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華嚴經探玄記卷第十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華嚴經探玄記卷第十五(此盡相海品)

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十明品第二十三

初釋名者。謂妙用自在。委照稱明。明用無限寄圓辨十。即帶數釋也。

二來意者。一通論以下五品來意。謂前顯證位成滿。自下明其勝進行用。又前是位體。此辨行用。又前位內行。此位後行。又前本智證滿。今辨後智大用。由斯四義是故來也。古人亦有配等覺妙覺。依此經中不辨斯義。況前法雲地終心已顯等覺之義。二別明此品。謂答前十自在問也。以別譯菩薩本業經彼經問中名為十明故。

三宗趣者。即此十明是理量二智明用自在無礙為宗。十明義略作三門。一顯名者。一他心。二天眼。三宿命。四未來際。五天耳。六無畏神力。七音聲。八色身。九真實。十滅定。於中滅定相應受稱天眼天耳。從趣及根為名。餘從境為目。此十皆是智之業用故。同名智用也。二體性同以大智為性。然通普賢性起之智。若隨相分之。前八是量智。後二是理智。據實唯一無礙智。以後二明亦不礙起用故。前八亦不廢即寂故。三諸門分別中有十。一下與離世間品十明相攝者。彼文約所知明瞭非約業用自在。唯彼第四出生不可思議淨妙音聲。無量世界無不普聞。方便智明。此一約用同此。餘竝別事。二約與十通相攝者。此中他心天眼宿命天耳如名攝彼十中四通。此中無畏神力攝第五出生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示現眾生智通及第七於一念中往詣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智通。此中色身莊嚴攝彼第六一身示現不可思議世界智通及第九出生不可說不可說示現眾生智通。彼中第八出生不可思議莊嚴具莊嚴一切世界智通亦入此收。彼約嚴依報。此約嚴正報。此中未來際智明亦攝彼天眼。以彼所見故。此中音聲明亦攝天耳。此中末後二明攝第十不可說世界成阿耨菩提不可思議示現眾生智通。餘準可知。三與智論中三明相攝者有二義。一非三所攝。以彼亦為二乘所得此不爾故。二縱佛菩薩所得三明。於此十中但三攝五。亦非盡故。謂天眼攝二。謂天眼及未來際明。宿命唯一也。漏盡攝二。謂末後二也。依涅槃經亦有三明。一諸佛明謂一切智。二菩薩明謂般若波羅蜜。三無明明謂畢竟空。與此不同也。四約六通相攝者亦二義。一非六所攝。以彼亦為二乘得故。二若佛所得攝非不盡。謂於六中天眼天耳神足漏盡。此四各分二故為十也。即天眼約見現未分二。以未來生死智明亦是天眼所見故。天耳約聽聞聖教及分別音聲故分為二。神足約業用及色身為二。漏盡約定慧為二。第九是慧也。餘二不分故。六攝十也。五通明差別者。智論第三問曰神通明有何等異。答曰直知過去宿命事是名通。知過去因緣行業是名明。復次直知死此生彼是名通。知行業因緣際會不失是名明。復次直知盡結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漏盡通。若知漏盡更不復生是名明。六約教顯異者。若小乘三乘竝三明六通但分齊差別。若一乘十明十通。與前亦寬狹為異。七約所知分齊者。智論第三雲。此三明二乘亦得。但有不滿。謂於過去或知一世。極至八萬。後不能知。未來亦爾。又不能一念頓知四諦十五心結使生住滅等相。故不同佛也。以佛知三世眾生漏盡故。解雲小乘但知三明知不能遍。三乘三明互遍滿知。一乘十明重重遍知。因陀羅網。謂一念攝九世等。一塵內十剎。餘念餘塵皆亦如是。於中所有皆如實知。八約三業。分別者。十中天耳及音聲境是語業淨。神力及色身是身業淨。餘六屬意業淨。若據自體但是意業。以悉是智明故。九約見等分別者。十中二是見。謂天眼及未來。二是聞。謂天耳及音聲。餘竝是智。十約建立者。三乘等中但約所知三世以立三明。今此一乘理實明用限量無盡。依則表圓。寄十以顯故。唯說十不增不減。

四釋文中有二。初正說十明。後安住下結嘆顯勝。前中初舉數。二辨釋。三結數。釋中十明即為十段。一一各二。先釋後結。

初善知他心明。釋中二。先知此一大千界眾生心。二如是等百世界下知十方無邊世界眾生心。前中先總。二所謂下別。三如是下結。別中知三十種心有二。初約行明心。二聲聞下約報明心。前中初三性心總舉也。二廣狹者於善心中分差別。三惡勝者順上不善名為噁心。反此為勝。無記順流反此為背。二約報中。菩薩是廣勝心。二乘是狹心。三乘俱背。八部順流。三塗為惡。餘皆可見。

第二天眼明。釋中三。先總舉。二善惡下出所見境。於中善惡等是通。天龍等是別。三菩薩下顯天眼能見中。無礙明淨天眼者。以所知障盡是報得自在明也。下見用竝見現在眾生生死等也。智論六度品雲。菩薩天眼有二。修得報得。以得天眼故見十方佛。得念佛三昧。是報得五通行菩薩道。問若天眼根見。根是障礙。應見障內色不得見障外色。答修得天眼。根名天眼通。通以慧為體故見障外色。若見障外色。何故聲聞緣覺菩薩見有遠近不同。答通慧有增微故。見有遠近如磁石。不吸一切不至之處。於中如所迴轉者。謂是不定業有迴改易等。餘竝可見。

第三宿命明中二。先憶知自他本事。二又憶下憶過去諸佛因果等事。以是為眾生出世之佛故。多約八相辨也。以此菩薩得九世眼見過去現在法故。是故所知無限量也。若不爾者。彼過去法若不落謝。非過去故。若已謝滅。則無法故。無法而見非真實故。若言但曾所經事心中有種影現前故說憶知者。此則但見己之心影不見彼法。又此曾不經事應不憶知。又亦但見現在。非是過去。何名宿住智。餘文可見。

第四未來際智明中亦二。先知未來眾生業報之相。二知未來下知未來佛因果之相。前中先總知。二知眾生業下別知。略舉十對。一業報一對。二知所作善不善。三就善中。知解脫分善名出世。知非解脫分善名不出世。四就解脫分中。得位定者名定。未得者名不定。五就前不出世善中。有種姓者名正定。無種姓者名邪定。六就有漏善名有使。無漏名無使。七就無漏中。果位善報名為具足。因位不具。上七約位。知眾生下三約行。八初起名攝取善惡。九造修名積。十中不積集惡未必修善。二知未來佛因果中。初唯知果用。後悉知下兼知因行。問大乘宗未來世法體用俱無。今云何知耶。答若依方便教釋。此但見彼現在因種。知彼當來果相差別。非謂見彼未來法體。若一乘宗於九世中未來現在體用俱有故。今稱彼如實而知。問未來未有。何名現在。答非是現在現在故。現在中無也。但是未來之現在故。未來中有也。問此有為是緣有。為是性有。若是緣有。緣今未會。若是性有。則同小乘。答若今時看緣性俱無。以是現在之未來必定不有故。若遂未來時處看。是未來之現在還如今現在。決定是緣有。是故得見也。餘文可知。

第五天耳明中有四。初舉能聞之德。二菩薩成就下總辨所聞自在。三於東方下別顯一方所聞。四如東方下類顯十方所聞。初中無礙是總。謂無有礙其聞無聞礙其慮。下別顯十德。一清淨者離習曀故。二廣大者德遍故。三具足者德滿故。四不可稱量者德多故。五修習者多劫修成故。六得證者證理成就故。七明淨者所知障盡故。八離障者煩惱障盡故。九了達者所知明瞭故。十決定者所知稱實故。二總辨所聞自在。於十方中有遠聲。欲聞無有礙令不聞。於近聲欲不聞。亦無礙逼令聞。欲近不欲遠。及遠中欲不欲。近中亦爾。竝皆自在隨意故也。三別顯東方。初舉佛。二顯法。三能聞持。就顯法中有十句。初所說者總舉教相。二所發者發起隱義。三所開者開顯深理。四所示者示其宗本。上四是理教。五所制者制其學處。六所調者違者折伏。上二是制教。七所教化者化令起行。此一是化教。八所念者六念等法。九所分別者解釋等法。十所教深妙者大乘至理法。善解等總結多門所聞法也。三如是一切下辨能聞持。於中亦十句。一總善解文義。謂味是文也。二隨何大眾所說之法。三隨何別人而所說法。四隨以何類音聲說法。五隨彼智力所解說法。六隨何識心所變之法。七隨彼所化得功德法。八隨何所緣境界而所說法。九隨何所依根器說法。十隨於何乘而出離法。悉能下結天耳聞持。四如東下類顯十方亦爾。是即天耳聞持無盡無盡也。

第六神力智明有四。初標名。二顯體。三若聞下明業用。四是名下結。就顯體中有十二種神力。一無功用。二同理性。三能普遍。四量難知。五不待依。六應念至。七不起此。八不廢用。九無窮竭。十非餘壞。十一增善根。十二順彼行。三顯業用中五。初明所往處佛。二聞已下顯能往彼。設敬知法是前廣大等神力業用。三示現下明其自在。謂現十方不離一處。是前不轉神力等業用也。四悉自下請法。了知是前長養神力等業用。五無損神力下明遍至成行。是前念至及順行等神力業用。結名可知。

第七分別言音智明中。初總知。所謂下別。於中三。先知報類言音。二善分別下知語法施設。謂飯喫等。三摩訶薩隨其下明得知所由。先法說。由此菩薩遍入世界識知彼中眾生性類。是故解其言音施設喻合可知。

第八色身莊嚴智明中有三。初知無色法界。二而菩薩下巧現多色。三佛子下明無色現色之意。又初明色相無色。次無色即色。三雙顯其意。初中五句。一總知色性。二不生是稱真性。三無種種是離異相。四離妄執。五離形顯。二現多色中總別合有一百一十種色。此等竝是稱法界之實色。不同餘教或十一色或二十五色等。三明現色意三。初總舉應機。二所謂下別顯益用有十種。竝是前法色之勝用。益生成化。三悉能下結業用。結名可知。

第九真實智明中二。初本智證理明。二不舍下後智攝化明。亦是初自內證。後外利他。亦是初證法體。後說法用。亦初即事常理。後理恆事故。不礙業用也。前中二。先正證法。略辨五十門。明遠離二邊不著中道相性俱泯有無雙遣。依三性三無性准釋可知。二菩薩知如是下結證成智離著之益。二後智業用中有十。初明照實不舍權。謂前雖照實約非安立。不著二諦。然為不舍本願。還約安立。見於二諦。決定知法。是知世諦也。二興雲雨法。三度入善巧。謂創起名入。終極為度。四巧說深廣。謂不違真法者度順深也。五以大慈為因。巧說無盡。六於無名在名而不壞名性。性是文字則解脫相也。七觀察下巧觀離染。八解了下善言攝生不舍自證。九於不二下明於理事無二之法。不退事而沒理。不退理而沒事。亦是寂用雙運故也。十具足下明無礙具德自在之相也。

第十滅定智明中有六。初明所得滅定。言不退轉者正明常定。未曾退失。二亦不舍下顯寂而恆用。謂身在滅定不舍菩薩十種業用。一總明菩薩作事。下九皆是菩薩事故。二別顯慈悲三十度行智。四大願救生。五轉正法輪。六方便調生。七敬養諸佛。八入法自在。九常見佛。十恆聞法。三悉能出生下明滅定業用。謂此滅定非直與前十種行用而不相違。亦乃由此定力出生十種殊勝行用。一總明出生。謂即定起用名能出生。定用無隔名無礙法。此悉能出生貫下諸句。二知法平等。三具足下成果法願。四深入下智容土海。五究竟下究盡因際。六於一切下遍學所學。七一切下深悟法相。八善知下妙達緣起。九了一切下明解教義。十於一切下明權實智具。四菩薩摩訶薩下明住定劫數。五顏容下明住定威儀。六悉能成下不廢行用。問此住滅定身儀不動。云何得有所作事耶。答若小乘滅定總無業用。若依初教正在滅定。雖諸轉識總不現行。由前加行悲願力故。擊發第八阿賴耶識。令具威儀作諸所作。是故亦云不起滅定現諸威儀。若依終教觀事則理故。在滅定而不礙事用。現諸威儀。亦名雙行自在。此上二門皆心中止定而身儀作用。以此但得理事無礙故。頓教中不可說用不用。若圓教中由得二事無礙故。是故滅定跏坐則是往來說法。亦不分身而動靜成就。如佛昇天不起覺樹等同此。准之。餘義如滅定章說。下結可知。別釋訖。

