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第六

抉擇分中法品第二

云何法抉擇。法者。謂十二分聖教。何者十二。一契經。二應頌。三記莂。四諷頌。五自說。六緣起。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廣。十一希法。十二論議。

何等契經。謂以長行綴緝略說所應說義。如來觀察十種勝利。緝綴長行略說諸法。謂易可建立。易可宣說。易可受持。恭敬法故。菩提資糧速得圓滿。速能通達諸法實性。於諸佛所得證淨信。於法僧所得證淨信。觸證第一現法樂住。談論抉擇悅智者心。得預聰明英睿者數。

何等應頌。即諸經或中或後以頌重頌。又不了義經應更頌釋。故名應頌。

何等記莂。謂於是處聖弟子等謝往過去。記莂得失生處差別。又了義經說明記莂。記莂開示深密意故。

何等諷頌。謂諸經中以句宣說。或以二句或三或四或五或六。

何等自說。謂諸經中或時如來悅意自說。何等緣起。謂因請而說。又有因緣制立學處。亦名緣起。

何等譬喻。謂諸經中有比況說。

何等本事。謂宣說聖弟子等前世相應事。

何等本生。謂宣說菩薩本行藏相應事。

何等方廣。謂菩薩藏相應言說。如名方廣。亦名廣破。亦名無比。為何義故名為方廣。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所依處故。宣說廣大甚深法。故為何義故名為廣。破以能廣破一切障。故為何義故名為無比。無有諸法能比類故。

何等希法。若於是處宣說聲聞。諸大菩薩及如來等。最極希有甚奇特法。

何等論議。若於是處無有顛倒。解釋一切深隱法相。

如是契經等十二分聖教三藏所攝。何等為三。一素怛纜藏。二毘柰耶藏。三阿毘達磨藏。此復有二。一聲聞藏。二菩薩藏。契經應頌記莂諷頌自說。此五聲聞藏中素怛纜藏攝。緣起譬喻本事本生。此四二藏中毘柰耶藏並眷屬攝。方廣希法。此二菩薩藏中素怛纜藏攝。論議一種聲聞菩薩二藏中阿毘達磨藏攝何故如來建立三藏為欲對治疑隨煩惱故。建立素怛纜藏。為欲對治受用二邊隨煩惱故。建立毘柰耶藏。為欲對治自見取執隨煩惱故。建立阿毘達磨藏。復次為欲開示三種學故。建立素怛纜藏。為欲成立增上戒學增上心學故。建立毘柰耶藏。為欲成立增上慧學故。建立阿毘達磨藏。復次為欲開示正法義故。建立素怛纜藏。為顯法義作證安足處故。建立毘柰耶藏。為令智者論議抉擇。受用法樂住故。建立阿毘達磨藏。

如是三藏所攝諸法為誰所行。是聞所成思所成修所成。心心所法所行。如契經說。諸心心所法有所緣有行相有所依及相應。彼於此法為何所緣。謂契經等。作何行相。謂蘊等相應義。為何所依。謂他表了憶念習氣何等相應。謂互為助伴。於所緣行相平等解了。

云何於法所緣差別。若略說有四種。謂遍滿。所緣。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

遍滿所緣復有四種。謂有分別影像所緣。無分別影像所緣。事邊際所緣。所作成就所緣。有分別影像所緣者。謂由勝解作意。所有奢摩他毘缽舍那所緣境界。無分別影像所緣者。謂由真實作意。所有奢摩他毘缽舍那所緣境界。事邊際所緣者。謂一切法盡所有性如所有性。盡所有性者謂蘊界處。如所有性者。謂四聖諦十六行相真如。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空無願無相。所作成就所緣者。謂轉依。如是轉依不可思議。十六行相中空攝幾行相。謂二。無願攝幾行相。謂六。無相攝幾行相。謂八。

淨行所緣復有五種。謂多貪行者緣不淨境。多瞋行者緣修慈境。多癡行者緣眾緣性諸緣起境。憍慢行者緣界差別境。尋思行者緣入出息念境。善巧所緣亦有五種。謂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處非處善巧應云何觀。應如緣起善巧觀。處非處善巧緣起善巧有何差別。若以諸法流潤諸法。令離無因不平等因生故。是緣起善巧因果相稱。攝受生故。是處非處善巧。

