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攝大乘論釋卷第八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攝大乘論釋卷第八

世親菩薩釋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釋應知入勝相第三之二

入資糧果章第七

釋曰。由入應知勝相。菩薩得何果。菩薩得資糧果有八種。

論曰。由入此相得入初歡喜地。

釋曰。此文即顯三果。一得勝時。二得勝方便。三得勝果。初即第一明得勝時果。從始發心修行求至此時。今始得之故名為初。所求之時是入真觀時。此明得住真如果。又捨凡夫二乘位。始得菩薩真位故名勝時。此時是轉依時故。名此初時為勝時。即是明轉依果。歡喜即第二明得勝方便果。捨自愛名歡。生他愛名喜。若不惜自身。不憎惡他。於眾行中無難行者。此心於方便中最勝。以為眾行根本故。故初地從此立名。又未曾得大用及出世心。得時有大欣慶故名歡喜地。即明第三得勝果。住攝是地義。出離真如是地體。住於此體故名勝果。地因名攝。謂福德智慧二種資糧。又所攝名攝。謂所利益眾生。又果名攝。謂無上菩提。又障名攝。謂三煩惱。如此等義說名為地。以是地所攝故。

論曰。善通達法界。

釋曰。即明第四得勝通達果。勝通達有三義。一由得四依故。菩薩依法不依人等。由此通達如來所說一切三乘三藏。菩薩如理釋文。是故由文能令自他解真如法界。二如來安立十地。約法界有十重。從初通達乃至上地。皆善通達。三約四種方便故。善通達法界。謂能通達生死苦。而能恆入是二方便。能通達涅槃。而不速求是二方便。能通達苦異凡夫。入苦而不厭怖異二乘。能通達涅槃樂異凡夫。而不速求涅槃異二乘。

論曰。得生十方諸佛如來家。

釋曰。即明第五得勝定位果。由入此勝相。是人決定應破無明[穀-禾+卵]。不於卵中爛壞捨命。復次是人由入此勝相決定。應續十方諸佛種性令不斷絕。以自應成佛。又令他成佛故。復次佛子有五義一願樂無上乘為種子。二以般若為母。三以定為胎。四以大悲為乳母。五以諸佛為父。由此等義故說得生佛家。

論曰。得一切眾生心平等。

釋曰。即明第六得勝恩養果。恩養有四種。一廣大。二最極。三無邊。四無倒。由此四義故。於眾生得平等恩養心。復次如菩薩於自身起般涅槃心。於一切眾生平等起般涅槃心。復次由菩薩已得自他平等。求滅他苦如求滅自苦。

論曰。得一切菩薩心平等。

釋曰。即明第七得勝意用果。菩薩若欲有所為作。必先思量故名為意。後如所思量而作故名為用。復次求得三事為意。謂未下種令下種。未成熟令成熟。未解脫令解脫。行四攝為用。由前二攝令發心。由利行令成熟。由同利令解脫。

論曰。得一切諸佛如來心平等。

釋曰。即明第八得勝至得果。菩薩在見位中。已得如來法身。由得此法身是故與諸佛心平等。復次於自身。見法界無差別故。不見三世諸佛法界異自法界故。得諸佛心平等。

論曰。此觀名菩薩見道。

釋曰。菩薩見有三種。一除方便見。二應除見。三除滅見。除方便見者。謂四種如實智。應除見者。謂分別依他二性。除滅見者。謂三無性。此三見皆因唯識觀得成。故名此觀為見道相生明次第。

二智用章第八

論曰。復次何故菩薩入唯識觀。

釋曰。此問顯二義。一顯唯識觀難入。二顯若得入有無窮利益用。

論曰。由緣極通法為境。

釋曰。先明入前後兩觀方便。答第一問入唯識觀道。此智有四德。一無倒。二清淨。三寂靜。四微細。此即明第一無倒。通法有四品。謂下中上上上。下品謂一切有流苦。中品謂一切有為無常。上品謂一切法無我。上上品謂三無性。緣三無性為境。是故無倒。

