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法華玄論卷第三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法華玄論卷第三

胡吉藏撰

問。釋論解問乘品雲。列十種大經所謂雲經大雲經華手經法華經等。是摩訶波若經於中最為深大。又論第百卷雲。法華是秘密法明阿羅漢受記作佛。波若非秘密法不明二乘作佛。又論釋畢定品雲。須菩提聞法華經明一切眾生皆作佛。又聞波若經中有退。是故今問佛。是菩薩為畢定為不畢定。又釋論大明品雲。諸餘善法入波若中。論雲諸餘善法謂法華經。又云法華是波若果名。是五處論文有三相違。初文列般若勝而法華等劣。第二文般若淺法華深。餘三不別淺深。此三相違云何會通耶。

答。依五時之說四宗之論。言此相害鉾楯不可會通。

問。云何爾耶。

答。眾師並雲般若淺而法華深。決定無有言般若勝而法華劣。故知不可通也。

問。既與舊說相違今云何融會耶。

答。須廣詳舊論意乃明所以然者。此雖數句之文乃網羅佛教。不可輕言宜諦詳究。

問。舊說云何。

答。宋道場寺惠觀法師著涅槃序明教有二種。一頓教即華嚴之流。二漸教謂五時之說。後人更加其一復有無方教也。三大法師並皆用之。爰至北土還影五教製於四宗。今依大乘經論詳其得失。釋論雲佛法有二種一者大乘藏二者小乘三藏。又云佛法有二道一者聲聞道二菩提薩埵道。前約法分兩後就人開二。又釋論雲佛滅後迦葉與阿難結集三藏。文殊彌勒亦與阿難結集摩訶衍藏。大經云字有二種。一半字二滿字。為聲聞說半字為菩薩說滿字。又云諸大眾凡有二種。一求小乘二求大乘。昔於波羅捺為聲聞轉小法輪。今始於此拘尸那城為諸菩薩轉大法輪。又法華雲昔於波羅捺轉生滅小輪。今至鷲山轉無生滅大輪。又法華明二種教。一教聲聞二教菩薩。教聲聞者如僱之除糞。教菩薩者如付窮子財。從付財已去皆是教菩薩。又唯有草菴及以大宅。唯有中道化城及以寶所。又攝大乘論明聲聞法菩薩法。聲聞法但斷惑障。菩薩法斷惑智二障。又地論明二藏與釋論同。又淨名雲菩薩法藏所攝。則知有聲聞法藏所攝。又中論雲聲聞法入第一義道。摩訶衍入第一義道。又一切經初皆列二眾。一小乘眾二大乘眾。如是等處處經論但明大小二乘。故唯有二種法輪不應立三教也。又以理推之眾生根有二種。一堪受佛道二不堪受大道。堪受大道為說佛乘名為大乘。不堪受者為說小乘。故知但應有二不應立三也。又三教之言無的明據不可用也。

次明亦無漸教。舊云波若是三乘通教凡引四文。初雲欲得聲聞地者。當學波若乃至欲得菩薩地者。當學般若。又云是波若中廣說三乘之教。又云二乘智斷是菩薩無生法忍。又云欲住須陀洹者亦不應離是忍。故知波若是三乘通教。

評曰。論序說波若因緣意雲。於三藏中但為聲聞說法未說菩薩行。今欲為彌勒等廣說菩薩行故說波若。不言今欲通說三乘人行故說波若。即知波若非三乘通教。又論雲波若不屬二乘但屬菩薩。若波若是三乘通教者則應通屬三乘。不應但屬菩薩。又論雲在菩薩心中名波若。在聲聞心中名道品。又云在菩薩心中名陀羅尼。在二乘心中名為道品。若波若是三乘通教則在三乘心通名波若。不應有別名也。又難曰。若三乘通學波若波若是三乘通教者。涅槃經云三乘之人同觀中道。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乃至上智觀故得諸佛菩提。亦應是三乘通教。若言蓋是涅槃一枝之義不足以證大宗者。勸學品勸三乘學波若亦是一句之言。不足以證其通致。又云波若出生三乘。故是三乘通教者。大經云即是聲聞藏出生諸聲聞。即是因緣藏出生緣覺。應是三乘通教。又勝鬘經明大地出四寶藏。攝受正法能生五乘。亦應是三乘通教。

