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二十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二十九

隋章安頂法師撰

唐天台沙門湛然再治

迦葉品之二

起卷詶其第三結問。如來善知根性。何故作不定說使其爭論。文為二。初嘆理深。次簡疑執。初嘆又二。初明不定之說。是佛境界故是理深。非佛故作不定相違之說。令其爭論。由其不達所以執爭。若人於是下。次誡勸又二。先勸生疑。次誡勿執。聞不定說而生疑者必牽於解。是故有勸。若聞不定執之為是必成惑本。是故有誡。初文者。夫疑是解津復是惑本。若十使中疑者是見疑。此疑非解津不能破惑。如須彌山者。一雲。煩惱高廣如須彌之隆闊。疑能破之。又云。煩惱磐固如須彌之安峙疑能拔之。故以為喻。迦葉白佛下。二簡疑執為二。前兩番問執。後四番問疑。前兩番各有問答如文。後問意者。未見涅槃那忽疑之為有為無。佛答。生死名苦涅槃非苦。其必因苦以疑。非苦定有非苦能斷苦耶。第二番舉現事問疑。若見苦疑非苦者。人見初果應疑墮苦。佛答中四。初責斯乃定義不合疑之。我唯定說此果不墮未嘗說墮。亦如言佛定一切智。何得於定生不定疑。次何以故下。出疑心相以顯不疑。中有三譬。並雲。先見後疑。三一切眾生先見二物下。結定疑執。四何以故下。釋出疑由。次第三番問有二。先問涅槃。次問濁水。如此事理並未曾見而亦生疑。何必先見後生疑耶。佛答。亦先想度涅槃生死。生死是所治涅槃是能治。故使比度能治為有為無。汝意若謂下。答後濁水又二。先牒問非之。次何以故下正答。將餘先見有淺有深。以疑此中深之與淺。次第四番問答如文。迦葉白佛下。大段第三明斷善之見又三。一更出其人。二明起見。三能斷善根。前已出善星。今更出者。將明起見。故更舉人。離是四事下。第二出其起見文為四。一有六復次明無施業。二六復次明無父母。三三復次明無因果。四九復次明無聖人。夫福從緣生。施受緣合自能生福。如種良田天雨地水因緣具足則能生芽。豈容施貧還得貧報。貧是劣果施得勝報。不應種穀而變為稗。田瘠收少置而不論。私謂。若施貧得貧應下種於地冬收水土。若起見斷善。斷善起見者。多在閻浮。三洲柔弱。諸天著樂。地獄苦重皆無剛決。故少此心。初六復次中。先一復次以子果相似以明無因。第二復次能施所受財物皆無。第三復次施與前人。前人得物作善作惡。作惡既其不資施主善亦不資。若有施主施其利刀令殺前人。此惡寧不資於施主。第四復次施既施物。物既無記。焉得善果。第五復次作不可見。推施由意意不可見。施豈可見但見於善惡之果。第六復次無作無受。若為過去亡者修福。何處有人而受此福。無父無母下。第二六復次明無父母如文。第三三復次明無因果。第二文中雲。行善死生三惡行惡者死生天人。解雲。皆由臨終一念善惡。而墮而升。餘未償者終不敗亡。以現生後三世分別理則可思。餘悉可見。第四九復次悉如文。作是觀時下。第三能斷善根又為二。初明斷善。次料簡利鈍。悉如文。問闡提昔有智慧習因應有習果。何以斷善。答但有世智無出世智。以世智慧斷出世善。亦能斷於清升善根。世間此例其實不少。昔徐僕射理人甚善。為上虞令犯事不閑答問。如天柱瑜極解深義不曉世語。此上智人闇於世事。而是闡提雖有世智。何必能知出世之法(云云)。迦葉白佛下。是大段中第二明生善。文為三。初雙明中道生善。二單明中道。三單明生善。初有五番問答。亦可為三。初一番明生善時節。次一番明不斷佛性。三三番因性生善。初番問如文。佛答中二。先明時節。次明生善。初文者。利人初入鈍者後出。道理應有中根之人。在中生善在獄受苦。無暇能生。是故不說。善有三種下。更對生善而論斷善。但斷現善不斷過未。由有此善令善得生。又三。先唱三世。次釋。三結。釋中二。過去之善。善已隱伏不可得斷。