論曰。出世。

釋曰。即第二清淨。由是出世無流智故清淨。

論曰。奢摩他。

釋曰。即第三明寂靜。由此智依奢摩他起。離散動地。是奢摩他智故名寂靜。

論曰。毘缽舍那智故。

釋曰。即第四微細。顯是菩薩修慧。非聞思慧及二乘修慧。此即初入唯識觀方便。

論曰。由無分別智後所得。

釋曰。欲顯此智從無倒智生故無倒。無倒故是如理智。

論曰。種種相識為相智故。

釋曰。此顯如量智似一切境起。以一切境識為相。於一切所知無礙。由此智得入唯識後觀。此即入後觀方便。由前後方便難入故。唯識觀難得。

論曰。為除滅共本阿梨耶識中。一切有因諸法種子。

釋曰。此下正明二智用。二智用有三種。一滅障。二立因。三得佛法用。此文即明第一滅障用。現在惑未滅令滅故。言除未來惑。未生遮令不生故稱滅。唯識道通滅不淨品種子因果。因有三種。一因緣。二增上緣。三緣緣。果即是不淨品種子。既通滅種子因果故稱共。阿陀那識及六識。為不淨品因緣故。名本阿黎耶識。是不淨品增上緣。緣緣即是六塵。六塵為種子緣緣故。一切法種子。即是一切不淨品法種子。種子即是果。此果有緣緣等三因。阿黎耶識既是種子增上緣故。種子在阿黎耶識中。

論曰。為生長能觸法身諸法種子。

釋曰。即明第二立因用。諸法即是六度。菩薩所行六波羅蜜熏習。能為無上菩提因。故名種子。此種子若生若長。能證得如來法身。故名為觸為生長如此福慧二因故。入唯識觀故。唯識觀能立因。令得無上菩提。

論曰。為轉依。

釋曰。此下明第三得佛法用。為得如來無垢清淨法身。即漏盡無畏。

論曰。為得一切如來正法。

釋曰。即是能說障道能說盡苦道二無畏。為利益他為安立正法。

論曰。為得一切智智。

釋曰。即是一切智無畏。此三句即顯三德。初明斷德。次明恩德。後明智德。

論曰。故入唯識觀。

釋曰。為成就前三用故入唯識觀。若由無分別智滅障立因得果。故入唯識觀。入觀後無分別後智其用云何。若依無分別智。正說諸法因果無有功能。以此智無分別故。由無分別後智。於諸法相中菩薩自無顛倒。如自所證。亦能為他說諸法因果。為得此兩用故。菩薩修無分別後智。

論曰。無分別智後所得智者。於本識及所生一切識識。及相識相中。

釋曰。此文顯菩薩由此智。於因果中無倒本識。是依他性。即是正因所生一切識識。即是本識所生果。謂七識即是分別性相識。即是器世界及六塵。亦是本識果。亦是分別性。此文具明三相。謂內相外相及內外相。故言相中。菩薩於如此因果中無復顛倒。

論曰。由觀似幻化等譬。自性無顛倒。

釋曰。菩薩以無分別後智。觀此因果相。自然無顛倒。不執有外塵內根唯識是實有法。何以故。菩薩已了別此等法似幻化等譬故。不可依見聞覺知相判諸法為實有。何以故。此心是清淨本所流故。

論曰。由此義故。菩薩如幻師於一切幻事自了無倒。

釋曰。如幻師於幻事生見聞等四識。不依此識了別幻事。如本所解了別幻事故。於幻事中無倒。菩薩亦爾。由依本智了別故。於一切相及因果中。無復顛倒。是名菩薩自利。

論曰。於一切相因緣及果中。若正說時常無偏倒。

釋曰。若菩薩依本智。作利他事。謂正說三乘三藏及五明等義。常無偏倒相違。不實不定名偏。符理真實不可動為無偏。處時相濫名倒。隨處隨時隨相名無倒。是名菩薩利他。

二智依止章第九

論曰。是時正入唯識觀位中。有四種三摩提。是四種通達分善根依止。菩薩云何應見。

釋曰。此問欲顯入觀有三義。一真境。二奢摩他。三毘缽舍那。為明應入處故言正入。唯識觀位中。唯識處即三無性真如。此真如非散動智境故。說四種三摩提為依止。是境與智不可分別故。說四種通達分善根為能證。云何應見此法。

