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竇禹鈞大積陰德,五子登科享高壽

2017/10/2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竇禹鈞大積陰德,五子登科享高壽

竇禹鈞(即《三字經》裡提到的竇燕山),五代後晉時期涿州范陽縣人。後周時期大臣、藏書家。與兄竇禹錫皆以詞學著名。唐末時任幽州掾,歷官齊州、鄧州、安州、同州等八州支使判官。後周時期,升戶部郎中、太常少卿,以右諫議大夫致仕。

竇禹鈞自幼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很孝順,對於母親的話,從來不敢違逆。在那個時代的人,多數在二十歲左右就結婚,所以如果到了三十歲還沒有兒子,就會感覺到 「無後為大」的憂慮。可禹鈞到了三十餘歲,膝下猶虛,正在愁眉不展的時候,忽然有一天夜間,做了一個夢,夢見他已故的祖父對他說:「你前生的惡業很重,所以你今生的命運,不僅沒有兒子,並且壽命也很短促。希望你及早迴心向善,努力多做救人濟世的善事,或許可以轉變業力,挽回命運。」他一覺醒來,把夢中祖父的話,一一銘記於心,從此立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竇家有一僕人,盜用了禹鈞二萬銀錢,恐怕給主人發覺,就寫了一張債券,係在自己小女的臂上,券上寫明:「永賣此女,償所負錢。」僕人從此遠逃他鄉。禹鈞發覺了這件事,把僕人所寫的債券焚燬,並且對僕人的女兒撫養得很好,那女兒長大後,禹鈞還替她備了嫁妝,嫁了一位美滿的賢婿。這個僕人知道此事之後,感動得痛哭流涕,回到竇禹鈞面前,認罪待罰,而竇禹鈞卻不計前嫌,依然很和善地對待他。

有一年新年的元旦,竇禹鈞到延慶寺去拜佛,在寺中大雄寶殿的拜墊旁,拾到了白銀二百兩,黃金三十兩,他想一定是拜佛人的遺失物,就在寺中守候失主。等候了半天,果然看到一個哭哭啼啼而自言自語的人,竇禹鈞問他何故哭泣,那人說:「我父親給綁匪擄去,將被處死,我好不容易向親友們東借西湊,得到白銀二百兩,黃金三十兩,預備把這筆金銀贖回我父親的死。哪知我一摸錢袋,黃金白銀都沒有了,這樣我的父親就難免一死,剛才我到這裡來進香拜佛,不知是否遺失在寺中。」 禹鈞知道那人是失主不誤,就將黃金白銀如數歸還,並且還贈給他一筆路費,失主歡天喜地的道謝而去。

又同村中,有家人去世無力購買棺木的,他就出錢埋葬;凡是女子到了二十七歲還由於貧寒等原因未能出嫁的,就出錢為她出嫁;凡是二十八歲以上的男子,家境貧窮無法營生的,就看情況借給本錢,讓他去做買賣。這樣,因竇禹鈞的善心而活下去的有幾十家;各方賢士,依賴他舉薦而被官府錄用做事的,也不勝枚舉。

又在家宅的南面,建書院四十間,藏書千卷,請有德行的人為老師,四方家境貧寒但願意學習的孩子,都可以來學習,並且供給學子口糧,所以在這裡念書的孩子學識越來越高。

竇禹鈞還將自己每年的收入,除留下家裡必需的開銷之外,剩餘的都拿來救濟窮人。而家裡的生活卻非常簡朴,沒有金玉等裝飾,也沒有穿華麗衣服的女子。

就這樣,努力不懈地行善了幾年,有一天,又夢到祖父對他說:「你命裡本來無子,又短命,但你這幾年來一直積累陰德,已經名掛天曹,天帝特為你延壽三紀(三十六歲),賜予五個兒子,都貴顯福壽。命終之後,你可以升天做洞天真人。」又說:「行善得善報,作惡得惡報,這個道理在人間、天上、地下都是一樣。善惡的報應,有些在今世就會顯露出來,有些要到來世才會受報,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因果律無處不在,從來就不會遺漏人的任何一個細微的起心動念,你對此不應當有任何懷疑。」

自此之後,竇禹鈞就越發精勤地積德累功。後來,他果然有五個兒子。由於自己重禮儀、德行好,且教子有方、家庭和睦,竇家終於發達了。他的長子名儀,在後晉時中進士,入宋官至禮部尚書、翰林學士,是宋初一代名臣,他去世後太祖趙匡胤曾悲傷地感嘆:「天何奪我竇儀之速耶!」次子名儼,也是後晉進士,歷仕漢、周,宋初任禮部侍郎。三子名侃,為後漢進士,曾任宋起居郎。四子名,竇偁為後漢進士,入宋任左諫議大夫。竇僖是後周進士,曾任宋左補闕。當時人們美稱他們為「竇氏五龍」。當五個兒子均金榜題名時,侍郎馮道贈他一首詩:「竇燕山十郎,教子以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竇禹鈞還有八個孫子,也都很貴顯。最後,竇禹鈞做到諫議大夫的官職,享壽八十二歲,臨終前談笑風生,向親友告別,沐浴更衣,無病而卒。