第二菩薩摩訶薩下結嘆顯勝。於中三。初嘆勝。一過人天。二越世間。三超二乘。四踰下地。此四形劣辨勝。五總三業。六別舉定。七顯智用。此三當相辨勝。八唯佛方窮。二佛子下結。三此菩薩下顯業用。謂得三世佛智明。非謂是三明也。十明品竟。

十忍品第二十四

初釋名中。十者圓數無盡。忍者智照觀達。亦帶數釋。

二來意有二。遠答前普光十定問故來也。以忍受真理情安不動故名也。近顯十明所依故次來也。

三宗趣者。先宗後趣。宗有五門。一體性。此忍以智為性。若小乘忍劣屬因。智勝屬果。大乘不二。但忍受鑒徹約用分之。二所斷障。此中寄當斷微細著微細礙無明。三定位者。若漸教此十忍行通諸位。寄當十地之後等覺位中。若圓教遍通五位。寄於此說四種類者。或一。謂無生忍。或二。謂二無我忍。或三。謂三無性忍。出佛性論。或三。謂信忍順忍無生忍。出地持論。或四。謂四種無生。如第八地論中。或五。謂地前名伏忍。初二王地名信忍。四五六地名順忍。七八九地名無生忍。第十地及佛地名寂滅忍。此依仁王經。或六忍。謂信忍法忍修忍正忍無垢忍一切智忍。解雲初三如次是地前三賢。後三如次是十地等覺妙覺可知。此依瓔珞經。或苦忍等八非此所辨。或十亦如第八地經中。又十此文。或十四。依仁王經。五忍中前四各分三。謂上中下。後一唯分二。謂因果。五別釋十忍。於中初三約法。後七就喻。法中初一約資糧位。次一約加行位。後一約正證位。寄相如此。若通則遍在十地可知。第二宗趣者。由學如此十忍行故。得因圓果滿。故文雲能得一切等也。

四釋文中二。長行與頌。前中三。先舉數嘆勝。二列名顯要。三解釋結嘆。初中二。先總告舉數。二嘆勝中能得無礙忍者顯自分因滿。又得下明勝進果圓。由此十忍得斯因果。

二列名顯要中亦二。先列名。後顯要。前中初音聲是教。隨順是行。謂於說無生之教。信順忍受境行為名。二順觀真理。而未契真故名順忍。行體立名。三順觀既極證契真理名無生忍。無生是理。從境為名。又亦無生是行。當相為目。下七喻中。光統雲。前之四喻喻音聲忍。電化二喻喻於順忍。虛空一喻喻無生忍。又云。幻者起無起相。焰者境無境相。夢者知無知相。響者聞無聞相。電者住無住相。化者有無有相。空者為無為相。又古人云觀識如幻。觀想如炎。觀受如夢。觀聲如響。觀行如電。觀色如化。觀總一切蘊界處等畢竟空。故如虛空也。又遠公約知二諦法。謂知俗非實如幻。知俗倒有如炎。知俗從心起如夢。知聲塵不實如響。知俗暫有如電。知變易無體如化。知真離相如虛空。又前六喻有為空。後一喻無為空。如金剛般若九喻。皆喻有為。又準攝論八喻。顯依他。竝為釋疑故。攝論第五何緣如經說。於依他起自性說幻等喻。總問也。於依他起自性為除他虛妄疑故(答也)。他復云何於依他起自性有虛妄疑(別問也)由他於此有如是疑。云何實無有義而成所行境界。為除此疑說幻事喻。無性釋雲。虛妄疑者。於虛妄義所起諸疑。云何無義遍計度時。分明顯現。似所行境。為遮此疑說幻事喻。如實無像而有幻像。所緣境界依他起性亦復如是。雖無色等所緣六處。遍計度時似有所緣。六處顯現。云何無義心心法轉。解雲。此疑意幻法不生實見。世法不爾故非無也。論雲。為除此疑說陽炎喻釋。論雲又如陽炎。於飄動時。實無有水而生水覺。釋雲可以生水覺故。即為實有水。世間亦復如是。論云何無義有愛非愛受用差別。釋雲炎水無有解渴受用。世法不爾故是實有。論為除此疑說所夢喻釋。論又如夢中睡眠所起心心法聚。極成昧略。雖無女等種種境義。有愛非愛境界受用。覺時亦爾。釋雲可以夢中有見女等違順受用即為實有。又疑雲夢中受用於夢者有。覺已即無。世法不爾。凡聖俱見。釋如響長幼同聞。可即為有。論云何無義種種戲論言說而轉。為除此疑說谷響喻釋。論又如谷響實無有聲。而令聽者似聞多種言說境界。種種言說語業亦爾。又疑雲響是聲非色。世法不爾。色亦具有。云何非有。釋如電亦色。豈是實有。論無此喻。又疑雲電色速滅。世法經久。豈同彼耶。釋雲如化亦經久。豈是實有。又疑雲凡愚顛倒妄見謂有。菩薩無倒不見其有。如何亦有攝化眾生。釋如化所作故非實有。論云何無義有諸菩薩無顛倒心。為辨有情諸利樂事故。思受生。為除此疑說變化喻釋。論又如變化。雖無有實。而能化者無有顛倒。於所化事勤作功用。菩薩亦爾。如論應知。又疑雲所作如化可無有實。能作化者是化所依。應是實有。釋如虛空與色為依豈是實有。是故諸法畢竟性空。佛子是為下結要。以三世佛同說此故。顯其要勝也。

第三何等下別釋十義。一一各三。謂牒起釋義結名。

初中釋內有十句。初一總舉所聞。謂三無性理名真實法。下九顯能聞入法。二聞無相真不驚。以解遍計無所有故三聞無生不怖。以解依他必無生故。四聞無性不畏。以解真如無性性故。又釋於真空法聞時不驚。思時不怖。修時不畏。又聞有無所有不驚。聞空無所有不怖。聞斯二無所有不畏。竝如諸本般若論釋。五信解者聞慧之始。先信後解。六受持者聞慧之終。先受後持。七愛樂者思慧之始。謂愛法樂觀。八順入者思慧之終。謂思擇得味故云順入。九修習者修慧之始。謂對緣造修。十安住者修慧之終。謂行修成立。具釋如瑜伽菩薩地中。

第二順忍釋中四對八句。初創修止觀。謂止行順寂。觀照諸法。二止觀漸次。謂平等正念者止行堅固。不違諸法者觀照隨緣。三止觀純熟。謂隨順深入等止行深玄。清淨直心等觀行深玄。四止觀俱行。謂即止之觀名平等觀。即觀之止名深入具足。起信論雲。行住坐臥皆應止觀俱行。所謂雖念諸法自性不生。而復即念因緣和合善惡之業苦樂等報不失不壞。雖念因緣善惡業報。而亦即念性不可得。釋雲約法既理事溷融。約行則止觀雙運。如是方為順法之忍。

第三無生忍釋中。先標。何以下釋。前中不見法生。必不待滅。緣起事故。亦不見滅。又此無生理非是斷滅無。故云不滅也。又既本不生故無可滅。下釋中先徵有二意。一雲既標無生。何故亦云無滅。二雲既言無生。為但寂然無生。為亦有行願位果等邪。下釋中十句。初一句釋初意可知。問若爾亦得名無滅忍不。答理亦應得。但無生必帶無滅。無滅必隨無生故。多從首名。信力入印經云。菩薩有五種法。即能清淨。初歡喜地何等為五。一謂菩薩得住無生忍故。亦令他住。又云無生忍者。謂寂滅故。二謂菩薩得住無滅忍故。亦令他住。又言無滅忍者證無生法故。解雲以此當知。亦得無滅忍也。二若不滅下釋第二意。謂由不生故不滅。由此不生之不滅故無盡。是故此無盡亦在不生中。乃至莊嚴亦皆如是。悉在一念無生之處。無盡有二義。一理無限盡。二行無斷盡。三離垢亦二義。一入理不帶寂。二隨事恆無念。四無壞亦二義。謂入理不壞事。隨事不壞理。五不動亦二義。謂雙融二諦一念不動。六寂滅地亦二。通境行故。七離欲亦二。離種現故。八無行亦二。斷能所故。九大願亦二。願不沒寂。願能應機。十住莊嚴亦二。理行相嚴方為究竟。

第四如幻忍中作六門。一總明所喻。攝論幻喻所緣六處。下離世間品喻識蘊。蜜嚴經喻第八識。般若論喻外器世間。此經總喻世間出世間依正染淨等。楞伽中喻一切法。掌珍論直喻有為法。大品中乃至一法過涅槃我亦說言如幻如夢。故知文通為無為也。問涅槃無為何得如幻。答意在絕見故亦如幻。謂有無等見非見幻故。若見為幻亦非見幻。見幻若絕方為見幻。況有餘見。是故非幻之幻方是幻法。絕見之見方是見幻。取意思之。言說難及。二別開義門。如一幻兔有其五義。一所依之巾。二幻師術法。三所見幻兔。四兔生則是死。五愚小謂有。於中巾喻所依如來藏。二幻師及術喻能起因緣。如無明等。三幻兔之相喻依他起性。四兔存則亡喻依他無性。五凡小謂有。取為人法。問術法成幻。非則是幻。若爾果法是幻。因緣非幻。答因緣亦依他。展轉皆是幻。問若爾幻師亦應是幻作。答此中舉所作幻以喻一切。非謂即同。若不爾喻即是法。何成喻況。十喻論引德女經。佛言從幻樂器作幻樂音。從幻無明。生幻行等。廣如彼說。三有無門有三重。一於上四義各有有無。巾性有相無以為兔所隱故。二術用有體無以依巾無體故。三兔相有實無以實無而現故。四生即是無。死則是有。以無礙為一故。二由各有四句。思準可知。三四位互相對。如次交絡門有四句。亦思準可知。四一異門亦三重。一巾約自位辨。如巾有二義。一住自位義。二舉體成兔義。此二無二無不二故非一異等。四句可知。餘三位各四句。亦准知之。二相對辨如兔。亦二義。一相差別。二體空義。此兔巾相對非一非異。略有十句。一以巾上成兔義及兔上相別義。此二合為一際故名不異。此是以本隨末。就末明不異。經云。法身流轉五道名為眾生等。楞伽雲。如來藏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等。二以巾上住自位義與兔上體空義。合為一際名為不異。此是以末歸本。就本明不異。經云。一切眾生則如也。不復更滅等。三以攝末所歸之本與攝本所從之末。此二雙融無礙不異。此是本末平等名為不異。以前二經文不相離故。四以所攝歸本之末亦與所攝隨末之本。此二相奪故名不異。此是本末雙泯明不異。以真妄平等異不可得故。五下明非一。以巾上住自位義與兔上相差別義。此二本末相違相背故名非一。楞伽雲。如來藏不在阿梨耶識中。是故七識有生有滅。如來藏者不生不滅此之謂也。六巾上成[少/兔]義與[少/兔]上體空義此二。本末相反相害故名非一。勝鬘經云。七識不流轉。不受苦樂。非涅槃因。唯如來藏受苦樂等。七以初相背與次相害。此二義別故名非一。謂相背則各相背舍相去懸遠。相害則相與敵對親相食害。是故近遠非一。以前經文不相離故。八以極相害俱泯而不泯。由極相背俱存而不存。不存不泯義為非一。此是成壞非一。以七識則空而是有故。真如則隱而是顯故。九上四非一與四非異而亦非一。以義不雜故。十然亦不異以理遍通故。法無二故。是故若以不異門取諸門極相和會。若以非一門取諸門極相違害。極違而極和者是無障礙法也。三巾兔相對既爾。餘二及交絡諸句准之。五則入門有四門。一理事相則。謂巾兔無二故。經云色則是空空則是色等。二二理相則。謂兔頭即巾。兔足亦即巾。二巾無別故名即。經云眾生賢聖即如無別。三以理從事名說事相即。如兔頭巾不異足巾。故說頭即足。無行經云。若人欲成佛勿壞於貪慾。諸法即貪慾。知是即成佛解雲應說諸法即空。何故乃雲即貪慾者。以貪慾即空故。是故舉貪名取貪實。文意如此。四以理融事。二事相即。如兔頭無別有。即以巾為頭。巾體圓融故。全頭即是足。此經云一即多多即一等又此文雲深入如幻於一法中解眾多等。此約法性融通力也。五以緣起相由力令二事亦相即。如幻師幻術力令多則一一則多等故。賢首品雲。或現須臾作百年。幻力自在悅世間等。良以幻法虛無障礙。是故得自在也。如相即既爾。相入亦然。如異體既爾同體亦然。如此門既爾餘門亦然。竝思準可知。六釋文者。釋內三。先略次廣後成忍行。初中先喻。後觀。緣起下法合。此依相入門以合如幻緣起可知。二菩薩下廣中三。謂法喻合。初中七句。一分別剎。二解眾生界。三解緣起法界。四觀世間平等。五佛出世間亦如幻也。六佛入世間用常寂故云不二入也。七不失利生故云出生住持。喻中初喻上眾生界。二非樹下喻剎等。三非晝下喻世間。四非定下通喻所餘門。五種種下結幻法體。謂種種非幻者結幻無。若干幻非種種者結若干非幻。是故幻體非是一切。但以幻故。示眾色者既非物現物明物則無物之物也。合中初總。二所謂下別辨九種。以顯總中一切世間可知。三菩薩下成忍行。中有二。初稱法正觀。二出生下明起業用。前中八。初約眾生界。即是業煩惱世間。不起者不作有解。不壞者不作無解。又本來不起亦無可壞。下竝准之。二約佛剎世間。三約法世間。四約三世世間。五不觀菩提等。亦約法世間。六佛興等約成壞世間。謂佛出為成。涅槃稱為壞。七不住大願等約行世間。謂不住大願是大智行。不取清淨等是大悲行。八無出無著約流轉世間。謂不舍故。無出在中無著二。出生下明業。一約剎顯用。而定知體真。二約眾生界。三法界。四三世世間。五出生陰等明流轉世間。用常寂。六度脫等明行世間用。七知一切等明法世間之用。八不著化等。九為眾生故等。十說過去等竝明佛興世用。皆是理事無礙行故也。