問。此非難也。涅槃勝鬘明一乘佛性。波若不然。故不得為例。

答。若涅槃正明佛性。復有同明三乘觀中道者。波若正明教菩薩法亦勸三乘同學波若。此義應齊云何非例。又引釋論辨十種大經明波若最勝。既勝法華豈淺涅槃等耶。

問。波若未明常故知淺也。

答。經題中以引文竟今當更說。攝大乘論引波若云。乘有三種因乘緣乘果乘。果乘者謂常樂我淨。若爾波若以明四德云何非常。但人不解經意謂言無常耳。

問。龍樹何故不依此釋耶。

答。論主亦明無為波若。又云常住波若非無此意。

問。波若非三乘通教者何故勸三乘人通學波若耶。

答。今當為子述之。從波若至涅槃皆是教菩薩法。但教菩薩法凡有二種。一顯教二亦顯亦密。如法華涅槃顯教菩薩。故明三乘人皆是菩薩波若亦顯亦密顯教菩薩密教二乘。顯教菩薩者令菩薩修學波若成佛道也。密教二乘者勸二乘學波若。亦令二乘成佛道也。如付財中說密示大法以為己任。故付窮子財。窮子根鈍不知不覺。謂學波若得證三乘。若言學波若成三乘者。猶窮子之氣類耳。

問。經及釋論親明學波若成二乘。云何作此釋耶。

答。學波若成二乘者此終是不識波若是菩薩法證二乘耳。若必識波若是菩薩法即學波若不證二乘。

問。何以知然。

答。若學波若證二乘者即在二乘心應名真波若。何故論雲在二乘心不名波若。又何得初勸二乘學於波若。後證二乘果而不名波若耶。希求味之賢留心此意也。又學波若成二乘者。此是波若少許氣分耳。何以知之。釋論雲二乘證空比菩薩空。譬如毛孔空比十方空。又攝大乘論雲。二乘但得人空不得法空。故知二乘但得波若少許氣分。

問。若如後意者即以此言證波若。是三乘通教既得少許氣分。豈非通耶。

答。若得少分便說波若是三乘通教者。大經云如人得食亦名涅槃。二乘斷三界惑豈不得涅槃少分耶。故不應以少分之言證三乘通教。又小波若云。此經為大乘者說為最上乘者說。故知波若不通教三乘。

問。前言波若密教二乘。又何所據耶。

答。法華信解品雲。而昔於菩薩前毀訾聲聞樂小法者。然佛實以大乘教化。故知波若密說一乘。此亦得即是顯說一乘。但窮子鈍根不覺知耳。以此推之不應言波若是三乘通教。又攝大乘論雲。波若密說一乘。所以然者。一切法皆是真如。三乘不離真如。即說一乘義。但二乘人不覺知耳。又說一切處求人不可得。若無有人云何分別此是聲聞人此緣覺人此菩薩人耶。以無我同故當知即是密說一乘也。又三乘人同斷惑障。以斷惑障。故即是同一乘也。又古舊義雲。波若已會法但未會人。會法者一切法皆入諸法實相中。皆入摩訶衍中亦皆入波若中。故云若有實語攝一切善法者。當知波若是也。故知波若已會諸行。諸行皆入大乘。但二乘根緣未熟未堪開會。故言未會人耳。以密會法竟。當知已是說一乘但未會人。故二乘人不覺知也。次言淨名是抑揚法輪。嘆凡夫有反覆。毀聲聞為敗根。

評曰。是亦不然。論主釋波若魔事品雲。譬如癡犬不從大家求食。從作務者索。犬者聲聞人也。大家者雲大乘教也。作務者小乘經也。淨名雖挫之以敗根。未及波若抑之以癡犬。抑揚之言亦為謬說也。又法華雲。而昔於菩薩前毀訾聲聞樂小法者。然佛實以大乘教化。此即指波若為抑揚。非以淨名為褒貶也。又淨名具呵大小何故言抑小揚大。

問曰。雖具呵大小而終嘆大乘。故是抑小揚大。

難曰。終為揚大何故呵大小。既雲大則非專揚大。此義如釋名中廣說。第四法華為一乘教乃應無疑而義亦未善。論解波若畢定品須菩提聞法華經明一切作佛。又聞波若有退。是故今問為畢定為不畢定。若爾不應法華偏明一乘。波若都無此說。又論雲法華是波若異名。不應法華明一乘教波若未明也。

