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了義燈卷第二(本)
淄洲大雲寺沙門惠沼撰
敘數論等我中雲汝所執我等。敘宗立量及出彼過如疏.樞要。然樞要中與第一量作有法差別相違因過。失解亦有有法自相相違因過。執我有法正所諍故。虛空非我故 量雲。汝所執我。應非是我。許無初後故。如空 又解。雖對敵立諍我有無。猶無同喻。故方便顯我常.遍等。若許常.遍即離識有。准此即有有法自相相違之過。餘皆准思 第三量中樞要雲。隨身之因隨一不成。於同喻空上不有即不共不定。常.遍之宗空為同喻。瓶為異喻。隨身造業等因。於同異喻二俱非有 要集雲。此不共不定其相難解。共許虛空體遍.常故。不可難令以為異喻 彼由不識草瓶字。謂是草難字。即謂樞要難彼虛空還為異喻。即難樞要云不可將空為同喻。復難為異喻 又二喻不並。如何說言二俱無。故應雲此是喻中能立不成。以此為定 此不曾思。不知字錯故枉劬勞 又云。或可。虛空同喻。餘色等法以為異喻。隨身作受因。異品有非有。故成相違 今謂不爾。若望數論。應雲隨處受苦樂。不得言作業。他宗不許故。除我已外餘非受苦樂。若勝論師唯我造業及受苦樂。色等亦非。如何說是異有非有 又云。前樞要說有法差別。雖是一師。若依別師所說稍異。謂若法.有法言顯宗者。俱名自相。意許宗中相通餘法名法差別。唯在一法不通餘法者。名有法差別。且如護法對難陀等。意許欲成第八用第七識為俱有依。而不言顯第七為依。方便立雲。阿賴耶識必有俱生別依。是識性故。猶如六識。此因是有法差別。差別量雲。阿賴耶識應不受熏持種。以識性故。猶如第六。受熏持種唯在第八。故是有法差別 今謂不爾。且作有緣性量。是有法差別。為唯取作有有緣性為差別。為亦取非有有緣性為差別。若亦取非有有緣性為差別。非有有緣性不唯有法上。若唯取作有有緣性為差別。差別於誰。誰為相違 又作非有有緣性。亦非言顯。何非差別。若云取所差別唯在一法。如真他用。亦唯一法。應非法差別 又如數論立思是我。我是言顯。名為自相。受果我.不受果我。意中所許。此名有法差別。為法差別耶。若云法差別。相不通餘。若云有法差別。即現在法上。復不得雲數論唯得立我為思。不得立思為我。無別所以。又理門雲。觀彼所立立法.有法非德.有德 此意即許諸法自性及與差別。隨所立者名法.有法。非定自性恆名有法。諸法差別恆名為法。又六識喻亦違自相。非賴耶故。應是違二。不唯差別 又云。如大乘師對小乘師。意許欲立第七識故。而不言顯有第七識。方便立雲。極成意識。必有俱生增上別依。極成六識隨一攝故。猶如五識。此因是法差別相違。相違量雲。極成意識。不用第七為俱有別依。極成六識隨一攝故。如五識。不以第七為別依。通第八故。是法差別 若准因明為他用難。此亦不成。應雲以非第七識為俱有別依。眼等五根非第七識故。若云不用第七識為俱有別依。但遮非表。無有別法與七相違。與誰為因。熟思方解。
破我中。雲執我常.遍。量同虛空。應不隨身受苦樂等。此若共量。宗.因俱有隨一不成佛法不許有我常.遍。若佛法自比量。宗有自違。因有自隨一不成。亦有自所依不成。虛空無體。無俱不成。取虛空無為依如可爾。今是他量。就破他故。簡過如疏。
西明雲。破勝論我中。雲應無動轉自問雲。彼宗許我亦無動轉。今成無轉豈不相符。解雲。有二說。一雲體用俱無動轉。二雲用有動轉。是故前量有二義。一若依初說。論主將破先定他比量。謂汝宗我體及用應無動轉。體常.遍故。如虛空 今謂不然。彼計體用俱無動轉。何須量立。此乃徒施。以彼自許。只可但定於宗。無勞立量 二若依用動轉者。是釋論主述彼宗量顯彼自違。量雲。汝執我用應無動轉。體常.遍故。如空 此亦不爾。以常.遍為因。應有兩俱不成。彼既許用動體不動。即許體常.遍用非常遍。准下論雲用不離體用應常有。故知彼許用有動轉非常非遍。故常遍因於用非有。如何以體常.遍為因違彼計耶。若應如論立。應雲汝之我用亦應常遍。不離體故。猶如於體。何得用彼常.遍為因。故應依本疏主所明。正此論雲汝所執我應不隨身能造諸業。汝許無動轉故。如太虛空 以此文中有三比量。因有三故。一常.二遍.三無動轉。文言如何意是不義。上說應字。合在如何二字之上。文言便故在因上安。所以不次。不得本意餘浪釋之 亦如因明論文。雲此中宗者。謂極成有法極成能別差別性故。隨自樂為所成立性。是名為宗。後文軌法師輒改論文雲差別為性。為之言作。言以差別為宗體性。若爾前標此中宗者。釋雲差別為性即顯宗訖。何須更說是名為宗。文言煩重。元本論雲差別性故有其二義。何以故。以差別故宗體。隨自下簡過。今言故者。意簡古師以有法及法俱名為宗。今簡古師義。以差別性故。互相乖反是其宗體。若言為性無簡古失 二雲古師宗過有五。今陳那菩薩更加後四。以極成有法.及法俱極成。可為宗依。以差別性是宗體故。依彼有法及法上立是名為宗。方始結之。
又所執我為一為異。若言異者其體應相雜。要集敘量雲。天授真我。與祠授我體應相雜。更相遍故。如祠授我 今謂。此說理亦稍難。彼許祠授我體相雜。天授應然。有相符過。不許相雜。喻闕所立。何成比量 西明雲。因雲更相遍故。無有過失。天授.祠授二人我。皆有與他更遍義故。如所作性因 集雲。有說常遍為因。必望二法方名更遍者 此亦非理。違論文故 有解一我相似義說更遍 此亦非理。一體不可說更遍故。違道理故 集雲。有釋為正。以天授等我即有與他我更相遍義。如所作因必望能作。雖不顯唯舌等緣。而所作因成 今謂不爾。何者若云天授等我。即有與他更相遍義。即有與他相雜。以不。若云相雜相符之過。若不相雜喻闕所立。喻即不成。本疏意雲。祠授我常.遍。而體是一。故立量雲。天授我與祠授我。是有法。應體成一。是法。以常.遍故。因如祠授我。祠授我一。復是常遍。喻具二立得成比量。此得論意。智者當信。餘皆不審 又如前量雲。且如餘祠授等。於天授作諸業時亦應作業。我是一故。如天授等。餘人不解此之比量。謂將餘祠授等於天授作業時總為有法。便即難雲。如何復取有法為喻。由不解意。意雲。如餘祠授。是有法。於他天授作業之時亦作業。是法。標舉天授作業之時。祠授亦應作業。以我體一。若不言於天授作業時亦應作業。天授未作破僧等業。可令祠授等亦作破僧業。即同喻無所立。為簡此過。雲於天授作業之時亦應作業。喻具二立。
問外人依同處不相離色作不定失。立量雲。我所執我體定非是一。許更相遍故。如汝大乘同處不相離色。此有何過。答此量有二過。一有有法自相相違因過。我亦所諍。同處不相離色體非我故。此更相遍因。以同處色為同法故。即是唯於我異喻轉。更無遍是我同喻故。二有有法差別相違因過。有法之我。正是言顯。假我實我。即是意許。有法差別。以大乘宗同處不相離色。即是假我。復更相遍。喻具二立。更無實我。更遍同喻。故立量雲。汝所執我。應是假我非實我。許更遍故。如同處不相離色 要集雲。三藏有三說。一雲同處不相離。瑜伽論隨經部轉門。非大乘正義。二雲亦大乘正義。然識所變是假非實。皆不離心故得涉入。不同彼宗眼等實有不相涉入。三雲七物別類同處不雜。我類無別同處應雜。三藏意存第二。集雲。今尋初釋有他不定。依第二釋。雖識變假。七非成一故亦不定。依第三釋。外器類同一處不雜成一故亦不定。故今因雲同類無增減更相遍故。無不定失。同類簡七物。無增減簡外器。外器有增減。我即不爾 或可。因雲天授.祠授二我隨一攝更相遍故。亦無不定 今謂此釋不稱正理。添足論文。本疏雲應言常遍。即難雲有違論失。今加五字豈不為過 又云。或可。雲二我隨一攝更相遍故 亦加論文。又二解中同喻皆闕所立法故。過如前顯。又有比量相違決定因過。應依本疏 問敘後三類所計我中。瑜伽六十四等總有四類。然但前二不攝第三 若爾何故彼論說雲依我分別計為有者。皆攝在此四種計中。除此更無。如何不收 答彼據我執自性不越彼四。今據情解妄謂為我故敘破之。實是法執 問若爾如何下生空斷 答彼文總說非別別屬。文總意別。斯文大例。又樞要中更有一解。如彼不錄。
西明雲。第一即蘊者。是殊徵伽外道。彼計諸蘊皆有蘊性。如內宗說一切諸法以如為性。彼計蘊性以為實我。即當大婆沙所說二十句薩迦耶見 今謂此解理稍難詳。二十句身見等執。即色等五蘊為我。彼執色性。云何言即二十句耶。今且解者。雖俱即蘊而執有別。一執色等即為其我。一執色性以為其我。性雖非即色然是蘊收。以蘊性故。或執蘊性非即蘊攝。如大乘如雖諸蘊性非是蘊攝。應是第二異蘊而住蘊中句收 或執蘊性。性者體。執此蘊體即是其我。以他不立有五蘊故。言五蘊者佛法談故。更撿婆沙。
西明又云。後三之中何故唯三而無亦即亦離。解雲非即非離即是亦即非離。故不別說。其義如何。若表即離成第三句。若遮即離成第四句。謂即故非離。離故非即。故顯揚.婆沙等皆作是說。第三.四句由義有異而體無別。然此第三與第四句。或有同體。或有異體。隨所應知 今謂未必皆為四句。如說邊見但有斷常不立四句。思非思量等句皆然。何故此我獨嘖四句。又復計我據有體說。第三.四句既無別體。故無此計。
西明又云。三與四句展轉相攝。此論第三即彼前二。所以者何。以非即故當彼離蘊。以非離故當彼即蘊。故此論雲許依蘊立。若不爾者。便違瑜伽一切計我不過四種 今謂不爾。若准此釋。但只第三一類計我。即攝瑜伽四種之計。何得說言或三.或四。又即前二。論何別說以為第三。設此煩辨有何所益。故應依取本疏.樞要說之為正。
要集雲。有解瑜伽四計唯分別。此中第三俱生收。任運我執不計即.離。故下具說二見依蘊。不緣我生。若敘計破不通二執。不應通示二執緣蘊。集雲。今謂瑜伽唯說分別。此論通二。此義可爾。此論第三如何得知唯是俱生而無分別。唯內非外。三藏傳說。犢子計我似犢子外道計。既爾如何不破外道分別唯彼小乘俱生。又彼犢子卻談未得聖時計者。如何不計異生身中起分別見。由此第三通敘通破分別.俱生。於理為勝 今謂不爾。若唯分別可順論文。彼立五藏我在第五不可說藏。豈俱生見作是計耶。又不得言犢子部計卻談昔計非據現計理亦不爾。宗輪論中現敘彼等同計我故。正量部等本非外道亦計我故。又俱舍二十九引經為難犢子部雲。經說起我見墮惡見趣同諸外道。乃至廣說。彼部通雲。此經非量。於我部中曾不誦故 若爾無學如何更起我執見耶 答如前解。或可。得言唯有學.凡作如是計。文無簡故。
破俱非我量中。疏雲若破俱句他宗亦說我非俱句。犯相符過。又無同喻。此意他立非即離我。亦不得說為我非我俱句。以不可說故。如大乘說真如之體非亦有亦無俱句所攝等。今若破他雲應不可說為我非我。故犯相符。又無同喻。如龜毛等雖不得說為我。得說為非我故非同喻。有為無為為喻亦爾。又若雙取我非我為法。有無為中隨舉一法亦得為喻。何須雙舉為無為耶 今助解雲。彼意雖不得說為我非我。然許我在不可說藏。不可說藏中我不得說為我非我 今難。欲令既不可說為我非我。亦應不得說有不可為我非我聚我在聚義中。何以故。如有為無為。汝我不得說作有為無為。即不說有不可說有為無為。為不可說藏。汝我既不得說作我非我。如何即立有不可說我非我聚為不可說藏。故舉有無為以為同喻。又亦應雖不可說為我非我然許執為我。亦應不可說作為無為執作為無為。然疏意雲。彼宗計我雖不說作我非我.常無常.為無為。然執為我。故云且以我非我為例。不說所餘。量雲汝所執我應不可說是我者據本執說。雖不得說為我非我。然執作我。故今偏破。又量雲汝所執我於我非我聚義亦應不可說等者。應立量雲。汝我於我非我聚應不得說在彼中。以不可說故。因。如有為無為。此意雲。不可說者。不是離言故不可說。但取於我上不可說作為無為.我非我之不可說以為因。如有為無為是喻。此意取我上不可說作為無為之義為喻。不取別為無為體以為同喻。此意總說。不得說在我非我聚義中。如不得說在為無為中。以不可說故。不取其體。不爾我是有法。更有何法名為我非我聚。故此量正。
西明.要集俱取樞要所非量為正。所非量者量雲。汝所執我。不應說是我我非他我。許不可說故。如有為無為。以之為正 且西明雲。汝所說我。應不可說是自我非他我。不可說有為無為故。猶如空華。如樞要非不取為正。又彼本計雖執有我。不得說為我非我。攝在不可說藏。若言說為自我非他。何名不可說。若云不可說作有為無為故在不可說。彼有為法亦不可說作無為及我。應在不可說藏 要集雲。雲自我非他我。但破一師一我非謂一切 若爾何者外道計我是他我者。數論受果我是自非他。勝論計作受我皆爾。說三藏量雲自我非他我者是餘人立。三藏敘他非自正釋。論文既雲又既不可說有為無為。亦應不可說是我非我。此是舉喻。不取為因。若取為因。云何言亦應不可說為是我非我。言亦亦誰。故本疏正。
問大般若中亦說五藏。謂三世為三。有為為一名有為藏。無為為一亦名不可說藏。與此何別 答論有別準可知。
