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二十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二十六

隋章安頂法師撰

唐天台沙門湛然再治

師子吼品之三

起卷。第三明縛解。眾生雖有佛性。為惑所覆不能得見。須修萬行解生惑盡。佛性理彰故明縛解。文有五番問答。初問答中初問為二。先領旨唱無。次是五陰下。生滅為難。若正性不生不滅故無縛解。緣性念念不住。又無縛解。此惑體性即起即滅。云何此惑能縛眾生。既其無縛即亦無解。有法有譬有合。答為二。初誡許次正答又二。初明縛後明解。就初縛為三。一死陰二中陰三生陰。就初死陰中三。有法譬合。初法如文。次譬中雲。日既西沒。雖殘光東照終不歸東。人命將盡。雖有餘氣終不更生。此陰滅已彼陰續生。此乃即死明生。眾生下合又二。先正合。次如燈生闇滅重更引譬。次如蠟印印泥下。第二明中陰又二。先譬後合。蠟譬死陰。泥譬中陰。印滅文成者。譬死陰若滅中陰即起。文非泥出者。此身非是中陰所出。又非無因亦不餘來。藉於死陰而得現也。不可求其處所。但因緣故有。問亦有不受中陰者不。答通論皆受。如大理獄責定行刑。中陰亦爾。覈定善惡惡墜善升。若有別從勐利善惡。如五逆者徑墜。十善者徑升。[矛*(替-曰+貝)]矛離手遂到彼方。則不論中陰。現在陰滅下。第二合譬。初正合次二眼三食。初又二。初正合次舉譬帖合。二料簡二眼三食者。自無摶食既是改報。寧得有飯而摶。既有想陰則有思食。有身故則有觸食。以有意故則有識食。俱舍中廣明中陰等。古人有四食章等。於此非要。父母交會下。第三明生陰。通論六道並有生陰。且就人道。初明起三煩惱。次明具四顛倒。所以為縛。不得難言念念滅故故無有縛。三煩惱者。一愛二瞋三謂己有。此是我見亦即是癡。是人若得下。第二明解又四。初明近聽思行。皆如文。師子吼言空中無刺下。第二番先問後答。初問又二。初作逆喻舉空中無刺。後舉陰無系者。云何繫縛。上德王雲。心本無貪。云何貪慾能繫於心。即是此義。答為二。謂法譬。初法者就理為論。謂續故不斷。壞故不常。不斷不常非縛非解。若未達斯理即有縛解。舉屋舉拳。約掌合時論縛。掌離時論開。本不合時論不縛不開。繫縛等三即此意也。縛即論假。脫即論真。不縛不脫即論中道。乃是三諦相即之相。師子吼言如眼下。第三番先問次答。此問躡前答文作難。前雲名色縛眾生眾生縛名色。名色只是眾生。云何自縛。如刀不自割。故後復難。若其眾生只是名色者。還是名色縛於名色。云何名色能縛眾生。答如文。師子吼言若有名色是繫縛下。第四番問答。問如文。答中有法譬合。初法說中。羅漢子爛故無縛。報在故有縛。而言未見佛性者。大乘望之子果俱縛。小乘不爾。次譬合如文。師子吼言燈之與油下。第五番亦先問次答。初問意者。佛前言燈喻眾生油喻煩惱。今難此語有兩解。一雲。燈覽眾法。明油器等共成一燈。明名燈明器名燈器。二雲。明與油異正取明為燈。燈是火性油是濕性。正取後意為難。燈之與油二性各異。眾生煩惱本來不異。云何為喻。佛答為二。初舉八喻。後合燈喻。八喻為二。初列章次解釋。