問。若無五時者寧有五味相生譬耶。

答。五味與五時義不相應。乃欲證成反為自害。五時中以波若為第二時。五味中波若為第四。雖欲曲會雲波若即是法華平等大慧。此乃迴文就義非所以也。大經云如我前於摩訶波若中說我無我無有二相。可是平等大慧引法華耶。此出人情深非文義也。又攝大乘論明乘有三。初二乘次大乘三一乘。一乘最勝何不言三時耶。

又五相略經明教有三種。第一鹿野為聲聞說四諦。第二為大根說諸法離自性不生不滅。此亦有上有餘不了義說起諍論處。第三為求一切乘者。說諸法離自性不生不滅。無上無餘非諍論處。此經一卷與攝大乘論相應。何故不依經說三時耶。又無量義經且明三時。初為聲聞說四諦。而八億諸天來下聽法發菩提心。次說甚深十二因緣。為求辟支佛人。無量眾生髮菩提心住聲聞地。次說方等十二部摩訶波若華嚴海空。宣說菩薩歷劫修行。依此則有三時。今復說無量義亦是四時。復說法華則為五時。涅槃為六時。初說人天乘應為七時。何不立七時。不應偏立四宗定執五教也。又釋論雲佛於鹿園說法無量菩薩得無生法忍。無量菩薩得一生補處現身作佛。豈可言鹿園但小乘耶。又大經云我初成道亦有菩薩已曾問我是甚深義。即初後皆說涅槃不應言涅槃是漸而華嚴是頓。又像法決疑經云或有見我入於涅槃。或有我是報佛為百千釋迦之所圍繞。若爾不應言華嚴是初成道時頓說至涅槃時不說。是故漸頓不成也。又釋論有二種法輪。一顯示法輪二秘密法輪。顯示者如鹿薗說小法五人及八萬天得道是也。秘密法輪者於鹿薗說大法。無量人發菩提心。乃至現身成佛如向所引也。如鹿薗有此二事。以判顯密者。一切處皆例然。如在祇洹身子等見釋迦說法。諸菩薩見祇洹舍那說法徒眾充滿法界說法界法門。二乘不聞不見皆其類也。又以四句總貫眾經。一始說小終說大。如鹿薗先說小後明大乘。二初大後小。初成道說華嚴教。鹿薗已去說小教。三始終俱大。如初後皆說涅槃。四始終俱小。如釋論雲從初轉法輪至大涅槃集作阿含。以顯密二教及四句不同。豈可局在五時限以三教。但知如來隨緣說法教無定也。

問。如是等經皆屬無方教攝故無過也。

答。無方之言經論無據不應立之。又不應立無方教。所以然者。如以大品為第二時。諸餘波若皆屬第二時者。以涅槃為第五時。諸餘常經皆屬第五時。但應以類攝經。不應以無方收教。若言相生者為次第。不相生者為無方者。安知八部波若並皆相生耶。又五時是相生之言撿既不成。況有不相成為無方教。又龍樹天親俱以類而分大小。呵梨法勝以例而開三藏。不應立無方教也。

問。北地諸地論師明四宗五宗等說。是事云何。

答。此皆影四五時教故作是說耳。五時既不成四宗自廢。又菩提留支此雲道希。其親翻地論但明半滿。留支是地論之宗。即知半滿有本。而依四宗無根。而輒信深不測其所以也。

問。子雖廣彈三教及斥五時。引前論五文云何會通。龍樹傳雲。智慧日已頹。斯人令再耀。世昏寢已久。斯人悟令覺。外國為之立廟宗之如佛。楞伽經云。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住初歡喜地。為人說大乘。摩耶經云七百年中有一比丘名曰龍樹。滅邪見幢燃正法炬。以經傳而推之理非謬說。若斯言可領則如白日朗其胸衿。甘露流其四體。如其未曉即寄心靡託。冥若夜遊。請為通之使無毫滯。

答。文異常規義乖舊格。雖欲會通正恐未可即心。今當為子粗陳綱要。第一文雲波若於十種經中最大者。然撿眾經之極以實相為宗。統群聖之心用妙惠為主。夫萬化非無宗而宗之者。無相虛宗非無契而契之者無心。故聖人以無心之妙惠契彼無相之虛宗。內外並冥緣智俱寂。豈容名數於其間哉。斯二窮得一之原盡重玄之妙。理無不統教無不攝。如空之含萬像若海之納百川。波若盛明斯意論稱最大豈虛構哉。

