。餘六識攝。隨其所應以二因各成二宗。過思可知。

論。初通一切異生相續。西明兩釋。一明執相續。二雲相續者身。意取此解 要集亦云。此依五蘊身名相續。非執非心 今謂不爾。此文意顯三位差別有續有間。初總明之。後重料簡起.不起時。故前相續。明此俱意有間有續。不明其身。若以五蘊身為所依名為相續。且如我執亦依聖身。何故不雲相續。平等性智亦依菩薩。亦何不雲相續。

論。我法二見用雖有別同依一惠。要集等雲。必無別種所知障定。前已略明。今更重顯。若無別種諸羅漢等起法執時能熏種不。若言不熏。能熏四義少何不熏。若言許熏者。豈非別種。能熏唯是所知障故 又復自言。一惠用分熏成二種。即是別種。何云必同說為煩惱者。是據根本及多分故。

論。法執俱意於二乘等。等取凡夫。即二乘凡夫 西明等雲。等取菩薩生空智。以不障彼智亦名不染 要集雲。後說為勝。若等凡夫菩薩亦有。何故不等 今謂前勝。論雲於諸菩薩即通凡.聖。若望菩薩生空不染。起生空時可非菩薩。又亦應言於諸菩薩除生空智亦名為染。前句總說。文復不除。故知總望不等菩薩起生空時。然於菩薩不言等。諸言攝故。前影后故。俱無有過。

論是異熟生攝者。且如異熟生心乃至變化。大小乘別。小乘四心定唯無記。然變化心通欲.色界。威儀心寬。餘三不攝。併入威儀唯單非雙 問受戒等發起威儀。豈非是善 答彼宗意雲。欲得受戒此心是善。起禮拜等即是無記。然立戒體不依發起身.語業思。依色.聲立。大乘變化唯四靜慮。通善.無記及漏.無漏。餘三通 性.漏.無漏。如前已明。然得合起。如行道路歌舞拍鼓。或前後心發俱時亦得。或業果心不能俱發若非業果及善惡能四心義說。非多心並。大論雲此世俗有故。雲無記者據別說故。

論說心意識。薩婆多雲。五門義別。一名門。但與施名。二義門集起名心。了別名識。思量名意。三業用門。遠知名心。開導名意。受生名識。四世門。過去名意。現在名心。未來名識五施設門。在蘊名識。在處名意。在界名心。皆通六識。非離六外別有心意。後撿文注。大乘即別。

解脫經者。有云。因道斷障得解脫故名解脫經。要集雲。如天請問等不名解脫經故 今謂不爾何經不令修道斷障。不爾何得雲引對治故明是佛說。故前說是。然天請問是別名。言解脫者。是諸不入阿含者之總名。

染污意恆時等者。諸部釋異。且有部雲。染污意者。謂第六識。恆時者。非不斷故名為恆時。如常施食常受樂等。俱生滅者。非謂同時名俱。生滅俱有故名俱。即是諸或皆有生滅。若解脫者。對治道起。非曾非當有者。但舍其得離緣縛故。非無體性 上坐部雲。染意恆時。謂細意識。無間斷故。諸或俱生雲俱生滅。過.未無故非曾.當有 問若細意識。如受生等恆時相續與四或俱。云何攝論第二雲。依染污故時無斷故。以此為難又九心輪以有分心是受生心。唯是無記。又下會瑜伽雲。地獄無間有異熟生。是上坐義。准此非細染意受生。應非彼釋 答上坐部中有本末計。無覆受生是本計。細染意生是末計。經部師中亦本末計。釋經准之。

明不共無明。攝論第五雲。此於五識無容說有。是處無有能對治故。若處有能治。此處有所治。非五識中有彼能治。於此見道不生起故 此意五識在見道位未成無漏。若有不共無明。即在聖位亦名為醉。與教相違。說異生故。不雲聖者亦恆常起 又約菩薩起見道說。爾時第七亦無漏故。非謂二乘所起見道。亦非第六立第七故 問無性之人既無對治。應總不有 答是異生故。又此難意且據有姓起見道說。不爾許五有成事智。應有不共 問攝論復雲。亦非染污意識中有。與餘煩惱共相應時。不共無明名不成故 既爾如何與四或俱。應初師勝 答彼論敘難雲。不共無明亦不成就。與身見等恆相應故。自釋雲。汝難不平。非我說彼與餘煩惱不相應故名為不共。然說彼或餘處所無故名不共。譬如十八不共佛法。前說與餘煩惱相應名不成者。觀他所立顯彼過故 此意就他薩婆多等雲與餘俱不名不共。顯彼自違故為此難。非我說與餘或俱時不名不共。

論。此識若無彼依寧有者。大乘顯小若無第七經義不成。故難外雲。眼等此中攝有俱起根名二緣。意亦六中收。應依現意名二緣 外難大乘雲。意識二緣生。緣無意得起。何妨二緣生根無意亦起。經部共大同許過.未無。緣無亦許起故為此難 答持自有無俱是法。緣無現相二緣生。過去滅意現非有。意識根無不應起 若薩婆多就大乘宗。為前難亦得。經部滅無假立意名。就大難雲。五識六二緣緣實根亦實。意識六二緣緣假根亦假。然下別破經部。此先假敘。有部為難。亦就大乘 答雲根法是所依。意俱非得假 又釋親相相是緣生。質無亦是實。同五六二緣。所依根不假 外又難雲。經說六二緣。根假識不生。識託六二緣。境假應不起 答所緣勢疎遠。設假識得生。所依勝增上。勢近假不起。然以親相分例同根現實應好。

不可說色為被所依。破上坐部雲。五識依色根。五識無分別。意識依色根。意識無分別。被質難大乘雲。第八依意根。第八無分別。何妨第六依色根。意識有分別 答色法性是鈍。五依不分別。意法是勝依。要思方分別 外難六依意根六有分別。八依意根八有分別 答第八自性無明瞭。雖依意根不分別。第六自性有多能。更得意依故分別。

問現在名為意。已滅依此立意名。現在亦名識。已滅依現應名識 答意名通二義。已滅依止得意名。識者唯了別。已滅無能不名識。

論。由我執故令六識中等者。疏有二解。取後解正。西明取前。要集亦同。今謂後釋為勝。由我執故不能亡相雲我能行施。豈第七我緣施等生言我能施。故本疏意。此第六我。由第七我為所依止行相增明。非雲我施是第七我。若執三輪相是第七我。七地已前有時未伏。何況地前既不能伏。施等三輪何能亡相故。

言相縛。有其兩種。一通一切相。由第七我。二執三輪相。雖亦由第七正說第六。然攝大乘據所依止故。雲自謂我能修行施等。非離無明我執隨遂。非離依止而有無明等。若即說是第七我執不能亡相。應雲非離無明我執自性而能執相等。何須雲非離無明我執隨逐。非離依止故說所由非說即是。然此論引瑜伽為證者。是通證故。非唯證彼三輪之相。若云由無漏無分別方能伏此相。即見道前應非波羅故。地前修有漏加行無分別智能伏第六故成密多 問言相縛者。為煩惱障。為所知障 答設爾何失 二俱有過。若由煩惱障。二乘無學有漏心位應無相縛。我執斷故。若由所知障。生空後智應有相縛 二解 一雲由所知障 若爾生空後得應縛 答不相順故。依安惠釋此即為正 二雲以煩惱障為相縛體 若爾二乘無學有漏善無記心應無相縛 答由此相分體是有漏。是彼所引熏成種故。今雖斷彼我執體盡由有相縛。然法執體非正相縛。執有相故為依助彼我執起故。是助相縛。無學散善及無記心。亦有此助未離相縛。生空後得雖有其助。無昔有漏所熏之相正相縛者。故得雲無。此釋為正 然執三輪相唯第六識。五.八任運。第七內緣故。若有漏相名為相縛。即通八識 問諸論但云令六識中不能亡相。如何今說通於八識 答彼據三輪。令第六識由執我故。令前六識皆為相拘不了幻故。第七緣八亦為相拘。相縛本故。皆是相縛。若七執我不名相縛。六識如何得名相縛 又此論雲。言相縛者。謂於境相不能了達如幻事等。由斯見分相分所拘不得自在故名相縛。以此故知通於八識 問若爾二乘無學五.八應有相縛。不了幻故。答有二解。一雲染意滅故五.八無縛。二雲既緣有漏所生相分。是分別相猶是相縛。如似有漏昔由第七漏俱成漏。染七無時五.八二識仍有漏攝。相縛應然 問相縛於見說相名縛。見縛自證名見縛等 答如樞要解亦許名縛 有云。同種非縛。別種為縛 要集雲。今謂見有三輪非如幻等故說相縛。餘分不爾故不說縛。有說違文。但於施等不亡相故。有云違理。同種生果分能所緣。如何不許說能所縛 今謂要集前後自違。何者難有說即雲違文。文但說施等不亡相故。即是不許餘分名縛。難有云即能所緣故。若許能所緣為縛。前難三輪非。若唯三輪名縛。即能所俱縛非。若云難有說據相縛說。難有云據能所緣縛說。若爾能所緣縛可非縛耶。既自許縛。如何難有說。有說會論說三輪文據易了說故 又論縛者有其多種。或說二縛。一相應縛。二所緣縛。又說二縛。一能緣縛。二所緣縛。又說二縛。一相縛。二麁重縛 能緣王.所與或俱時不得自在。為相應法之所縛故。相應即縛持業為名 能緣王.所為境所拘名所緣縛。通法執心 能緣縛者。即所縛境為能緣心縛。如阿賴耶名 相縛者。心為相所拘名為相縛 相縛有三。一雲一切相分皆名為縛。即安惠師。據法執說。能所取故。雖知如幻不能無自性故。或同護法但據我執不了如幻。非據法執。又云此意未滅時識縛終不脫。三位既無末那即無相縛故 二雲但有漏相即名相縛。唯除無漏通於八識。一雲據法執不了幻故執之為有。一雲據我執但不了幻即為相縛。故通法執。若幻不了如幻。縛在生死名為相縛。唯在我執 三雲據行六度三輪之相。但在第六我執相應識所緣相。由此不能成到彼岸 若爾善心皆無我執。行度是善。應無相縛 答據間雜說不能亡相 問若無我雜即名無相。巧便最勝與清淨最勝二二何有別 答巧便據無執。清淨據無悔。諸說相縛不過於此 麁重縛者。總攝諸文麁重有四。一現行有漏諸心心所。即雜集說二十四麁重。二現行二障。三二障種子。四二障習氣。或可。現行通說有漏三性心法。種子應然。以善無記種子。麁重義稍隱故。諸略不說 今說相縛據我執引及六度說。依共不共。對小乘故依我執說。據自義故約六度說。言麁重者此論不明。引經頌有。隨其所應皆修止.觀方能除之。通說無爽。

以有漏言表漏俱故。有漏有三。一體是漏為有所有名為有漏。即三漏中言有漏。是有者三有。此說上界內身為有。以上二界緣身起愛離外境貪故。有之漏名有漏。即二界煩惱名為有漏。漏是所有。二有他漏故名為有漏。即說能有。三者漏性合故名為有漏。亦煩惱自體。由此漏在生死中故即體有用名為有漏 今者此間表漏俱者。取能有體名為有漏不取煩惱。故前偏難雲。又善.無覆無記心時。若無我執應非有漏。瑜伽但說有他漏故。雜集通說 問若與漏俱方成有漏。即與雜集第三.瑜伽六十五皆悉相違。彼二論文不唯漏俱名有漏故 二論云何 且對法雲。漏自性故。漏相屬故。漏所縛故。漏所隨故。漏隨順故。漏種類故 初漏自性故即煩惱體。漏性合故名為有漏。由此自體漏在生死名漏性合。餘之五種由此自性名為有漏 漏相屬者。與漏相應及漏所依。即染污心.心所名相應。遍行.別境及前七識與或俱者眼等五根名漏所依 所縛者。謂有漏善法。由漏勢力招後有故。此中亦攝六外境.無記心。且據善說 若准瑜伽。過未有漏法善.無記心皆非所縛。及現外境非現量緣亦非所縛者。彼據質說。過.未無故。善.無記心非漏相應。漏心緣時在過.未故。現色若非現量心緣。不親杖質說非所緣 對法論據親相分及疎所緣說亦成所緣。同六十六。斷緣縛說。各據一義故不相違 漏所隨者。謂餘地法。不互相增故。漏隨順者。順抉擇分。異地不增。同地得增。容漏俱故。若無漏者非隨順故。有漏之者雖增背有。然與漏俱。不爾漏俱非漏目故。或雖漏俱而不增益。稱損力益能轉故。然成有漏言增益者據餘漏說。漏種類者。無學諸蘊。前生煩惱之所起故。瑜伽六十五說有漏差別。由五相故。謂事故.隨眠故.相應故.所緣故.生起故。事謂清淨諸色三性心.心所。此是能有諸漏體事。隨其所應由餘四相說名有漏。謂隨眠故.相應故.所緣故.生起故。即前諸法煩惱未斷所有種子說名隨眠。彼由此種說名有漏。諸染心.心所由相應故說名有漏。若諸有事現量所行。若有漏所生增上所起。如是一切漏所緣故名為有漏。現在名有事。若依清淨色識所行名現量所行 此據貪等能現量緣彼色等境名漏所緣。餘非所緣。論雲但由自分別所起相起諸煩惱。非彼諸法為此分明所行境故。故如前會 由生起故成有漏者。隨眠未斷順煩惱境現在前故。此據惑引 又云。從一切不善煩惱。諸異熟果。及異熟果增上所引外事生起。亦生起故說名有漏。此有漏果為依所生亦名有漏 五聚之法於有漏位三性之中。依雜集六.瑜伽五義各具幾義名為有漏。如樞要下卷解十二支三斷中辨。准此二文。不唯漏俱名為有漏 答此據正因。被據別義。故不相違。