從小向大為順喻。從大向小為逆喻。現者取現事為現喻。前逆順亦是現事。除逆順邊取餘現事。非者都非其類。先者先喻後合。後者先法後譬。渧此是帝音。滴此是的音。先後可解。此中應作養音上。看下為養。下看上為樣音。遍喻者盡其始末。師子吼言眾生五陰下。大段第四明修道。既其有縛云何得脫。故論修道而脫其縛。文有四問答。初明道可修。二正明修道。三修道之用。四勸修。此四次第者。諸法雖畢竟空而道可修。是故正修。修能斷惑是故有勸。初番有三問答。初問五陰眾生人法皆空何故有修。佛答。諸心念念相續不斷。雖念念滅煩惱連接。所以有修。是故第二更問。心念念滅何有修道。佛答。雖念念滅得論修道。如燈雖念念滅而能破闇。汝言念念滅下。更復取意解。汝言無增長者不爾。後舉六譬皆明有增長。如文。第三番問更躡前六譬為難。雖念念滅而能破闇等。修道亦爾。初雖未圓久能破惑。師子吼承此更難。如初果人善法五陰。亦應相似相續生淨國土。那忽至於惡國生殺羊家。佛答。雖生惡國不失名者。名謂無漏無漏恆在。陰則不爾。善陰惡陰由業所得。非無漏法之取招也。故佛答不相似。雖生惡國不作惡者。由無漏力持故。答中先法兼出六譬。香山譬初身。師子譬見諦無漏。雪山譬惡五陰。飛鳥走獸譬諸惡法。又香山譬善陰。雪山譬惡陰。雪山鳥獸並不敢住。譬在善惡兩國之中皆不生惡法。此關習報兩因之義。習因種類相似常生終不為惡。報因牽於異類之果故生惡國。有人譬須陀洹身。貲產巨富譬見諦無漏斷惑之功。唯有一子者。四果中之初果也。又見思兩道中。唯是見道故言一子。先已終亡者。見諦無漏而不現前。出觀則無。其子等者。思惟無漏因見諦生。故言其子有子。復在他土者。思惟無漏望於見諦名為他土。奄便終亡者。須陀洹人七生終沒。孫聞是已還收產業者。思惟道中還承接前見諦之功。雖知財貨非其所有者。見諦無漏非思惟中無漏。無遮護者。見思雖別同一無漏。師子吼言如佛說偈下。第二正明修道又二。初明修道。次明修道因緣。初又二。先釋次論義。初舉偈問者。上兩句修道。下兩句得果。能修三品不退得果。三品是因近大涅槃是果。初牒偈問。次一一請答。答中三番解釋。初番真偽對辨。次番偏為破惡。後番偏為生善。就真偽為二。先偽次真。初偽為三品。下下一向不能持戒。下中畏於惡道之苦是故持戒。下上為度眾生苦惱是故持戒。此三並偽。今取此人尚不可得。次真者知諸法空而能持戒。為諸眾生而求佛果。果不可得眾生尚無。況有佛果。名真持戒。次能破十六惡律儀者。此就滅惡更釋三品。魁儈者。舊云。是販魚肉典軍之人。又云是行杖者。無身三昧者。空定滅色故言無身。無邊心者即識處定。淨聚者即不用處。世邊者非想。此定能知八萬劫以此為邊。又非想在三界表故言世邊。世斷者八萬劫外既不能知。便謂為斷。世性者即是冥初。是世之本性。世丈夫者。以此定力能見劫初水中丈夫。即韋紐天。非想非非想者。即是存亡觀為定體。修習戒者為身寂靜下。第三就生善釋三品。諸有者即是三有二十五有。諸界者即是三界及十八界等。諸諦者即二十五諦及以六諦。師子吼言不生不滅下。第二論義。因前修道故見佛性。得菩提涅槃。今難涅槃及以佛性。凡七番問答。初三番難涅槃。次四番難佛性。初雲若不生滅為涅槃者。