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梵網經古跡記

青丘沙門太賢集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梵網經古跡記卷上

青丘沙門太賢集

將釋此經七門分別。時處故。機根故。藏攝故。翻譯故。宗趣故。題名故。本文故。言時處者。本即盧舍那佛在蓮華台藏世界說。末即釋迦初成佛時於摩伽陀國寂滅道場說。言機根者。有菩薩性得發心者。為謗不信不得說故。藏攝故者。通菩薩藏毘奈耶攝。翻譯故者。後秦有西域三藏鳩摩羅什。此雲童壽。持菩薩戒偏誦此品。與義學沙門三千餘人。遂於逍遙園及長安草堂寺翻譯經論五十餘部。最後因秦主欲受禁戒。別誦譯出。慧融等筆受。法藏師云。西域有十萬頌六十一品。具譯成三百餘卷。此經序雲。可有一百二十卷。又上代諸德相傳雲。真諦三藏將菩薩律藏擬來此。時於南海上船。船即欲沒。省去餘物仍猶不起。唯去律本船方得進。真諦嘆曰。菩薩戒律漢地無緣。深可悲矣。又曇無讖三藏於西涼州。有沙門法進等。求讖受菩薩戒並請戒本。讖曰。此國人麁。豈有堪為菩薩道器。遂不與授。進等苦請不獲所願。於佛像前立誓求戒。七日才滿夢見。彌勒親與授戒竝受戒本。竝皆誦得。覺已見讖。讖覩其相異喟然嘆曰。漢地亦有人矣。則與譯出戒本。與進夢誦文義相同。今別行地持戒本首安歸敬偈者是。又聞西域諸小乘寺以賓頭盧為上座。諸大乘寺以文殊師利為上座。合眾共持菩薩戒。羯磨說戒皆作菩薩法事。菩薩律藏常誦不絕。言宗趣者。語之所表曰宗。宗之所歸曰趣。此經正以心行為宗。證覺利生以為其趣。言心行者略有二門。一教正行門。二誡惡行門。教正行者。即經初說三賢十聖內證之行。誡惡行者。即經後說十重四十八輕戒行。經自廣說如後應知。所歸趣者亦有二門。一如來性門。二發趣相門。所趣能趣如次應知。如來性者即真如性。如經寂滅者名為一心。一心者名如來藏。謂眾生心似生無生之性寥為一心之海。似生之相流成六道之波。如不增不減經云。即此法身飄流生死名為眾生。即此法身修行諸度名為菩薩。即也法身住於彼岸名為諸佛。此復云何。生死之夢唯有迷心。虛妄習氣擾濁心故。或似眼等或似色等。猶如翳眼所見空華。天地山河雖無邊際。如夢所見莫據之方。色等境風之所擊動。藏識海中轉識浪起湧於六處分別六塵。然色聲等唯如夢塵。除心行相都無所得。境既即心。心如境空也。迷故生死。悟故涅槃。是以空性名如來藏。第二發趣門者。如是內有如來性。故聞諸有情同如來藏妄念所飄苦輪無際。生死大海誓為舟檝。不畏其中所受大苦。發不可壞無礙意樂。謂大菩提若可得法。我亦丈夫。三大阿僧企耶雖絕。期之者要可出之。無上正等菩提雖遠。誓之者定有至也。蓋決無明之[穀-禾+卵]掌融法界之雄。親近善士。聽聞正法。智慧為母。方便為父。廣攝眾生為自眷屬。空寂為家法喜為婦。慈心為女。至誠為男。雖在居家不著三有。雖現受欲常住梵行。游於衢路利物為心。欲成他義能捨自命。詣講論處導以大乘。入諸學堂誘開童朦。風前交友必簡其師。月下忘懷影中味道。草系之功自有風雲。交遊美色亦知其空。大悲般若之所輔翼。乘不住道至心實際。但於諸心返照自性。明昧位立佛菩薩故。云何名為不住道耶。於空有邊不住慧也。謂顛倒緣有世間相。既顛倒有即離有無。如聖天言。有非真有。故無亦非真無。謂於妄識似有而現。即於證智似無所得。然於勝義非畢竟無。諸勝義無俗亦無故。既離有性。般若證空亦離無性。大悲拔有。拔有之故不住涅槃。證空之故不住生死。不住二邊異凡二乘。異凡小故自發菩提。如瑜伽雲。於空性相有失壞者。便為失壞一切大乘。是以菩薩行六度時皆無所得以為方便。無所得者即不住道。若唯空有便可得無。而復空空故無所得。無所得故三輪清淨。是名究竟修菩薩行。言題名者。梵網經一部都名也。盧舍那佛說心地法門品第十者此品別名也。梵者能淨之義。網者攝有情義。謂此經者乃至有頂生死大海拘持有情。終致無上寂滅之岸。無盡饒益諸飢渴類。如世網故。為顯此義故。諸梵王持羅網幢供佛聽法。佛因此說世界差別猶如網孔。佛教門亦如是。世界別者。須彌樹形覆世界等遍涉入故。佛教門者。雖一味法蘊界處等法門別故。是則如梵主網孔多網一。法王戒法當知亦爾。雖塵沙門終歸一道。萬行一門所謂得意。得意而行皆稱法性。是故從喻名梵網經。經謂契經。貫持為義。貫義持生不散失故。盧舍那者此雲淨滿。無障不淨無德不圓故。法藏師云。梵本皆名毘盧舍那。此雲光明遍照。智照法界身應大機故。梵網字下標此名者。為簡餘品釋迦說故。佛謂覺者。三義如常。說謂圓音。巧應生解。唯識萬德從此生長名為心也。出苦之津入淨之戶稱之法門。文義類別故名為品。此心地品總有二門。一本師說故。二化傳說故。初中有五。處眾故。警覺故。啟問故。見問故。付屬故。

經。爾時至心地法品。

述曰。處眾之中有三。處所故。大眾故。所說故。如文可解。

經。是時釋迦至亦生疑念。

述曰。第二警覺中亦有三。放光故。眾喜故。疑念故。如文可知。

經。爾時眾中至為何等相。

述曰。第三啟問亦有三文。起定故。集眾故。啟問故。玄通華光王者。所證真理名玄。能證真智曰通。能生大果名華。能除闇障名光。三乘中勝名王。彼所起定華光亦爾。眾德莊嚴名大莊嚴。金剛白雲色者。以不可壞無漏清白含眾德水故標此色。光明非一故言光光。為何等相者。問所為相。

經。是時釋迦至光明座上。

述曰。第四見問中有二。見故問故。此初也。化歸本體言還至也。加力見勝如戒本疏。百萬億紫金剛光明宮者。如兜率天彌勒菩薩五百億宮也。百萬蓮華者。座蓮華也。

經。時釋迦至菩薩種子。

述曰。第二問中有二。問故答故。此初也。有云三問。地者問有為行。虛空者問無為中行。眾生者備上二行眾生也。非也。據所居處問彼因果故。菩薩種子餘品廣問故今不問(舊疏雲。六處殊勝名為種子。如地持說)。

