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成唯識論了義燈卷第七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成唯識論了義燈卷第七(本)(論第九)

淄洲大雲寺苾芻惠沼撰

論雲。即依此前所說三性等者。解此前後。略為三釋。一雲無性先陳。三性後說。今釋外難即指論。雲即依此前所明三性中。世尊經中後時解說三種無性。雖前總說諸法無性。不為顯說三種無性。後方分別所說無者即依三性。雲立彼後說。非三性後方說無性。如第一卷釋外難雲若唯有識。云何世間及諸聖教說有我法。論主為答所說我法皆依識變。不是先說唯識後說我法。此解亦順深密三時 問既三性後陳無性先說。何故此論及深密等先明三性 答欲顯無性必依三性是故先舉。何以故。為能遍計必依所計方起妄執。所以先舉 問若爾何故深密經中先說三性 答彼為德本菩薩先問於何齊何立善巧菩薩。世尊為答於此三性齊此三性施設善巧。非始問答所說三性。如百法論問答一切法及以無我非先不說。又深密經中勝義生菩薩。不牒前說三性為問。但舉世尊先說諸蘊.諦等善巧。何故復立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明不是前先說三性。今外舉經難此前說。故論主答不違彼教後說無性 一雲前.後經說三性.無性。故今論雲即依此前。此前兼二。依此論前。及依經前說三自性。觀生意樂密意趣故後立無性。今此為會顯不相違 問何故先說三種自性。後說無性 答順機欲故。欲顯無性依三性故。故顯揚十六雲。當知無性不離自性。是故先說三自性義 問若爾何故說三性教為第三時。應第二時。在空前故。又準深密。同坐一經非前.後故 答經辨三時非約前後。但以類相從有為第一。空為第二。俱為第三。以三自性遍計是空。餘二是有故當第三 又據漸悟一類菩薩說此三時。非望頓悟 若爾何故先說了義。後陳不了 答華嚴等雲。譬如日出先耀高山。於大乘教頓悟先熟故先三性。漸悟後成後說無性 若爾復違法華等教。以為漸悟第二說空第三空有。如何得言為漸悟故後時說空 答約頓.漸二性無性在後。偏據漸悟初.中.後殊空為第二。今此論中通對頓.漸兩教前後。故云即依此前頓悟菩薩所聞三性。後時為彼漸悟菩薩密立無性。故不相違。本疏所明意含二解。此順經文有前空後 又釋二教非定前後。深密且對一類宜聞有.空前.後。論雲即依此前等。此順華嚴如來以一語言中。演出無邊契經海文。各有一理任情取捨。然第二勝。依文對機有差別故。

論。雖依他起非勝義故等者。雲非者無也。無無分別智所緣之義故。故名勝義無性。故顯揚十六雲。由無勝義性故。此意依他名勝義無自性性者有二義。一由依他體非勝義性故。名勝義無性性。無者非也。一由依他無自然生性。亦名無自性性 若爾應雲勝義生無自性性。何故但云勝義無自性性 答言勝義無無彼勝義。若言生無恐緣生亦無。又不無生無故。但言勝義無。又濫二性。亦是勝義亦是生無前已說生無。今但說勝義無故不雙無。又復依他不但自然生無。所執相亦無故不言生無。又復無彼勝義無。不無相生無。據無分別智境義。依他不是故云非勝義 問何故不名非勝義無性。而雲勝義無性 答顯密義故云勝義無性。勝義是相生無之所顯性。又顯依他上勝義性無。即勝義無之性。亦名勝義無性。略去之言。總雲勝義無性性 何以得知有其之言 答深密第二雲。無自性性之所顯故 若四俗真相對而辨。依他亦是後得勝智家之境義。若約親緣。後得相分亦得是清淨所緣名為勝義。深密等但說根本清淨所緣。雲依他起非是清淨所緣 又勝義有三義。一勝之義。二勝為義。三勝即義。通本後說。四種勝義皆具此三。唯初世俗不具此三不名勝義 若爾何故唯說真如 答欲顯諸法真實性故。故深密經云。是一切法勝義諦故。無自性性之所顯故 故今此論名識實性。要集不悟雲本所說違經謬說 問依他非勝義。亦說依他為勝義無自性性。圓成非緣生。亦得說圓實為生無自性性 答不例。若約遮詮非是生無自性性故。雲生無自性性。即謂圓成非是生無自性性之性。若約表詮是生無自性性故。言生無自性性。即以顯是前二性之性故不相例 而要集雲相例皆得。准此知非。又複本疏雲依他起亦後得勝之義名勝義。即斷違經。說依他等為相無自性性等。出何聖教。即非為謬。

論。而濫第二故此不說者。西明雲。恐此依他勝義。濫第二生無自性性故此不說 要集雲勝 今謂不然。彼經論中說二勝義。依他在初。圓成第二。恐依他勝義濫第二圓成勝義。就解勝義相對簡濫。何關生無自性。畏濫簡彼何故須簡。此中意說。諸法勝義唯識真性。彼非實性恐濫故簡。若以依他恐濫生無自性性。不說為勝義無自性性。亦應依他名圓成實。恐濫第二依他起。不說為圓成實。既約別義名為勝義。與生無自性。義不相濫故不須簡。同名勝義濫故須簡 問何故三種皆云無性性 答且相無自性性。初言相無自性是法本性。相自體無。重言性者教立為性。意顯於相無自性說為相無性。非說有性名為無性。餘二准知 問何故顯揚十六。但云相無性等。不言相無自性性 答彼略本性但舉施設。故彼論雲。當知由三無自性說三無性。一相無性。謂遍計所執自性。由此自性體相無故。此意說。相無性者。即說遍計所執自性由彼體無故說為相無性。餘准此知 問三性俱無。云何深密但說遍計及圓成實。為無生無滅等。不說生無自性。為無生無滅等 答非由別觀三自性故起遍計所執。但總於二性增益遍計所執自性。說遍計性無生滅等。即通依.圓二上遍計。不欲說彼依.圓二無故。不得說生無自性性無生無滅等。以有生滅。圓成體常故無生滅。性非雜染故本寂靜。如解深密第二.瑜伽七十六皆悉具釋。

論。謂具大乘二種種性等者。性種性明本有性。明性有無.正助.隱顯。廣如能顯中邊惠日論辨。然瑜伽三十五雲。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名本性住種性 西明四解。第二為正。正取無漏法爾種子簡異無性。故云殊勝。不可舉果位等名為六處。善戒經云。謂陰界六處。故知六處是內六處。內六處中意根處攝無漏種子。是六處故。非遍六處皆能持種。亦不得雲具顯果位內外六處。外六處中不持種故。說因性故 然有難言。若在內六處名為殊勝者。二乘法爾.及聞熏習.無性人種亦在六處。豈名殊勝。故取六位資糧.加行.見.修.等覺及妙覺位名為六處 此亦不然。瑜伽二十一雖解聲聞與此意同。雲附在所依有如是相六處所攝。從無始世展轉傳來。豈許小乘亦有六位。若云據不定說。定姓如何。又如何言六處所攝從無始世展轉傳來。豈六位種法爾差別 若爾菩薩與二乘同。何名殊勝 答且望無姓總名殊勝。非唯簡小得殊勝名。若不許小亦名殊勝。違二十一。彼雲如是種子非於六處有別異相。即於如是種類分位六處殊勝。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 又由此文雲六處者。唯目六內處。非果位等 習種姓者。本疏雲。聞正法已令無漏增名習種性 顯成佛因及悟入唯識。有漏非正。非能正悟。非正習性。兼者亦是。唯識第二雲。聞熏習中有漏性者感勝異熟。非生見道等。雖本有種。因聞熏故亦名聞熏。如攝大乘及瑜伽論皆云。多聞熏習所依非阿賴耶性所攝習氣。若取有漏賴耶所攝何云非攝。又無性攝論雲。為長能觸法身種子者。為欲增長一切大乘多聞熏習。由此為先得法身故 問從何位去名為習性 答從勝解地已去。皆名習種姓菩薩。性種姓者。據未發心本無漏種。習種姓者。據發心已所熏成種。地持論雲。若從先來修善所得名習種姓。瑜伽三十五雲。謂先串習善根所得是名習所成者。就顯相說。簡未熏習。非謂初修不名習姓。故雜集論第十三說。有四順解脫。一依憑順解脫。謂從善法欲乃至為求解脫。皆名順解脫分。既名順解脫分。故是習種姓 西明釋雲。十信已前名性種姓。十行已上名習種姓。又解仁王第一十住.十行.十迴向如其次第習.性.及道菩薩本業經亦同。不說十信為習種姓。而仁王言伏忍聖胎三十人者。且舉方便說十信。非即十信為習種姓。又信有二種。一位地十信。即在十住前。故本業經云。未上十住前有十住名字菩薩常行信等十心。二行解十信。通十住已上。即十住.十行.十迴如次配屬習.性.道種三位菩薩。說位地信非名種習 今謂不然。初判十行已上方名習性。十住菩薩豈非習收 又云。仁王第一十住.十行等。如次習.性等。本業經同。不說十信者 不然。仁王第一無別十住.行.迴向名。即信.止.堅如次配習.性.及道種。不可違文判十信等是三方便非住等收。本業經等不說十信名者。依總位說不論別行。據十信是十住所收。有別說者。以初住難離出十信。如四善根內門難故。第十迴向位中別開善根。既迴向收。十信定是十住所攝。仁王.華嚴.優婆塞戒經等。皆說四十二賢聖不說五十 又云。十信等是十住等方便即住等收。如初近分屬初定攝。又若十信位地在前。仁王經中復有十善菩薩。豈可地前開為五十。又位地十信在十住前。行解十信通十住已上無聖教說。若云本業經云未上十住前有十位名字菩薩。常行信等十心。即證位地十信在十住前。於此位中經幾時修。又仁王經十千劫中行菩薩道始入十信。豈位地信前更十千劫為十善位。此既不立。位地十信亦不應開。又設縱別開。何廢得是習種性位。仁王經等於習種位分諸王位。言銅輪王是習種姓。不雲前非齊此已前方是習種。但前習未勝未得銅輪。據勝習時得銅輪位。言習種性作銅輪王 若爾性種姓等應亦通前 答不例。於習種位前後勝劣分出餘故。又菩薩地明性種已次明發心。發心即是習種姓位。不可說彼據不退位已後方名發心。下文復雲退與不退俱名發心。法華經中舍利弗等曾發大退。佛雲汝等所行是菩薩道。又云令發一切智心猶在不失。故知總名發菩提心。不唯不退 又四十七明十三住雲。勝解行住。從初發心乃至未得清淨意樂名勝解行住 又四十九說有七地。勝解行地即第二住 又云始從勝解行地乃至到究竟地。於此一切菩薩地中。若其十信非在習種。即勝解行等攝行不盡。非未發心非性種姓。不在十住非勝解行。若云雖非十住勝解行攝者。既許行攝何非習種。又善法欲已去得名為學。有為善法名為學法。何非習種性。據起現行發菩提心行熏成種已即名習種。不爾二乘迴心向大。經八萬劫乃至十千是何菩薩。不可得云是性種姓。何以故。所修諸善非不思擇。於大菩提非不趣求。雖未得入資糧勝位可名習種 或創發心及二乘迴向八萬劫等非勝解行。行未勝故。未在僧祇故。雖然不得在僧祇數及資糧等可名習種。無文定判十住已前不得名為習種菩薩 問十住中已能八相成道與佛何殊。何等是佛所現八相。何等是餘所現八相 答未見文辨。且為一解。佛現八相具足長時。始終不異。菩薩化生隨宜暫現。或不具足。前後或異。或複本形。故與佛別 問十住.十行等十皆名住等。何故十信但一得名。餘不名信 答立名不定。如三空門初一名空餘二非空。又十住等各別位故皆名住等。信非別位非皆名信 問退.不退諸說不定取何為正 答不退有四。謂信.位.證.行。位如常顯。於十住後說言退者據證法說。言不退者據位乘說。餘皆准此。或說發心皆不退者據上品說。或為因能令後不退。非發心已即能不退。少可會多。不能煩舉。