只凡夫人亦不生滅應是涅槃。凡人一期從生至老不更生故。故名不生。而復未滅亦是不滅。此不生滅是涅槃不。又云。若以三相中生相為難。只此一念生已生故故是不生。復未滅故故是不滅。是涅槃不。答中先印述之。後解。既非涅槃為始終故。亦須更通上之兩解成始終義。初生為始命盡為終。一念三相生相亦爾。初起為始念滅為終。世尊下第二難。明生死法亦無始終。十二因緣輪轉不住。何有始終。佛答者。生死之法有因有果。十二因緣輪轉不住。過去二因現在五果故非涅槃。第三番難。明涅槃之中亦有因果。戒定慧等能得涅槃。豈非因果。佛答涅槃有因而非果。又復是果而非所得。又佛性為涅槃因。復不能生涅槃之果(云云)。第二有四番問答論佛性義。初番就共有不共有為難。先標兩章門。後釋如文。佛答又二。先法。次譬。初法中言不一不二。不一故非共。不二故非各。雖爾終是一切眾生同共有之。地人云。一切眾生同梨耶識法界體性。若爾一人得時應多人得。成論師云。眾生各有佛性。但成佛時權智齊等同一法身。力無畏等亦復如是。若爾佛性可數即是無常。正當此難。然佛性平等非一非二非共非各。亦如今之持戒修行之人。不可一不可異。人人各修豈得是一。我解彼解彼解我解。是故不異。又如五種佛性並不一異。眾生等有豈可異。五種不同豈可一(云云)。問眾生於五佛性中為具幾許。答盡有盡無。眾生無觀智之了則不能發境。發境之智既無亦無觀境。因既無因。寧別得果及以果果。既無因果云何非因非果。盡有者必當得故。從緣現故。故言盡有。今時雖無必當有之。次譬如文。第二番難忍辱草譬。若一者一人修已。餘人亦得佛答。佛性是一隨多人修。各各得之不相妨閡。第三番問。如多人在路於後為妨。佛性亦爾。前人修時亦妨後者。佛答者如路橋醫並是少分。聖道之路則不如是橋等亦然。第四難。天人六道其相非一。云何共有一佛性耶。佛答。置毒乳中。隨其五味毒能遍殺。佛性亦爾偏一切處(云云)。十六大國下。第二明修道因緣又二。初明道緣。二明道因。初道緣又三。一處緣。二時緣。三人緣。非處非時非善知識皆不能得。故云待處待時待伴。就處又二。先城處。二樹處。城處又二。先問。次答。問意。言十六大國有六大城。如來何故在此小城。答為二先。訶次。正釋。初訶問者。佛所居處不應言小。舉三譬況。如來世尊是人中之尊。居止之處其處則尊。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我念往昔下。第二正釋又二。一報地恩。二驅邪黨。初報恩又三。一報發心。二報四無量。三報弘誓如文。次驅邪黨又二。初遍六大城。後明至此降伏。既了邪窮正盡。即寂滅涅槃。六城為六。初即至王城。然外道潰亂誘引眾生令墮三惡。故須來此而驅遣之。又國主有請。佛不違言故往王城。外道自知其術淺薄仍奔舍衛。佛因化三迦葉及通慧二人。時彼城中有一長者下。是第二往舍衛逐外道。就文為三。一明往之緣起。二共試神力。正論往彼。然諸外道在王舍城不敢拒抗。行至舍衛仍求面論。珊檀那者是王舍城人。此翻護彌。祇陀。此翻勝氏。須達多者是舍衛人。此翻善溫。問佛名聞十方。須達亦是六大居士。何以聘婚夜宿始聞佛名。答初非不聞孟浪飄瞥。今道機時熟。聞則毛衣遍竪。