經。爾時至盧舍那佛。

述曰。第二答中有二。果故因故。此答果也。大歡喜者。見大利故。無分別智名虛空光。照法性空故。正了因體亦名體性。智為正因故。彼所依定名為本原。此能顯成常住法身也。佛現此定示大眾也。根本因故修行心地以之為因。捨凡夫等舉因答果也。成等正覺已下顯成佛相也。顯正依報及化相故。世界海者。如智論雲。數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恆河沙為一世界種。數此種復至恆沙為一世界海。數此海復至十萬恆沙為一佛世界。雖在千叶中央台上。而言在於世界海者。如化身在一閻浮州言在娑婆為一佛土。二身游化量亦爾故。千百億釋迦身土如戒本記釋。

經。爾時蓮華至智身滿足。

述曰。第二答因中有二。略故廣故。此初也。疏雲。堅信忍者。明習種性解德法門。亦名聞慧。堅法忍中明性種性行德法門。亦名思慧。堅修忍中明道種性行實法門。亦名修慧。堅聖忍中明聖種性親證法門。名出世慧。此中三賢十聖四十後次第解故不釋之。蹬者登也。言無為者。非煩惱業之所為故。無相者法身故。大滿者智身故。常住者自性無間及相續故。

經。爾時至品中已開。

述曰。第二廣中有二。請故答故。此初也。諸佛會中有菩薩問。釋名准前。凡此經文難可解者。佛佛相對梵語巧妙。猶如此間五言詩等。以漢語翻。失妙難解。

經。爾時至入空三昧。

述曰。第二答中有四。如次廣說四十法門故。初亦有十。此發趣中初捨心也。菩薩請者。千佛所加故。今告言千佛諦聽。知千佛眾未解了故。捨心三文。章門故行相故結成故。言一切捨者。舉章門也。次行相中謂國土等。一切捨之。無為無相者。標捨所捨之時離三輪也。無為者人空故。無相者法空故。次釋三輪。初施者空。謂即我人知者見者十二因緣假會合成。故能執彼主者造作之我見者於彼所緣十二因緣無合無散。於境無我故言無合。而有似我亦言無散。次受者空。謂無受者。以蘊界處一合空相無我我所相故。後施物空。假成諸法若內身等若外財等一切之法空。無自之所捨無彼受故。第三結言。爾時觀成如境假會。能觀現前。

經。若佛子至一道清淨。

述曰。第二戒心。戒者舉章。非非戒者。離有無邊重言非非。何者。無受者故。及十善戒無師說法。謂無能說寧有所說。受者授者及所受戒不可得故三輪空也。欺盜乃至邪見無集受者。明所防惡體空無集。還屬眾緣。無定性故。欺者蔑也。蔑中之極謂害命故。慈良等者。明能防戒體性亦空。一慈防殺也。二良防盜也。三清防淫也。四直防妄也。五正防酤酒。六實防讚毀。七正見防邪見。八捨防慳也。九喜防瞋也。舊疏雲。等言等取悲防說過。防十惡時。制止有為無為八倒。有無性離一味清淨也。

經。若佛子至不可得。

述曰。第三忍心。忍者舉章。有無相慧體性者。總標真俗忍體。次辨行相差別。言空空忍者。緣勝義忍。下此名為無生行忍。一切處忍者。緣世俗忍。下名此為一切處得名如苦忍。遍一切處如俗苦相而忍解故。得名如苦者。耐怨害等隨境目故。如是真俗無量行相一一皆名忍者結也。明真俗已。次明三輪。自空無受。彼空無打。法性空故無刀杖無瞋心。三輪一味言皆如如。事事無實言無一一。諦理無二言諦一相。理亦實空名無無相。而俗非無言有無有相。次能所相對門。非非心等明忍空相。謂能忍心非都無故言非非心相。似有緣慮無實緣故言緣無緣相。立住等者空所忍境。能打人等四威儀中染淨性空。故言一切法如。既能所空忍相不可得。

經。若佛子至進分善根。

述曰。第四精進心。苦四威儀一切時行者。以精進行舉章門也。行住等位無時不策故。次明行相。伏空假者。伏初二性。空謂遍計。假謂依他。會法性者。會圓成實。伏初事相會真理故。空智德聚名無生山。見有無者。有相名有。無相名無。如龍樹論有為名有無為名無。如有者。世俗似有。如無者。勝義似無。已上總觀一切法也。大地青黃赤白一切入者。十遍處也。包勝處解脫等故言乃至。已上別觀共功德門也。三寶智性者。大乘功德門也。以具三寶攝一切法故。明境界已。次明功德。以一切信上昇進道必三三昧空慧為門。無生者無相。相必生故。從勝義觀趣世俗。故言起空入世諦法。了真即俗言亦無二相。第三結言續空心通達進分善根者。所有進道皆空為首。故言續前空心。通達而進善根名進心也。

經。若佛子至生一切善。

述曰。第五定心。寂滅無相者舉章門也。寂滅散動照無相故。次行相中無相無量行三昧者。生空定也。唯有諸行無實我故。無相無量心三昧者。法空定也。唯有諸識無實法故。竝趣真空總名無相。凡夫聖人無不入三昧者。八禪定也。彼二類定得淳熟故言體性相應。於一切行以定力故諸障滅也。謂我人受者人執也。一切縛者餘煩惱也。見性者。且舉法執攝所知障也。皆是障定因緣。散風動心者。不生思惟皆心不寂。而滅空空及以八倒無攀緣也。假靜慧觀者。學觀有情法假定慧。由此定慧一切假會苦諦伏滅。能受三界罪性集滅。言而生一切善者。道資糧也。

經。若佛子至為慧用故。

述曰。第六慧心中空慧者。舉第六度。明行相中非無緣者。標有所依緣也。慧亦無性。依他起故。何為所依。謂能知體名之為心。了別一切法假名主者。心王性故。與道通同者。與慧相應故既住聖胎。當入聖等盡是慧心體性功用也。一切能執四倒煩惱皆由染慧性不明故。故對治之以慧為首。修不可說種種聞慧。以為方便入於中道一真諦也。次明障空。謂其無明能障慧者。離眾緣合無自相故言非相。不即緣故非來於緣。既無自性故非罪非八倒無生滅也。由此慧明照而樂空。明真實智已。更智方便轉變神通亦智體性所為。以慧用故。