論。於二取隨眠等。問華嚴第十解十住菩薩中雲除滅諸煩惱永盡無有餘等。云何此言未伏二取 答因邪教邪師所起不共無明伴煩惱類盡。非盡一切自分別生。及俱生煩惱 又解說佛法功力能滅煩惱非皆已伏 又解自分別伏。邪師等起不能伏滅。緣起經文二互隨會。然疏下結。故此位中自分別煩惱未盡。故前解正 准發菩提心。緣力發者名不堅固。因力發者名為堅固。起惑亦爾。邪教起者易除。自力起者難伏 又解經據少分有能伏義。論依全分云不能伏。初後解正。疏文似脫。更勘正本。

論。多住外門等。疏會華嚴云不共無明此已伏故 問不共無明迷諦理起不信因果。十信第六信心不退。於因果理已生信解。即不共無明十信已除。云何說言第四住伏 答十信第六深生信心不謗因果。不廢猶於諦理不了。故第四住方伏不共。雖未證解而能信解 問准前釋內法異生若放逸者。由三無明為緣不說有不共。云何今云不共無明第四住伏 答據不信因果不共者說。第六信前雖起暫伏。不由彼故發惡趣行。或因邪教所起不共放逸不起。若於諦理迷名不共。第四住伏。

論。法空智品與俱起故。此破安惠。然疏雲第七有法執。法空智起即不行。第八法執有。法空智起此應滅者。是破餘師。非安惠師。或寫者誤 若破安惠。應雲第七有我執。生空智起即不行。第八法執有。法空智起此應滅。

論。七轉識內或多或少如煩惱說者。據煩惱俱數多少等。雲如煩惱說。非是定判一切所知定與煩惱同種而生。又所知障執必是惠。與無明俱。異熟心疑此等名數。諸識所起數如煩惱。然疏雲無離煩惱別起執故。故數多少與煩惱同者。據俱時起不斷煩惱身中所起所知障說。若許定同。如二乘無學已斷煩惱。猶起法執後熏成種。寧有煩惱與同種生 又異熟心疑人杌等是所知障。豈與煩惱同種生耶 問執杌迷人既是所知。為是法執為非執耶 答是法執類。非正法執。執必癡俱。彼非癡俱。是異熟故 又釋是執。若業感異熟不與癡俱。異熟生寬故與癡並 或迷杌心與其無明通俱.不俱。俱者是執。不俱非執但是等流。

論。此於無覆無記性中等者。問所知障中有法恚愛。法恚即嗔。云何無記 答有二解。一雲望煩惱說嗔唯不善。望所知障即是無記 二雲法恚亦是不善 若爾應縛能感異熟 答雖是不善望義有別。不名為縛。亦不感果。二解前正。論說無記不通不善。

論。此位二障雖未伏除等。問三種練磨等何別何位 答三別者。一怯時長難到。二怯行廣難修。三怯果妙難證 或可。初總雲廣大深妙。通因及果。以俱廣大皆深妙故。或因廣大果深妙故。由此長時修方圓滿。深妙難成長時方到。故此論雲。一聞無上正等菩提廣大深遠。後二是別。又三練磨各通三處。於彼長時引他已到省己有能。麁善尚能感於上界遠妙之果。我有妙善。何不能得深遠大果。乃至圓滿轉依彼既已得。我亦應爾。省己有能既有妙善何不能證。故疏雲。初且舉菩提。後且舉轉依。論實皆得 問此練磨在何位者 答准此論文雲此位二障雖未伏除修勝行時有三退屈。而能三事練磨其心。在資糧位通三十心不可別配。不爾十住應不能修十波羅蜜行。未能起堪能練故 又解亦通加行及七地前。唯除見道。以唯在定。又復時促。四善根位雖伏二障分別起者。俱生未伏。以文不言分別未伏故通俱生 又七地前雖伏煩惱。所知未全。要須加行故。又樂於下乘般涅槃障五地方斷。雖未斷時不退趣彼。或可起心。不爾如何五地方斷。設不起現種至此除。故未斷前猶須練磨。論且舉初影顯於後。如斷四處不唯地前。諸疑離疑執著.分別七地猶有 又解三練斷四處障但在地前。論文不說通地上故。地上二障煩惱障品皆能伏故。所除四處據分別說。然無文斷。任意取捨。

問准雜集十一。復修瑜伽有其五種。謂持.任.鏡.明.依。依謂轉依。即是見道。持.任.鏡.明此四為因得轉依果 持.任等四依何位起。復是何法 答准彼論雲。依煖等位。即通四善根皆有此四。持即聞惠。任思惠。鏡即修惠。明謂所觀。無能所取 或鏡即定。明者是惠。煖.頂.忍三各因此四方得修滿入世第一。或無持.任。以上品忍唯一剎那即入世第一法。唯定時促故無持.任。但依此位有持.任.等。非必四位各有四種 又解四位各有此四。持.任二行非是聞.思。以在定中依憑聖教故以為持。論雲如所多聞安立止.觀所緣境故。與定相應如理作意以為任。無倒思惟任持心故。即所依定名為鏡。雲此三摩地猶帶相故。能觀之智名為明。雲謂能所取無所得智 又釋持.任等唯除真見及佛果位。佛果位中更無果故。真見位中無影相等故。通所餘位。故顯揚二十雲。有五種法能攝一切瑜伽行者諸瑜伽地。八地以上義說聞.思亦緣教等。故通為正。又四善根亦親蒙佛而為教授。故莊嚴論第七頌云。自後蒙諸佛法流而教授。釋雲從此已後蒙諸佛如來以修多羅等法而為說之 准此文意。或蒙教授已修持.任.鏡.明。持謂於教起六種心。任即次起十一作意。鏡即修九種住心。明又依智作諸神通。或不配此 然四善根及持.任等。皆初祇滿心方始修之。莊嚴論第七雲。行盡一僧祇長信令增上等。已後方說起四善根。諸教皆同。自古諸師意解不同。取文各別不得教意。教意菩薩修四善根。有正修滿位。有仰修習位。仰習作觀通三十心。如唯識觀等成就在見。學即通前。此亦應爾。學雖通前。正修成滿即在於後。資糧等位可得仰習。觀所取無伏我法執。觀能取無能伏於法執。不爾如何能伏二執。雜集.莊嚴.此唯識論等。據正修位不通資糧。瓔珞本業經云住於十住修學四善根者。是仰學修習。然梁攝論雲。如須陀洹道前有四方便。菩薩亦有四方便。謂四十心者 或如小乘五停心觀.總相念處.別相念處合四善根為四方便。如四十心。非四善根名四方便 或言總意別。意取四十心滿修四善根。文言略故但云四十心 或翻譯謬。魏.梁.隋.唐同本異譯。餘本總無。故筆授謬。大品經云墮頂菩薩墮聲聞.辟支佛地者。或學觀所取似頂名墮頂。或本二乘在於頂位迴心向大亦名菩薩。故云墮頂菩薩。說此等退墮二乘地。於理無違。然本業.大品更撿彼文 問四善根既屬初劫。云何言福智滿已。大莊嚴論云何言行盡僧祇。雜集如何言過第一無數劫 答約多分說。又據初劫定散雜修。已滿已過已盡純定所修此位方作。

論依明得定者。明者無滿惠。今言明者無漏惠明之前相。立以明名。求此前相今者現起。故名為得。即所得名得。明即所得。持業釋也。故無性攝論雲。明謂能照無有義。智所求果遂故名為得。此論復言。初獲惠日前行相故立明得名。即無漏惠日正名為明。此明前相亦名為明。無性論雲明謂能照無有義智者。此未正能照。照之前相立能照名。此依證達惠為明解。故經頌云。非不見真如而能了諸行。如名道火意喻事火正熱燒照前之煖相。似彼燒熱立以煖名。非體不煖。但非正火。非正名煖。若觀無義智體即明。何名前相立明得名。下亦不應雲明相轉盛。又此明得即是尋思。無性論雲。假有實無。方便因相說名尋思。又無漏智可不名明耶 問依定所發是下尋思。何不名下尋思定名明得定耶 答望義有別。照所取無名之為明。推求所取假有實無名為尋思。故無性論雲。於加行時推求行見假有實無方便因相說名尋思。下文明謂能照無有義智。言定舉照義。明觀舉推求。互舉無妨 問明增亦所求果遂。何不名明增得定 答煖相在初偏立名得。故無性論雲。此定創得無義智明。故得明得三摩地名。餘既非創。不與得名 問若爾應雲得之明名明得依主釋。何名持業 答舉能並所可依主名。今此所得立以得名。故非依主 或可。得是推求體也。明者是照用也。體能有用。得之明名明得。明得之定。並依主釋。或隣近釋。定非明得。明得俱定名明得定。

依無間定等。此後無間即入見道立無間名。若以智名無間。即無間之定。依主為名。此定無間即入見道名無間定。即持業釋。不同明得。定非明故。無間非智。但無別隔即名無間。智定俱通 西明解。第一法觀名為無間。此所依定名無間定。即依主釋。闕持業釋 無間名寬。非唯智故。通二釋勝。不同前三。以名狹故 問准論雲。名.義相異故別尋求。二二相同故合思察。離合為四。與瑜伽同。何故無性攝論第六雲若名若義自性差別假立自性差別義。如是六種義皆無故 答彼論談法有其六種。若尋思觀即名.義別開。二自性二差別合觀故成四種。瑜伽三十六.顯揚第六.無性第六.大莊嚴論十二。皆說四尋思.四如實智。無說六尋思處 西明雲離即為六合觀為四者 准此知非。廣釋名.義.自性.差別。如攝論第六.瑜伽三十六明。