第五如炎忍中有四。初總明所喻者。無性攝論喻器世間。梁論喻所緣境。此經下文喻想蘊。此文喻一切法。二別開義。炎有五義。一平地。二陽氣。三陽氣與地合。似水炎現。四本來乾無水。五令彼渴鹿取以為水。法中亦爾。一如來藏平地。二無明習氣三習氣熏動心海。起緣起似法。四此依他起本來無生。五凡小無知執為實有。又十喻論中有七義。一日光。二熱風。三動塵。四在曠野。五見野馬。六遠見炎相想謂為水。七近則無水。初日喻結使。二塵喻諸行。三風喻邪憶念。四喻無明曠野。五喻無智慧者。謂為一相為男為女異名為炎。六若遠聖法不知無我。於空法中生男女等想。七若近聖即知諸法實相等。乃至廣說。三有無等句數多同前幻。准思可釋。四釋文內。先法。二喻。三菩薩下合。謂依本心現無有方處。於內外有無斷常等處求此法。皆不可得。二觀一切下忍行成中。初方便行成。二具足下證行成可知。

第六如夢忍作八門。一總明所喻。無性攝論又如夢中睡眠所起心心法聚極成昧略。雖無女等種種境界義有愛非愛境界受用。覺時亦爾。梁論雲。譬如夢中無有實塵亦見有愛憎受用。此依他性中亦爾。無有實塵。亦見有愛憎受用。又功德施般若論雲。譬如夢中。隨先見聞憶念分別。熏習住故。雖無作者種種境界分明現前。如是眾生無始來有諸煩惱善不善業熏習而住。雖無有我是能作者。而現無涯生死等事。世親無著般若論皆喻過去境。非證智所知。二開義者夢有五義。一所依。謂悟心以喻本識。二所由。謂睡蓋以喻無明習氣。三所現。謂依前顯示夢相差別。以喻緣所起法。四此夢事不有而有。五令夢者取為實有。三辨有無者有四句。一夢是有義以是夢故。謂於夢者夢事現故。問此既是夢。何得為有。又此若是有夢者見有應非顛倒。非顛倒故是覺非夢。又覺者見夢無所有時應是顛倒。是顛倒故是夢非覺。答此既是夢。何得不有。如其不有應同非夢。竟何所說。又若無此夢者見有。則無顛倒。無顛倒故是覺非夢。又此夢有本在夢者。非謂覺處。若無覺者見無所有。而非顛倒。顛倒則無。夢者所見顛倒夢事顯現。是故由彼見無方知此有。二夢是無義以是夢故。謂虛妄所見性必空故。問若夢是無應同非夢。夢義安在。答要同非夢方為是夢。以其夢處及非夢處無二相故。問若爾夢者何不於非夢處而見夢相。答夢者現今於無處見。是故此夢體不異無。若不爾者應非是夢。問夢若是無。夢者應不見有。不見有故是覺非夢。答正由夢者見有有非是有。以夢者及所見俱無所有故。是故若非夢者見有不得言無。由彼有故方知是無。問凡言夢法。相有實無。今言總無。豈不成謗。答然此有無必全攝故。非二相故。若不爾者則謗於夢。三夢是亦有亦無義。以是夢故。夢法理必具二義故。問具此二義。豈不相違。相違之法豈不謗夢。答半有半無則是相違。今此全有之無。與全無之有。二門共在而不相違。是故具有無。方乃是夢。以是夢故不相違也。四夢是非有非無義。以是夢故。二義俱融形奪雙盡。故俱非也。問若此二義要相形奪。如何前說二義俱存。答要由形奪方得俱存。是故若不奪無全盡。無以為無。若不奪有全盡。無以為有。是故存亡不礙。俱泯自在方為夢法。是故經云世間猶如夢。智不得有無。此之謂也。四一異門者有二重。初中有四句。一夢是一。以是一夢故。二夢是異。以夢現種種故。三俱。以於一念現多劫等。無二而二故。四俱非。以形奪俱盡方是夢故。又夢是一。以約所依心故。二夢是異。以約睡蓋所現故。三俱以約所現夢相故。四俱非。以約夢性故。融通無礙。思之可見。是故前門有無於無處為有。此中一異於一處為多。如此無礙方為夢法。是故上經云以夢自在法門教化。此之謂也。五真妄門者亦四句。一夢是真實以是夢故。如前所說具諸義故。聖智所知夢性甚深故。問夫言夢者是虛妄法。何得輒言是真實耶。答了知此是虛妄之法。不顛倒故是實也。二夢是妄。以是夢故若非虛妄不是夢故。是故亦實亦虛。非真非妄。四句無礙思之。此經云夢性寂滅此之謂也。六自在者夢境虛妄相則相入。多處現少。少處現多。皆無障礙。故上文雲以夢自在法門教化。此之謂也。攝論雲處夢謂經年。寤乃須臾頃。故時雖無量攝在一剎那。緣起夢法無礙自在。則入重重如帝網等。竝準可知。七明觀者觀諸世間皆悉如夢。以為正觀。問若在夢者。謂為實故不知是夢。不名見夢。若夢覺者即無夢相。復無所見。是故此夢誰能見耶。答夢者不見夢。以其是夢故。覺者不見夢。以其覺已無有物故。了知如此。是覺者故。是故夢義是覺者所知。非於夢者。由此道理夢是觀境。經云菩薩受持一切法如夢此之謂也。問覺者見無而了知夢。夢者見有亦了知不。答若此覺者了知夢法。正夢時無。則名知夢。若言覺已為無。此是覺無非是夢無不名識夢。是故夢有夢無。但是夢時。非望覺時。若取覺已為無。此還是夢。不名為覺。是故夢覺前後。謂有謂無俱不識夢。思之可見。第八釋文中亦三。初一句總舉。二譬如下別辨。三覺悟下結義。初中一切世間者謂清淨緣起之法亂識所現故云如夢。二別辨中二。初舉喻。二如是下顯法。又釋亦得初是方便觀故云解一切世間等。二是真實觀故云覺悟一切世間等。前中亦二。先明夢有則非有。二明非有而現有。前中五對。一非是世出世法。二非三界上約依報。三非生死約正報。四非淨穢約世出世因。五非清濁約世出世果。皆悉實非彼法而示現彼。是夢法也。二顯法實觀中八句。初一總顯。二不壞夢者明此夢法自性非一切。不待壞故。又無可壞故。又此顯非是世間不為四相之所壞故。三不可著者。解知緣起夢離無所著故。此顯非是離世法故不可證也。四夢性寂滅者。明此從本來性自寂滅。顯非三界喧動法故。五夢無自性者。明此無性非生非滅。顯前非生非死。六受持一切等者結成觀相。謂常作此解。不離心首故云受持等也。七不壞夢者不取舍夢故。顯前非淨穢。以非舍穢取淨故。八不虛妄取者不分別故。顯非淨濁也。下一句結義等可知。

第七如響忍中作四門。初喻相者。無性釋雲。又如谷響。實無有聲。而令聽者似聞多種言說境界。種種言說語業亦爾。梁論雲。譬如實無響塵而顯現可聞。言說事亦爾。實無所有而顯現可聞。此經意有三義。一知一切法如響。二知佛聲如響。三能以如響言音而為說法。二開義者。響亦有五義。一空谷。二有聲。三聲擊空谷便有響應。四此響非有而有。五愚小謂有。三有無等諸句。竝准前知之。四釋文中有四。初知一切法如響。謂出生等顯能知德。知一切等明所知。二分別下總知音聲如響。三別知佛聲如響。不從內等者。佛如空谷。離聲不成故。非內出。機感如聲。離谷不成故。非外出。兩俱相依故。非內外。離聲無聞故非內。離根無聞故非外。非二故俱非。由此無性緣起如響。是故恆有而非有。非有而說法故。雲亦不壞法施也。四深入下明能以自如響之聲而說法。亦是忍行成就起用自在。於中有十句。初稱法善學。二如帝釋下喻況圓音。三菩薩下明稱性起用。四於無量下顯業用分齊。五受持下勝進仰學。六出生下明妙音廣大。七普令眾生下顯業用成益。八而音下顯用則甚深。九知音聲下辨定聲語。十亦不染下明能知自在。

第八如電忍中亦四。初喻相者。般若論喻現法不久住故。功德施論雲。譬如電光生時則滅。心亦如是。剎那必謝。又彼論八不中譬不去義也。此經中亦三。一喻一切法速滅如電。二喻菩薩身無礙如電。三喻菩薩智了闇如電。二開義者亦有五義。初三如上速滅等也。四能現顯彰。五體非遠近。能照遠近。三亦有有無等諸句。思之可見。四釋文中三。先法次喻後合。初中二。先約遮成止行有九對。皆離三邊。玄絕無寄。二所行真實下約表成觀行。亦不受持正法流轉者得理不證故。二喻中四。初電能照明。二譬如下轉喻。如鏡曜日光壁上現影。油等亦爾。同於電光故也。三電不離等明體用不相離。四電能遠照等體用不則。三法合中二。初合前照現。二而其智下合照遠而非遠。三如種下轉喻。種無根芽能生根芽。若有則不生。菩薩亦爾。無二說二。有則無二。故云無礙際也。二若菩薩下忍成德用。謂身智無礙速疾如電。

