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探玄記卷第十九(盡第六地知識)
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自下明十行善知識有十人。各當一位。
初歡喜行中亦五分。初舉法勸修中。國名救度者常以法財施一切故也。又行能濟物故名為救。令得出世。復名為度。比丘善現者行相超昇比丘。表示施行內成勝報外現故名善現。勸往教問等可知。
第二爾時下依教趣入中。先思念前法。後漸至後位。前中初一句總念前般若普莊嚴門。下十一句別。一所證。二所依。三所度。四所行。亦是有為諸行無性。五剎那離生滅心。六幻現如光。七念理真性。次二念語義。後二念因果。第三於城下見敬申請中。初推求簡擇。於都市等求表無著之行隨緣造修也。二見彼比丘下明見勝相。言在林經行者表出世之相。亦顯修行之所。次正報殊勝。表行順佛果故相同佛也。地品雲。如說行者乃得聖法。斯之謂也。次天龍下明勝眷屬興諸供養。三爾時下設敬申請可知。第四答言下示己法界。於中三。初示依緣得法。二善男子下顯法之業用。三我唯下結法門名。初中亦三。初年少出家日近者。初入行位故名年少。創離十住之家故云日近。二自我下明所供諸佛。前位三十六。此中漸增故三十八恆也。又云自我生來者似於一生經爾所劫供彼諸佛。此何義也。釋雲或報命極長。或以一生攝於多劫。如念攝劫等。或入佛法為生。謂雲自我生此菩提心來。經爾所劫供爾所佛。又涅槃供八恆佛攝因位等(云云)。三彼諸佛所下明成行得法。一句總。二莊嚴下別中標三種。一定願。二嘆行。三具足下德備。三嚴淨下釋出三因。如次可知。二就業用十一句。皆先辨業用。後出所因故。初三是前定願莊嚴力。次一是前普賢行力。餘七是前菩薩行願力。於中初二供佛聞法。是前知菩提護法輪等。次二行定深。後三所知廣。三結名者遠照顯煥名曰燈明。則十不可說等。常用無竭。名為隨順。天竺本名不休息智燈菩薩解脫。
第五諸金剛下仰推勝進中。此是同類仰推。初顯生族勝。二報命勝。前雖一生到不可說劫。未得不死故今推也。三報體勝。謂內智無盡外色無壞。四普觀下明業用勝。五我當云何下結非己分。第一歡喜行竟。
第二饒益行中。
初舉法勸修內。初國名輸那者。此名淨亦名善。是大江名也。謂國有此江。從事為名。諸外道世人皆云。於此江中洗浴。悉滅罪增福故以為名。表持戒行捨離業非。童子名釋天主者。童子以表戒行清潔於戒自在故名天主。又準天竺本。應名諸根自在。以梵名因陀羅此雲帝釋名也。因達唎此雲根也。濕筏羅此雲自在。亦名主也。以釋天及根梵言相近故。各據一名也。二勸往教問。
第二時善財下依教趣入中。初明起勝念。二設敬辭退。三與眾同至。
第三見敬申請中。初推求告示。善城亦是輸那名也。天竺本名城善。而言城外者表戒行外防故也。河水側者表發定水故也。河水即是彼江水也。二見其所作弄沙戲者明三聚戒數方便集起也。三設敬。四申請可知。
第四答言下示己法界。於中三。初舉法門體。二善男子我因下明業用。三我唯下結其名。初中文殊教者表明人能護戒故知相。十善是吉。十惡是凶。戒相非一故云算數法。智論雲。菩薩戒品微塵數也。善惡因果理決定故名印法。又有人釋雲。初相凶除斷律儀戒也。次算善恆修攝善戒也。後印機救療攝生戒也。因此得一切巧術等者巧知世法轉成出世之用。是天竺本我得巧能轉變一切法智。二明業用中二。初顯相印二法功能。以相知善惡印除災故。是故同辨。二復次下現算法巧能。羅叉此雲萬也。三結己分可知。
第五諸大菩薩下仰推勝進中。初總舉所推。後我當下正推非己分。第二饒益行竟。
第三無恚恨行中。
初舉法勸修內城海住者。若隨相釋此城近南海而住。若准下文。出於財法施不可盡故云海住。優婆夷名自在者約行。則忍離瞋癡故云自在。若約德用。則作用任志故云自在。即下所顯是也。天竺本名真實富滿。解雲以財法遍充故也。
第二時善財下依命趣求中。初明得熏修。二設敬辭退。三戀慕嘆德有十對可知。
第三見敬申請中。初推求等明入法方便。二進入下明見正報。除嚴具素服者表忍相故。三於其宮下見依報。開四門者四攝攝生故也。四一萬女下見眷屬勝。於中語音身香智大益物。設禮申請。
第四答言下正示法界中有三。初舉法門體。二以一器下辨業用。三我唯下結法屬己。初中以出生業用無窮竭故名無盡藏。所出利物。具勝德故名功德莊嚴。二業用中三。初明法門業用。二汝見我此下令見同益。三且待下舉現驗成。前中三。初施眾生食等益。二施二乘等益。三施菩薩益。初中一器食者。古釋雲。勝流所依一味真如也。隨其所欲等者稱機說法也。而無增減者用而無盡也。又釋只是一器飯。即融同法界無盡緣起。是故無不應機。應無不益。益無不稱本位法界故。故云隨欲而無增減也。二現同益中二。初舉己眷屬報行等同有二十八句。初十句名自分方便行。次同境界下四句所修法同。同具菩薩下十四句自他行滿同。二此諸菩薩下顯己攝成相。三善男子且待下舉現事驗成。三我唯下結名可知。
第五仰推中初別舉所推。二結非己分。第三無恚行竟。
第四無盡行中。
初舉法勸修內。城名大興者精進熾然故云也。又廣以財法起。成大施故以為名。長者如前。釋精進行味之中最勝故名甘露。行德勝出表之如頂。
第二時善財下依教趣入中。先設敬辭退。二爾時下憶念前法。三漸漸下至後位處。
第三週遍下見敬申請中。初推求。二樂求下起勝欲。三正見殊勝依正及勝眷屬。四設敬。五申請問行。
第四長者答言下示己法界中。初發心。二善男子汝見我下法攝眷屬令成十種饒益可知。三標己法門。謂財法無盡蘊在虛空。隨意給施故以為名。四隨其所須下明法門業用中。初總舉功德寶藏如意益生。二且待下舉事驗成。先見眾集。次觀空雨物。此同破虛空器三昧。正是十行所得。後授法令喜。五結己法門。
第五仰推勝進中。初總推。二謂下別有十句。三我當下結非己分。第四無盡行竟。
第五離癡亂行中。
初舉法勸修內。城名師子重閣者十德疊起狀類重閣。諸佛菩薩雄勐之士處在彼位故云師子。此宅在彼城。城依宅號故以為名。長者法寶周羅者周羅此雲頂髻則以法成人。寶為頂髻。天竺本雲有法長者。名寶周羅。顯其定用可貴尊極之相。
第二依教趣入中。初設敬辭退。二念前法門熏修長養。三漸至後位。並文處可見。
第三週遍推求下明見敬申請中。於中於道遇見者明道力隨緣觸物便應。