論雲。又諸我見不緣實我等。要集雲。廣百論立量雲。我見決定不緣實我。男女等相所雜糅故。如緣身等起男等相所雜糅心。又我見不緣實我。有所緣故。如餘心等。又我見境非是實我。男等相心之所緣故。猶如身等。由此故知。一切我見皆無實我以為境界。唯緣虛妄身等為境。隨自妄想覺惠生故。如緣闇繩顛倒蛇解 承本釋雲。又諸我見不緣實我者。此非作我解之我見。若約我見不緣。即相扶之失。今云不緣者。約緣我之見是其染惠。約此為見難令不緣故無相扶。
疏雲其實亦有非無本質是俱生故。故此所言五取蘊等。皆起影像。言亦者。以相分亦本質。無有無相計為我者。故言起自心相。亦有非無本質者。故言緣五取蘊。
後修道中數數修習方能斷者。若約伏現於大乘中又悲.智兩增。又怖不怖煩惱有別。又第六識俱生我執。見非見斷總有五釋。如樞要辨。又約總別緣蘊生者。次第得果斷之差別亦作五釋 一若總若別皆非想第九品斷。若爾即有卻斷下失 二雲總者非想第九品斷別者地地九品斷。此過有二。若總卻斷下失。若別後得不斷惑失 三者翻前第二釋亦同前過俱有二失 四雲總別地地各各九品別斷。若爾即有後得不斷惑失 五雲總別各於自地第九品斷。此釋為正。無前二失。修斷數不數准知說之 問次第聲聞其義何耶 答小乘諸部互說不同。且依大乘談小果者。謂有聲聞性通利.鈍。於見道前不伏修惑。唯伏見惑入見道時。頓斷三界見道煩惱得預流果。於見道中斷即離蘊所有我見。三心見道斷之。前後如樞要說。從此見道十六心。後在修道中。次第斷其三界九地八十一品修所斷惑。如其所應。得後三果名次第得。斷迷理事五釋如前。數斷數修亦准五說。
言細故難斷者。細有四義。一品類對。九品之中第九品攝。望餘迷事此同第九。若自類言亦有九品。二分別俱生對。此任運起故。三見修對。此唯修斷故。四上下道對。唯上道斷故名為細。數修斷中聲聞.緣覺二乘有殊 聲聞之中次第.超越復有二別。前約次第得果人說 若超越人復有三類。一唯超初果。二超初二果。三超中二果 且超初果者。謂有聲聞性是利根。先凡夫時欣求上生以苦.麁等六行世道。伏於欲界六識俱生迷事麁惑前之六品。乃於後時逢緣迴趣求聲聞果。修七方便以為加行入見道時。一剎那中見.修合斷得第二果。以彼六品先已伏故見道能斷。迷理之惑雖先不伏。伏彼伴類入見道時亦一時斷。道.斷數數准之可解 二超初二果得第三者。謂有聲聞性是利根。先凡夫時曾以六行。伏欲修惑九品迷事。乃至無所有所九品事惑。後入見道先已伏者。及以不伏。亦與見惑。合一時斷。修.斷數數準可知之 問前二類人何故不伏迷理之惑 答以彼不解修理觀故。迷理之惑不違事觀故不能伏 問何不能伏有頂地惑 答以彼細故無上可欣不為六行故不能伏。又彼惑細不障有學。故唯斷爾超初二果。前依正義傍說不正煩不能敘 有言相見道斷者不應正理。瑜伽但說世出世道斷迷事惑不除迷理。復不可說迷理真見除。迷事惑相見斷。亦不得說相見道後別起道斷。對法論說超前二果及次第人。皆第十六心建立聖果不別起道。又瑜伽五十七雲。問未知欲知根誰所依處。答證得初.第二.第三沙門果之所依處。問已知根誰所依處。答乃至金剛喻定無學沙門果證之所依處 故第十六心得初三果 又五十七雲。問幾根得預流果。答或一或八。幾得第二。或二或九得一來果。問幾根得不還果。答或十一或二。初果或一。謂未知當知根。或八加信等五.及意.捨根。此依決定次第人說。一來或二或九。依超越者如初果說。次第者即已知根。二隨一得。不定二得。故云或二九。信等七定。未知等二隨一不定。容九根得。非定九俱。猶不定故置此或言。已依初近分故但捨根 問幾根得不還果 答或十一或二。超越人如初果說。次第人依已知根。二隨一得故云或二。或十一者。於前九上。加其喜樂。隨應所依靜慮入見。初禪近分及第四定即是依捨。初二根本喜。第三即樂。三受隨一故云或十一。非三受俱 或可。三受隨一。加命根一。女.男隨一。故成十一。若加喜樂三受不俱何成十一。前解為正 有解八者除未知根加命。九者更加喜。十一加樂.憂 此釋不正。五十七初果文內雲。憂根雖道所依非道攝故此中不取。不還果中又云憂根道理如前應知。故不取憂。依初根本次第亦入。依上三禪唯超果入 問幾根得阿羅漢果 答或一或十者。一謂已知根。十謂十一中除未知當知根。此說能得。非說已得。故除具知。餘廣破斥徒設煩辭 超中二果得第四者。謂有聲聞性是利根。先於凡時不伏修惑。於七方便但伏見惑入見道時。斷其三界見道惑盡得初果已更未斷修。由意樂力有堪能故。依初近分已未得根本。故總相三界六識修惑九地之中束為九品。如欲初品乃至有頂初品之惑合為一品。餘八准此。若第六識迷理細惑。地地之中雖各九品。今並第七識俱煩惱總為一品。與第九品迷事之惑同時頓斷成阿羅漢。道斷數數准亦可知 問既為九品斷欲六品修惑之時。何不得第二果。斷欲九品何不得第三 答欲六斷時並上二界各斷六品故。復不息求未出觀故不得第二。斷欲九品時。並有頂惑亦皆斷盡。即得第四故不取中二 問為唯初果人未進斷惑得超中二。為斷餘品亦能超耶 答准對法論引指端經。唯未斷餘能辨聖旨不說餘能。由得果已有勝堪能。若少進斷即非此類。無勝能故。
獨覺之人有二類別。一麟角喻。一三千界唯獨一出故。此是利根。先凡位時六行伏彼無所有已下惑。百劫練根入見道時。八地已下伏彼類故。與見惑同時斷。出見道已別起九無間.九解脫。斷非想地九品煩惱。成此麟角喻人。不滿百劫練。及從聲聞決釋位中未定生時。此等已去作辟支者皆為眾出。雖不待師而自悟道名獨覺人。許有多出故名部行。更有一解如第十記。通定.不定姓。若百劫練根得辟支者即唯定性。餘義准前。
問何以得知。身見有二見道斷一 答准四卷楞伽經第二雲。身見有二種。謂俱生及妄想。乃至雲。及先二身見妄想斷故疑法不生。准此經文。既雲及先二身見妄想斷故疑法不生。即分明說身見有二。初果唯斷妄想身見不斷俱生。不煩廣釋。
問頗有斷非想前六品惑已。然後方斷欲界後三耶 答有如超中二果人取第四果者。即其事也 又如斯陀含人住自果者。已斷欲界六品惑已方迴心取緣覺果者。不可漸斷所餘未斷取緣覺果。以緣覺果三十四心成菩提故。又與次第四果無別。設今得二果已。不更兼前合為三十四心。三十四心但據從凡即作者說。此第二果但於此後。起九無間.九解脫道斷所餘惑。即欲界中後三品惑。及無所有處已下煩惱以世道伏 起六無間.解脫。斷非想非非想等前六品已。方斷下欲先所伏者。不同見道。一品道故 或前諸地所伏之者。與非想地上上品惑一時頓斷。先已伏故。但前說超第四果人。是斷無色前六品已。方斷下地後諸品者。未見正文二說任取 問准小乘說。三十四心得成菩提。大乘云何 答准大乘說有五十四心。兩種十六心並九無間.九解脫道。成五十心。三心見道中唯有二心。但分惑障為上下斷。不斷智障故並真見二。無間一解脫一 或五十二。除三心見道中上下二心。以二乘人不作非安立觀故 問趣聲聞果見諦第十六心即建立果。何故趣緣覺而不立耶 答以不住道故。期心別故 問准大談小不見真見。以麁故但知相見。何故修道之中即見真無間.解脫 答彼自將作真無間.解脫。大乘談彼但見前加行 問大談小乘有真.相見道。何不說小有真.相修道 答見道之前加行廣故。長時學觀故。初入難故。以初得故。所以重觀有相見道。修道之中不作長時廣多行相。以其九地品別斷故。又曾得故。故不重觀。所以不說有相修道 問大乘如何 答既有後得無漏之智重觀前如。有亦無失。位不決定須更重觀故不別立 問初果即於相第十六方始建立果。後三云何於解脫立 答初得入見須重觀諦。第十六心事方究竟始得立果。修道後得不須重觀。於解脫道事得究竟故得立果 問如聲聞人得無學已迴趣緣覺。後練根時入何觀道斷何等障 答如極果人趣緣覺時。但起九無間.九解脫擬儀無間.解脫。非真無間等。但緣事觀。不入生空觀。以更無惑可斷可證。但行解心作無間.解脫道。數數思惟令彼極果信等五根漸漸明利。更不斷惑而即得果 二雲。設入生空除其根障為無間等道。理亦無妨。令智明利無惑可斷故 問無學迴趣斷根障時。別得無為不 答得與不得俱有何失 二俱有過。若言得者云何言三乘同坐解脫床耶 答此義不同。同得解脫者同得惑不生解脫。不說無為亦同 若言不得者。云何雜集論雲斷下劣受得二無為 答彼約永斷。唯在大乘非二乘者。以不斷故。但伏得定故。約煩惱滅已解脫不別。如第十卷疏解十障中明 問聲聞取自果轉成利根。為事.理觀耶 答但作事觀不作理觀。以其練根無惑可斷故。更不得果故。但為事觀不別得無為。若大乘菩薩練根。入法空觀斷所知障故。即與彼別 問法觀是細生觀麁。法觀必帶於生觀。生執是麁法執細。斷法之時生必斷 答設爾何失 若爾何故論第九。三心見道之中。第二內遣諸法假智。唯斷法執不斷生耶。耶 答據實斷法必能斷生。以彼加行期心別故。亦不違理 問以見望於修。即許見道之中法觀斷法不斷人。亦以修望於見。修道之中斷人不斷法 答思可知 難二障障見道。入見之時前後斷。二障障無學。金剛之位二心斷 答見道初智劣。二障前後斷。金剛道力強。二障俱時斷 問定障是所知障收。許二乘人生空觀斷。可不如是 答爾 問所知障細生空麁。即許生空斷細障。亦應生空是麁法空細。生空起時帶法空 有解不例。且生執望法執。法執是細。若以生執望所知障。所知障即麁。何以故。以迷理是細迷事是麁故。證生理斷我執時。兼能斷彼迷事定障。然法觀細。必帶生觀。生觀是麁。不帶法觀 此答意取迷理俱者。此釋不正。定障既與迷理煩惱俱起。亦隨煩惱俱迷於理耶。准第六雲。貪嗔見.疑俱起之者。亦迷於理同一緣故。准知定障亦應同彼。俱起同迷是煩惱障攝。斷得擇滅。別起定障是下劣受。二乘伏而不斷。所知障攝故。故二乘人伏此定障。得二定時得非擇滅不得擇滅。故不可難生空是麁能斷細障。令生觀起帶於法空。
問分別我執麁故易斷。初見道時即能除滅。大乘既有三心見道。二乘有幾 答以義准之。大乘為斷二障各分二品。別總斷之即立三心。以第二心但斷下品分別法執。若二乘人但有二心。唯斷我執分二品故 問二障分上下。下品二心除。兩障分細麁。斷細亦分二 答初道力猶劣。下品二心除。後道有勝能。故合一心斷。
問前俱生執因七緣八不言取簡。間斷我見即言取蘊 答七唯緣第八。狹不須簡。第六通緣餘。故取言簡 問總緣蘊計。蘊通無漏。云何但云緣五取蘊 答約相分說雲緣取蘊。
取者。准集論等。即四種取皆唯說貪。雲取有四種。謂欲取.見取.或取我語取。執取諍根執取後有是取義故。乃至雲。由貪著欲繫縛沉染為因。諸在家者以為諍根。由貪著諸見繫縛耽染為因。諸出家者以為諍根。故取緣此四貪名取。同唯識論愛增名取 唯識又云。雖取支中攝諸煩惱。而愛潤勝說是愛增。准此諸惑皆名為取。若准瑜伽八十九說。即通一切有漏之法皆名為取。故彼雲。當知此中若所取.若能取.若所為取如是一切總說名取。問何所取。答欲.見.戒禁.我語是所取。何能取。四種欲貪是能取。何所為取。為得諸欲及為受用故等。准此諸文。若取唯愛據增上說。若據能取有及有具通餘煩惱。若相從者所取.能取.及所為取取境.取體.取因皆取。各據一義並不相違。諸說不同准此應會。今言取蘊。隨其所應取所生.生於取所取.能取.及所為取皆得名取蘊。
問何故法執通緣處.界。我但緣蘊 答法執通無為得緣界.處。我緣有為不得通界.處。又我執多一常。不緣於界.處。法執非一常。故通界處 又解依影略說。此解為正 辨中邊論說蘊.處.界。皆為破我。故知我執通緣三科。此緣蘊等據佛法談。外道不立蘊.處.界等。
初見道時即能除滅。有四解。一見修對。見在初。二真相對。真在初。三四道對。非勝進。四無間解脫對。在無間故言初見道。
言世間沙門.婆羅門等者。等取剎帝利等四姓。又等幢摩(此云不共死)補羯婆(典獄)旃荼羅(雲嚴熾亦屠)篾戾車(雲樂垢穢)達滑(淫女家沽酒家)羯恥羅(雲斷獄官)。
論若無實我云何得有憶識等事。西明廣引大婆沙第十一有八論者釋憶所作 今謂不然。即前所敘兩三類計外道等問。何要別敘顯有差別可作是說。
敘自義中由熏習力後方憶者。異熟無記自不能熏後應不憶。答不要自熏後方能憶。何以故。以善恶心雖能熏種。不廢有不能憶。又佛圓鏡智豈由因中曾見能熏後智起憶。若要由熏佛不能憶。以在因中諸劣無漏一切有漏皆悉已捨不熏成種。於此已後用何能憶。故知不由自類熏已後方能憶。但說由熏。令彼增明後起現行即便能憶。此異熟心由善恶心熏令彼憶 問三性相間由善惡熏異熟能憶。多念異熟後如何憶 答設不能憶亦復何過。非一切心皆能憶故 或從本有種生能憶。又如樞要 西明法師如彼疏明 要集雲。汎論憶事即有二種。一者能憶心。二所憶境。若能憶心唯第六識。與念相應故能憶之。故唯識二十論雲。與念相應意識能憶。過去諸識所受之境雖滅無體。前念諸識領彼境界熏成種子不失等也。於所憶境即有二義。謂憶曾受境。或憶曾能受心。此心即由自證分力故今能憶等 今謂此釋未能盡理。何者有異熟心不能熏種。由誰為因後時能憶。又宿住智所緣之境非皆曾受。佛果八識皆能憶前。不唯第六故義不盡。