經。若佛子至一切行本原。

述曰。第七願心。願願大求一切求者舉章門也。雙求二利故言願願。求斷名大求。求智名一切求。明行相中。以求遠果修行因故願心連也。必由願心連相續故百劫得佛即滅罪也。百謂多義。罪即生死。災患聚故。專注連求法空一相。故言求求至心於無生空一。一者一相。所謂無相。乘願增觀而入定照。則無量見縛以求願心故得解脫。其能證行以求心成。由此菩提無量功德以願為本。既成佛已圓證法界離有無邊。言觀一諦中道也。萬德相融能照智分所照法界雖無差別。非如二乘灰身滅智。亦言非沒。親圓證已於後得智起無量用。言生見見。然不謂言我有所作。言非解慧。結文可解。

經。若佛子至觀法亦爾。

述曰。第八護心之中。護三寶護一切行功德者舉章門也。以護所依及自行故。次明行相。初護外道不令嬈正信者護三寶也。以無相行伏倒心故。滅我縛見縛無生等者護自行也。伏煩惱障言滅我縛。伏所知障言見縛無生。以何行相如此護耶。謂護根本三寶以無相行護。護自三空門以心慧連慧連等也。二空相資故言慧連慧連。如是相連入無生者。止道觀道則明光明光。以伏二障無罣礙故。如是護觀入於空境。俗假相別。故言分分。似我似法妄識中似有。故言幻化幻化所起。俗相性空。空智中似無故言如無如無。以下結雲。緣合所起言法體集。還屬眾緣言法體散。無定自性言不可護。如所觀理能觀亦爾。

經。若佛子至一切法。

述曰。第九喜心。見他人得樂常生喜悅者舉章門也。及一切下明行相也。假謂依他。空謂遍計。遍伏二相言及一切。二相不現名為照寂。不見初二性言不入有為。真如影現言不無寂然。內證樂中境智俱空。故言大樂無合。般若雖證空大悲猶化物攀緣有境。故言有受而化有法而見也。玄假法性等者。見二諦性平等一觀心心中行也。玄者勝義。假者世俗。般若大悲而相融故。多聞一切佛行功德等者。多聞果德及因行德。普以無相隨喜之智連生正念而專照也。既一無生佛即我故。以下結雲。樂心緣一切法者。離嫉妬等喜悅緣故。

經。若佛子至光品廣說。

述曰。第十頂心。是人最上智者舉章門也。次釋名義。前九心上三義如頂。一滅障如頂。言我輪者。執我為首。輪迴煩惱利見疑身。及以鈍品瞋等煩惱皆滅無故。勝如頂也。二智勝如頂。最上智連如頂故。三境勝如頂。週遍法界因果圓融如如一道最如頂故。如人頂者。總喻上三也。次明行相。不同身見六十二見。簡二類見。故言非非。五眾即五蘊也。於蘊剎那剎那生滅。謬執神我體常流轉。觀識蘊空也。多計識蘊為我相故。無受者觀受蘊空。無行可捉縛者觀餘三蘊空也。行即行蘊。無可捉者色蘊空故。無可縛者想蘊空故。妄想縛本故。如契經云。識如幻化乃至色如聚沫。言入內空直道者。即入內門純一味道。上明般若。次明大悲。剎那剎那於諸眾生不見有緣不見非緣。恆以無緣大悲攀緣住頂三昧寂滅定。亦發加行於趣證道。爾時設有性實我人常見八倒生者。則緣不二法門。性實見者法執也。我人見者生執也。由此不受八難者三途等也。幻化果畢竟不受者。道分善根不造生死引業故。同體大悲離我無化。故言唯一眾生。四威儀中滅惡生善。言入道者總句。餘三別句。滿十解位名為正人。立福智資糧名正智正行。行即福也。下總結言。菩薩達觀現前故不受六道果。必不退於佛種姓中也。以背流轉向還滅故。生生入佛家者。十住毘婆沙雲。以真如為佛家。相應解成故言入也。十天光品者指上品也。

經。盧舍那至體性三昧。

述曰。第二十長養中牒問可知。此初慈心中。常行慈心生樂因已者舉章門也。慈與樂故此無緣慈。慈行既成自亦樂俱入所緣法。謂即五蘊大真法中空蘊三相如幻如化真如無二。故則堪當成聖道法輪。言化被已下教他生信。大悲門故。言非實者。謂所利益信心空故。非善惡果者。謂所安樂樂果空故。言解空體性三昧者結慈行成也。

經。若佛子至起大悲。

述曰。第二悲心中。以悲空空無相者舉章門也。有性空故言空。空亦空故言空無相。次明行相。悲緣行道自滅一切苦者標句也。緣謂攀緣。如下有情緣等三故。如何滅苦。先於眾生苦中生智。生何等智。謂有三種。一有情緣。如經不殺生緣故。二法緣悲。如經不殺法緣故。三無緣悲。如經不著我緣故。由此於一切眾生不惱也。次明行相。夫發大悲心者於空性中見一切法如實性。若失壞空性則失一切大乘故。種性行中生道智心者。出斯位行也。如仁王雲。銀輪三天。性種性故。父等六善於我為親。翻彼六惡於我為惡。彼二各有上中下品。欲與上樂而拔苦之且上品。惡隨器各得九品樂者。即觀果空欲與上樂。而九品別樂還屬器。無自性故。樂果空相慈心中現。以一樂行引起大悲也。

經。若佛子至苦故喜。

述曰。第三喜心中。喜悅無生心時者舉章門也。喜心觀空名無生心。種性體相道智者位體相也。自他空故名為空空。猶隨喜他名為喜心。此有二種。一者性空。不著我及所故。二者法空。達流轉無集故。出沒即流轉義。諸緣所起還屬眾緣。無一定相。故言無集。爾時一切萬有入空即觀行成。以同體之喜等喜一切。起此空觀入有相道。遠邪近正。正謂示我好道。及使眾生入佛法家。得法在懷。行體怡悅。故言法中常起歡喜。自入法位復於他入正中隨喜也。

經。若佛子至常修其舍。

述曰。第四捨心中。常生捨心者舉章門也。無造無相空法中三空門也。如虛空者喻於三空無障礙。行於善等中法空人空為大捨。捨謂治染且顯治貪。幻等如次喻虛流轉及剎那滅。無生心者捨心空故。雖空恆進言常修捨。

經。若佛子至現前行。

述曰。第五施心中。能以施心被一切眾生者舉章門也。無心行化者。無執著故。達理達施者。了真俗性。言一切相現在行者。施行成就也。

經。若佛子至發起善根。

述曰。第六愛語心中。入體性愛語三昧者舉章門也。體性者真性也。麁語耎語皆趣勝義可愛樂。故名愛語也。實諦之中。法語之義實語之言皆順純淨一語之門能調一切。乃至無諍發語之智法空無緣而生恩愛之心。下總結言常行如心發起善根者稱真心也。