第九如化忍中亦四。初喻相者。攝論喻聞思慧意業所生果似有而非實。亦喻菩薩變化身。又龍樹十喻論雲。如彼化人無生無老無病無死無苦無樂異於餘人。以是義故空無有實。一切諸法亦皆如是。無生住滅。以是故說諸法如化。廣如彼說。二開義者化有四義。一依化心。二現化事。三實無有。四現業用。十喻論雲。猶如化事。雖空無實。能令眾生憂苦瞋恚喜樂癡惑。諸法亦爾。雖空無實。能令眾生起瞋恚等。以是故說諸法如化。三亦有融通句數。應准思辨。四釋文中四。初約法辨化。二就喻明化。三合法顯化。四忍成化用。初中二。先顯所知。後辨能知。前中先總。所謂下別。於中初八句約染法。一業從心起。二行造修成。三妄境虛無。四倒起苦樂。五妄取情有。六世間依真有。七覺觀起語言。八想起相惱。次三句明菩薩化。後二句佛化竝各出因故名為化。於中無生平等者。以得無生方名不退。是故不退無體如化。問此化為喻有為法。亦通喻無為。答或唯喻有為。大品雲。問若一切法如化者。云何言涅槃一法非如化。答若說一切法乃至涅槃皆如化者。新發意菩薩則驚怖。為新發意菩薩故。分別生滅者如化不生滅者不如化。或亦喻無為。如十地如化智中名法界化。或俱通。如大品。若不為新發意菩薩則明通也。但破彼實見令見實法。何定所喻。佛子下結化。世間結前八句。離世間結後五句。二決定知下顯能知相。初能知。所知深廣明徹。具足下顯知自在無礙起行。第二約喻中四十句。初不從心起者。非從心內種子生故。餘竝可知。第三合法中四。初總合化行。二不著下合化行體。三而不舍下合化行用。四譬如下重喻明從無所有建立行果。佛子下結。第四佛子若菩薩下忍成化用有十句。初一忍成。餘九化用。明化有九義顯菩薩九種業用。於中初二句先法後喻。後七句舉喻顯法。准釋可知。

第十如虛空忍中四句同前。初喻相。佛地論喻清淨法界。以離差別相故。中邊等論喻圓成實性。此經及大品等喻一切法。以悉無性故。十喻論雲。猶如虛空非可見法。以遠觀故眼光迴轉則見縹色。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空無所有。以凡夫人遠無流慧棄舍實相則見彼我男女等物。而實此物竟無所有。一開義者如第八地虛空有十義。具如前辨。十喻論中有四復次釋。初一約近無遠有。二約性淨謂染。三約無初中後。四約體實無物。廣釋如彼。佛地論亦十復次。如彼應知。此經中多門釋如文可知。三亦有離有無等諸句。思準可知。四釋文中三。初明忍解。二佛子如是菩薩下明忍行。三若菩薩下顯忍德。亦可總分四。謂標釋結嘆。就釋中二。先明所解。後顯成忍。前中十句。以虛空十義喻十種法故。初一虛空無性義同法界故。二不起義喻剎從緣亦無起故。三一味義喻法性無二故。四無行義喻行即無行故。五無分限義喻法無分別故。六無異義喻佛力齊等故。七遍三際義喻入理之禪。盡三世故。八離言義喻諸法自相不可說故。九無礙義喻佛身不相障故。隨感則應故。十週遍義喻法體普遍故。第二成忍中三。初總舉三業忍相齊空。二別顯空義類菩薩德。於中舉虛空十一義顯於菩薩十一種德。初一釋虛空等身。二三四三句釋空等忍智。初一體。後二用。於中向是因成是果。五釋空等口。謂依無方所空亦海際畔。古人云。齊海水已上為虛空故。又云大海雖廣空容其際故也。六七二句釋空等身業。八釋空等口業。九釋空等心。以性淨故。後二句釋空等心業。三何以故下徵責釋成。責云何因菩薩得虛空等三業耶。釋雲思惟自善根如虛空。依此得三業亦如空也。於中先舉十種善根皆如虛空。一分者緣起。二分中真分也。一量者同理性故。二不忘一切下十句明所得三業。初不忘等意業。二遊行等明身業。三普於十方等明意業。四出生等明口業。第四嘆德用中有二十句。初十得十身。後十通三業。一一各有標釋。此十身與前十行品十身及離世間品十身各有相攝可知。得虛空際下通三業。皆如虛空。中初總顯含藏。次二別辨口業。次三別明意業。離貪慾故者。心淨故佛土淨也。次三別明身業。一用二體三相。謂諸根也。後一總結深。問此七喻何別。答幻等五以似有破實有。如化以不有有破似有。末後虛空以性相俱絕破於一切。又前六遣有會空多。依空立有少。後一遣有入空少。依空立有多。問何須多喻。答令理智明淨故。異門顯法故。義理堅固故。長行竟。

第二重頌中有一百一十九頌。長分十一段。初十頌隨順音聲忍。於中初二頌前聞真實法。次一頌不驚等。次二頌信解。次二頌受持愛樂。後三頌順入修習安住等可知。第二譬如功德人下十頌頌順忍。初三頌初隨順寂靜觀等。次一頌不違諸法。次一頌隨順深入等。次二頌清淨直心等。後三頌修平等觀深入具足。第三從三十三天下十頌頌無生忍。初三頌前不見有法生不見有法滅。次四頌何以故下十句釋成。後三頌結嘆顯勝。第四觀察諸世間下十頌頌如幻忍。初二頌前略說。次四頌廣說中喻合。後四頌忍行成立。第五菩薩摩訶薩下十頌頌如焰忍。初二頌法說。次四約喻顯法。謂焰水從想生故喻之。又想故有法而實非有。如焰似水而實無水。故以為喻。後四喻法雙舉。顯法甚深。第六彼能解世間下十五頌頌如夢忍。初二頌一切世間如夢。次一頌夢非欲界等。次一頌夢性寂滅及不著夢。次二頌不壞夢。次二頌夢無自性。次四頌受持一切法如夢。後三頌不壞夢不虛妄取夢等。第七菩薩摩訶薩下十七頌頌如響忍。初二頌知一切法如響。次三頌分別眾聲如呼響。次三頌解如來音不從內等。次二頌入離虛妄法界巧出無量聲等。次三頌無礙音令眾生髮起善根等。後四頌音聲非語而隨順語亦不染著等。第八寂靜下七言十頌二十行頌如電忍。初二頌觀意。次二頌不生世間等。次二頌不隨世流不受正法等。亦頌於不二法分別二相等。次二頌不內世間等。次一頌不行菩薩行不舍大願等。後一頌嘆德成益。第九修習甚深下十頌頌如化忍。初三頌行菩薩行如化。次三頌知眾生業行等及佛菩薩等皆如化。次二頌業行隨世。後二頌嘆德化用。第十虛空忍亦十頌。初二眾生及世間如空。次二境與智如空。次二慧及法空。次二能所說空。後二三世三業空。第十一是名下七頌結嘆顯勝。初三二利圓。次二因果滿。後二結廣勝。

阿僧祇品第二十五

初釋名者。心王菩薩是能問人。表數法依心。如數識等。菩薩洞達自在名王。阿僧祇是所問法。十數之初。從首為名。若具應名十大數品。

二來意。非答前問何故來。前十明辨行用。十忍明行體。今顯行德校量分齊。則下頌中所數德是也。又釋前諸品中所有數量。謂如光覺品等中。皆有數法。今此釋成故也。

三宗趣者有二。一能數之數。二所數之德。前中亦二。先定所知。後顯能知。前中阿僧祇此雲無數。即數之極故。諸聖教中通有四說。一準俱舍論。數至六十重名一阿僧祇(撿錄)。此約小乘。二依智論第九。數過十重已後名阿僧祇。論雲一一名二。二二名四。三三名九。十十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萬。千萬名億。千億名那由他。千萬那由他名頻婆。千萬頻婆名迦他。過迦他名阿僧祇。如是數三阿僧祇。解雲此既雲過迦他。亦即通過後諸數故名阿僧祇。此約始教說。三依智論第六。引此品文。還有百數。至阿僧祇等。此約終教說。四依此品。百數僧祇。始是初數。如是次第以所數等能數。至第十名不可說轉。不可說轉轉等方為數極。是故前教數極乃是此中初數。故知此門極廣約圓教辨也。二顯能知者亦有五重。一人中數法最下。二諸天數法過於人。天中亦不同如自在天王一念數知大千雨渧等。三小乘中舍利弗善知數法過於人天。四諸菩薩中數知亦差別。如下釋天童子算沙數法。非二乘能知。亦如文殊普賢知剎塵數等。非下位所知。五佛自所知最極自在。一切餘位總不能知。智論第九雲。佛在祇洹外林中樹下坐。有一婆羅門來問佛此林有幾葉。佛答若干數。彼心生疑。誰證知者。則私卻少葉還問佛。此樹林定有幾葉。佛答今少若干葉。如所劫語之。婆羅門知己心大敬信。求佛出家得阿羅漢果。以是故知佛能知恆河沙數。解雲此約佛知恆沙之數。今此品文。唯佛所知無極之數故佛自說。又云佛智境界甚深之義故也。二所數之德亦二。謂普賢因德及佛果德。竝各通因陀羅網等。具如下頌中辨。

四釋文者。此文有二。先問後答。問中亦二。先舉取問法。後世尊云何下以法諮問。初中何故牒此十數者。是諸品列名及結通處皆有此十。然未解釋。不知分齊。為顯令知故今問也。十句中第二不可量。下答中名無量。第五不可數下名無數。第六第七同一句。謂不可稱及不可量。不可量下答在第八。不思議在第七。餘竝可知。

第二答中三。先嘆問誡聽。二心王敬順。三舉法正答。正答中二。先長行正顯能數之法。二偈頌辨所數之德。前中總有百二十轉。答前十問。初一百二轉答初僧祇問。後十八轉答後九問。前中百千百千者。謂百千箇百千故云百千百千。皆以所數等於能數。不同智論皆以十億為量。名一俱梨者新名俱胝。翻名億。此恐不可以百千是十萬十萬為一億。此即億箇億方名俱胝。亦俱梨箇俱梨方名一不變。餘皆准此。其中或此土名或存梵音。皆是數名可知。於後十八中。初十七是因數。後一不可說轉轉為果數。以極即越數之表。同於果海越絕故也。第二頌中有一百二十二頌半分二。初七頌定能數之法。二於彼一一下總顯所數之德。前中積數有十重。一初句以第十不可說不可說為本。二次一句復積入一切不可說中。此二句為總。三未知幾不可說名為一切耶。次二句顯不可說劫故名一切也。四次一頌辨以彼多劫所說入一塵內。五前直言不可說佛剎末為塵。未知幾復不可說剎。故次一頌半辨一念中即不可說剎。如是念念復盡不可說劫。六次一頌明多剎塵內各有多劫所說不可說。七次半頌明多剎塵內各攝多眾生。八次半頌以彼眾生嘆普賢德廣。九次一頌以此廣德之普賢。復有不可說箇同在一毛端。同時各說如上不可說之言。十有半頌類顯十方無邊世界。亦同此說。此十重積集中。初六是所用數法廣。後三校量顯能說人廣。以如是等人說如是等。數數於如下所數諸佛菩薩殊勝之德。文意如此。思之可見。第二所數德中有一。初明果德無礙因位善容二從不可稱說諸如來下明果德深廣因能趣入。前中亦二。先辨果法無礙。後菩薩於一毛端下明因位善容。前中亦二。先依果自在。後一一毛道出名身下明正報自在。於此中有四。初總明三業自在。二攝取下別明語業自在。三無礙心下別顯身意業二自在。四淨方便下明以法應機德就第二因位善容中有十。初明因陀羅網土。是起行處也。二從意根下明三業勤勇行。三從一切眾生下明應器攝生行。四從應現色像下明遊方供佛行。五從成就施心下明廣修十度行。六從彼淨法輪下明攝法游剎行。七深入眾生下明調伏眾生行。八從彼於一一毛端下明三業深淨行。九從彼諸菩薩下明願智自在行。十從不可稱說一切劫下一頌結德無盡也。第二明果德深廣因能趣入中二。亦先果後因。就初果中三。先總嘆佛果德。二從若於一小下別顯依報果。三從於彼一一剎中下別明正報果。第二從菩薩究竟下明因順入中二。先自分行。二從或於一時下明勝進行。阿僧祇品竟。

壽命品第二十六

初釋名者。往業所引報果名壽。任持色心不斷名命。品內辨此。故以為名。

二來意者有二。一遠意。為答普光十頂問故。以十重相望各為終極。得名頂。故知安樂界為娑婆頂等。古釋將答佛壽命問。此名字雖亦相當文勢不順。謂此壽命問在十地等前。不合答在此處十頂問在地後。更無別答之文。故知屬此。二近意。前僧祇品顯佛菩薩實德平等超過數量。此品別辨佛德。就機示有脩短。後住處品別辨菩薩法用。約機明住處差別。