言互相增益者。問第七與六為雜染依增益於六。六識如何增益第七 答有二義。一者增長。二者不損 若第六識發業感八為彼依緣。得相續住故名增益 起有漏時。設雖不能增長第七。而不損害亦名增益。非如無漏起必損彼不名增長。亦如眠睡。雖於眼根不能增長。而不損害亦名長養。此亦應爾。

釋意識得名。問五.八皆依七。何故六稱不共依。獨得名意識非五.八耶。答若染淨依及俱有依。七望五.八俱是所依。然近順生不共依者。即唯第六。今言不共意。顯近而順生。何者以六種子必隨七種。七種生現意識隨生。如眼識種依眼根種。此亦如是。五.八不說依第七種。故此得名無相濫失 若爾七依八生何不名心。八依七生何不名意 答論雲辨識得名心.意非例。又七.八自相續。當體得名。六識間斷。從依.緣目。或准界.處俱名心意。第七名心意。第八名意心。理亦無失。然無誠文。

論。若得自在諸根互用。樞要二說。於第一師自有二解。一雲五識各各能緣一切諸境皆得自相。無壞根.境過。言離合者。據因位說。不障果位。得自在故 又如第八識雖緣諸境皆得自相。不有壞過。以於果位體有多能。非體轉變為餘法體故。不得難雲見色名為眼。亦許聞聲等。能造名為大。色等亦能造。彼體轉異。此是功能。若以色能見。可例色能造。見色眼功能。非是體轉變。然法師意存第二解。若第二師各還自根緣於自相不名互用 要集雲。舊相傳有三師。一雲一識通依六根。各取根所得自境。二雲一識通緣六境。各依自根。境是共故。劣得通餘。一雲一識通依六根通緣六境。未詳決雲。根.識不共。境即是共。不欲壞自根.識所行。若一識通依諸根。即壞根.識。故用他境不用他根。今存未詳 今謂有餘。何者境是共取。本自共成 若不欲壞自根.識所行。通依諸根即壞根.識。故用他境不用他根者 今依自根取於餘境。不分離合得假實境。豈不猶有壞根.境失。以餘識.根取餘境故。既不釋通。應依樞要。

問佛五識緣五塵之境為定生不。若定所生應法處攝。五根亦爾 答有二解。准下第十。一雲法處。唯有三界成無漏故。一雲夫定所變。未必定在法處所收。若無色界定力所起即法處收。以無所依根.境別故。若在色界定通力生。通自處攝。如天眼.耳非在法處 或託質變五境所收。若獨影起即法處攝。或在佛位法爾無漏五塵境收。新所熏者即法處攝。以其法爾不由定通。若新熏者由定通起故。

問五識三性許得容俱者。且善眼識至等流已。不善耳識所緣。緣至起率爾心。爾時意識亦同聞聲。為是率爾。為等流心。若等流心當與眼識同是善性。率爾無記。未轉依位前三無記。不可二性一心並起。若是無記。眼識爾時如何成善。無善意識為能引故 答且通初難。五心義說。善等流意與耳同緣。雖是善性。亦名率爾。以其聲境創墮心故。不可說是等流之心。前未聞聲故。不得唯率爾。亦與眼識仍同緣故。故因通二。然是善性。言前三心未轉依位唯無記者。或據全未轉依。不得自在別別五心。多分而說。若已分得轉依之者。得自在者。五心俱者。可通三性。不爾如何論雲非取聲時即便出定。領受聲已若有希望後時方出。此言希望即尋求心。不得說言欲希望時即便出定。論雲若有希望後方出定故。亦不得言定前加行立期願雲。若聞異聲即便出定尋求境事故言希望。非於定中作尋求。何者希望聲時。為在定內。為已出定。若在定內。希望之心即是尋求。尋求之心與欲俱故。若此希望非尋求者。是何心攝。若云希望即已出定。與論文違。論雲若有希望後時方出故 西明釋雲。若依正本。非即彼定相應意識能取此聲。由此釋家二釋不同 今謂不爾。違論文故。所引釋家非經論故不可為證。

釋後難者。論言五識由意識引成善染者。據初起說。非約相續善染之時恆由意引。故下論雲。諸處但言五俱意識亦緣五境。不說同性 西明雲。唯率爾.染淨.等流三心與五識俱。尋求.決定唯緣過去比量之心。不與五俱。問如前第四雲遇非勝境。可許率爾心後五識間斷。遇勝境位率爾心後五不間斷。豈不中間起尋求已。方起決定.染淨.等流。若有尋決。云何不與五識俱耶。解雲遇勝境位雖多剎那。率爾不斷。而無餘心。若爾率爾唯是無記。如忿恚天既是勝境。可唯無記。不見憤恚成無記故。解雲許此初起率爾無記。從此心後起於染淨.等流二心。以不善故。若爾五識成善.染者必意引生。若不尋求云何起憤恚。若起尋求云何非五俱。解雲三藏一解雲。許五俱意通有比量。而集量說五俱現量。不說唯言。如緣教等有比量故。又解不許。若爾前難猶未能通。解雲五俱率爾。雖同無記不起尋求。由前勢分力。意成善.染引五成善.染 此亦不然。若由前力。何不初遇由前力故。即成善.染。解雲可爾。此亦不然。許率爾心唯無記故云何善.染。若云除初念比量相違。又若前心已逢不善。可由前力。前惑無記。強力忽至起於憤恚。豈前有恚耶 今者解雲。率爾.尋求亦許五俱。言緣過去約間斷說。今言俱者據相續說。故無緣過去。現.比同時失 問定中無五識。遇聲耳識生。睡時五識無。喚時睡內起 答有二解。一云不例。有心定有意為依耳識生。眠時意或無。無依耳不起 一雲眠中縱有意。昧略耳不生。定中意明瞭。聞聲耳識起 西明雲。睡起耳識如定聞聲。亦無文障問定中身識亦得起不 答有二解。一云不得。准前第三雲。謂若在定等。理有眾多身受生起等。故無身識 若爾前雲諸定皆無五識身故。何故定中說有耳識 答前據他宗 若爾猶有比量相違 一雲許起無失。若諸菩薩五識皆起。二乘不定。問在無所有處定意緣聲時。與耳同熏欲界之聲。為無所有處 答定心所變屬能緣心。不同耳識。

論。故六轉識三性容俱。本疏不說欲界之中有通果無記 要集雲。俱舍第七從通果心無間生二。謂自界一即通果心。及色界一即加行善。此雲欲界通果心者。唯是變化。依六十九雲。又從欲界無記心無間色界善心生。如色界果欲界變化心。乃至又說此心為欲界者。當知是彼影像類故。非自性故。要集意雲。初言從欲界無記心無間色界善心生同俱舍論。如色界果下兩說。一同本疏。一雲亦同俱舍 今謂不爾。初文即與後二文非別。雲又從欲界無記心無間色界善心生者。據似欲界名為欲界。非自性故。復即此心從於色界善心得生故。論總釋雲又說此心為欲界者。當知是彼影像類故。非自性故。前文復雲諸神境智。或加行得。或生得。雲生得者。謂生色等乃至雲。又有欲界諸天及人一分福果所致。不說有加行得。若許欲界有從定引變化心者。即加行得。何故不說有加行得。五十四雲。欲界無覆無記有變化心雲。此唯是生得。謂天龍等。又云然無修果心。然顯揚論但說欲界有變化。或是業果。或是上界。似欲界故名為欲界。非許欲界有定所引變化無記。

受分二中。苦通無漏。憂根不通 西明解雲。五識相應苦受。從後得智大悲力。親所引生故通無漏。要集斷雲。有釋為勝 今謂此釋與本疏中第二解同。約何為勝。

明三斷中。有解雲。苦受中求不斷故亦非斷。離欲舍故已斷說非所斷。要集斷雲。有解為勝 今為此釋求不斷故。亦非斷者。即本疏解隨順趣向不斷法故。假名不斷。如何云勝。餘如此類。披者當知。不能具指。

又身心受。何故五俱名為身受。第六識俱名為心受。

答有二解。一雲身者積聚義。五種色根皆積聚。依彼五根皆名身 二雲身者唯屬身根。餘四依身相從名身。故能依受得名身受 難五識別依根。相應之受得身名。第六別依意。相應之受標意稱 答五根皆積聚受。從所依得名身。對色辨於心。第六相應非意受 問色心以相對六不同。五名身受。身.眼兩相望。眼不齊身立身受 答身.眼俱色並得名身。對色.心殊六名心受 又受依於身即名身受。受依於意應名意受 且質答雲。六受依於意。依意名意受。五受依眼等。應名眼等受。據門明別。身.心相對名身心受。不可齊責。

三學分別。集論第二.雜集第四俱說。從求解脫者等。身中所有有為善法。名學無學。即簡不為求解脫者。雖有善法不名學無學法。瑜伽六十六雲。謂預流等補特伽羅出世有為法。若世間善法。是名為學。瑜伽第十說預流等皆有一分十二有支。是非學非無學者。據未趣求解脫之時所造善業。非學無學。若資糧.加行為有支者。可是學法。故說一分。不爾應言所有有支皆非學法。何云一分。言資糧等非有支者。據無漏者說 又解或雖有漏。厭背有故。非有支攝。言一分者。據預流七返有及一來等有。名為一分。非學無學。餘如理思。

論。五識俱起任運貪癡等。西明一釋不發業言不簡五識。但有隨轉。不為轉因能發業故。此意隨轉不為轉因。明非不善故。不發業故。第二又解雲。亦通不善。由意所引理應能發。無文遮故。然意取前釋 要集亦斷。西明前勝 今謂不爾。若以五識但隨轉因非轉因故非不善者。嗔通五識。亦應有覆非不善耶。又論本頌云善不善俱非。若非不善違本論說。故雖隨轉起惡業者亦是不善。又瑜伽八十九雲。當知此中能起一切不善法貪名貪不善根。嗔.癡亦爾。三不善根既通五識。明知隨轉。起不善法亦名不善。又此論第六雲。貪.嗔.癡三俱生分別。一切容與五受相應。明知此三分別起者通五識有。若唯意俱。但四受俱。無苦受並。純受苦處意方有苦。以三惡道無分別故。既論許五有分別惑。下三性門雲。欲界系分別起者唯不善攝。發惡行故。五識既非轉因發業。如何得雲唯不善攝。發惡行故。故知五俱任運貪.癡不作隨轉發業之者。即是有覆。若隨轉發即不善收。又第二雲。異熟習氣謂六識中有漏善等。又等流習氣言七識中即皆許有。既雲六識中。明六轉識俱有異熟.習氣。雖不能作引業習氣。而作滿業。不應隨轉能為滿業唯有覆性。故不發業言。亦簡五識中。本說為勝。然雲六十七.八說。不發業癡等是無記者。或傳寫誤。應雲五十七.八。以彼文說俱生身見唯是無記。義准邊見及癡.慢.愛修道一分與身見俱亦是無記。不能發業。

言初二近分名喜悅心者。准瑜伽五十七有十一根。此論下文初二近分定無樂根。故但十一。如疏所說。然疏義准既引經文離生喜樂。以經說喜即證有喜。經既說樂何不有樂。准此道理合有樂根。但未明滿說十一根。非於此中許有二解。下文定判無樂根故。

問苦.樂貫身.心。二受即分兩。舍受身心遍。何故不分多 答苦.樂通尤.微。是以各分兩。舍受唯一類。所以不分多 又解舍受相無別。身.心併名舍。逼.悅相有殊。苦.樂各分二 問何故不言憂.喜.舍三以攝苦.樂 答憂.喜有異熟。體非是異熟。苦.樂有異熟。又體是異熟。又苦.樂通三性。憂非染.無記。又憂離欲舍。餘非離欲舍。苦.樂體寬。舉攝憂.喜 問初二根本悅未極。悅於身.心分喜.樂。極苦中有迫未極。迫於身.心分憂.苦 答二禪無五識。意喜悅根分喜.樂。中有六識俱。不於意憂分憂.苦 若爾初禪既有三識。應不於意分喜.樂 答亦不遍。二根無識 又解定喜適悅勝。遍於身.心分喜.樂。中有未極迫非勝。不於憂受分憂苦。又具五識各迫於根。不假意憂分苦 問初二意唯喜。從喜分於樂。雜受意唯憂。從憂離出苦 答喜.樂相順得同種。故可從喜分於樂。憂.苦相違種不同。不得於憂分出苦。又二解同前 問意俱之喜分之為二種或同。別生現是一。不得二受各別而生。無一心中有二受故。既於一受分為喜.樂。應當是假 答適悅身心義有別故。不以悅心邊即名為樂。適身邊即名為喜。故是實有。猶如二智 問二執約義分說。為世俗有。二受據義說。何得體成實 答執依別境惠。說為世俗有。喜樂不依他。同智為實有 問同從種生。何故悅根名樂非喜 答意有分別故。根無分別故 樞要兩釋憂根。一云不通無記。一雲雖無文說。理通無記。悔必憂俱。彼既無記。憂何妨爾。瑜伽論說非無記者。隨轉理門 然要集雲。樞要雲。悔必憂俱。今有兩釋。應雲許必憂俱。何以故。即瑜伽雲。若通一切識身者。遍與一切根相應。若不通一切識身者。意地一切根相應。說一切言無簡別故。即許俱生身邊見等亦與憂俱。彼既無記。憂亦定爾。以悔許字少相近故。寫者有誤。又解應雲悔必憂俱。准第七論。二師俱雲。悔憂受俱。不說身見等與憂受俱。瑜伽自簡雲。皆於三受現行可得。不說五受。後即釋前。故但三受。然要集雲。下論二師。俱不許悔得與憂俱。斷此說非 此亦不爾。下第七卷二師俱許悔與憂並。初師雲有義惡作憂.舍相應不說苦受。後師加苦故。第二師雲有義此四亦苦受俱。何得說雲二俱不說悔與憂俱。然准下釋。悔通淨無記。不通染無記。身.邊見等既染無記。故不得並。但可苦俱。故知證憂是無記者取前許俱。不爾相違。然瑜伽論。雲若任運生皆於三受現行可得。亦攝憂.喜。是總說故。於分別惑有俱.不俱。方別說之。故彼論雲。不任運生。一切煩惱隨其所應諸根相應。我今當說。貪於一時。樂.喜相應。或於一時憂.苦相應。若於此中。唯說三受。何故不任運。即通說憂.喜。故以此義准通無記。然不定判此解為正 問何故憂受非染無記 答有云以非報故不通無記 若爾威儀.工巧亦非是報何通無記 今解明.昧二相別。故不通無記 問若爾喜亦明利。何得無記 答上地有喜以定力故。或雖明顯然皆無記。故得染俱。欲無定伏。或明利者即非無記。下云恃苦劣蘊憂相應者。是分別惑。必不善故。於無記事而起憂者。是淨無記。若不活畏等。雖緣資具無記事生。由分別我起故不善 問地獄惡業招。定成眼等令受苦。何不定成二形令受苦 答形根受欲具。無暇受欲可無形。五根五識依。無根無識要成就。