淨惑所緣者。謂下地麁性上地靜性。真如及四聖諦。是名淨惑所緣。

若欲於法勤審觀察。由幾道理能正觀察。由四道理。謂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云何觀待道理。謂諸行生時要待眾緣。云何作用道理。謂異相諸法各別作用。云何證成道理。謂為證成所應成義。宣說諸量不相違語。云何法爾道理。謂無始時來於自相共相所住法中。所有成就法性法爾。

於諸法中正勤觀察。云何於法而起尋思。謂起四種尋思。一名尋思。二事尋思。三自體假立尋思。四差別假立尋思。云何名尋思。謂推求諸法名身句身文身自相皆不成實。云何事尋思。謂推求諸法蘊界處相皆不成實。云何自體假立尋思。謂於諸法能詮所詮相應中推求自體。唯是假立名言因性。云何差別假立尋思。謂於諸法能詮所詮相應中推求差別。唯是假立名言因性。

於法正勤修尋思已。云何於法起如實智。謂起四種如實智。一名尋思所引如實智。二事尋思所引如實智。三自體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四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云何名尋思所引如實智。謂如實知名不可得智。云何事尋思所引如實智。謂如實知事相亦不可得智。云何自體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謂如實知實有自性不可得智。云何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謂如實知實有差別不可得智。依法勤修三摩地者。瑜伽地云何當知。有五種。一持二作三鏡四明五依。云何持。謂已積集菩提資糧。於煖等位於諸聖諦所有多聞。云何作。謂緣此境如理作意。云何鏡。謂緣境有相三摩地。云何明。謂能取所取無所得智依此道理佛薄伽梵妙善宣說。

 菩薩於定位  觀影唯是心
 義想既滅除  審觀唯自想
 如是住內心  知所取非有
 次能取亦無  後觸無所得

云何依。謂轉依。舍離諸麁重得清淨轉依故。於諸法中云何法善巧。謂多聞故。云何義善巧。謂於阿毘達磨毘奈耶中善知其相故。

云何文善巧。謂善知訓釋文詞故。云何詞善巧。謂能善知我我所等世俗言詞不深執著隨順說故。云何前際後際密意善巧。謂能善知於前際領受於後際。出離故。

於諸法中云何住法。若不得修慧唯勤方便修習聞思。不名住法。若不得聞思唯勤方便修習修慧。亦不名住法。若俱得二種方便安住。乃名住法。若唯於法受持讀誦為他演說思惟其義。是名聞思。若修三摩地方便不知足。是名修慧。三摩地方便者。謂無間殷重方便及無倒方便。不知足者。謂不生味著修上奢摩他方便。

何因緣故唯方廣一分名為菩薩波羅蜜多藏。由此分中廣說一切波羅蜜多數故。相故次第故釋詞故修故差別故攝故所治故功德故更互抉擇故。

何緣方廣分名廣大甚深。由一切種智性廣大甚深故。

何因緣故一分眾生於方廣分廣大甚深不生勝解反懷怖畏。由遠離法性故。未種善根故。惡友所攝故。

何因緣故一分眾生於方廣分廣大甚深雖生勝解而不出離。由深安住自見取故。常堅執著如言義故。依此密意薄伽梵於大法鏡經中說如是言。若諸菩薩隨言取義。不如正理思擇法故。便生二十八不正見。何等名為二十八不正見。謂相見。損減施設見。損減分別見。損減真實見。攝受見。轉變見。無罪見。出離見。輕毀見。憤發見。顛倒見。出生見。不立宗見。矯亂見。敬事見。堅固愚癡見。根本見。於見無見見。舍方便見。不出離見。障增益見。生非福見。無功果見。受辱見。誹謗見。不可與言見。廣大見。增上慢見。

如方廣分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依何密意說。謂無自然性故。無自體性故。無住自體故。無如愚夫所取相性故。復次於遍計所執自性。由相無性故。於依他起自性。由生無性故。於圓成實自性。由勝義無性故。

又於彼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依何密意說。如無自性無生亦爾。如無生無滅亦爾。如無生無滅本來寂靜亦爾。如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亦爾。

復次有四種意趣。由此意趣故方廣分中一切如來所有意趣應隨決了。何等為四。一平等意趣。二別時意趣。三別義意趣。四補特伽羅意樂意趣。復次有四種秘密。由此秘密故於方廣分中一切如來所有秘密應隨決了。何等為四。一令入秘密。二相秘密。三對治秘密。四轉變秘密。