論。如是煗頂依能取識觀所取空乃至世第一法二空雙印者。此牒前釋悟入三性結前所明。以煗.頂位未觀能取無。雲依能取識觀所取空。以彼所取名.義二種依能取識而假立故。此觀名.義初.後二位。無心外境但依內心。一重唯識。亦分悟依他。中忍起位觀能取空唯識如幻等。第二重唯識。初悟入遍計少分未悟能取亦遍計故。第二全悟遍計所執。亦知能取性非有故。亦悟依他。上忍.第一單雙印彼能所取空。並悟圓實。此言悟者據似悟說。非是實悟。故下結雲。安立少物謂是唯識真勝義性 問若上忍.第一悟圓成者。何故云此四位中猶於現前安立少物謂唯識性。准此應通四位 答既言於四位中。明簡上忍及第一位。不爾但應雲於此四位。何須說中 又解於煗.頂位觀名.義二離識是無互不相屬名悟遍計。觀名.義等唯有識量及假名義名悟依他。忍.第一位悟圓成實。此依攝論名.義為客處解 問中忍起位觀能取空。上忍起時方始能印。應於忍位方悟依他。如何初二說悟依他 答攝論據少分名悟依他。下中二忍從上忍說名悟圓成。或下忍位印所取空。心所變空是依他起。據真如理空即圓成實。故攝論中引莊嚴論雲。住此二無真實理 問准無性攝論。初悟遍計。次悟依他。後悟圓實。准此論第八引經頌云非不見真如而能了諸行等。即先悟圓實。次悟依他。又復無性攝論初文。地前悟初二性。第二文地前通悟三性。何故不同 答依學觀察趣入方便相似悟說。先悟遍計。次依他。後圓實。即觀名.義更互為客知彼非真。次觀唯量及唯假等。若依真證要達圓成方知識幻。故彼此說各不相違 若爾何故攝論復雲於繩謂蛇智。見繩了義無等。准此即先悟依他次悟遍計 答此約悟入除執而說。初雖觀彼名.義等無未能決定。要知依識已彼執方除。如見杌時方除人解。攝論亦云。如是依止唯識顯現依他起覺。捨於六義遍計執覺。不要先觀依他起已方觀遍計。故不相違 又釋於繩起蛇智等據久學說。名.義互為客等依初學明。准此等文悟.入有三。一初悟遍計次悟依他後圓實。即名.義互為客是。二先悟依他次遍計後圓實。即見繩了義無等是。三初悟圓成次依他後遍計。即非不見真如等是。入位亦三。准初總在見道前。准後總入見道後。三初二性在見道前悟。圓成實性入見已悟。即見繩了義等。故彼論雲。如是依止圓成實覺。遣依他起迷亂之覺。及彼次下故似唯識亦不得生。由是因緣住一切義無分別名。於法界中便得現見相應而住。爾時菩薩平等平等。所緣能緣無分別智已得生起 問於此四位但遣遍計不遣依.圓。即觀假有及唯識性。云何言世第一法雙印二空 答偏說印空。非不印有。由久妄執名.義等有不了依.圓。觀彼空時能悟後二。故說印空理亦印有。故下云。猶於現前安立少物。謂是唯識真勝義性 問安立少物謂唯識性即是有觀。印彼二空即是空觀。空.有既乖。如斷.常見。因何得並 答執.不執殊故得俱起。又觀無二即顯空性。是圓成實。據相似說。印此空性名印二空 若爾何故前雲忍境.識空故亦名忍。准此正意印二取空 答准此前後雙印空.有。前說為好 問既言雙印。印二取空及依他有即是觀俗。印二空性謂真勝義即是觀真。真俗雙觀五地方得。云何地前已能合觀 答五地合觀據二智並起或真證說。此據相似非是正證。俱帶相故亦不相違。

此空有二相。西明雲。三藏二解。一雲於四位中初二觀所取空。後二觀能取空。如是觀時名等四種或六或四假有實無。假有是依他性。即是有相。實無即遍計。此即空相。二相皆滅安立真性。二雲前四位中有能所取空相。與相分空相不一不異。無別體故不異。有無別故非一。然彼空相唯是所緣非緣。以無體故。當情現者從緣生故是所緣緣。故說觀心帶有無相 今謂二釋俱傳為謬。何者且初解雲。初二觀所取空。後二觀能取空。不應道理。世第一法雙印二空。即雙觀二空。豈印二空而不觀耶。第二釋中緣二取空。所變空相名為有者。豈可唯欲除此相分之有相。不除識性之相分耶。不爾如何言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復如何言後觸無所得。故知觀二取為空。觀識及性為有。猶帶此二故不證真。不可唯說緣空相分說之為有 問言皆帶相故未能證實故。說現前安立少物者為在何位 答准文正在四善根位。既明前位雲。皆帶相故未能證實 又云帶相觀心有所得故。又教授頌云。菩薩於定位觀影唯是心等。故在定位。然不堅執是定現量 要集雲。據出觀位說。觀中現量不作此解 今謂不爾。若許觀中不帶空.有二種相者。應觸無所得。即住真見何名加行。又亦應伏相.麁重縛。復違前諸文。

論。此加行位未遣相縛者。本釋如疏。今又助釋。此相縛體由第七識二執為本。令諸識中不能亡相。為相所拘。然前第五雲。由我執故令六識中所起施等不能亡相。據執我能行佈施等及有受者。若執所施不亡相者。豈我執耶。由執法有故不亡相。設雲見所施屬我之物。是我所見亦我執起者。於餘度中不亡相者。豈皆執為我所耶。故瑜伽論但云染污末那為依止故。彼未滅時相了別縛不得解脫。不言由我。望菩薩說名為染污。二乘不行無相施等。又前釋言。言相縛者。謂於境相不能了達如幻事等。又若我執為相縛者。二乘無學斷此我執應無相縛。此等迴心加行等位應無二縛。又觀安立應能斷縛。何故瑜伽六十四雲若離非安立諦二種解脫不應道理。二乘但能觀安立諦。故知二縛未得解脫 問若爾二乘無漏後得既行於相。應有相縛 答以漏無漏性相違故暫能伏除。雖行於相不為相縛。即據此理四分相望為所緣者亦得名相。雖非相分而是境相。前第五雲。由斯見分彼相所拘者約顯相明。非唯相分名為相縛。故瑜伽七十五雲。相.麁重縛有十四種。五於所知境無智縛。六於能知智無智縛。既能知所知俱名相.麁重縛。明見分等亦得名縛。本疏復雲。如前第二卷引。眾生心二性。內外一切分所取能取纏等。證四皆縛。西明.要集俱悉不許見.自證等亦名為縛 要集難雲。若由說纏即說縛者。如何論師引彼經頌。證成有漏.無漏四分。無漏無縛非證無漏 今者為通。且據有漏證有四分。顯知無漏亦有四分。若說言縛不得證無漏。亦應說眾生言不得證佛有 又云正智證如即無相分必有見等。故知不由有見分等。自證分等有了.不了 此難非理。據有漏說不約無漏。如何得舉無漏為難。

言麁重者。諸文不同。具如疏引。言如別抄說。麁重不同略有五種 一二障種子名麁重。即此論頌捨二麁重故便證得轉依 二二障所引生所餘習氣無堪任性名為麁重。即下斷障中雲。二障所生無堪任性。如於二定說斷苦根 三二障現行名為麁重。即說惛沉正障輕安。違細輕故名為麁重。如第六明。又對法第十雲。領受麁重。即異熟受能障定故 四諸有漏種總名麁重。顯揚十六說依他自性由相生麁重。麁重為緣又生於相 五一切有漏種及現行名為麁重。瑜伽五十八雲。麁重縛即一切有漏法。應知此中或漏所隨故。漏所生故名麁重。或漏自性故。或相應故。名為麁重。何以故。瑜伽六十四雲。無所堪能不調柔相是麁重相。此有五種。一現重相。二剛強相。三障礙相。四怯劣相。五不自在轉無堪能相。由此有漏隨其所有。總說有漏名為麁重。望無漏說。不善.無記名為麁重。即二障種.現及無記受望善心說。善有堪能故。或唯說散名為麁重望定而說。定有輕安故。前五相中具.不具等隨其所應。且有漏善或名麁重。漏所隨故。或非麁重非漏性故。非種子故。非習氣故。所餘或名麁重。或不名麁重。或唯說煩惱名為麁重。漏自性故。或通二障名為麁重。執自性故。漏性漏俱故。或唯障種說為麁重。以漏執性性沉隱故。生現障故偏得其名。或唯習氣名為麁重。以微隱故。性難斷故。諸說不同准此會釋。

論。菩薩起此煗等善根等。若二乘人增上忍.世第一通依五地。中.下忍及煗.頂可通中間。非是見道近所依故 又解方便可通。若成滿者非在中間。若大乘者。上忍.第一唯第四定。餘可通依近分.中間 又解中.下品忍及煗.頂二方便通依。成滿唯在第四靜慮故。今此文雲。雖方便時通諸靜慮。而依第四方得成滿。准此成滿當不通下。故知中間定不得有三乘成滿。方便皆通。以入見道七十一及六十九唯說五依非中間地。西明.要集俱許得依者。乖文自說。西明引瑜伽第一百雲。復有九依能盡諸漏。謂未至.中間.四靜慮.三無色。能起斷惑能起善根。理必應爾 今謂不爾。彼說盡漏約修道斷。非謂見道。七十一雲三五依生。及六十九現觀依未至.及四靜慮。不說無色.及以中間。若以九依能斷為證。亦應無色能入見道能起善根。若許起者違涅槃經煗等善根是色界系。及七十一.六十九文 又此論中.及六十九.顯揚論等雲依欲界起四善根及入見道者。就斷煩惱並大乘中頓悟者說。若漸悟者斷所知障色界亦許。二乘迴趣亦依彼身起四善根入於見道 問既許毘缽菩薩生色.無色。雖是頓悟。亦依彼身起四善根。應通無色亦有善根 答煗.頂.下忍容許上生。非隣近者可許上生。雖許上生所起煗等是色界故。定.惠均勝非彼地法以惠劣故。言生上地不起下者。據諸凡夫及二乘說 或四善根菩薩生彼不能現起此四善根 或不上生。資糧位中許有生上未起煗等。作此說者順諸經論。

論。實證二空實斷二障等。傳三藏解頓漸二師合二十五釋。且漸斷師有十四釋。且煩惱.所知各分三品總有五解。一雲即各三品先斷煩惱三品之中。各有無間.解脫成其六心。次斷所知既起異類斷道即起勝進復有一心。總有七心。次斷所知三品亦有六心。欲入相見起一勝進。亦總七心。合十四心真見究竟。何故入相起勝進道。以相見道未曾得故 問准第十雲剎那剎那前後相望皆具四道。即不別起。何故今說有十四心 答彼別師義 又釋彼據修道。非創初說 問瑜伽五十五但說二障各分上下。別總三心真見究竟。如何今說有十四心 答如此論會依真假說。實相見道重法於前。以曾得故。各下品別法。中.上合法。故說三心。非實如是 二雲所斷之障雖成六品。斷煩惱已欲斷所知。一類緣真更不別起勝進方入斷所知道。故十三心真見究竟 三雲從真入相以曾修故。勝入劣故亦不起勝進。但十二心 問從真入相不起勝進。從相入修真無漏道起勝進不 答相入真修難故起勝進道 或已曾得入修。不更起勝進道。雖有二解起將為勝。非相見後即入修道真斷惑道。中間起散別時方入修真斷道故有勝進 四雲准第十雲二乘根鈍漸斷障時。必各別起無間.解脫。菩薩不爾。即後無間是前解脫。斷煩惱時有三剎那無間斷道。起勝進道欲斷所知。即為煩惱第三無間之解脫。即有四心。斷所知中三品亦爾。欲入相見起勝進道。即為第三無間解脫。故但八心真見究竟 五雲斷煩惱障三無間已即斷所知不起勝進。即以所知初無間道。為彼煩惱第三無間之解脫道。故但七心真見究竟。准此應為六釋。以入相見亦除勝進。准前一解 又解二障各分上下。麁細難易斷差別故。如佛十力根上下力中根隨應屬上下故。斷障亦爾。中品隨應由觀行者意樂力故。隨上下斷故各分二 若爾云何名為漸斷 答由上下別得名為漸 又解本意二障各二不分中品。以各麁細易難斷故。二障合有四品斷別。亦有五釋義准前明。准其義加亦應六釋。義亦如前。又解二障。各分上下。二障下品必各別斷。以創斷故。二障上品即合共斷。以能重起斷障道故。以前斷彼二下品故。即以煩惱下品為下。所知下品為中。望初難故。二各上品為上。以難斷故。既三品斷。於中四釋。一雲七心。三無間道三解脫道起一勝進入相見道。二雲六心。從真入相不起勝進。三雲五心。後無間道是前解脫斷。第三品別起解脫。從真入相起一勝進。四雲四心除勝進道頓斷師義有十一釋。且斷二障各三品中。各下中上共合為三有其四說。一雲七心。三無間三解脫起一勝進入相見道。二雲六心。除勝進道。三雲五心。即後無間為前解脫。第三無間後起解脫及一勝進。四雲四心。除勝進 問既有七.四剎那差別如何名頓 答二障同斷名之為頓 若爾云何五十八等說三心耶 答同前漸斷釋彼三心 就斷二障各分二品亦有四釋。義同於前 就斷二障各一品中有其三說。一雲三心。一雲二心。一雲一心。義說為二。無間.解脫。能斷障故名無間道。證無為故名解脫道。此論雖多剎那者。是餘師義。上漸斷十四。頓斷十一。總二十五釋。又傳二十六釋。漸有十六。頓斷有十。