問。子明大之有以今用何文證之。

答。四悉檀攝十二部經八萬法藏。前三悉檀猶可破可壞。第一義悉檀不可破不可壞。最上無過者此經正明第一義悉檀故。雲故說第一義悉檀故說是經。即知波若盛明實相證初境大義也。又云前三悉檀皆歸第一義。即知八萬法藏為顯第一義。波若既正明第一義。即攝八萬法藏。故知最大也。二者龍樹開九十章以明二惠。六十六品明實惠。從無盡品竟經辨方便惠此二惠是十方三世諸佛法身父母。如淨名雲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此證第二智大義也。以此二義即於一切經中最大。豈但十經耶。蓋是論主略言十耳。

問。眾經且明斯二。豈獨波若將非論主一時揄揚耶。

答。波若專明此二餘經不爾。又眾經明此二者皆攝入波若中。故前雲諸餘善法者謂法華皆入波若中也。蓋是論主理實言之非隨情稱嘆。

問。餘經明此二攝屬波若者。亦應波若明此二攝屬餘經。即餘經為大非獨波若。

答。已如前判波若專明此二。又波若初說此二餘經無此兩義。故不得稱波若也。古有大品師謂波若為得道經。此言符論最大之旨。以一切得道皆由波若故波若最大。此通上第一文也。第二文明法華是秘密法明二乘作佛。波若非秘密法不明二乘作佛。故波若淺而法華深者。諸講論師雖誦此言多不體其意旨。故異釋紛然。或讚楊波若抑破法華。或懸信師說不詳文意。今斷如是種種異說以龍樹論文為正。論雲波若非秘密法不明二乘受記作佛故也。而法華是秘密法明阿羅漢受記作佛故也。正據二乘作佛不作佛故辨秘密非秘密也。

問。波若不明二乘作佛。何故是顯示教。法華明二乘作佛。何故是秘密教耶。

答。前已釋竟。今當廣述。波若但明菩薩是佛因故作佛。二乘非佛因故不作佛。此義於昔易解故名顯示。法華經明二乘作佛與昔教相違。於昔難解故名秘密。論主雲如用藥為藥其事即易。用毒為藥其事即難。波若明菩薩作佛如用藥為藥。不明二乘作佛如不用毒為藥。法華經明二乘作佛如用毒為藥。其義即難解所以為秘也。

問。秘密與顯示為深為淺為大為小。

答。總論此二義即有兩途。一者小乘為顯示大乘為秘密。如論第四卷雲。佛法有二種一顯示二秘密。顯示教中明阿羅漢斷煩惱清淨。諸菩薩未斷煩惱未清淨。即菩薩不及阿羅漢。故烈羅漢在前而菩薩居後。秘密法中明諸菩薩得六神通斷一切煩惱。智慧清淨超出二乘之上。此文正約小乘淺易為顯示。大乘甚深為秘密。若爾者則波若之與法華皆明菩薩得無生忍具六神通。並屬秘密甚深教攝。即指三藏教為顯示也。二者以明義猶淺為顯示。明義甚深為秘密。如第百卷說。波若但明菩薩作佛者。波若已明佛乘是實未明二乘作佛者。未開二乘是方便。約此一義有劣法華。故名波若為淺。法華即明佛乘是實復開二乘為權。故法華為深也。此同就大乘中自有淺深。故分顯秘二教。

問。波若未開權顯實應是秘密。法華已開權顯實應屬顯示。何故不爾耶。

答。若以未了為秘以了為顯者則如所問。但今以淺易為顯示甚深為秘密。故以波若為顯示。法華為秘密。說經因緣中已明此義竟。

問。若波若明義未了故稱顯示者。前何故言波若於一切大乘經最為深大耶。

答。各有其義。所言深大者據前二義也。後雲未了者就未明二乘作佛也。

問。若法華勝明義已了波若劣明義未了者。何初言波若勝明義已了。法華劣明義未了耶。

答。不例也。初辨波若廣明實相等二義故勝。法華不專明二義故法華劣耳。不言波若明義已了法華明義未了。以判勝劣。若是法華勝波若劣者正就了不了判也。

問。汝為自作此判。為義有所求耶。

答。理數自然何繁今問。作此釋竟復見關中僧睿小品經序。盛判二經優劣將餘意同。睿公言波若照也法華實也。論其窮理盡性夷明萬行則實不如照。取其大明真化解本無三則照不如實。是故嘆照則波若之功重。美實即法華之用高。考關中此文深見論意妙得經旨也。