論曰。由四種尋思。於下品無塵觀忍。

釋曰。樂觀無塵義故名為忍。此忍未離三相。謂觀善成就因緣惑污清淨。未隨意修習故是下品。

論曰。光得三摩提。

釋曰。無塵智名光。此定以無塵智為所得。此定為無塵智依止。故名光得。定即奢摩他。智即毘缽舍那。若具五分五智。此定名三摩提。

論曰。是煖行通達分善根依止。

釋曰。福德智慧二行為煖行體。即是三十七品。此行是能燒惑薪道火前相故名煖。此暖行已過地前四位。決定了別真如智名通達。此方便道能助成通達智故名分。能資生究竟位故名善根。此定能為通達分增上緣故名依止。又三十七品中立定為所依止。餘三十六為能依止。就三十六中般若是通達。餘三十五為分。三十六通名善根。又四善根即是四分。

論曰。於最上品。無塵觀忍光增三摩提。是頂行通達分善根依止。

釋曰。已離三相故。是最上品。無塵觀忍如前釋。無塵智名光。此智於方便中勝進故名增。此定為無塵勝進智依止故名光增。亦以福德智慧二行。為頂行體頂有三義。一如人頭頂能持身命。修道者亦爾。若至此位善根則不可斷。二如山頂是退際。有人至山頂而退還。修道者亦爾。或有至此位。住方便中不進故名退。三如山頂是進際。或有人至山頂而更昇進。修道者亦爾。或有至此位而進入勝位故立頂名。已說菩薩於四種尋思修煖頂二種方便道。於四種如實智中修道云何。

論曰。於四種如實智。菩薩已入唯識觀了別無塵故。

釋曰。若菩薩過四種尋思度煖頂兩位。則在四種如實智位中。菩薩緣何境。菩薩但緣唯識為境。緣唯識境。復何所得了別無塵義。除無明及疑惑故。名了別。此三句顯位及境智。

論曰。正入真義一分。

釋曰。由此智故。菩薩入真義一分。謂無相性。未入無生性及無性性。

論曰。通行三摩提。是隨非安立諦忍依止。

釋曰。體無塵智名通。此定以無塵智為行。即為無塵智行依止。故名通行。三無性所顯。人法二空名非安立諦。何以故。此諦通一切法。無有差別故名非安立。無到無變異故名諦忍。能符從此義故名隨。亦以福德智慧二行為忍體。菩薩已決了無外塵義。於無能取所取義中。心生信樂故名忍。又能安受上品諦義故名忍。於上品諦中。心無退失故名忍。

論曰。此三摩提最後剎那了伏唯識想。

釋曰。此三摩提即是通行三摩提。取通行上上品最後一剎那定。由先了別無相性。後更思量所緣。既無所有能緣必不得生。由此了別故能伏滅唯識想。唯識想既滅。從最後剎那更進第二剎那。即入初地。

論曰。轉名無間三摩提。

釋曰。此定與初地相隣。不為餘心所隔故名無間。又下地惑不能礙其入初地。不如下地道隔勝方便。不得即入初地故稱無間。

論曰。應知是世第一法依止。

釋曰。菩薩以地前為世法。登地為出世法。此無間定猶是世法。於世法中無等故名第一。何以故。世間眾生無有修行能等此法者。又此定雖是世法。能為菩薩出世道增上緣。餘世法則無此義故名第一。又唯一剎那故名第一。