第四時彼長者下授己法界。於中四一。執手等是授方便。則加行也。二遍觀等正見法界。則正證也。三問法因緣。則後得也。四我唯等結己所知。即立名也。初執手將歸者表攝歸所證。且觀我家者以法正授。二善財遍觀下證見法界。先總觀。二其宅廣大下別觀。謂此宅十重者向上重也。此相難定。略作三釋。一依古師云。十重即十地也。以八聖道通游入故以為八門。或四攝四無量亦為八門。初施食者謂初地檀行。二施寶衣者二地慚愧戒衣服。三施寶嚴具者三地忍行。用以嚴身。四施內眷屬者四地道品助行。五結集正法等者五地得五明論等。六得波若菩薩充滿等者六地得般若大智現前。於中三。初總顯深智。二所謂下別顯十門。一照則寂。二寂即照。三外緣不轉。四內照離染故。五體堅。六用廣。七含勝德。八見法界。九多巧便。十稱物機。十一約喻顯。是增數故也。三結集如是下結廣顯略。七響忍菩薩等者七地得有中殊勝行。知種種教法無別異義成於響忍八常住菩薩等者此中有二德。八地證得無增減法界。神通剎等者於三世間自在故也。詣一切等者明九地受持佛法也。九補處等者明十地受職位等亦是等覺位。十一切如來者妙覺位。從初發心等明攝因成果。第二更釋此上十重。即總是此十行之位。始從施食名歡喜行。乃至第十如來充滿是真實行。以於一位攝一切位故。此有二重。一以十行前攝十住及十信行後攝迴向及十地位。二既以十行攝諸位盡。於自十內復以一位攝一切位。是故於此第五行中具斯十行。前海幢比丘在十住位。頂佛說法。還此以十住門攝一切位。今此長者在十行位。所居之宅還以十行門攝一切位。是即兩處攝義齊也。但以前寄第六住說。此約第五行辨。又前寄頂佛此約居宅者。並為表勝劣不同故也。第三又釋總不約位。但此菩薩以行就機。現居勝躅。依則說十以顯無盡。初四以物施。初易後慚難。次二集法施。初淺而後深。次二領受法。初狹而後廣。後二現勝德。先因而後果。總此十位皆從麁漸細可知。又此長者具攝因果行位等法。總為所依故以為宅。三後得中顯法本因。於中先問後答。答中善根迴向三處。謂初滅除貧苦者。即十重中初四是其報也。二見佛菩薩等。三恆聞正法。此二即五重已上是其報也。故獲斯報者迴求三處滿十重也。四我唯下結法名字。謂宿願所求之三處稱。遂成滿之十重故名滿足大願法門。天竺本雲得菩薩解脫。名無礙願莊嚴道場。解雲十重之宅名嚴道場。宿願徹微名無礙願。則以彼無障礙願力嚴此宅處名道場也。
第五仰推中初別辨十句。皆云不可壞者德窮滿故。無進昇故。不為緣動故。我當下結非己分。依梵本雲。我當云何能知彼功德能說彼行。解云是則於彼已成之德不能了知。現行之行亦不能說。上下諸文皆同此應知。第五行竟。
第六善現行知識中。
初舉法勸修內。國名實利根者國者境位分齊也。般若離倒稱理名實。明照生後故名利根。此是託處顯第六行。城者防外守內。是妙智用。簡狹取廣故云普。通入游涉故。復稱門。普則是門。普門即城。皆持業釋。此約法辨。又釋城攝眷屬為多所趣故名普門此約事釋也。長者普眼妙香者智照根藥。普熏眾生故以為名。
第二依教趣入中。一辭。二念。三到念中十句。初一句總念前法。次二句明因念所得。次一句樂求無厭。次三句成就菩薩解脫根力。次二句行願隨心。後一句得智體用。
第三見敬申請中。初求趣作念。二見勝依正。三設敬。四申請。
第四授己法界中三。初嘆發心為授法方便。二我知一切下授法門業用。三我唯下結法名體。就業用中有二。初療病通化下益眾生。二我又善知下因香起行。上供諸佛。前中有四。初除其身苦。二與其身樂。三然後為說下療其心病。四稱揚下正授大行。此四中初二共安樂眾生。亦是攝化方便。後二是利益眾生。亦是正授法行。就第四中有十四句。初三是授菩提心法以是行本故。一讚佛功德令發求一切智心。二大悲救眾生心。三諸度淨智是厭離有為心。亦是廣修勝行。心說諸大願下十一句正授所修十度行法。初因大願施行攝生。乃至末後二句顯於智度。二因香起行中。初知諸香體。二燒香起願。三如願普熏成大供養。文處可見。以梵本中是賣香人故。三結名體中。令眾生歡喜者如前所說。利樂眾生故。普門者如前所說。燒香普熏嚴法界故。見一切佛者是所供諸佛故。天竺本雲得令一切眾生喜足普門見佛供養香身法門。
第五仰推勝進分中。初一句舉其人。次一句總推大益。三其有見下別推見益。我當下結非己分。第六行竟。
第七無著行知識中。
初舉法勸修內。城名滿幢者方便境備勝出為名。王名滿足者善巧智圓違順自在故。以其王復表斯號。
第二依教趣求中。初辭。二念。三到就念中初一句總念。以此無著是善巧位故。總攝已前諸位之法故云次第憶等。此則念其教法。二復作下念其人力。三如是下明因思念得勝進。大心有十六句。初九自分行心。二見諸佛下得勝進心。
第三見敬申請中七。初問答指示。二遙見彼王下見勝依正。三覩其逆相。四以生疑怖。五空天為決。於中二。初舉前教真實令不生疑。二菩薩方便下明後行玄密令其信入。初中謂前善知識教汝至此。彼教不虛。何以致疑。問善財豈不自憶前教。何故生疑。答以對瞋瞋害障道相故。理須要疑。方乃顯知菩薩道中反道順道二行差別。不爾耶正無以甄別。梁論戒學中釋甚深雲。菩薩由如此方便勝智行殺生等十事。無染濁過失生無量福德。速得無上菩提。要大菩薩堪行此事。此有二種。一實行。二變化。實行者了知前人必應定作無間等業。無別方便令離此惡。唯可斷命使不作惡。又知此人若捨命已必生善道。又菩薩自念。我行殺業。必墮地獄為彼受苦。彼雖現受少輕苦惱來世必受樂果報也。解雲此同瑜伽菩薩地中戒品內說。二變化者如那羅王及善財童子。或見可愛事。或見可畏事。各令眾生生於善處。解雲彼引此經是變化作。那羅是梵語。此雲滿也。或見可愛事者引此前文。初見依正生於可愛。後見犯王法等生於可畏。皆為益生故也。二明菩薩所作玄密之中。初二句巧智難思。後五句業用難思。謂跡違行順。非下位測量故云也。六設敬。七申請。
第四時滿足王下明授己法界。二初授法方便。謂執手將入等。攝彼加行令趣真證。二善男子汝觀下正示法界令證相應。於中五。一舉果令入。二見我此報下示因令修。言幻化法門者出所修因。謂逆相不實故以為名。天竺本名住幻三昧。三我此下舉幻用。四當知下辨實行。五結己自分。
第五仰推勝進中。初一句總推。謂後第八位當無生忍故。此推之。下九句別顯幻等甚深。後一句結非己分。第七行竟。
第八尊重行善知識中。
初舉法教修中。城名善光者。謂順理益物業用為光。王名大光者大慈定光照益群品。攝化自在故以為名。
第二依教趣求中三。謂敬辭念前至後。就念中熏修前法令更增勝。謂例知世間一切法幻同入法界。
第三善財作如是念下明見敬申請中有五。初起勝念作必見想。二見勝依報有十種莊嚴。一七重池塹。二七重寶牆。三十億街巷。四巷僧祇眾。五僧祇寶閣。六純寶帳。七寶蓋覆。八建幢幡。九別閣王住。十善財無染。謂知如幻故。往求善友無異念故。三見勝正報具大人相。以十種喻嘆美其德。二十八者現因位未滿故。四彼王殿前下見主伴攝生。先施資具後攝眾生故。下十門辨施意欠一句。五設敬申請可知。
第四授己法界中五。初示己法門。謂慈勝出離染圓滿備故以為名。二我於下明得法因緣。謂於多佛所聞此法。觀察者思惠故。清淨者思己明淨故。修習者修惠故。莊嚴者證得故。三我住此下顯法門業用。於中四。初以法攝生。謂授法令得慈心等益。二我以如是下以財益物。三隨行異見。四為我宿世下簡定機器。四此城眾生下明慈定功力中二。初說彼定用。二且待下對現其用。於中先入定後顯用。情與非常咸成勝益。五結己自分。
第五仰推勝進中。初一句總推慈益深廣。二七句約喻顯德。三我當云何下結非己分。第八行竟。
第九善法行知識中。
初舉法勸修內城名安住者契合實法不為緣壞故以為名。優婆夷名不動者。初發心時不為二乘煩惱所動。因以為名。
第二依教趣求中六。一設敬辭退。二念前法門修習增長。三作是思惟下因思得益。四復作是念下念知識功能。五善財如是悲心下因念感讚。隨菩薩天者是已業行之神。如來使天者是佛為攝生神。但修菩薩行位著已去皆有二天。常隨其人。既見善財深悲入定。於定現身加讚安慰。六出定漸至等可知。