論。餘雜受處無異熟樂。西明三釋雲。三義。第三有。雜受處等流.異熟二樂俱有。如二十唯識雲。諸有傍生生天上者。必有能感彼器樂業。生彼定受器所生樂。又攝論雲。諸惡趣中一向苦處。既說中言容有樂受。瑜伽等說各據一義故不相違 今謂不爾。違二論文。大論說為定不成就。此論又言餘雜受處無異熟樂名純苦故。只許雜受有等流樂。非是異熟。言惡趣中。簡欲人等。若依前會是隨轉理。簡餘雜受。非是中言許異熟樂 若爾二十唯識復如何通 答彼雲業感器所生樂。不雲業感所生受樂。若許有業感異熟樂者。應雲彼必定有業感之樂。何須雲器。如緣外境通三性心非唯異熟。此亦應爾器雖業感。何廢得生等流之樂。

言未至定有十一根者。謂信等五.三無漏根.喜.舍.意根。以不生彼無色根.命。云何有意。意即第七。隨生系故 答略為二解。一約三乘通意根說。即次第滅。二據大乘有第七識起無漏說。

問有漏五識第四定無。無漏言有。有漏喜.樂第四定無。無漏喜樂第四定有 答有二解。一雲以義齊之亦許得有。如彼五識。若不許五通四禪者。復無此難。又如大乘見道。必第四定。初地既言極喜故有喜受。樂准此誠。二云不齊解。佛成事智不與喜俱。相麁動故第四定無。起依色根。第四定中有五色根故有五識。然要集不許無漏五識通四禪者不爾。無文遮故 問何故明遍行中。但舉觸等不言作意 答有二解。一雲以順前故。前但言受.想.思等所依為業。不言作意。二雲順經部師立餘心所。以作意等思之分位。舉思攝末故不盡陳。

言所緣事不同者。略有二解。一雲非體及相。緣無法時彼無體故。無分別智無相狀故。但緣於境差別義故。此解不當。豈緣境時不得自相 二雲體事 若爾無法何有體事 答緣無心不起。無法不稱事。緣無心既生。有無皆體事。俱得名法。各持自性。何非是事。

論思令心取正因等相。西明雲。此令心取正因等相。豈不心王亦取別相。解云不爾。思有二用。謂能取自正因等相。亦令心王取正因等。心唯取自。不能令他取正因等。故不得言心取別相。又解設許取別。義亦無失。而言心王唯取總者。約正用說。故不相違。取前說勝 今謂前說亦少難解。且正因等相。為是總相。為別相耶。若是別相心不應取。違諸論故。若是總相違前說故。前解心所皆云了。此論自釋言。此表心所亦緣總相。此言單以目總。正因等相明即是別。不爾應無所了別相。

論求不合離時可忻自體非所厭者。非是唯忻自身。但彼所厭無處之位名為自體。

問小乘雲根及作意能勝發起由彼勝解。難雲應無窮失。彼或難。汝宗作意應亦待餘亦有無窮失 答以彼救言根及作意為勝發起。復由勝解。既有兩重。故應更有。故無窮失。大乘作意。能驚所餘更無能驚。故不可難應有無窮。若強為難。返例作意令心趣異境。作意亦應更待餘方能趣異境。

釋能憶因。廣如前辨。

要集雲。正法念經第十七具列十大地。及涅槃經第二十七雲。下定者十大地中心數定也 會雲正法念正量部義。涅槃隨彼轉。非真實理。故非所依。

論遮等引故者。定有七名。一名三摩呬多。此雲等引。三摩雲等。呬多雲引。二雲三摩地。此雲等持。三雲三摩缽底。此雲等至。四雲馱那演那。此雲靜慮。五雲質多翳迦阿羯羅多。此雲心一境性。質多雲心。翳迦雲一。阿羯羅雲境。多雲性。六奢摩他。此雲心也。七雲現法樂住。等引通有無心。唯定非散 瑜伽十一雲。非於欲界心一境性。

等持。有心通定及散。然經論中就勝。且說空無相願名三摩地 等至。通目有無心定。然經論中就勝唯說。五現見等相應諸定名為等至 靜慮。通攝有無心定.漏及無漏.染與不染。依色四地非餘處有。諸處據勝多說色地有心清淨功德名為靜慮。

心一境性。即等持也。以心一境性釋等持故 奢摩他者。唯有心淨定。不通散位。

現法樂住。唯在靜慮。根本非餘。淨不通散。然等引寬通攝一切有無心位諸功德。故瑜伽論中偏立地名。等至不爾。

成唯識論了義燈卷第五(本終)

成唯識論了義燈卷第五(末)

◎論第六

論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信。雜集論中略標同此。境.業少異彼雲。顯揚說境相似。俱雲於有體.有德.有能。且就有體不說唯言。不爾信緣過.未等法豈有體耶。因果.自性正同此論。彼雲忍可.清淨.希望為體。顯揚略果。五蘊同此。但因果具說。彼雲極正符順心淨為性。符順之言通忍.欲二。故此論雲。若印順者即勝解故。若樂順者即是欲故 問此因果為前後俱 答或俱時。或因前果後。亦無定說。境亦同此。彼雲謂於業果諸諦.寶中。業果即諦。總是此論實事.理也。業中雜集但云樂欲所依為業。不說治業。顯揚五業初一治業。餘四即此樂善為業。廣中五蘊.顯揚並無。雜集廣體。此論具廣。隨作者意皆不相違。

疏言非慚慚故信是無慚非信信故慚是不信者。顯體各異。非以信令心淨。慚是不信。非以慚令心善。信是無慚。諸餘廣略性.業同別准此釋知 然西明解慚中。言自.法.力。同雜心說。一自境上。謂上品人慚於自身不作諸惡。二法增上。是中品人為護聖教不造諸惡。三世間增上。謂下品人護世名利不造諸惡者 今謂不爾。顯揚.五蘊及此論中。但云依自.法二。無世間言。若云下品屬愧不在於慚。此亦不爾。豈上.中品起慚之人不有愧耶。故不得同雜心所說。

十一善法所有別相論各自說。如信以淨為相。慚等雖善非淨為相。慚以崇重。愧以輕拒等 然要集雲。實.德.能三是信別相。或可。是境。以決定相是信別相 今謂不爾。實.德.能三定是信境。不勞說或。論雲於實.得.能心淨為體。若實.德.能是信別相。豈於別相自生信耶。若以決定為信別相。勝解何殊。若云此說所取境相非。說能取自相者。如何說雲或可。此三是信境體。非信別相 又云可慚可愧為二所緣。准下應雲。信應可信。受應可受。慚即可崇。愧以可拒。此為別相。餘皆准知者 此亦難知。實.德.能三即信所緣。順.違.俱非是受所領。慚.愧等法下文既言隨緣何境。豈於苦.集可崇。滅.道可拒耶。若云論說皆有崇重及輕拒義。如何前雲可慚.可愧是二所緣。豈即不緣滅等體耶。今解之者。自性各殊境或通局。如慚.愧二及無貪嗔。皆云隨緣何境。餘或有別。即所樂決定等。然心所中。諸論上下有說所緣境別相者。即可定知。有不說者既未見文。不可臆定。

問以羞.恥二為慚.愧體。一體義分則成假。二執本後俱同惠。一體用分應不實。初二靜慮意名喜.樂為問亦爾 答同依一惠不別立。約義用別故是實。慚.愧同體既別立。如忘念等故應假。

問若許慚.愧定俱起者。何故五十三雲若有慚正現前必亦有愧。非有愧者必定有慚。是故慚法最為強勝耶 答彼據別義。受戒者隨護他心。望他起愧。望自起慚。以於自處羞慚之時。必亦顧他而生於愧。以顧自增必羞他故。若於他處。羞愧之時未必生慚。以顧自劣故 或隨增說。諸違准此。

問信雲令他淨。舍亦令他靜。此慚等能令他崇。令他拒等不 答論既無文。設復不能亦有何過。以諸心所功用別故。且如作意能警於他。非令所警亦能警故。設復令他亦崇拒等亦有何過。以心.心所用有通局。法性爾故。然非必皆例。

問根本六或及二十隨。但翻十一為善十一。餘之十五何故不翻 答西明釋雲。所以不翻者。一為不定屬一善故。二為或屬純淨善。或入雜類善 今謂不爾。且忿.恨等定屬無嗔。入純淨善非在雜類。但應如論。一相用有別。二遍六識。三障勝因。以彼忿等無別相用。不遍六識非障勝因故。不別翻立為善教。如不放逸對治放逸。由不放逸成滿一切世出世善。防惡修善以此勝故。差別立之。餘不立者應准此知。

論非見所斷者。疏言彼不言善法斷緣縛者名為見斷 雖無相定所招異熟入聖名斷。定非見斷。不爾修道煩惱發業。亦招惡趣別報苦果。果雖見斷。修道煩惱豈見斷耶。既能縛在但約見斷。不生名斷。非約斷縛。不障見故。以此證知善非見斷。

問此引五十七二十二根三斷之文。若非緣縛名為見斷。七色命根何名見斷。斷有幾種 答斷有四種。一自性斷。二相應斷。三緣縛斷。四不生斷 言自性斷者。謂本隨惑。性是染故。及不善業。業雖是思如似五見非相應斷。相應斷 相應斷者。有漏八識.五遍行全別境不定二各少分。自性非染由與惑俱。斷相應時心等解脫。故五十四雲。又復諸識自性非染。涅槃經亦云。斷相應貪等名心解脫。又五十九雲。從彼相應及所緣故煩惱可斷。然所緣斷或不生斷攝。以無境故。或即不生。又由相應煩惱斷故。不為境縛名所緣斷。故彼雲相應斷已不復緣境故從所緣亦說名斷。

緣縛斷者。一切有漏不染污法 不生斷者。惡趣異熟無想定等。第八卷中更當分別 問此前說斷依何斷說 答依不生及緣縛斷。十四一分見所斷。據不生說。或通相應斷。與見或俱故說見斷。然不盡理。有非斷故。一分修斷據緣縛說。十二一分修所斷。一切約緣縛斷。八十七文又說四斷少同於此。故說一分修斷。以信等五.未知當知通漏無漏。無漏之者即非所斷。憂.苦二受性非無漏。以引無漏及無漏引說為非斷。實非無漏 問若爾意.喜.樂.舍亦通無漏。何唯說斷 無想定等准第八說亦通見斷。此何不說 答此後問疏中解訖。釋前難者。意.喜.樂.舍無漏之者實通非斷。以意及舍八識通說。非皆無漏。且據全說 問在二乘身無漏非全。若在佛身七色根除女。五受除憂.苦。三無漏除二。皆通無漏。何故非全不說非斷 答據三乘通。若約大乘得通非斷 問諸有漏法非性染者。在二乘身無能緣惑說為修斷。然法猶在。若佛身中總滅。不有是何斷攝 答不生斷攝 問何以得知 答集論中說無學後蘊無種已生。准此因無果不生故 問如八難身等所起信等。入見道已彼身不受。信等起不。若不起者是何斷收。若許起者無所依身。如何得起 答二解。一云不起。不生斷攝。所依無故。一雲得起。依現身故。然應分別。生得者不生無雜亂故。方便者起許雜亂故。界系定故。身不定故 或容生得。界雖無雜趣許雜故。如人中造生天業等。通生得故。前第三云不雜亂者據界地說。

問何故列煩惱中。瑜伽第八.五十八皆五見在前。次列貪.瞋.慢.無明.疑 答利鈍前後。此論.顯揚及雜集等。以正翻善先明貪等 問何故此論疑後明慢。餘慢後癡 答此約三不善根。餘約別通迷諦行故 問何故此論疑在見前。五蘊等疑獨在見後 答俱生分別利鈍前後。五蘊等據俱生分別。疑在見後。此論等據利鈍殊故。疑在見前。

論。於有有具。本雲。大乘許貪緣於滅.道。五十八等不說之者。下文自會隨麁相說。此許得緣。雲貪與見.慢容俱起故。此意見.慢既執佛性。以之為我。皆容貪俱 要集斷雲。邪見撥無不與貪俱。若撥好事邪見.嗔俱。此意撥滅.道者是好事故。非道計道.不死憍亂皆緣餘法。非滅.道諦。若定.法愛非邪見俱。身見俱貪唯緣苦諦。何見俱貪得緣滅.道。故非有具 此釋不爾。准上應知。又全界煩惱皆能結生。既許煩惱有親緣者何非有具。