經。若佛子至但益人為利。

述曰。第七利行心也。利益心時者舉章門也。實智體性者所緣真如也。廣行智道者能緣智慧也。集一切明炎法門者。集智資糧故。集觀行七財者。集福資糧故。用之益人言前人得利。時還益己法身慧命。言益受身命。言一切意者。作用多故。皆令他人次第行成也。言法種者習種行成故。空種者性種行成故。道種者道種行成故。皆生佛果故言種也。令他人入此三十心中。次雲得益者證地上際行故。得樂果者得佛後際果也。形居六道處苦甘心。下結意者但益他人為己利故。

經。若佛子至同法三昧。

述曰。第八同事心中。以道性智同空無生法者舉章門也。謂此位智稱空理也。次明行相。生無二者生空真如也。智行相應言同於彼。又法空行同最本原法空如相。世間諸法以恆轉故言常生常住常滅。於此流轉隨入事同。雖了法空同而無生及自他我同而無物。猶為益物入同事三昧。

經。若佛子至而不可得。

述曰。第九定心中。復從定心者舉章門也。次明行相。從定發慧念念寂照。離戲論故。於我所法者即所遍計十八界也。此文可言我法所法。謂七心界名為我法。多計識蘊以為我故。十根塵色法處色等名為所法。下出體雲識界色界。於此不著言不動轉。十禪支者。一尋。二伺。三喜。四樂。五心一境性。六內等淨。七捨。八念。九正知。十不苦不樂受。以一念智雙觀二空。一切我人無合散者。觀生空故。內外現種無合散者。觀法空故。言眾生者諸現行也。無一定性言無合。緣合似有言無散。所以者何。眾緣集成之所起作。求彼實性不可得故。

經。若佛子至百法明門。

述曰。第十慧心中。作慧見心者舉章門也。纏名為結。隨眠名患。眾苦本故。言順忍者境順智故。慧性起光光者運運照故。一炎明明者一體多用故。見虛無受者緣空不執故。總結雲其慧方便者。慧行善巧故。能生此位十長養心也。是心入空理起空道故。雜修智悲堪發無生聖心之因也。

經。盧舍那至名無相信。

述曰。第三十金剛也。初發心趣。次長養已。今不可壞喻金剛故。此初心中。信者舉章門也。諸見名著者訓釋見義。以執著故。結有造業者招苦造集故。於此必不受方入空無為。言三相無者總標三相寂滅。無無生下別破三相。謂生住滅有能所相。今雙空故重言無無。遣能所生言無無生。此文可言。無無生故無生之住。無生住故住所住無。住住無故滅滅亦無。言有一切法空者。存法無我真如也。遮減過故。言盡滅異空者。二諦智泯故言盡滅。猶有分見亦言異空。色空者色陰空也。細心心空者四陰空也。三世心空故。二諦信寂滅無體性和合。還屬眾緣無一定性。故所屬緣亦空。故言亦無依。次總結言然主者我人名用者。舉實我體名字功能也。三界假我我者。人法二假我也。無得集相者。實我假我無可得一聚集相故。既人法空名無相信。

經。若佛子至亦如是。

述曰。第二念心中作念者舉章門也。六念中常覺者念佛也。乃至攝法僧戒三也。言常施者念施也。觀彼實性皆言常也。第一義諦者念天也。佛常涅槃果第一義天故。言空無著無解等者。觀所念境空無可縛著。況有解脫耶。既空三相之所不動不到去來。以跡絕故。然於作者一合真相還歸本際入法界智。運運增明言慧慧相乘。運運會空言乘乘寂滅。念念泯相言炎炎無常。上古傳說。慧慧住相名光光。即彼滅相名無無。後後生相名生生。相雖遷流然性不起。熏修力故。轉易空道。變捨前劣轉得後勝運運增長。本有劣無故言變變。本無勝有故言轉化。展轉勝生言化化轉轉。如是後轉前變之時。如稱兩頭同時住也。炎炎一相者。念念雖別而恆一相。所謂無相。生滅一時者。生滅雖異融於一念。次例生滅三世亦如是。已變者過去。未變者未來。變者正變即現在也。三世同時故言變化。亦得一受。受謂容受。一念融故。

經。若佛子至心解脫。

述曰。第三深心中深心者舉章門也。即迴向心也。期遠深故。第一義空者標句。於遍計空智照有中道。謂十二支非常非斷名為實諦。執有情等名為俗諦。於此二諦了二空故重言深深。出入相寂言無去來。結中道言。十二因緣幻化受果故離減邊。而無實受故離增邊。是故伏障心解脫也。

經。若佛子至不可得。

述曰。第四達心中達照者舉章門也。忍順一切實性者。印順真俗無倒性也。俗性無縛。真性無解。言無礙者總標也。法達等四別出也。如次法義辭辨無礙。無礙名達。所達三世因果所化眾生根行。如如不增不減。體性既空。無實法用無假法用無假名用。既無三用故言用用空。彼體用空亦空。故言空空。如處緣空能照亦空。是名通達一切法空。結智行相雲空空如如相不可得。

經。若佛子至而不受。

述曰。第五直心中直者舉章門也。行無邪曲故名直心。言直照者釋直心名。次出境體。言取緣我境入無生理之智名直心也。由無明力所計神我二空中泯。雖其緣二空理之心在無我有在實我無。然不著有無不失壞空理。空理名為佛道種子。如瑜伽雲真如所緣緣種子故。不失壞空名大乘故。相似無漏中道一味觀而教化十方。轉一切眾生者。轉凡向聖也。轉眾生時皆以薩婆若空直直性也。以趣菩提真空性故。二空正性名直直性。次總結言。直行於空故三界縛而不受也。煩惱根本名為主者。

經。若佛子至一道一照。

述曰。第六不退中不退心者舉章門也。唯進無慮名不退心。古師云。凡夫有二。習種已前名外凡夫。地前三十心名內凡夫。今不退入於外凡也。不起新長養諸見者。伏分別惑故。不起習因相似我人者。漸伏俱生故。雖入三界業中流轉。而亦行空位不退也。又解脫現行障於第一中道境智合行故行不退也。又於本性空正念不退也。證空生解言空生觀智也。如如相續如是。如是乘勝心入於不二。結雲。常時於空生心一乘純淨。此為不退一道一照也。

經。若佛子至得度苦海。

述曰。第七大乘心中。獨大乘心者舉章門也。獨謂不共義。次明乘行運載功中。解解一空者。雙依二空證一真法界故。法界同故。了三乘行皆一乘也。如是菩薩乘一空智雙修福智名智乘行乘也。言乘智者。牒上顯運。謂乘者牒上所修福智。智者牒上能修空智。言心心者念念也。剎那剎那任載行者任用自利。任載行者任度眾生。言度三界河者度苦也。度結縛河者度惑也。度生滅河者度業也。是故行者坐乘如上任用載用智相應心趣入佛海也。故諸眾生未得乘用但名乘所得度之海。