第三推問下見敬。申請中有四。初推問知處。二爾時善財歡喜下見依報得益。謂光觸得定。以是法門之宮殿故。寄光觸身得五百三昧。三前詣下見正報益中六。初見身勝。二宮殿勝。三香嚴勝。四眷屬勝。五離染勝有二句。先伏後斷。六牒見總嘆。頌中上半略嘆三行。下半舉喻總顯。四偈讚已下申請可知。
第四爾時彼女下授己法界。於中五。初答言下嘆美為授法方便。二我成就下授法門體。三白言下辨得法因緣。四我入此下顯法門業用。五我唯知下結己自分。就第二授法體中。無壞法門者所修大行非緣能壞故以為名。此總標也。修學下四句釋成。一以行堅是故無壞。二以持妙。謂總持稱性故。三以證玄。謂證理無二故。四以定深。謂遠離諸有莊嚴三昧故。是故名為無壞法門。就第三因緣中。四先問。二略答顯難。三重請。四爾時優婆夷下廣答。於中有六。初舉往見佛為發心緣。謂先見佛後起求念。二時彼如來下教發十心令便不壞。三我於爾時下聞法發心以求佛果。四我發是心時下明心堅離障。五若有眾生下明利他攝益。六我初發心來下總結自他行位滿足。就第四法門業用中四。先舉法總告。二善財願見。三入定顯示。謂三昧力故。六種動世界。八相如來周於法界。四出定印述。及結自分可知。
第五諸大菩薩下仰推勝進中三。初一句總推。二如金翅下約喻嘆深。三我當下結非己分。第九行竟。
第十真實行善知識中。
初舉法勸修內。國名不可稱者所觀玄妙故。城名知足者般若盡相故有出家外道。名隨順一切眾生者巧智順機方便反道。天竺本雲外道名一切處常行。
第二依教趣求中亦三。謂辭念及到。就念中十句。初句念人。次二句念法。次二句念往發心等。次四句念彼堅行及示業用。後念彼修習等念其修定照理。漸到中日沒入城者表行位終極故也。
第三週遍下明見敬申請。於中四。初推求。二於中夜下見其依報。謂表所依法光破二邊闇故也。三爾時善財下見其正報。天明者障盡位顯故。登山者得位相應。故見外道者證人法界故。一萬梵等者主伴具足故。四設敬申請可知。
第四答言下授己法界。於中有四。初嘆發心。二我已安住下示己法門體德。三以平等下顯法業用。四我唯下結己自分。初中至一切處者明十行滿故也。第十智度遍知故也。有二義。一依定發智普照法界。二依定發通遍至一切。下二句釋此二義。如次應知。三業用中亦二。初明普觀智用。二無作通用。前中三。初舉平等惠光。二觀察下照機差別。三以妙智下說法被益。復次下第二無作通中二。一機莫能測。二類顯十方。種種智是意業。色像音聲是身語。亦如是者此有二義。一明彼無作神足所現色像。亦如巧智用遍十方故云亦復如是。二以知足城類閻浮。以閻浮類三千界。以三千界類十方界故云亦復如是。此則雙結智通三業具也。
第五諸大菩薩下仰推勝進中十句。初身等眾生數者顯至一切處神足過於己也。次一句所依定過。次二句所發通過。餘句所發智過。我當下結非己分。第十行竟。
自下大段第四有十知識。明十迴向德。
初甘露味國等明第一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於中五義同前。初舉法勸修中。甘露味者救生善巧之勝味也。長者同前。德相淨勝名曰青蓮。巧知諸香故復名香。從相及智名青蓮花香。
第二時善財下依教趣求中四。初設敬辭退。二爾時下起勝欲樂。於中四。初於世不著。二常樂下專悕大行。三專求此等下結其意樂。四漸游等明至後位。
第三見敬申請中三。初設敬。二白言下申意十句。初五上求果德。後五悕成因行。三而未知下請問所要。
第四答言下示己法界。於中二。初嘆發心。二正授法界。中先舉所知法門。後結名字。前中三。初列所知香體有三十種。於中先知世間依正香熏習。二除滅煩惱下知出世間正行香熏習。菩薩以此饒益眾生。二彼香生起下明知香法義有十種。一知所因起。二知香氣至處。三知至已成益。四所作圓滿。五能令喜悅清淨。六令離惱安隱。七巧便入法。八所知分齊。九所作行業。十究竟根本。三善男子下知香業用略舉十種。初內以十義知之。龍鬪生者知生起也。光雲覆甘味國者知所行也。降香水者知成就也。著身金色者知具足也。聞香歡樂者知清淨也。滅一切病等者知安穩也。專向等者是方便也。我知彼等者是境界也。為說法者是行業也。令發心不退者是根本也。牛頭香等九種皆各有十義。文中存略故。或二或三等准之。先陀婆此雲石鹽名也。
第五仰推中先舉所推。於中初離障。二智慧下成出世。三學位香。後我當下結非己分。初迴向竟。
第二不壞迴向知識中。
初舉法勸修內。城名樓閣者大悲依智勝出之狀。海師自在者。於佛法海及生死海能善通達及運度故以為名。教問可知。
第二依教趣入中三。初設敬辭退。二在路起勝念。於中初觀法真正。二復作下念法由人起於求心。先總念。後何以下釋成。三作是念下至彼推求。
第三見敬申請中三。先見所在。謂海岸等者是說法所作之所也。二設敬。三申請並可知。
第四答言下示己法界。於中二。先嘆發心能問。二我成就下舉法授與。前中三。初嘆問行體。二逮得下明行用。三薩婆若下明行得果。二授法中亦三。初舉名體。二在此下明業用。三我唯下結己分齊。初中大悲幢淨行者。以殊勝大悲於生死海拔出眾生名為淨行。二業用中二。初在此城中因苦行度生。二我知海中下善知海相。因入海度生。前中三。初授法方便。二廣為說下正明授法。三我住下結。就授法中。起其宿善發菩提心此是總。下三心是別。起信論雲發菩提心者發三種心。一者直心正念真心法故。二者深心樂修一切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救拔一切苦眾生故。除生死下顯三心業用。初是直心離苦。二攝取下悲心攝物。三得一切下深心得法。下結城中益生。二知海益生中二。初明智知海。二我已成就下正顯益生。前中初十句知寶。次知龍宮等難。大身應是修羅。以四位修羅俱在海下故。次知水色時風等。二正益生中。成就如是智者牒前所解。遂為入海導師。則說法海以度眾生故。雲為益眾生故入海等。悉令下別顯益相有十法海。初四自利海。後六利他海。下結中二。先結益用不虛。二結唯一法。
第五諸大下仰推中二。先舉所推初推自行海。二以善方便下推利他海。後我當下結非己分。第二迴向竟。
第三等諸佛迴向知識中。
初舉法勸修內。城名可樂者已境界等佛土可願樂也。長者無上勝者以得勝通更無加過故以為名。
第二依教趣入中三。初設敬辭退。二在路念法。三至後推求。念法中初增廣自分。二修習下修八勝進。
第三城東下明見敬申請中三。初明依報所在。城東林等者於城攝化棲託之便也。在彼說法。正明攝化之相。二爾時下見已設敬。三白言下申請中。前五體良久以身表心。重稱己名以語表心顯愍重之極。又顯已是修行之器悕其說法也。
第四示己法界中二。先嘆其發心為授法方便。二我成就下正授己法。於中三。初標名總現。二何等釋法義用。三我唯下結法歸人。初中神力遍到眾生之所名至一切趣於中說法益生名淨行莊嚴。此至一切趣。不由功用。任運遍至故云無依無作。非他力持故云無依。非自加行故云無作。此則稱法性而普遍也。釋中先徵問後正釋。正釋中先至此三千界一切趣。說法益生成淨行嚴。種種論者五明等也。二如此下至十方界一切趣成淨行嚴。我唯下結己分齊。
第五諸大下仰推勝進中。初明身業遍。謂身等於剎不待神力。是故過前是所推也。二逮得下明語業。三分別下明意業。我當下結非己知。等諸佛迴向竟。
第四至一切處迴向善知識中。