師子吼品之四

起卷是第二至城共試神力。文為三。一試緣。二正試。三眾益。初又四。一求試。二王不許。三重求。四王許。所以求者。前於王城已被斥逐。今復更來舍衛城中。奪名失利不可容忍。訴王求試。就初為二。一褒美於王巧言令色。二貶挫於佛動容劇謗。年既幼穉者。佛既三十成道。於時只可年三十餘。苦行止六年而已故言學淺。真實不生王種中者。彼言佛是幻化必非王種。劫奪他人父母者。佛教令人離俗出家。即是劫奪父母之兒。亦是斷他父母子胤。不許妻娶。亦是劫奪家他父母(云云)。王言大德下。二是王不許。六師答言云何無妨。是第三重求。王言善哉下。是第四王許。王雖私許又須諮佛。佛言善哉下。是第二正試又二。初命王多造。二正現神變。如賢愚經(云云)。三時眾得益。此中不明交論往覆。直爾示於希有奇異。外道覩變自知不逮。仍奔至於婆枳多城。問何不交論。答三輪之中宜神通輪當是時也。時眾及以外道徒屬得益。其外道師猶未信伏。爾時六師內心下。是第三佛復向彼城。問佛有大悲不惱眾生。云何處處追逐六師不得停足。答欲摧異見救無量人。令出邪濟除生死縛得大涅槃。此非哀憫更以何等為慈悲耶。於是六師復相集下。是第四向毘舍離。如來復往為菴羅女及離車等。種種說法。此即耆婆之母瓶沙夫人。既有麗色誡諸比丘觀身念處。次為離車說不放逸破其憍慢。國法每選智能為主。餘者參議。是故翻之為邊地主。亦云傳參國事。是時六師下。第五復至波羅奈城。六師聞已下。第六復至瞻婆城。爾時六師週遍六城下。二明至拘尸皆被追逐不知何去。正言拘尸陝小且自保而住不意佛來。就此文為三。一邪教。二正教三邪正論義。初是外道至拘尸城。廣談佛過令人起邪。文雲。母既是幻子不得非。此有何意。意言。人之生法自有常儀。何因乃從右腋而生。豈非幻母而生幻子。二佛至說正撥邪。歸正則邪正各行。爾時六師復作下。第三邪正合論。凡七番問答。前六番正論。後一番降伏。此即初番。先立邪義。以見者為我。即十六知見中一。佛破有三。初令六根俱用。其上舉向為譬今還難之。人在向中見色聞聲俱取六塵。汝以我在眼中只能見色不能遍取諸塵者。當知汝非。次令老少不殊。如在向中。乃至一百年見外分明。我在眼中百年見物亦應分明。若老我在眼不及少者。何得用向而為譬耶。第三令內外俱見。人在向中內外俱見。我在眼中何不見內。六師復言若無我者下。第二番進問此非正難。為前難甚故更問我。佛言有色下答又三。一示因緣。二破邪我。三結正我。此即初示藉諸因緣而得見色曾非我見但橫見言有。六師若言下。第二破其邪我又三。初標唱不然。次何以故下別出諸過。我以自在為義。只應唯作婆羅門種。何故復受六道不同。色既無我。受想行識悉無有我。以無我下三結過。六師如來下。第三結示正我又二。初略示。次對辨。初文意者。前既破色受等無我。其即更問如來為是色等已不今懸取其意答雲。如來我者無復色縛。亦無受想行識之縛具於四德。汝所言我不免四縛。次更結。亦與外對辨。外道言我從因緣故。是故無常。如來我者。非因緣得故常樂我淨。六師言瞿曇下。第三番外道改宗。或云部別。以偏一切處為我。不取色為我。佛言下如來破之有二意。初直就遍破。後更就一異檢。初文又兩。復次初復次責遍。我既遍者。不應初不見應常見也。次責我遍者。應遍五道何故畏三惡道。為人天身持於戒善。次就一異者又二。初先唱兩章門。次一一釋。就一責如文。就多責者。一一身中各有一我。我是自在。云何利鈍愚智不等。瞿曇眾生我下。第四番外道重救。我則是一又亦恆遍。眾生修業自有差別業果不同。佛破雲。我既遍而且常。豈得善惡迭謝。便應罪福俱有。故言行惡應有善。行善應有惡。若不俱有即是不遍。又我是自在應善惡自行(云云)。瞿曇譬如一室下。是第五番外道復救以然燈譬。雖同一明而燈體各異。我終是遍但善惡用異。如一室中然百千燈(云云)。佛破又二。先唱不然。次三種破。一從緣破。二就明出異處破。三就明闇共住破。初破雲。汝燈譬於法明譬我者。明由於燈。多油炷者燈則明盛。若爾我由於業業滅我死。業既陝小我則不遍。