第三畢定品雲。須菩提聞法華經辨不退。復聞波若中有退。是故問佛。是菩薩為畢定為不畢定。佛答皆畢定。畢定者初心後心一切菩薩皆不退。是故畢定也。此論意明波若與法華無有優劣。以波若法華同明一切眾生畢定作佛。是故二經無優劣。既無優劣則二經同名秘密也。

問。此文與第二文相違云何會通。

答。論主雲波若非一時一會說。以此言推者則前分明退者在法華之前。後分不退者在法華之後也。故兩言不相違也。又五不思議中佛最不可思議。如大經云。或見佛今夜入滅。或十五日後方始問訊。或一年後方取涅槃。像法決疑經云。或見今日雙樹泥洹。或見應生出家。或見為舍那處蓮華藏。或見佛身滿於虛空。若爾者不可定波若前而法華後法華前而波若後。故適時而聞隨機而見也。第五法華是波若異名者。論雲波若不屬二乘但屬菩薩。即波若是教菩薩法法華明一乘。亦明教菩薩法佛所護念。是故波若法華異名也。又要從二慧父母乃生諸佛。波若既明此二者則法華明作佛亦同波若。即波若法華不異但開權一邊異波若耳。

問。以波若望法華既具三義。可得將波若望涅槃亦具三義以不。

答。亦具三義。例此可知。一者波若正明境智二義涅槃不正明此義。例法華可知。以二義故波若勝而涅槃劣也。

問。何以知然。

答。論列十種大經云波若最大。十種經中有大雲經。大雲經明佛性常住等。故知波若勝涅槃劣也。二者波若未明眾生有佛性。例如未明二乘作佛。故波若劣而涅槃勝也。三者二經無異。波若既與法華同明二乘作佛亦同明佛性。故二經齊也。又波若唯教菩薩則涅槃亦然是故無異。

問。波若後分明義與法華同。明不退何處有同明佛性與涅槃齊耶。

答。波若文既明一切菩薩不退。即知皆有佛性。又既與法華齊。法華經中說佛性即是波若明有佛性也。此略舉三文以論同異耳不可以局餘義。

問。波若與淨名法華同異云何。

答。淨名及波若初分並已顯佛乘是實。但未開二乘是權此處無異。今略明四義不同也。一者波若廣說菩薩行如釋論雲。今欲為彌勒等廣說菩薩行也。淨名略明菩薩二種要行。一淨佛國土二成就眾生。如佛國土品說淨土行。從方便品去破三種人明成就眾生。方便品破凡夫見。故說生死過患也。嘆法身功德令凡夫人入菩薩法門。次破二乘見明菩薩法門如弟子品說。三破菩薩大乘見如菩薩品說。凡夫著生死。生死是凡夫煩惱。二乘滯涅槃。涅槃是二乘煩惱。菩薩著佛道。佛道是大乘煩惱。故破此三種人皆悟不凡不聖不小不大不二法門。然後以權實二智適化。無方隨緣益物。淨名大致為如此也。

問。淨名經何故明成就眾生淨佛國土耶。

答。釋論雲。菩薩得無生忍已後無有餘事。唯成就眾生淨佛國土。淨名既得無生故今行斯二事。又適化不同不須問也。淨名破三種人令入菩薩法門。此三種人即是五乘人。破凡夫謂人天乘也。次破聲聞即二乘人。破菩薩即大乘人。破五乘人令入菩薩法門。與法華會五乘歸一何異答顯實與法華同未開權與法華異。

問。云何顯實同。云何未開權異。

答。破三種人顯菩薩法門甚深微妙無礙無方。法華亦明菩薩法門甚深微妙究竟真實。是故同也。但雖破三種人明其是有所得。未明五乘皆是方便。是故異法華也。又三異一同。三異者一者未開三是方便。二未會三歸一。三未廢三立一也。一同者淨名呵大小乘法華亦破三乘異執故言同也。

問。二種破義有異不應言同。淨名破其有所得義。法華破其執五乘異義。何得言同。

答。此義即兩經有異。但法華破執。破執必是有所得。今取同是有所得。是故被破。所以言同也。

問。但淨名顯實與法華同。波若顯實亦與法華同。

答。一切大乘經明道無異。即顯實皆同。但波若淨名之時二乘根緣未熟故未得開權。至法華時二乘根緣始熟故方得開權耳。不可言未開權故亦未顯實。波若淨名辨菩薩無礙之道究竟無餘。法華辨菩薩行復何能過此耶。