復次方廣分中於法三摩地善巧菩薩相。云何可知。謂由五種因故。一剎那剎那消除一切麁重所依。二出離種種想得樂法樂。三了知無量無分別相。四順清淨分無分別相恆現在前。五能攝受轉上轉勝。圓滿成就佛法身因。

聲聞藏法菩薩藏法等。從如來法身所流。何因緣故以香鬘等供養恭敬菩薩藏法。便生廣大無邊福聚。非聲聞藏法。以菩薩藏法是一切眾生利益安樂所依處故。能建大義故。無上無量大功德聚所生處故。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抉擇分中得品第三之一

云何得抉擇。略說有二種。一建立補特伽羅故。二建立現觀故。

云何建立補特伽羅。略有七種。謂病行差別故。出離差別故。任持差別故。方便差別故。果差別故。界差別故。修行差別故。應知建立補特伽羅。

云何病行差別。此有七種。謂貪行瞋行癡行慢行尋思行等分別薄塵行。補特伽羅差別故。

云何出離差別。此有三種。謂聲聞乘獨覺乘大乘。補特伽羅差別故。

云何任持差別。此有三種。謂未具資糧。已具未具資糧。已具資糧。補特伽羅差別故。

云何方便差別。此有二種。謂隨信行隨法行。補特伽羅差別故。

云何果差別。此有二十七種。謂信勝解見至身證。慧解脫俱分解脫。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極七返有。家家一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無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退法阿羅漢。思法阿羅漢。護法阿羅漢。住不動阿羅漢。堪達阿羅漢。不動法阿羅漢。補特伽羅差別故。云何界差別。謂欲界異生有學無學。如欲界有三色無色界亦爾又有欲色界菩薩。又有欲界獨覺及不可思議如來。補特伽羅差別故。

云何修行差別。略有五種。一勝解行菩薩。二增上意樂行菩薩。三有相行菩薩。四無相行菩薩。五無功用行菩薩。補特伽羅差別故。

何等貪行補特伽羅。謂有勐利長時貪慾。如是瞋行癡行慢行。及尋思行補特伽羅。皆有勐利長時差別。何等等分行補特伽羅。謂住自性位煩惱。何等薄塵行補特伽羅。謂住自性位微薄煩惱。

何等聲聞乘補特伽羅。謂住聲聞法性。若定若不定性是鈍根。自求解脫發弘正願。修厭離貪解脫意樂。以聲聞藏為所緣境。精進修行法隨法行得盡苦際。何等獨覺乘補特伽羅。謂住獨覺法性。若定若不定性是中根自求解脫發弘正願。修厭離貪解脫意樂。及修獨證菩提意樂。即聲聞藏為所緣境。精進修行法隨法行。或先未起順抉擇分。或先已起順抉擇分。或先未得果。或先已得果出無佛世。唯內思惟聖道現前。或如麟角獨住。或復獨勝部行得盡苦際。何等大乘補特伽羅。謂住菩薩法性。若定若不定性是利根。為求解脫一切有情。發弘正願修無住處涅槃意樂。以菩薩藏為所緣境。精進修行法隨法行。成熟眾生修淨佛土。得受大記證成無上正等菩提。

何等未具資糧補特伽羅。謂緣諦增上法為境。發起軟品清信勝解。成就軟品順解脫分未定生時。何等已具未具資糧補特伽羅。謂緣諦增上法為境。發起中品清信勝解。成就中品順解脫分已定生時。何等已具資糧補特伽羅。謂緣諦增上法為境。發起上品清信勝解。成就上品順解脫分即此生時。

又未具資糧者。謂緣諦增上法為境。於諸諦中。成就下品諦察法忍。成就下品順抉擇分未定生時。已具未具資糧者。謂緣諦增上法為境於諸諦中。成就中品諦察法忍成就中品。順抉擇分已定生時。已具資糧者。謂緣諦增上法為境。於諸諦中。成就上品諦察法忍。成就上品順抉擇分即此生時。