第二責處者。明從燈出。若爾者我從業出。則業有我非我有業。第三明初燈時與闇共住。若爾汝之常我。皆應在於無常我中。無常之我亦應在於常我之中。瞿曇若無我者下。第六番外更請問。佛答又二。一破邪我。我既是常云何能作。常何有作。設令有作何不作善而或作惡。既善惡不定則無常也。次明正我。即是如來常住無閡。第七一番外道歸伏如來結章如文。善男子以是因緣下。第二明樹處又二。先結前生後。次正明處。初如文。東方雙者下。第二正明樹處為三。一表理。二護法。三法味利益。初表理理即四德。何意以東譬常無常等。一解雲。趣取一事無的所在。亦可以東譬樂無樂。二河西雲。二株枯乾表應化身滅。二株敷榮表法身常存。然菩提樹。亦一觚生一觚枯。至佛法滅二株皆枯。若爾何必定破常無常等。然佛隨緣化應有所以。河西雲。東方雙表常無常者。外道所事大自在天在東方住。教行於西。今佛法常破其無常。故言東方雙者表常無常。南方表我者。南是右方右手作便。譬我用自在。西方表樂者。西方行佛教即得樂。表佛法樂。北是淨方又是出家之處。故表佛法中淨。又云。自在天面向東。則右手在南。皆是為破外道四倒。表佛法四德。故作此配。此中眾生為雙樹故下。第二護法。先舉事後明理。事者佛在樹下入於涅槃。四天大王常護此樹。不令外人侵毀其枝葉。昔召伯治理有善政。常聽訟於小棠之下。及其既沒百姓思其仁愛其樹而作勿剪勿伐之詩。況復如來娑羅樹耶。從華果常茂下。第三明法味利益。先譬。次合釋。華果者。華敷嚴飾見者生愛。譬法身湛然常住無變。故用華表我果表樂者。其味甘甜色香具足。見聞嗅觸嘗食遍樂。法身亦爾。一切眾生皆同此樂。師子吼言如來何故下。第二時緣又二。初二月時。次十五日時。前二月時有問答。答為二。初舉喻明事。次合譬明理。初文者。若依夏時即是二月。若依周時即是四月。眾生悅時皆保常故。破著悟道。又云。六時中者二解。河西雲。外國二月為一時。年有六時。是則春夏冬三時各有前後。金光明雲。若二二說足滿六時。三三而說一歲四時。今此正取二二足滿六時。招提雲。舉春冬兩時各有孟仲季故言六時。文中舉孟冬對陽春(云云)。言二月者下。第二合譬明理。二法身者即是真應。河西雲。常身無常身俱為照世。果喻四果。一雲。是小乘四果。大能兼小故也。二雲。是四德。師子吼言下。第二明日時。亦先問。次答。問者長阿含說。八日出家八日入涅槃。此雲。十五日蓋由感見不同。亦是如來身密自在。次佛答為二。初就本。次就跡。初本者。欲明妙本圓極故。以十五日為譬。如十五日下即是就跡。師子吼言何等比丘下。是第三明人緣於中又二。先出人。次論義。初明人中有問答。言莊嚴者。此人具德具行多知多見。巧示巧說故能莊嚴雙樹。亦是德行具足堪可依憑。故得是緣。佛答為二。初明因中六人。六人者。或是略說或是物宜。或是對上六師故舉六耳。問何不取菩薩莊嚴雙樹。答菩薩游化無定不常隨佛。此六人者常隨侍佛。得是人緣。又此比丘即是菩薩(云云)。文雲。身子聞涅槃不憂。聞常住不喜者。阿含中雲。身子聞佛欲涅槃不忍見佛。去世乃前入滅。云何言聞涅槃不憂。佛答中述其德果。知正是菩薩之義。不可作小乘意釋。若有比丘能說下。第二明果人。即如來是前出人竟。次惟願下是論義。有三番問答。初雖非正難亦得稱問。佛言下答為二。先明本。次辨跡。本為兩。一略無住。二廣無住又二。先法。次譬。初法中二。先釋住。此釋無住於中。雲名虛空者。妙體非有故言虛空。金剛三昧即是如來者。舊解雲。十地窮學乃未是佛。相續道中轉金剛心即名為佛。今依此文云是如來。此名通於因果。例如首楞嚴通因果。檀波羅蜜等者。非謂六行能成於果。上文雲。六波羅蜜滿足之身。道品亦然。譬如虛空下。二就譬說無住又二。先譬。次合。初譬。如文。次合中反以差別簡空。空即無住。於中雲。六住菩薩煩惱因緣墮三惡道者。或言六心或言六地。私雲。恐是六地。善男子如來今於此下。第二明跡。方便道中還歸寂定。眾生不見謂佛入涅槃。師子吼下。第二番問答。如來何故不常利生而入寂耶。佛廣答其意。