論曰。此四種三摩提。是菩薩入非安立諦觀前方便。

釋曰。前二定是無間修。後二定是恭敬修。欲顯此四定非真道故。故說是前方便。

二智差別章第十

論曰。若菩薩如此入初地已得見道。得通達入唯識。

釋曰。此下顯見道為修道依止。由先成立見道故。修道得成。若菩薩於願樂地中。具修諸方便得入初地。所以得入初地。由得見道故。見道即無分別智。所以得無分別智。由通達真如及俗諦。故知塵無所有是通達真如。唯有識是通達俗。復知此識無有生性。是通達真如。此識是假有為通達俗。若不通達俗。無以能得見真。以離俗無真故。若不通達真無以遣俗。以俗無別體故。所以能通達真俗。由能解唯識理故。此文即顯四義。一出世果二出世行。三出世境四出世方便。初地是果。總有為無為法為體。福德智慧行是有為。真如及煩惱不生是無為。初地是假名。由是總故見道是行。所通達真俗是境。入唯識是方便。由入唯識為方便故。能通達真俗境。由通達真俗境故得無分別智行。由得勝行故得初地果。

論曰。云何菩薩修習觀行。入於修道。

釋曰。此云何凡問十義。一相二次第。三修四差別。五攝相助六攝相礙。七功德八更互觀察。九名十淨不淨。數修所得為修習。福德智慧為行。般若為觀。一切行悉是般若事。皆屬般若故名觀行。又六度之中般若為第一。故名觀行。又見道名觀。從見道後所得悉名為行。菩薩依止見道。以何相等得入初地。

論曰。如佛廣說所安立法相。於菩薩十地。

釋曰。此中先明三慧境。後明三慧功能。此文即明三慧境。佛廣說是聞慧境。所安立法相。即相等十種法相。是思慧境。於菩薩十地。即修慧境。小乘亦有十地故。以菩薩標之。地地皆有十相故言十地。

論曰。由攝一切如來所說大乘十二部經。故得現前。

釋曰。此下明三慧功能。此即明聞慧功能。聞慧能通達十二部教故言攝。

論曰。由治所說通別二境。

釋曰。此明思慧功能。通別二境即相等十法。思慧能研習此十法故言治。

論曰。由生起緣極通境。

釋曰。此下明修慧功能。方便為生正觀為起。無間道為生解脫道為起。入分為生出分為起。見道為生修道為起。出世道為生世間道為起。如理如量智所緣為極通境。

論曰。出世無分別智。及無分別智後所得。

釋曰。此正明修慧體。

論曰。奢摩他毘缽舍那智。

釋曰。顯此二智寂靜無倒。由奢摩他故寂靜。由毘缽舍那故無倒。

論曰。由無量無數百千俱胝大劫中。依數數修習。

釋曰。此文顯三慧具四種修。不可以譬類得知為無量。不可數知為無數。百億為一俱胝。非一俱胝故言千。亦非一千故言百。非小劫故言大。此即明長時修。數數修習。即顯無間恭敬無餘三修。

論曰。由昔及今所得轉依。

釋曰。先於入見位時所得轉依。此法是修道攝持故。一切所修皆成聖道。已過願樂地故。

論曰。為得三種佛身。更修加行。

釋曰。是修道攝持究竟用。由如此道理。菩薩更修加行。先修道為見真如。今重修道為得三身故言更修。復次。

論曰。云何。

釋曰。云何是問詞。凡約六義為問。一約修位境界為問。修道境界自有三種。一加行依止謂文教。二修行資糧謂依理判義。三修行所通達處謂修慧境界。後三句明三慧境界。以答此問。二約修位三慧功能為問。後三句明三慧功能。以答此問。初明聞慧是修慧方便。次明思慧是修慧資糧。後明無分別智是修慧體。三約修位修慧因果為問。後明無分別智後所得。以答此問。由修慧此智得生故。是修慧果。若無此智不得進後道故。是修慧因。四約修位四修為問。後明長時修乃至無餘修。以答此問。五約修位依止為問。後明轉依以答此問。若無此轉依為依止。修位不成聖道。何以故。凡夫依未轉故。六約修位勝用為問。後明三身以答此問。為圓滿自利利他兩用故修加行。復次。