且漸斷中十六釋者。如斷二障各三品中分為四釋。於前釋中但除斷煩惱已起勝進道方斷所知。餘釋同前故但四解。斷二品中同前除勝進亦只四釋 又二下品別斷。上品合斷中。亦同前四解 各一品中亦有四解。一雲五心。一雲四心除勝進。一雲四心。即後無間為前解脫。別起勝進入相見道。一雲三心。亦除勝進。總十六釋 頓斷十釋者。各分三品合頓斷中。同前漸斷除一勝進亦為四解。各分二品亦同前漸分為四解。各一品中但為二解。無唯一心義說為二之中解也 如漸.頓斷各分為三。俱非正釋。各分二中第二二中後二釋正。順教文故。頓中各一初二解正第三及餘皆不正釋 西明雲。雖二十五釋理猶未盡。各一品中合有漸.頓二師說別。合二十八釋 今謂此說亦未盡理。一西明但聞三藏前二十五釋。不聞二十六釋。各一品中就西明釋但為三解。合有四釋如前已明。亦少一釋。又前三品二品之中斷煩惱已。欲斷所知應加勝進。前三類中各少一釋。不可說言一真見道不可別起勝進。以所釋障品類別故。又多不正故作此解 要集雲。有解雲。二十八釋亦未盡理。各一品中漸斷障家合有五釋。一個三心。二個四心。一個五心。一個六心。加西明二。又三心見道但為四解。亦不盡理。加前三解。一雲初二心是二品無間。第三是前二解脫道。又從第一入第二。從第二入第三。既是異類應有勝進。即合七釋。合三十三方得盡理 今謂不爾。三心見道初二無間第三解脫。與前各一三心何別。應除此解三十二釋 要集雲。此皆未盡。於一品頓斷之中合有四。即一無間斷惑證滅義說為二。只是一心。入相見時起一勝進。故為四解。又三二一各別斷中。從斷煩惱欲斷所知各起勝進。即加三勝進。於有解三十三釋中。除三心見道二釋但存五釋。於無間後不許起勝進。但取二心無間一心解脫合三十一。加勝進四。一品頓斷中加一。漸斷之中一二三品各加於一。合三十六釋。於中一二三品各十有釋。三心見道有其六釋 今謂不爾。四勝進道應頓斷中加。漸斷之中準有釋有。又可許各一品中。頓斷只得有四。漸斷有五。三心見道二無間一解脫過亦同前。應三十四釋。今者義准合三十九。各二三品中漸頓各六釋成二十四。各一品中共有九釋。如前准知。三心見道合有六釋。後無間道為前解脫釋中。於斷下品煩惱障已亦起勝進。或除相望無間解脫。但於別起無間解脫。斷下煩惱欲斷所知。起一勝進為一解。又斷中品起一勝進。趣總斷道亦為一解。

論。二相見道等。若依漸斷是真見道。解釋如前。故五十五雲。云何名為第四現觀。乃至雲善根無間有初內遣有情假法緣心生。能除耎品見道所斷煩惱麁重等。故知真見漸斷非頓。皆如疏引 若第二師亦如疏引。說三品心如次下會。又雜集第九雲。又如上說見道差別皆假建立。非真實爾。何以故。出世位中各別內證絕戲論故。亦不可雲此依十六。論雲皆假。若說十六。但應云是假建立。何須說皆。故知總.別二種見道皆是假立。若爾頓斷家引。又所緣.能緣平等平等智為其相。亦應是假 答不爾非差別說故是真見。已下方雲。又遣各別有情假法假等。三心見道是差別說。故假建立。

論。前二各法各別緣故等。疏有三例。此即別緣名法。總緣名類 西明雲。但有二例。一約三心。二約十六心。雜集第九緣如名法。法之智故。瑜伽等前二名法。第三名類。護法釋雲。各別緣如是法之智。後總緣者前二智類。類即智故。故下云言後聖法皆是此類 要集雲。有釋為勝。如體非異不可說類。能緣之智前後雖異是前智類 今謂不爾。瑜伽五十五但云又前二心法智相應。第三心類智相應。亦無文釋。五十八云是如智相應類者。釋一心言。意謂三心別斷。何名一心。以同緣如智無別故名為一心。不釋法.類。若以彼證。總名為類無有法智。然此論雲言後聖智皆此類者解十六心。非是三心。三心之中自云前二名法智。各別緣故。第三名類智。總合緣故。又十六心由第三心緣第一二。謂後緣如智皆是此類。由第三心作種類印解名為類智。今此第三亦自緣如。何得同彼。又此論自釋。何故不依。若言此文不釋法類智名所以者。何須說雲各別緣故總合緣故。故者所以。即辨法.類得名所由。故本釋勝 問大乘真見斷二障。據彼總別立三心。二乘真見斷一障。應亦別總立二心 答說六現觀既通三乘。現觀智諦現觀之中辨此三心。故許小有亦復無妨 又解不許。二乘唯觀安立諦故。此非安立二乘不作。若許作者。何故諸部小乘之中。皆不說有二心見道 若爾初十六心諸部亦無。豈可不作。若亦不作。違雜集第九。彼雲安立者謂聲聞等隨自所證已得究竟。為欲令他亦了知故。乃至安立道諦。謂於諸諦中有如是如是忍如是如是智如是等。既爾何故諸部不說總十六心。但有上下十六心耶 答約不愚法依大乘教中聲聞乘法作安立觀。諸部小乘多約愚法依彼小教故不能作 問若爾三心亦應如是 答雜集論中但說安立。不說聲聞作非安立。勝鬘經亦云聲聞知有作。二解任情 問聲聞.菩薩有真.相見。獨覺亦入相見道不 答有二解。一雲亦入 若爾聲聞至第十六建立初果。緣覺既入。何不立果 答加行期心有差別故。聲聞期出心暫息故。緣覺不出即入修道。不暫息故。又如菩薩雖至十六亦不制果 二云不入 若爾何故說三十四心成緣覺果 答彼小乘說。非大乘義。二說前勝 問何故真後作相見耶 答為成就佛法三乘通明。大乘亦為降伏二乘欲引攝故。

論。二緣安立諦等。問未知二乘具作二種。為隨作一 答不愚法者作二十六。愚法之者作後十六 或廣惠者作二十六。非廣惠者但作上下。所以瑜伽五十五。但說上下一十六心。據三乘通及非廣惠。雜集論中說總十六。今此論中具說二種 問二十六心何先後作 答准五十五上下在先。何以故。彼雲當知此智第三心無間。從見道起方現在前。又云又由此心勢力故。於苦等安立諦中。有第二現觀位清淨無礙苦等智生 若爾何故雜集說總十六從世第一法無間而生 答此論中會依真假說。不言三心無間後生。故在後作。又顯揚十七雲。不由行差別。即是言教隨真見道擬宜而說。教授於他。非內證智 又解總作在先。上下在後。雜集.此論俱先說故。顯揚十七雲上下觀十六種智修道作故 若爾瑜伽如何通釋 答彼據從真見道入相見道。至第三心無間即出方現在前 又說現觀邊智諦現觀。二十六心俱此觀攝。隨且舉一。不言無間緣先世智曾所觀察下上二地等生。言第二現觀清淨無礙苦等智生者。依五十八現觀有二。依廣佈教相見第一。內證相見是第二故。非說下上為第二現觀 又釋不定。隨觀行者真見道前先意願力。至相見道即先作之。未見教斷。隨情取捨 問准瑜伽等上下十六在相見道。何故顯揚十七雲。從此諦現觀已上於修道中有十六行世出世清淨智生 答二解。一雲瑜伽等據重法前真見道智。無相.有相二智所行俱各創得。故有相智名相見道。又據不出觀即入有相行智俱名見道。顯揚約其真.相別起。相見在後更重修故名為修道。若據重緣真見所緣亦屬見道 又解瑜伽據不出觀初作之者。判在見道。顯揚據出觀後重作之者。名為修道。非於修道不作諦觀。故顯揚雲。如是現觀智。若聲聞等所得。為對治欲.色.無色三界雜染。若菩薩所得。為對治十種地障。乃至亦名究竟現觀。各據一義並不相違。二釋任取 問顯揚雲。如是三智能斷一百一十二煩惱。瑜伽論等說與此同。何故如是 答此論等說總約二障各分一品或上下品斷證差別。不說斷數。又據非立諦。顯揚約斷雖一二品。據安立諦分成一百一十二煩惱。實不相違。

論。一苦法智忍等。此中二意。一法真緣如。二別緣前加行位中能所二觀。此中且據法真見道。言觀三界苦諦真如。若准雜集二種具論。故云言苦者。謂苦諦。苦法者。謂苦諦增上所起教法。法智者。謂於加行道中觀察諦增上法智。智忍者。謂先觀察增上力故。於各別苦諦中起現證無漏惠。由此惠故永捨見苦所斷一切煩惱。又復雲。忍即是印前苦。其不緣如何忍可 又解但緣真見所緣。言苦法智者舉此忍因。故下釋乃至雲。如理作意所攝智增上力故。於自相續苦諦中。現證彼真如出世間惠。正見體生。即從因為名。若依俱舍第二十三。從果為名。故彼論雲。此能生法智。是法智因得法智忍名。如華果樹。此從因名 或就果稱。西明義意 今謂俱舍釋後十六。可從果名。今此總緣。與上下別。又俱舍釋亦不盡理。苦法智是果。忍者是因。今既雙舉故因果合因。苦法智是因。忍者是果。因果雙言故合為因。若唯從因。應如似悔從因立名名為惡作。不雲惡作悔。今既因果合舉。明不唯因。即依主釋。通依及於。於即境聲。義如前顯 又二相見所有諸智有二所緣。一放法所緣。二自性所緣。放法所緣。緣見所證及能證智。如初三心及後十六即緣所證。第一十六緣能所證。二自性所緣。即兼緣前資糧.加行能所觀法。准此論說。上下現觀法真見道無間.解脫。瑜伽五十五雲。當知此智第三心無間。從見道起方現在前。緣先世智曾所觀察上下二地。及二增上安立諦境 又解但緣真見道法。五十五雲。緣先世智曾所觀察等者。緣謂緣藉因緣。非所慮緣。二解前勝。若不緣前。如何言苦法智忍。如三無生忍。非不緣印立彼三忍。故此名忍定亦緣前 問初十六心苦法智忍及苦法智俱緣於如。何分忍.智 答據印決定。俱應名忍亦同名智。據差別義初忍後智。以昔見前。雖依聖教觀苦等諦而有智生。未能證知。今初無漏創證彼境故得忍名。後雖亦印不得忍號。又忍.智俱決應俱名忍。恐後濫前不俱名忍 問前言苦法智忍。後但云苦法忍。即不相濫 答准此道理言忍亦得。顯因果別。不俱名忍。但隨舉一名忍不違。亦不可言後但云智不得名忍。俱同印故 問何故前言苦法法即教法後苦法智法即真如 答雖俱緣如。初創緣如未印非忍。但印前教不得雲如。第二重證。故法即如。教前印故理此印故。

論。諸相見道依真假說等。問三心見道二乘聖者迴心向大已斷煩惱。入相見時亦三心不 答亦有。令彼障遠及除習氣。法彼真見無間解脫所有功能故亦定作。二十六心應知亦作。雖所知障不約迷諦。隨煩惱說。亦復無違 問三心十六在見道前何位。先修令相見起 答准顯揚十六。修起次第在資糧位修十六心。次說善根。准此論明加行位中。雲此位菩薩於安立諦非安立諦俱學觀察。二論別者略為二解 一雲顯揚據上下十六在資糧修。修道方起。此論據總十六。加行位作。相見中起上下觀者。文雖不說。准彼亦在資糧位修。相見道中最在後起 又解顯揚說初修在資糧位。此論約後習故在加行。各據一義皆不相違。