今釋。能憶有其二位。一佛。二餘。餘有自在未自在位。未自在位有二。一現。二種。現中有四。一自體分。二想勢力。三與念相應第六意識。四總聚心心所。據自後念能憶前心偏說自證。據其分限所憶差別偏說想力。約未自在但追過去。偏說念俱分別意識。盡理言之。第六相應諸心.心所此總能憶。 若種子者即上能熏。唯除異熟所熏成種為後憶因。或第六識與念想俱相應心所所熏成種。生現能憶 若得自在復有二位。謂定及散。定據有漏.無漏生空。唯第六識 若依法空通第七識。七隨六引與彼同緣憶亦無失 若在散位諸根既許皆得互用。故應五識亦緣過去。或雖互用但緣現在 若在佛果八識俱能。但由因熏。果無新種。故論但云由熏習力得有憶識。不說各各自熏能憶。
釋作業受果。大乘八識以辨有無。前六具二。第七俱無。無記故不作業。染污故非受果。第八受果是異熟異熟故。不能作業。無記性故。犢子.正量.本經.賢胄.密林山等五部。同說五識不能作業受果。第六並能。大眾部等。同說六識並能作業受果。薩婆多等五識受果而不作業。第六俱能(此釋傳聞未見正教)。
敘數論計中。問以觸為風大。風大成皮根。皮根得觸而不得風。若爾觸體是何 答以堅濕癢饑等而造風大。與風體別。如勝論等 問皮不得風。風何根得 答心平等根。不必皮得。
准上所說言數論者。本即應是劫比羅仙造。後諸門徒分成十八部。雨外道者即一部主。金七十論或雨眾中別人所造。何以故。准天親菩薩傳說雲。佛滅後一千一百餘年有外道。頻闍訶婆娑。頻闍訶是山名。婆娑名住。以此外道住此山中因即為名。有一龍王名毘梨沙伽那。住此山下大池之中善僧佉論。此外道知欲就龍學。龍變其身作仙人狀住葉窟中。外道就學。成已求論欲決是非。到踰闍國聲王論鼓求覓論議。因金造論。欲至已期往住山所。以誦咒力召夜叉女。名曰稠林。從其乞願。令我死後變身為石永不毀壞。神女許之。在石窟中捨命之後身變為石。因何此願。其先龍王欲破滅此數論師義。從龍王乞持我身壞方使法滅。龍王心謂。身詎能久。因即許之。故今變身為石令久。是以數論法流至今。後陳那菩薩破斥其義作於比量書斯石上。流汗出聲不能救得。因此陳那所造因明。盛行四主聲振五天。蓋為於此。
有云劫此羅仙作金七十論。留身為石住餘甘林似其誤也。然傳雲千一百年後此外道出造七十論。天親出時外道已滅。即說天親亦千年後出。此傳似誤。何以故。真諦三藏中邊疏序九百年出。外道亦九百年前。不爾如何得釋彼論 有云涅槃經云。上古有仙名闍提首那。彼仙造論名三彌叉。此雲觀察。廣明二十五諦。准此觀察即是智惠。與數論名同。數是智惠故。即是本論。言闍提首那仙者。音訛異耳。即迦毘羅仙。
論。又三是別大等是總。下合破二十四諦有五段。如疏所科。一體相相例破。二變時如本破。三體隨相失破。四總別相例應非一三破。五各具三體破 第五段中初牒計。後破。破復有五。一總相應三破。二三事不殊破。三一德能成破。四體應非一破。五多種相違破。如次配疏次第科文。
論雲既有三相寧見為一者。大乘自宗能所造色皆同一處。應體相別。云何見一。又如一境多生同變。亦應見異。云何見一 答不同彼。以非實故。自體虛疎。同業招故。故似於一。
問論雲即應一根得一切境以三德成故者。佛法五根俱四大造淨色為體。何不一根得一切境 答各自種生四大疎造。不同於彼皆三德成。
敘勝論計中疏雲以德顯地者。但為色.香.味.觸所依。以彼能依之德顯此地體。若闕少德即不名地。餘水.火等准此應知。
以其神我能為覺.樂.苦等九法和合因緣。既和合已能起智相名我。亦以彼和合等相顯此神我。意實義同 問覺等九德不和合因緣名意者。豈彼意實。不是彼意根。若是意根。心起依之。何得說言不和合因緣耶 解雲意望九德疎故。非能為彼和合因緣故名不和合因緣。不是合彼九德不和。
眼所取一依名色者。一極微之色依地大等。即為眼取故名為色。所餘准此。以彼五根即是五大。極微之色依根類大。為眼取。之名一依名色。
一微量唯二微果上者。以彼父母二微合生子微之上有此微量。以為根取最細之色。不與父母合者。以非根境故。
合之與離。但取初合名合。初離名離。已後即非。
遠覺所待為彼性者。以能取心勢遠取之名彼。
和合句者。令彼地等與德和合。與彼我別。我但令彼覺.樂.苦等九德和合。
取。謂先合後離據上下論。行即約在地等。
問何不立眼等識耶。答即覺等是。餘外道計亦多准此。
諸門分別中。一多分別者。四多五一。以我及意依一人說名之為一。若約多人即多數故。空.時.方三一切共有。更無多體名之為一。
言香唯地有准因門說故唯無常者。是彼本論因果門中辨故。
重性通常無常。若爾如何唯現量耶。唯父母微是常非現故。答論無文解。義准雲通現.比無妨 又香唯無常。如何通非現。答香雖無常不廢但在子上。故通非現。
敘計中言多實有者。今更助解。實句之中軍林等假如論說。破彼實有為同喻故。此等少假。餘多實故。
科文如疏 今助一科總分為二。初破實有。照彼實等非緣離識下。破現量得。依敘計中故作二科。
論。又彼所執地水火風應非有礙實句義攝身根所觸故等者。要集雲。有說地水火風父母極微非現量得。子微已上是現量得。下破順世及勝論中雲。極微聚集足成根境何用果為。故知爾也。有釋實等五句是現量境。和合非現。故下破雲。彼許實等現量所得以理推徵尚非實有。況彼自許和合句義非現量得。而可實有。由此證知。父母極微亦現量得 有解雲。今謂二微所生子微亦非現量得。十句論說。三微所生子方麁得合。下說麁色量德合。為故乃色根得 集曰。今謂有釋為正。謂彼宗中不雲色根所取方是現量境。有現量境未必色根得。乃至雲。有說引破順世中。多因極微合應非細足成根境。何用果為。由此證知。子微已上是色根境。父母非者此破色根境。未說現量。引非色根境證非現量得。於理太疎。
今詳此意。雲有說疎未悟至理。何者彼十句論雲。謂至實色等根等合時有了相生名為現量。既雲根等合時有了相生名為現量。明知子微已上方與根合。故子微已上名為現量是彼宗計。引下破順世等救。雲由果多分合故成麁。多因極微合應非細足成根境。意取多果合故成麁為色根境。故取此證子微已上是現量境。於何理疎。妄說為過。若以有釋為正。五句現得彼此極成。說父母微是我現境准何文說。十句論中但說覺德為現比故。又云根等合時有了相生名為現量。不說神我為現量體。復無文說父母極微我現量得。若據總相有釋不違。若委細論有說為好。
論。彼所執有至如實德等。疏及樞要俱雲法自相相違因過。以彼本量雲我宗有性。定離實句有別自性許非無故如德.業等。此量不定。實為異喻許非無因於實轉故。更有餘過。思準可知。今且與作法自相相違雲。汝有性。離實句外無別自性。許非無故。猶如實句 此量之中雖有他不定。德.業句等他許非無。因於彼轉非自.共許。故非不定 又就破他於他不定亦可為過。故樞要判但是比量相違過攝。若准疏判雲。應離實等八句之外無別自性。即無不定 要集雲准相違量雲有性。離實外無別自性。許非無故。猶如實句者。當比量相違。此意樞要自已判訖。要集出過雲既別用喻如何相違同前不定 此說亦非。何者設別用喻亦是相違。如因明論法自相相違因外。立聲常。所作性故。猶如虛空。作相違雲。聲是無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此因用舊同喻改之。今者此量因亦用舊但改同喻。與因明同。雲既別用喻如何相違者。是妄出過。不善因明也。
論雲。若離實等至如畢竟無等。樞要雲。是有法自相相違過 又云。今舉無法為喻亦成決定相違。即如論說。
言若離有法至有別無性。樞要雲。第三第四俱比量相違。如疏文述。要集雲。有說量雲。汝第十句無法之外。應別立性。因雲除大有等六句之外有無二法互相違故。如實.德.業。欲簡不定因雲除大有等六句 有釋量雲。五種無句應別有性宗。有無二中隨一攝故。如實.德等 又量汝說實等。應無別性。有無二中隨一攝故。如畢竟無。要集但舉二家不知得失 準有釋前量有不定過。五種無句為如實等三句外應別有性。為如大有等三外不別有性 要集又云。有說並雲無性體非有。無上不立無性。有法體非無。何須別立有性。彼若救言。有法雖非無不自有故須有有。亦應無法不自無無法之外別立無(此即相望)。集今解雲。有法體非無。有故有有性。無法體非有。無故無無性。或可。反對雲。有.無以相反。無法無無性。有.無以相對。有法有有性。此答恆別。如何破他。故今論中但立量破。非要須並 今謂設並亦能破他。且如集解不能離過。何者若云無法體非有。無故無無性。亦應有法體自有。有故無有性。有法體自有。有故立有性。無法體是無。無故立無性。反對之中有。無以相對。有法立有性。無有以相違。無法立無性。恆不離過。
論雲。勿此亦非實德業性者。作有法自相相違因破。雲非實.德.業性者。意雲。非實.德等同異生。以異實等故。如德.業。德.業異實不是同異性故。
論雲。又緣實智下。破能緣智。疏有二解假合生故。初解緣多法。後解智起假藉多緣。不障能緣緣彼一多。若依初解。但破總緣不破別緣。後解通破。所緣之境雖有一多。能緣之智要藉多緣雲假合生 要集雲。今謂初師後解亦有不定。緣實現智為如有.和合智假合生故是緣實智。為如緣德.業.同異智。假合生故非緣實智 今詳此說妄出彼過。何者若約總緣。緣有.和合即亦緣實。即在法中正是所破無不定過。若破別緣緣有.和合。雖假合生即不緣實亦無不定。作兩解者前約境多智方得起名假合生。後約因多智方得生名假合生。非避不定。
疏雲。其眼識等。雖緣色等亦假合生。非緣實等無不定過 有云。亦有自違。緣色等智應非色智。假合生。故如聲等智 集雲。此亦非過。謂內破外實.德等攝四大色等。故非自違蘊等所攝色等之法。若外人作此比量破者。彼即有違世間.現量.自教等過。故不得立也 今謂不爾。設執緣於離識蘊等亦同此破。今此論意但破離識實有諸法。若外難雲緣離識色等智應非現量。即犯相符。若但云緣色等智應。非緣色等現量智攝。亦有一分相符及自違失。若別作量即非前量過。
論雲。若法能生必非常故者。問若許餘法為能生因。違彼宗計。執一因故。無餘能生即闕同喻 其如何等能生無常 答天是親能生因。餘是助緣故得為喻 若爾云何得為因耶。因生緣生二種別故 答准因明法。因不應分別。如所作性。此因及緣俱能生故。西明釋雲。唯一常因能生諸法。更無餘常能為因生。雲一因論。不障無常能生諸法。如勝論師許六句實。不妨於中軍林等假 二解俱有違文之失。執一因故。下轉計中雲待欲或緣。難雲待欲或緣方能生者違一因論若他許有餘緣能生及無常因。如何可得作斯難耶。此中但是以彼世間共許能生之法以為同喻 又解本執自在體是一.常能生諸法。不假餘法助方能生名為一因。不障餘法亦能為因。今論主難雲。體既常.遍應一切處時能生諸法。遂轉計雲。自在待餘或欲及緣方能生果。論主雲。若爾即違本一.常因猶能生果。待欲.緣故違一因論。
破順世中雲。若有方分應假非實。若無方分如心.心所。准彼本計。唯有四大而亦造心。雲如心.心所闕無同喻。外雲清妙四大造心無礙。麁大造色故礙。二雲雖唯造色。准理亦合有心.心所。如數論師。三約勝論有心.心所說為同喻。
疏雲。此但應言如二極微量以三微果等因非極微故。此意以第三子微果量等於因。然是麁色不是極微。
破小乘中初破色聚。色聚中復三。一障礙有對。二境界有對。三所緣有對 言障礙有對者。謂五根.五塵而相對礙 言境界有對者。謂十二界及法界少分。十二界者謂七心界及五根界。法界少分皆有能取境功能故。而為境相所拘令根及心不餘轉故名境界有對 言所緣有對者。謂七心界及法界少分。所緣者。謂此心法能有所緣故名所緣。有對以境拘心令不餘轉名所緣有對 問所緣.境界二對何別 答所緣約心等體能緣慮深了於境。能於境中分明了別。即疏雲。心.心所法執彼而起彼於心等故名所緣。境界有對並根。根但能照而不能緣行相便淺。以根取境與識俱起。不取深了但取照境功能。以同根照故即疏言。若於彼法此有功能。即說彼為此法境界。故二對別。然俱舍論具解。當更檢文勘此定之 問境界.障礙同時何別 答相.對礙邊名障礙有對。根取境時礙不餘轉。非此礙彼令不得生名境界有對 問薩婆多法處色中有障礙有對不 答無。所以者何。以無表色非極微成。但以四大懸能造之。且如現在作法受戒之時。雖無無表。已有四大懸造彼未來無表之色。非即四大及極微故非有對色。