慢類有九。疏雲過慢慢卑慢如次起初三者。謂於等計己勝起我勝慢類。於勝計己等。雖亦是過慢。令言我勝故除於彼。

於等計等起我等類。不言於劣計勝。言我等故。依其卑慢起我劣慢類 卑慢慢過慢如次起中三者。此依卑慢起有勝我慢類。於等計等起有等我類。於等計勝起有劣我類 慢過慢卑慢如次起後三者。於等計等起無勝類。於等計勝起無等類。依卑慢起無劣慢類。如俱舍第十九.婆沙一百九十九說 問且我勝慢類。何故但依於等計勝。不言於勝計等 答今既言我勝。明非於勝計己等者。餘准此知 問何故不於慢過慢起 答據多分說。不多於勝計己為勝。此依發智論說。依品類足論亦於彼起。故婆沙一百九十九雲。此依本論所釋如是。依品類足論。我勝慢類中攝三種。若劣謂己勝即是慢。於等謂己勝即過慢。於勝謂己勝是慢過慢。餘八慢類如理應說 准此發智依多分說。品類足論據盡理言。然此九類三於過慢起。謂我勝.有劣.無等三於慢生。謂我等.有等.無勝俱於中品處生。餘三依下品處起。以於他勝計己劣故。問慢類與慢有何差別 答有二義。一要依我見後生及俱二多不全。依品類足即復有過。如似過慢於勝謂已等等計己勝。我勝但於等計己勝故不全分。依品類足我勝依三生。謂於劣.等.勝皆計己勝。故即是過 問.我.劣類三依卑慢起。既全非分與七何殊 答有初一義 問何故我見俱後起者為慢類。豈不許七慢依我見俱後生 答不障七慢.我見俱後生。但行相別直。計我後起者為慢。計我勝等後起慢者。即是慢類。或不依我慢亦得生。類必依我。又由分及過。是彼七類。亦應說雲我見後起為慢。我所後起為類。計我有劣勝。劣勝屬我等。雖非即我所。行相似彼 西明雲。九類三依三品生。三依上品生。三依中上生。我勝類中攝三種慢。謂於劣計勝。於等謂己勝。於勝謂己勝。如次慢.過慢.慢過慢。餘八慢類應如理思。我等慢類依中上生攝二慢。我劣但依上品生攝一慢。有勝慢類同此我劣。無劣亦同。有等類同我等。有劣.無勝.無等類此三亦同我勝 今謂似誤。標雲三依三品生。復雲有劣.無勝.無等亦同我勝。即四依三品生。何得言三。准應無勝同彼我等中上品生 又復我劣等三慢類依下品生。何得依上。計己劣故。故俱舍十九雲。於多分勝謂己小劣。卑慢可成。有高處故。無劣我慢高處是何(此問)。謂於如是自所愛樂勝有情聚。及顧己身雖知極劣而自尊重(此答)。既雲雖知極劣而自尊重。明非上品。

論。猶預為性者。本雲即緣理事俱是疑也 西明雲。依諦門釋名他世等。而無事疑說為染污。如疑杌為人皆事中疑。不隱沒無記異熟生攝 要集斷雲。有釋為勝。此論下云。三見及疑。獨頭無明親迷諦故。五十八同。若有事疑。同見取等緣他見等。而論不說 今謂不爾。五十八雲。謂於他世作用因果等。又前等四雲。且疑他世為有為無。於彼有何欲.勝解相。依疑他世等。是事非理。雲迷理事。本疏不說疑杌為人亦煩惱疑。若以諦攝何法非諦。嗔餘愛等迷別事生。亦應是理。瞋.愛所緣亦諦攝故。

疑惠為體。西明釋雲。三因成之 要集雲。准後師破有釋順文 今謂不爾。訓釋證中雲。末底.般若義無異故者。轉釋末底。不爾有疑毘助末底何得是惠。故轉解雲。末底.般若義無別故。若將般若為第三因有何所以。

薩迦耶見諸釋云云 要集雲。大乘移轉。意同世親。非謂有無不定或異二宗名為移轉。理已定故名不順故 今謂不爾。不得本意。疏雲。今大乘意心上所現似我之相體非實有。是假法故。又體非全無。依他起性成所緣緣故。說非實有亦非虛偽。唯是依他移轉之法我之所依(此同攝論等)。又云。又依所執可言虛偽。依所變相可言為有。非如餘宗定實定偽。故名為移轉 此意不雲異二宗故名為移轉。但云是眾緣生移轉之法。不同有部實。非如經部假和合相。不以有無二宗不定名為移轉。

論。此見差別二十句等。西明雲。分別行緣蘊。亦分別所起處者雲。三藏二解。一雲我所為所起處。計色為我等。皆依我所而得計我故。一雲以我為所起處。以依我體有諸我所故。疏自斷雲。今取初解。此明我我所見行相。不欲辨我我所 今謂難知。但我所見依我見生。我見不依我所見起。又執色等為我之時不計為所。何得說雲皆依我所。而得計我故。

問此二十句為一人起。為多人起 答據一切說。若計色我則非餘故。餘但我所 問何因一一計為三所 答雜集第一雲。相應我所故。隨轉我所故。不離我所故。相應所者。謂我有色。乃至有識。由我與彼相應說有彼故。此由我俱說為相應。隨轉所者。若彼由此自在力轉。或舍或役。此由屬於我隨我轉故。不離所者。謂我在中遍體隨行。此由我在中不離彼故。餘皆准知。

六十二見。瑜伽第六.顯揚論第九破常論中。明四遍常四分初二。有想無想但非中我有色想等有苦受等有邊二解。瑜伽第七.顯揚第十明五現涅槃.邊無邊憍亂.二無因七斷。瑜伽第五有憤恚忘念不說分常。五十八中有遍常等名而無別解。然有諸惑迷諦親疎。八十七具有名。婆沙第一百九十九。初明五現涅槃。次四遍分常二無因有邊等無死四。第二百有想等十六。無想俱非。各八並七斷滅。婆娑 問六十二見由何因起 答如本章說。有二因起。一佛說所因。二見起所因。又瑜伽八十七雲。諸惡見趣由六因緣而得建立。一由因緣故。二由依教故。三依靜慮故。四依世故。五依諸見故。六由生處故。因緣即是薩迦耶見。教即外道師弟相授靜慮即是宿住.天眼。世即依過.及現.未來計前後際。見即我見。生即生處。一親依薩迦耶見起邊見。以執我為斷常者是邊見故。疎依起邪見。以其邪見不要執我方起邪見。然初因力依教緣力是通因。依靜慮下是別起因。依靜慮起四遍常見。四分常見。四有邊等二無因見。四不死論。論皆說依靜慮起故。依世因者。更非別起。約前後際分。依見生二十四。謂我有色等四有邊等四生有想無想俱非。依生起八。謂我有一相等四。我有樂等四。文中不說七斷五現。義准七斷依世及見。五現初一依邪見起。餘之四現依靜慮生。得現法樂後方起此見故。然無因中但說依定。不說依於尋思起者。義准亦依世及邪見 問此諸見起。為皆具六因緣方起。為有不具 答通明見起不過六因。非一一見皆具此六。如依尋思不死憍亂。未必依定後方起故 問六十二見攝見盡不。答不盡。如十四不可記。亦有斷常及俱生等。皆不攝故 問若爾何故但六十二 答隨增說故。如不相應及隨或等。實非攝盡 問准婆沙一百九十九。四有邊等計我世間俱是有邊。何非邊見 答不計斷常故非邊見 問何非我見 答依彼宗計。有邊常見。無邊斷見。若俱句者一分斷常。非有無邊者唯薩迦邪見。依大乘說。依我見後計有邊等故。有邊等見不是我見 或可。大乘與彼有別。瑜伽.顯揚皆不說我但執世界故邪見收。婆沙三說第一說中。初二天眼通。第三兼神境。第四遮前。第二說中據彼自世界傍布上下。更無別三千界。但依天眼。彼雲見竪有邊。見傍無邊。第三說中。但據我體有邊無邊。由有執我卷舒不定。故知宗別。不須和會。

問四遍常見何地界系。何地界起 答有二解。一雲色界。通四靜慮。瑜伽第六說依下中上靜慮。起宿住隨念。或依天眼計現在世。准此雖不在定。得定後起故在上地。一雲雖定後起。是分別見世道不伏。起下無失。然非未得定。然起之者通欲.色界 又解唯欲。論雲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沙門婆羅門唯在欲人。又瑜伽第七明四有邊中明。沙門婆羅門依止靜慮起如是見。乃至雲當知此中以說因緣及能計者故。不得通上 然前說勝。言彼起者據多分說。

四分常中初二系地及能起者。如遍常說。忿恚.妄念所起之見。可通上下。能起唯欲。以生人中起宿住後起此見故。又遍分常一唯起一。依上中下宿住別故。因天眼後故。

有想十六中。有想及受或一人起。何以得知。准論破雲。所執之我由想所作及受所作。為有變易。為無變易。乃至雲。若言無者。有一想已後種種想小無量想。不應道理。又純有樂已後純有苦等。不應道理 准此所破。若一唯起一。破成相符。不許更有餘想.受故。邊見之中有邊四句。一唯起一。何以得知。論雲為對治此故。即由異句異文而起執者。彼許我非色非非色。第二釋中亦云。對治此故但由文異不由義異。而起執者彼計非有邊非無邊 系地及起隨所計法有無處說。或能起者唯在於欲。

問邪見之中有邊等四系何界能起何 答如四遍常說。

不死憍亂通色.欲系。通二地起。梵於釋子行諂亂故。或系能起皆唯欲界。梵於釋子但是行諂不是邪見。

二無因論通計色.欲二界能起。何以故。依止靜慮及依尋思皆得起故。然依尋思起唯在於欲界。

問七斷滅何界系何地起 答隨計七斷即彼地繫起。下不見上故 問若爾何故破諸外道。復雲由教理起如是見耶 答據能計者破諸外道。若所起之見及能起見即隨彼地 又解見及起者唯在欲界。由諸外道依教及理起如是見。據此破故。此答章中第一問也 又解六十二見俱欲界起。系隨所應大小諸論皆說在此 若爾邊見上二界中皆不起耶 答汎計斷常上二界起。非六十二。

問何故遍常憶二十.四十.八十劫不增減耶 答依世靜慮三品差別法爾力故 何無計生。

答壞即攝滅。成即攝生。然外道計但是隱顯 何無捷智 答宗說別故 問一分常中何無計色二定已上沒生此耶 答上無尋詞故。無王臣故。無諂誑故。由誑故言我是常能生汝等。由諂故計王為文常能生故 問欲界何故不計地居及於仙趣一分常耶 答地居二天境非勝故。仙無別趣境亦非勝 准何得知。憤恚妄念在空居天 答本疏已引文。又出曜論念品中說。昔佛在時有空界天。名歡樂過。猶極歡樂從彼沒故來生此間。從喜噬天。文亦同此。既言空界天。明非地居 問何故遍分兼常見立以常見名。有想等論亦是常見。不標常見名。立有想等稱 答遍分常中生處無別。又彼在初故標常名。有想等見生處有殊。復在後故立有想等名。又若名常相濫不便。

問何不計餘地惡道為斷滅耶 答在惡趣中無分別見。現生人趣不可計彼死後斷滅。除惡趣外餘皆有計。

問何以無因唯在無想 答在無想天久無心故。餘天有心知前生因。雖生下已亦不能憶前生彼因。由勢分力不計無因。無色歿來無宿住通。不知從彼歿。不於無色後計為無因。汎無因計亦通餘答。如尋思起者。

問何故無色根本近分及靜慮近分。不計為現涅槃耶 等近分欣求未安住故。第四靜慮離諸過患身心俱安。執為涅槃。無色心安。無身安故。不執為現涅槃。無色根本計後生彼亦為涅槃。不執為現。

問何故人六欲天為一涅槃。斷滅開耶 答同住欲塵樂故為一涅槃。麁細趣別七斷別開。

問何故色合為一。無色為四斷滅 答色相易知故合為一。無色難了故開為四 問此等諸見幾於即蘊我見後起。幾於離蘊我後起 答准論雲。命者即身。計我有邊。命者異身。計我無邊等。准此有想八論。八無想俱非。言有色有邊是即蘊。言無色無邊是離蘊。俱句是即離。有想餘八皆是即蘊 又解無色亦即蘊我。但執非色即受.想等故亦即蘊。有邊等四是離蘊。以大論第六雲執我隨身其量不定。俱通即.離。言少色等者。且據即蘊說。理實通二。準有我有色即執色為我。既言我一想等。應即執彼為我。四遍常中舉伊師迦。即僧佉類。應離蘊我。七斷滅者應即蘊我。勝.數離蘊皆計常故。分常不定 問何故不說見.戒及我所見並餘邪見。為六十二中見數耶 答我不多爭。計常斷等有多爭故。過增多起。邪見之中。亦據過增多起者說。見.戒二取。依於彼執非根本故 問何故但立前後二際。不立現在為中際見耶 答如現涅槃是計現在。未來前故。過去後故。故不別立。以前釋難。或有論文。或無文者。粗說如此。後更尋文。

論。如是總別十煩惱中。本說若總若別但有十種。如貪.嗔等。各有總別差別行相。若是迷諦及自行相。不過總別。又要集斷未詳為勝。然猶未盡。慢及三見名總。餘六名別。此亦不爾。此十煩惱俱通總別故但總雲。

論雲學現觀者等。本釋如疏 西明雲。八十八雲。然於修習諦現觀時。由意樂故。恐於涅槃我當無有等。准此未入見道者 要集斷雲。有釋為勝 今意疑雲。准八十八是未入見。彼文說雲。由此隨眠薩迦耶見增上力故。於諸行中起邪分別謂我當斷。便於涅槃發生斷見。由此因緣於般涅槃其心退還不樂趣入。既與此論引文不同。疑此論引。更是別文。疏忌不引 然疏中指八十八者。疑是所等。又但證是斷見。即得。不證俱生。文雲起邪分別謂我當斷。不分明說是俱生故。或此文通非定凡聖。不爾何故文不相似。然准論引。本疏釋正。何以故。意證俱生通於斷見。引見道後起可證誠。若見道前何得知是俱生斷見。