論曰。云何。

釋曰。通問修位次第。後具明次第。從初起修心乃至修位究竟。以答此問。先以三句明聞思修位即三慧境。次三句顯能入三境功能。即是三慧。次顯利他功能。即無分別智後所得。如自所證為他解說。次明四修顯修位。由四修得成滿。次明轉依顯自利轉依。是得法身四德之本。故是自利。次明三身。三身於究竟修位得成。能平等利益自他。法身是自利。應化二身是利他。復次。

論曰。如佛廣說所安立法相。於菩薩十地。

釋曰。十地即華嚴經中十地品所顯文句。此文句中。如來廣說隨所安立道理。復次。

論曰。由攝一切如來所說大乘十二部經故得現前。

釋曰。合如來所說一切法。通為一境。復次。

論曰。由治所說通別二境。

釋曰。所合之境為單為複。欲顯雙觀真俗通一無相。復次。

論曰。由生起緣極通境。出世無分別智。及無分別智後所得奢摩他毘缽舍那智。

釋曰。顯道二體更互相攝。由奢摩他故智不散。由毘缽舍那故。定無噉味等染污。復次。

論曰。無分別智後所得奢摩他毘缽舍那智。由無量無數百千俱胝大劫中。依數數修習。由昔所得轉依。為得三種佛身更修加行。

釋曰。此智為是世智為出世智。不可說是世智以非世間所習故。不可說是出世智。以於世間心中起故。故此心異無分別智心。此心亦可說世出世及非世非出世。此二智於長時數習故得轉依。由轉依故菩薩作心雲。我今必定應得三種佛身為此義故更修加行。

論曰。是聲聞見道。是菩薩見道。此二見道差別云何。

釋曰。聲聞見道是他道。菩薩見道是自道。此二見道道差別及果差別。其相云何。

論曰。聲聞菩薩見道。應知有十一種差別。

釋曰。前五明道差別。後六明果差別。前五明道差別者。

論曰。何者為十一。一由境界差別。謂緣大乘法為境。

釋曰。如來所說大乘十二部經。說修行法。緣此法為境故發道心。小乘道則無此事。

論曰。二由依止差別。謂依大福德智慧資糧為依止。

釋曰。此道與二乘及世間道有異。世間但修福德而無智慧。二乘但修智慧而無福德。菩薩具修福德智慧。故助道得成。助道即是依止。此依止在道方便中即思修二慧。

論曰。三由通達差別。謂通達人法二無我。

釋曰。先於方便中已得思修慧。從此得入真觀。能通達人法二無我理故。於人法不生愛著。凡夫著人。二乘著法。菩薩並不著。故言離欲人法。此即明菩薩所得真修慧。是正道體異於小乘。

論曰。四由涅槃差別。謂攝無住處涅槃。以為住處。

釋曰。此涅槃非是道果。是道住處。何以故。由菩薩行般若。觀察生死過失故。修道不在生死。由菩薩行大悲。觀眾生苦起救濟心。雖不在生死而不捨生死故。不住涅槃。由道住此處不執真俗二相生故。名無相道。小乘道則無此事。

論曰。五由地差別。謂依十地為出離。

釋曰。道有下中上。上即是十地。此十地出離四種生死。為通功能。依此十地菩薩道。能出離異於小乘。後六明果差別者。

論曰。六七由清淨差別。謂滅煩惱習氣。及治淨土為清淨。

釋曰。前有五事已明道差別。此下六事。次明修道所得果與二乘有異。第六明內清淨。第七明外清淨。內由自相續中修道。滅除煩惱習氣故。名內清淨。外由修淨土行。所居之土無有五濁。如頗黎柯等世界故。名外清淨。內為自清淨。外為清淨他。小乘則無此事。