論。一思現觀等。此思等六出體有四。一剋性。二據勝。三相應。四眷屬。如思現觀等說是惠者。即剋性體。及俱行菩提法即後二體。五十五雲。決定思惟者。思惟即思。據勝出體。釋名者。如思現觀是隣近釋。如四念住體實是惠。由與念俱名為念住。思現觀亦爾。此論.顯揚.瑜伽七十一併雲。思所成惠而為自性。西明雲。思現觀或持業。或依主。信隣近。戒如信 且思現觀諸論說是思所成惠。如何持業。亦非依主。如戒非觀名為現觀說為隣近。思亦非觀。名為現觀。何非隣近。若云現觀非思。因思所起故依主者。何不得雲現觀非思。雲思現觀是隣近耶。信現觀體於三寶淨信為性此剋性體。瑜伽五十五雲。及聞所成決定智惠。據勝出體。顯揚十七雲。或此俱行菩提分法。通相應眷屬。餘皆准此。信.戒釋名者或亦有財。雖體非觀。能助現觀故。或依主釋。助現觀之信。令觀明之戒。名信.戒現觀。或如念住亦是隣近。

論。初獲聖性等。西明雲。能生初地無漏法爾種子。及新熏種為其自性 今謂。雖有新種非勝不立。由正能生有所生現。證理斷障故能生勝。不取新熏。未能生故 西明雲。地前雖有無漏種子。而二性同時互相違故非聖性攝。如滅盡定依種假立。微微心時雖有其種。而非滅定。有心.無心義相違故 今謂。若爾初入見時二性不俱。應無漏種皆名聖性。又如滅定唯防心能名為滅定非諸種子。故此聖性非正能生。即不應取 西明又問聖性望同凡性。亦不相應耶。答此中亦立。即是得收。若望二障即非得攝。宗許非得亦通無漏 又解無漏力勝不假別立 要集亦云。不立為勝 今謂不爾。若無漏勝不立不相應。滅定無漏。應不立為不相應法 又前第一雲。然依有情可成諸法分位。假立三種成就。翻此假立不成就名。故知聖性翻異生性。應名為得。不名非得。不爾翻何立異生性名為非得。或望不成異生性邊假名非得。

論。極難勝地等 西明雲。仁王般若云。初地菩薩四天王。雙照二諦平等道。如何此論五地方能引。三藏解雲。據實初地二智雙行。而約任運故說五地 有解已破 要集救雲。十地功德多依妙觀。然五地以上任運雙行。八地以上方得任運。未見別教 今謂不爾。八地以上名無功用諸論共同。五地任運出何聖教。又行相互違。初即能合。何成極難。若云八地據任運長時。此地據任運能合者。此亦不爾。既任運能合何不長時。若云或有相間故不長時者。既為有相間無相觀。有時不合何成任運 若爾如何會此相違 答仁王經中據相見道變相雙緣。此論等說約真俗智並。未曾有處說於見道有二智並。五地創並故說極難。

論。此十修者。攝論第七說有五修。一現起加行修。二勝解修。三作意修。四方便善巧修。五成所作事修。雲四如前釋。一現起加行修。即是發起勉勵加行。二勝解修。與雜集論勝解作意同。三作意修。即雜集論後三作意。四方便善巧修。攝論無別解。即七最勝中方便善巧最勝。五成所作事修。即雜集論依止自在修。攝論雲。謂諸如來任運佛事無有休息。於其圓滿波羅蜜多。復更修習六到彼岸。雜集論雲。依止自在。即如次三身。身.行.說三皆得自在。雖得自在猶修不息故。二論開合互有不同。各據一義。雜集無攝論現起加行。攝論無雜集依止任持。攝論開雜集論四作意中初勝解作意。略無任持。以為所憑所修二差別。教是所憑。餘三正修。所以別開。雜集以作意故合彼勝解。別明任持必由因力方能修行。故別明之。或彼加行此任持中後二所攝。即舉後二影顯前二。雜集別明意樂。攝論即作意所攝。攝論顯諸勝行皆具六種意樂故不別明。雜集約總別不同別明意樂。並不相違。又六意樂二論少別。攝論雲。一廣大。二長時。三歡喜。四荷恩。五大志樂。六純善。雜集雲。一無厭足。二廣大。第三名同。四名恩德。五名無染。六善好 名不同者。釋論以殑伽沙等珍物施一有情。殑伽沙等身命。皆能惠捨名為廣大。此即就境及所行事名為廣大。即此長時捨於珍.命亦不為足名無厭足。以長時能捨亦名廣大。二論互舉。攝論以經多劫舍身.命.財。一一如來一一有情悉皆供養。而無厭足名為長時。雜集據雖多時設得成滿。猶行不息名為廣大。廣大.長時義一名異。如七大性長時.廣大俱名為大。雜集據不自求來世滿果。化他令得非為愛見。但無癡等起名為無染。攝論約令他相續捨三惡道得勝異熟。不為自身名大志樂 純善.善好名義相似。西明雲。攝論五修如次。即此論五修者。准前所列。名義同異不得如次。彼判有謬。

論。二攝善法戒等。本釋雲。以有為無為無漏善法為體 西明雲。修有為善。證即能證無為功德。而非無為為戒體性。又言十勝行。明非無為 要集雲。此三淨戒皆用思願現.種 今謂。本釋意少有別。若據剋性即正三業。若據相從所修所證。通為.無為。如似相應.眷屬出體。又諸論等據所修戒。此兼所證故。然所修證。或通因果。因名所修。果名所證。即七大中證得大攝。攝論亦云。攝善法戒能令證得力.無畏等。此意因果皆欲修證名為攝善。雖然所證亦通無為。

論。此與二乘有共不共等。西明雲。舊云性罪。謂殺生等。拔生草等是遮罪。今依攝論雲。殺.盜.淫等貪等所生名為性罪。斷生草等非貪等生說名遮罪。此意染心斷生草等即名性罪 今謂不爾。彼攝論意。若故殺生等。必貪等起故是性罪。故斷生草。非必貪等起故是遮罪。又斷生草等。十業道中是何業道。染心起時得名性罪。若云由貪等是意業者。自由起貪等。何關斷草。又為貪等起殺等時。應犯身.意二處業道。又解深密雲。十地中所起煩惱不染污相。由知而起。但為利生不為過失。此起貪等應成性罪。何名不染污。若雖起貪等非染污相不犯性罪。故不得言但貪等生即為性罪。

論。定學有四等。西明雲。舊法師判。初之四地.五六七地.八九十地.金剛喻定.及佛四定。如次雖引古釋更無別判 今謂不然。何者若定有四。即別配地。戒.惠亦多。何不配地。故知隨分地地皆修。

論。一異生性障等。本釋異生性障。即隨依與現本識同地能生二障分別種上假立。斷能依故。說所依亦斷 要集雲。無間道但斷二障。所依斷故。能依異生性亦隨斷 今謂異生性體非障所收。可言所依斷故能依亦斷。既異生性體亦是障。何不說斷。由此正與聖性相違故入初地。初正說斷故。此斷時種等亦斷。據增說故。又本疏雲。十地論第一雲凡夫我相障。此亦不然。障體通我法。非唯我故 西明.要集俱雲。我相通攝二執。餘處亦言法我等故 今謂。本釋以彼名濫故云不然。非不知我通攝二執。此意若以我言通二執故。但言我相障。應但云我相空。亦即攝二空。諸處何須別言我法。西明說異生性通依現種者不爾。此論第一及今此文。皆云依彼分別種立。雖下執著我法愚言即此障。不定現行。下二說故。無文明說通依現故 若爾何故言即此障 答異生性狹。言障即寬。雖舉異生性。意亦兼所依。且如愚品尚總名愚。況二執體俱是障故。故以初愚言即此障 又解執著我法愚。即是異生性。依彼我法種立而得彼名。非即說是現.種二執。故云應知愚品總說為愚。若云執著我法愚即是無明。與第二釋無別。下云利鈍障品俱起二愚。即唯說愚。若云即亦說執。執體是惠不是愚故。若云愚類亦說為愚。如何不許異生性體是愚等品亦名愚等。

又異生性。西明不定性人得聖已去。亦聖亦凡。又解唯聖 要集斷雲。後解為勝 今謂前勝。同本疏故。於初地中獲聖性故。

諸經論中所說十障及二十二愚。名字少異義意多同。然要集雲。十障與愚互相攝者應作四句。有障非愚。第四微細煩惱現行障。定法二愚不攝彼障 今謂不爾。下論解言。身見等言亦攝無始所知障攝定愛.法愛。准知此愚亦即是障。以等言攝。論明說故。

法觀已永斷伏我見及俱貪.嗔.癡等。唯有獨起貪.嗔.癡等。此前俱生諸伴已害名害伴隨眠 要集雲。尋此中意。意識身見與所知障同體起故名為俱生。餘貪等惑非同體故名不俱生。由俱生伴斷故。不俱生餘等隨無。然四地斷同體身見。三地斷同體貪等 今謂不爾。有煩惱障不與所知障同生可如所說。無有煩惱離所知生。諸煩惱障必與所知同種而起。何獨身見與所知同有餘不同。此三隨眠初二第六俱。七地已前斷故。微細隨眠即通第七。八地已上猶現行故。不說斷故。然說第六我見所引近遠分二者。說第六俱。非第七俱。七俱不由第六引故 問菩薩故意未斷煩惱但斷所知。斷所知時煩惱應壞。何以故。勝鬘經云。若無明大地壞。彼一切隨眠壞故 答據見.修惑各究竟說。於十地中修未究竟。雖分斷所知。有餘依故。

論令彼聞思修法忘失等聞.思在散思惠唯欲。云何欲貪得定已後發勝三惠 答由得此定令欲界中所有聞思得增明故。此定不起三惠非勝 問於初地中得證不退。云何於所聞思修法忘失 答有二解。一雲以地前有二。謂得及證。聞思為得。修惠為證。地前二種俱退。地上無漏定為證。有漏者為得。今言忘失者。據有漏得退。無漏證者不退。一雲地前於自他分法得已俱退。初地已上於自地法不退。於他地法修得有退。雲初地已上證不退者據自地說 問貪等煩惱七地已前猶故意起。云何此地斷欲貪等 答故意起者約別相 有愚非障。惡趣雜染.定法二愛。亦謂不爾。定.法二愛如前所明亦是障故。

論。由斯初地說斷二愚等。問何故障中但言異生性。不攝第二愚。第二地中斷邪行障。即並攝第二 答彼邪行障以竪論故。通果即寬橫。論即狹。不遍煩惱。異生性障橫論故寬。遍二障故。竪言即狹。不攝第二愚。據橫.竪別故不相違 又解邪行障寬故攝二愚。異生性狹不攝第二。何緣如是。障聖性增唯異生性。障勝戒故起業亦是。又依第二解利鈍品愚異生性障亦攝二愚。

又論雲雖見道生等。本疏雲。能起煩惱亦攝所知 要集雲。煩惱言不攝所知。望業果勢疎遠故 今謂不爾。通二障故。准下所知亦煩惱言攝故。

論。如入二定說斷苦根。問初定無苦習氣應除。何故二定方始說斷 答以初靜慮猶有三識。是苦所依。第二定無。是故說斷 問憂.喜.樂受依於意根。云何初定憂言出離 答五識自無治道。識無麁重方除。意地自有斷道。憂在初定即滅。離喜.樂等准此應知。