不共法藏者不與二乘人共。其中或為滅惡或為生善。即四悉意須入寂定。師子吼言下。第三番問答。問云何名涅槃為無相耶。佛答為三。初直明十無相。次明有相之失。三明無相之得。師子吼言何等比丘下。第三明修道之用文為三。初明三法。次辨二法相資。三明力用。初文前略問答。後廣問答。略問答如文。然三法不同。若聖行以戒定慧為三法。今文以定慧捨為三法。定慧為正捨是調停。而言時時者非專一品。應時時調均令得自在。師子吼言云何名下。第二廣問答。問中二。初通問云何為定慧捨相耶。次別問三法為二。初廣約定問。次以慧捨例。初問定為三初據本有。次就一境。三就一行。初本有中言皆有者。謂一切眾生皆有三昧。數師明。十大地中有三摩提是定數。此定本有何須修習。河西雲。取造事心專。不必十大地中定數。次心在一境者。若但行一境為定者。更復緣餘便非是定。若不餘緣云何得名一切智人。三就一行為問者。若一行是三昧行。餘行時即非三昧。若不行餘行非一切智。次慧捨二事例亦如是。問佛答中。先答別問。次答通問。先答別問中二。先答定。次答慧捨。先答定中前問定有三。今先答第二問。以第三問例。次追答第一本有之問。今初第二。雲如是餘緣亦是一境。謂心專一緣此是定境。以定緣之無境不定。非謂猶是問境之一。蓋是定心緣境非是散心。以定一於一切。名一切智。若是散心緣境為境所牽。若定心緣境設改緣易觀。非境牽心故得是定。行亦如是者。即兼答第三一行之問。若以散心而行諸行。行牽於心若以定心行於諸行。令諸行一。又言眾生下。追答第一本有之問。善三昧者不取大地。通三性定乃取善修之定。次以住如是下。答慧捨又二。先答其慧相。不見三昧慧異答其舍相。復次若取色相下。第二答前通問文為四。一略標三法體。二釋三法名。三更廣三法體。四明功用。初略標體為三。先標定體。言取色相者。非定執色相之心。乃是禪定門戶入住出相。不能觀色常無常者。正作靜攝不作照知故不能觀。次若能觀色下。出於慧體。常無常俱照故非偏慧。三三昧慧等下明捨體。二事合調故云平等。又三。先法。次譬。三合法如文。次譬者。偏定是遲偏慧是疾。二法均平故以駕駟為喻。三菩薩亦爾下合。合中雲十住菩薩智慧多三昧少者。河西雲。十住進求勝地。方建大乘嚴土化人。智用偏起故不見性。二乘自調自淨志求證得。定多智少亦不見性。於二平等則能見性。今明入空多則是遲相。入假多是疾相。空假雙亡是平等相。能見性者是別教意。即空即假即中乃不遲不疾。是善駕駟即圓教意。乃能見性。奢摩他下第二釋名。先釋定名。一本雲陀。亦云捨皆梵音輕重。翻名不同。一翻為止止息惡緣。或名為定。此名多訓故留本音不可偏判。毘婆舍那此翻為觀。亦云見。憂畢差翻為捨相。亦平等不爭等。奢摩他有二種下。第三更廣三法體。皆增數辨之。初廣定中增至十法。能大利益者。百論雲達分三昧。因果俱樂者。河西雲。謂佛所得定。入出自在始終常樂。念覺觀者。善惡覺觀俱是過患。觀生滅者。人多於生滅起斷常觀。十一切處者。但列地水風不明火者。有人言。經本誤失火字。河西雲。行人觀身內四大。非觀外四大。身內三大顯。骨肉等是地。洟唾等是水。氣息是風。此三顯現。火大劣有少煖。所以但三。而言不用處者。明自下地至不用處。招提雲。火大不恆。假薪而有無薪不發。三大恆有所以用之。不用處者。明此觀成窮不用處。故數為一。慧有二種者下。廣出慧體。般若正是慧。毘婆正是觀亦名見。闍那正是智。釋般若云。名一切眾生者。顯般若是慧。能知一切眾生數故。又釋毘婆是總相。亦言是三昧。所以三昧慧能總知也。常塗解雲。慧是不癡故在凡夫見名小。勝故在聖人智是決斷最勝。在諸佛別相總相破相。亦據優劣。興皇雲。凡夫分別是別相。二乘聖人總。前諸法無常是總相。諸佛菩薩皆破此。故是破相。今明不然。斯乃論一心三智。破相是照空。別相是照假。總相是照中。三智一心中得論。不思議慧。不雲捨者異體非故。四功用如文。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二十六