論。謂禽獸等可造業不。如樞要說 要集雲。純苦趣中。及禽獸等愚鈍之類。不起分別。論有誠文。於雜受處如龍鬼等點利之者亦得聽法。種種計盡應有分別。如經中說。鬼拍舍利頭。陷身入地獄。證知鬼中造往惡趣業。人愚鈍者行殺生等。必能造往惡趣業。義同禽獸 今謂不爾。三惡趣中造感別報善惡業者。此即可爾。總報不造。無分別故。禽獸苦微不簡愚點皆不能起。若以鬼打舍利子頭。即證造總感惡趣業。經中亦說龍鬼聞經見諦得果。豈許實耶。許即違論。不許違經。故知經中據化相說入見諦等。感善惡趣據助感說。

論。與身邪見一分亦爾。西明釋雲。執極苦蘊為我。即無慢俱。非極苦蘊亦得慢俱。故下文雲。特苦劣蘊憂相應故 今謂本解為正。許慢與彼執苦蘊身見得並。此言一分據多分說。故下初師亦許緣苦俱蘊起慢憂俱。第二師亦云亦苦俱起。西明若云執極苦蘊為我無慢。慢何苦俱。不可與餘俱。不許身見並。無別因故 問據多分說。實理何俱 答據分別慢不與執苦蘊一分我見俱。下約俱生故得俱起 又慢有七。卑慢得俱。故瑜伽五十九雲。若任運生。一切煩惱。皆於三受現行可得。若分別者略有二慢。一高舉慢。二卑下慢。高舉有三。一稱量。二解了。三利養。此高舉慢喜根相應。若卑下慢憂根相應。

問論雲貪瞋癡三俱生分別一切容與五受相應者意地分別純苦趣無。雜受人中五雖有苦。復無分別。如何得言一切容與五受相應 答准五十九許五識有分別煩惱。雖非自力由意引生。何以得知。彼云不任運生一切煩惱諸根相應。我今當說。貪於一時樂.喜相應。我於一時憂.苦相應。恚中亦云。恚於一時憂.苦相應。或於一時喜.樂相應。問如何等。答謂如有一自然為苦逼切身心。遂於內苦作意思惟發恚恨心等。喜樂相應意亦同此 准此文意。於極苦處意雖有苦。而無分別。分別起慢不說苦俱。人中.雜處五既有苦故得與俱 論復說雲。遂於內苦作意思惟發恚恨心。由是故恚憂.苦相應 故由意引五起分別。由此二論俱作定說。不爾相違。

論雲見非惠俱不異惠故者。問五見不異惠。不得與惠俱者。何故前第四卷說第七惠俱。我見恆行不異惠故 答有二解。一雲一俱有名俱。二相應名俱。前據俱有。此約相應。他性相應非自性故。如覆.誑等是貪癡分。貪分雖貪俱。說與癡相應。若不爾者。豈於貪分立覆等時不有癡耶 又解不然。諸說俱者解相應門。前據義說。所以雲見雖即惠。如心所中義別故開。今據別體見非惠俱。不障義分說與惠並。若爾如何他性相應。若許義別名他相應。貪分覆.誑應貪相應。論既不許。前說為勝。於相應門義說俱起。此亦何失。

論。當知俱生身邊二見唯無記攝不發惡業。問若爾何故全界煩惱皆能發潤 答有二解。一雲約總說。二雲此據親發。無記不能。若通助正。全界能發。此說為正。

論。若得彼地根本定已。問依近分定伏下九品。未入根本未起彼惑。命終之者何惑潤生 答二解。一解如疏。一雲亦許上地種潤 若爾何故不用下潤 答已折伏現種子無能 若爾何故五十九雲。一纏及隨眠結生相續。謂諸異生。二唯隨眠結生相續。謂見諦跡 答此據多分。如說見諦.隨眠.潤生。不妨初二果亦起現纏。雖說異生現.種共潤。何妨唯種 問何以得知初二果起現纏潤生 答瑜伽第一雲。又諸異生將命終時。我愛現行由此力故便愛自身。由此建立中有.生報。若預流.一來爾時我愛亦復現行。雖言制伏不言非潤。雜集第五雲。由此勢力諸異生輩今以無間中有相續。未離欲聖者亦爾。臨命終時。乃至未至不明瞭想位。其中能起此愛現行。然下雖說對治攝伏。不言非潤。離欲聖者文自說言。對治力強愛不現行。由隨眠力令生相續 又解聖唯種潤。凡唯種現 若爾二論文如何通 答皆言制伏不言能潤。設潤是助。五十九文據正潤說。亦不相違 如實義者。凡夫二果俱種.現潤。文如前說 若爾無心.睡.悶被殺。既無現愛。用何正潤 答臨終有心必定起愛。非一剎那即能殺故 問於潤生位中有.生殊。又起愛緣自身.境別。為於二位俱起二愛。為不爾耶 答潤中有起自體愛。潤生有起境界愛。以於死有不見中有。謂我無有起自體愛。於中有位見生處故起境界愛。故瑜伽第一雲。我愛現行由此力故。謂我當無便愛自體。由此建立生報自體。乃至雲。自於彼業所得生處。還見如是種類有情。喜樂馳趣即於生處境色所礙。中有遂滅生有續起 問中有末心名為死不 西明雲。不名為死。言中有歿者約六識說。第八相續 今謂不爾。對法.瑜伽俱雲。中有極住七日。或有中夭。乃至極經七返更不得過。若准此文許中有死。若云只是六識不行。云何七日方一不行。六日等時何緣不滅。若云亦許即是逢緣礙六不起。何定七日及極七七。又復中有改生別趣。豈第八不舍即往彼耶。若爾應成趣生亂過。又何得雲或有中夭。是故應許中有有死。雜集.瑜伽文皆具顯 若爾何非名為死有。下第八說總名生支 答趣生方便雖有生死。非別死支 若爾何故名為生死 答依四有說非。十二支據不改趣 若中有歿別趣生者。即名死支。何要須立此四有耶 答差別義故准名可知。

問既依六行能伏下惑方得上定。六行伏惑其義云何 答略四義明。一辨六行相。二約七作意明。三約四道。四約四對治。言六行者。觀下為麁.苦.障。觀上為靜.妙.離。能觀唯惠。麁.靜六相即所觀境。行謂行解行相。通能所觀。如十六行。然能觀勝獨得行名。觀於下地作麁相時。尋思六事故。瑜伽三十三雲。云何覺了欲界麁相。謂正尋思欲界六事。一義.二事.三相.四品.五時.六理。義謂煩惱.疫癘.災害等。事謂於境起內外貪。相謂於境是順生受想心見倒本隨或等所依之處。品謂諸欲所生過患眾多品類。時謂三世常生過患。理謂尋思依於三量觀彼諸欲生過失理。所修靜相翻上應知。且就欲界名觀諸欲。然斷惑時觀下三相隨一現前。上三亦爾。非各具三。亦不隨觀下上唯一。要上下各一。以厭下欣上故。故雜集第九雲。見欲界中過患等故了達麁相。初靜慮中此相無故名為靜相。是名了相作意。勝解作意中亦云。如是尋思麁.靜相性。是名勝解作意。餘五准應各觀二相。由有餘能。諸論之中皆略不說。不爾餘或是何行斷。非出世道故。然無間.解脫各一行相。各一剎那。以時促故。然無間道觀麁。解脫道觀靜。餘皆准知。未見大乘經論文說。准俱舍論第二十四雲。諸無間道緣自次下地諸有漏法。作苦.麁等三行相中隨一行相。諸解脫道緣次上地諸有法。作靜.妙等三行相中隨一行相。又麁.苦.障三種境相為靜.妙.離。如次翻之。又麁.靜相二各是總。餘之二二各各是別。故雜集第九雲。如是麁相略有二種。一住於重苦不寂靜住故。二命行漸少壽命短促故。即所觀障。靜相者謂於一切上地。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與麁相相違故。瑜伽三十三文大同此 二約七作意明者。欲九品惑斷初三品。各用了相.勝解二種作意而為加行。創難斷故。或初三品同一加行.勝進故。唯識第十雲。二乘根鈍漸斷障時。無間.解脫必各別起。加行.勝進或總或別。中下亦爾。而為加行。遠離作意為無間道。攝樂作意為解脫道及勝進故。三十三雲。從是已後愛樂於斷。愛樂遠離。於諸斷中見勝功德。觸證小分遠離喜樂。於時時間欣樂作意而深慶悅。於時時間厭離作意而深厭患 准此觸證少分即解脫道。欣樂作意即勝進道。而深厭患即加行道。中三品惑還用攝樂。而為四道中品易除。非餘作意而為加行。下三品惑觀察作意為加行道。將欲出界細難斷故。一為加行復不同初。創極難斷故。加行究竟作意為無間道。加行究竟果作意為解脫道。故瑜伽三十三雲。了相作意於所應斷。能正了知。心生希願。勝解作意為斷為得正發加行。遠離作意能舍所有上品煩惱。攝樂作意能舍所有中品煩惱。觀察作意能於所得離增上慢安住其心。加行究竟作意能舍所有下品煩惱。究竟果作意能正領受彼諸作意善修習果。既言能正領受。即是證義。故是解脫 又解別起解脫。非第七作意。瑜伽十一雲。由證方便究竟作意果煩惱斷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加行究竟果作意。三十三說是根本定俱行作意。十一復雲。由證果煩惱斷已方得根本。故知別起。二說俱得。次下更解 問既有九品。何但說三 答從總品類說故但分三品 問准斷九品惑。有九無間九解脫道。何故但三名為斷耶 答有二解。一雲此三作意各各斷三。行相品類皆相似故。論不別說。一雲惑雖九品但三品斷。以其世道有三品故。諸論皆唯說三品斷。非九品故 問依前說中斷下品惑。複分三品斷第三品可名究竟。斷初中二何名究竟 答非望自類三品而說。望總三品合斷。下三總是下品故名究竟。不爾何故瑜伽.雜集俱但說究竟斷下品惑耶。依第二解即無此妨 問斷下品中前二品惑。用何作意為解脫道 答一雲用攝樂作意為二品解脫。六十二說通四道故。瑜伽三十三.雜集第九。俱說第七作意是根本定俱作意故。又斷此下品無間道時。未入根本故。一雲即第七作意。言根本定俱作意者。據斷下下解脫道說。一雲即加行究竟作意。為三無間二解脫道。以名體同論不別說。此應好。如攝樂作意斷中三品可為四道 問若以攝樂為斷中品之四道者。論何不說 答以影顯故。上下二品俱說加行及解脫道。故於中品略而不說。又斷中品同一作意。雖有四道更不別說 問何以得知攝樂通四 答六十二雲。攝樂作意四種道攝 問且斷欲界第九品惑起解脫道。即是根本為近分耶 答有二解 一雲即入。三十三及雜集第九俱雲。是名加行究竟作意。從此無間由是因緣。證入根本初靜慮定。即此初靜慮定俱作意。名加行究竟果作意。第七作意是彼解脫故。即入根本 一雲或有不入。故瑜伽第十一雲。於有漏方便中先說解脫。後說三摩地。由證方便究竟作意果煩惱斷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既言由證果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解脫道非即根本。准此二文約利鈍別。二解俱正。各不相違 問若攝樂作意斷中品惑。何故三十三雲。為除惛沉等 答約修加行觀淨.妙相策持其心。非無間道 問若觀察作意為斷下品加行道者。何故但云離增上慢 答為斷少得謂為多得增上慢故。進修加行斷所未斷惑。有說言斷三三品後品無間。即前無間之解脫道。此義雖得然違成唯識。彼第十雲。二乘根鈍漸斷障時。無間.解脫必各別起 或可。不違。彼約實斷。此據伏說 約四道者。此之六行加行.勝進各得具作。以時長故。無間.解脫各一行相故。六十二雲。諸近分定.若方便道.若無間道.若解脫道。或為斷滅。或為證得。而修習者或觀下過失觀上寂靜。若勝進道當知彼是遍滿所緣。又三十三等。於了相.勝解二種作意。俱雲觀麁.靜故。俱舍亦同。如次前引約對治者。有四對治。一厭患對治.二斷對治.三持對治.四遠分對治。前約作意以辨六行。今約作意配四對治。即可准知。瑜伽六十六雲。當知此中從了相作意。乃至勝解作意。名厭患對治修。從遠離作意。乃至方便究竟作意。名斷對治修。方便究竟果作意。名持對治修。從此已上七種作意。隨於勝地上地所攝。當知一切名遠分對治修。此約一相。據實攝樂通四對治。觀察亦通厭患對治。義如前說 問准三十三.雜集第九。俱不說觀察作意為能斷惑。何故此文說斷對治修 答一雲。初二作意全未有斷。第七作意據於下地更無可斷。中間觀察前後有斷。故相從說名斷對治。

問下起上中。身.邊二見為定為生 答有二解。一雲定煩惱得宿住通或復天眼。見彼梵王執我計常即是定類。二雲生惑。此於地身起此二見。是彼生類故名生惑。然定惑唯分別起。生惑通二種。然正潤生不取二見。於此位起亦復無失。然是總緣。非是別緣。以未來無別緣我見無所杖質故。