論。此麁彼細斷有前後者。本疏雲。如何害伴。如斷障章已廣解訖。彼處言。害伴隨眠在五地斷。解深密經及瑜伽論七十八雲。一者害伴。謂前五地。諸不俱生現行煩惱。是俱生煩惱現行助伴。彼於爾時永不復有。此言俱生者。非對分別任運起名為俱生。意言第六識中與身見俱起貪.嗔.癡名為俱生。獨起貪等不與我見俱故名不俱生。此不俱生由我見俱等勢力所引。是彼前伴。彼亦此伴。由四地中作菩提分說障勝者。於此中斷所依所知能依不起 問此欲貪等既障勝定。為總斷伏為不爾耶 答不爾。以緣境生。偏障能發勝三惠定者。此中斷之。非餘皆斷 問前障三惠同說闇鈍。云何斷障修與餘別 答據實同障。約勝劣殊各據勝說 又解雖名同闇鈍。一障勝定及勝修惠。二障總持及聞思惠。斷雖同時據行相別故別說斷 問修惠是勝聞思劣。云何先勝後陳劣 答障修惠者與定同故。由得定已發勝總持及俱聞思。雖俱時斷約因果分。

論。第六識俱身見等攝等。問何故此障菩提分法。何不前除四地方斷 答菩提分法修念住等。由執我故障彼念住觀法無我等。故說為障。

初二三地相同世間修施.戒.修。四五六地相同二乘故四地作 問既非大乘正修學。何故須作 答三乘通修。非不為正 問修有何別 答若二乘修斷煩惱障。大乘所修即斷二障。又如二乘觀不淨等不為壞緣。大乘壞緣如觀身不淨.非不淨。非一向不淨。即觀不淨除煩惱。觀非不淨除所知。又聲聞等觀安立諦菩薩觀非安立 問說所餘障與愚名同。此障何故非愚名同 答障據根本。愚約能發定.法二愛。又障據總愚約別障 問所知障中豈可無愛。言所知攝二愚斷故。煩惱二愛亦永不行 答斷所知中實亦有愛。無明增故但說為愚。煩惱障中亦伏無明。由愛增故偏言煩惱二愛不行 問諸經論說二障三住斷。如何四地伏我見等 答彼約皮.肉.實等三說。非望別別所障地者 問何故此地除定.法愛 觀受是苦除定愛。觀法無我故除法愛 問何故不於初.二.三地斷害伴乃至微細等 答若不斷身見害伴不斷。及不斷羸劣微細不斷。故於五.七.八等斷別 問何故要斷我見等已。害伴等方斷 答准常可知。

問四無礙解。何故前三同為一障。第四獨為一障 答前三無礙雖體有三。緣境各一無多行解。第四體一解行分多。謂即七辨 又云。前三是因。第四是果。故三一障而有差別。

問前言十障。今何十一 答前約障因十地故十。此兼障果故有十一 問此佛地障用何智斷 西明雲。平等.妙觀依金剛定共斷此障。所證同故。此通根本及後得智。而差別者根本雙斷迷理迷事。後得斷事 今謂不爾。若許平等亦正能斷。應自能生。既觀察引。正唯觀察。不爾十障皆二智除。何但佛地。又斷前後後得斷事。一剎那除根本足能。如何後得別斷迷事。談能可爾。正斷即非 問金剛喻定何地所攝 要集雲。有云兩解。一雲第十滿心。若爾前前地地皆對治後後地障。答教說出十地即成佛故。故前位斷不同因位。一雲出第十地滿心已後方是等覺。仁王.本業皆過十地說等覺故。後經時劫方入妙覺。要集雲。後釋為勝 今謂不爾。如四善根諸處皆言初無數積智.福滿已方起善根。豈非初劫滿心所攝。此雖離第十地別雲等覺。亦第三攝。即屬滿心非滿心外。若許出十地外更經多時後方入佛。應出初地等亦經多時方入後地 問若第十外不經多時。何故本業經說金剛喻定許經多時。又彼經云。佛子摩尼寶瓔珞菩薩字者。等覺中一人。其名金剛惠菩薩。乃至住壽百劫修千三昧等 答今者通雲。仁王般若初地已上名聖種性。第十地出最後滿心名為等覺。以入.住.出各經多劫故。瓔珞本業據出心滿斷自地障盡。修其加行斷第十一佛地障故。多時修習及正斷時。皆名等覺。所修之定皆名金剛。以能斷其在實麁重最後障故。非出十地滿心已後。別有等覺經多劫住。故瑜伽四十八雲。於最上成滿菩薩住中。當知一切煩惱習氣隨眠障礙。皆悉永斷入如來住。此中既說法雲菩薩為成滿住。皆悉永斷入如來住。明非在外更別多時。若許多時應別立住。既不別立。明在第十滿心所攝 又此論第十雲。此十一障二障所攝。乃至雲。所知障中見所斷種。於極喜地見道初斷。修所斷種於十地中漸次斷滅。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方永斷盡。既言於十地中。明非出十地滿心已後 若爾何故別說等覺多時修等 答以於此地斷第十地自障盡已。方欲斷彼第十一障。故須加行種種修學。得經多時故別立名 問諸十地障各入初斷。何故佛地障在第十地斷 答十地各分入.住.出位勝劣不同。故入地斷。佛位不然。故十地斷。若許佛地同十地者。即佛有勝劣。既無勝劣稱正等覺。故皆斷已方入佛地。作斯通會不違經論。

成唯識論了義燈卷第七(本終)

成唯識論了義燈卷第七(末)(論第十)

◎論。此十一障等。本疏言體性寬狹更無別異者。非唯十一障。以十種障各舉初斷。影顯住.出所斷障故。疏雲十地所斷雖但所知。俱品不行即通二障。非唯十一初所斷者。論意如是。本明斷障得果。唯斷十一非但斷不成。亦不能得果。故下論文總分別斷。非為不知十一不攝住.出斷者。

論。煩斷障中等。本釋言極喜住。簡彼二乘。初見初斷。簡相見道。就真見道但取無間故說初斷。西明並取無間.解脫二心同斷。簡後三心.十六心等 要集雲。有釋為勝 今謂不爾。前第九雲無間.解脫斷惑證滅期心別故。不說同斷。若定同斷。如何得言期心別故。又要二道方能斷惑即違下文。菩薩利根剎那剎那能斷證故。以二共斷非剎那故。又雜集第九雲。斷對治者。謂加行及無間道。持對治者。謂解脫道。不說為斷但云持得 問煩惱障品於十地中故意方起。云何二地猶有誤犯三業愚耶 答故起煩惱。誤者所知。亦不相違 問故起煩惱必依所知。無有煩惱離所知起 答彼誤犯愚但約別起所知障說。非煩惱俱。

論。彼障現起地前已伏者。本解如疏 西明雲。問十地修所斷種與俱生我見同體起。乃至嗔等同體起者何地斷盡。答俱說初地至金剛位位皆斷。而十障四地斷身見者。違道品故。依麁相顯說四地斷。據實我見及嗔等。各應多種地地別斷。不爾如何先斷誤犯細障。後斷欲界嗔等麁惑。仁王經云。初地斷貪。二地斷嗔等。三地斷癡。四地斷五見。五地斷疑等 今謂不爾。菩薩斷障非如二乘斷煩惱障。三界九地品品次第各各同斷。隨何等障障此地者菩薩即斷。不妨先斷色界之者。後斷欲界。亦無餘地斷於第六相應身見。仁王.此論俱說四地障道品等所知此斷。煩惱隨伏。若許餘地猶有我見。何得說有害伴等名。又準仁王。誤犯與嗔俱二地斷。亦無前後。

論。由斯故說二障麁重三住斷義。如本疏中解其所以 要集雲。三麁重者。一雲從初至七地斷皮麁重者。諸論無文。三種麁重。瑜伽四十八.七十三.解深密經第四。皆說三住斷故。然四十八別說二障各三住斷。斷煩能障初後麁重。通其現.種並及麁重。中間麁重但斷現行及其習氣。若斷所知俱通現.種並及習氣。然四十八斷煩惱中據正斷說。斷所知中據已斷說。二障互顯理實相似。又所知障為異二乘故約顯說。又四十八於所知障立皮膚肉三麁重名。於煩惱障但標總名。理實皮.肉.心等三名俱通二障。故瑜伽七十三總別互顯。第一麁重總含二障。不別說是煩惱.所知。第二屬煩惱。第三屬所知。故彼論雲。一惡趣不樂品在皮麁重。二煩惱障品在肉麁重。三所知障品在心麁重。解深密經三俱總說。故彼經云。此諸隨眠幾種麁重斷所顯示。但由二種。謂由在皮麁重斷故顯彼初二。復由在膚麁重斷故顯彼第三。若在於骨麁重斷故。我說永斷一切隨眠。害伴.羸劣雖前第九正斷所知名二隨眠。煩惱隨伏亦得二名。要集引雲有說四十八說二障二住斷者。煩惱無三住者。撿本疏文。無有煩惱無三住文。此論.瑜伽皆說二障有三住斷。本疏不違。

論。斷二障種漸頓云何者。本疏有二意。一前說菩薩未辨二乘。今對二乘辨斷差別。二前明斷不分漸.頓。今明漸.頓小.大斷別。

論。修所斷者隨其所應等。准聲聞乘得果有四。一次第得四。即此論文初一類是。二超初一取第二。三超初二取第三。雜集論雲。謂倍離欲及全離欲。入於見道如次超初一及第二果。四超中二取初.後果。此論第二類。及雜集論第十三說。然今此論但舉二類略無中二。何以故。辨漸.頓斷。以超前二見必頓斷。餘未伏修必漸斷故。與次第同所以不說。超中二果是頓斷修。與彼餘別是故別說。准此道理若已曾伏三品入見道者。亦是次第非能頓超。雜集論說設少離欲亦漸次攝故 問倍離.全離二種性人。為先種殖順抉擇分。為未起耶。為即此生入於見道。為更生耶 答雖未見文今以義准。此等曾種順抉擇善分。逢外道緣。或先習力能倍全離。迴心趣小即於此生入於見諦。何以故。若許經生方入見諦。若全離欲不退上定。命終生色不得入見。若倍離欲經生。即退已伏煩惱重引現前。入見道時何能隨斷。如餘不伏入見諦故。若未曾起順抉擇分。不可迴心現即入見。無有一生修即入聖。要三生等方入聖故。然經論中不說先起抉擇分等是隱略故 問此論何故不說超初及第二果 答略顯漸頓斷煩惱別。不具分別得果差別 問超初二果先所伏惑。何時能斷。何位得果 答准雜集說。於見道中第十六心隨得二果。准此論第九。十六心等是相見道。非實斷惑。依真假說放法真見。故在真見與見斷惑一時同斷。不勞異說 問獨覺之中有部行.麟角。准瑜伽三十四。與雜集論第十三同。然瑜伽雲。云何獨覺道。謂由三相。一類安住獨覺種姓。經於百劫值佛出世。親近。承事。乃至如是名為初獨覺道。復有一類值佛出世。親近善士聞法作意。於先未起順抉擇分引發令起。謂煥.頂.忍。而無力能即於此生證法現觀。乃至雲。於當來世能證法現觀得沙門果。是名第二獨覺道。此當雜集或先已起順抉擇分。此通本來是獨覺種定姓之人。及不定姓聲聞種姓。起順抉擇未至上忍但至中.下。若至上忍。唯一剎那入第一法。即能證得法現觀故。是聲聞攝。非獨覺乘。復有一類。值佛出世。親近善士。聞法作意證法現觀得沙門果。而無力能畢竟證得梵行邊際阿羅漢果。復修蘊善巧等。乃至雲。依出世道於當來世畢竟證得梵行邊際阿羅漢果。是名第三獨覺道。此是雜集先已得果。准此文意。言值佛者。有佛教法從他聽聞亦名值佛。雖有佛教無人傳說名無佛世。不爾但取佛自在世名為值佛。若佛滅已正.像等法亦名無佛。便無佛滅得聲聞果 總成勝出。何以故。瑜伽.雜集俱雲後二名獨勝部行 問何以得知。雖有佛教無人傳說亦名無佛 答龍宮.天藏像末之後佛法豈無。以此准知。雖有佛教但天上人間無弘傳已方名無佛 問修習聲聞順抉擇已迴作獨覺。為更修習獨覺乘中順解脫。為即至彼順抉擇 答有二釋。一雲隨在聲聞惑煖.頂.忍。何位迴趣即是獨覺煖.頂.忍位。以所斷證皆悉同故。不爾得果方作獨覺。豈更修彼資糧.加行。一雲更修獨覺資糧.加行。證斷雖同修行有別。三.四生修有遠近故。不爾二生修彼聲聞順抉擇已。即於後生成獨覺耶。不同得果始迴作者。已斷惑故。得現觀故。未見文斷取捨任情 問先修聲聞順抉擇已迴作獨覺。更得百劫修行練根為麟角不 答有二釋。一云不得。此迴趣者必不定姓。是鈍根故。又復瑜伽.雜集俱雲此類是部行故 若爾何故雜集論雲。餘生順抉擇分。為趣大乘及獨覺乘許更生故 答以若此生得即聲聞果。猶更餘生方成獨覺。非謂得許經多劫修。