這個公案中,竇禹鈞因為宿世惡業的緣故,沒有後代而且短命,但他聽從祖父在夢中的勸告,從善如流,長時間不懈地努力行善,終於改變了自己的宿命,並且命終升天。他祖父第二次在夢中告訴他的話很重要,也就是「行善得善報,作惡得惡報,這個道理在人間、天上、地下都是一樣」,並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讓他對因果報應產生信心,從而行善積德不鬆懈。

實際上,對因果信心的大小決定了此人行善恆心的大小。如果對因果似信非信,則行善的決心與恆心就會很小;相反,如果對因果律有了充分的理解,並且深信不疑,內心就會徹底捨棄傲慢與放逸所導致的我行我素,從而轉向對因果律的恭敬與臣服,這樣,對自己內心的念頭、嘴上的語言、身體的行為,就會小心翼翼,不敢放肆或疏忽大意。

現今有些人,想通過行善改變命運,才做了一件微小的善事,如參加了一次放生、布施一點錢財,就希望自己的命運有個徹底的改變,妻榮子貴,事事順心,這對因果律的理解未免太膚淺了。不容否認,此人所做的每件善事將來肯定會得到善報的,但僅靠一兩件善事的力量還不足以改變命運。

行善到什麼時候,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命運呢?需將自己的內心世界來一個徹底的改變——原來在乎財物而吝嗇的,現在變得不在乎財物而在乎他人的痛苦與快樂而不吝嗇了;原來動不動就發火的,現在變得安詳平和了;原來事事挑毛病抱怨的,現在變得包容而厚道了;原來內心總是希望別人倒霉、自己一人發跡的,現在變得真心希望所有的人都幸福,哪怕自己一人受苦也不要緊;原來對他人漠不關心、只關心自己的,現在變得只關心他人、不關心自己了;原來覺得起心動念與言語行為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現在變得小心翼翼、戰戰兢兢了……

什麼人的內心世界若是有了上述改變,則此人的命運一定很快會有大的轉變。因為心決定一切,是磁石,才會吸引鐵塊;是善心,才會體驗安樂。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子女與父母之間的四種因果

原文: 子有四因者:一者報恩者,謂父母於子,宿世有恩...

佛的馬麥之報

一日,佛陀與五百位具足六神通的阿羅漢應婆羅門阿只達...

患難中應持聖號,自然有不思議的轉移

原文: 接手書,不勝傷時之感,十餘年來,天災人禍,相...

善惡因果,錯綜複雜

一次上山,有道友問師父:為什麼這個世間常看到好人不...

不小心傷害了小動物是否破戒

問: 在清理花園的時候,不小心傷害了小動物,是否破戒...

惡口的報應

從前,舍衛城中有一個富翁,名叫師質,信奉佛教。有一...

不幸的命運

目犍連是佛陀的大弟子,他具有神通,不但可以看到快樂...

因果報應不虛假

漢朝安世高,是南印度安息國的太子。童年即以孝順聞名...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附

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附...

【大藏經】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大藏經】【註音版】八大人覺經

八大人覺經...

【大藏經】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風、寒、熱病,為患輕微。心有三病,患禍深...

「巴掌」天地念佛修行

正確分別和不分別 當今社會,金錢萬能論為人們普遍接...

爭來爭去是個空

從前有兩個啖人精氣血肉的「毘舍闍鬼」,他們共同擁有...

是邪是正

漸源仲興禪師在道吾禪師處任侍者時,有一次端茶給道吾...

如是善緣

久遠前,有一屠兒欲發心供養一修行人,但見此人有許多...

懺悔應具足十心

我們要懺悔業障,必須生起十種善心,從後翻破之,以為...

修學佛法的人,解要圓,行要方

何謂圓呢?就是圓融無礙。因為佛法豎窮三界,橫遍十方...

「敦倫盡分」與「百不管」該如何融會貫通

問: 師父您好,印祖三十二字修行綱領中有敦倫盡分,...

練氣功後經常出現幻覺幻聽該怎麼辦

問: 我爸爸十多年前練氣功後經常出現幻覺幻聽,神智...

分別與不分別,兩者應如何平衡

問: 師父!您說對每一件事都打妄想,那你背後的生死業...

五個指頭的爭論

佛教有一種修持方法叫做隨喜功德,意思是看到別人比我...

發脾氣的時候不要講話

二棄瞋恚蓋:瞋是失佛法之根本,墜惡道之因緣,法樂之...

自己行善的心是真還是假

以前有幾個儒生,去拜見中峰禪師 ,提出一個問題說:佛...

四十八大願——(第7願)皆得天耳徹聽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

經營生意就是經營人心

清代乾隆年間,南昌城有一點心店主李沙庚,以貨真價實...

發菩提心方能消宿業

今之世道,乃患難世道,雖曰念佛能滅宿業,然鬚生大慚...

十種方法教你遠離睡眠昏沉

睡眠是修行人非常大的障礙,睡不著我們會焦慮,覺得身...

【佛教詞典】赴機

應眾生之根機而說法。與「應病與藥」同義。宗鏡錄卷三...

【佛教詞典】佛祖忌九拜

禪林中,二祖忌(達磨忌及百丈忌)及三佛忌(釋尊涅槃...

【視頻】《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女聲讀誦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女聲讀誦

【視頻】阿彌陀佛(淨律寺快版)

阿彌陀佛(淨律寺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