論。生上起下且如謗滅。要集斷雲。有釋為勝。中有.本有。若色.無色。皆得起謗及起諸惑。俱生身.邊二見。雖不與潤生愛俱。而前後起於理無妨。然理難見 今謂若中有.本有。若色.無色皆得起謗者。據何等說。若增上慢得初三定。未將極沒生於上。未無生故。在中.本有俱不應謗。若得第四定謂第四果。即生第四中有起謗。論有誠文。不說生本有。亦不應生無色起謗。何以故。得第四定。執為第四果。必不更修無色界定。何以故。既取第四有漏定為果體。更修無色定將作何法。若作勝功德。即不應執第四定為極。若諸外道生色謗者。是色邪見。不說外道起下謗滅墮地獄故。若生無色界厭背下故。彼不緣下。如何可說謗釋涅槃。若謗彼執所得涅槃非實涅槃。乃是正見非邪見故。又複本計彼天為果。得何故謗。若言上地邪見謗下者。此亦不然。本解生上起下。不論生上起上。又設生上起上謗下亦非無色。論但說言舍那菩薩.廣惠聲聞。以無色心了一切法。不說餘故。諸起多少。無文定判。隨諸取舍 問上緣於下見.戒二取。如何得緣下望於上不得名勝 答憶昔下界所起見.戒執為勝淨。望下界說為勝為淨不形於上 西明釋上緣貪會違雲或依別緣言總別者。且說五種有其三句。一唯總非別。謂薩迦耶見及邊邪見俱生.分別。二唯別非總。謂嗔雖無正文。分別.俱生義亦無妨。三通別總。謂貪.慢 今謂。嗔惑亦得總緣與見.慢俱。邪見總撥。慢亦總[怡-台+夌]。嗔既許俱。何不總緣。身.邊亦別。如四分常論緣彼梵王及大種等。若非計我說為斷常。非邊見故。然雖得上定方計梵王等。所起之見未必上故。

論然迷諦相有總有別。雜心論雲。下苦具一切。二行離三見。道除於二見。上界不行恚 今大乘頌。欲迷四各十。隨行三八種。修六通行迷。上見.修除恚。

然迷諦相有總有別。總有四句。一數總行別。二行總數別。三數總行總。四數別行別。

數總行別。諦各有十。各迷自諦名為行別 行總數別者。即前頌中。然依一諦緣迷多諦名為行總 若數總行總者。諦各有十名數總。行總者迷二三諦等皆名為總。二二迷有六。即有六十。上二界諦各除其嗔。六九五十四。合一百八。三界總有一百六十八。若三三合有四句。欲有四十。上二界諦各三十六。合一百一十二。若四諦合三界四諦有二十八。若數別行別。即前頌中各迷自諦 問此中依別緣別從何說迷 答從所緣迷。依非緣故 若爾應是所緣諦惑。何故說依 答因彼生故。依彼起故 問一百二十八依何者立 答依數總行別。並修道惑。若依餘句即有增減。思可知之。

問依.緣何別 答有二。一雲緣謂緣藉。即所依名緣。二雲依即依詫。緣所緣境。如起無明迷於苦.集。因此起疑。疑已即生邪見。總撥無其四諦。即所疑撥為所緣。無明即因依 問各從何斷為從所依。為從所緣而說斷耶 答從依.緣斷皆悉無過。以大乘中見惑頓斷。不同有部前後別斷。又有四句。有迷而不緣。謂二取。有緣而不迷。謂無漏智。有俱緣.迷。疑邪見等。有非緣.迷。緣龜毛等。非諦攝故。

問此十煩惱迷諦親疎。瞋.慢.邪見。疑.及無明親迷易知。身.邊二見總不緣理。如何親迷 答雖不緣理。正迷於彼空無我理。行相深迷名為親迷。若迷餘諦約通空非我翻彼行相。及執餘諦下惑以為我故亦名迷。二取行相雖深亦緣餘諦下惑。但非正翻空無我理。不名親迷。

問嗔.慢憎[怡-台+夌]滅.道可得親迷。貪不親貪滅.道何得親迷 答論雲。貪.嗔.慢三見.疑俱生隨應如彼。貪二見俱故得親迷 忿依對現前不繞益境。西明問雲。忿既緣滅。如何此說依現前境。解雲從多為論。此論.顯揚俱說緣現。實亦緣滅 今謂。此釋有違下文。初師小十總不緣上。後師嫉等亦不說忿尚不緣上如何緣滅。下許嫉等親迷滅道。不說此忿緣於滅道。若爾准下說忿亦緣剎那過去。非唯現境。今何說現。若見怨家說滅.道等。豈不於彼亦起忿耶。慈恩解雲。許亦無失。此就麁相云不親緣。或即是嗔雖然未見正文。任情取舍。然西明雲。忿要託本質。准既得緣剎那過去。亦不唯託於質。

問諂誑唯初定。初定意受而說是喜。悅根名樂。云何諂誑得與樂俱 答雖悅根名正樂。是意相應喜故得與並 問地獄之中業相皆現。云何有誑說與苦俱 答雖業相現而亦起誑。更撿十地論。地獄有誑語業道不。

問忿等依嗔分。嗔得身邊俱。忿等何不爾 答麁細異故 問忿等麁勐各起名主。與慢等俱豈存主稱 答以自類非俱說為主故。

問五識得法自相。云何得與分別惑俱 答自無分別。由他引生。證境分明故得自相。

問散亂云何得與定並 答味定之中正慘懮故得與相應。又貪.嗔等專注緣境。亦有染定故散亂並。

論。隨所依緣總別惑力者。一雲隨彼所緣依於四諦總別惑起。如彼煩惱皆通四諦。二雲迷諦煩惱或依或緣。分成四句。有依一諦緣多。有依多緣一。有依一緣一。有依多緣多。行相思准。隨惑隨彼 問從何說斷 隨所依緣皆得無妨。

論第七卷

論。一門轉故。西明雲。一意根門轉故 今謂不然。既有色根何不依轉。即應解雲猶無五識。不作是釋更無別因。若云猶昧略故。定既明廣。何不依彼五色根門。又復下文明五俱意。非專為了五識所緣。又於彼所緣能明瞭取。故知一門轉。明唯一意識。若一根門。應言依一門轉。

論。如餘蓋纏。要集雲。有說不立量也。西明二量。一雲睡眠非無體用。是蓋纏故。如餘蓋纏。今謂此量亦一分違宗之失。何以故。睡眠假實通名。今若成立假睡有體。即違宗失。猶言不簡。立量應言。實睡眠非無心位。因.喻可知。言實睡眠簡無心位假名睡眠。不顯有別實體。以經部師觸.受.想外。並思分位皆是假故。取蓋纏喻。即有一分所立不成。意簡經部師於無心位實立睡眠故。又量雲。實睡眠是心相應.因。喻可知。論中第二宗法因.喻下安。文中故字應蓋纏下著。是因所須故。性相為文。非依次第。前雲有無心位者。立量應雲非無心位。文中略無宗中有法。前文彰訖故略不言。本疏雲非即無心必是心所。是二宗法。如餘蓋故。即是指喻 又云非無體法。第三宗法。比量准知。故略不具。然論文中初二句會諸違。後兩句破異執。

論非思惠想纏彼性故。本疏如初量雲。染思.惠一分為悔。染思.想一分為眠。應非為纏性。是思惠想故。第二量為惡作等。一分非染思惠想。是有法。非彼惡作等二法性(是法)。是思惠想故 要集雲。有說初釋稍不順文。文雲非思惠想是宗法。非是有法。亦非因故 今謂初釋亦無有過。以性相為文。且除非字加一染字。言染思惠想一分。為悔眠為有法。取初非字及纏性字。即為宗法。取前思惠想及後性故字為因。文言彼者即是淨無記思惠想為喻。應加如如彼彼餘餘者。即淨無記思惠想餘。即悔眠餘。彼即淨無記思惠想。以宗有法取依染思惠想悔眠。同喻取非悔眠外餘思惠想。因言思惠性故。取總思惠想貫通宗.喻故皆具足。

論。不深推度及深推度。本疏初雲。不深即不推度。以對法言不推度故。二雲雖不如惠有深推度。亦淺推度。會對法云不推度者。不深推度。要集斷雲。雖有二說合為初釋。違大論文 今謂此斷何太勐乎。以會對法同瑜伽說。從何說違 西明一雲。尋伺不推度時唯思為性。以無惠故。深推度時以惠為性。此釋正違瑜伽所說不深推度言 二雲尋.伺必用二法假合為性。謂一剎那二用各別。不深推度是思用。深推度是惠用。此義不了。尋.伺不俱。如何二用一剎那分。若謂尋時有思伺時有惠。違論所說。若言或起尋時。或起伺時。俱依思.惠二法用分。尋.伺何別。故知尋淺度伺深度。故此論言麁轉細轉。又云二類各別。又前第四淺深推度麁細髮言。雖俱依二。尋時思增名不深度。伺時惠增名深度。故五蘊論雲。尋求意言思.惠差別。令心麁為性。伺察意言思.惠差別。令心細為性。此論復雲思.惠合成。而顯揚論雲。尋或由思於法造作。或時由惠於法推求者。據增相說。思造作勝。惠推度勝。瑜伽第五謂不深推度所緣思為體性。據尋說。若深推度所緣惠為體性。據伺論。皆約增語。實尋.伺二皆依思.惠 若爾何故雜集第二。尋.伺俱言推度不推度 答准此論意釋彼論雲。尋言推度淺推。不推者不深。伺言推度者深。不推者淺。若爾伺淺度時與尋何別。復如何此論云不深及深推度類別 答伺言不推。望尋猶深。但望自伺惠增深度。思增不深推。故亦無失。故雜集論尋.伺俱雲依思依惠者。於推度不推度位。如其次第不得別以淺度配尋。深推配伺 問若爾何故雜集復雲尋.伺二種行相相類。故以麁.細建立差別 答亦不違。尋.伺俱於意言推度之行相相類。非於淺深麁細相類。彼論且約他用麁細建立。此論約自行相。此論亦言。尋令心麁轉。伺令心細轉。各據一義。盡理應言。尋.伺於境淺深推度。令心於境麁細而轉。如次差別。

論。尋伺與識俱不俱門。本疏雲。自性有二。一尋.伺為體。即雜集論第二所說自性分別。即七分別中有相分別。二非尋.伺為體。即此論第五。及攝論第一。許五識有自性分別。但不許有隨念.計度二分別故 問論不說言五識中有自性分別。但破於他意識應無隨念.計度二種 答論雖不明言五識有。但破不許有隨念.計度。意即許有自性分別。不爾何故二論俱破二種分別不難自性。又有二義。一依遍義。即瑜伽雲。有分別非尋伺。及唯識.攝論。許五識有自性分別。二不遍義。即瑜伽雲。謂諸尋.伺必是分別。對法據此三種分別。雲唯一意識由三分別故有分別。又瑜伽論第五說雲。或有分別非尋伺。謂望出世智所餘一切三界心.心所。皆是分別而非尋伺。既名分別復非尋.伺。若非自性名為分別。豈由他耶。不得定執二論自性即是尋.伺。許彼五有。但是隨轉縱破小乘。無論說故 問既約自性。八識皆有任運分別。七.八何無 答約三乘通不說七.八。