經。若佛子至故無相心。

述曰。第八無相心中。無相心者舉章門也。次明行相。謂亡相心照實相般若無二。復於一切煩惱業果。如如一諦亦行無生空。自知成佛。了平等故。佛是我性等者。賢聖是我行同者。結言皆同無生空故無相心。

經。若佛子至入一切法。

述曰。第九慧心中。如如慧者舉章門也。次舉所緣雲。無量法界無集因無受生果。亦非生生煩惱所縛。如知勝義境。世俗一切法門三賢所行道十聖所觀法亦如是知。非但所知。外化方便皆集心中。達正方便故。外道邪見功用幻化魔說及與佛說差別之中皆分別也。入二諦處。諦故非一。解故非二。非有陰界入即是慧光之所映奪。然慧光照性即入一切法。以證真時思惟一切法故。

經。若佛子至廣說。

述曰。第十不壞心者舉章門也。次明行相中。堪入聖智近於分別二障解脫。但得聖道方便正門。於此終心開四善根。明得明增故名明菩提心。伏忍之中極順空理。八魔者。一苦二空三無常四無我五生六老七病八死。非此八種之所惑亂。傳說如此。應厭生死欣小涅槃退菩提心。立為魔也。明自分行已。次明勝分眾聖與力。言諸佛勸發者。佛見此人而發悟故。彼受加已入摩頂定得三業加力。初身加力中自身放光。入佛儀神者。傳說習佛威儀行也。次意加力與證地心相似無別。而非實證。中觀智道此真門也。又以定力世俗門中見無量土。後語加力現為說法。爾時頂善所依三昧。登所取空平等地中。攝相歸識總持滿足。心心行空者。下忍之時印所取空故。言空空慧中道無相照者。初空中忍。順能取空。後空上忍。印能取空。更無餘相言無相照。由此世第一法位中雙印二空。故言一切相滅。此無間定永無退還言金剛三昧門。從此入聖於一身中修一切行。故言入一切行門。即入初地虛空平等地也。佛華經者指餘經也。

◎經盧舍那言至毛頭許事。

述曰。明十地中牒問可知。此初地中舉章門。言平等慧體性地者。平等慧者能證智也。體性者所證真也。地即總也。次行相中。真實法者內證門也。真實化者外化門也。具此二利言一切行。真無漏行正感佛果言華。實破闇種名光。遍證法界言滿足。四天果者攝報果也。乘用任化者世俗門化。無方理化者勝義門化。於十力等皆得入者。如瑜伽雲。初地已上分得百四十不共佛法故。淨土大願者。堪住他受用土願故。一切論者五明論也。一切行者。於彼五明多有所作。坐佛性地者。已入大地故。一切障礙分別起障。凡夫因果惡趣北州無想天等。從一佛土入無量土者。不動一國至諸國故。從一劫入無量劫者。於一念中攝三際故。或舒一劫為多劫故。不可說法為可說者。堪說內證甚深法故。攝法歸智名反照見一切法。常入二諦等者。游照二諦宅心真故。知十地次第者地位也。一一事示眾生者地行也。身心不變者會一味故。十惡者殺生等也。雖知黑品住白品故。一智見有無二相者達三性故。分分了起者別別了知色故。別別生起色故。入受色報者。趣入領受有色報故。即不生無色也。而心無縛者。雖住靜慮生欲界等。慧光恆照遍滿真故。無生理中信忍空慧常現前也。即五忍之第二初故。其中間一切法門者十度也。略出下結初地大海今略出也。

經。若佛子至體性地。

述曰。第二地中有三。章門故地行故指廣故。此初舉章。言善慧者離犯戒惡故。

經。清淨明達至功德本。

述曰。第二地行中有二。總標故別釋故。此初也。清淨明達一切善根者。舉行體也。謂有三種。一慈與樂為最故。二捨離染之本故。或有經本具四無量。三慧證達之原故。一切功德本者。釋上善根名義也。

經。從觀入至為苦苦苦。

述曰。別釋有三。逆次第釋惠捨慈故。初亦有二。觀察故化導故。此初也。言觀入大空慧者。謂初觀入於最勝真如大空之慧。從初入心遂起後得巧方便道智中。見諸眾生無非苦諦。何以故。皆有識苦之心。三途乃至善趣。苦緣中生識領故。何等為苦。謂有三苦。言如者。相傳雲。相似如也。指事言故。言身初覺者五識也。從刀杖者外緣也。從身者內緣也。根境竝色故言色陰。二緣中生識覺故。此識名為行苦之緣。率爾多分起捨受故。次意識覺同緣刀杖及身瘡等。引生五識相應苦受及自憂根。名苦苦緣。重故苦苦者。釋逼迫重名苦苦也。次起第三。追念意識名受行覺。於前所受追緣行故。於前二覺所緣身等會妙壞中。生憂惱故名壞苦緣。是以三位識漸生三苦。故為苦苦苦。此三苦字如次結前行等三苦。

經。一切有心至是初善根。

述曰。第二化導。諸有心者。見是三苦起八苦等之因緣故。此地菩薩入教化道三昧。說諸過患令生厭背。於中入定意業自在。現身六道身業自在。十辯說法語業自在。十者傳說。一自相。說事相故。二同相。說理相故。三行相。四說相。五智相。六無我慢相。七大小乘相。八菩薩地相。九如來地相。十作住持相。即古今恆爾相也。(如十地論)。苦識者苦體也。於此且說四諦門故。苦緣者所依也。依自心王及根起故。刀杖緣具者外觸境也。苦識行身瘡腫發壞者內觸境也。以覺苦識所行執受內身觸故。刀等破身故具二觸。瘡等自生故言不具。具所依緣生了別故名為生識。識作思也。識受受也。觸識觸也。如是一聚合名苦識。以隨顯勝且舉三心所。然此苦諦差別有三。一者苦苦。依根境故言行二緣。由此念念緣身瘡等故言心心緣色。此心觸對觸惱之境領受煩毒為苦苦也。二者行苦。二苦本故處中說。言心緣識者名之差別。初在根發多分率爾覺所緣境名行苦覺。思受及觸才覺境觸未受毒時。捨受現前名為行苦。三者壞。苦境切生苦如斲石火。謂由緣逼斲行苦石。出壞等苦燒身心也。此有二種。剎那生滅即細壞苦。若一期身散壞轉變如幻化。識於中了故言識入壞緣也。妻子珍等存名緣集。彼後敗壞名為緣散。爾時心苦轉增心惱。雖現受念。後散壞緣戀著前存念念不捨是為壞苦。總結上云三界一切苦諦也。次明集諦。謂觀無明引集無量善惡之心作一切業。習氣相續煩惱習因諸業集因名為集諦。次明道諦。正見因也。解脫果也。空空智道體也。謂二空智以世間正見為因。出世解脫為果。群聖之跡名道。見修等別名心心。總結名以智道道諦。次明滅諦。盡有苦果盡有集因。離障清淨一味所照體性。以聖妙智擇力寂滅一諦也。慧品具足已下總結初慧善根。起空者俗智。入觀者真智。