論曰。八由於一切眾生得平等心差別。謂為成熟眾生。不捨加行功德善根。

釋曰。菩薩如自身應般涅槃。欲般涅槃一切眾生。由此平等心故。不捨加行功德善根。餘度為功德般若為善根。又五度為功德精進為善根。又般若精進為善根。餘度為功德。少乘則無此事。

論曰。九由受生差別。謂生如來家為生故。

釋曰。見真如理。證佛法身。能使如來種性不絕故。稱生如來家由生如來家乃至當來得成佛故。言為生故。小乘則無此事。

論曰。十由顯現差別。謂於佛子大集輪中。常能顯現。為攝受正法。

釋曰。諸菩薩通稱佛子。眾多菩薩聚會故言大集。如來所說法有三義故名輪。一能上下。二未得能得已得能守。三能從此到彼。菩薩常於大集中顯現示不破僧。常於法輪中顯現示能護持正法。已得令不失為攝。未得令得為受。小乘則無此事。

論曰。十一由果差別。謂十力無畏不共如來法。及無量功德生為果故。

釋曰。菩薩修道皆為得如來。如此等果。小乘則無此事。

論曰。此中說兩偈。

釋曰。此中即見道中說兩偈。顯從見道方便入真如觀。

論曰。

 名義互為客  菩薩應尋思
 應觀二唯量  及彼二假說
 從此生實智  離塵分別三
 若見其非有  得入三無性

論曰。名義互為客。菩薩應尋思。

釋曰。名於義中是客。義於名中亦是客。以非本性類故。菩薩入寂靜位。應觀此道理。此即第一尋思方便。

論曰。應觀二唯量及彼二假說。

釋曰。菩薩應觀名義二法。唯無所有為量。何以故。義有二種。一自性二差別。悉無所有。但是假說。此假說若與義同。義無所有假說亦無所有。若與義不同。則自然無所有。假說即是名。名無所有故於義是客。義無所有故於名是客。無所有是名義本性故。以本性為唯量。若分別作名義。此分別本性無相故。以無相為名義唯量。此即第二如實智方便。

論曰。從此生實智離塵分別三。

釋曰。從四種尋思生四種如實智。何人能得此四智。若人能見三種。但是分別實無外塵。此人則得一分如實智。何者是三分別。一分別名。二分別自性。三分別差別。

論曰。若見其非有。

釋曰。前二句明瞭達三分別。得入無塵觀。依依他性以遣分別性。此句明依真如遣依他性。云何能遣。由名義無所有。能分別亦不得是有。何以故。若所分別名義是有。能分別緣此名義。可說是有。由名義無所有。所分別因緣既是無。能分別體亦無所有。若菩薩見名義無所有故。能分別亦無所有。此菩薩得入何觀。

論曰。得入三無性。

釋曰。菩薩見名義更互為客。入異名義分別性。若菩薩見名自性假說。差別假說唯分別為體。得入分別無相性。若菩薩但見亂識無六種相。此亂識體不成故不可說。因緣不成故不可執有生起。此中分別既無。言說亦不可得。則入依他無生性。若菩薩見此二義有無無所有。則入三無性非安立諦。