三宗趣者有三義。一汎明命有三種。一報命。謂煖識不舍不退。眾同分故。不相應行為性。二戒命。經中名淨命。由不破戒故不失比丘法。以淨戒為性。三惠命。由不放逸故不退正法名為惠命。正惠為性。二別定此文者。諸佛壽命亦有三義。一約德。謂具足如前三種命故。其報命是無盡。善根所生故也。二就實。謂命根無盡盡於未來故。三就權。謂隨機所感現脩短故。今此文中具斯三義。三顯次第者亦有三義。一約漸教。謂娑婆等局為地前為化佛土故。安樂等通為地上為報佛土故。乃至賢首剎當十地後不可說處也。二約同教。謂娑婆等為三乘上。漸漸向細。入於一乘乃至賢首剎等方為究竟。何以故。以就別教娑婆則是蓮花藏故。三約別教。娑婆是見聞解行處。中間諸土唯解行處。末後佛土通解行滿及證入故。是故信滿位處亦名賢首故也。

四釋文中。心王菩薩說者。顯世識自在故。有劫數也。於中有三。初舉十世界校量漸次。次類顯百萬。後辨最後玄極。如安樂世界等。以何為晝夜。釋或以蓮花開合辨用。當娑婆一劫。又釋此娑婆一劫中總有若干日夜。依此日夜數。數一劫為一日夜。還數王若干劫。方為安樂世界之一劫。則以此劫量。於後諸世界。皆准此量計可知。是則至最後世界一劫。於最初世界。當不可說不可說劫也。至賢首剎已後。則剎海平等無有優劣。是故此中說普賢等充滿者。以望下最極故。以普賢為量。望上猶在數中故不說。唯佛充滿此諸世界。大佛名經中亦說。又玄奘法師別翻一卷名顯無邊佛土經。是此品也。

菩薩住處品第二十七

初釋名者。菩薩大悲隨方攝化應物之所名為住處。人處題名。

二來意亦二。一遠答普光隨喜心等十句問故。二近顯菩薩應機所在故也。又前品賢首剎等皆是淨土菩薩充滿。未知娑婆染界為有菩薩以不。今辨此界亦有無量菩薩所住故次來也。

三宗趣者有二。一心住。謂智證真理悲念眾生。二身住。謂實報居淨土權現於染界。此由大悲就機所住。亦由大智非世所染。由此悲智無二相故則住無住處。

四釋文以於處識得自在故。亦心王說也。於中有三。初舉八方住處。二辨四海住處。三諸國住處。

初中八方唯據此界非約他方。就此界中。唯約此閻浮提。非是餘洲。初仙人起山應是東海蓬萊山等。二樓閣山應是下文南海岸樓閣城側自在海師所住處等。又勘梵本應名勝峰山。三金剛炎山應是西海邊等。四香聚山應是在北香山王。是以彼山中多有菩薩住故。五清涼山則是代州。五台山是也。於中現有古清涼寺。以冬夏積雪故以為名。此山及文殊靈應等有傳記三卷。具如彼說。六枝堅固山勘梵本正雲制多山。此雲歸宗。即塔之類也。應在此國南正海邊。七樹提光明山應是下文觀音住處光明山相連。梵名樹提。此雲照曜。八香風山應在香山西畔。有風穴故也。此八皆在山者表山居寂靜長道之處。賢聖所住故也。

第二四大海中有二住處。一枳怛者具雲昵枳多。此雲湧出。則海島山之名。曇無竭此雲法生。亦云法勇。二窟是海別處。准梵本應名間錯莊嚴窟。第三毘舍離下明諸國中菩薩住處有十三所。初毘舍離是中印度。亦云吠舍離。此雲廣嚴城。即維摩所住也。此城南十四五里有塔。是七百賢聖重結集處。更南八九十里有僧伽藍。其側有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跡之處。具西域記第七說。二巴連弗者具言波吒唎補怛囉。其波吒唎。此是黃花之名。即母之號也。補怛囉此雲子也。兒也。即上代黃花女之子。創於此居故以為名。亦是中天摩竭國也。具如西域記第八說。三摩偷羅者正雲秣[少/兔]羅。此雲孔雀。或云密。竝是古世因事為名。是中印度。此國中有舍利弗等塔及文殊師利塔。於王城東五六里有山寺。是烏波毱多所造寺。北岩間有石室。是毱多度人安籌所也。又東有大林。中有過去四佛經行之跡。亦有舍利弗等千二百五十人修定之所。具在西域記第四說。又準梵本。此處是窟名也。四俱陳那者。俱陳是姓也。那是法律也。昔有五通仙人名拘持。此雲大盆。謂大池形似大盆此仙在彼修仙。因立斯號。彼仙於此廣說法律。謂護淨經行養性等法。令人修學。相系不絕。眾人同姓拘陳那也。五清淨彼岸國應是南印度。牟真此雲解脫。是龍名也。隣陀此雲處。即解脫龍所住處。六風地者有風孔處名無礙。是龍王所造窟也。七甘菩國者。正雲劍蒲。是北印度。此國多出美女。故以為名也。最上慈者。大集經中名慈窟也。八真旦者或云震旦。或曰支那。是此漢國名也。那羅延山此雲堅牢山。則青州界有東牢山。應是也。彼現有古佛聖跡。九邊夷國者准梵語似當疎勒國。今但潤州江南有牛頭山。彼中現有佛窟寺也則北印度境。傳雲有四辟支佛影。時時出現。又此潤州古時亦有蠻居此處。現蠻王陵故。亦名邊夷也。十罽賓者正雲迦濕彌羅。此雲阿誰入。此國舊是大池。因末田底於佛滅後。降彼池龍乞容膝處。池龍既許與羅漢通力。以廣其身。得多地處。遂得造國及僧伽藍。如佛所記。於中現有佛牙寺及五百羅漢造毘婆娑處。如西域記第三說。欝提尸山此雲遠聞山。謂多處遠人皆聞故。即此國四週之山處也。十一難提拔檀那者。難提此雲喜跋檀那此雲增長。即南印度梯羅浮訶者此雲上座。即尊者之名。以居此窟故。因以為目。文殊問經體毘裡部。此雲上座部。同此名也。十二菴浮梨摩國者正雲菴羅。此雲無垢。是菓名也。以此菓能療眾病垢故云無垢。彼國多出此菓故。名浮梨摩也。正治耶曲。託此為號。十三乾陀羅國者正雲建馱。此雲香。陀羅此雲遍。謂遍此國處。香草先發故。以為名。寂靜窟。相傳是佛留影之窟。具如西域記及大集經月藏第十卷中說。上來明此閻浮菩薩住處。餘四天下准之。餘須彌世界及樹形等世界。竝准之無盡無盡也。

佛不思議法品第二十八

初釋名者。如來果之法。逈超言慮故以為名。

二來意有三。一遠者。此下三品為通答普光佛無上地等句問故。問若遠答前問。何故此更有請耶。釋以相去遠故。更發起也。若爾前諸品何不爾耶。釋以前諸品同是因位。今辨果法隔位故也。又釋此是念法悕說。非是別請。若爾何為前諸品無此例耶。釋為果法深細。顯法器殷至故。須念。說因法反此故非例也。二次來意者。為前已辨修生因滿。今此正顯酬因果圓故。次三品來也。三近來意者。前住處品是因滿之終。此品是果成之首故次來也。

三宗趣者。此中正明佛果德法。略作四門。一通辨佛德。二別顯義相。三辨定此文。四顯不思議。初中若說一百四十不共法等通小乘及初教等。若辨淨法界及四智為德即通始終漸教。若以一味實德則唯頓教。如光覺等品說。若具一切無盡之德。如此文等是一乘圓教。二別顯義相者。諸佛功德無過二種。謂修生本有。此二相對總有四句。一唯修生。謂信等善根本無今有故。二唯本有。謂真如恆沙性功德故。三本有修生。謂如來藏待彼了因本隱今顯故。四修生本有。謂無分別智等內契真如。冥然一相故。此有四義而無四事。猶如金莊嚴具。若稱取斤兩。本有如金。若嚴具相狀工匠修生。若由成嚴具方顯金德。則修生之本有。若嚴具攬金成無別自體。則本有之修生。是知唯金而不礙嚴具故。唯一法身不礙報化也。唯嚴具而不礙金故。單報化亦即具法身也。餘竝准之。是故得說化身即法身等。全體收盡。餘准思之。三辨定此文者。然上四義攝有二門。一約佛自德。圓融無礙不可說也。二就機出現復有二門。一分相門。謂化身為化地前現染土等。報身為地上現於淨土。此約三乘差別機說。二無礙門。謂報化不分。即權恆實。如樹王下現十佛身。丈六遍於十方。八相該於法界。諸根毛孔各無限量。亦不礙限量。是則限無限無礙。此約一乘圓機說。攝有四重。如此品說。一略舉十門。如品初所問。二次辨三十二門。如答中大位。三具顯有三百二十門。如答中別辨。四廣明多門。如類十方一一皆各無盡無盡也。四顯不思議義者。汎論有四。一理妙難測。二事廣難知。三行深超世。四果用超情。今此品文通具前四。別辨第四辨第四中復開為四。一何者不思議。略辨十種。一智超世表。二悲越常情。三無思成事。四同染恆淨。五所作秘密。六業用廣大。七多少即入。八分圓自在。九依正無礙。十理事一味。竝如文顯。恐繁不列。二於何不思議亦有四位。一過世間故。二越二乘故。三超因位故。四顯法自體故。三云何不思議亦四種。謂非聞思修及報生智境故。四何用不思議亦四種。謂令信向故。起行求故。隨分證故。圓滿得故。

第四釋文者。此下三品果法亦有諸德。將配三身。謂初法次報後化。文恐不順。以此品中廣顯八相等用。豈唯法身乎。亦有將配佛體相用。後二品可然。初品有妨。以此品中亦有相用。今謂此品總顯佛德體用殊勝。次相海品別顯勝德之相。後小相品別辨勝德益用。

就此初品中分文有四 一請分 二加分 三證分 四說分。

初分中二。先明能請人。眾同念者表法深細故也。二正顯所念十法。此言不思者顯果德法出過言慮。念此不思悕其說也。初一問佛出處。二問出現之因。謂由本願。梵本雲過去願清淨。三問出生處種族家。此釋依梵名非是因中佛種性等。四總明應機現世。次三別顯三輪業用。八問大用之體。九問大用之相。十問大用自在。

第二加分中。先知法器。二與青蓮等者正顯加相。表果不自彰寔由因顯。故加青蓮令其說也。十句中。初五與勝德充身。於中初三句與佛三業。顯同化辨等。神力是身業。智是意業。辯是語業。後二句與佛福智無畏是智。後五與智用充心。一究竟等與佛內知法界無餘智。二與佛作用境界智。三與佛無礙行智。謂無思成事等。四分別等與佛知法器智。五不可數等與佛多門善巧智。令其能說。何故無身語加。以不入定故。何故唯意加。令入法界故。此菩薩豈不證法界耶。釋彼證分限。非甚深故。非無礙故也。

第三證分中。初五自利。一總謂佛果法界無障礙故。佛加令得故云入也。下文雲一切諸佛所說皆入甚深法界。餘四別顯。一深行。二廣願。此二自分。即是普賢法界行願。今既入此故得成也。三順果。四現果。謂以佛果自嚴故也。後五利他德。一總悲覆眾生要令離垢故。令成淨行故。令得淨信故云清淨也。餘四別顯。一量智。二理智。三總持。四辯說。何故不雲入三昧。古釋此則是入定。又古釋果法已深。更入定顯恐退信解故不入定。復為法深故。審入法界。今更釋此得加力。入於勝進佛果法界。令能說故。

第四說分中。告蓮花藏者。顯深奧勝器。又表含攝果法當有開敷故名也。果德無限。略以三百二十門以答前問。於中初十門標宗略答。後三百一十隨義廣顯。前中初句所住淨妙答前剎問。二住無量自在答二淨願種姓二問。以此俱是佛出所依故云自在。三應機出現名不失時。則答前佛出問。四法輪。五四辯答音聲問。六不思議法答神力無礙住及解脫三問也。七淨音重顯前音聲分齊也。八分別法界答前智慧問。九光明照答身業問也。十亦顯語業所說至深也。又釋此十總明如來應機成事。一明顯佛自住真理。二明不滯寂故云自在。三非但內不滯寂。亦外應不差。四應機不失作何等事。謂轉法輪。五以何轉。謂四辯。六說何法。謂不思法。七能轉齊何。謂無所不至。前辨說無窮盡。一切時也。此明音聲遍一切處也。八所轉之法為幾許耶。謂無量法界前不思法顯深也此中無量明廣也。九語用既爾。身用云何。謂光明普照。謂息苦報滅惡業。警群機今入法等。十言教則同理故云入法界。又說法就機令悉證真故云入法界。無有究竟不入深法故。末後結歸也。