此中三品順抉擇分者。謂除世第一法。由此世第一法性唯一剎那必不相續。即此生時定入現觀非前位故。從下中品順解脫分。順抉擇分有可退義。此唯退現行非退習氣。已依涅槃先起善根者。不復新發起故。何等隨信行補特伽羅謂資糧已具性是鈍根。隨順他教修諦現觀。何等隨法行補特伽羅。謂資糧已具性是利根。自然隨順諦增上法修諦現觀。

何等信勝解補特伽羅。謂隨信行已至果位。

何等見至補特伽羅。謂隨法行已至果位。

何等身證補特伽羅。謂諸有學已具證得八解脫定。何等慧解脫補特伽羅。謂已盡諸漏而未具證八解脫定。何等俱分解脫補特伽羅。謂已盡諸漏及具證得八解脫定。

何等預流向補特伽羅。謂住順抉擇分位。及住見道十五心剎那位。何等預流果補特伽羅。謂住見道第十六心剎那位。即此見道。亦名趣入正性決定。亦名於法現觀。若於欲界未離欲者。後入正性決定位得預流果。若於欲界倍離欲者。後入正性決定位得一來果。若已離欲界欲者。後入正性決定位得不還果。若已永斷見道所斷一切煩惱得預流果。何故但言永斷三結得預流果。最勝攝故。何故最勝。以於解脫是不發趣因故。雖已發趣復為邪出離因故。及為不正出離因故。又此三結是迷所知境因故。迷見因故。迷對治因故。何等一來向補特伽羅。謂於修道中已斷欲界五品煩惱安住彼道。何等一來果補特伽羅。謂於修道中已斷欲界第六品煩惱安住彼道。何等不還向補特伽羅。謂於修道中已斷欲界第七第八品煩惱安住彼道。何等不還果補特伽羅。謂於修道中已斷欲界第九品煩惱安住彼道。若已永斷一切見道所斷煩惱。及已永斷欲界修道所斷一切煩惱。得不還果。何故但言。永斷五順下分結得不還果。最勝攝故。何故最勝。能為下趣下界勝因故。何等阿羅漢向補特伽羅。謂已永斷有頂八品煩惱安住彼道。何等阿羅漢果補特伽羅。謂已永斷有頂第九品煩惱安住彼究竟道。若阿羅漢永斷三界一切煩惱。何故但言。永斷五順上分結得阿羅漢果。最勝攝故。何故最勝。是取上分因及不舍上分因故。

何等極七返有補特伽羅。謂即預流果。於人天生往來雜受。極至七返得盡苦際。何等家家補特伽羅謂即預流果。或於天上或於人中。從家至家得盡苦際。何等一間補特伽羅。謂即一來果。或於天上唯受一有得盡苦際。何等中般涅槃補特伽羅。謂生結已斷起結未斷。或中有才起即便聖道現前得盡苦際。或中有起已為趣生有才起思惟。即便聖道現前得盡苦際。或思惟已發趣生有。未到生有即便聖道現前得盡苦際。何等生般涅槃補特伽羅。謂二結俱未斷才生色界已。即便聖道現前得盡苦際。何等無行般涅槃。謂生彼已不由加行聖道現前得盡苦際。何等有行般涅槃補特伽羅。謂生彼已由加行力聖道現前得盡苦際。

何等上流補特伽羅。謂於色界地地中皆受生已。乃至最後入色究竟。於彼無漏聖道現前得盡苦際。復有乃至往到有頂聖道現前得盡苦際。又雜修第四靜慮有五品差別。一下品修。二中品修。三上品修。四上勝品修。五上極品修。由此五品雜修第四靜慮故。如其次第生五淨居。

何等退法阿羅漢。謂鈍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若思惟若不思惟。皆可退失現法樂住。何等思法阿羅漢。謂鈍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若不思惟。即可退失現法樂住。若思惟已能不退失。何等護法阿羅漢。謂鈍根性。若游散便可退失現法樂住。若不游散即能不退。何等住不動阿羅漢。謂鈍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皆能不退現法樂住。亦不能練根。何等堪達阿羅漢。謂鈍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皆能不退現法樂住。然堪能練根。何等不動法阿羅漢。謂利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皆能不退現法樂住。

何等欲界異生補特伽羅。謂於欲界若生若長不得聖法。何等欲界有學補特伽羅。謂於欲界若生若長。已得聖法猶有餘結。何等欲界無學補特伽羅。謂於欲界若生若長。已得聖法無有餘結。如欲界有三色無色亦爾。何等欲色界菩薩補特伽羅。謂與滅離無色界生靜慮相。應住靜慮樂而生欲界或生色界。何等欲界獨覺補特伽羅。謂無佛出世時生於欲界。自然證得獨覺菩提。