問新古二薩婆多極微成麁有何差別 答且古薩婆多以七極微成其麁色。由彼相近似成一相。據實七微各各自成麁色不說相資。若新薩婆多師其七極微同聚。相近相資與力各各成其大相。不以相似合相方始成麁。又如長.短等色。有長極微相。有短極微相 然此宗中長色中得有短色。不如輕重法。重必無輕。輕必無重。不作相形以成輕重。但言不可稱之謂輕。可稱之物即名為重。故今者此中且破經部師.薩婆多有對色。先破能成次破所成 且有宗雲以七極微成一拏色。照不涉入各各相去一微。能所俱實。即從拏色始五識得。若一一微唯意識得。非五識境。經部所緣五識境同有部說。照能成七微是實。所成拏色是假 問此二部七微何處攝耶。答若言意境合法處攝。今者有宗攝細從麁同色處收。若經部師攝實從假攝體從相亦色處攝 問既許四大造極微。一微中已有四微。若准七微各有其四合二十八。何故但言七成拏。並四大合有百四十 答據實而論理有二十八。但為意境非五識得。今者唯取五識緣境。故各七微不說能造理亦無失。若說假部極微能成.所成俱通實.假 又極微假實作四句分別。一麁假細實。經部師。二麁實細假。大乘極微。法處所攝。是假想立故。三麁細俱實。薩婆多。四麁細俱假。一說.說假等 又有四句。一麁細二俱假。一說部。俱實有部。俱句說假.及出世。俱非即清辨勝義諦 又論微聚准俱舍頌云。欲微聚無聲。無根有八事。有身根九事。十事有餘根。此意若有身根必即九事。餘四隨一即成十事。俱舍雲。若依體說八.九.十等便為太少。若依處說八.九.十等便為太多 答雲無過。所言事者一分依體說。謂所依大種。一分依處說。謂能依造色 又難雲若爾大種事應成多。造色各別依一四大種故 答雲應知此中依體類說。諸四大種類無別故。
作用薩婆多者。婆沙中問過去法多耶。未來法多耶。一師雲過去法多。已無初際故。流入過去故。二雲未來法多。以未來無盡故。三雲相似。佛雲法無去來故。云何三世。以其一法。若正作用名現在。已作用名過去。未作用名未來 俱舍師破雲。應有三世雜過。汝雲作用名現在故。以生用及光明苦法忍皆未來有用。又等無間緣落在過去方始有用。皆應是現在。以有作用故 正理救雲。我現在者是作用。過未是功能。安惠菩薩造俱舍釋復破雲。汝作用之與功能有何別也。
論必有上下四方差別。計彼本宗理無方分。今以量逼令有方分。上下六方各相擬儀。若無方分應相涉入。故婆沙中尊者大德說。極微無方分而不相至。流至現在相近名至。謂此極微在未來世二各相離。流至現世方始相近。而隔隣虛中無間故名至。非合名至。世友菩薩非彼說雲。若如爾者應前極微住至後念。彼宗自計一剎那住便入過去。若至現在方始相近名為至者。即二剎那。應此落謝之微流至現世。以住現世方相近故。世友解雲。謂諸極微同在現在者。各去隣虛中無間隙名之為至。俱舍論中天親破雲。何緣能礙令中間隙。然此方分四句分別。一經部實極微有方分。二薩婆多實極微無方分。三大乘假極微亦有方分亦無方分。所以照者。大假色中無極微故云無方分。然約假拆麁至極微可說有方分。方分有二。一方之分。是彼大色之分。不是更拆此微為分。二方即分。瑜伽論言有方無分更無細分故者。以相擬宜名有方。而更不可拆故云無分。若更拆之即意作空解故變似空相。闕第四句。
論五識豈無所依緣者。問二十五種色中五識緣假為緣實色 答有二解。一雲五識緣實不緣於假。假並意識得 難曰實色五識緣。此中色處收。假色唯意取。對根法處攝 解雲據論意緣假此可法處收。以攝假隨真從明色處攝 又問五識不緣假。長.短等色非眼得。澁.滑等觸既是假。亦應不為身識得 答長.短之色相待疎。是以不為眼識得。澁等諸觸分位假親故所以身根得 或同假色唯意所得。二解通緣假.實。五識緣實之時假必依實。所以緣實之時亦緣假 若爾與經部何殊。而破彼計 答一解五識取長.短之時。不離青等實色。以假.實合。彼唯假色故非五境 又解經部所執心外之塵。故唯是假。不為緣故。大乘既不離識。兩宗自殊。大乘望自實色長等非真。形彼外色而還是實。故五識取理亦不遮 若爾云何名五識得自相境耶 答自相有三。一處自相。謂十二處各各不同。二事自相。於一處中眾色各別故。三自相自相。謂於青色拆至極一微。今據處自相為言故不相違 若爾如何五識得自性境唯言性境不隨心耶 亦緣自性境思之 問五識若緣假者。何故耳識不緣教耶。若許緣者。應以根對境。名.句不應在法處攝。若不緣者。眼識亦應不緣長等。俱是假故。又長.短等若非眼識境。應在法處收 答長.短等色雖意識緣。以假從實不在法處 又解名等依聲假非即離聲耳不緣。長等依色即是色。雖是假色眼識取 問名等依聲假與聲非即.離。長等依色假何故非即.離 答長等相形待依色即不離。名等不相形重假故即離。以依屈曲假聲之上假立名等。是重假故不同長等。此解違下第二中說。彼處說語即是能詮。此亦不爾。彼文遮異。言語即能詮據自宗說。法.詞處別。
又色根見非見四句分別。一識見根非見。大眾.一說.說出世.雞胤等部說。五色根不能見色。薩婆多師等。根見識不見。大乘師等。根.識二俱見。四根.識俱不見。謂在胎藏等位。
五根義以五門分別。一辨諸宗。二出體性。三釋名字。四類異有殊。五問答差別 一辨諸宗者。如法苑及疏明。然敘小乘少說別者。大眾等部以所造四塵為五根體。雖無別淨色然通漏.無漏。佛果及因二位別故。宗輪論說如來之身一切無漏故。若薩婆多四大造四塵。有別清淨色塵為體。是實非假。唯漏.無記。若經部師以四大造淨色為體。是假非實。若成實師四塵造四大。四大成五根。既說大成非色塵也。但是四大以經所說各別堅等為五根故。成實論者師子胄造。此師子胄本是數論部中出家。今雖歸佛猶敘本義。故非正說。經部如章。說出世部能造所造俱通假實。世間者假。以虛妄故。出世者實。非妄生故。准此即通漏與無漏。說假如章。一說部師一切諸法但有其名都無其體。不說假實.漏與無漏。前辨諸宗 大乘出體。三類不同。一難陀等唯說種子名為五根。此有四解如章及疏。二安惠師即以遍計所起相分為五根體。以能所取虛妄起故。然十八界種子各別。如論第四。三護法等師是依他起。種子各別。然有二說。一雲唯現。二通種.現。如法苑說 釋名類異及問答中立通差別。並如法苑中說 疏雲眼等根非他心智及凡夫六識現量所得意。不障二乘.凡夫定心緣之是現量得 問五根及能依識身各得何境 答且眼識依根緣境之中假實不同如次前辨。餘之四識唯眼識知。然五境中辨其假.實。如五境義林辨 問眼.鼻.耳根何故各二。舌.身二根何各但一。問舌.身根一可各一處。三根各二何故各名一界處。問何故先說眼.耳等耶。問取境離合與識同.別等。此餘問答並如界處義林中辨。
明大造義。大造之中有親.疎造。親造者謂同界地.同有漏等名為親造。若異界地.有漏無漏即名疎造。如身在上界變起金.銀等。思惟欲色而起定果色等。此即欲界大疎造也。然有漏得造無漏。無漏不造有漏。何以故。若第八緣自具大.造。第六獨緣唯從見也。此之相分非實色故。不得名無漏造有漏 問又今助釋。無漏亦得疎造有漏。如緣佛身親相分等。若親造中薩婆多師大種能造唯無記唯有漏。唯以觸處四大能造。法處之中更不別立有餘色故。唯有無表不是極微。所造通三性。謂色.聲二塵。若大乘假名善.惡。無記大種為說名造。據體大.造親者。無記造無記。善造善。無漏亦爾。以其大及色俱通無漏。觸處.法處俱有能造。以定通果色親所依起四大亦定通起故。然通假實。能造思之。若出體者。能造唯有四大。所造謂五塵色.法處色中自在所生及遍計所起.受所引色。若取無表即非大造。依思種.現故非大所造。若據疎緣亦可大造。又約依他.圓成而辨體性。不言遍計者非妄所起。從種生故。諸師明異且取正義 若常無常唯依他。大造有為無常法故。此約常無常門。又若有漏依他起。若無漏通圓成。無漏離倒用週遍故。此約漏無漏門 五法分別者。大造通相.名。通分別.正智。以通漏.無漏故。不通如如。以相性故。若攝相歸性亦通如如 三性分別者。在凡夫唯無記。若佛果唯性。二乘及菩薩通無記及善性。不律儀惡身.語業等隨轉門通不善。據實義者大種.造唯無記。律儀善身.語業等。若有漏位假通善性。據體無記。實善性者約思而立。若初地已上通漏.無漏及善.無記。若薩婆多大種唯無記。造色通三性 大種造色有多解不同。一者唯從自種造名大造。故二十唯識雲。識上色功能名五根應理。功能謂種子也。五根者所造色也。二者唯取四大種名大造色。所依名造非辨體也。謂色種子要依大種。大種起時方能得起。由他挾帶故名大造色。增上與力名為造也。三者二種俱取 今者雖三師不同。唯第二師勝。何以故。依瑜伽論第三雲大種於色種有五種功能故。所以知勝 其五者何。一為生起因。謂由大種恆將帶生故。二依因。謂此造色依大種故。三安立因。謂此色種及大種同安危故。大種壞故造色亦壞。四持因。謂此色於大種中各相遍故。故瑜伽論雲。一和雜不相離。二同處不相離。五長養因。謂色根等依大種事得增長故 問色種依大起。即說大種為生因。五識由根發。亦說根體為起因。二問色種由大生。即說大種為起因。無表由表起。應說表色為生因 解初難。色種從大起親故名生因。五識雖根發。疎故不名因 又解能生.所生俱具質礙。即說大種為生因。所生心法非是礙。不說根法為生因。又生義寬通。心.色併名生。大造是狹。生心非造因 解第二難。大種令色起實故名生因。無表假表起。從假說假因 如佛身無表色亦非造因。日輪光等亦爾 解雲要由彼得起故日光亦名造。佛身無表色遠妨惡故亦名造因 難第二。色種從大起大起說依因。孤行之香由質起離質。由何得說依因。二欲.色兩界從大起可使有依因。無色妙定非大起。如何說彼有五因 解雲。據彼依質說五事。是故四大具五因。不言諸色皆具五。孤行.妙色無依因 又難色界定.道依大起。說此大種為生因。無色定.道無大種。應說彼處無生因 解色界定.道非實色。假說為色假造因。無色定.道假色名。從假說有假造因 難第三。帶質之色同安危。可得說為安立因。無色.孤行無本質。如何說有安立因 解雲大造造彼具五義。不言所造要五因。故亦無妨。 難第四同 難第五。四大能資色即說四大長養因。飲食亦資根亦得名為長養因 解大種資義寬。是故四大名長因。飲食內資其義狹。是故不名長養因 又問若爾何故眠.夢.梵行.等持說四為養。不說大種為長養耶 解雲眠等長養通內外。故只說四長養因。大造養色不自養。但是別養非長因。然有三義。一異熟。二長養。三等流。等流中有四。一異熟。二長養。三變壞。四自性等流。將前所造於此三門。幾具三乃至一.二等。諸法皆然。一切法有二。謂有為.無為。無為常住非依大造。有為法中有三。謂心.色.不相應。不相應者即前二位假所建立。更不別明。前二之中初明心法。於三門中而聊簡之。心法具異熟。異熟有二。一總。二別。若第八心.心所有總。若後起者即是別。前六識中異熟但有別。若據初起名總。並得具二。長養之中但相增盛而無處寬遍。等流之中無變異等流。心法分別義准細明思之 二明色法。色法分四。五根色.法處色.內五塵色.外五塵色。若五根色具異熟.長養。等流之中但有初二。內扶塵中得有第四等流。而無第三。雖有衰變而亦異熟。非名變異。外塵之中但有變異及自性等流。而無長養.異熟。疎增上故非異熟。非內色故非長養。法處色中若定果。有相增盛.處寬遍。准瑜伽文非是異熟。等流之中除初及第三。無表色得有相增長養。而無處寬遍也。非業果故非異熟。等流之中無異熟等流及變異等流。極略.極逈大乘觀心中起。但有長養相增盛。非異熟.等流。如無表色說。若小乘.外道異熟心起。非業親感。非異熟故。執積微成地。即具後三等流後應更詳 塵大互造四句。一唯能造非所造。一切有部四大唯能造。二唯所造非能造。謂眼等色根。諸部皆同唯所造。三亦能造亦所造。即師子宗四大。及數論五大。闕第四句。
釋法處色。西明問雲。大乘法處實色是有礙不。解雲諸法處色皆是無對。如無色界諸宮殿等皆是無對以法處故。問變大地為金。水為蘇.酪等。如何無對耶。解雲定所變色有其二種。一者有對。二者無對。若法處色即是無對。變為色等即是有對者 未詳此釋。且定通起色等五塵。對五識別即此色等名為有對者。何故諸論不說色等中有定等起色耶。又設五取名為色等。根.境相例應俱無礙。何者大論中說。等心諸天變身萬億。共立毛端空量地等。既雲共立毛端空量地等。即同一處互不相礙。豈名有礙。不同同處不相離色由相隨順。一因所引同是一根等故。大小同許如五根境。若自若他大小同許體為有對。今既共立毛端。並有自他根境。如何不礙。又亦不同外器世界許共業感同處不礙。根非共感如何不礙。由此准知。定等起色是無質礙。論自說故 若爾定等准論所說是法處攝。豈許五識緣法處耶 答許亦何過 違諸論說根.境相對五識所緣是五塵故。此論復雲勿麁相識緣細相境故 答亦無違。前據自力故作此說。若他力引則不決定。故第二雲。定通等力則不決定 又問法處有實色不 答許有實。即唯定等所起之色。非餘四種。餘皆假故 既定等生許有實色何無質礙 答亦無違。以定等因自在起故。不同業色。說質礙故名為色者。據業所生五根境說。非據定等所生色說 又釋實色亦是有礙。說法處色為無礙者據假色說。此義亦難。幾識緣礙非礙當更尋文。