第二隨義廣答中三百一十句。大門有三十一位。依古諸德屬答前問。依問次第文極不順。今更超次科配。少有相當。終自難見。良以佛德無限自在非言能次。就中長分為十。

初四門答前第一佛剎問 二從十種出生住持智慧下三門答第二淨願問 三從十種功德離惡清淨下二門答第三種姓問 四從於一切世界一切時有十種佛事下三門超答第七佛智慧問 五從十種無量說佛法門下三門答第六佛音聲問 六從十種無礙住下三門超答第九佛無礙住問 七從具足十種不思議法已成正覺下六門卻答第四佛出世問 八從十種最勝力下一門答第八佛神力問 九從十種定法下三門卻答第五佛法身問 十從十種一切智住下三門答第十佛解脫問。且麁作此配。通相圓融竝準可知。

就初四中。初十辨佛六根依正。明勝德之體。二普於諸剎應機出生。明依處起用。三明用應機化不失時。四業用廣大出過圖度。竝於剎現。此舉正顯依。以答初問也。一一門中各有三。謂標門別列及總結。初中色身等名法界者。一多故名法界。二廣故名法界。三妙故名法界。以十八界中法界攝故。四從所依。以證法界成故。五從義相。謂妙軌稱法。分齊各別名界。六約當相。即同真性故名法界。此色身為總。是餘入所依故。次六可知。第八無礙解脫是自在業用。如下文。於一塵內現三世佛等。第九嚴土應機。第十因圓果滿。第二出生無盡智者。前以相從性同名法界。今以用從體同名為智。又亦前則相依性現。今用從智起。無盡有三義。一時無盡謂念念等。二處無盡謂一切世界等。三用無盡謂命終出生等。初五可知。第六明所成利益第七嚴身應機謂黑象腳等。第八異異嚴應以機感不同故第九清淨眾生者。謂調伏眾生令離障。上九別辨。第十現三世佛。為種種根等總結多門益物故也。第三未曾失時者。所作合宜。藥病相應。初一機感現成而不差失。二宿願善根現報不差。三根熟與記令增善根。又記當得果。時無改易。四於耶歸依眾生等應示神力。五於念佛眾生等應現佛身。六化成益訖舍而不失。七入城行乞為施食時至。八見佛生喜受化時至。九暫舍難化令生戀仰。十隨機逆順自在難思。亦是總結也。第四世無比況云不可喻。情不能慮名不可思。此顯業用自在超過情況。初四可知。五不離本等者如不起覺樹昇天等。六決定一法等者。以一法即一切而不壞一法故云決定也。七於一念等者如意神力能速普遍。八示現果德。九現三世佛。十教化眾生常在滅定。以用而恆寂故。上來答初問竟。

第二大段出生住持智慧下三門答前第二淨願問。初十皆依本智出生後智。教化眾生故名出生住持智。又釋理實無差別而智照此反起知差別智。謂住理而持事故云出生住持。亦住事而持理故皆云智。若不爾者住事迷理。是愚非智。初中先舉理實故無趣向。後顯隨事故出生淨願。此正答前問。標之在首。第三中。無二者無能覺所覺。而生等者。巧出能所不乖無二。下乖無二而出生二。餘竝准之。第二內法者蘊德。在心名為內法。亦是內心所證之法。一內身無垢。能順入三世。二內具三輪。一身業神通輪。二語業正教輪。三意業記心輪。三內有總持持法智。四內具四辯說法智。五內有無緣大慈悲。六內證理觀機。七內有善根。竝是巧便堪調眾生。八內有法界。是所證也。住者是智能證也。無礙住者能所平等無障礙故。九內現多佛。十內照多劫本來是一日。非新相即。第三甚深大法者。業用無涯名為大法。無思稱理名曰甚深。又過小雲大。超因曰深。初二力用大。次二攝化大。次四三業不空大。次二依正自在大。末後一正覺大。此剩一句。增數十也。上來答淨願竟。

第三大段離惡清淨下二門答第三種性問。初十過無不盡故云離惡淨。後十德無不圓故云究竟淨。皆是種姓清淨。無可譏嫌故也。初十中。初一宿因淨。二現果淨。謂三世如來家生。正答種姓問。標之在首故也三未來淨。四三世淨。以皆無著故。五一味淨。六多德淨。次二身語淨。九名稱淨。十應念淨。第二究竟淨者亦是畢竟無染。初三願行淨舍離優婆提者。有釋此是優婆夷。離此女想故也。有釋此翻名闇鈍。明佛久舍故云清淨。又翻名戲論。佛已舍故。次四依正家眷淨。後三現智業用淨。亦是法身般若解脫三德淨。上來答種姓問竟。

第四大段於一切世界下有三門。超答第七佛智慧問。於中初十明智用照機。次十明智體宏深。後十明智德無斷。初十者謂時處廣大頓赴成益故云也。又一切世界者遍也。一切時者常也。謂相續無絕。攝論雲。如恆受樂。如恆施食等。初二現身說法。次二增行定位。言正法位者初地已上也。次二應機游剎。次二悲化攝物。後二體用利生。第二無盡智海者。前應用常遍。此即智海宏深故云無盡。一智同理深。二福同智廣。三所見懸遠。四善根難量。五行同法性。六法雨漫流。七讚德無盡。八行願廣大。九常用無竭。十知心行海。十一福智無盡剩一句也。第三常法者。此之十法是諸如來常所有故。常所行故。初二成行離過。次二大悲大力。次二說法度生。次二應化現身。次二存歿無念。答智慧問竟。

第五大段從十種說佛法門下三門答前第五佛音聲問。於中初十言聲說法。次十餘事說法。後十舉因結果。就初說法門者顯所說之法門。初三說眾生當位法門。一如來藏是界也。二善惡不動是行也。三苦樂等是業所得報也。次二化眾生門。一無量方便度眾生者。謂貪慾多等教不淨觀等。二淨眾生行者授與戒學等。次二化菩薩門。一行。二願。次二說染淨欣厭門。初說染果成敗令厭。後說淨令欣。末後說三世佛興令往供養門。第二常為眾生作佛事者。以此十法開覺眾生入法成益。名為佛事。作無停息故云常也。初二身語作。次二受不受作佛事。謂受令成檀。不受令放學少欲。次二以四大神力作佛事。次二名號剎土作佛事。後二佛剎海默住而作佛事。乃至一切法悉堪為佛事常作不息。第三堅固士法者。若能行此十堅固法名堅固士法。一願堅。二行堅。三教化堅。四大悲堅。五大心堅。六背世向出堅。七背小向大堅。八照法淨心堅。九厭大救生堅。十代苦攝生堅。上來答佛音聲問竟。

第六大段從十種無障礙住下三門超答第九佛無礙住問。於中初十正顯所住無礙。次十明於具德無礙。後十辨彼自在無礙。初中身智所安物莫能礙名無礙住。初五身於世界無障礙住。後五智於所知無礙住。於中初二證理說法住。謂住三世法界。是證絕三際之真性也。次二下化上同住。謂下於眾生知根巧化。上於佛法惠身安住。後二分別染淨住剩一句。第二最勝者已超下位故。無上者上無加過故。莊嚴勝德自嚴故。十中各先釋莊嚴義。後結其名。初三明三業嚴。第二語業中。八音等明聲體具德。演說等明聲用善說。悉令等益物不虛。三意業中。先明意攝眾德。於一念等顯意用無涯。四光明莊嚴中。初光體一一等明因業。普照等示現業。除滅等止業降伏業。現佛等敬業。五笑光中。初顯普照義。悉授記等顯離癡。謂成益不虛故。六出纏法身離染為嚴。七常光嚴中。以諸餘光皆此中出故名為藏。八妙色有六句。初一總。餘五別。皆超絕世表名為妙也。九種姓嚴者此是生家種姓。亦是真如家生也。十大慈等嚴中。言無上受者者。受施田中。佛最無上故名也。第三自在正法者於法自在無障礙故。初二於教法自在。先說教後應根。次二於世界自在。先動後嚴。次二時處自在。先時後處。亦是住壽自在。遍至自在。七正覺自在中有二釋。一隨文釋。謂一切佛各為調化自所化故。各各示成正覺故云念念。非是一佛。既各示成。非先不覺今乃始覺故云非不先覺等。此是現化身用。二就義釋。一佛即遍一切眾生。周十方微塵。盡三世。念念同時。前後俱成正覺。此即實成非化。但以不成即已。成即舊來成故云非不先覺等。以攝三世盡故。無過去不成故云不住學地等。此可准宗思之。八諸根互用自在。若小乘但變化用。漸教大乘即改轉用。圓教一乘亦不變不改。一入舊來作一切用。九毛孔置眾生。依法性融通門思之。此是眾生世間自在。十一念現正覺。此是智正覺器世間自在。於中先於一念現一等法界佛。二於彼念中類顯多佛。三舉一念類顯多念。四舉一花座類顯虛空法界等世界。各現等法界之佛身。思之當知。佛境界不可思議在於此也。上來答無礙住竟。

第七具足十種不思議法已成等正覺下六門卻答第四佛出世問。於中初攬緣現覺。二無中巧現。三所現難量。四果位齊均五智住妙境。六知法無遺。各提門可見。初中十內。初二果相具。謂先外相備。後內德圓。次二因德滿。謂先福後行。次二應機現。謂無壞勝法是降魔功德。次二嚴剎具智。次二相圓德備。後一事畢示終。第二巧妙方便者。謂證理平等能起有中殊勝之行故云巧也。初一知法無究竟者證理也。而究竟說等是巧便也。若處理無乖此事有。或說事有乖彼理無。皆非巧便。若二義岳別。或合一雙失俱非巧便。今竝反此。故名巧妙方便。以是釋佛出世之義故。就方便向事說也。二證無能見所見而巧見法界。三無相知相。無性現色。四證泯三際之理。而見三世佛宛然。五三業無造。而演法熾然。六理亡染淨。而不壞世間及佛智用。七以依非時法而融時相入。又恆住非時而應時說法。八以所證非時不離時。具足十辯說無盡法。九證法無名。巧起名句。十無蘊界處而不壞法相。又善達二空巧分三聚等。第三有十種佛事無量等者。謂果現難量皆攝物入道。同名佛事。業用廣大竝是微細相容門故非餘境也。初兜率天作攝生佛事中。初別舉能攝。總顯所攝。二大慈下總顯能攝。別明所攝利益。竝如文顯。二從兜率天降神母胎作佛事中有四。先智德內圓。二於最後等辨其位處。三或以神力等正顯業用有十。如文。於中或從初發心者攝過去故。或涅槃者攝未來故。是故入胎之時無非具於八相。亦攝過去因行。如下法界品摩耶處說。四此第二地下正明具攝八相時方等。而作事。三在於王宮受欲境時攝化佛事。於中初自行內圓。二大悲下四等善觀。三廣能為說下正顯攝益。四雖處王宮下明攝益深廣。謂一切處為廣。淨三業為深。四出家時攝益中有四。初為引貪愛眾生令得淨行。二示現世間舍離下引愚癡眾生令得智慧。三示現眾生無上下引薄福眾生令具福智。四廣為眾生下授與正法之相。五成道時攝益中有三。初現自正覺。二莊嚴一切下攝內眷屬。三令一切眾生下廣益眾生。謂先令行成德滿。悉分別下令廣大智立。六轉法輪時攝益中有十種法輪。一教堅不退。二輪多遍知。三所說決定。四成益不虛。五輪體廣大。六輪境甚深。七輪用下照。八輪能上現。九輪性平等。十總結無盡。一乘十轉無盡法輪應著此文。七入王城等時攝益中。初入城益物。二一切諸佛色身下明能以色相威儀等益。三彼諸眾生下顯所益之相。四以如是下總結無盡。八或住阿練若下明隨所住等攝益之義。於中四。初所住攝益。二以境界攝益。三以所說攝益。四以所住時攝益。九以無盡功德藏攝益。於中有三。初明化所成益入菩薩位。二或現涅槃下顯能化方便。三或發眾生下化入佛境位。十示涅槃時攝益中三。先示滅戀慕益。二碎身舍利益。三爪牙發起塔。謂令成因得果。念恩嘆德。第四法王無異法者明果位齊均。一記莂無異。二遂願皆同。三法身不殊。四智慧齊等。五所知佛同(有本作法字)六所知剎同。以果無優劣故。七語同法言。八無非化物。九染淨同泯。十善根同如。然餘處說四種等故說毘婆尸即是釋迦。此中十種無異。亦是平等意趣可知。第五向十種住法者。謂佛向此十種法上之所住故。初一佛住。二梵住。三依宿願。四住現悲。五無功用。六離妄情。七念無暫失。八心無限礙。九無不在定。十住真實際。第六知十種悉無餘者。大智無限照境無遺。初三即三達圓明。次三知世間眾生。謂多類眾生言音路別名語言道。次二知出世。謂菩薩及佛。後三知法門。初總知緣起。二別知事相。三以理會事。如帝網重重。竝如前地論中已釋。上來答佛出世問竟。