問七分別其義云何 答略三門辨。一列名。二出體。三諸門。列名瑜伽第一雲。謂有相分別.無相分別.任運分別.尋求分別.伺察分別.染污分別.不染污分別。雜集第二亦有七分別。名同瑜伽。但任運一在第一列。餘依次第 二出體者。瑜伽論七並以尋.伺為體。故瑜伽第五雲。尋.伺差別者。有七種差別。即七分別 又云諸尋.伺皆分別。有分別非尋.伺。謂望出世智所餘一切三界心心所。若對法七除任運一。餘亦尋.伺為體。故對法第二以三攝七除任運一。皆三所攝。三唯第六。即瑜伽第一。意不共業尋.伺為體。任運一種。此論會雲即是五識。對法復雲。謂五識身。故即五識為任運體 三分別體。隨念.計度亦尋.伺為體。自性一種有其二說。准雜集論唯在意識。即尋.伺為體。准攝論.唯識許五識有。若隨轉門亦尋.伺為體。若真實義即五識為性。上總相出。若別出體。廣如慈恩對法疏辨 諸門分別者。一約三.七相攝。二約識.地有無。三漏.無漏。四依問答分別 相攝有二。一以三攝七。二以七攝七。以三攝七有二。一攝雜集七。二攝瑜伽七 攝雜集七者。先顯三分別行相。後方辨攝。雜集論雲。自性分別者。謂於現在所受諸行自相行分別。隨念分別者。謂於昔曾所受諸行。追念行分別。計度分別者。謂於去.來.今不現.見.事思搆行分別。初依現境自相而緣。次緣過去。後通三世。於所緣境異相分別 次辨攝者。依不遍行相。雜集三分別不攝任運。彼釋任運。謂五識身。明三分別唯意識故 彼雲於六識中幾有分別。答唯一意。由三分別故有分別。為此不攝七中初一。有相一種即自性.隨念二分別攝。以自性緣現在。隨念緣過去。有相一種通緣過.現故此二攝。故彼論雲。有相分別。謂自性.隨念。取過.現境種種相故。此意由有相取過.現境種種相故。彼二種攝 無相分別但緣未來。計度分別通緣三世。文雖不言與三相攝。實計度攝。以緣未來非初二攝。計度小分故計度攝。後四皆是計度所攝。彼論釋雲。所餘分別皆用計度分別以為自性。所以者何。以思度故。或時尋求。或時伺察。或時染污。或不染污。三中據總合之為一。七中約別故離為四。以此准知。後四皆通緣於三世唯是尋.伺。彼雲以思度故前三不定。寬狹而言七寬三狹。據遍行相。唯識等說。任運即是自性所攝。有漏心.心所。因循取境異無漏故名。為分別。是心.心所本自性故名為自性。自性即分別。又自性言亦通境說。雜集論雲。如所緣相無異分別。於自境界任運轉故。即自性之分別。名自性分別。故知任運亦自性攝 次三攝彼瑜伽七者。依不遍行相。唯是意識不共業故。即全相攝。以其三.七俱用尋.伺二法為體。即尋.伺皆分別句。有相即隨念攝。瑜伽解有相雲。於先所受義。諸根成熟善名言者。於先即緣過去境故隨念攝。無相即自性及隨念攝。緣過.現故。故彼。論雲。無相分別者。謂隨先所引。及嬰兒等不善名言者所有分別。任運分別亦自性攝。緣現在故。故彼論雲。隨境勢力。任運而轉所有分別。故自性攝。餘四同前計度所攝。通緣境故 依遍行相。自性少分攝於任運。即瑜伽論第五所說。或有分別非尋伺句 次以七攝七者。以雜集七。攝瑜伽七。雜集任運不攝瑜伽。非尋伺故。有相少分攝伽有相。彼緣過.現。瑜伽有相唯緣過去。論雲謂先所受義。既說先受。故唯過去 或通現.過。論雲於先所受義諸根成熟善名言者所起分別。先受之類亦云先受。即全相攝 無相攝彼無相少分。瑜伽通緣世。雜集唯未來 或瑜伽無相亦雜集論有相所攝。彼論釋雲。隨先所引。及嬰兒等不善名者所有分別。但約善不善言分有無相。緣境無異故。有相攝。前解為勝 任運據通攝彼少分。以依尋.伺及自性別 據不遍說。雜集任運不攝瑜伽任運分別。體性別故。餘各如名自類相攝。說無別故 約識.地分別者。初約識。後約地。約識明者。且三分別約遍行相。自性分別通八識有。計度分別通六.七識。尋.伺為體第七識無。恆審思量虛妄計度第七識有。不爾執我是何分別。體非尋.伺而依思惠立此分別。不遍行相唯在第六。如雜集說唯第六識。更不通餘 雜集七中任運分別即通五.八。餘唯第六。上據非遍。遍行相者。非諸分別皆尋.伺為體。瑜伽第五雲。有分別非尋.伺故。有相亦緣現在。復攝自性可通六識。任運既緣現境同於自性。可通七識。唯除第七。以恆計度故。五在第六除無相一。餘四通第七。計度攝故。准瑜伽釋。行境不違第七識故。瑜伽七中不遍行相。唯第六識。說是第六不共業故。若遍行相有相無相是率爾境引至等流。名先所受.隨先所引。即有相.無相.任運.染污.及不染污通前六識。若過去境名先所受.隨先所引。即除初二。不通五識。三通五識。染污通緣三世境故。於現在境執著。俱行所起分別。或隨與一本隨煩惱相應所起法執。既通五識中。有執著俱行所起分別。故通五有。與信等俱名不染污。故亦通五 依地分別。准局行相尋.伺為體。則系欲界及初靜慮。若約依起得通九地。上得起下尋.伺法故。九潤生心容俱起故。若通行相準所依識隨地有無。漏無漏分別者。准瑜伽第五。諸分別皆有漏。論雲。謂望出世智所依一切三界心.心所皆是分別故。又釋。或通無漏。言望出世智者。據無分別智名為出世。後智即名世出世智。以緣俗故亦名世間。即如經論說起世間心是。即名分別故。正思推在因即用尋.伺為體。辨中邊論名分別支。大論復雲諸尋.伺皆分別。故通無漏 依問答分別者。一問准瑜伽第一。尋.伺是意不共業攝。七種分別尋.伺為體。如何得通餘識餘地 答准瑜伽第五雲。若尋.伺皆分別。有分別非尋伺。准此二句。隻言尋.伺必是七分別。不言七分別皆定是尋.伺。不爾者為如是句答。由有分別非皆尋.伺。攝論.唯識。許自性一通六識有。雜集論許任運分別即五識身。不爾相違 問設若分別皆是尋.伺何過不許 答一違論說有分別非尋伺。復有三失。一地不遍。二識不遍。三行不遍。不遍九地故。二於地中不遍識故。三於識中不遍行故。無尋.伺時非分別故 問三七分別。與五法中分別何別 答據別行相。五中分別寬。通諸有漏。三七分別唯第六俱尋.伺二法。及眼等五識。若通行相。三.七.五法寬狹相似。或三.七寬。通無漏故。又五法分別總義。三.七分別別義。

論雲而似憂故總說為憂者。問第五論雲。有分別故憂。無分別故苦。如何得言而似憂故 解雲前分別非分別。且約六識五無六有。相顯故說。於意識中分別意識。得與苦憂俱。俱分別故相從名憂。

論。以名身等義為境故者。等取句.文。義通二種。一境義。二道理義。即取名等及所詮義俱為意境。非五識緣。據未自在。然文即字。非正能詮為二所依。相從而說有能詮義。諸論但說名詮自性。句詮差別。不別說字為能詮故。

論。四無記中悔唯中二者。問異熟.通果。俱容得起威儀.工巧。悔既容與中二性俱。應通四種 答雖色界天起通果心來至佛所。起身威儀及語工巧。又諸聖者起通果心。屈申言語不為利樂。皆是無記。此皆上界及異熟心起。非單四無記故皆不俱。今據單起威儀.工巧。容與悔俱。

問悔非染.無記俱者。如所知障望菩薩人。即是染污。豈非彼俱 答據煩惱障非染無記。依所知障通染無記。故不相違定論尋伺十一俱。增輕安故。

疏雲言人云。三藏言西方有二說。一雲未至定有尋.伺非根本地者。不然。尋.伺支非未至故。論有誠文。初靜慮也。此意不是不許尋.伺通近分地。但說立禪支不依近分故。破他妄傳三藏雲西方有二釋。一雲尋.伺在未至定非根本地故。諸德不悉皆妄彈斥。應尋此說了本為真 問何以得知。靜慮支立唯依根本 答顯揚第二雲。離欲惡不善法故。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靜慮具足住 釋雲。具足者謂修習圓滿。住者謂於入住出隨意自在。若此諸支在近分立。何名圓滿出入自在。若分有故亦得立支。無色應立。何故對法第九不依無色故唯根本。

論。又說彼是言說因者。本說如疏 西明釋雲。正引十地三請之中第一請文。長行釋雲唯嘆淨覺。淨覺是說因故。覺名覺觀。即口言行。三藏解雲。應言尋.伺。言覺觀者譯家謬也。今護法師引為誠證者 今恐傳謬。何以故。本疏主說親承三藏雲。撿梵本言僧羯臘波但是思惟。亦無正字。何況是尋。言覺者覺觀。此說覺為觀。譯家增故 今西明雲三藏解雲應言尋.伺。言覺觀者譯家謬也。經但說雲淨覺。覺即是尋。如何得言應雲尋.伺。故知傳謬 問設唯是觀。觀即是尋。尋是語因。後師何故不引為證 答正思惟支體有二種。一通諸部二乘因果。及大乘因後得位。體即唯是尋。一唯大乘。因果通本後。體即思及惠。瑜伽二十九雲。若心趣入諸所尋思。彼唯尋思如是相狀所有尋思。乃至雲。起善思惟發起種種如法言論。是名正語。正語是果。思惟語因。及顯揚第二雲。尋求極尋求。現前尋求覺了。計算觀察。思惟思惟性 又瑜伽二十九雲。若得彼已以惠安立如證而覺。總立此二合名正見。准知此俱正思惟支皆是初體 對法第十說惠蘊攝正見.正思惟.正勤 九十八雲。若出世間以正智為自性。除諸戒支。安立非安立真如為所緣 瑜伽二十九雲。由八支攝行跡正道。能無餘斷一切煩惱。能於解脫究竟作證。是故名為八支聖道。當知此中若覺支時所得真覺。此根本位。若得彼已以惠安立如證而覺 此後得位雲如證而覺故。此等皆是後八支體。不說尋故。後師依大乘通因果本後正思惟支。非是尋故所以不引。

問身.語.心行有遍非遍。第四定地雖無出入息。有思遍行身業得轉。在佛果位既無尋.伺語之遍行。語應不轉 答如疏及樞要說 問既說語業為語遍行。第二定上地法有語。同身行故 答約佛可爾。語不假尋。除佛已外語必尋引故已上無 問說法逗機語假尋.伺。汎爾言說何假尋.伺。猶如五識多由彼起。亦有五識非尋.伺生。如無色定起耳聞聲等 答二定已上起語時難。猶如五識必假尋.伺 問身在欲界及初靜慮起語時易。應同五識 答語皆推度起必尋.伺。五識不爾故不得例 又設一解。欲界汎語.二定已上或有語言非尋.伺發。但用思生。諸論但言尋.伺起者隨麁相說。如思惟支。

問正思惟支以尋為體。佛身闕過。諸靜慮支既說尋.伺。佛無應過。齊功德故 答道支唯無漏。佛無可成過。禪支漏無漏。縱闕亦非過。不爾功德即令具者。諸佛應成有漏禪支。是功德故。又如疏解依于思惠 若爾無麁細。何成對治支 答亦依思惠分為麁細及對治支。如正思惟。亦無過失。

說心心所俱不俱等諸門分別。廣如百法玄讚所明。

論。為離心體有別自性等。本釋如疏 要集雲。妙音不立。勘文不獲。楞伽.中百論師等者。護法造論不闕此地諸師所難。智度論等廣辨心所復何人也。或可。護法假敘賓主 今謂。本意雲楞伽.中百論等諸師。非說此地但說西國。如理門論雲破古因明師。古因明師不善之者。非無著等。楞伽等師者。道理亦爾。雖智度論廣明心所。何妨有說即心分位。如智度論廣辨諸法。何妨清辨雲勝義空俗妄為有。不妨護法依彼等計假立賓主起此問端。

心遠獨行者。攝論既雲無第二故名為獨行。似依一意識義釋。准引此難。不唯依經部。

論士夫六界。釋如疏引 問四大及心體性可知。空體是何 答准雜集第二廢立二十五種色雲。謂作所依故。作相故。即立逈色及表色所以。表即屈申。正是動作。故瑜伽第一雲。表色者謂業用為作。動轉差別。此作所依即彼逈色。逈色者雜集雲。謂離餘礙觸方所可得 問何非餘空說是逈色。既雲逈色復何名空 答士夫界故非虛空。空離礙觸方所故復名空 問若取逈色。逈色即離四大有。何故餘部說唯四大不立所造 答彼不了故。宗計異故。不可為責。經部有師不立心所。大乘異說亦復同彼。共引此經不唯經部。瑜伽但云有一沙門若婆羅門。欲令名中唯心實有非諸心所。或亦假敘。非必彼難。

論。此依世俗若依勝義等者。本釋如疏。要集雲。此定不依第一俗.第三真.第四真.俗。識心心所辨差別故。下文諸識真俗相對望第四。真俗等漸次門故。離重言故 今謂不爾。今此且以心與心所約二諦辨。亦例於識。下八識中心所同王。異聚相望攝其見.相皆悉歸識。唯識宗故。故下云。八識自性不可言定一。行相.所依.緣.相應異故。既約緣.依.相應辨異。故知不異亦說行相.依.緣.相應。不爾應非如幻事等。有定性故。前別後總相望對辨。俱四真俗亦無重言失。

論。彼中有必起等。樞要雲。勘有中有無中有。答雲本計無末計有 又曾聞釋。約本而言雲無中有。今據末計故有中有 又云本計有二。一理為量。二教為量。因分兩諍。理為量者即立中有。今論約此故說雲有。若引經為量者不立中有 然要集雲。勘宗輪論。上坐復名雪山。立八義別。餘同一切有。即雲立中有。大眾等四部都無中有 今謂不定。一切有部本宗同中論文。不說定有中有。雲末宗異義其類無邊。雪山同彼豈有中有。其大眾等論文不說定無中有。而雲菩薩入胎作白象形。准此即似立於中有。故要集說無其準定。

論。彼天唯在第四靜慮者。廣如本疏。又云無色非天眼境。若無心時既無色身。誰為能證涅槃之者。又復地法無無相定。故此異熟不在餘處。

論即能引發無想定思。要集雲。有說.有釋各有三解。彼第三為此初說。彼第一為此第三說。彼此第二義即不同。今取有釋第三為正 既有說第一即有釋第三。何故獨取有釋第三而為正釋。有說疏文不斷第三為正說故。然以理准非。極厭心招彼總報。極厭心種招彼別報。何所相違。又微微心種是能引發無想定思。能感彼果順五十六。不爾一因如何能感有無心別相違二果 又西明雲。微微心及微心相應思引總報。以有心故。即彼二種至無心位引別報。以無心故 今謂不爾。豈於微心種亦立無心定耶。

論。令身安和故亦名定。西明雲。雖非心所專注一境。令身安和故亦名定 要集雲。有釋初釋為勝 今謂不爾。無心睡眠亦非心所專注一境何無安和。亦名為定。故如由前加行定力令身安和。以無心時安和。亦彼有心時安和。同得定名。故本解正。

論又唯是善等。本說彼所引故。釋唯是善。下上地無。明屬地因 西明雲。彼所引故通二義 今謂不爾。加行善定引故善。不以善定引是屬第四定。在文自解。下上地無由前說故。指同於前說無想報。