論曰。又正教兩偈如分別觀論說。

釋曰。今此論中顯入見道境智不圓滿故引分別觀。論兩偈顯成此義。何人何位能見此心。但是影無實法義。

論曰。

 菩薩在靜位  觀心唯是影
 捨離外塵相  唯定觀自想
 菩薩住於內  入所取非有
 次觀能取空  後觸二無得

論曰。菩薩在靜位觀心唯是影。

釋曰。唯菩薩人在寂靜位。能作此觀法。義實無所有。心似法義顯現。故說唯是影。

論曰。捨離外塵相唯定觀自想。

釋曰。若人在寂靜位中。已了別心唯是影。能除外塵相。是自心似法及義相起。作如此觀。

論曰。菩薩住於內。

釋曰。若菩薩心。如此得住實無有塵。心緣內心起。不緣外塵故住於內。若住於內此心定何所觀。

論曰。入所取非有。

釋曰。是所取義實無所有。菩薩能見所取境空。

論曰。次觀能取空。

釋曰。由所取義既實非有。世間所說心是能取。如此道理亦不得成。是故觀行人亦不見有能取心。前已不見所取。後又不見能取。是時觀行人有何所得。

論曰。後觸二無得。

釋曰。真如非所取非能取。以無所得為體故。說真如為二無得。是人先已入無相性。次入無生性。後入真如無性性。觸以入得為義。由入得真如故名為觸。前兩偈與後兩偈異相云何。前兩偈約名義及假說。顯四尋思及四如實智。為方便得入真觀。後兩偈明三性體及三無性。又前兩偈顯正教。明入三性及三無性。後兩偈顯所入三性及三無性。

論曰。復有大乘莊嚴經論。所說五偈為顯此道。

釋曰。經義深隱難解。如實顯了經中正義。故名莊嚴經論。論解此經故得莊嚴名。莊嚴經論中有眾多義。今但略取五偈。此偈欲何所顯。此偈為顯於修道中難覺了義。

論曰。

 菩薩生長福及慧  二種資糧無量際
 於法思惟心決故  能了義類分別因

論曰。菩薩生長福及慧。

釋曰。菩薩如前釋生在見位。長在修位。又初剎那名生。後剎那名長。又單名生複名長。菩薩所修唯複無單故。生長一時而成。所生長何法。謂福及慧。施等三度名福。般若名慧。精進及定若為生福則屬福。若為生慧則屬慧。所以爾者。精進若生佈施。持戒忍辱則屬福。若為生聞思修慧則屬慧。定若依四無量起。緣眾生為境則屬福。若為生盡智無生智及無分別智等則屬慧。誰能生長。謂菩薩人。

論曰。二種資糧無量際。

釋曰。此福及慧有二種功用。一能助道。二能成道體。由此二故道得成就。故說此二為道資糧。此二用幾功力。凡經幾時得成就道。功力無量時節無際。無言顯長遠。譬如說大海無量大劫無際。以長遠故資糧亦爾。修一一度皆遍一切眾生。故功力無量。修一一度經三阿僧祇劫。故經時無際。

論曰。於法思惟心決故。

釋曰。由定後心觀察諸法。是故於法心得決定。又菩薩備修五明。於度量方便具足自能故。于思惟心得決定。

論曰。能了義類分別因。

釋曰。菩薩能比能證故名能了。真俗二諦名為義類。知此義類但以分別為因。是故能了。

論曰。

 已知義類但分別  得住似義唯識中
 故觀行人證法界  能離二相及無二

論曰。已知義類但分別。

釋曰。由菩薩已於義類及分別。心決定故。

論曰。得住似義唯識中。

釋曰。由菩薩如此思惟。但識似塵顯現故。菩薩心住唯識中不緣外起。

論曰。故觀行人證法界。

釋曰。由觀行人離外塵。但緣識住知塵無相。名證法界。

論曰。能離二相及無二。

釋曰。所證法界有何相。離能取所取二相。及無人法二分別。如此法界菩薩已證。

論曰。

 若離於心知無餘  由此即見心非有
 智人見此二不有  得住無二真法界

論曰。若離於心知無餘。

釋曰。由此方便令法界可證。今顯此方便。知離唯識外無別有餘法。

論曰。由此即見心非有。

釋曰。由見所緣義非有。知能緣心亦非有。

論曰。智人見此二不有。

釋曰。智人謂諸菩薩。見境及心二皆非有。

論曰。得住無二真法界。

釋曰。菩薩若見二皆非有。則得住真法界。真法界者。無塵無識故言無二。離顛倒及變異二虛妄故名真。是諸法第一性故名法界。

論曰。

 由無分別智慧人  恆平等行遍一切
 染依稠密過聚性  遣滅如藥能除毒

論曰。由無分別智慧人恆平等行遍一切。

釋曰。此已見真如菩薩說名慧人。已於見道中得無分別智。此智何相。一以無退為相。不退故稱恆。二以平等行為相。此智見一切法平等理。猶如虛空。於如來所說十二部修多羅三乘等法。同見一味無有差別。內外法名一切。內外諸法同一如性故名為遍。平等行顯智慧體。遍一切顯智慧境界。由如此無分別智菩薩。欲何所作。