第八大段十種最勝力下答第八佛神力問。於中有一百門。謂初列十門。是總標。下十門別釋。一一總門具十別門。及一一別門攝十總門故成百門。何以知者。以標中雲十種最勝力大力無量力乃至佛所住法。為一句標故知。十種之言貫下九力。各有十也。後何等為十之言。通徵前十力各十之義。但以義同故。亦通以十門通釋前十。是故結中各唯結初。以此十種皆是大力那羅延等也。以大力為總。餘九攝在大力中。故有十種大力。初力用過劣名最勝力。二當體廣能名為大力。三多門業用。四大福勝用。五威德特尊。如外道見佛違自先制不覺起禮等。六所作不屈。七能壞魔軍。八不為他所壞。九業用超世表也。十舉世無能破。言大力那羅延幢等者結歸初總。那羅延者此雲堅牢。即帝釋力士之名。舉近為況。佛所住之力下別釋中。初一身命無損力。此釋最勝大力。佛所加持眾生。及佛所使眾生如上。金剛雨等悉不能損。如遣耆婆。入火抱兒。如蓮池等。二毛孔容持力。此釋無量力。如虛空者。能廣容故。無疲倦故。三毛持圍山速步力。此釋大功德力。如來一身毛孔與十方法界一切眾生所有毛孔頭數齊等者。顯毛孔既多。各持如上。金剛圍山明所擎重也。一步等行步大也。念念等所行疾也。十方虛空界等所至遠也。盡過去等行時長也。無羸弊等與不行無異也。四定用自在力此釋尊重力。於中初身不起定。化不失時。二指持生界不起遍坐。五普遍常轉法輪力。此釋不退轉力。於中二。初以一佛身週遍法界常轉法輪。二如來一化身下明一切身常轉法輪。前中先一一等是多說也。盡塵數劫等是常說也。轉正法輪等說益也。後中一一毛端處念念化等顯佛身多重重普遍無礙常說。問若據此文。佛無不說之時。何故乃至一部奉行。答此是眾生感處說為一部而如來說法曾未暫息。以大機常感無間斷故。問若遍空界毛端處悉有說法。何故此處現今不聞。答以根無熟故。猶如生盲不見日。非謂無日出世間等。亦聾故不聞。非謂無說。若爾說應不遍眾生界耶。釋以遍故至不聞處能令不聞。至聞處令聞。至有限聞處無限聞處。皆如彼現故名為遍。是故今者不聞亦是佛說法也。六胸德字相降魔力。此釋堅固力。七音聲遍徹力。此釋不可壞力。八證理現事無礙力。此釋一切世間不能思議力。於中初證理玄絕。後隨智慧轉下現事自在。九法身微密力。此釋一切眾生不能壞力。於中初平等法普現無礙。二其身充滿等下應現無方稱性平等。十具菩薩行佛大智力。此釋末後大力。結同之力。於中初具菩薩行順佛果用。二住諸佛住下明勝智圓滿德。三以明淨智下照達無邊境界德。

第九大段十種定法下三門卻答第五法身問。於中初門明身業揩定。次門明見已獲益。後門顯勸觀勝德。初中化身八相諸佛等有故云定法。略無涅槃相。此中正顯身業作用。如文。第二見佛得十果報者明所作不虛。於中初二滅惡生善報。次二善因樂果報。次二除疑不退報。謂入在地前三賢位。次二證位淨根報。從初地至七地。以證地故名出世。有出觀故名世間。後二滅障得辯報。謂八地已上。第三有十種淨法。菩薩應念者。念因倣學。念果增善於中初六念因行。後四念果德。可知。上來答法身竟。

第十大段從十種一切智住下三門答第十無礙解脫問。於中初門明後智業用。次門顯妙定自在。後門正明解脫無礙。以此解脫依定慧成故。初中智能迅疾。廣知名為智住。初二知所化器。次二成能化事。次二現佛及神力。次二說法及知趣。後二應念現形。第二有十種無量不思三昧者。在此法定於彼法用。又此定即用。故難思議。於中初二約人法。次二約時處。次二約佛三業。普遍法界而說一切處有現不現等。次二約理事法。九定在離世而恆現世嚴。十定在眾生而恆至佛趣。第三有十種無礙解脫者。礙障既盡名為無礙。作用自在名為解脫。若三乘教中說佛有八解脫等。非此所收。此十門無盡是一乘解脫。應准知之。初二現佛說法。次二調生現土。次一調已授記。次三現三世佛依正神力。後二現於三世能化所化。此等約法。是法性融通力。約智。是如來自在力。良以此智達彼法故。無礙圓融故。能如是。此約果圓滿說。若菩薩分得如維摩不思議解脫。皆此類也。不思議法品竟。

如來相海品第二十九

初釋名。言如來者標人顯德。相海者依人顯相。福報奇狀炳著名相相德廣多奧積如海。勘梵本名如來十身相海品。以深廣之相在十身故。

二來意者。若約遠此與前品同。答普光會中後佛果德問。若約近即前品總明果法。此品別顯相德故來也。

三宗趣者。正辨佛果無邊相海。即以為宗。別釋此義略作八門。一釋名者。智論第五問相義云何答。易知故名相。如水異火。以相故知。解雲顯著義明瞭義標別義是相義。二體性者。此三十二相小乘俱以色形為體。若初教大乘依瑜伽於二十二根中四根為體。一眼根。二舌根。三男根。四身根。若依終教依對法論以定慧為體。又攝相歸本唯是淨識為體。又會緣歸實唯是真如為性。若圓教相海以無盡法界為性。三種類者。依觀佛三昧經有三類。一略中略說有三十二相。二略說有八萬四千相。三廣說有無量相。如雜花經中為普賢賢首等說。解雲雜花即花嚴異名。此品中十蓮花藏世界塵數相名無量也。此三中初唯小乘。次兼前為三乘。後具前為一乘。又初唯地前見。次唯地上見。後通五位見。又初唯化身相。次唯報身相。後是十身相。四出因者。略明七種。一依智論此三十二相俱以佈施為因。彼論中一一約施別別釋出。二依瑜伽地持俱以持戒為因。三有經中用忍辱為因。四善生經以大悲為因。彼經云是三十二相即是大悲之果報。五楞伽經及如來藏經。竝如來藏中恆沙功德具三十二相。則以藏性為因。六依涅槃經以十善為因。七依大集經第七三十二相一一各別出因。餘經云雲。解雲良以佛果萬德圓融故。或一行通感多相。或萬行俱成一相。或性待了因而唯說行。或行證理。成唯約性具。五積成者。智論第五雲。一一相皆為百福所成。其百福者或以一轉輪聖王福為一。如是數至百。或以一帝釋福為一。或以一他化天王福為一。或云除補處菩薩。餘一切眾生福為一。或云同感一三千大千世界福為一。或云如大千世界一切眾生皆盲。一人治差。一切人被毒藥。一人治差。一切人應死。一人救脫。一切人破戒破見一人教淨戒正見。如是等為一福數至百等。或云福德不可量不可譬喻等為一。乃至百。解雲彼約小乘及初教等說。若准此相海無盡福所成。上文雲求空邊際猶可得。佛一毛孔無涯限。是則若大若小皆滿法界。悉無限量。六修時者。三十二相若小乘及初教三僧祇後百劫中修相好別業。若或極遲百劫。或超九劫等。如智論第五說也。若終教已去。從初發心修因滿果。便現或是修生或是修顯。若一乘相海無量劫修。七建立者。智論第五雲。問菩薩相何故三十二不多不少。答有言以端正不亂故。若少則不端正。若多身相亂。又觀佛三昧經佛生世間示同人。故說三十二相。為勝諸天故說八十種好。為諸菩薩說八萬四千相。以菩薩修八萬四千諸度行故。上約三乘等說。若一乘此十蓮花藏塵數相。為普賢等說者。以修普賢無盡行海故。八明業用者。一乘業用如小相品說。餘乘相用如別說。

四釋文者明佛相海曠周法界故普賢說也。文中三。初誡聽許說。二略說九十四相。三廣結十蓮花藏塵數。就第二略說中。大相有九十四種。明相所依有十九處。然一一相中皆有四義。一列相名。二顯相體莊嚴。三明相光業用。四辨業用成益。亦有不具者。至文應知。最初明頂上相。最後明足相者。依觀佛經有順觀逆觀。從頂漸下。明順觀。從足漸上。明逆觀。今顯順觀故也。

初頂有三十二種相。何故此中略明十九處相。多少不同者。釋此皆無盡。但隨說少多多少無在。問既各無在。何故頂相最多答以最勝故。故善生經云。一切世間所有福德不及如來一毛功德。如來一切毛功德不及一好功德。聚合八十種好功德。不及一相功德。一切相功德不如一白毫相功德。白毫相功德復不及無見頂相功德。頂相中初七正明頂相。後二十五別顯莊嚴。初中名明淨者。勘梵本。名毘盧遮那者。具翻名光明遍照莊嚴也。二三十二寶以為莊嚴者。正顯相體具德。釋名中。淨字即是莊嚴義也。三普放等辨放光業用。此釋明字。則光明義。四遍照等明業用成益之相。則釋遍照義也。此之一門亦總亦別。以標三十二相故是總。則三十二中是初門故亦別。二中圓滿下明相體具德。三金剛下顯光業用。起此光明於彼世界故云所起。此釋名佛方便海也。四普照法界者顯業用成益。證理法界故。照事法界故。三中初窮事遍理。充果該因故名充滿法界。雲者週遍義。潤益義。無本義。無礙義。現相義。降雨義。是雲義。下竝准此。四中名普照者有二義。一相中現難思佛剎名普照。二照現法界佛光名普照。五中摩尼寶王下明第二相體具德。釋名中瑠璃寶也。三普照下辨相光業用。釋名中普照也。嘆佛等略出往因。四悉放下正顯成益。釋名中大自在雲義也。六中初名體合舉。二放諸光明下業益齊明。謂以平等普照法界。等以教聲法燈。令菩薩功德在佛離垢智寶幢海。七中伊那下顯相體具德。伊那羅此雲主。則天主寶等。竝可貴義等具六種義。是故名寶。自在義等。是故稱王。悉是佛果無障礙德。此釋佛光。三普照下明業益。釋廣雲義可知。自下有二十五種莊嚴頂相。於中初內瑠璃摩尼下明業用及益。釋成圓滿光明之義可知。二中先名體同舉。二無量世界下顯業用。釋光明雲。三出生無量下明成益相。說深大法。釋菩薩行藏。三中放琉璃色等明第三業用。明身光聲智釋普照雲也。四中於一切下明業益。有開覺除障。釋覺雲義。五中業用內長養智身者。釋體中心海王也。長法身者釋如意法寶。令彼滿足如來相海。六中初寶花嚴剎。後四行嚴人。或四攝。或四無量等亦得。初相嚴事法界。後行嚴理法界故名一切莊嚴也。七明佛於三昧念念現佛。令機得見。用此為相。八從佛無障礙意業中所出依正一切化用故名化海。九於其座內現諸佛像。名為解脫。光明演法嚴剎稱雲。十內業用中正法光雲嚴淨一切者。開覺菩薩令因種姓增修正行故名嚴淨。則釋覺佛種姓。餘亦同此。十一過去福智如輪顯現故以為名。十二頂寶花中盡窮法界。諸佛依正皆於中現故名普照自在雲。十三中普照一切等名入一切也。十四名明淨者。若具亦名遍照莊嚴。體用中具釋此名可知。十五以法輪光明開覺一切故以為名。十六能現菩薩道場成佛名一切莊嚴。十七現眾生業報名法界因。但現因必帶果故亦有報。十八以法輪普被一切世界名普照。莊嚴令深解法界故云淨法輪雲也。十九中標釋可知。二十巧入眾生等位照現法界名淨燈雲。二十一智照無量諸三寶海名分別法界。令一切眾生等明分別所為可知。二十二相光凝住遍空法界。普現諸佛菩薩功德。令觀無厭足。二十三中於眉間出寶光等者。古人將此下三相屬眉間相收令以次後二相竝是頂相。末後一種復是眉相。此之一相或是交錯。或亦用此莊嚴頂相屬頂收。以光明普照成勝益故名寶光炎雲也。二十四頂上次第起諸莊嚴。謂嚴現佛身嚴現佛剎嚴現菩薩故名一切法界莊嚴雲。二十五如來頂相悉能等。總結中先麁結前三十二種寶相莊嚴。後細結莊嚴一切法界。智論第五頂有骨髻如卷等在其頭上。觀佛三昧經如合卷相也。上來三十二門明頂相竟。