初舉法勸修中亦三。先指處。二示人。三教問。國名難忍者表能證難證也。迦陵迦者此雲鬪諍時也。婆提者正雲婆那。此雲林也。謂彼菩薩在此林中說法破障故云鬪諍。鬪諍顯理亦名難忍。比丘尼者顯慈悲淨惠名師子奮迅者淨惠無畏決定說法。
第二依教趣入中三。先設敬辭去。二至後推求。三指示所在。准律中尼投陀皆在王園。以藉外護方得長道。
第三見敬申請中亦三。一見。二敬。三請。初見中亦三。初見依報。二見正報。三總結奇特。初中依報淨土略顯六義。一見大樹莊嚴略舉八種。二復見彼園泉流下寶池莊嚴。八功德水者。一輕。二冷。三軟。四美。五淨。六不臭。七飲時調適。八飲已無患。三從一一樹下下敷座莊嚴。四無量莊嚴下明雜種莊嚴。五善財見下出其所因。謂皆是出世善根及如幻智之所成就。六三千下明果用自在無障無礙。二見正報中二。初見遍坐諸座。勝德顯彰。於中先遍坐。後約十喻顯德。婆樓那者此名水。應是水天。佛見已成益故也。二見處一座下明見處遍坐廣說法要。於中有五。初為八部眾說法。二樂聲聞下為二乘說法。三為樂大乘者下為菩薩說法。四見處如是下總結化益。五何以故下釋其所由。初為淨居天說無盡者。彼天形中最淨無常有盡。為說出世無盡性故。為梵說普妙聲者。彼於世中自謂好聲。為說法界勝流普妙音也。為他化天翻世自在故說菩薩自在也。為化樂天說淨行法具德莊嚴。為兜率天說心藏旋復者說大迴向不退轉也。為夜摩天翻其有量莊嚴為說無量嚴也。為釋天說令厭離五欲也。為龍王說方便救護眾生者。方便降雨濟眾生故。又以法救龍金翅等苦。提頭等。等取餘三天王。為說無盡行法。為摩睺等說理智巧嚴。為迦樓等說法捨世海中大力。令於生死海中以悲智力令無畏也。為緊那說佛正行智光令破著樂。為摩睺說佛喜者。以蛇性多瞋聞佛則喜也。為人說出世勝趣。為羅剎說慈悲不令奪命故也。下為二乘中。初為樂聲聞說勝智光者令捨小惠樂大乘智光也。為樂緣覺說令捨劣樂佛殊勝功德故也。下明為大乘人。初為地前說定惠之光。次為地上初地發心說十大願。餘九地可知。為金剛力士說智慧金剛者。此是十地滿後說金剛喻定智破微細著等也。此比丘尼既為第十地菩薩等說法。明非是小人為寄位故當迴向位也。四見如是下總結化益。五何以故下釋所由中。以此尼成百萬等中。略舉十門般若。則是前所說之法門等。三善財見下總結見聞奇特可知。二五體下明設敬中。以根緣相稱故。自見己身遍尼所在。同皆右遶等彼所入故也。又亦即是至一切處迴向隨心自在故也。三白言下申請可知。
第四我成就下正示己法界。於中有四。初標名。二顯體。三辨用。四結位。初中菩薩一切智底者有三義。一位居菩薩得百萬僧祇般若智用盡佛一切智之原底。謂如上文。乃至為等覺地菩薩說法。非下地能爾故得斯法。二智光頓照三際。窮種智之境故以為名。三廣興供養盡佛八相智之原底故得此名。二大聖下明體。於中先問後答。智光等者明般若具德也。於一念者頓照也。普照三世者廣照也。則以廣智具德為其體性。三大聖下明業用中亦先問後答。答中先辨業用所依。謂此法門境用之前處有此法林三昧。今入此定已現斯業用。下正顯業用中三。先上供八相諸佛。二若有眾生下明下救眾生。三我不起下遠離二相顯無思業用四我唯下結自分位。
第五諸大下仰推勝進。於中十事五對。一窮法無著。二約身外廣遍內包容。三外速往內含力。四外遍舉內廣容。五一念廣攝生後攝於多劫。則知一一念中攝生無盡。我當下結非己分。至一切處迴向竟。
第五無盡功德藏迴向知識中。
初舉法勸修內亦三。謂貪相違道得險難名。實行內備名寶莊嚴。婆須密多此雲世友。亦名天友。以巧能引攝諸世間故。
第二依教進入中亦三。謂敬辭念法及至後位。就念法中。初因前尼惠照其心故令長養佛智。二一心下因思念前法後更增長悲智願行。就至後位推求中四。初推問勝故。二為淺智疑怪。三為深智嘆善。四指示所在。問何故前示瞋及耶見善財自疑。今現貪相乃令他疑。答以前二親障菩薩道故。貪愛順悲障行劣故。是故決定毘尼經菩薩寧起百千貪心不起一瞋等。又釋善財於前瞋及耶見已為調伏。是故於此更不敢疑。指示中在深宮內者依三法度經。國是智慧境。城是神通境。宮殿是說法境。今此女人正證欲如故在深宮。往詣門者加行位終至正證三昧門也。
第三善財聞下明見敬申請於中三。謂見敬請。就見中二。先見依果。後見正報。依報中。古釋雲。十重寶牆者是十地位。十行樹者是十度行。十重塹者是十地中戒行。八功德水者是八定水盈滿也。敷以覺花樓閣者後得依正體重成故也。二見正報中二。初見三業勝相。二大眾下顯眷屬殊勝。設敬申請可知。
第四答言下示己法界。於中有四。一標名顯體。二若天見下辨其業用。三白言下得法因緣。四我唯下結己自分。前中離欲實際清淨法門者有二義。一約自行。雖悲願留惑示現欲處。然大智照欲則體性空名實際淨也。如淨名在欲而行禪等。又諸法無行經云。貪慾則是道恚癡亦復然。二約利生。謂雖留惑示現在欲。令處欲眾生要當離欲得此實際清淨法也。如掩提遮女等。二明業用中二。初身同器現。二若有眾生下以法益生。於中有十種三昧。皆是以欲化處欲眾生令得如此甚深三昧。阿梨宜者此雲抱持摩觸。是攝受之相故。得彼三昧也。阿眾毘者此雲嗚口。得言教密藏之定。如是下總結。並是極位大菩薩所作非下位所知。如攝論定學中說。三明得法因緣中二。先問後答。答中先答於何所種善。後善男子下答修何等業。並可知。四我唯下結已唯知此一方便。
第五諸大下仰推勝進諸大菩薩有無量廣大方便。我豈能知。無盡功德藏迴向竟。
第六隨順平等善根迴向知識中。
初舉法勸修內。首婆波羅者此雲善妙到彼岸。安住者謂得佛法身。常住供養故。又準天竺本應名攝持。或名執持攝入攝取諸善法故。常供塔者以於塔處常見法身故。
第二依教趣入中略無念法。
第三見敬請中。略無見敬。故云乃至也。
第四答言下示己法界中四。一標名。二辨體。三業用。四結德。初諸佛常身名不滅度。因位照達名菩薩法門。二住此下顯體狀中二。初見佛功德身常除化眾生者。但變異他心令見出歿。其實常身無出無滅。又佛月常住。但眾生心水影有現滅。二開塔戶下見佛法身常。以見佛體性無限盡故。以開塔者開其事相也。得定者見理性也。得妙法者得理中恆沙功德法也。三白言下明業用中。先問後答。答中二。初見此界三世諸佛。後類結十方。前中初見過去佛因果等事。二類未來現在。四我唯下結自分位。
第五諸大下仰推勝進中。長者雖知三世佛不滅。然未能以能知之一念與所知之三際平等無二也。二未能即能知智住所知佛位。三知前後一切劫不能知無劫想。四雖見佛不滅不能知此佛則彼佛平等義。五如來下亦不能以染淨能所平等無二。謂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六淨莊嚴下雖照三世不能則智攝德。七成就下雖知佛未能同佛威儀。八分別下不能於法自在。我當下總結已不能堅固。善根迴向位竟。
第七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知識中。