經。第二觀舍至捨品具足。

述曰。逆次第二觀舍善根。初總標雲。第二觀彼捨一切貪障而行平等空之捨也。次明行相。以無緣行觀法空際一真如相。又觀世俗平等之門。謂觀地土吾所已用舊故土等。四大皆然。我今入此地者離垢地也。畢竟不受不淨身者。如十住論。初地菩薩於五欲中煩惱作患。上地不然。無始淫愛受胎生身。所棄尸身成大地等。今於五欲不作過患。更不應受胎生身故。

經。第三次觀至無量法身。

述曰。逆次第三觀慈善根。妙花三昧者。一乘三昧總攝因也。佛樂果也。後結成言無癡無貪無瞋。如次結前慧捨慈品善根成也。入平等智諸菩薩行本也。現化無量法身者。如水中月法身影故。

經。如一切眾生天華品說。

述曰。第三指廣。餘地准此。

經。若佛子至名一義別。

述曰。第三地名光明者。發光地故。次行相中有二。自利故利他故。初亦有二。知能詮故知所詮故。此初也。三昧解了智者。以依勝定發三慧故。三世佛法門者。十二分教。名句文身遍攝能詮故。重誦者應頌。此不了義。對記別故在前立二。直語者契經。此唯長行。對諷頌偈故次立二。不請說者自說。戒律者因緣。佛界者本生。昔事者本事。方正者方廣。未曾有者希法。談說者論議。言名一者。一種名句文故。義別者。開為十二分故。

經。是名味句至因緣果觀。

述曰。第二知所詮也。分分受生者分段生也。初入識於胎即識支位也。四大增長色心者名色支也。名六住於根中起實覺者。堪發識位為六處支故。未別苦樂名觸識者觸支也。覺苦樂識名三受者受支也。連連覺著受無窮者愛支也。恆著愛故。欲謂欲取。我謂我語取。見即見取。戒即戒禁取。合取支也。善惡有者有支也。識初名生生支也。識終名死死支也。言是十品者。除無明行支故。現在苦因緣果觀者。識等五支名現在苦。愛取有三名現在因緣。生老死二名因緣之果。能觀察彼名之為觀。

經。是行相中至身心則化。

述曰。第二利他也。菩薩念言。於是緣生行相。以中道智我久已離有無著故無自體性。知所證已亦為利他入總持辯。事佛受法現身六道。隨應說法。現劫化者。如維摩經一日舒為七大劫等。展轉化故言轉化百千劫。國土不同身心別化者。隨其國欲三業別化。

經。是妙華至三昧品說。

述曰。第三存略指廣。如彼二品已廣說故。

經。若佛子至寂滅忍。

述曰。第四地行相中有二。自分行故勝進行故。此初也。梵云爾炎即知所義。今配二諦故言爾真炎俗。離增減故言不斷不常。如無量劫即是一念。況生住滅一世一時一有。一有者一妙有也。雖真一味因緣不雜。故言種異異。如因緣別。果亦不同。故言現異。既雖無相不壞假名。故言因緣中道也。既無定性名中道故。非一二等。如文可知。然隨假相佛與凡等一一差別名為世諦。然勝義智道觀。彼無一二。如何等法觀彼真耶。故總舉言玄道定品也。玄即所緣。道謂慧也。定謂所依。言佛心行者舉果顯因。初覺定因者初悟空理定即因也。覺之因故。何等名品。謂有十種。初三如次聞思修慧。次七證位七覺支也。上覺精進。以上昇故。觀覺定也。從果名故。倚覺安也。舊翻倚故。樂謂喜也。四地菩薩漸斷障時。方便道力念念進入定果覺慧。是人住定起慧炎故。見世俗法行勝義空。若起念定者。定之親因併舉念也。起者出也。出前緣法緣空定者。即入有情緣心定中生慈心愛。以順道法化生。既愛法樂名法樂忍。持德不退名為住忍。入真名為證忍。出妄名寂滅忍。名之差別也。

經。故諸佛至已明斯義。

述曰。第二勝進行。於彼菩薩所入定中。諸佛現影而起發故。百千起發者精進法門也。著定者釋住定也。貪定者釋味樂定也。然善法欲非貪煩惱。已斷定愛故。發起者覺發也。警彼定品三種相故。菩薩定力超三有故。名為出相。超二乘滅名為進相。向大乘果名去向相。佛光覺發出相之故。菩薩不沒生死不退涅槃。覺發進相之故。不墮二乘。覺發去向相故。不住因位。是則定品功德滿足。謂摩頂發起名頂三昧法。離沒等劣名上樂忍。功德圓備名永盡無餘。無量功德品福也。行行皆光明智也。見佛體性常樂我淨者。令心解故。餘文可解。上日月下指餘品也。

經。若佛子至因果分別。

述曰。第五地舉章雲。慧照者始雙照故。地行有二。自分故勝進故。初亦有二。智故通故。此初也。總標雲十力生品者。起一切功德行故。一以一慧至處力品者。處非處智力也。二自業智力。三種種勝解智力。能知六道意樂勝劣故。現行意樂名為果欲。四種種界智力。知種姓故。五根上下智力。六靜慮解脫智力。能知凡聖定差別故。正定聖也。七遍趣行智力。能知趣果方便故。謂知乘是因必至果處。及乘是果由乘因道故。如對法雲。悟入大小乘教所攝境故。八死生智力。言五眼知一切法者。類舉總數。慧法眼等知一切法。以天眼見諸受生故。九宿住隨念智力。十漏盡智力。一切受者順現受等。潤生煩惱滅。發業無明滅故。

經。而身心口至下足事。

述曰。第二通力。三業變化自在用故。既從眾生現不可議。下地不知覺舉足下足事。

經。是人大明智至現在前。

述曰。第二勝進分行。大明智者總舉也。慚慚進者加行道也。分分智者無間道也。光光無量無量者解脫道也。不可說不可說法門勝進道也。

經。若佛子至品中說。

述曰。第六地舉章雲。華光者。般若正因照境破闇故。次地行中初總標已。天眼明下別顯十通。十通者。一天眼通。知微塵數大色分成六道眾生身。及一一身細分成大亦分分知。二天耳通。言非非音非非聲者。傳說。並知音聲空故。一切法聲者餘一切聲。有說。聞法蠡等教也。三天身通。即神境通。知一切色及知色之非色等性。於一念中通於十方國土之量三世劫量。隨國大小現齊爾所時塵數身故。四天心通。即他心智。五天人通。知人事故。即宿住智。六天解脫通。即漏盡智。知諸眾生解脫方便故。滅滅皆盡者。滅十障故。已後四通皆是他心通之差別。如次知他定慧念願立為四故。非定非不定者。以上二心體性空故。三十心者地前心也。一切求者。於法非法求修斷也。言而爾所者。但明爾所十通明者。於釋迦略說也。