因雖滅盡果未熟者。未來未起復不可斷。三是故不名下雙結又二。初明過未世不可斷。次明現善可斷。初文者。過未二世皆不可斷。過去即結過去不斷。又言果字即結未來不斷。次斷三世下。正明斷三世因者。正斷現在善因。現善因滅即無當善。當善不起義說為斷。既無現未。過去亦息義說為斷。即是具斷三世之善。習因既盡亦不能牽三世習果。第二番問答明佛性不斷。問為二。初問佛性是三世不。次問佛性是可斷不。初先領旨。次定宗。後結難。於定宗中有四問。即是通別三世結難。但難別三世義。初難雲。若過去者。佛性若常即非過去。云何乃言過去斷耶。若未來者即有兩難。一難令非未來。二難令在未來。佛性既常。常非未來。若非未來者。未來皆當得三菩提。豈非未來。現在亦兩難。初難令非現在。以其常故。二難令是現在。何者性既可見寧非現在。如來亦說下。第二問可斷不可斷又二。先舉六事。次方正問。初之六事為問緣起六義二解。一云是了因。二謂正因。望下法性即是九地佛性故其數相應。若斷善根下。第二正問中三問。初問闡提若有佛性不應斷善。此從六事中第四佛性是生善。若無佛性下。第二問若斷佛性云何說言一切悉有。此從六中第六可見生。既一切可見云何斷耶。若言佛性下。第三問懸取答意難。若謂往時等有後自被斷者。則亦有亦斷。云何言常此從六中第一常生。佛答為二。初唱四章門。次解釋。釋中先解三門。仍重釋分別。後方釋置。釋前三答即為三。文就重釋分別答正用遣問。所以重釋前答後問。後答前問。初答後問有四。一從如來十力下舉佛性七事。次舉後身六事。若七若六皆是答之緣由。如汝先問下三正牒問。其問有三。今牒初問。亦有如來下正答。初明雖有而無。後明雖無而有。即通答前三。如來佛性非過去下。第二追答前三世問。前問佛性是常。則非三世佛今答之。先分別如來九八五住等佛性不同。然斷善人悉皆有此七種六種等性。未來當得故不得言非三世。法當相即非三世所攝。而未來得復雲未來。文為五。一如來及後身佛性。二九住佛性。三八住至六住佛性。四五住至初住佛性。五結其所問。初又四。一如來性則非三世。二後身性則有三世。現在少見未來全見。三重明如來因是三世果有是非。若善五陰猶是三世。若菩提果則非三世。四重明後身皆是三世可見。九住下。第二九住六事。但言可見與前為異。八住下。第三明八住至六住。但有五事不與常名。五住下。第四明五住至初住。但有五事言善不善異前後身六事。言少見者。其位既高能得少見。隨分見性故言少見。九地至初地其位既下未能見性。當應得見故言可見。五地至初地言善不善者。善有修不修義。修得是善不修不善。並雲。亦應真不真。解雲。真實是佛性體不有而已有。即真實只為此真。所以有於善不善異。舊解。六地般若現前有時失念。失念不善不失是善。問後身與九地同有六事。六事之中同有常之一事。八地至初地同有五事。何故無常一事。人解雲。後身位高九地位下。故長有常。仍未遣難。故更並五地至初地。位下同有無常一事。後身望佛亦應無常。有人答雲。佛隨自意語不可彊分別。難亦未去。問後身有常淨何意無我樂。答菩薩常具二慧。化物故言常。境智俱明故言淨。真是對偽實是待虛。無惡名善。分見故少。無八自在是故無我。有報身在是故無樂。今謂此解非圓後當別釋。是五種六種下。五結詶前問。若有說言下釋置答。先正釋。後明問答。置答有二。置而不答。是置答。反質答之。亦是置答。私雲。以置為答名為置答。迦葉白佛下。是第三明因於佛性而生善者。為三番問答。初明因果性。次正明因性生善。三釋疑。初番問意言。如來果性非三世攝。可是佛性因中因果是三世者。何名佛性。佛答為二。先正答。次結性為惑隱。初為三。一分別因果二性有是三世有非三世。次出因果性體。三引證。初又二。初明因果章門。次則解釋。初章門中。所言五陰有因果者。五陰之中惑業為因。善陰是果。因中二乘即是三世。若大菩提則非三世。前文雲。如來未得菩提時因性即是過去。