第二大段明眉相中有一相。釋中二。先釋普照法界。後出生下釋遍光明雲。智論白毛眉間生不高不下。白淨右旋舒長五尺。

第三眼相亦一釋中。初所見無礙故名自在。後眼光現佛亦名自在雲。智論真眼相如好青蓮花。又如牛王眼睫長好不亂。

第四鼻一相可知。

第五舌有四相。初明廣長相中。先舉名體及因。次普照等顯其業用。後出生等明其益相。二中釋舌掌相。謂於舌掌內以眾寶為嚴故云安住。此明勝德備也。安住一切法者。明一切所說法門。竝在舌掌之內安住。此明大智具也。是故舌掌名法界地也。三明舌端相。於中出生無量下明用益。謂光照佛海名順法界。又妙音遍至亦名順法。又令眾生樂聞。順入法界。故立此名。四亦舌端相中。出生下明用益中。一妙音等讚。二妙德等覆。三妙智等入。四妙剎等現故名平等法門。智論舌相覆面至髮際入口亦不滿。

第六齗相德體中。一勝德外嚴。伊陀尼羅此雲帝青寶也。二法界內充。三大眾悉滿以佛齗齶中既諸法界地悉在其內。是故諸菩薩雲亦悉充滿在其齗內。出生下明其用益。於中所照十方還在齗內。以諸法界非唯現故。是故但此齗中則攝法界盡。頭背手足亦在其中。十方世界及諸眾生菩薩諸佛悉唯在此中。餘門如虛空無所有。然齗相不大。法界不小。全在其內。外相宛然。空界無邊不出齗外。是謂如來勝相。非是心識思量境界。此一既爾餘竝例然。

第七大牙相有四。謂四大牙。初右邊下牙。眾寶莊嚴者明體具德也。放大光等明業用廣大也。普放光等顯利益之相。此是所照佛身。復放光益。二右邊上牙用中一一光內現佛依正故名為藏。三左邊下牙用中。照現一切佛及眷屬故名燈雲。四左邊上牙於中出生下明業用。謂因此大牙出大妙音現佛因果法等。智論牙白勝雪山王。

第八齒有一相。梵言金慕耆婆一齒間不容一毫者。此雲頸旋螺文。則佛齒形狀也。放大光下明業用利益。智論齒有四十。不多不少。齊密無麁。細人不知者。

第九肩相有五。初右肩相名為一切寶地者。從體德為名。光炎普照等明用益可知。二右肩平滿相普照明業用。三左肩相中普放等明業用內現盡法界諸佛神力。四左肩遍照相用中。放光現法界佛依正等報。五右肩無動相中。出生下明業用照理事人法因果法界。智論肩圓好相一切治肩無如是者也。

第十胸相有一。言胸有勝妙相海者此是德字之相。能破怨敵週遍下明業用利益。

第十一脇相有一。於中出生下明用益也。此是兩脇同辨。智論雲。兩腋下平滿相不高不深。

第十二腹藏相有七。初相中菩薩功德下明體具德。普現下明業用利益。釋成普現如來雲義。二中一標名。二如來下釋花義。三放香炎下釋開敷義。三中妙樂充心名可悅等。此是世人五藏中心藏。何故不說餘肺等藏。以佛金剛身無餘藏故。何故唯有心藏。以最勝故。令他有觀見故。放摩尼等明用益。四勝德深廣圓滿故名勝海釋相可知。五光照法界名為電光。下第二勝功德平等地相者。或是五藏中當第二等。或身份中句下第二等。既無別指的。是故難定。下文第三等准此。六照現無量菩薩法界故以為名。七照現最淨法界及極果依正三世間相故名照最高雲。

第十三明下部相有二。初是妙音轉法輪相。離垢清淨者不同餘人之穢故。正法道者非是穢路故。香炎等。明業用照現佛內心及所證法界故。二宣暢佛因智嚴剎故名莊嚴。

第十四手相有十二種。初手掌相中。放大光等明用益。轉法輪照佛海。嚴法界也。二寶手相中。體具眾德名海。用光矚物名照。三妙手相中。以常青瑠璃寶用嚴其手名普莊嚴。亦名微妙之手。普照一切下明業用利益。四離垢燈照手相。亦是網縵手相用中導引菩薩令到彼岸。五現寶手相。謂寶蓮花光照法界故以為名。六照明手相用中。寶光照法界香光嚴剎海。七瑠璃燈手相中。體具瑠璃之德。光用燈照之雲。八智燈手相中。金光普照則為智燈也。九蓮花手相中。體具寶花名曰蓮花光。覆世界故安住。十滿法界手相用中。初光照現如來及充法界。後如來妙手下明手具德及用滿剎海。智論正立手摩膝。十一右手指相用中。寶花妙音嚴現剎海故名成就等。十二指端出寶相。以能照佛寶藏法界故名安住一切寶。從德為名。放大光等明用益。初照現三寶海。後出生下明出聲遍覺增長願行。

第十五馬藏相有三種。初隱密相用中。照法界者證理深也。照虛空界者照事廣也。寶嚴法界者行嚴真性出生妙果也。二一相現一切相海用中釋顯此名。復照現餘一切佛神力。三法界海相中。體能照現十方諸佛及法輪海。用能示現自塵數相。此上是十身相。若化身相者智論馬陰藏相。佛令弟子見陰藏相者為決疑故。又有言化作馬寶象寶示諸弟子。我陰藏相亦如是。

第十六髀相有二。初右髀相名普照示現雲者。眾寶現嚴故。妙法光現故。出聲寶嚴故。念念示心海故。二左髀相名普照一切迴向海雲者。用中放光。普照一切眾生。令趣向佛海故以為名。

第十七[跳-兆+專]相有二。初右[跳-兆+專]相。伊尼延者此是鹿名。以[跳-兆+專]似佛故以為喻。智論第五雲。如伊尼延鹿王[跳-兆+專]相。隨次佣纖也。用益中初光照震動。次佛音普聞。次化身充滿。次身光淨剎。後化滿法界。文並可見。二左[跳-兆+專]相用中。光遍無量開化法海。

第十八毛端相有一。初毛內現剎。是標名也。於一毛孔悉放等顯德也。一毛孔示現等明勝用也。智論中一一孔一毛出相毛不亂。青瑠璃色毛右靡向上。

第十九足相有十三相。初金剛足下相名菩薩海莊嚴者。用中釋顯。謂光照開菩薩法故。出化菩薩故。光住菩薩海故。以為名。智論足下安平相。足下一切著地。間無所受。不容一針也。二足趺上相名明淨雲者。眾寶莊嚴者體攝眾德。智論足趺上真金色於上毛青瑠璃色其足嚴好如雜寶履種種莊嚴也。放妙下明用益。釋名可知。三足指間相名覺雲者。用中初示覺相。次照所覺法。次現覺法。次現覺處。後照覺用時。未來未有。若為照。以依九世。如彼現故。智論足指網縵。纖長端直。次第佣好。指節參差。指爪如淨赤銅。四千輻輪相名照法界海者。用中初嚴照剎海。次嚴照佛海。後照淨法界海故以為名。智論千輻輞轂三事具足。自然成就不待人工。諸天工師雖毘首羯摩天不能化作。五足相名示現一切諸佛雲者。用中初發行雲聲教雲花嚴雲。示現世界故以為名。六足相名自在光明雲者。示現佛光明故云自在常放等。顯業用可知。七足下後分者是足跟相也。普照下明用中。初照法界現化身普覆。後一一身出音聲海。充滿法界故以為名。智論跟廣平相。八足底相名深寶原底者。體具寶嚴。用窮深底。如文可知。九中初一切寶等名體合舉。後於念念下益用俱陳可知。十名普雲藏者。體具普雲光明照藏。十一名平等光雲者。出生下明業用中。音聲稱法界故云平等。次一一相下光稱法界故云平等光也。十二名示現莊嚴雲。初體具德嚴。次用嚴佛剎。次佛雲滿剎。次嚴因法海。後照因果法。同嚴法界故以為名。十三名諸佛自在普示現雲者。放不思下明業用中。先現佛光自在。後顯佛聲自在雲可知。上來總十九處略明九十四種大相竟。

佛子下大段第三廣結大相者。以別說難盡。是故總結。非略能盡。故須顯廣。然一箇蓮花藏界已遍法界。況復說十。復顯無盡。是則無盡無盡非普眼而不覩也。相海品竟。

花嚴經探玄記卷第十五

     乙巳歲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上篇:華嚴經探玄記

下篇:華嚴經文義綱目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註音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日誦式版本)...

【註音版】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

【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一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入真言門...

大方廣佛華嚴經願行觀門骨目

華嚴經骨目序 此經新本大唐證聖元年于闐實叉難陀譯八...

維摩經義疏

維摩經義疏卷第一 長安弘法寺沙門吉藏撰 玄義開為四門...

阿彌陀經疏

阿彌陀經疏 京兆慈恩寺基法師撰 竊聞,三寶之寶理超系...

佛說海龍王經

佛說海龍王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行品第一...

【註音版】玉耶經

玉耶經...

佛說大乘隨轉宣說諸法經

佛說大乘隨轉宣說諸法經卷上 宋明教辯才法師充譯經三...

【註音版】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

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一卷 大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

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唐三藏沙門義淨譯 如是我...

佛說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

佛說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聞如...

大乘密嚴經

大唐新翻密嚴經序 朕聞西方有聖人焉,演不言之言、垂...

【註音版】食施獲五福報經

食施獲五福報經...

【佛教詞典】宗密(780~841)

唐代僧人。華嚴宗五祖。因常住圭峰蘭若,世稱圭峰禪師...

【佛教詞典】二門二時二地所有諸欲能障三種等持

【二門二時二地所有諸欲能障三種等持】 p0050   瑜伽...

聖嚴法師《讓智慧和慈悲永不止息》

自我成長固然重要,也是無止盡的,但自我成長是否就是...

佛珠斷了是凶兆嗎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佛珠突然斷了,你大可不必如此驚慌...

一生定要美麗一次

生長在非洲荒漠地帶的依米花,默默無聞,少有人注意過...

修福從恭敬三寶開始

問: 請問法師,弟子剛剛皈依,應當如何理解三寶的功德...

《壇經》中的頓與漸

在《壇經》中,頓與漸的問題,是貫穿全書的一個主要問...

戒除憍慢

經文: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

十個人吃飯,每個人看到的飯菜完全不同

講到根、塵、識三法,佛陀為了讓我們了解生命的因緣的...

佛法對治八種通病

佛如一個大醫生,能善知一切的方藥,遍醫一切的病症。...

琉璃王與釋迦族

從前佛陀在舍衛國時,波斯匿王的次子琉璃,於二十歲時...

對婚姻損害比較大的幾個主要原因

很多人婚姻不幸福,有的是命定的,更多的是自己作出來...

念這個咒可以給菜地除蟲

今時有一些人,夏夜多蚊,便打DDT。種菜、種花生了蟲,...

女眾出家好還是在家好

問: 女眾出家修行好還是在家修行好?出家對家庭有什...

【視頻】《楞嚴經》慧平法師念誦

《楞嚴經》慧平法師念誦

【視頻】《佛說五王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五王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