問。以何文波若淨名已顯實耶。

答。法華信解品雲一切諸佛所有秘藏。但為菩薩演其實事。而不為我說斯真要。豈非指波若為秘藏真實法耶。

問。淨名波若未明三界外事。如未辨五百由旬。顯實云何無異。

答。若以五百由旬為界外者。大品明四百由旬寧非界外耶。又華嚴涅槃諸大乘經無有分明文辨三界內外事。但勝鬘分明說耳。可言華嚴涅槃未明界外事耶。

問。法華明羅漢受記作佛。即是明界外事。淨名大品亦爾耶。

答。釋論解大品往生品。雲菩薩從一佛土至一佛土。至一佛土者此是出三界外淨土。云何言不明界外事耶。又明菩薩捨肉身受法性生身。二乘亦爾。豈非明界外事耶。又大品淨名未明界外事者。為未得開權故。若分明說界外事。則辨羅漢生處。便是開權。此時根緣未堪故不說。但直明三界外淨土菩薩往生。則菩薩利根懸得領解。二乘根鈍故不知界外更受生身。又難若言淨名大品未明二乘作佛亦未顯實者。華嚴雲大藥王樹根不生二處。謂深水火坑。既言二乘不生菩提心。若爾華嚴應未顯實也。又華嚴法界品明二乘未入法界。法華已明入一乘。然一乘法界是異名耳。豈可言華嚴未明二乘作佛。故顯實亦未足耶。

問。何故華嚴未明二乘作佛耶。

答。華嚴多是初成道時。二乘根緣未熟故說其未得成佛。如淨名大品之時二乘根緣未熟故未開權。諸菩薩道緣已熟故已顯實也。不可言未開權故亦不顯實矣。二者大品令二乘人口自說菩薩行密教二乘。淨名經令菩薩人說菩薩行密教二乘。密教二乘不出自他兩門。故二經為異。三者密教二乘復有二門。一佛自密教即大品付財也。二菩薩密教謂淨名等也。四者密教二乘者。二乘有二病。一者住著空有。故大經云二乘人名有所得。波若多破其住著之心。辨無住無得。睿師釋論序雲。知滯有之為患故波若為之照即其事也。二者二乘人不能知無方無礙之用。淨名等經正辨菩薩無方無礙之用。菩薩體無礙法。故心有無礙慧身有無礙通。口具無礙辯以密斥二乘。令悄鄙小心欣慕大智。此皆大判耳。

問。大品法華涅槃華嚴四經同明因果。因果何異。

答。大品因果者釋論雲。佛於三藏中為諸聲聞說種種法未說菩薩行。今欲為諸菩薩說菩薩行故說波若。中論雲先於聲聞法中說生滅十二因緣。次為菩薩說無生滅十二因緣。以二論詳之。三藏望波若即是開生滅無生滅二種義。以菩薩行無生滅因故得不斷不常果。無生滅因即是波若。不斷不常果即是薩婆若。故經云以不住法住波若中。以無所捨行檀等六度。不生故具足三十七品等。所以睿師云。啟彰玄門以不住為始。妙歸三慧無得為終。不住為始謂行不住因。無得為終即是得無所得果。適化當時即便取悟也。波若因果大宗若斯。法華因果者此經正開權顯實。故辨因明果。可謂融會今昔結束始終。總序釋迦一化之大意也。一期出世教門雖多不出權實二智真應兩身。初則開權顯實。明三乘為方便一乘為真實。故破昔三因三果。明今日一因一果。以因無別感唯有一因。果無異酬唯有一果。時眾雖知唯有一因無有異因。唯有一果無有異果。未知一果為同昔果。為異昔果。是故次辨開近顯遠。近謂如來應跡。遠即常住法身。但昔方便說近以覆遠。今開近顯遠。近遠既彰則本跡義顯。本跡義顯故成一果義。果義既成一因始立。是故此經正明一因一果。法華之會聞便領悟也。次明涅槃辨因果者。依壽量品明諸子有二種。一不失心二失心。不失心子聞波若法華皆得領解。餘失心子不肯服藥。保執昔無常教。是以如來唱滅。因此廣破無常病逗以常藥。正以佛性為因涅槃為果。