未來果性不爾。有是過未有非過未。今至此中方始解釋。次釋因者。一切無明煩惱結業惡五陰者。因佛性也。從於無明煩惱等生善五陰者。即是果性。惡法五陰一向因性善五陰者。即通因果。因即三世果非三世。前文雲。果性亦三世亦非三世。有人解雲。應身果性是三世。法身果性非三世。善男子一切無明下。第二出因果體為二。初出因體。次出果體。初文者欲明中道性即諸法。若約煩惱即名為因。從無明行下。第二出果體又二。初明善陰果性通因。即是四果十地之果即是三世。次明陰果唯在於果即非三世。是故我於經中下。第三引證又二。初證因有法譬合。是故我說下。二證果亦有法譬合。就果中備有因中之果及菩提果。現在煩惱下。第二結性為惑隱。還明中道而被惑覆。又為三。法譬合。迦葉白佛五種六種下。第二番正明因性生善。先問。次答。問中先牒前七六五佛性。次正問中意既在未來。云何。言有而能生善。佛答為三。一雙譬。二雙合。三雙結。初又二。先舉過去業故現受樂報。次舉未來業未生故終不生果。有現在煩惱下。二雙合又二。初一句合前過去業現在樂果。即合現在。以煩惱故能令斷善。必由過去。今言現在煩惱者。本是過去今來現在。次若無煩惱下。合第二譬未來業未生終不生果。即合未來佛性因緣故能生善根。是故斷善根人下。三雙結如文。迦葉言未來云何下。第三番釋疑。疑雲。未來未有云何生善。佛答又二。先譬。次合。初文先舉燈日譬。若鏗然固執燈日未出不能破闇。若因緣假名燈日未生亦能破闇。次佛性亦爾下。合眾生皆有未來之善能生佛性。迦葉白佛若言五陰下。第二單明中道為成生善眾生若無中道之理何能生善。由有佛性依持建立。文為三。一明非內非外中道。二非有非無中道。三約諸法廣明中道。亦得言前兩正明中道體。後一廣明中道用。初文兩番問答。初番如文。次番先迦葉自申非是我意專為利物。佛答有六復次。一就解惑明中。二約內外道明中。三就果內外明中。四就內外因緣明中。五就內外行明中。六就身內外明中。六中為二。初一略明大意故約解惑。後五廣此非內非外。初略明又三。一標是中道。二釋。三結。此初標。善男子我為眾生下。第二釋總明為物。非內者非內六根。非外者非外六塵。但後五別為破兩執。是故如來下第三結。私謂。此之一經大分五章皆稱涅槃。涅槃只是佛性。即三而一即正因性。即一而三即三德性。今明。眾生有佛性者備此二義。章安至此稱為中道。豈有無真俗之中名佛性耶。是故佛性中道。佛性咸遍。故上下文。多處論遍。所以至此雲非內非外。言雙非者。不唯雙非復應雙是。故下諸文雲亦內亦外。若無雙是云何言遍。故文斥雲。凡夫眾生或言佛性在五陰中。如器中果及如虛空。世言佛性唯有情者。如器中果耳。尚未能計猶如虛空。安能曉了非內非外。況經文自釋。根塵合故乃名中道。根塵合者豈非體一。豈非相即。豈非性遍。豈同器果。今問牆壁為是根耶。為是塵耶。為二合耶。為雙非耶。若雙非者亦非五陰。何但牆壁。哀哉世人。苦哉講者。請細將六門以括一部。願以一部統收一期。釋迦以望十方三世理無二。是事弗毫差。所失不輕。故勤勤耳。復次下。第二廣明中道有五復次。皆明非內非外。於中二。初一復次先出二執。次四復次正結中道。善男子眾生佛性非有非無下。第二文二。一明宗。二廣破執。初明宗又三。先明非有非無。次明亦有亦無。三結非有非無。初又三。先倡兩非。次釋兩非。三結兩非。次亦有亦無文為三。雙倡。雙釋。雙結。倡釋如文。有無下結。是故佛說下三結兩非如文。善男子若有人問下。二廣破乖中之執。多寄譬文。文為三。初種子譬破次乳酪譬破。三舉鹽咸譬破。初種子中三。譬合結。私謂合文為二。先示。次釋。初示中言眾生別有佛性。是義不然。次釋雲。眾生即性性即眾生。既非內外。又亦內外。內外不二。亦可雲。色即佛性佛性即色。故前第二復次以相好為外。力無畏等為內。若色等無相好亦無。下三復次准此可知。次乳酪譬中二。先正作乳譬。次更為乳作生識譬。