初舉法勸修內。光明山者彼山樹花常有光明表大悲光明普門示現。此山在南印度南邊。天竺本名逋多羅山。此無正翻。以義譯之名小樹蔓莊嚴山。又十一面經在此山說。觀世音者。有名光世音。有名觀自在。梵名逋盧羯底攝伐羅。逋盧羯底此雲觀。毘盧此雲光。以聲字相近是以有翻為光。攝伐羅此雲自在。攝多此雲音。勘梵本諸經中有作攝多。有攝伐羅。是以翻譯不同也。觀世音經中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解雲等觀世間隨聲救苦名觀世音。彼經中具有三輪。初語業稱名除七災。謂水火等。二身業禮拜滿二願。謂求男女等。三意業存念除三毒。謂若貪慾等。並如彼說。若偏就語業名觀世音。以業用多故。若就身語名光世音。以身光照及故。若具三輪攝物無礙名觀自在。
第二依教趣入中亦三。就念法內十句皆。是依前教力增修行。餘並可知。
第三見敬申請中亦三。初見中二。先善財見觀音。後觀音嘆善財。前中四。初見勝依正。住山西阿者。謂據山阿面東而住。是向明之相也。二為眾說法。三諦觀不瞬。四作如是念下勝念熏心。於中初八句別顯。後二句總結。二時觀音下嘆善財德中十句。初嘆心勝。謂具三心。二向普賢下嘆行願勝。三欲聞下嘆持法勝。四增長下增善無厭。五順友教命。六從文殊下所依最勝。以賴彼發心故云從彼海起。又釋從本覺所流故云從彼智起。七成就下嘆成善根故得佛加被力定也。八離懈怠下嘆求法專誠。九嘆見佛成行。十智慧下嘆智滿圓證。爾時下敬請可知。
第四答言下示己法界中二。先嘆發心明授法方便。二我已下正示己法。於中四。一標名。二辨德。三顯用。四結位。初中大悲者是同體悲也。又是無緣悲也故名大悲。又具三悲故名大悲。光明之行者以悲光益物故以成行。天竺本名一切佛悲密智藏解脫。解雲以巧悲密攝眾生故也。二教化下辨其德。於中二。初不離佛所現眾生前。二或以下以四攝等成攝化之益。三善男子下明其業用。於中三。初行法立誓。二令離怖畏有十八種。三復次下令行不退。四我唯下結己自分。
第五諸大下仰推中四。先推普賢願行。二不斷下行業流續。三知一切下明攝生相續。四我當下結非己分。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竟。
第八如相迴向善知識中。
初舉法觀修內二。初正趣東來。二觀音指示。三教其問道。初中東方來者表如相。證智開明之狀。名正趣者神力速至十方諸趣。以正法攝生故以為名。天竺本雲有一菩薩名不行餘道。解雲唯行佛道不行餘二乘等道。即當正趣。謂趣正故也。梵本約遮。漢本就表。住金剛山頂者則是此光明山也。表住於如相不可破壞故也。下明動地寶嚴。放光雨供。來詣觀音者明智就悲。亦是隨化有緣示導善財。二時觀音下對審指示。三汝詣下教問可知。
第二時善財下依教趣入中二。初禮。二念法至後。位何故不念觀音悲門。以悲不離智故。令悲深入於智海方為究竟。
第三辭詣下見敬申請。前已見故但有詣敬申請。
第四我已成就下示己法界。於中三。初標名。二辨義。三結位。初中十方無際名為普門。一念遍至號曰速行。二白言下辨義中。先興三問。後還三答。一問得法之處。二問來處遠近。三問來時多少。答中三。先嘆深簡器。唯精進等者則是善財正當其人。以根緣相稱。欲為說故。二唯願下起勝欲樂。三答言下正釋所問。妙藏剎者答所從來處也。佛所等答得法處也。從彼發來下答來時久如也。亦顯是遠近也。二於一念下釋爾許劫中行之分齊。正顯速行義。三所經諸國下辨速行成修行義。謂上供諸佛下救眾生。非直不廢速行而成妙行。亦乃則以速行成此勝行。四乃至下結通十方。謂從東既爾十方亦然。三我唯下結己自分。
第五諸大下仰推中。初一句總推。二別推。所住境界無量無壞不同正趣唯此住一金剛山頂。三別推速行。謂以法身本來滿法界不待速行。四分別下推其所作。謂說法度生皆等三世無著等也。五我當下結非己分。如相迴向竟。
第九無縛無著解脫迴向中。
初舉法勸修內。城名婆羅波提者正雲墮羅拔提。此雲有門城。謂城有端嚴之門故以為名也。大天者無縛淨報勝出自在故立斯號。
第二依教趣入內四。初禮辭。二念法中三。初思求前法。二出生下因思得法。三得不思議下出所得之法。三漸漸下至後推問。四有人指示是伴善知識也。
第三善財往詣下明見敬申請。
第四爾時大天下示己法界。於中二。初授法方便。後正授己法。前中亦二。初身業。後語業身中以四長臂者四無礙解方便用也。取四海水者與法界勝流義相應。洗其面者淨己應機之面。古來皆謂洗善財面。今勘梵本。以四長臂於四方處各取一海水自洗己面。是則水洗淨己能對。花散善財就其所。二作如是言下語業嘆機。初一句總。奇特法者世間所無故。二別嘆為歸攝以正道。三別嘆為師護以正法。四別嘆為將引至智城。五具足下結離過應機。二我成就下正示己法中三。初標名體。二顯業用。三結自位。初中雲網者六度行法有潤益義遍覆義。喻之如雲有澇漉義隱映義。況之以網。則以六度行為體。二白言下明業用中。先問後答。答中三。初教行施行。於中初積物。二教施。三類餘眾生。二復次下教行戒等。三如是等下總結行成。三我唯下結己自分。
第五仰推中約五喻顯五行。初二自利。後三利他。我當下結非己分。無縛無著迴向竟。
第十法界無量迴向知識中。
初舉法勸修內。前諸位並是南天竺。今指中天竺摩竭國。道場神者欲表二義。一約因。表地上證真同於佛位。迴向位終。是以成向此處。二約果。表佛臨機方便現身是善巧之相。屬迴向位滿。是故於此辨成道之處。良由五位終極各有成佛。樹下現成屬此位故。又神者表是智德玄密義也。然守道場神。有道場樹神。有道場地神。今是地表所依心地。以心中得道為道場地。名安住者攝諸善根迴向菩提。安在道場地處。住持不失要令成果。故以為名。
第二時善財下依教趣入中二。初設敬辭去。二至後位處。
第三一萬地天各作是言下見敬申請四。初地天嘆善財德。二時安住下嚴土攝生。三告示寶藏。四設敬申意。
第四時彼地神則以下示己法界。於中五。初示體。二顯名。三業用。四因緣。五結位。初中以善財宿世善根悉皆迴向大菩提故。是故在此道場菩提樹下。藏中安住則是菩提心藏也。今欲證地。加令總現。則一切善根皆在此處。二我已成等顯法名者。以住持不失成佛決定名不壞藏。三我於下明其業用。於中十句。初一句總。謂常護者持彼所行故。下九別顯。內一智深證。二滿大願。三淨妙行。四出勝通。五具德力。六成堅法。七聞佛說。以守護行增是故聞佛與記之法。八下以法化。九上受佛力。四乃往下明得法因緣。於中三。初往古時處。二修習下得法增廣。三於其中下更遇諸佛。皆於道場成正覺處恆作供養等。以其主當此門故也。五我唯下結己自位。
第五仰推中。一常能隨侍者以此地神唯道場處見佛不能常隨故仰推也。二悉聞下推廣聞。三深入下明深聞。四於念念下明頓聞。五一切佛影下明因出果不可壞等。六我當下結非己分。上來十迴向位竟。
自下從婆娑婆陀至瞿夷有十善知識。明十地位行。
第一歡喜地知識內亦為五分。初舉法勸修中。正雲迦毘羅婆窣堵此雲黃物城。則往古黃頭仙人先在此處。後於此作城故立斯號。亦名寂靜住處。何故在此城者表初地已上生佛家故在佛生城也。婆娑婆陀者正雲婆羅婆薩那。此名依止不畏。即下文廣與怖畏眾生而作依止故也。天竺本婆僧多此雲春也。謂表能生長萬行如春時也。夜天者同初會中主夜神等。謂在於夜中耀光救物故以為名。表證智妙離眾相破闇障故也。此九種夜天依梵本皆是女天表是慈悲之狀也。
第二時善財下依教趣入中。一敬辭。二念法十句。初一總。餘九別。皆是無壞法門之德。又釋以此九行入彼法門。三漸游至彼從東門入者是開明之初。入證之始故也。中城住者表離邊也。