論雲眼等識外所緣緣理非有故。疏雲總非十八者。何也。若云除根本部。即應十七。以一說部無實境故。應除一說及出世部。出世部說世間皆妄故。此雖可爾出世如何。故本意說隨古人說雲總非十八。據實二十 若爾一說云何破耶 執有虛妄外所緣緣故今破之。不爾一說豈知唯識。
論雲勿第二月等能生五識故。准瞿波師二十唯識釋。一雲唯意識得。此中為五識喻。非緣義等故無有過。以五識是有法收。同喻無有無所立過。此意若以和合為有法。於五識設所緣非緣為法。即喻中有所立不成過。以經部師亦不許五緣第二月故。今既和合於五識名有法。設所緣非緣為法。五識既在有法。第二月是第六所緣。以無體故不是緣義。故得為喻。無所立不成過。具解如疏 有釋雲。瞿波二解一許五識緣第二月。護法不許。評二說中瞿波順文違理。以緣月故順文。而現量識緣非量境故違於義 今謂理難。若現量識緣非量境。即違理者。遍計所執聖者達無。得說遍計為凡聖境。五緣非量境違何正理。設許非理亦非順文。觀所緣雲。設所緣非緣。明非實許。故護法勝。
破經部宗中所緣緣義者。有云。如聚實微以成假色。即以實微為緣。假相為所緣。別起行相攝屬見分。即當大乘相分所攝。他攝此相為行相故說為見分。十九部同。今者經部取彼假相故離識取。若爾假相非五識緣。實微是緣。云何破彼雲和合相應非五緣。彼已自許假相非緣。今者破他相符之失 今解雲。汎說所緣緣即如彼解。據實和合能生識故即為緣也。所以破之 問如經部說積微為麁攬多法故是假非實。依大乘宗且如眼識及同時心所所帶相分。皆各熏成本質之種後生現行。為從一起。為多共成。若從一起熏習同時勢力復等。有生不生不應道理。若許皆生即各各別。心王心所不同一所緣。若多共生如何非假 答不同彼許不以種體和合成一。以別別種共生一現。以本同緣於一質故。種在一識所生之色一體密合。故不是假。又復彼許離實無別和合相故。故相是假。大乘種.現不定一故。所以是實。又設許假非無體假故五識緣。彼無體假故非五緣。
破古薩婆多雲。非諸極微共和合位可與五識各作所緣此識上無極彼相故者要集雲。本末二計婆沙俱舍及正理論自有識證。第二麁相曾未見教。有說一一各發麁相不異和集。此難准知 今謂不爾。何者准此論文。新薩婆多既雲展轉相資有麁相生。故知古師七極微聚雖不相資有麁相起。然由七聚有似麁相。不爾寧許為五識緣。等極微故。又新翻古。既說相資有麁相起。明知古師雖有麁相不由相資。故本末異 彼雲。第二麁相曾未見教。即此論說可非教耶。故慈恩.西明所說不謬。又云有說一一各發麁相不異和集。此亦難知 今謂極顯。前文古師共和合位。可與五識各作所緣。即有麁相但不相資。新薩婆多後更正解展轉相資。有麁相生為五識境。在文極顯何謂難知。
問破薩婆多雲。瓶甌等物極微等者。緣彼相識應無差別者。為五識緣為不緣耶。若非五識緣。云何破五根境中說。若五識緣。彼宗不許五識緣假。若瓶等非假。云何前破能成極微。取以為喻破非實有耶 西明雲瓶等是假。是意識緣。若爾彼救。瓶.甌極微體雖無異。而妄意識生覺解故。如大乘師意亂生解 此亦不爾。大乘亂意所緣境無。如空花等。彼有體故 又問若見意境何故五境中破。意境應是法處收故 答如大乘宗長短等色亦色處故 今又助解。瓶.甌等假五雖不緣。彼計長等依瓶等有。體實有故是五識境。故觀所緣雲。非形別故別。故知正難長等形色。舉長等色所依瓶.甌。以因瓶.甌顯長.短等。非正為喻。如舉空.瓶為常.無常二喻依等。然不障依亂不亂識緣境虛實故。有引瞿波論師云。五識及根亂不亂故引三種意生。既言識.根俱亂不亂。明五亦緣第二月也 有人改三為二。意緣於假及實二境故 西明雲。三種意識緣三境別。故云三意。謂一緣假。二緣實。三緣二。故云三意 此非薩婆多義。不可為證 今更解雲。彼許五識緣瓶等假。以有體故。不爾何故在五境破。
成唯識論了義燈卷第二(本)
成唯識論了義燈卷第二(末)
言非麁相識緣細相境。集雲。有說汝緣瓶麁相之識。即是緣微細相之識。若許爾者。量雲。汝緣色之識。亦應緣聲。計相違法得俱緣故。如麁細境者。此量喻中所立不成過。緣麁細心非緣聲等故不成喻。彼麁細境非聲等故者 此破不爾。敘量不依本疏所說。本疏量雲。汝餘聲等境。其緣餘色境之識應亦得緣。許相違法得俱緣故。此量以餘聲等境是有法。其緣餘色境之心為法。色境非法.有法。標境取心緣色之心。是違緣聲之心。此相違心應亦得緣。正是其法。許相違法得俱緣故因。如麁細喻。有二立故得成比量。
勿餘境識緣餘境故。西明雲。勿之言莫。莫即緣麁亦緣細境。有雜亂過故。若不許緣圓細相境。本圓細相應非五境。若許違宗。一識應緣一切境者。若緣麁識亦得緣細相者。緣青等心應緣聲等。即眼等識通緣十八界 集雲。有說後量。有解二量。皆有過失。由此有釋但以理破。非立量破 此亦不爾。立量破彼何過不得。且立量雲。汝聲境。應為餘相違識緣。許相違法得俱緣故。如麁細境。此聲亦有麁細。相違識得緣故。因有三相。
釋所緣緣。瑜伽七十二復有餘二相。一本性相。二影像相。云何本性相。謂先分別所生。及相所生。共所成相。云何影像相。謂遍計所起.勝解所現。非住本性 集雲。共所成者。增上緣用。謂能熏見分力故。相分能熏賴耶見.相種子。非如異熟心心等。不能熏故。相亦不熏。故言先分別等 今釋。彼七十二所言相者。非唯色相。若名所詮總名為相。如前七識亦名本性相。俱為第六緣為質故。先分別所生即本有種。及相所生新熏之種。共生本質故。雲共所成相。不爾本質據現行說。後種生現見分久滅。何得雲共所成相。亦不可雲據增上說。論雲先分別所生及相所生。若據增上。應雲先分別及相所生。及是合義。既各言生。明各別種。
有說瑜伽之師即依士釋。師有瑜伽師即有財釋 此亦依主。而非有財如前分別。後思 集雲。心.境相應義且難了。若云心起必託境。心趣此境。境順彼心。故名相應者。境應皆通三性.定散心中。若言隨心所樂其境必現。於彼自在故名相應者。以假想惠分析聚色。雖作微解而不現微。如何得名瑜伽師也。若言心即不違境界諸法自性故名相應者。於本聚色先無極微。作極微解。如何相應。壞法相故。集自解雲。觀心所緣境界不障觀心。令彼觀心種種行解。或青黃等極微等相得自在轉。是故說名心境相應。非謂境相隨心現故名為相應者 此亦不爾。空花雖無。亦不障心作空花解。如病損眼非黃見黃遍計我等境。皆不障心邪妄解生。豈得說名心境相應。故知言相應者。心稱境知名為相應。相符順義。聚雖無微。以託聖教假想觀之順入無我。無我理境及名教境。與心相應。此為善釋。當撿瑜伽釋.及顯揚二十明瑜伽抄。
問於麁色相漸次除析變極微時。何不別熏成種。答以無本質故 若爾名言熏習。及緣過境熏成種時。豈有質耶 答如名言熏及緣過境。以現曾有彼境可生。即熏成種。空花非有雖緣不能別熏成種。極微亦爾。元無彼質故不別熏 問空花無質可不熏種。極微託色何不種生 答雖於色相。如執我等故不成種 不爾彼執。觀微非執。何以為例 答雖非執心。無質義等故不為例。若准西明法師即許成種。如前辨非。
論破正量部雲。有為法滅不待因故 問何以得知大乘滅相不待因耶 答大莊嚴論雲。又如煎水至極少位後水不生。亦非火合水方無體故。量雲。許是滅故。如無為滅。准此似將有法為因。有法為因即無有法。應所依不成過。解雲滅有多滅。取有為動滅為宗。以餘滅為因。隨取少分。故亦無過 問無為滅可同有為耶 答但總雲許是滅故。不須分別體滅相滅。無為既不待因。有為亦應不待。故因不得分別。又如聲無常。無常即滅。然言無常。不唯詮滅相。顯揚十四雲。無常性者。謂三有為相共相應故。一生相。二滅相。三住異相。三相總名無常。說生復為因性。此滅亦爾 要集雲。有抄量。有為法滅應不待因。以名滅故。猶如擇滅。有說量雲。汝滅應不待因。許是滅故。如無為滅。集雲。此二師量喻有所立不成之失。即三無為雖無生義。待因顯故俱名待因。宗中應云不待滅因滅之 此亦不爾。無為體滅。不待因顯方名為滅。性是滅故名之為滅。故云應不待因故喻得成。非無所立。
論非顯香味。量雲。汝顯色及香.味。應非是表。唯無記故。如地.水.火。雖自宗有香.味通表。而是假表。不通善.惡。意為破他實表業色復是善.惡。彼自許香.味.觸三唯無記故。又準論疏應雲汝此表色。亦非是顯及與香.味。無表示故如觸 是彼許故。
論一剎那聲無詮表故者。薩婆多計。此表是實。今且問。汝聲生名等。為初一剎那聲生名等為實詮表。為後一剎那聲生名等方實詮表。若初能。後無用。若後能。即量雲。汝後一剎那聲。除佛心外應不能詮表。以是聲故。如初一剎那聲。若云相續。即如後破。由彼本計除佛餘人一剎那聲。不是能詮。故婆沙第十五雲。聲聞多剎那聲能說一字。佛一剎那聲能說一字。一字聲中仍未有名.句聚集。故不能詮 問何故色中別立表色。聲中何故不立表聲 答色法顯現故別立表。聲相難知故不別立。方.圓.長.短類亦可知 又解色中形色有非表。於色之中別立表。聲中情名必是表。無非表故不別立 問身表色依身。從彼所依名身表。語表亦依身。從依名身表 答形色不離身。隨彼所依名身表。聲性發離質疎。故非身表 又解身表在初。從依名身表。語表後說。恐濫非身表。
論然依思願善惡分限。下申正義。分之為三。初道.定俱律.不律儀.處中之總句。佛身無表之別句 次謂此或依下。是餘別解.處中之別句 或依定中下。定.道之別句。以佛無增長故。除佛餘別解等增長故。定.道依現故。
問無表之色依表種立。表有多念依何念立 答於初剎那正發身.語之思。或俱時發。或前後發。俱時同一種。前後各別種。皆於初上立。第二剎那已去。非因等起。但名剎那等起。非根本故 問定中許起身.語二業。表依何立。若動發思即現在定。是定俱無表 答既是假立通二何妨。然薩婆多隨心轉者道.定二戒。有心即有。無心即無。捨此定取餘定。即捨此無表得彼無表。道亦同然。皆別有實色名為無表。不取定.道二相應思。又定唯有漏。無漏即名道。若大乘師隨轉義同。然立有別。依定.道俱現行思立。定通無漏。雖是一思望義有別。薩婆多八戒要從他具支。唯一日夜。大乘皆通。從不從師。支具不具。一日多日。俱亦不違。以依思願分限立故。佛隨轉門且言一日夜。令易學故。大乘五戒.十善。亦許少時闕支而受。唯出家眾依師具支盡壽方得。然闕支者皆據未說三歸已前。有祈願別故得闕也 若三聚十無盡等。及依文殊所問波若經。受十戒者。即同沙彌十戒。然亦盡未來受。又此得戒有四分別 一有心得。謂發祈願增上善心者 二有心不得。謂不發起祈願。設起祈願受出家眾別脫戒者。但少時分限缺支意願皆不得戒 三無心得。謂那含沙彌起心求戒作白已後便入無心定。此無心時作羯摩竟。祈願滿故亦得具戒 四無心不得。謂無祈心餘無心位 問別脫無表依於動發思種上立。如入見道得別脫戒。既不起身.語依何思立 答入見道前有祈願心動發身謂。後入見道依此種立。不爾即無 問定.道無表依審.決思。起身.語時依何思上立身.語業 答若在餘定起身.語者即是通果。亦定前加行有祈願心欲起身.語。依定引通雖不在散不正在定。亦動發思起於身.語 問起加行時只審.決思未起發動。如何依立 答據實定中起動發思。如八地已上常在定心。即義說之不同散位。
意業之中十善.十惡發無表不 章中二解。然要集雲。有釋三藏解雲。五十三文唯約現行說意表業。准此無表依種子立。今尋三藏意。身.語表示他。故名為表業。思種不表示。是故說無表。意業唯自表。故得說為表。種子不表自。故亦名無表。雲法苑二雲。一雲發無表。一云不發。雲後說為正。三藏意存前解 此說不然。法苑二說雲任意為用。不斷後說義為決定。今者意準定發無表。既菩薩戒具防三業。勝於二乘盡未來際。云何不發殊勝無表。前二說者據處中說。非約律儀 又集雲。又能起律儀體非律儀以生律儀。從果為名說名律儀。故無無表何所相違。故今取不發無表 今者不然。既取不發。何故云能起律儀體非律儀。若設雲能起身.語律儀非意律儀者。望二乘意無律儀。約大乘說。十善戒等亦是律儀。如何得雲體非律儀。從果為名故無無表。故為不可 要集問。定.道意無表依何法立。解雲表依現思。無表依種。故具二種。不同定道身.語無表。問若爾出定心後。既有種子應立無表。解云不例。是隨心戒出定用微。故不立無表。或於一現思有表無表。於理無違 今謂。定.道意俱無表。決定取現。不得雲惑。即定道戒是隨心故。種有心無非隨心故。