論。四業通三除順現受者。略論其業總有兩種。一定感果。二不定感果。故瑜伽第九雲。順定受業者。謂故思已若作若增長業。順不定受業者。謂故思已作而不增長業。此意即說。由審.決思為方便名故思。故九十雲。故思故造業者。謂先思量。已隨尋思。已隨伺察。已起身.語。名作業。令種增長名增長業雜集第七雲作者謂起造諸業令其現行。增長者謂令習氣增益 除此已外設有故思。不起身.語等。及雖起身.語。而不令種增上。不令種增長業者。即有十種。瑜伽第九雲。增長業者謂除十種。一夢所作。二無知所作。三無故思所作。四不利不數所作。五狂亂所作。六失念所作。七非樂欲所作。八自性無記。九悔所損。十對治所損。除此十種名增長業。不增長業謂此十種。然增長者異熟定及時報。不增長者俱不定攝。雜集第八據定受業說有三種。即現.生.後。於慈定等造善惡業是現受攝。五無間等名生受業。若此生造度生方受名為後受。設有一業或現或生受報不盡更多生受。從初現.生但名現.生。不名後受。故第八雲於此業中從初熟位建立順現法受等名。不唯受此一位異熟 雜集第七定與不定分之為三。彼雲。如經言決定業。謂作業決定受異熟定分位定 作業通定不定。定受是不定。理如後解。分位是定。時.報俱定故。瑜伽六十據定不定總說四業。彼雲復有四業。一異熟定。二時分定。三二俱定。四二俱不定。第三是定。餘三不定。第一約報受雖是定。然時不定。第二時定而報不定故並不定 雜集第七約定不定說有五業。彼雲。故思造業略有五種。謂他所教勅他所勸請。無所了別根本執著.顛倒分別 五句如次。初三不增長。輕故不必受異熟。即時定報不定。及俱不定。後二增長。重故必定受異熟。即報定時不定。及時報俱決定。故下文言。受異熟決定者。如先所說故思造業。若此定受時報俱定者。即無分位決定何得別說。故下分位定。雲如由此業於現法中必定受異熟生.後准此。又此無想定正是顛倒分別。妄報涅槃。既通四業。明知後二非唯時.報二俱決定 顯揚十九約定不定分之為五。彼雲如是業有五種決定。一現受決定。二生受決定。三後差別受決定。四受報決定。五作業決定。初三時定。或時.報俱定。第四報定時不定。第五通報定及時.報定。以於第五決定受報。並決定作業與前有別。故雜集第七雲。作業決定者。由宿業力感得決定異熟相續(相續即身)。於此生中決定造此業 既雲感得決定異熟不言時定。故知是通。不爾於彼報定非時。異熟身上豈不造惡業耶 又受報定而時不定。及彼報定。非唯別報。既通總報。豈得令於現法受耶 雖有總報若於現受容受別報。當彼總報故。此等諸文開合有殊。不過此論所說四業 本疏雲。顯揚論中於不定中報.時定不定別出故 要集雲。顯揚皆云決定不說不定。由此後二不名不定。業.報相對以辨決定。據實前四即瑜伽六十時.報俱定收 今謂不爾。前四受報決定。唯果非業。即不得雲業有五種。若云亦業.報決定是俱句者。即是前三。何須別說。又報定受時不定者。是何句收。名當不收。乖者相攝。不見此理。故依本釋理教無違。

問准修無想即雜集第七五業之中顛倒分別。彼說定受。此雲通三並不定受。豈不相違 答彼據造不善言為正法等。故是定受。此約修善。故通不定 問修此定者既許生色亦得後起。生彼所修定俱之思可不受報。若許受報即唯生受。不可生.後二業同招。若唯昔修能感彼果。後起之者何為不感 答生彼起者非勐利故劣故不受。不爾重修亦能別感。應重生彼。以昔人中後報受故 問若昔人中得已退失。但不退下三靜慮定。命終生彼得重起不 答即論二師說各不同。若初師解退與不退。生下三天不得重起。生無想者下初修退。後生重起亦名後報 若第二師。欲界雖退。生下靜慮亦得重起。五十六雲。先於此起後於色界第四靜慮當受彼果。如疏文解 若云在欲設不退失。亦有生下三靜慮中而得重起者。不爾。異生潤生要現行故。若不退無想。下三靜慮得離染故如何得生。若許得生。即無六行伏惑上生 問昔定已失生上重修。如何已失定後還能感果 答由後定力資彼故。能同地法故。

言滅盡定者等。本釋西明各如疏辨 要集雲。有說意雲。此中唯約二乘學無學說。若諸菩薩下文方說。有釋意雲。此通三乘有學無學。明得滅定人。要斷三界惑下。明初起.後起。於中初說二乘。後明菩薩。若不爾者。得滅定人不說如來理有不盡 今謂此斷全不相應。本釋意解簡不得人。除此所簡顯皆是得。何攝不盡。妄為思度。諸如是文。下但略指。不能一一具顯其非。尋者細思。

然西明釋能得人中。菩薩二種。漸悟如聲聞數。四萬.二萬.十千劫中亦入滅定。從信位乃至等覺。有五十一賢聖 今謂不爾。諸經但說有四十二賢聖。除等.妙覺猶有四十。若四.二.十千合之為一。還四十一。若開為三。即四十三。如何得有五十一耶。仁王般若雖說十信。頌中但云聖胎三十不雲四十。故今正釋。二乘如彼。菩薩有二。頓悟菩薩或十或四。初地.七地二說別故。漸悟菩薩或七十四。四萬中有七十二。二萬.十千各為一人。成四十七。四萬劫中分四十五。二萬.十千或四十七。以此論中有二說故。將此歷彼四十賢聖。或七十四個四十賢聖。或四十七個四十賢聖。漸悟之中伏離惑品根位別故。隨麁如是。細更有餘。如初二果迴心已後亦容得起。下唯遮凡。未斷見惑 又說要斷欲修惑等據二乘說。不障迴心。雖不斷欲所有煩惱。然伏惑得第四靜慮。依邊際定受變易身。既有此能。何妨不得九次第定。又不得九定。具不能證得邊際定。故雜集第九雲。靜慮.無色邊際定者。為欲引發勝品功德得自在等。修堪任定到究竟故。下論說雲。或有七地滿心等起。據決定說。如變易生。不爾何故或有初地。由是此論但云或有學聖。但簡凡夫決定不得。有學有得不唯身證。迴心者得。餘不說者據非迴心。若作此說應符妙理。

論此定初起唯在人中。本釋欲天亦得初起。有身證故。有釋唯人非在欲天。此論說唯。集論第五雲。要於人趣方能引發。雜集第九釋雲。言引發者是初起義 今者助明。欲天許有身證何失。若不許有身證即唯惠解脫。此等迴趣入初地後可非初起。准此色界聖者迴心。非必皆身證及俱解脫。由此雜集第九復雲。諸聖弟子為欲安住寂靜住故。於人趣等引此滅定令現在前。既有等言。明餘初起。此唯言者據各自乘從多分說。或隨麁相。不障迴心於餘初起。如似見道。顯揚論說唯欲人天。雖說唯言。亦許色界二乘聖者迴心後入大乘見道。滅定唯人初起准彼。

論前雲雖屬有頂者。起等至中本疏二解。今又助解。且依初師依加行心亦得雲超。約定次第餘非想非非想定後為加行入。今隨何心或以欲界心或初靜慮心為加行入。非要餘定後故得名超。屬有頂者據初起說 依第二師。隨何地心後即能入。此不須加行。如似如來任運能入非起加行 問若心先起伏已入滅。彼無不起。何得說言微微心後厭心功能不起位立 答彼依初修作如是說。非自在者 若爾彼心於餘定時元來不起。應恆名入滅 答有餘定心非名入滅。餘定心無此定方顯。二說後勝。

論。鄔陀夷經是此誠證無色亦名意成天故。要集斷本釋雲。舍利子意在色後起未說無色。出現意成天謂非想者。不了舍利子意所以見訶。依何文義證無色界亦入滅定。雲此誠證故非善釋 今謂要集不了本解謂非善釋。即是後世鄔陀夷也。言意成天超過段食。舍利子說有退定者。色界後起。出現不了謂是非想。故知上二俱名意成。俱舍引經復雲。隨受一處意成天身。能入出此定。故通無色。經不遮彼言隨一故。又瑜伽五十六。復於色界重現在前。託色所依方現前故。若已建立於一切處皆得現前。說一切處不簡下三。此論後師要斷下三方起此者。未必為正。故但河沙彌不了說意。何非善釋為誠證耶 西明雲。然大乘宗分成兩說。難陀等說。上界八地起滅盡定。故名意成天。覺師子釋。第四靜慮已上五地方起滅定名意成天。護法同第二釋者 准何得知難陀通說。覺師子說唯上五地名意成天。若准雜集第九。覺師子釋四句之中。許第四靜慮重起。不言下三非意成天。豈善釋耶。若將護法同第二說。如何釋彼五十六文於一切處皆得現起。若云少分一切。雜集不說唯言。

論於藏識教等。本雲建立者是信有義。非成立義。定性之中有愚法者不信不入。不愚法者雖信大乘不將究竟。由信有故生彼入定 要集雲。既信大乘何非究竟者。

此不解意。本釋意雲。雖信大乘不將究竟唯有一乘。信有三故。如求聲聞信有獨覺。不將究竟唯一獨覺無聲聞乘 又雖信大性。自無力能證得大故。法花論為信種種乘異。但說一乘故 西明雲。經不為說不求一切智故。今者為說令入滅定故 今者問彼。何大教中令入。為說阿毘達摩解深密等。皆不為說。至涅槃經但說六故。阿含等經已密說故。故知建立者是信有義。故此論雲於藏識教未信受者。無色不起已信。生彼亦得現前。不言成立藏識已後信者方起故。

論。不還潤生唯種非現。要集雲。五十九雲唯隨眠潤。見諦跡者。五十二雲見聖跡者於後有愛得非擇滅。二文相影。故知初二聖亦唯種潤。對法第五.瑜伽第一言離欲者或少或倍或全離欲皆名離欲 今謂不爾。言見諦跡四果俱是。言離欲者非少分離得離欲名。大小乘教說離欲聖非初二故。對法第五雲。此自體愛唯是俱生。乃至雲。由此勢力諸異生輩。令無間中有相續。未離欲聖者亦爾。臨命終時乃至未至不明瞭想位。其中能起此愛現行。瑜伽雖云制而不著。不云不起。對法云然能攝伏非不生起。今云不起豈不乖返。應依本解及西明釋 又問雜集第五雲。中有沒心常是染污。猶如死有。准文通說不還果人 答此亦不定。雲如死有。豈不還果死有之心常染污耶。故但通說應可簡擇。

問入滅定時有二加行。一緣滅受想。二緣無相界。於出定時緣於何境。觸於何觸 答瑜伽第十二雲。出滅定時觸三種觸。一不動觸。二無所有觸。三無相觸。謂出定時多由三境而出於定。一由有境二由境境。三由滅境。由此三境於出定時。如其次第觸三種觸。如樞要說 又說依初學者。緣滅受想入。緣初二境出。同有為故 依久學者。緣無相入。緣第三境出。同無為故。

若自在者。前隨何境入。後隨何境出。又未自在。出必定心。在前方便依空等持入。今依空等持出。緣於有境。觸不動觸。依觀五蘊內身無我以為空入。令無我見計內為我名為不動。不為我見之所動故。依無願等持入緣境境。出觸無所有觸。是五根境之境名為境境。於六塵境無有貪.嗔.癡故。名無所有觸 依無相等持。入緣滅境。出觸無相觸。以是滅性名為滅境。無其十相名為無相。初二緣事。後一緣理 然三等持通定及散。未自在者唯依定出。若自在者通依定散。或依空入依無相出 此言觸者非觸塵也。觸謂觸對。即觸心所能令根.境順生心所。以觸境時不起我見不起貪等不作相狀。如次即是三觸得名。

論。或此俱是觸處少分。問無色界中既雲無色。死.生如何是悶絕攝 答即依前解四蘊分位假立悶絕亦無有失。此皆共成。

成唯識論了義燈卷第五(末終)

 

上篇:成唯識論了義燈

下篇:成唯識論演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疏部目錄

【註音版】佛說無量壽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

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註音版】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因明入正理論直解

因明入正理論直解 古吳蕅益釋 智旭 述 △解分為二。...

七十空性論科攝

七十空性論科攝 弘悲 七十空性論本論有七十三個頌,以...

起信論疏筆削記

起信論疏筆削記卷第一 此文之作本乎石壁。石壁慈甚蔓...

中觀論疏

中論序疏 吉藏製 僧睿是魏群長樂人也。少出家。依僧賢...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佛說賴吒和羅經

佛說賴吒和羅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

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

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註音版】佛說五王經

佛說五王經...

根本說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圓羯磨儀範

根本說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圓羯磨儀範 原夫贍部嘉運。至...

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分

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分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達磨笈...

淨土十要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重刻序 (此序西蜀潘存評點)...

添品妙法蓮華經

添品妙法蓮華經序 隋仁壽元年崛多笈多二法師添品 《妙...

【註音版】大乘造像功德經

大乘造像功德經...

【佛教詞典】吠題呬弗怛羅

(人名)Vaidehīputra,韋提希子。阿闍世王之別稱。...

【佛教詞典】調御丈夫

佛十號之一,因佛能調御修正道的大丈夫。...

佛教法器的種類

法器又稱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廣義而言,凡是...

因果報應不虛假

漢朝安世高,是南印度安息國的太子。童年即以孝順聞名...

聖嚴法師《地觀》

在平常的意識形態中,每個人都幻想著以為自己是很巨大...

西方極樂世界在當下

《彌陀經》上釋迦佛告訴我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

往生論(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婆藪槃頭菩薩 造 元魏菩提流支 譯) 世尊我一心,歸命...

牛年說牛---佛教裡的「牛」

農曆辛丑牛年即將來臨,牛與佛教有著殊勝的因緣,如著...

怎樣做一個正信的佛教徒

作為居士來說,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此外還有八戒,是...

念佛是修行的捷徑法門

淨土法門由阿彌陀佛大慈悲心、大平等心中所流出,盡攝...

17個啟迪人生的小故事

1. 一個人去買鸚鵡,看到一隻鸚鵡前標:此鸚鵡會兩門...

你只有一個胃

每年的6月24日,股神巴菲特都要吃上一頓天價午餐。此...

心總是被煩惱圍繞怎麼辦

問: 每天茶飯不思就是不開心,總是被煩惱圍繞怎麼辦...

脫離滔滔苦海愛河,免除輪迴之苦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普門品》 這是說...

【視頻】《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奕睆居士音樂唱誦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奕睆居士音樂唱誦

【視頻】《梵網經菩薩戒本》女聲念誦

《梵網經菩薩戒本》女聲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