何等不可思議如來補特伽羅。謂且於欲界始從示現。安住覩史多天妙寶宮殿。乃至示現大般涅槃。示現一切諸佛菩薩所行大行。何等勝解行菩薩補特伽羅。謂住勝解行地中成就菩薩下中上忍。何等增上意樂行菩薩補特伽羅。謂十地中所有菩薩。何等有相行菩薩補特伽羅。謂住極喜離垢發光焰慧極難勝現前地中所有菩薩。何等無相行菩薩補特伽羅。謂住遠行地中所有菩薩。何等無功用行菩薩補特伽羅。謂住不動善慧法雲地中所有菩薩。

復次如說預流果補特伽羅。此有二種。一漸出離。二頓出離。漸出離者。如前廣說。頓出離者。謂入諦現觀已。依止未至定發出世間道。頓斷三界一切煩惱。品品別斷唯立二果。謂預流果阿羅漢果如是補特伽羅多於現法或臨終時善辨聖旨。設不能辨由願力故。即以願力還生欲界。出無佛世成獨勝果。


上篇:大乘莊嚴經論

下篇: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阿閦佛國經

阿閦佛國經卷上 發意受慧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

【註音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

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序 揚州僧智愷作 夫起信論者,乃是至極大乘...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佛地經論

佛地經論卷第一 親光菩薩等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

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

寺沙門玄奘上表記

寺沙門玄奘上表記 進經論等表 沙門玄奘言。玄奘聞。羲...

大乘廣五蘊論

大乘廣五蘊論一卷 安慧菩薩造 大唐中天竺國三藏地婆訶...

攝大乘論本

攝大乘論本卷上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總...

辯中邊論頌

辯中邊論頌一卷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

大乘成業論

大乘成業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阿闍世王問五逆經

阿闍世王問五逆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婆...

【註音版】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大悲懺)

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大悲懺)...

佛說法乘義決定經

佛說法乘義決定經卷上 西天三藏明因妙善普濟法師金總...

淨土疑辨

《淨土疑辨》序 豫章微休居士陳 所蘊撰 蓮池禪師作《...

毗婆尸佛經

毘婆尸佛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教大...

佛說長者法志妻經

佛說長者法志妻經 失譯人名今附涼錄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卷上 大唐至相寺沙門釋智嚴...

【註音版】文殊菩薩心咒

文殊菩薩心咒...

【佛教詞典】廢權立實

(術語)台家之語。跡門法華三喻之一。謂如花落蓮成,...

【佛教詞典】妙法蓮華經優波提舍

(書名)一卷,後魏菩提流支譯。優波提舍為論藏之異名...

真假出家人

什麼叫沙門?沙門翻咱們華言叫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

讓他們帶著尊嚴離開

金融危機爆發後,許多公司開始裁員。 馬克艾可裡無法忘...

認識因果律改造命運

目前的社會現實中,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這與我們幾...

魚販與老和尚的故事

在某個寺廟裡有一位年老的和尚,出家已經很久了。但是...

同念佛號,猛獸害蟲彼必遠去

猛獸、毒蛇、蝗蟲之類,均由人心兇惡,故致傷人。若向...

一切皆不是「我」的

在提到四大皆空這個名詞的時候,許多人往往會說:出家...

如何對治內心不好的念頭

問: 心中常有不良的念頭生起,是否有罪?該如何伏住...

禪宗對六識空性的體證

六識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對境所產生的六種認知作用,...

現代人如何修行

現代社會,以其節奏快,信息大,時間緊,事情多為特徵...

用科學觀點看佛教

佛教具有人們所期望的未來宇宙宗教的特色:它超越個人...

無量劫來都被自己的妄想誤導了

你想想看,一個人好端端的,誰願意去造罪呢?肯定是仁...

人若不慎思,往往會被小人利用

佛典中有一則故事。深山裡,有兩隻猛虎,一隻叫善牙,...

【視頻】心經台語(妙蓮華唱片)

心經台語(妙蓮華唱片)

【視頻】《受菩提心戒儀》聆志居士念誦

《受菩提心戒儀》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