問。此經正明常無常今昔開覆。何故以佛性為因涅槃為果耶。

答。為釋成常無常意故明佛性為因涅槃為果。如來之身所以常者良由本有佛性。見佛性故。所以為常故純陀品雲。未見佛性名為無常。見佛性故常恆無變。故佛性之因涅槃之果更無有異。隱名佛性顯名涅槃。亦隱名如來藏顯則成法身。又隱則為因顯則為果。然佛性未曾隱顯。約眾生不了故名為隱。若得了悟自為顯也。

問。佛性為因涅槃為果為釋成常無常義。三寶一體異體復釋何義耶。

答。亦釋成常無常義及因果義。昔三寶異體。是故無常。今三寶一體。所以常住。故長壽品末雲。如汝父母各各異。故知是故無常。以三寶不異所以常住也。以三寶一體故果義則成。果義既成因義便顯。所以復是釋成因果。

問。然作此釋者與舊何異。

答。涅槃明常者此是對治悉且。非究竟說。大經云諸優婆塞常樂觀察諸對治門。謂常無常乃至我無我。昔破邪常故說無常。今斥無常是故說常。然如來身未曾常與無常。常無常方便用具足。三寶未曾一體異體。一體異體方便具足。涅槃正宗大意如此。其中一化教門有未了者並皆融會。故涅槃亦名開秘密藏經也。

問。法華中三根聲聞皆得領悟。何故三脩沙門至涅槃時猶執苦無常耶。

答。以是義故開失心子不失心子。不失心是利根人。聞初段開三顯一後章開近顯遠。皆得領悟。餘失心子聞而不解。故至涅槃方得悟也。

問。身子等昔有二執。一執三乘異二執佛無常。聞法華教二執皆除即便領悟。失心子至涅槃時猶具二執。則涅槃教起應破三乘異執復破無常執也。

答。事如所問。明佛常住即破無常執。明同一佛性破三乘異執。二病既消即便領解。

問。法華破二執有二段經文。涅槃破二執復云何耶。

答。法華離破故開二門。涅槃合破但有一段。何以知之。開宗即辨常便說佛性。故知合破也。以根性不同取悟非一。法華離破未解至涅槃合說便解。又法華廣明一乘廣破異執。略明常義略破無常執。涅槃廣破無常執略破異執。以取悟不同故廣略互顯。華嚴明因果者前已釋竟。此經但為菩薩廣開舍那能化所化二種因果法門。皆是無方無礙。任道平正無所斥奪究竟圓滿。望前諸教謂根本法輪。所以明根本法輪者。三世諸佛出世唯應為菩薩直說。究竟之因圓滿之果。菩薩行此因故直趣佛果。故名根本法輪。但為眾生薄福鈍根不堪受此法。是故方便息於大化種種雜說。或前小後大或始三終一或先無常後常。皆是釋迦屈曲為緣。故深隱說法。若任道而言唯應有華嚴教也。

問。四經同明因果。何故涅槃具明緣正兩因緣正兩果。緣因即因與因因。緣果即果與果果等五性之義。而餘經不明此耶。

答。受悟不同故聖教非一。如華嚴開世心十地等因及依正二果。而餘教不作此說。故知逗緣不同也。

問。何故餘經不逗緣說此法耶。

答。大品法華是合明義。涅槃是開明義。所以合明義者。大品直明無所住因無所得果。破眾生有所得心即便了悟。不須別開緣正因果也。法華直破異因異果明一因一果。眾生即得了悟。亦不開緣正因果。大經為鈍根眾生聞上合說未悟故。廣開緣正兩因兩果始得領解也。以根緣宜。聞合以取悟則為之合。應聞開以受道故為之開也。

問。就大品法華華嚴亦有緣正文以不。

答。傍有此義。釋論解方便品雲。波若為種子是正因。五度等為水是緣因。能生菩提菓樹。又大品已有明佛性義。亦有緣正因義也。法華中明眾生有佛性即正因。萬行等是緣因。華嚴中正法性起文雲。微塵中有一經卷。經卷中廣說一切事。此即是眾生身中有佛性。破微塵出經卷。即是除煩惱見佛性也。佛性既是正因。諸菩薩修行三十心十地等即是緣因也。