第三爾時善財日沒下明見敬申請中。先見內三。一推求言日沒者表息地前分別智盡也。又以是夜天非晝日所見故。於闇夜方乃得見。二見彼下明正見身。古人云。城者謂初地教道。上空中住者謂證道。身如金者實德顯彰也。服朱衣者表證智光明也。三於其身下見其業用。於中三。初身現星光等者闇夜攝生也。二毛孔現法以益眾生。三隨所經下於一毛孔中見聞菩薩教化眾生。二善財見聞下設敬。三白言下申請。言一切智道者明十地是佛正因道故。
第四夜天告下示己法界中二。先嘆其發心順知識益。二正顯己法。於中四。初標名體。二顯業用。三得法因緣。四結自分。初中光明普照諸法者正證法界也。壞散等者破異性障遣二愚也。又釋普照諸法者明其大智。壞散眾生愚者明大悲用。又釋前自利後利他。又釋普照等是能化之智。壞散等是對機化益。二我於惡眾生下明業用中。先長行後偈頌。前中二。初起救物之心有九種可知。二我常下正對緣救攝。於中有十門。初一總辨。後九別顯。前中初明救時亦是釋夜天義。以主當世間夜中攝化。亦表地上變易闇中以攝眾生。次城邑等明救處。後於此眾生以種種等成救事。若有遭海下別顯九門救處難眾生。皆有二救。一以世間救。二以出世救。一救海難中。先明所救難狀。後顯能救方便。雖救世海亦欲救拔生死海中眾生。此初段中略此文。二救陸地眾生為作光明等。是世中救。二發如是心下以惠光滅煩惱闇。是出世救也。三救在山眾生作菓樹等是世間救。令眾生越生死山者出世救也。四救曠野眾生令離飢渴等是世中救。二復作是念下令究竟智道是出世救也。五見樂著下救著國土眾生令滅其樂著。是世中救。二作如是念下亦令除五陰著住佛境界。是出世救。六見著聚落下救著聚落眾生說法令厭。是世間救。二復作是念下令離六入空聚入一切智城。是出世間救。七復次下救迷或眾生令其解脫。是世間救。二發如是心下明出世間救令滅癡闇止諸惡逆。於中先顯所救眾生。後如是下明能救之德。八我見貧苦下救老病眾生方便救濟是世中救。二復作是念下令得法身常住是出世間救。九我見諸惡眾生下救外道耶見眾生令住正見。是世間救。二復作是念下令得出世佛果等。此上九門於前九種眾生起九種心等。應准此知之。二偈頌中二十一頌分四。初一頌法門名體。二有四頌明四無量心。是能救生心。三有十頌明六處殊勝。初三眼。次二耳。次一鼻。次一舌。次一身。次二意。四末後六頌明業用廣大。初一神通廣。次三智慧廣。後二所見廣。第三善財白言下明得法因緣。先興二問。後還兩答。答中先答發心時節。二復次善男子過此下答得法久近。前中八。初總明過時劫佛興。二顯過去父王。三初佛興出。四辨本生身。五善友告讚佛興。六供佛及眾。七結會古今。八顯善力不虛。二答得法久近中五。初總明時處佛興。二顯本生身。三彼淨月下明善友勸導。四詣佛聞法。五明得三昧。於中四。初得方便三昧。二得此下明正得法門。三放光下明光照見佛增長法門。四一身下明身廣遍剎見佛增法。此上所說明此一法門根芽深遠跡至於此。四我唯下結自分位。
第五仰推中初推其自行。二於念念中教化下推利他行。我當下結非己分初歡喜地知識竟。
第二離垢地知識內。
初舉法勸修中。女夜天名者。最勝法界稱曰甚深。正智證入名為妙德。戒無誤犯之垢。智有照俗之功故云離垢光明也。
第二依教趣入中四。一嘆前。二辭去。三念法。四到後。初中以十偈嘆德。初二嘆身智甚深。次二嘆身智廣大。次二嘆毛光化用。次一嘆本因莊土。次二見聞獲益。後一結嘆無盡。就念法中。初思前有二。一思其初發心時。二思其得法圓滿之時。下明由思得益中有十句。行相可知。
第三見敬申請並可知。
第四答言下示己法界。於中有五。初嘆法器。二示法方便。三顯法名體。四辨法業用。五結己自分。初中嘆發心能問依地之行及行所依地。二示法前方便行。於中三。謂標辨結。辨釋中十行內。初一總謂依定見佛。餘九別。一見佛色身。次知佛功德身。次知佛光明身。次見佛毛光益物身。次見佛毛孔現光身。次見佛身業化。次二語業化。一廣。一深。末後一總結神力。三我已成下顯法名體中。寂滅定樂本智內證也。精進者後智策修也。准下以四禪四勤為其體性。四悉見三世下明業用中三。初釋寂滅義。二禪樂義。三精進義。初見佛無著釋寂滅義。於中初十句見佛依正主伴無著。二何以下徵責釋成亦有十句。於中初三妙絕三際。次一迴超言表。次二性離虛實。次二體無改變。後二一性無性。此明所見色身等則如此平等是故不著也。二我如是了知下明得禪定業。於中初牒前起後。二正受下正顯得定樂。正受初禪明定體。滅意業者明所離。滅意業中欲惡等也。得寂智等是所得樂也。二禪中滅生死覺觀不廢攝生。三禪中滅煩惱苦故得真樂也。依第四禪增長大菩提心。出生下增成餘行。三我如是修習下釋精進義。一菩薩依禪化眾生故名精進。又化眾生令離放逸亦名精進。初化在家令離放逸有十二種想。二化出家離放逸。三又復下嘆近善友。令勤斷二惡勤修二善。五我唯下結己自分。
第五仰推中六。初推普賢行願。二離障具善。三成佛智境。四處染無染。五攝佛及法。六滅闇照夜。我當下結非己分。離垢地竟。
第三明地知識中。
初舉法勸修內二。初指示後位。後偈頌前文。初中三。先示處者不遠者。二三隣次故。如來右面者證理同果。攝生之便故在右也。喜目觀察眾生者。內證深理。外現慈眼以視眾生故立斯號。天竺本名喜目光明照觸眾生也。二頌前法中十三。初正頌前法。後一頌指示後位。前中初二頌頌前依定見三世佛。次十頌明見舍那佛。於中初三頌明體德圓備。後七頌佛妙用自在。於中初三身業自在。次二語業自在。後二意業自在。
第二依教趣入中三。初設禮辭去。二起勝欲樂。三往至後位。就起勝欲中三。初十句自力思念讚知識德。次十句喜目加持轉起勝念。三則時了知下明因前勝念得增長法。
第三段中略無致敬申請。
見彼夜天下則是第四示己法界。於中有四。一體狀。二業用。三出因。四結名。初中身安寶座智處法門。謂依法界身現普光幢差別人法。以益眾生。令其喜悅為法門之狀。二一切毛孔下明業用。於中有三。先現大業用。二明善財覩見。三善財偈讚。初中有三。初毛孔出身雲行十度以化眾生。二從又於一切毛孔顯現下明於毛孔夜天自現所修本行。以任持不失故。三從又一切毛孔出無量身雲下明現諸趣身雲說夜天本行。初中三。先總。二所謂下別辨十度。三如顯現下類通餘法。別中十度即為十段可知。就第二現夜天本中。初總。二行檀下別顯十度。前六可知。方便願力中各五句。一標行體。二修行身。三所修行。四行離障。五行本因。智波羅蜜中先舉智度分齊。二隨順下顯所知法。就第三現諸趣身雲說夜天本行中有四。初明所出身雲。二明所說本行。三明以種種聲說。四明說法利益。初中先總舉。二所謂下別顯。別中始從阿迦尼吒下至金剛力士有六十類眾充滿法界可知。二為一切眾生下顯所說功德有三。初明積劫之行。二得諸三昧下明所得通明。三得諸菩薩下明所得行位。三如是等類下明以聲說中三。初總舉。二所謂下別辨二十四種音聲。三以如是下結說。四彼一一身雲下明說法利益中。初嚴土益。二無量下利生益。有六位漸次益可知。第二善財見聞證入法界於中三。先辨所見聞。二正念下正證法界。三何以下釋成證因。有十種所由可知。第三善財偈讚中。先明說偈所因。後正以偈讚。十偈分五。初二嘆依勝因現用益。