初又三。先正定中道。次破偏執。三結就性理。初正定中。先問。次答。答中為三。初定。二結假說亦有亦無。三釋。善男子二破偏執。亦應雙破有無。今但破有。文為三。初作因果同時互出難。次明因中有果例並難。三明果中有因例並難。初明乳酪既其同時亦應酥醍醐等一時而出。以同時故是故更責。若不時出誰作次第。善男子若有下。第二因中有果難又二。先作例並。次難不例。初例並者。乳是酪因而能出酪。水草乳因亦應生乳(云云)。次何以故下不例。善男子若言乳中下。第三果中有因例並難。言例並者。乳為酪因酪為乳果。乳為酪因因中有果者。酪為乳果果應有因。其中又二。先正難。次結難。於中二。先結本無。次結非有非無。善男子是故如來下。第三結性理又二。先結離偏。後結中道。次善男子四事和合下。二舉生識譬為譬。作譬又二。先正舉生識譬。次乳中酪性下。還以乳酪合譬又二。初正合。次破執。破執又二。先牒執。次正破。破中二。先兩章門。次釋章門。初一異因異果。是初章門。次非一因生一切果。非一切果從一因生。是第二章門。如是四事下。二釋兩章門。先釋後章。然眼識者但生眼證。即不能生耳鼻等識。豈是一因生一切果。乳能生酪亦復如是。必待眾緣。眾緣生者即是無。後釋前章門。初釋非一因生一切果。非一切果從一因生章門。如文。次是故我於下。追釋前異因異果章門。因生故計有。因滅故計無。有滅不滅即異因異果。善男子如鹽下。第三舉鹽咸破又二。初正舉譬。次更破執。破執為二。先牒執。次破執。初牒中凡牒二執。一牒鹽中有咸執。二牒種子中有四大執。次鹽性亦爾下。正破二執又二。先破不咸中有咸。次破四大。初破又二。先非。次何以故下正破又二。先責難。次例餘物。正責難意者。若鹽置不咸而咸者。當知即無本性。本來無咸而今咸者。豈非本無。次並之。將一升鹽置多水中失本咸性。而水中又無咸性。既兩處皆無。何有咸性。次例一切皆爾。若言外四大下。二破四大。即破其後執亦二。先破。後例(云云)。如我所說十二部下。第三約諸法廣明中道。亦云明用為三。一依理起教用。二明修因趣果用。三習解除惑用。初教用中又二。先標。次釋。釋中又二。初通明三語。次別明自意語。初又兩。一就昔教明三語。次就今教明三語。初昔教中具解三語為三文。初隨自者。如諸比丘各說身因佛亦自說。即隨自意語。如長者稱幻佛隨其說幻。即隨他意語。隨自他意可知(云云)。善男子如我下。二就今教明三語。文亦自三如文。善男子如來或時下。次別明隨自意為三。初廣略隨自意。次明七種隨自意。三明有無隨自意。初文者就一法即略。就無量法即廣。次七種又二。先列次釋。釋中自為七文。初因中說果者。行善見天人行惡見地獄是也。次果中說因者。見貧知慳見富知施是也。餘五如文。三如來復有下。明有無隨自意為三。一正明有無。二明眾生不解。三作四句分別。就有無又二。初就如來佛性有無。二明闡提佛性有無。初明如來又二。初明有無。次類例釋。初又二。初明無所有。次明有所無。初文者。十力無畏等並是無有而有。次明有所無者。不善無記一切煩惱等並是昔有今無。次如有無善不善下。舉二十二雙法雙類前二事。有漏無漏者。有漏類有所無。無漏類無所有。世間類有所無。非世間類無所有。下去皆爾。次一闡提佛性下。是明闡提佛性有無。皆悉反上如來有無。如來有善闡提即無。如來無惡闡提即有(云云)。我雖說下。次明眾生不解如來是語又二。初正出不解。次引昔證。初文有二。初不解。次舉深況淺。深行菩薩尚自不了。況復淺人。次我往一時下引證。佛說世諦聲聞不解者。二解。一雲。世諦種別事關業行。因果深隱故難解。二雲。應身為世諦故二乘不了。問佛於何處說世諦五百不解。一雲。華嚴中說五百聾啞。二雲。外國經多度此者少(云云)。天台大師解此別有所關(云云)。或有佛性下。第三四句分別此為二。先正約四句。次勸分別。舊解者。闡提人有。有於惡邪境界性。善根人有。有萬善了因亦名緣因。