然依思願善惡分限等者。西明雲。願雖有多。然於此中說思為願。定.道二戒是思非願。別解脫戒亦思亦願。為攝定.散二位無表故說思願。此亦不定。何以得知此願唯思非依欲.勝解等。由有希欲方起祈心。說願唯思即為太局。集雲。散心無表有要期故。說依思願。定.道無表無期願故但思非願。然有說雲。願者顯成無表之相。此言少局不通定.道 今謂無過。是總說故。意顯別脫與定.道殊。隨願分限。不爾依種種子現有。何緣戒捨。又諸說願皆不通定.道。今說此願顯成散無表。何獨言局 西明解無表雲。於七種上假立七支。以彼止用有七種故。問若爾眼識緣青等時應成多種。許亦無失。如正體.後得體是一惠熏成二故 今者未詳。既一現行云何種二。若功能別。後得見分功能無量。自證.第四皆應種別。功能別故種應更多。何但二種。又設熏多。後生一現為生於多。若生多現即多心並起。若前後生不應理故。若共生一既能熏體一所生亦一。何故隨見熏成多種。隨體成一理應為長。
慈恩法師立散無表。且如苾芻律儀於何時得。依何種五 於第三羯摩竟。隨能受者有心.無心.或三性心。皆許得成別脫無表。以依發於身.語二業期心受思所熏成種為戒所依。正發身.語動發之思。非於第三羯摩時起。此時但在師前默故。以彼期心今時得暢故。於種上功能倍增名得無表。雖有多解疏自判取用增非體 然白馬法師為作五過。一例現不成過。二無熏種增過。三佛果增減過。四違害自教過。五朋助異宗過。廣如疏述 法師乃橫智舟於苦海。開惠日於昏城。指妙寶之前途。暢明珠之後說。五愆星舉。七辯霞張。引學者之珠知。啟後進之法目。遂緣茲義覺解便生。兼曾濫廁學流頗承餘論。法歸分別寶貴斵磨。故依五過略為十失。雖知爝火無旋於曦耀。懸露詎擬於清飈。然妙高始起於一微。大海剏興於數渧。故勿輕於末學。為獎後生之勝識。聊因希法之研潭。粗述此科之云爾。餘多得失且置不言。其十者何。一不知邪正失。二現用不增失。三妄謂種增失。四佛應無戒失。五妄為違教失。六假實不分失。七違於當教失。八妄謂朋異失。九應同異宗失。十種子防非失 一不知邪正者。言種體增假為此解。疏自斷雲定.道無表既不體增。別脫無表例亦應爾。故斷取彼功能倍增以為正義。今復重破。破已破失。若將為正不了本解。謂不正為正。即不知邪正 二現用不增失者。雲一例現不成過。定.道俱思亦名無表。但有念念能防無別倍體用。然得成無表律儀者。體無倍增自他共許。不許定.道念念用增。則後定.道不能斷於後後品惑。以此定.道功用不增同前定.道故。不能斷後後品惑。若許能斷違比量失。後後定.道應不伏斷後後品惑。以無勝能故。以功能等故。如前定.道。具有文證繁不能引。下皆准知。三妄謂種增失者。雲無熏種增過。於此大乘一切種子不問新舊皆因熏發。乃至不由熏發。種子體用倍倍增廣。若無熏倍增即違此理者。正解用增不取體增。妄同前失。若論功能。無表之體增不由熏。但由作法。作法事了。暢本邀期。發身.語思所熏之種故成無表。功能倍增。故彌勒所問經論第三雲。如施主施物。依受用功德力故。雖施主異心。而依本心念修相續體細細轉勝。以轉勝故於未來世。而得成就多福德果。乃至雲。我依於心身業.口業。有善惡功德。依本心作不失本心。有相續體。顛狂.睡等常得增長。既雲顛狂睡等常得增長。豈有能熏方增長耶 四佛應無戒失者。雲佛果增減過。以若七支念念倍增。即久成佛戒則增多。後成佛者戒則減少。何名等覺。若許因增佛果無增。則小果第四亦應無增。自位究竟故。此義不然。佛果可無增。小果有勝劣。若執小第四位滿德無增。則不應分惠俱脫等。又以因例果增。果例因不增者。滿與不滿殊。何得互相例。若見因位增方名別脫戒。難果位無增佛應無戒者。則應由現熏增方得根本。佛位無熏復無加行。則應方便根本俱無。故解倍增據因位說。得戒多種。廣如餘辨 五妄為違教失者。雲違自教者大乘教門要由現行熏發。新熏種子勢力強盛。決定感果名增長故。乃至雲今立種子不由熏發念念位增。豈不乖於大乘諸教者。此不應理。不言種子體念念增將為正義。此假敘釋。如前已明。若戒功能皆由熏增決定感果。即捨戒已應不感果。捨功能故。若功能不捨。則命終等猶成律儀不名捨戒。有功能故。故由動發期願。現思熏成種已作白等訖。種子之上由期願力。遮防諸惡無表功能。倍倍增長。由此令思有感果用。功能決定。非即無表假能感果。故下論雲。假法如無非因緣故。若捨戒已。因循住舊勢力萎歇。期願盡故。而五十四雲。由不律儀思數數現行。是故非福運運增者。是說業道。以初要期但得不律無表。未成業道故。又別脫無表由受發故。住法竟得。不律非受。要作方得。故說不律儀思數數現行非福增長。律.不律別。又有別釋。如大師表無表章辨。成業論中雲。由思差別所熏成種。謂從此後不作因生。不作因生即是功能。設餘說種以假從實。故不相違 六假實不分失者。以引雜集第七雲。後二故思若作若增必受異熟者。是說業道種實感異熟能。非無表色。若業道功能與無表不別者。無表如業應行蘊攝。攝處既別。明假實殊。今引實能難假功能者。即假實不分失 七違於當教失者。雲受戒者於大眾前發身口心乞戒已訖。乃至第三羯摩未終。念念起心。常得熏成方便戒種。至第三羯摩終時。能緣心識若起現前。便即熏成根本戒種者。論不應言或依發勝身.語思種增長位立。以禮師乞受。有動勝思要期分限所熏成種。作法竟已無表遂生。言初但方便。第三羯摩竟所熏種上。立根本律儀無表者。爾時但起緣心不發身語。依此種立與論相違。故為不可。然約業道。方便根本及以後起。從第三白至羯摩竟。成根本業道及無作戒。已後即名三業眷屬。非別解戒。雖別脫戒第三羯摩竟時初得。後亦名戒。非於後時不名為戒。但名後起。猶如業道 八妄謂朋異失者。之於異宗等。初念唯有一具七支。至第二念更生七支。乃至雲若體若用亦令念念七支倍增。便是乖自熏習附邪宗者。此亦不爾。元不熏種猶有功能。尚假實殊。無朋彼失。況先熏種至羯摩了。因緣法備功能方起。依思種立豈同彼耶。不障後熏增。但不許依羯摩了時意業思種。立根本無表。
九應同異宗失者。以立種子緣備之時功能倍增。即雲朋邪宗過。小乘立無表。大乘令亦立。小乘立蘊等。今大乘亦立。皆應同彼過。若謂由熏假實有異無同彼失。今依種上功能倍增無過亦爾 十種子防非失者。雲若從自宗即道.定.俱思。若現行者。或名為表。以有現表顯故。或名無表。以無如色表顯故。其所成種子。仍有遮防勢力。唯名無表者。是何無表。若隨心轉無表。現定道心無。若別脫無表。豈起定道時。即得別解脫耶。又若汎無所表顯。名為無表。即於一切種。皆應立無表。若云定.道無表戒種得名無表。應無現道定種子勢防非。若爾即應前三小果人惑永不行。以種能防同現行故。若非無表戒。立無表何為。
表無表小大二宗所立不同。且薩婆多定.道二戒。於根本.前.隨唯防根本。不防前方便及後所起。通防過.未。若爾何故不防前.隨。已未有心時定.道不起。若舉心已。即能遮惡不假加行。若出定已。不能遮惡。所以不防前.隨。若別解脫不防過.未唯現在時。根本.前.隨並皆防護。若明戒得。道.定得俱通三世。若其無表同。別解脫但有俱.後無法前得。以色性鈍故。若捨戒時。後戒落謝更無得得。謂無法後得。然屬行者身。且如捨戒。雖無得得。由自屬身。然能後時招異熟果。若大乘師道.定.別解。並防三世及防三時。若捨之時。有先熏種能招後果。不別說有法前.後得。若約種子義說前後。雖亦可得。然無文說。若身.語表業惡色方成。雖不能言等。然運動等令他得解故。表無表色十門分別如章廣辨。
就第五得捨門中。初明得。後明捨。明得中分二。先表後無表。表戒不從他受。然須對他。以起身.語即名為表故。然薩婆多要從他受。以第三羯磨時。與無表戒一時得故 無表通二。又且佛及獨覺。不從他受。一向自然受 問獨覺有二。初眾出亦見於佛故。經云釋迦成道五百辟支來至佛所。如何不從他處受耶 答眾出雖至佛所不樂為資。不如聲聞樂事於佛。所以一向自受非他 問如須陀洹人入見諦時。得別解脫戒。為從他受。為是自受 答此從遠說亦是從他 問若從他受別解脫已。得聖迴心後經多時以受變易。乃至成佛方捨本身戒。豈不從他所受耶。又只如十地已前得戒亦爾 答且小乘薩婆多雲。三十三心前佛身所有別解脫猶名未曾得。第三十四心後前之所有皆捨。以得勝捨劣故。別有一新無作別解脫生。然亦是色。大乘二解。一轉滅捨。謂無漏種子有三品心。謂見道初得下品。修道中得中品。佛時得上品。捨前劣品唯有上品。此之上品豈從他受。二有轉齊捨。如入修道轉下品得中。若得上品轉中得上。此之上品豈亦從他。故佛.辟支皆不從他。又別解脫明得.不得分二。謂大小乘。具如章辨 然二十部中。西山住.北山住.制多山三部同雲。和上不清淨亦得戒。故律雲但牒僧眾乞戒不雲和上。因何此之三部作此計耶。以三先是外道之侶。見無利養皆來共僧同住。後時俗人由欲簡擇。在後皆剃頭。又被國王皆欲簡擇不受戒者。皆不許住。此諸人皆云我受戒。眾僧同責。於何人邊受。自指同類以為和上。眾人即雲。汝和上不清淨。云何得戒耶。遂起此計。餘十七部皆不許之。要須清淨 明捨中。然毘尼母律中雲。犯重失戒。涅槃等雲。若言失戒不解我意。若不失戒亦不解我意。
其義云何。答有二解。一犯重不失戒。如十輪經等 若爾何故律雲如斷人頭折石等 答然准瑜伽解。菩薩戒增上品纏犯方始捨戒。中.下不捨。大論前據上品。十輪據中.下。故涅槃經云。我諸弟子言犯重捨戒不解我意。又諸弟子言犯重不失戒亦不解我意。必若實捨言捨解佛意。若實不捨言不捨解佛意。既言並不解我意。故知言捨約上品心。不捨約下中犯。故一向言捨不捨者不解佛意 第二解雲。犯重捨戒。何以故。瑜伽但云。菩薩戒約上中下不言別解脫。故知捨戒。何故十輪經言不捨戒。約化相言。若云犯者。便無植善因。不敬出家眾故云不犯。涅槃約化相故。言捨不解我意。約實言不捨不解我意 第一師難雲。若爾何故大方廣陀羅尼雲。若有犯重。猶在伽藍者名賊住。及受他施一菓子。必墮地獄。文殊問言。云何得生無罪耶。佛為說咒。誦此咒者戒還清淨。若總捨者何言還清淨。故知犯重有輕重。不可全判皆為捨.不捨。所以戒經言。如前後亦如是。應具檢上引所有經文。
無漏律儀。小乘若見斷對治。唯色界六地。若次第人。唯初近分。若超越人。於六地中俱得入見。修道無漏。雖通九地。然於無色不立無漏及定律儀。以隔界故。無防欲非故不立也。
若大乘中見道無漏。色界通五地入。大乘見道依第四靜慮。獨覺亦爾。此俱無表亦亦隨所應。若修道治道無漏。通無色下三地。若非想地雖有無漏而非斷道。若言無漏法亦防七支非。非想亦有無漏律儀。定亦許爾。
論不撥為無但言非色。云何非色。涅槃第十八六念中解。念戒者雲。雖無形色而可護持。雖無觸對而可修習。第三十六諍論中雲無作戒者非異色因。不作異色因果。是名無作戒。言非異色因者。非諸大造為因親造。不作異色因果者。非是大造因許果。故知無作但依思立。應撿彼文。
又業及業道應作四句分別。假實二業及通生游履思準可知。然薩婆多唯以游履名為業道。即意思是業。而不是道。大乘但業即皆是道。
言得非得等下破不相應行。除經量部及一說部但破所餘。何以故。經部得等皆是假有。如俱舍論破有部。明一說部者。既說諸法但有能詮無實所詮一切法體。故亦不立不相應行。故此說除 然要集雲。此中大乘.經部共破薩婆多師者。理必不爾。豈可小乘共護法等造唯識耶。雖可與彼俱舍論中破義相似。此非共造。今此下破但依比量破。彼所立無有現量及至教量破。彼實有故。正理十三雲。又此諸相豈如瓶等有現比量。或至教量證體假有。既遮實有故彼定應許生等相體是假有。第三法有理必無故。此意不許生等實有。即應定說生等假有以必不許有第三法。亦實亦假故廣如彼說。由此二家現量.至教都無誠證。但可比量各為立破。故彼小乘雖引聖教。今此論主雲經不說異色.心等有實體用為證不成。但比量破。於中本說此文有三。初難實有別舉體相及作用因。二此定非異下合難體用。三或心心所下別難實有 西明釋雲。此定非異下。初量釋上體用非實。次後二量重釋前失。初破實有。後立假有者 此不應爾。文自立量直是破他。何須釋上及重釋失。既言重釋。何故復言初破實有後立假有。又後二量准文破實。未是立假。但且破他。以他立云不相應行異色.心等有實體用。故今對破遮他為論。未即反成不相應假。下述正中方立假故 集雲此定非異色.心.心所有實體用。許蘊攝故。如色.心等者 此與外宗作比量相違。然此比量即有過失。若別立二量各有不定。謂不相應行異色無實體用。許蘊攝故。如色異心無體量可准知。此即不定。若合立者。即法自相相違失。及法差別相違因失。自相相違雲。不相應行異色.心等有實體用。許蘊攝故。如色.心等。此喻有二義。一色外無別色體。心外無別心體。二色外有別心體。心外有別色體。如色心等。言含二義。故論主取前義。外人取後義 又法差別相違量雲。不相應行。定是實有。詳蘊攝故。如色.心等。直言定實有體。不言異色心等。故非言顯差別中收。且前雲有法自相相違過者不爾。既合立量雙為因.喻若外人云異色.心等有實體用。即色.心等是異法喻。許蘊攝因既於異轉。是彼自成法自相相違過。何得雲論主相違。論主既雲定不異色.心有體。即心.色等為同法喻。因於彼轉。色.心等不異色.心等有實體用。乃正同喻。是故無過。又法差別過亦不成。既雲定實有許蘊攝故。心.色為喻。大乘心.色通有假實。有他不定。瓶盆等假亦蘊所攝。有共不定。不可說瓶等非蘊所攝故。以非無為復非全無。定蘊所攝。又如眼等必為他用。意含真假。成真他用名法差別。今云不相應行必定異色心等有實體用。即言中顯立彼意許不相應行異色.心等有實體用。與誰為差別。又復必定不異色.心.心等有實體用。合名為法。今但別取定實有體為法差別。豈得成過。又因不定。故此分別徒設劬勞。餘準可知。