次二嘆依法身現化益。次二益物無著。次二嘆依定現奇益。後二總結現身說法益。第三嘆已白言下明得法因緣。於中二。先興二問。一問發心時。二問得法久近。答二。初偈頌。後結會。前中有八十九頌半分為二。先有七十七頌半答發心時節。二從功德幢佛下十二頌答得法久近。前中有十復次。初寂靜音劫中有五。初八頌顯夜天本身。二從日沒下十一頌明見最初佛。三從我時下三頌明往到佛所。四從時彼如來下三頌明聞法發心。未曾忘失者明不退也。五從是後下五頌明發心。後於彼劫中所供諸佛略列十佛以顯本數。未得惠眼者明在信位中。未得十解正惠眼故。二天勝妙劫中四頌半。未離五欲者。未得正解猶著欲樂。三莊嚴梵音劫中有五頌半。猶未了真實者。未到十行位中如實而行真實行故。四歡喜德劫中有五頌半。猶未得妙智等者。未得巧便十迴向智稱法界等無量迴向。五寂靜惠劫中五頌半。猶未解真法等者。未得地上本智證解真如法。亦未得後得智游剎供佛等。六香燈雲劫中有五頌。成八正道者得初地見道故也。七明淨堅固劫中有六頌。嚴淨最勝道者明二三四五地中勝道行成。未得六地緣生深順忍也。八勝王劫中有五頌。於彼正道者在於六地修緣生中道觀。九千功德劫中有五頌半。在七地位未得八地無生忍故也。十無著莊嚴劫中有五頌。明供佛。二功德幢如來下十二頌正明得此法門。初陀羅尼念力等者明九地得四無礙解及持成就領受如來所說法雨。二我得明淨眼三昧陀羅尼者明得十地法門。一一見佛者攝報果中見佛也。心淨如空者明微細障亦盡也。得佛力者則十地受位墮在佛數也。觀察下明大悲攝物德。法雲波羅蜜等結位名也。佛子下二頌結成普賢行位。該通一切也。二結會古今中。初法會人。二顯己發心益。三乃至下明得法益生。第四我唯下結己自分。
第五大段諸大下仰推中二。先別辨十重可知。後我當下結非己分。三地竟。
第四焰地善知識中亦五。
初舉法勸修中。同在證位故云此佛眾中。吉祥勝智名為妙德。攝物起行名救護眾生。
第二依教趣入三。初拜辭。二思念中二。先思前所現法有五句。一總舉法門。二分別者剖折其門。三深入者證入盡原。四開發者探其所隱。五顯現者露其體狀。二隨順下念前所指人。三往至後位。
第三見敬申請。
第四示己法界。此二合辨。於中有四。初現法加證。二見用禮讚。三顯得法因緣。四結已自分。初中三。先示己法門身。二眉光加證。三善財則得法門。離垢者眼瞙盡故。圓滿者淨智具故。能見法也。二得此三昧下明見用禮讚中四。初見彼大用。二善財設禮。三天服本形。四善財偈讚。初中三。先明用所依處。二正明所現用相。三出用起所因。初處中亦三。一先微塵中見世界顯因陀羅網重重之相。二世界中見眾生生死流轉。三分別塵內世界形類不同。此中世界趣淨者眾生在染土中修淨土行故。趣不淨者作不善業向惡道故。又釋趣淨者是劫增向淨故。趣不淨者劫減向穢故。淨不淨者淨多穢少。不淨淨者穢多淨少。又釋前淨中有穢。後穢中有淨。二如是等下正明所現用相。於中二。先總顯。二為地獄下別辨。則辨中二。一為救苦。二為教化。前中三。初救惡道眾生苦。二救欲界天苦。三救人趣中苦有二十種畏。非時受生畏者是不值佛世生也。二又復教化下授之以法。謂四生三界通收一切也。三滿足大願故下十七句釋成化所由。謂何因菩薩遍諸塵內。於五趣四生常現其前。拔苦與樂。釋雲為滿足大願故。一一皆是一所由。准釋可知。二爾時下明善財喜敬設禮。三夜天則舍下明現本形。謂隱其實德現夜天形。四善財偈讚中二十頌半。初一總頌。餘下別中。初九頌半嘆夜天身光利益。二喜目下十頌述前所見。前中四。初三頌半嘆身光益物。次二嘆香寶光益。次二嘆口眼光益。次二嘆身普益物。二喜目下述前中四。初二述前指後光加證法。次一述所得三昧。次三述前夜天遍諸塵剎救攝眾生。後四頌述前夜天遍塵佛剎敬養如來。第三明得法因緣中二。先問後答。就前問中初總嘆深奇。下別問法門有三問。一問法門名字。二問得法久近。三問法門因行。二善男子下答中有二。初嘆深難說。二諦聽下承力許說。前中二。初下位非分。二何以下徵顯上境。又初凡小不知。二責不知所以。滿普賢下示不知所由。以唯是修普賢行已成滿者大菩薩所知境故。非二乘等所知。文中略舉八句顯難知。明善財亦具此知可得為器。謂以事廣故理深故時遠故。是此法門根芽深厚之相也。二許說中二。先誡聽許說中。諦聽者誡聽不謬故。承力者顯說所依故。二佛子下正說中。先長行後偈頌。前中有三大段。初於離垢圓滿劫中供佛修行。二從其後有劫下於大光明劫中供佛修行。三從如是等下總結塵等劫中供佛修行。就初段中有十。一總舉本事。二顯本生處。三本生。父母。四本生之身。五佛興利益。六普賢引導。七德女興供。八聞經得益。九宿因堅固。十結會古今。就本生處中三。初通舉世界。二彼世界東際下於彼界中別顯一四天下。三彼閻浮下別顯一王都。三時彼城中下明其本生。父母。四彼有一女下明本生之身。下明時人起惡是佛興所因。五時彼城北下明佛興利益。於中先明道場處。二最初妙德幢下明佛興攝化。於中有四。一放光警覺放光有十二重。漸次各令表知已後佛興。佛子彼佛下總結光益。二滿七日下動地集眾。三一切金剛下讚頌興供。四時彼三世下明會眾說法。於中三。先菩薩眾會。二佛轉法輪。三令無量下明眾得益有二。先明益眾。後何以下釋能益所由。前中初得人天益。二得二乘益。三立眾生於勇勐下明菩薩益。於中有十六句。初十令住十信位。發菩提心者令進入十住位。以彼初是發心位故。菩薩道者是十行位。淨波羅蜜者是十迴向中令前十度行淨也。次令得初地乃至十地可知。大願殊勝是等覺位中行。普賢願行者是一乘無障礙普遍五位之行願也。何以下徵釋可知。六爾時普賢下明普賢引導。於中四。一身光映奪。二語告佛興。三時彼眾生下大眾歸心。四時彼聖王下明輪王趣詣。於中三。初昇身在空二十偈普告。於中分四。初一總勸往詣。次五嘆佛積德出世難值。次三明佛已出大利現前。後一令辨供供佛。三往佛設供。七爾時妙德眼女下明德女興供。於中三。初解嚴具奉佛。二變成寶蓋。三女見歡喜初者。若隨事言。以重佛故解身重服以散佛也。若表行言。以己所修福惠二嚴迴求佛果故奉佛也。二時莊嚴具下明佛納受變成寶蓋。於中初顯蓋莊嚴。如明淨樓閣者舉下文彌勒樓觀為喻。二於其蓋中下明蓋內所現。於中四。初現盧舍那佛及菩薩眾等。二又見一切諸劫下明現餘剎餘佛。三見普賢業用。四見重重帝網世界種種佛興異異說法。三時彼女見下明見聞歡喜以增善根成於法器。八爾時妙德幢佛下明聞經得益。於中初舉佛所說主伴經。法輪約義。妙音約教。二明所得益。於中三。初得三昧益。先總次別後結。別中略辨十二種。二復得淨心下明得淨心益。文略列三十四心。三如是等下明得法門初如是等心出生者明法門所依總舉。次別顯九種。後如是等總結可知。九善男子下明宿因堅固。復於是前者是離垢圓滿劫前曾造像已發堅心。十結會古今中三。初正會古今。二善男子我以下結所成益。三恭敬供養下明轉修勝行淨前法門。第二大段其後有劫下明大光明劫中供佛修行。於中三。先總舉。二其最初下別辨九佛各轉生供養聞經受持。三佛子如是等下最後佛邊所得法益。第三大段佛子如是等世界微塵下總結塵數劫中供佛修行。於中四。初供佛聞法。二於一一下得法攝行。三於念念下見佛行成。四何以下釋成行所由。以所說法多故。依法成行亦廣也。第二重頌中三十八頌半。初二頌與所得法門誡聽許說。餘正頌前文。於中初二頌離垢劫中總數。二三十一頌半別顯。略列所供一百一十佛。三如是等下三頌結得法勸令速具。四我唯下結己自分。天竺本名現一切世間。前教化眾生對見法門。