二人俱有併有正性。或眾生性。俱無者。無果果果性。河西雲。闡提有有惡五陰不善性。善根人有有善五陰善性。二人俱有者。俱有無記五陰性。俱無者。俱無妙絕涅槃果性。此與舊語異意同。興皇釋此從一句至七句。一句只是中道。二句是如來闡提佛性。若有若無。三句是三種語。佛自語闡提有性。他語闡提無性。自他語亦有亦無。四句是此中四句。七句是七眾生。前二人是惡後五人是善。復作三種釋。一總就諸義。二就理內外。三單就理內通。就諸義者。理非善惡而有善惡二用。善根人有有善用。闡提人有有惡用。俱有者各有一邊。俱無者各無一邊。次就理內外者。佛性本非得無得。約緣故有得無得。理外闡提是有得。理內是無得。善根人有無得之性。闡提有有得之性。俱有俱無如上說。次單約理內。闡提即是善星。善根人即是羅雲。此是順逆二化。闡提有逆化不善之性。善根人有順化善法之性。俱有俱無如上說。謂此為能解難解之說。今明。欲依此文作四句者。闡提人有但有於沒。善根人有但有於出。二人俱有俱在恆河。二人俱無俱不到岸。欲思作者亦應無量。略出如此(云云)。又約三諦者。闡提人有者世諦惡因。善根人有者出世善因。二人俱有俱有世諦果報之身。二人俱。無俱無中道因果。次我諸下勸分別如文。如恆河中下。第二修因趣果。用亦是約譬明中道有譬合結。譬說二。先總次別。舉七眾生不同而佛性是一。如是微妙下合譬。具合前品以河譬生死。今以河譬涅槃。初合總如文。次常沒者下合別譬。合初常沒闡提為四。初合背善。次作是念下合其向惡。三如惡法住下合住惡。四是人具足下合是斷善人。我雖復說下。合第二暫出還沒人亦四。初起行背理。即是為有修善。次何故名沒下。是第二釋出沒義。是人雖信下。第三明行不具足。出還沒下。第四別出其人就行不具足又二。初正出五事。次結。初五事者。一信不具。二戒不足。三聞。四施。五慧信。可見。第二戒中言威儀戒者。內無實德外揚廉儉欲人恭敬。從戒戒者。內外相稱不為人事。但求實利而持戒者。謂從戒戒也。求戒者。求三有也。捨戒者。捨三有也。第三聞中雲信六部不信六部者。河西雲。修多羅。祇夜。毘伽羅。優陀那。伊帝目多伽。優波提舍。此六顯現易解故信。餘六深隱難解故不信。復有人言。但於十二中信六不信六。餘者可見。是人不具下第二結。第二之人下。第三合得住之人。准理應言第三。那云是第二人耶。解雲。此第二人習行應得作第三人。故言第二。師子品通五方便三十心皆是得住。今此中但據初得位且據小乘。即前二方便念處煗法。若作七方便即前四方便。從頂法忍法已上至初果便屬觀方人。若據大乘則通三十心為觀方人。登地已上屬到彼岸。文為四。一本起。二出其人。三明得住。四辨行法。前三在此卷末。今第一明本起。因前第二為今第三。或改為第三者非。我佛法中下第二出其人。應出似解之人。而今身子目連並是真解者。舊有二義。一雲此第三人位通上至羅漢。所以通舉其人。二者取其昔。初是似解人修得入真。今仍本似位所以列之。云何為住下。第三明得住。問涅槃河中四人同得涅槃。羅漢支佛菩薩佛。生死河中唯佛一人。是第七人餘三未度。有人解雲。涅槃河中三乘同得涅槃。所以皆是第七人。生死河中四果未免生死河。故不得度也。羅漢後雖無生而猶有此生在。故是不度。所以得涅槃未必免生死。度生死已必得涅槃(云云)。今評此解解語似去其理未明。今更問。涅槃河中四人同得涅槃者。四人同見佛性不。彼若答雲同見性者。此殊不見理。若答不同見者。亦不同得涅槃。那忽前文同為第七。既同第七有見性不見性者。故知涅槃有異生死不同。今觀經意。生死河者亙於變易。唯佛得度餘悉河中。涅槃河者專在分段。通於四人即小乘七人。故釋論雲。阿羅漢地名為佛地。又迦葉共佛同解脫床。即是其義。通別互舉適悅時宜。不可定執。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二十九