問。若皆有緣正二因者。云何有四經之異。

答。但眾經皆有傍正二義。波若廣破有所得明無依無得為正宗。佛性一乘為其傍義。法華廣明一因一果為其正宗。無所得及佛性為其傍義。涅槃廣明佛性常住。為斥無常之病為其正宗。一乘及無所得為其傍義。又眾經逗緣不同互相開避。波若已廣明無所得實相故法華不明之。未廣說一乘因果。故廣明之。法華已明一乘因果故涅槃不廣明之。未廣明佛性常住。故廣說之。又唯是一道三義說之。無境不照義故名波若。真極無二義稱為妙法華。常恆不變義目為涅槃。又在菩薩心故名波若。在佛心故名薩波若。具在佛菩薩心故名一乘又須領。眾經顯道無異而作異名說之。如大品作波若之名。不作一乘及佛性之目。法華作一乘之名。不作波若佛性之稱。乃至涅槃亦然。

問。何以知然。

答。法華無佛性文。而天親釋法華論有七處明佛性。故知一乘是佛性異名。謂論主知名雖異而體是同。故就法華中明有佛性義淺識之流迷名喪實。聞名異故謂實亦異。便言一乘非是佛性。又釋論雲若如法觀佛波若及涅槃。是三即一相其實無有異。故知波若是涅槃異名佛性別稱。但隨諸眾生力為之立異字。如將息病人以一種食作諸異味。又隨義說譬喻之一金作諸異器。以此推之不得局以五時限之四教也。譬喻義後當廣說之也。

法華玄論卷第三

 

上篇:法華玄論

下篇:法華義疏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

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註音版】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瑜伽菩薩戒本

《瑜伽菩薩戒本》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註解

御製心經序 二儀久判。萬物備周。子民者君。君育民者...

涅槃玄義發源機要

涅槃玄義發源機要序 夫涅槃無方。佛性無體。而菩薩見...

觀無量壽經義疏

觀無量壽經義疏(本) 淨影寺沙門釋慧遠撰 此經開首先知...

說無垢稱經疏

說無垢稱經疏卷第一(本)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詳夫。實際...

佛說求欲經

佛說求欲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婆伽婆在...

【註音版】佛說較量壽命經

佛說較量壽命經...

華嚴遊心法界記

剏鐫華嚴遊心法界記序 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而性...

虛空藏菩薩神咒經

佛說虛空藏菩薩神咒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佉羅帝耶山...

淨土指歸集

淨土指歸集卷上 吳郡北禪寺沙門 大佑 集 ○原教門第...

【註音版】大乘寶月童子問法經

大乘寶月童子問法經...

佛說十二游經

佛說十二游經 東晉西域沙門迦留陀伽譯 昔,阿僧祇劫時...

大方廣寶篋經

大方廣寶篋經卷上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如是我聞:...

佛說相應相可經

佛說相應相可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佛在舍衛國請諸比丘,...

【佛教詞典】有取識

指有煩惱之識。取,煩惱之總名。據俱舍論卷三十載,於...

【佛教詞典】八穢

出家人購買田宅、種植耕栽、貯聚谷粟、畜養奴婢、畜養...

大慈大悲大喜大捨

大家觀自在,今天是農曆九月十九日,一般民間也稱這天...

為什麼用恭敬心對待人,他們反而覺得我好欺負

問: 請問法師,為什麼我用恭敬心對待一些人,他們反而...

慧律法師《2007年新春開示法語》

1 心量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 2 放下,是一條...

一句惡語種,世世怨仇果

遠離粗言,粗言這口業就是粗惡的語言。我們在身、口、...

淨宗三祖-承遠大師

1.生平 承遠大師(公元712---802年),四川綿竹縣人。...

生死是幻相,要用信願念佛來了斷

實則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報盡,故捨...

祖師大德放生事蹟及開示

流水長者子 金光明經上記載著,釋迦牟尼佛行菩薩道六...

廣植善因獲福無量

有兩個女子都得到庵羅果。其中一位是吃完果肉但不留果...

飲酒而不加節制,德行會越來越差

【莫飲過量之酒。】 這個莫字,就是勸我們這些事不可以...

上中下根各自修行,都有往生之分

《莫到老來方修道》。我們今天講《西方合論》第九門的...

為心靈敲響木魚

暑期中,一群小學生參觀了一所聞名中外的千年古寺。在...

金鵝的啟示

我們要守住一念心,這念心最麻煩的莫過於貪慾。做人本...

【視頻】《普賢行願品》黃帥演唱

《普賢行願品》黃帥演唱

【視頻】《普門頌》男女演唱

《普門頌》男女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