經。若佛子至聽法故。

述曰。第七地中舉章雲。滿足者功用滿故。地行有二。實行故化相故。此初也。言十八聖人智者。以隨分得十八不共法故。古有作疏雲。初六中身無漏過者。離殺盜淫業及習故。二口無語罪者。離妄語等四罪語故。三念無失念者。離貪離瞋及邪見故。乃至廣說。非也。如此十惡前第二地已永離故。今解。身無漏過者身無誤失也。口無語罪者無卒暴音也。念無失念者無忘失念也。離八法者無不擇捨。羅漢由執世間八法專求自利舍利他事。菩薩遠離八法性故。一切法中捨者無種種想也。於生死涅槃無差別想。由住第一大捨故。常在三昧者無不定心也。此六入地之所滿足。第二六者。一欲具足。於三界結無所怖畏。堪求所知障清淨故。言具足者今雲無減也。二精進具足。所求能滿故。三念具足。遠憶諸法劫人事故。四慧具足。眾生者世諦也。一切法者第一義諦也。四重之中且舉初故。五解脫具足。知諸解脫未得不退故。六知他解脫足。即定不退也。必由定力知弟子心亦無染故。是人入此中六足中更欲起後滿分六故便起智也。一身隨六道心行而現。二口辨說法示眾生故。三隨眾生心入定振動。言虛空化花者。以雨花故。能令眾生心有所行。上三如次三業隨智行也。四以大明具足見過去佛。亦令眾生心眼得見。五以無著智見現在佛等。六以神通智見未來佛等。此中大明無著神通者。達三世智名之差別也。

經。住是十八至國土中。

述曰。第二化相中。先觀平等慈悲門。次量自力能。後現變化。力能之中。一切功德者福品也。一切神光者智品也。一切佛所行法等者。證果法門及勝進法門中已入解也。

經。若佛子至入心三昧。

述曰。第八地中有五種行。此初定行。初無功用名入法王位三昧也。其智似果說法定故。雖有所說而於無相無功用住。故言似佛。下內空等十大明慧所入定門。任運流故。諸佛得果除闇教音入菩薩心定也。花能得果。光除闇義。

經。其空慧者至不可說。

述曰。第二慧行。謂內空等如辨中邊智論廣說。於此第十泯第九也。總結十空性平等地。可以十門假說。而不著故亦不可說。

經。神通道智至一時行。

述曰。第三通行。謂神通智遍知諸事。入無量土神通照境如眼見色。餘真實智達事達理。行解深細如意識了。轉法度與一切眾生者。以己之解授與眾生也。菩薩法身示現諸化與果相似。言入佛果。是諸佛數。況是九地十地數也。平等門者。陀羅尼門等所行真如門中。而大自在一念一時而修行也。

經。劫說非劫至佛說非佛。

述曰。第四說行。劫空非劫。然不都無。非劫說劫。餘皆准此。

經。而入出至品中已明。

述曰。第五照行。諸佛體性三昧者。傳說。果德相應故。反照者還照自故。言順逆者。如順逆觀緣起。餘皆隨境。不動已下明智行力。離功用故言不動。永伏染故言不倒。恆證生空言不出。法空不續言不入。永不復受分段生死故言不生不滅也。結文可解。

經。若佛子至出入無時。

述曰。第九地中言佛華嚴者。具四無礙莊嚴行故。地行有二。內證故外化故。此初也。現佛威儀定及說法自在王定。恆現前故更無出入別時也。

經。於十方至無量意。

述曰。第二外化。十世界者十方大千故。所現身別相好具足自在無礙與虛空同。無量大悲智慧光明福相智相莊嚴法身。言一切法外等者。非趣生法而行趣生。轉魔界等入佛界等。性平等故說無礙也。光光照者二空故。慧慧者彼後智故。明炎明炎者無間解脫故。備四無畏四無量十力十八不共法八解脫等。無住涅槃不住二邊。無為一道所知障淨。為諸眾生作父母等。說法窮劫令得道果。從生死際起者。從初發心至金剛心。所有願行於一心現。入眾生界而教化也。

經。若佛子至名佛界地。

述曰。第十地中舉章雲。入佛界者受職位故。次地行中有二。行功德故行勝利故。此初也。先出體用言大慧空。然二空用亦復空故言空空復空。復空所取能取。既平等空故言如虛空。性平等智有果德性十德具足。此總標也。十者十號。一者如來。清淨法界一相無為。其中法身神虛體一。一切事法泯同法性無所去來名如來故。然經舉義末後配名。二者應供。智應順境。斷應不受後有。法身無二應正法養故。三者正遍智。遍覆有情及器世事。周知諸法及有情故。正覺所知名為正知。無所染著名聖解脫智。四者明行足。因行增明已到滿故。五者善逝。善逝於三世佛法其所至法同於先佛。佛去世時多有所益言去時善善。來現世時亦有所益言來時善善。名善善者結善逝也。六者世間解。菩薩修行上說五種德行。入世間中教化眾生令解脫故。七者無上士。諸行法上入威神似佛所行義形處故。八者調御丈夫。為世間解脫調順眾生剛強煩惱故。九者天人師。彼所諮受法言師故。十者佛世尊。法身無二智身恆時。大滿名佛。一切禮拜及所尊敬名世尊故。次總結釋佛界地名。一切世人受教之處。是故此地是覺地也。下地來入亦名界地。能持群聖圓滿處故。

經。爾時至與佛道同。

述曰。第二行勝利。十地菩薩坐蓮華上。蒙法身佛授記摩頂。及蒙同見同學讚歎。言法身者。如隔輕縠見報身故。內德已滿更得一切佛菩薩請轉法輪。饒益世間。所轉法輪名虛空藏。週遍容受化導門故。

經。爾時至一心而行。

述曰。第五付屬也。不可說數名也。此數為一。積至百千恆沙法門。恆河者。香山頂無熱惱池流出四河。此東河。水寬四十餘裡。梵語應言殑伽。無別正翻。義天堂來。河源山頂人所不見。如俱舍雲。無通不能至。但見彼水高澍而下。時俗遂言天堂來也。此一河沙為一數量至百千故。就彼門中。今此第十心地品者如毛頭許。佛付屬言。三際佛菩薩之所說學。我已多劫修故成佛。放光非一故言光光。告千葉上淨穢土佛。汝各轉化一切眾生。佛等展轉說也。