若爾迴心趣大乘者豈不多劫 答迴趣獨覺是鈍根性。趣大乘者望彼為利。根性別故得多劫 一雲准彼論文雲。或未起順抉擇分。或未得果。得成麟角。准此若在聲聞順抉擇分迴趣獨覺。是未得果。亦得百劫修行練根說餘生故。如趣無上大菩提者得多劫修。然但說成部行類者。據從此已迴作獨覺不練根者 若爾何須雲在抉擇趣獨覺者方成部行。同順解脫俱得百劫。二位齊故 答在資糧位有未定生百劫練根。理即無難。在順抉擇已定生時。去諦觀近。據難偏說 問從凡趣入獨覺見道及起修道斷惑如何 答隨彼練根及不練根。俱先世道伏無所有。入見頓斷。唯非想地九品別斷得成獨覺。大乘未見正文。準有部說。必無出見八十一品斷修惑者。以利根故。不制果故 有義修惑見道滿已。八十一品各各別斷。然不出觀不止息故。故不立果。二說前勝。以性利根非漸次斷 問如得初果出無佛世作獨覺者。斷修如何 答隨前三果准瑜伽說。必更修習諸善巧觀。隨所未斷。或復頓斷如頓出離。或不出觀次第漸斷。以更不取聲聞果故。若阿羅漢出無佛世。但修善巧斷餘習氣練根成勝。無惑可斷。然瑜伽三十四雲。又彼一切應知本來一向趣寂者。據不逢佛一類者說。除麟角喻餘若逢佛成不定姓。

論。加行等四剎那剎那等者。具釋如疏。今者略以九門料簡。一出體。二釋名。三作用。四依界地。五漏無漏。六攝對治。七約修辨。八四差別。九因果殊。言出體者。一剋性體。通世出世間智為四道體。故瑜伽六十九雲。又修此智略有四道。一加行等。二引發體通戒.定.惠。三相應體通諸無漏加行.根本.後所得智及有漏中諸方便善心.心所法以此四道通漏.無漏故。諸餘出體略而不辨 二釋名者。於諸所斷加功用力順趣能斷名為加行。或順趣斷性亦名加行。非此加行不求證理。且據趣求能斷道說。故瑜伽六十九雲。於一切地修道所斷耎中.上等九品煩惱。隨其品數各各差別。能隨順斷是名初道。雜集第九雲。謂由此道能捨煩惱。意雲。由此加行能令現行煩惱不起名為捨離。或據修道修加行時。亦能少分伏除麁重名為捨離。非是正斷所斷煩惱得捨離名。此據別起四道而說。若約相望。雖復加行亦能正斷。不以加義名為無聞。望義別故。道者通履義。加行即道。持業釋也。言無間道者。二義無間。一觀理無間。不同加行猶帶相故。二斷惑無間。不同加行猶未正斷有此後間。瑜伽.雜集皆且據後一義而釋。故六十九雲能無間斷是第二道。雜集第九雲。謂由此道無間永斷令無所餘。無間即道。若有漏道能無間伏。皆持業釋。

解脫道者。解脫有二。一能解脫體得自在。即離繫縛。如八解脫。今此解脫亦復如是。能除麁重得解脫名。二所顯理名為解脫。自性離縛名為解脫。昔來惑障智不能證。今除惑已智方能證。解脫是理。道者是智。故雜集第九雲。謂由此道證斷煩惱所得解脫。若依前解亦是持業。論多依後。即是依主。解脫之道。何故如是。為簡無漏勝進道故。依主為名 若爾有漏何名解脫 答亦通能得擇.非擇滅。以所伏惑有永.暫故 言勝進道者。勝謂殊勝。進謂昇進。故雜集第九雲。或復進入餘勝品定。諸如是等名勝進道。亦持業也 或望前為勝。趣後為進。勝進即道。雜集第九。為斷此品後餘煩惱。所有加行.無間.解脫道望此品是勝進故。名勝進道 三作用者。謂諸世間及出世間諸有所修。或為斷染。或為證理及勝功德。皆因四道能得成滿。若據前後相望四道。四道俱能斷惑證理起勝功德。若據別起四道有殊。且約斷惑加行有伏煩惱之能。無間有正斷惑之用。解脫能證所得滅。勝進能有進斷餘功。證理起德准義可知 四依界地。五漏無漏。並如疏辨。疏雲有頂有解脫道類名解脫亦有。非次無間後之解脫者。解雲道類名解脫者。非無間後解脫。是此類故。如容豫時重緣先時所得解脫。非次無間後之解脫者。若是證真無間後之解脫。亦親證理。此有頂解脫次此無間後即起之者。如無學身中餘時所起之者。非次第也 今又助解。如六行伏依近分定皆具四道。根本地中修八解脫亦通有漏。依有頂地無漏四道斷惑者無。修八解脫第七第八皆依彼地許有四道。此亦何失。諸處但說為斷惑故修四道者。且約一義。非謂修餘不有四道。六十九雲。第一有中所有諸智。皆俗智攝者。據初學者。設久學者約不親證真如理說。何以得知。彼雲但作非想非非想行。出世作意有想諸定所攝受故。既雲出世作意。明通無漏。又復遊觀無漏極成。又彼地心亦緣真如。准前第十二。入滅盡定有二方便。一緣非想非非想入。一緣無相界相入。故知論雲但作非想非非想者不盡理說 六攝對治者。准雜集第九雲。由具四種對治故名對治修。謂厭患對治.斷對治.持對治.遠分對治。見有漏過患如病癕等名厭患。欣斷正斷諸煩惱故名斷對治。即加行.無間二道所攝。據實厭患亦是加行。以遠近別。近無間道之加行者得加行名。攝斷對治任持斷得名持對治。雖大乘宗不別立得。即於現行能證彼斷。以體持用。用即是得。明.闇相違亦名對治。或持所得。即是真對治性。即解脫道攝。由解脫道證對治性名持對治。令先所斷煩惱轉遠離故名遠分對治。勝進道攝 七約修辨者。雜集第九有四種修。謂得修.習修.除去修.對治修。彼論自為二復次釋。文雖但配一對治修。以理而說具攝四修。加行.勝進二。各攝得及除去修。令無間道種子增故。修加行時能伏現故。故彼論釋得修雲。為得故修。釋除去修雲。由此修力除去現行位諸不善法。無間.解脫攝習.對治。彼論釋雲。由此修力數習已得諸善法故。對治未來諸不善法。令成不生法故。或一一道各具攝四。亦復不違 八四道差別者。若望前後相望剎那具四。據義有別。體即不殊。若據別起四別行相。如出體辨。然唯無漏可約剎那各具四道。剎那剎那可斷惑故。非有漏道 九因果有殊者。在二乘位因果皆四。然除麟角及俱解脫定姓之者。不趣大故。自乘滿故。但起解脫。部行.惠勝定.不定姓俱各起四。決定種姓自乘勝德未成滿故。或但起二。解脫.勝進。不定種姓迴趣大故。大乘因位八地已前具二四道。八地已上起無漏四。若在佛位有後二道。證先所得故。望因勝進。非自果位 問五地之中作四諦觀。云何證得無差別如 答雖作四諦觀而不言唯。通八諦觀而復壞緣。不以真如別屬諦故。知理通故。不如小乘定執觀故。證無別如。

釋所棄捨。於中二釋。一約轉齊。本有無漏種子三品。如加行位下品種增生初見道無分別智。即此現行無漏有力資中品種令能生現。亦令自種轉成中品名為轉齊 又解由中品種生現行已。資下品種轉成中品。與本有種中品之者。及新熏生亦為中品。與能生自本有之種。三合生一後念現行。或各別生。俱許無妨。中上品生轉齊亦爾 言轉滅者。即本有種唯有一個。加行位中名為下品。入見已去能生現行。現行熏種即成中品。並有力能令本種子生後中品。下品即滅名為轉滅。不同轉齊令生自種亦成中品。故名轉滅 或雖本有三品種子。中品生已下品不生。亦不能生後念中品。新生中品但由現能 若爾即違雜集論說行習修文。彼許初習自.下地中種子增故。不可唯說但中上增不通下品。無別目故。違比量故。准此即應三品各一。但令本種生後中品。即下品種生現行者自體不增 若爾既許下品種在。何名轉滅。若以不生即名為滅。豈諸種子皆定生現。准此道理轉齊應勝 若爾即應轉二乘種成大乘性。以轉齊故。若云類別不轉下.中二乘種姓為菩薩性。亦應菩薩三品種殊。不轉下中成中上品 答乘性別故。不轉二乘成菩種姓。下中上三同菩薩姓。故可轉令成中上品。

論。菩薩應無生死法故者。此意應無變易生死。非此無生死即難令無生滅之法。生者皆死一向記故。古德有云。解脫道後即無生滅。得別真常諸相好身永不遷謝。又云空如來藏即是真如。具足熏已生常身者。如惠日論破。

論。二所棄捨等者。本釋如疏 西明二解。一雲但捨二乘無漏。對菩薩故名劣無漏。二雲二乘無漏及菩薩因位未圓無漏亦名為劣。三藏意取初說為正。餘及要集皆同有釋 今謂。不唯二乘名劣。菩薩因位亦劣所收。若不名劣因果何別。何故論雲金剛喻定引極圓明純淨本識。又第二師云。住無間道應名佛故。後解脫道應無用故。由此故知。因位無漏亦名為劣。不爾論文應有簡別。漸悟菩薩捨劣無漏。頓悟菩薩無劣無漏故。又因不捨豈得成佛。不捨金剛喻定無間道耶 又雜集第十四雲。於諸現觀位證得後後勝品道時。捨前所得下劣品道。故知得佛捨劣因位。言捨之者非是全捨。但是轉齊。又二乘者即是轉滅。二俱名捨。

論。釋涅槃。本疏解自性涅槃體相真如理。即七如中實相真如 有釋即雲。是一切法通相真如 今謂不爾。真如無二。豈有一切法別相真如。又七如中說有實相。不說通相。據何得知通相為體 又解涅槃經第二說三事涅槃有二解。一約理。二約三體。西明一向解彼經意。唯取於理舉能成智。取所顯理為其自性 今謂通二攝義圓備。何以故。如餘處言菩提.菩提斷俱名為菩提。故知涅槃亦通相.性。不爾何故言摩訶般若.解脫.法身名大涅槃。若取所顯應但言如來法身名大涅槃。眾功所顯故。又若唯取所顯理為體。何得說言三事不一異名大般涅槃。既不唯說法身為涅槃故。相.性合方名為大故。法華經論雲。唯有如來證大菩提究竟滿足一切智惠名大涅槃。又顯異二乘得無餘依無諸德故。