 

上篇:大般涅槃經疏

下篇:涅槃經游意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註音版】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註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註音版】往生論

往生論...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闕譯人名今...

阿彌陀經義疏

佛說阿彌陀經義疏(並序) 西湖靈芝崇福寺釋元照述 一乘...

請觀音經疏闡義鈔

請觀音經疏闡義鈔序 此疏自智者演說。章安記錄。古來...

仁王般若經疏

仁王般若經疏卷上一 吉藏法師撰 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

注大乘入楞伽經

注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一併序(〔宋、時〕) 東都沙門(寶臣...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

佛說希有挍量功德經

佛說希有挍量功德經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佛說八陽神咒經

佛說八陽神咒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護淨經

佛說護淨經 失譯人今附東晉錄 往昔,佛共阿難行,遇值...

淨土或問

淨土或問序 參禪餘所不去。念佛亦非去者。禪主見性。...

佛說龍施女經

佛說龍施女經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游...

【註音版】佛說老女人經

佛說老女人經...

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

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

【佛教詞典】佛口

又作佛說。指從佛口所出之言語;或指佛之尊貴金口。又...

【佛教詞典】六波羅蜜多相由六種最勝

【六波羅蜜多相由六種最勝】 p0314 攝論二卷二十四頁雲...

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

從佛教的角度來講,忍是一種度化眾生的法門,具有深刻...

一人荼毒,禍殃五代:人販子的家族命運

這段文字記錄的是一個家族八十餘年的興衰史,是一個名...

聖嚴法師:頓悟與漸悟

頓漸的問題,許多人都要誤解,總以為頓教的法門與漸教...

大智慧人,深悟唯心,必勤念佛

【原文】: 天地萬物。皆有始終。有形象。有方隅。有分...

喜歡讀經而不喜歡念佛怎麼辦

問: 我學習佛法一年有餘,一直以來雖然知道念佛的重...

比丘頂上的寶珠緣

昔日,佛在迦毗羅衛國的尼拘陀樹下教化眾生。當時城中...

玄奘大師最後魂歸何處?

唐朝時,彌勒信仰盛行。玄奘大師晚年臨終時,發願往生...

螃蟹的遭遇和被綁票一樣

關懷綁票案 我有一位朋友,她原來是基督徒,她是在海邊...

盡責、知足、感恩、惜福

生存在這地球上的任何一個人,無論你是什麼宗教信仰,...

阿彌陀佛於諸眾生有大恩德

知小而不知大,見近而不見遠者,此眾生之常分也。如阿...

再搬最後一次家

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華嚴經淨...

苦也有五種功德

世界上所有的學問,和一切的科技發明,其實都在解決人...

【視頻】佛光山-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佛光山-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視頻】思惟要略法(聆志居士念誦)

思惟要略法(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