言十無學法。名如疏列體。八聖支道。正見謂後得智。有宗見道超。大乘修道超。故是後智。中邊論雲分別支故 若爾既法輪體亦見道中何但後得 答為二解。一雲諸無漏法皆名法輪。不唯八道故。於見道雖無八道亦名法輪。二雲中邊據顯勝說在於修道。瑜伽論說在見道故。若依前解。瑜伽隨轉說在見道。二說任情 正思惟者。以思為體。准十地論雲淨覺人即謂覺者是尋。撿梵本不以尋.伺為體。如第七卷論疏辨 無嗔癡所發身.語名正語.正業。無貪所發名為正命 解脫者勝解數。智者緣無為智。餘體如名 雜集第十雲。十無學法依無學戒蘊。乃至智見蘊。無學正語.業.命是戒蘊。正念.正定是定蘊。正見.正思惟.精進是惠蘊。此二依自性及眷屬說。正解脫是解脫蘊。正智是無學解脫智見蘊。
論亦說輪王成就七寶豈即成就他身非情。西明雲。有部許爾即違自宗。外難雲。大乘假得如何一立一不立。例同所破。解雲非例。實得有用應通內外皆有實得。我立假得。故王成寶假亦不成非自身故 今謂此釋不爾。大乘得等既是假立。通情非情自他何過。以經說有成就言故。不爾同他不能離難 問若爾殊輪可說成就。自識變故。餘有情等依何假立說成就耶。答亦許變他扶塵受用故亦自識。又由業感依業假立亦復不違。
言未得已失應永不生者。未得可知。已失之法。未來應生闕緣不起。亦名已失。此定不生。得非擇滅故。如易界地等已捨之法。名為已失。即許可生。此無前得。今約此類既無前得應永不起。
言若待餘因得便無用者。有解心待四緣。色待二緣足得生法。何繁得起。故得無用。此破不爾。可非增上法得生起。然要集雲。得非四因及生等五其理易知者。當撿俱舍引文具注 又具善惡無記得者。此中總難。過去已捨雖無後得。有法俱得。未來已失及無前得。並有俱得。難令得生亦得。然准本意。唯難不失現成前得。三性之法應頓現前。所以下云。若待餘因得便無用。若難已捨及未來世緣闕不生。雖有俱得。他許無用不能生故。便成相符故難不失現成得者。此雖二說。准俱舍雲。誰言此得作法生因。正理論中。唯有不失無能生因。故彼論雲。由所許得是已得法不失因故。婆沙二說。正義亦唯為不失因。
論。故得於法俱為無用。二雲識所變不離有情。即非情法亦不離有情。無法名離有情法。初說有得。後即無得。問既說無法即是無體。復說何法得名為離 答以彼無法假名為離。非有無體名離有情。談無本性不約識變為無名離。
釋三種成就。且法有二。一者有體。二者無體但於有法立於成就不於無法。無法無體無可成故 有法之中復有二種。一有為。二無為 且有為中復有二種。一者自識變。二者他識變 自識變中復有二種。一者種子。二者現行。種子隱而難知。所以分之為二。一種子成就。二自在成就。現行顯而易了。所以總合為一。名現行成就 種子之中復有三種。一者善。二不善。三無記 善中有二。一無漏。二有漏。有漏善中復有二種。一方便。二生得。前無漏善及方便併名自在。以成就此者必於生死當得自在。又當引生必加功用方始起故即通本.始。餘義准思。生得善者生便即得。因循而生。無勝功能所有種子但名生得。不善之法亦但名為種子成就。以有此法沉於生死。於解脫分無勝堪能故。雖解深密經云十地菩薩所起煩惱。勝二乘人所起無漏。彼由菩薩無漏悲智。非彼煩惱自堪能。故不名為自在成就 無記法中復有二種。一者有覆。二者無覆。有覆性者同煩惱說。無覆無記復有四種。一異熟。二威儀。三工巧。四變化。異熟無記唯種子成就。威儀.工巧各具二種。如像行鹿驟。營田織薄等。名種子成就。若象王行。鵝王步。凋文廁畫等。名自在成就。加功始得非因循起故。變化無記唯自在成。必功用起故。又成此者得自在故。故瑜伽論雲。若加行所生善。及一分無記增盛種子。名自在成。對法亦云。加行善法。謂世出世一切功能。一分無記。謂工巧處變化心等 故上說自識變亦通非情。有說成七寶故。若他識變准第二中。變他根塵。論自二說。第七卷中解所緣緣。亦許緣他所變之種。復說輪王成就七寶。雖他所變不得名成。自識杖變。亦可假說三種成就 然西明雲。准揚論雲。一諸行種子所攝相續差別性。二自在生起相續差別性。三自相生起相續差別性雲。與瑜伽別。種但立一。現即分二。加行善等。名自在生起相。非加行生起。但名自相生起 今又解雲。與瑜伽同。雲二自在生起相續差別性者。以加行等善法種子。有勝功能起現行已而得自在名自在生起。若二現行名自相生起。以起現行名自相起。無為之法立成就者。如本疏說。又助解雲。准第二雲。無為有二。一依識變。二依如立。並立得不。亦有三不。答既假立得二種俱有。亦有種子自在等別。且依識變無為立得。各依彼見種子上立。種為能起無為相故。或依現見以心起時變彼相故。三差別者。方便善心變熏成種名自在成。現行心變即現成就。所餘心變種子成就。不名自在。若依如立據能證說。依種即自在。現證即現行。若後得緣。即同前依識所變者說。然非擇滅雖非智證。若暫伏惑得非擇滅。同後得智說。若非伏惑但緣闕顯。依不起種義說得彼。自在種等准性可知。
又辨於得所依之中。大小不同。如本疏述。然言二屬所依。謂第八識。如畢竟得非擇滅法。及佛身中邪理不生等 問既雲畢竟邪理不生。應名擇滅。何名非擇 答若由智斷畢竟不生。即名擇滅。佛身邪理不由智斷。但由斷彼無明等故。邪理不生。如入見道。北洲等身。得非擇故 又解此等現行雖復畢竟不生。種子猶在。亦障所攝。鏡智生時方始種子滅。即得擇滅。得屬鏡智。若爾鏡智應能離染。如實義者鏡智起時非彼所依。有漏皆捨。非作意斷。不名擇滅。亦不可說觀察智斷。非無間故。名妙覺故。若猶斷染。應同無間名為等覺。既不如是。故鏡智生彼等自滅得非擇滅。得屬鏡智。然疏言屬第八識。據所依王。通因果說。若在佛果即依鏡智。此釋親聞故抄記也。
又辨大小得所屬別。且薩婆多得有二種。一有為法得。二無為法得。若有為法得。定屬所得。若所得是三性。能得亦三性。三界.九地.色.心.不相應。亦隨所得判屬界地等 無為得者。無為有三。如本疏判 然通漏無漏。若六行道得唯有漏。見道得唯無漏。修道通二。許於修道亦有漏斷故。無學無漏。斷非想惑唯無漏道。得果捨向故。捨前漏起無漏得。所得無為一向無漏。非擇滅得唯是異熟無記性攝。以為.無為二有體法。若起得得屬行者。以有體故。隨其所應。得屬所得及能得道。今此非擇闕緣不生。法既不生。故不可屬所不生法。非有情故。但屬所依眾同分也。若其非得。唯屬所依眾同分立。定唯異熟無記性也。然若得擇滅法。猶可重生也。如退果者。若得非擇。畢竟不生。以闕緣故 若依大乘。有為法得。亦同薩婆多定屬所得。諸性界地。若色若心。及漏無漏種子現行。隨其所應。皆隨所得判屬彼法。以依此等諸法之上假建立故。若擇滅得。同彼有部屬能得道。然唯無漏。不許六行是斷道故。唯依聖道永害種子。得擇滅故。又六行道唯依未至。非根本地。伏惑非斷。種子在故。得非擇滅 又約道起得擇滅時分。大小不同。如薩婆多。苦法智忍為無間道。雖斷煩惱與惑得俱。未斷得繩未名得擇滅。苦法智起。為解脫道方斷得繩雖未緣證擇滅無為。依斯解脫立擇滅得。懸起於得得彼擇滅。故擇滅得屬能得道。以苦忍智但緣苦諦而未緣滅。以此擇滅是滅諦故。證此無為唯滅下智。雖滅下智。滅法智忍正無間道。亦未起得得彼無為。滅法智時斷彼迷滅煩惱惑得。始得無為時方起得得。以解脫道重即證故。餘皆准知 若大乘宗。苦法智忍無間道中未立擇得。雖正斷惑證未曾得。本斷惑種。於解脫道方起得得。依斯假立擇滅得故。故下云。斷惑證滅期心別故。或依無間亦假立得。以證滅故。下約期心今據實得。然大乘宗苦等四諦。四諦皆有事理實三。實雖無多。依詮施設故言四也。初苦法智忍。即於苦諦事理別證。然所證如四諦無別。何不即名證於滅諦。以於滅諦事理兩證未別證故。法智解脫證彼二障不生解脫。非是此位方始證真。自後諸心類此准知。此上相見擬真見道義談四別。據實真見四諦俱時證無前後。
翻此假立不成就者。於染法中略為六對。依雜集論。若伏功能亦名不成。種子體在。亦即名成。一見修對。二世間出世對。三現行種子對。四六識七識對。五煩惱所知對。六種子習氣對。初見修對者。三乘見道三界分別所有二障。隨其所應。若種若現名不成就。三界修斷隨其所應名成不成。二乘見道隨先所伏。修道煩惱斷名不成。未伏不斷即亦名成。非對治故。不障見故。修道准知。
二世間出世對者。世道但伏俱生迷事別頭所起貪.嗔.癡.慢令不現起。名為不成。迷理及細並非所伏。即名成就。出世如前。
現行種子對者。一切現行若未生起皆名不成。若生起時即名成就。二障種子若未損伏即名為成。若已斷除即名不成。若在凡位體在名成。或有伏者損伏用故亦名不成。若在二乘所知種成。菩薩隨應有成不成 六七識對者。且煩惱障如二乘人在於見道。六相應惑分別不成。俱生通二。第七名成。設起果者不斷七惑。修道之中八十一品隨其所應有成不成。若第七惑成。斷八十一方名不成。斷前八十猶名為成。據有種說。若約功能世道名成。出世不成。若約菩薩六識分別見道不成。俱生名成。無超果故。在修道中第六識身見等四地永伏名為不成。已前名成。據功能說。若約種子體在名成第七我見。金剛無間名為不成。已前名成。據種子體不約用說。約用說者有成不成且略說爾 煩惱所知對者。所知之障。二乘名成。菩薩成不成。以彼二乘雖斷定障。現行不起種子在故。地上菩薩二障分別。見道不成。修道俱生煩惱障種。金剛無間已前名成。不斷種故。若所知障所攝。種現俱成不成。金剛無間二障種現俱名不成 種習對者。二乘習氣二障俱成。不斷習故。菩薩之人煩惱種子俱生名成。二障習氣及所知種。名成不成。以十地中隨分斷故。解脫道位二障種習俱名不成。略說如是。細辨恐煩。
無記法中。且異熟無記約界分別。隨所生處種現俱成就。餘不生處種成現不成 無有起於異地異熟。又若斷者若是人天異熟無記。至金剛無間或解脫道方名不成。餘位名成。據成佛說。若二乘人無餘不成。若約緣縛。隨其所應。金剛無間斷盡惑故名為不成。若是三途.黃門.女人.及長壽天.無想天等。入見道已畢竟不生。名為不成。已前名成。前據現行及功能說。若論種體。三途異熟入見不成體亦無故。女人等種體有名成。威儀無記心通欲.色界隨生二界。種子.現行俱得名成。生無色界種成現不成。佛果不成。緣縛隨應。若汎起威儀.他受.變化所起威儀亦得名成。緣縛不成。假心說有。無實能發。若實威儀八地已上現亦不成。恆無漏善非無記故 工巧無記唯在欲界種.現名成。若生上二。種成現不成。彼雖有語據身巧說。二乘俱成。佛俱不成。八地已上種成現不成。若約緣心威儀.工巧。隨應准知 通果無記。欲.色界成。地法色界。下持彼種及現行故。隨其所應名成不成。若至佛果種方不成。若據緣縛。二乘無學亦名不成。八地種成。
有漏善中生得分別。方便善中三惠分別。約其界地。現行種子成不成等。皆應思准。無漏善者。凡夫之中無性不成。有性種成。三乘聖者。種.現俱成。二乘無餘種.現不成。餘人善根涅槃時盡故。
問前明得依。非得依何。答有為非得現行不成。即依種立 又解依第八識翻彼成就立不成就。現行成就不依種子。非得翻彼。何故依種 又解依種。若以翻彼現成不依種。即不成亦不依。如種成依種立。不成復依何。據體不成。即無體故。二解任情 若自在及種子。體在無能名為非得。亦依種立。若爾與現非得何別。此據無能。彼約未起。故有差別。若據體無名為非得同擇.非擇二種得說 就依種中。如聖性非得有二義。一相違非得。即異生性。依二障種。二者相順。依功能說。邪見斷善。或未入見。設有種子。未起功能亦名不成。即依無漏種子假立。現行不成亦依種立。無為非得。擇滅無為。無種姓人。及未入見道。皆依二障種子而立。入見已去。隨所未斷二障俱生。立擇非得。以非得彼所證擇滅故。非擇非得隨應。依彼諸有為法種現而立。以成彼法。不得非擇故。