 

上篇:大般涅槃經疏

下篇:涅槃經游意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

世尊我一心  歸命盡十方  無礙光如來  願生安樂...

【註音版】大方廣佛華嚴經(81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悲咒註音版

1)南na 無mo 喝he 囉la 怛dan 那na 哆duo 囉la 夜ye...

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法華義疏

法華義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將欲入文,前明三義:一、部...

無量壽經義疏

無量壽經義疏 吉藏撰 夫真極恬然以虛寂為宗。凝神萬境...

大華嚴經略策

再刊華嚴略策序 大統國師嘗棲託清涼聖境著華嚴疏數百...

金剛三昧經論

金剛三昧經論卷上 新羅國沙門元曉述 此經略開四門分別...

慈悲法華寶懺

慈悲法華寶懺...

佛說月燈三昧經

佛說月燈三昧經 宋沙門釋先公譯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

【註音版】太子和休經

太子和休經...

大乘義章

大乘義章卷第一(草書惑人傷失之甚傳者必真慎勿草書)...

【註音版】佛母大孔雀明王經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

觀心論疏

觀心論疏卷第一 隋天台沙門灌頂撰 然論有序正流通。從...

佛說維摩詰經

佛說維摩詰經卷上(維摩詰所說不思議法門之稱一名佛法...

阿彌陀佛聖誕祝聖儀軌

(一)戒定真香讚: 戒定真香,焚起沖天上, 弟子虔誠...

佛說力士移山經

佛說力士移山經 西晉天竺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佛教詞典】百非

(術語)百者,舉大數也。非者,非有非無等,為非認也...

【佛教詞典】捨罪

子題:捨財如律捨罪必僧、同意淨人 戒本疏·三十捨墮法...

真心廓徹靈通,與諸佛了無有異

原文: 夫心者,即寂即照,不生不滅,廓徹靈通,圓融活...

蓮池大師為什麼一生崇尚念佛,又勤勤懇懇勸人看教

看蓮池大師的一個說法。他說予就是蓮池大師自稱,他說...

拜占察懺得清淨,地藏菩薩會特殊護念

【若人曾有出世善基攝心猛利者。我於爾時隨所應度而為...

自在觀音

住在觀音殿的旁邊,能夠跟觀世音菩薩成為鄰居,是一種...

跳下懸崖找活路

一樵夫上山砍柴不慎跌下山崖,危急之際,他拉住了半山...

這句佛號跟我們到底是什麼關係

請看經文: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

一心不亂才能往生嗎

往生的條件,是不是一定要得到事一心不亂或者理一心不...

六字洪名的實相之道,一刻也不要離開

阿彌陀佛徹證法界實相理體,同時又把他無央數劫的積功...

即名顯體方稱妙,托境觀心易入真

阿彌陀佛的名號跟世間的名字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個名字...

靜坐的好處

靜坐(冥想、禪思、內觀)提供人類一貼清涼劑,無論閑...

佛像開光儀軌

一、楊枝淨水讚 楊枝淨水遍灑三千 性空八德利人天 福...

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五個好處

念佛,乃種植善根福德因緣,其功德不可思議。今天能來...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深圳弘法寺)

佛說阿彌陀經(深圳弘法寺)

【視頻】《大乘大集十輪經》自誠法師唱誦

《大乘大集十輪經》自誠法師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