論。明四涅槃得人之中。本解如疏 然要集等不許菩薩有無住處。若許有者。論應言二乘無學容有四種。何故但言容有前三 今謂非難。二乘無學容有前三。據定性說。若不定性。迴心已去即名菩薩。非二乘故。不說二乘容有四種。若入初地得無住處。分非圓得。具悲.智故。證得生死.涅槃無差別如故。廣如前辨 如來具四明有有餘。論中二釋。本解如疏 有解雲。依金光明第一。依應化身說有餘故 有云。同有解 要集雲。有解為勝 今謂此同本疏。金光經云依應化身。即此論初解有似苦依王宮生身。智者應知。若云引證故說為勝者。此義極成。何煩引證。處處皆說化非真故。

出涅槃體。諸部差別。大乘具四。餘部但二。然餘.無餘薩婆多師體雖無別俱擇滅為體。然體有多。隨有漏法各一擇滅故。大乘依一真如假立。經部無體。但苦因滅處名有餘依。苦果滅處名為無餘。皆是假立。不說有體。無為亦爾。然有餘.無餘俱擇滅攝。本疏釋雲。中二擇滅攝。斷縛得故。所依縛盡初得果時名為擇滅。所依後無方顯涅槃。後依無時由前擇力 要集雲。大乘聖道斷煩惱故。所證擇滅名有餘依。煩惱因滅苦果任運滅位別得擇滅。遠由擇力而滅依故。故次下云。中二擇滅攝。然入無餘無別無間.解脫道也 今謂不爾。既雲煩惱因滅苦果任運滅位。云何別得擇滅。自不許有無間.解脫。又佛地論雲。菩薩初證如來地時。頓證二種大涅槃界。准此二乘初得無學。亦應頓證二種涅槃。由此應依本疏為勝。若云雖不別起無間.解脫。由前智故此後斷滅名為擇滅。何不許前正斷障時已得二種。無餘後顯故是擇滅。若云菩薩證如來地時。捨有漏故得二涅槃。二乘苦在不得無餘。故後時得者。後既任運諸苦不生。應非擇滅。同黃門等見惑因盡。彼任運滅得非擇故。

論。大圓鏡智相應心品。本釋如疏 西明雲。從喻為名。然雲鏡智即用相應智品為體 要集等雲。或淨第八亦名為智。從喻相應名圓鏡智。是有財釋。又云。或智用增。即別境惠名圓鏡智。或依主。或持業。餘心.心所或是有財。或依主釋。所變種現唯有財釋 今謂本釋但是總釋圓鏡智名。圓鏡雖喻。六釋之中無從喻釋。然智及識諸相應品亦總名智。智相應故。圓鏡即智。並持業釋。除種及相定道戒等。不能現生身等影故。現雖種生。現望於種。現非種影。但由現智變帶生故名之為智。如說識言識自相故等。然別解五法得智名者。心.心所法相應法故。隣近得名。不相應等依相應釋。即非名隣近者。亦通隣近。故下云如是四智相應心品。雖言各有二十二法能變.所變種.現俱生。而智用增。以智名顯。故餘名智皆隣近釋 然無為名智。或隣近名。或有財釋。寶性論中。雲由此有趣及涅槃故。得名有財。然正解者是依主釋。智之性故。不可相應名為鏡智。從有財釋智非能有。鏡非所有故。若云識及餘所有惠俱故名有財者。亦不應理。不為餘所有此智故。現相應故。是隣近釋。如四念住。若淨第八名為智者。亦同念住正是隣近。不通依主。依.所依定故。此下文雲。識為主故。雖果智強不名為主。設依主言不同能.所依。以識依智應名智識。如眼識等。既不如是。明非依主 若別境惠名圓智者。亦非依主。主非智故。此別境惠是智自相故。但持業名 然諸經論說不同者。各據一義。如佛地論雲諸如來第八淨識。能現能生智等影像如大圓鏡者。據親能生實身.土影。相應智等杖彼變故。非持種故。但說淨識不說心所。若據質.相.假.實合說。通諸心所亦能現生諸相分影。佛地第四雲淨識者據前義。今此論中假.實合論。總出體故。是總說故。論下結雲。此四智品攝功德盡。唯除無為。說生得故。性.相別故。

論。平等性智。本釋真如名平等性。智緣於此雲平等性智 西明雲。謂有情平等。莊嚴論名眾生平等智 今謂本釋是盡理。言餘眾生平等者。由何能緣眾生平等。意由智證真如平等。是一切法平等性故。故能緣生而為平等。又復說言平等性智故。不但言平等智故。眾生不是平等之性。又經云非不見真如而能了諸行故。佛地論雲。先通達真法界時。得諸有情平等心等。不障平等性智通緣性相。但正釋名不唯約有情。

釋轉識得智中。大莊嚴論轉第六識得成事智。轉五識得妙觀察智。此論相違。如何會釋 答本有二解 一雲莊嚴不依次說。非言轉六得成事智。故不相違 二疏外別解雲。莊嚴論中據第六識能作神通等諸成業雲得事智。五識因位麁不觀察。果位方能雲得觀察。故亦不違。無性兩釋。各隨一義不違二論。然佛地論破轉五識得觀察智。雲說法斷疑非五識能者。是破別師。非破莊嚴。如理門論破古因明言。諸師異釋。繁不具敘。

論。金剛喻定無所熏識等者。要集雲。由現行多聞能熏力故。法爾種子增長勝用。故下文雲此四種姓雖皆本有。而要熏發方得現行。因位漸增果位圓滿等。今謂。此判見道可爾。以見道前無現無漏熏起新種。至修道已有現能熏熏得新種。若言及其成佛法爾種生 又云由此道理現熏等種。種生勝現。由現力故劣種成勝。謂金剛位種體雖具。其用未成勝。至佛果位前念類種生勝解脫現行果道。由此道力彼能生種亦成最勝。故言轉齊者 理即不爾。護法宗意新熏.本種俱許生現。如何生果新獨不生唯本有起。鏡智.成事因無現智而為能熏。由他現資唯本有起。理即實爾。平等.妙觀唯本種起。理即不可。若云金剛無間現行既劣。如何熏種即得成勝。故本有生者 此亦不爾。本種既劣。如何能生勝現解脫。既許劣種能生勝現。如何不許劣現能熏生勝種子。又現能熏不生勝種。種非能熏。生勝現行道理不可。又能熏義至果不增。現勝解脫增其本種。即果猶增故不應理由此應信。金剛無間現行雖劣能熏勝種。並令本種功能亦增。圓鏡.成事唯本種生。妙觀.平等本.新合起可應正理。轉齊.轉滅義如前釋。

論。成事智而多間斷者。西明雲。作意起故即有間斷 有解等雲。緣多不具。又分別根作意方起故非恆續 要集雲。必由作意。然是本願作意。非說佛果。謂由本願有情根熟即應現化。有情根熟非恆現。故作意事即斷 又云。由意識力五識得起。意識作意能起成事。任運應機無別作意。五識必依方得起故。謂所化根熟。任運作意能引五識。根熟不恆引彼五識有起無起。必依根.境故。雲雖二種理甚難定 今謂。若以依根.境等方始得起。智既遍緣。緣何不具。但為佛果事智緣境不為希望五塵境起。但願度有情慾無滅故。以機不恆會互有所屬故多間斷。化地上菩薩平等.觀察二智能故不假事智。

常無分別。要集雲。相傳二釋。一雲自性法身體凝然常。受用.變化皆是無常。一雲三身皆凝然常。說無常者據化相故。二家皆廣道理成立。後斷雲。上來二釋皆為應理 今謂必無二俱應理。互相違故。本說雖略以明理盡。應依攝論.金光明經.無上依經.楞伽經等。說報.化無常。以為盡理。經言常者經及論文皆自會訖。

論。同能變識俱善無漏等者。且第八識漏無漏分別。無漏能所緣俱無漏。純種生故。二三性分別。能所緣俱善。純種生故。約親相說 三界地系不系對。能所緣同不系。亦約親相。如是諸識據因果位。諸門辨釋親疎能所緣准理可悉。

 唯識深法義  非凡智所思
 佛菩薩能知  今形量為失

成唯識論了義燈卷第七(末終)

 

上篇:成唯識論了義燈

下篇:成唯識論演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疏部目錄

【註音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日誦式版本)...

六度集經

六度集經卷第一 佈施度無極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聞如是...

佛說百佛名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

雜譬喻經

(一) 昔有比丘聰明智慧,時病危頓,弟子問曰:成應...

唯識二十論述記

唯識二十論述記卷上 翻經沙門基撰 唯識二十論者。筏蘇...

因明入正理論直解

因明入正理論直解 古吳蕅益釋 智旭 述 △解分為二。...

七十空性論科攝

七十空性論科攝 弘悲 七十空性論本論有七十三個頌,以...

大乘起信論別記

大乘起信論別記(本) 海東沙門元曉撰 將釋此論略有二門...

須摩提經

須摩提經(按《開元錄》云妙慧童女經,流志後譯) 大唐...

【註音版】教觀綱宗

教觀綱宗...

佛說大乘隨轉宣說諸法經

佛說大乘隨轉宣說諸法經卷上 宋明教辯才法師充譯經三...

【註音版】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註音版】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

金剛錍

科金剛錍序 宋雲間沙門淨岳撰 科分大經章段。起自關內...

無所有菩薩經

無所有菩薩經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如是我聞...

大勢至菩薩聖誕祝聖儀軌

一、香讚 戒定真香 焚起沖天上 弟子虔誠 熱在金爐上...

佛母般泥洹經

佛母般泥洹經 宋沙門慧簡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維耶...

【佛教詞典】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由佛界一直到地獄界的十種境界,都是吾人一心所造出來...

【佛教詞典】二執

二執,即我執和法執,又稱人法二執,或生法二執。這是...

中國當代第一比丘尼--隆蓮法師

隆蓮法師(19092006),是一位富於傳奇色彩的大德高僧...

一位開火鍋店女老闆的懺悔

我開火鍋店開了十幾年,沒學習傳統文化之前,不知道珍...

醫者應戒殺生

陶隱君①取生物為藥,遂淹滯②其上升。夫殺生以滋口腹...

從念頭來判斷你的來生

住持,就是攝受的意思。他這一念心能夠把心中清淨的戒...

究竟還有什麼是屬於我們的呢

化緣回來的路上,涉過一條河,又攀上一座大山,小和尚...

宗舜法師:災難來時是念阿彌陀佛還是念觀音菩薩

崔明晨: 那麼法師,剛剛您談到了,就是說在危難時刻...

五欲的過患

智者大師把這個止觀的修行,分成十科。前面的五科是一...

不畏艱險的學問僧

學佛要精進,而精進需要忍辱與耐力;其實做什麼事都一...

內心創造了外境,外境又牽動我們的內心

整個修學佛法的目標,就是把我們的生命提升,從雜染的...

天道禍淫--艷星的悲慘結局

中國古人說,寫淫蕩書籍,傳播淫蕩色情文化,報應很重...

六種滅除貪慾的方法

第一種就是學習不淨觀。 內心記得十種不淨,也就是有識...

聖嚴法師《讓智慧和慈悲永不止息》

自我成長固然重要,也是無止盡的,但自我成長是否就是...

【視頻】《佛說五王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五王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佛說貧窮老公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貧窮老公經》風柯月渚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