論假立非得名異生性者。此異生性三門分別。一釋名。二出體。三明差別。言釋名者。先離後合。異者有二。一別異名異。謂聖唯生人天二趣。此通五趣。不同於聖。此約趣異。亦攝四生。四生不同。二變異名異。此轉變為邪見等故。聖者皆同有正見故。此約見異。此亦攝境緣境有別。生謂生起生類。即趣見類別異生起。性者體性。由此性故令趣.見異。上離釋也。異聖之生類名為異生。生者是總。性者是別。異生之性名異生性。並依主釋.又新婆沙四十五大同此說。故彼尊者世友作如是說。能令有情起異類見。異類煩惱。造異類業。受異類果。異類生故。名為異生 二出體者。初敘異說。後敘大乘。敘異說者。犢子部說。欲界見道所斷十煩惱以為體性。一切有部別有體性唯是無記。通三界系。不相應。經部不立有別體性。但於曾未生聖法相續分位差別。假立名異生性。大乘雖亦在不相應。非異色.心有別體性。但於是斷二障種上未永斷位。假立異生性。不是唯約能障自乘所有聖法不生現位立異生性。無種姓人無別障故。但約未斷見惑種立。由不成就於聖法故。若用若體。俱得云不成。有種姓人不成功用。無種姓者亦不成體。故瑜伽五十二說。三界見所斷種子。唯未永害量名異生性 即通二障種上假立。此論亦云。而於三界見所斷種未永害位。假立非得名異生性。亦不言各障自聖種現。但云於諸聖法未成就故 差別者。一五乘差別有二。初立差別。後問答辨。且決定大乘。具依二障未永斷位分別種。立大乘異生性。若所知障畢竟不可害非煩惱者。依此煩惱。一分立為聲聞定性異生性。一分立為獨覺定性異生性。以樂觀諦.十二因緣。悟證.依待二性別故。若俱不可斷。依斯立為無性乘異生性 不定者。若有具待觀諦.緣起得出世者。依此所有分別煩惱立為不定二乘異生性。若有觀待四諦.六度得出世者。依此立為不定聲聞異生性。若有觀待緣起.六度得出世者。依此立為不定緣覺異生性。若具觀待有下中上無漏根性者。立為不定聲聞.緣覺異生性 以楞伽說五種乘姓入法。瑜伽復雲立為不般涅槃性.聲聞性等。故相翻立有此差別 准此義為四句分別。有唯有異生性不成聖性。謂無性人。有唯成聖性非異生性者。大乘見道已去。有亦成聖性亦成異生性者。據種三乘見道前。有無漏種亦成聖性。已未起現名為不成。不據種說。或唯依彼能生現用立為聖性。以相翻故。不爾唯種異生成聖。若唯現說。聖者無漏不起現時。應非異生亦非聖者。若依此說。三乘定性見道已前。亦是唯成異生性句。二乘得聖及迴趣大乘未入初地。名亦成異生亦成聖性。二乘無餘是俱非句 問答辨者 問定性大乘及不定性能趣大者。依二障種立異生性。定性二乘為依二不 答有二解。一雲但依煩惱種立。以彼不斷及不障故 問若不障斷即不依立。無性之人二障不斷不障彼乘應不依立 答極重障故 若爾二乘定性之人不得趣大。彼所知障亦名極重不。若名極重亦應依立。若不名重以不障彼自乘果故。無姓亦爾。答定姓可得聖。雖有所知不名重。無姓不得聖故二障名重 問煩惱可斷得自乘。煩惱不名重。所知非斷不得大。所知之障亦名重。若以所知不障小。二障不障凡 答但有聖法名聖性。定性所知不障輕。無姓畢竟無聖法故。彼二障名為重 問若望一切聖法名聖性。以不障故得名輕。亦應一切障法名異生。隨獲聖性應皆捨 答二智俱能證於理。但有聖法名聖性。所知定姓無斷時。不障聖法非異生。若依彼立得聖許斷。即違諸論說所知障唯大獨斷。若不能斷既許障在寧得聖性。由此故知。但依一立。如所知障在二乘身不名為障。不礙彼果名無覆故 若爾無性所有二障。亦不障彼應不名染 答人天同異生。不障可不染。對聖名異生。不得故名染 又解雖不障人夫。感生故名染。所知不障小。不招生不染 又解定姓二乘亦依二障立異生性。文無簡故。能障於大必不得故。如無姓障必不得聖依二立故 若爾二乘斷此所知異生性不 答有二解。一雲亦斷 若爾即應斷所知障 答許亦無過。如斷定障 此亦不爾。定障除現不斷於種。此依種故 答雖依種立。不即取種。依種假立。言不斷所知者據種體說。言斷異生姓者據假功能。假實既殊故不相反。若依此解不定二乘但亦名聖。以異生性得聖捨故 一云不斷。望自乘說名得聖性。所知未斷彼姓猶存 若爾應名亦凡亦聖 許亦何過 有雜亂過 答若以聖性為異生性可有雜亂。二性各別何成雜亂 二性雖不雜。凡聖是相雜 答望義有別。亦不為過。如不定性二乘聖者。未至初地亦名異小。故後釋為正 問何不通依俱生障立 答約全能障見.修無漏。俱生立全障二無漏故不依立故。瑜伽論五十六雲。依未生起一切出世聖法分位。建立異生性。此論亦言見所斷種未永害位。假立非得名異生性 問依見斷種立異生性為。總依三界見斷種立為。不爾耶 答有二解。一雲唯取第八現行。同地見斷種立。不依一切分別種立。不爾一界成三界。應名三界異生。若取生現行種。即已得上定起上地惑。亦名三界異生。一雲通依三界見所斷種。文無簡故。同是異生。故無雜亂。不同界.趣.生等體性。界.趣.生等顯界.趣別。此異於聖故不雜亂。前釋為正。瑜伽五十六雲三界異生性故。性屬生故。生既界別。故生亦別 問以聖望於凡。無漏皆聖性。以凡望於聖。有漏皆凡性 答有漏聖猶起。但漏非異生。無漏准凡皆無。故總名聖性 二對小乘辨差別。且對有部六門差別 一依處差別。有部唯依於眾同分及與命根。大乘即依二障種立 二假實差別可知 三捨位差別。有部三說。一雲世第一法捨。一雲苦法智忍生相時捨。即彼滅時斷煩惱故。一雲二種共捨。如斷煩惱無間。解脫二道斷惑。若大乘師真見無間起時正滅。即苦法智忍有相見道假說為捨。實真見道。依障種立故 四能得差別。有部別立得得非得。以異生性是非得故。別有得得。大乘即此異生之性望於聖性名為非得。據異生性即名為得。如三成就不異於三別立成就 五性差別。有部唯是無覆無記。大乘通三。不善有覆及以無覆。以定性二乘所知望彼是無覆故。通三界故。依二障故 六非得差別。有部非得望一切聖法。俱舍第四雲。不獲何聖法名異生性。謂不獲一切。不別說故。此不獲言表離於獲若異此者諸佛世尊亦不成就聲聞.獨覺種姓聖法應名異生 若爾彼論應說純言 不要須說。此一句中含純義故。如說此類食水食風。又得聖已更不迴心作餘乘故。故望一切。大乘不爾。望不能得二空智說。以聲聞等雖名聖者。望迴向大未入見道亦名異生。以未得法空所知在故。至於初地又云得聖性故。又彼有部三乘唯斷煩惱障故。若所知障小不斷故。既依障立。入初地時斷二分別。雖不得成二乘聖性。而不名異生。已斷二障故。獲二空智故。且略辨此。
破同分中。敘外救雲。外法非趣生故不立同分者。應難雲。趣是趣向義。外法可非趣不以趣向解同分。何得以趣例同分。趣是趣向義。外法無同分。同分相似義。外法相似立同分。又難汝本雲。內法是趣生。有情立同分。外法非情趣。外法無同分。汝本以有同智故。內法有同分。外法有同智。何得無同分。何得救言外法非趣生故不立同分。此上難古。下難正理師。餘轉難救皆如疏述 述正中。問大乘同分依外非情立不 答據相似義假立同分故通內外。十門分別如樞要說 問若通一切立同分者。何故所引經云此天同分此人同分。不雲餘耶 答經據顯勝且說有情。既約相似假施。通外立有何失。准此既破於他。翻彼故外假立。
論。又若命根異識實有應如受等非實命根。比量如文 問既以異識為因。難非實命根。他以不離識因。難非假命根者。何理能遣 答大乘命根非如名定。縱將生等難非假命亦是相符。以大乘立但假名字有此功能故 又有釋雲。與他為違教失。說住滅定等壽不離識者 亦不成難。他亦許壽不離識故。由此論文但云異識實有應非命根 西明雲。他若難大乘雲。論主所說受等應非實受等。離識實有故。如相等。解雲外違教失。彼許受等是實有故者 不爾。以離識實有故因兩俱不成過。小大同許受等不離識故。喻無能立過。上雖云應比離識無別命根者。是設遮破。非他所許命離色.心有實自體。他隻言異色.心有體。不言離故 西明又云。薩婆多量雲。命根實有。能持身故。如業者 不爾。此因有他隨一不成過。以大乘師不許命根能持身故。若許持身。下破經部識類受熏。假不能持。有不定過 要集雲。應雲汝命離識不能持身。即無違宗。大乘命根許持身故。共許同分不持身故者 亦不爾。同前過故。諸論但說能令相續住時決定。於此分位假立命根。不說能持故。設有處言能持識者。由業引種能生現識相續不斷功能差別能建持義假名命持。非是攝受執持之持。亦不即取正能生用。下破假持據攝受執持。今他雲命能持身者。即攝持義。故住前破。
論。如四正斷義別說三者。如四正斷約義說四體是精進命等雖三約義差別體是一識者 外難雲。壽等約義說。一體分三蘊。正斷據義分。一進通多蘊 答命根約義別有別勝故三處分。正斷約義分無別勝故一處攝。又雖不全相似取少分喻。
論雲彼滅轉識非阿賴耶者。外難雲。厭心入無心。別有於細心。厭色入無色。別有於細色 答細心非所厭。滅定心不無。定色非所厭。無色界中有 難。厭色入無色別有於細色。厭依入無依別有於細依 答有捨無常色獲得常色 難二乘俱厭麁心.色入無心色同大有。二乘厭依入無依。應同於佛非不有 答菩薩厭麁不厭細。有悲智故有細身。二乘麁細俱所厭。無悲入寂身非有。更有兩番。如樞要說。
命根述正。大乘諸教有六不同 一唯說第八識種。如此論是 二通說現。瑜伽抉擇雲。八根種.現定成。命根在中 三唯內六處。顯揚第一雲。命根者謂先業所引異熟六處住時決定性 四通五蘊。集論第一雲。何等命根。謂於眾同分業引決定。雜集論釋雲。同分者於一生中諸蘊相續等 五者依總相說。瑜伽五十二說。云何命根。根於彼彼處所生自體所有住時限量勢分說名為壽 六依異熟說。五十六雲。於業所引異熟住時決定位建立命根 會顯揚文如疏中解。抉擇八根如樞要會。自餘諸文不違前三 然顯揚文更有解雲。雖相.見別不離識故。此識相分總名此識 又云彼意根能持。五根所持。能所別說雲六處。此論能.所合說名此識種亦不相違 雖有諸釋。疏斷唯取識見分種名為命根。不取相分。此釋為正。
釋應無色時至此云何然。疏自往覆乃至雲。我義心法通能厭。即說心法名無色。色法唯所厭。故說心種名無心。此所加答應雲。心法通能厭故。說心種名無心。色法唯所厭。即說心法名無色。即是心法通能厭。唯有心種名無心。色法唯所厭。唯有心法名無色。此更次述重顯前文 更助解。厭色入無色。心為能厭名無色。厭心入無心。能厭心種名無心。汝既厭心入無心。不於能厭名無心。別立非色非心名無心。厭色入無色。不於能厭立無色。別有非色非心名無色。厭色入無色。即於能厭之心名無色。厭心入無心。即於能厭心種。名無心。
論。微微心時熏異熟識成厭心種。何不即於此位立無心定。待後剎那方名無心定。前後等故 西明雲。真諦三藏但云依種立。不離前難。今說二定依種假立。故雖成種緣未具故。不立二定。要待心滅方立二定。如律儀無表初成種時。緣未具故不成無表 今謂真諦解亦無難。無心依種。初有能熏未是無心故云依種。本為厭心。有心未立。後位方立。
論。無想定前求無想果故所熏成種招彼異熟識。本疏二解。自斷前正。雖無想異熟假非實感。然為求彼果修無想定。若有心時是能感彼無想果者。修有心定何假無心。以無心定前微微心所熏成種。防心不起方名無心定。即說假法能防實心。後得果時彼雖是假。然由厭心功能力故。想等不起假說為感。於理何違。若俱實種為能感者。應同第八不名無心。又復此論但云故所熏成種招彼異熟識。依之麁動想等不行假立無想。不言成種招彼無想。又復是假。如何種感 問得果之時微微心種即久已滅。但有相續無心種子。無二種種。如何可說有心感有心 答雖無別種。即最後心與種俱時修。有能感彼總異熟力。以未熟故果不得起。後熟生果時將現就種。望得果時說有心感。故亦不違 西明雲。准知此因加行時種微及微微。皆感總果有心異熟。正無心位根本實種招無心別果。無心定力遮心不生其理決然。無勞致惑 此雖異釋據時能感不越本解。然復有過。何者自許彼天非所生果假無別體。故不應說為實種感。若許實感。何故復言無心定力遮心不生。其理決然。徒設劬勞 要集雲。有說二解後說違五十六者 本疏自判後釋非正。何煩重述 然雲彼天總報第八。及彼生得心等。必為微微有心種感。若無現思。種不能獨取果。彼假異熟無想別報。即隨所依一時說感。不可分拆有心無心二位種子別感二果者 既一時感如何一有心一無心。又俱時感即應無心與總異熟俱時而得。何故前後 若云誰說前後。即違論說心.心所滅。既言心.心所滅。明知初起現行。亦不可雲。伽五十六既雲起者謂能引發無想定思。能感彼異熟果。明是一時。不更別分總別二果 此亦不爾。若直執論說。亦應但現思不得通種子。彼雲謂能引發無想定思。能引即現思。復不說種子。若云以義通種子者。亦以義取說感總報。依此總報六識不行假立無想。故此論雲。故所熏成種招彼異熟識。依之麁動想等不行假立無想。
論雲無想定前至招彼異熟識。明所依。依之麁動至假立無想。明能依 問無想異熟滅幾識立 答滅一識立。以鼻.舌二識但在欲界。眼.耳.身三識但在初定。在第四定麁但第六。不可起於下地異熟眼等三識。故唯第六 問出彼異熟心緣何地 答隨所生地以為所緣。以潤生愛必與所生同一地故。不說異地愛潤異地生故 問無想異熟即依所厭以立。二定何故依能厭立 答異熟是所求故。於所求立異熟。一定亦所求。即於二定之上立二定。故無過難。
成唯識論了義燈卷第二(末)
上篇:成唯識論了義燈
下篇:成唯識論演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