第五仰推中十句。初行廣。二悉從等行深。三正身心。四滿根海。五具願門。六具廣定。七成勝通。八修多智。九入證原。十結非己可知。炎地竟。
第五難勝地知識中。
初舉法勸修中。同佛證如故在道場。亦與前地同證真如故云去我不遠。五地禪增故名寂靜音。處寶等明列位主伴。
第二時善財下依教趣入。
第三頭面下禮敬申請。
第四爾時夜天告善財下示己法界。於中先嘆法器。後正授法。略作七門。一顯法名體。二辨法業用。三明所觀法境界四善巧方便五得法所由六根深淺七結名歸己。初標名體中無量歡喜莊嚴法門者。一以莊嚴法化無量眾生令歡喜故也。二見佛因果莊嚴之法生無量歡喜故也。下文具此二故作二釋。即以悲智適悅為性。天竺本名起廣愛樂心剎那速疾莊嚴菩薩解脫。二辨業用中先問後答。此中通問四法門。一問法門所作正顯業用。二問法門境界明其所觀。三問法門方便顯其善巧。四問法門因行正顯所因。下答中答上四問則為四段。初答所作業用中三。初能淨眾生心海。二能為眾生滅障成德。三總結所作。初中先十心欠一。初一總。謂授以教法令聞熏心海。令息妄念現淨心體故也。八心別辨可知。二善男子我為眾生下滅障成德中二。初總明拔苦與樂。二若見眾生在家下別顯滅障成德。於中有三十三種分五。初十四門分十度化十四種眾生。初施戒有五門。願度有二門。謂初不求大果心。後捨化眾生心。二為無色者下三門化厭色樂無色眾生。三為苦惱者下二門化有苦眾生。四為園觀者下七門化著處眾生。五為貪慾多下七門化惑障眾生。三我以如是下總結成前法門名也。此則化眾生令莊嚴德成生歡喜故也。第三復次善男子下答境界問。於中二。先辨觀察菩薩境界。後又善男子下明觀察如來境界。前中初舉所觀境釋顯莊嚴。後我見下辨無量歡喜。前中有二十四句種種。初自分德中差別德。從種種方便入如來下明勝進入果差別德並可知。就觀佛境界二。先有十門觀佛境相用。各先見佛果莊嚴。後生無量歡喜。初三身光嚴。次二光雲嚴。次二行相嚴。後三出眾嚴。二起者非起下明所見身光相用等。起則非起明用而常寂故。能喜所喜俱平等無性也。於中先標。二何以故下釋不起所由。佛子下結境界。第三佛子此法門者下答法門方便善巧之義。於中有三十二門。初一是總顯方便。次八約法說方便。後二十三約喻顯方便善巧。後結。以非喻為喻者理實此法非世喻能譬。略舉少分喻也。第五善財白下明法門因行。以去前問遠故。是故重問發起。答中三。初總標數。二別列行相。以修十波羅蜜行故得此法門。三佛子是為下結行得果。第六善財白言下明法根深淺。先問後答。答中二。先長行後偈頌。前中四。一明知過去普照幢劫中發心修行。二於彼剎下二佛世界塵數劫修行。三最後命終下明於此賢劫中修行得法。四善男子汝所問我下結答所問。初中有三。一明於最初佛邊發心得定。二彼道場上下明轉生更值餘佛得法。略舉十生值於十佛得十三昧。三如是次第下總結十剎塵佛及受生得法。上明一劫中所見諸佛。二於彼佛剎下明二剎塵劫中各供佛修行及所經受生。顯此法門根無極深遠也。三最後命終下明此賢劫中供佛修行。於中三。初值拘樓孫等三佛得定。以此忍土在花藏中舉本統末故云生此等也。二今復下明見舍那佛正得此法門體。三得法已深入下得法門用。於中有十。初總舉所得善巧之海。二以此下九門別顯業用。一見塵中諸佛。二見舍那普遍。三見彼諸佛。一一毛孔下明見化身諸佛充滿法界。四觀察三世下明同佛入證故。觀佛體同故。出生等依證起用差別故。初總持出生門。謂依平等出一切方便此一切中各一出一切。如是重重出生至十一重一一故也。此是無盡無盡法門海也。五得圓滿智地下明照過去佛十度行海。六普照如來過去無量下明照過去佛所得地位。七知無量佛下明知過去佛菩薩時二利行海。八普照如來一切智下明持法照佛。九於念念下總結所知。結答中五。一總結答。二如此界下以四佛類賢劫千佛。三如供養賢劫下類十方一切世界。未來一切劫諸佛悉皆供養。四彼離垢界猶在者以是十世中過去現在則現在現在故。又是淨土無災壞故。五汝當等結勸令學。二頌中十偈分五。初一誡聽勸學。次二明修因曠遠。次二供報恩田。次四救眾生苦難。後一顯己大願。四我唯下結己自分。
第五仰推中先舉所推。謂善知時處。後非己知。難勝地竟。
第六現前地知識中。
初舉法勸修中。道場佛眾並同前釋。妙德守護諸城者依證智總持智名妙德。常入一切城故云守護。又以觀智守護心城令離妄念故名也。
第二依教趣入中四。初偈讚中十頌。初一辭已受教來見此希境。二虛妄不知。三妙觀無厭。四無著現力。五不動見佛。六惠光照機。七知業現身。八知世佛平等。九離相說法。十修廣大行。二設敬辭退。三思念前法。初智慧分別者簡擇其義。隨順等趣證相應修廣身證者正證在身現露相應也。四往詣等至後位也。
第三見彼下見敬申請中三。先見勝依正中。一見依報眷屬。二見正報身雲有十一種身。二善財下設禮敬。三白言下申請。
第四時彼夜天告下示已法界。於中二。先嘆法器。二我已成下正顯已法。於中有四。一標法名體。二顯法義用。三辨法根深淺。四結唯自分。初中正證法界名曰甚深。後智蘊辯名為妙德。宣教隨機廣略無礙名自在音聲。二是故佛子下顯義用。於中有二。先總後別。初中六。一勝大師化。二調御師化。三明淨日化。四平等心化。五我常以法施下正顯法施攝生。六我以如是下總結智慧益。二復次佛子下別辨中四。初釋甚深義。二釋妙德義。三釋自在音聲義。四總結上三義。初中三。初舉數總標。二所謂下別名釋義。三佛子我以下總結業用。初總中觀察者智照故。隨順者趣向故。攝取者正證故。別中舉法界中十種義。約十種行顯之。以行必稱理理由行顯故也。二佛子我如是思惟下釋妙德義。初總舉。二所謂下別辨十門。總持勝智妙德備具故名圓滿。三以如是下總結益生。三復次佛子我或下釋自在音聲義中。初別顯有二十三句。初三句約三慧。辨法。後二十句以十法約廣略辨法。二佛子以如是下總結可知。四佛子我深下都結前法。謂入無壞法界者結初甚深義也。悉究竟如來正法者結妙德總持也。以無上法施等者結自在音聲也。佛子我已成下結自分法體。念念下結業用。三爾時善財下辨得法久近明法根深淺。於中先問後答。答中二。初明離垢光明劫中供佛修行。二復次佛子下明於佛剎塵數劫中供佛修行。前中三。先於最初佛所得法門。二次有佛下略列所值九十八佛。三佛子於離垢下總結須彌山塵等佛。初中六。一舉往時。二時有世界下顯往處。三於彼城外下明往佛興。四時有轉輪王下明父王修行。於中三。初王聞法出家。二見惡毀法。三護法令興。五時有比丘尼下明夜天本身發心得法。六佛子時輪王下結會古今。及得法利益。二次有如來下略列九十八佛。三佛子於離垢下結須彌塵等佛各供佛修護法門。二復有佛剎塵等劫中供佛修行是故佛子下顯夜天名可知。四我唯下結自分第五仰推中十句。一了語。二知心。三入語音。四善設語。五分別法。六攝總持。七巧出法。八攝眾生。九順淨智。十吼法施。我當下結非己分。現前地竟。
華嚴經探玄記卷第十九
上篇:華嚴經探玄記
下篇:華嚴經文義綱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