經。爾時千華至世界而沒。

述曰。自下大段第二化傳說中有二。報恩故別化故。此初也。法可重故。

經。沒已至品中說。

述曰。第二別化也。各還本土別化眾故。於中有二。傳上賢聖內門行故。傳初發心外門戒故。初亦有二。經家總序故別釋故。此初也。其三昧名如前已釋。大小乘機所見不同。菩薩眾見初成佛已往第四禪大自在天王宮放光接眾。事盧舍那聽心地品。還來樹下出定而說十世界海。菩提樹者畢缽羅樹。在伽耶城西南二十四里。金中精窂名曰金剛。可宜金剛體之座也。光中最勝名光王座。妙光堂者。即華嚴雲普光堂也。因佛放光而立名也。在摩伽陀國寂滅道場界。去菩提樹三里也。滅生死處名寂滅道場。十世界海者。華嚴第二雲。蓮華藏世界海。次東方有世界海。名淨勝光莊嚴。中有佛剎。名眾寶金剛藏。如是十方各說異名。廣如彼說。除蓮華藏言十世界海。世界海量如前已說。十住十行十迴向者。即前所說十發趣等。十禪定者。此文次第當四善根。一向修慧故偏說定。禪那此雲寂靜。其十者何。如華嚴經十定品說。善戒經第六禪品中有十寂靜清禪。一世法寂靜淨禪等。彼十何義。頌曰。漏無漏近分。根本與勝進。入住出邊際。抉擇分為十。准此上卷十金剛者即十迴向。四天中說。何故色界重說迴向。北并州真藏師云。色界所說諸位通行。如華嚴三十九說。十金剛心。謂菩薩發如是心。我當覺了三世一切諸法悉無有餘。是第一發金剛心。乃至廣說。十忍者。瑜伽忍品雲。清淨忍有十。如彼廣說。又善戒經忍品說十。十願者。如華嚴說。發菩提心經下當引釋。

經。爾時釋迦至八千返。

述曰。第二別釋。謂有疑雲。從初成佛何時說耶。故今釋雲。此化釋迦初蓮華界從本佛現。自東來入兜率天宮。說魔受化經已下生入胎。乃至號吾釋迦牟尼佛。此舉成道也。餘諸經云。樹下降魔。云何此經魔受化已方始下生。解雲。魔眾非一。化有前後。如大集經云。魔王有百億。若一已伏更無餘者。佛滅度後誰亂結集。為顯力勝時時降魔。如華嚴雲。為顯菩薩功德之力不可壞故。下閻浮提者入胎相也。梵雲瞻部。此雲勝金。如阿含經閻浮提品。閻浮樹下有金。厚四十由旬。號曰勝金。金中勝故。即閻浮檀金也。摩訶摩耶此雲大術。七歲出家等者。此經應錯。既說娶嫁方出家故。西域傳雲。諸部見聞不同也。其正義者如金光明記。寂滅道場已下顯時。謂成佛已從第四禪事盧舍那受心地法。還來道場說十世界海。如次前說。歷十住處。乃至第十摩醯首羅天王宮中說心地時。諸大梵王供網羅幢。因此說法乃至告言。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

經。為此娑婆至一戒光明。

述曰。大段第二誡惡行門。於中有三。開序故正說故流通故。初亦有三。時處故勸策故結戒故。此初經家序時處也。為化此娑婆界。從金剛座乃至四禪所化類故說心地竟。復還樹下始說。如下菩薩戒本。戒破罪闇名為光明。

經。金剛寶戒至自性清淨。

述曰。第二法王勸策。於中有二。策發故勸信故。此初也。佛舉戒雲金剛寶者。堅牢能持一切功德令不漏失。破諸惡故。因果萬德以戒為初。名曰本源。如下廣釋。佛性種子者戒實性也。意謂那末。識即六識。心謂第八。色即五根。凡有如是情及心者皆入佛性當得作佛。所以者何。噹噹常有因故。有噹噹常住法身。三菩提因重言噹噹。其當果因法爾有故。有噹噹報化及常住法身。如是十戒出於世界等者。釋迦傳說出現於世。則是法戒應受持也。由此顯自佛性果故。故今為此大眾傳說。言一切眾生戒本原自性清淨者。舉戒實性表諸眾生皆有佛性故得成佛也。

梵網經古跡記卷上


上篇:菩薩戒本疏

下篇:金剛般若論會釋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疏部目錄

信心銘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毫...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註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地藏十輪經...

【註音版】雨寶陀羅尼

雨寶陀羅尼...

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校釋

(僅限出家眾觀看)...

僧羯磨

僧羯磨卷上並序(出《四分律》) 西太原寺沙門懷素集 原...

【註音版】沙彌尼律儀要略

沙彌尼律儀要略(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羯磨儀式

序 羯磨者。乃如來金口親宣之法也。所謂僧法。對首。...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觀世...

佛說鞞摩肅經

佛說鞞摩肅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一時...

右繞佛塔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及...

【註音版】佛說六門陀羅尼經

佛說六門陀羅尼經...

佛說大乘大方廣佛冠經

佛說大乘大方廣佛冠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

禪門要略

夫人修禪學慧法門。先明方便。後明正觀。方便者凡有五...

【註音版】戒賢論師祈禱觀音文

戒賢論師祈禱觀音文...

略法華三昧補助儀

略法華三昧補助儀並序 (由此懺法隨事觀想。並指法華三...

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

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如是我聞: 一...

【佛教詞典】法執俱意但染菩薩不染二乘

【法執俱意但染菩薩不染二乘】 p0766   成唯識論五卷...

【佛教詞典】順逆二觀

(術語)一、順生死觀。觀有漏業為因,愛取等為緣,感...

惡口罵人的種種可怕報應

惡口的異熟果報是墮落三惡趣中。 往昔佛在世時,尊者滿...

慈忍治瞋恚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歲月,終...

大乘的空觀與小乘的空觀有什麼不同

這個地方,值得一提的就是這個空觀。幾乎所有的調伏煩...

妄念是病,佛號是藥

我們是妄想雜念紛飛的凡夫,每天就是在妄想雜念堆裡面...

試思還時之苦,當不能下嚥矣

汝年已六十五,戒受過兩次,尚未吃素。是只知肉之味美...

勸進行者念佛消災

又須勸父母、兄弟、姊妹、妻室、兒女、鄉黨、親友,同...

用功的入門方法

辦道的先決條件深信因果 無論什麼人。尤其想用功辦道...

沒有這四劑預防針,我們還真生不起信心

原文 【解】復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義。的標實境。...

培養孩子惜福的思想

作為一名兒科中醫師,每天接診眾多患兒,其中發病根源...

印光大師《臨終三大要》

世間最可慘者,莫甚於死,而且舉世之人,無一能倖免者...

下生死柱得解脫

以前有一個國家,設置了一根非常高大的石柱,完成後,...

佛珠掉了,佛心仍在

作為寺院的住持,也就是佛法的弘傳者,身邊總有一些弟子...

【視頻】晚課(法鼓山)

晚課(法鼓山)

【視頻】《佛說七知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七知經》風柯月渚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