論曰。染依稠密過聚性。

釋曰。三種不淨品名染。此染以過聚性為依止。從過聚性生故。此過聚性名稠密。以難解難破故。離如來正教。餘教不能令解故言難解。離無分別智。餘智不能破故言難破。一切染污法熏習種子。是過聚性體。

論曰。遣滅如藥能除毒。

釋曰。此性是三品不淨法因。難解難破惑等熏習種子為性。由無分別智聰慧人。能遣能滅此過聚性。如阿伽陀藥能除諸毒。遣約現在。滅約未來。即是菩薩盡無生智。

論曰。

 佛說正法善成立  安心有根於法界
 已知憶念唯分別  功德海岸智人至

論曰。佛說正法善成立。

釋曰。一切三世諸佛共說此法。所說理同不相違背。故名正法。又欲顯說者勝故言佛說。由所說道理勝及所得果勝故名正法。如來成立正法有三種。一立小乘。二立大乘。三立一乘。於此三中第三最勝。故名善成立。

論曰。安心有根於法界。

釋曰。菩薩先已得聞思二慧。安心於如來正法中。後合觀如來一切正說為境界。即是無分別智。此智名有根。得此智已餘智皆滅。唯此智不可動壞。故名有根。復次於三無流根中。此智為第一。謂未知欲知根。故名有根。復次解脫有三事。一能生解脫。二能持解脫。令住不失。三能用解脫。自利利他。此解脫三事即配三無流根。此無分別智通於三處得名。自體是根。又能為他作根故名有根。此有根心安住法界中。

論曰。已知憶念唯分別。

釋曰。菩薩已住有根心中。後出觀時在無分別後智心中。如前入觀事皆能憶念。知此憶念非實有。唯是分別。由無分別智及無分別後智。菩薩得進何位。

論曰。功德海岸智人至。

釋曰。如來功德因中。有十地十波羅蜜等。果中有智德斷德恩德。如此諸德唯佛一人。餘人所不能得。故名為海。因果究竟名之為岸。智人即是菩薩。菩薩乘前二智。能至未曾至功德海岸。此中五偈總明眾義。第一偈顯道資糧。第二偈顯道加行。第三偈顯見道。第四偈顯修道。第五偈顯究竟道。

攝大乘論釋卷第八

 

上篇:攝大乘論釋

下篇:攝大乘論釋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六度集經

六度集經卷第一 佈施度無極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聞如是...

佛說百佛名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

雜譬喻經

(一) 昔有比丘聰明智慧,時病危頓,弟子問曰:成應...

【註音版】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盂蘭盆經...

大乘成業論

大乘成業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解卷論

解卷論一卷 陳那菩薩造 陳西印度三藏真諦譯 三界者。...

菩薩地持經

菩薩地持經卷第一 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 菩薩...

【註音版】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

金剛錍

科金剛錍序 宋雲間沙門淨岳撰 科分大經章段。起自關內...

無所有菩薩經

無所有菩薩經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如是我聞...

大勢至菩薩聖誕祝聖儀軌

一、香讚 戒定真香 焚起沖天上 弟子虔誠 熱在金爐上...

佛母般泥洹經

佛母般泥洹經 宋沙門慧簡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維耶...

諸法最上王經

諸法最上王經 隋北印度三藏闍那崛多譯 復次說此法時,...

禪秘要法經

禪秘要法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註音版】楞嚴經文殊師利菩薩揀擇圓通章

楞嚴經文殊師利菩薩揀擇圓通章...

大般泥洹經

佛說大般泥洹經卷第一 東晉平陽沙門法顯譯 序品第一...

【佛教詞典】生死因緣

【生死因緣】 p0476 成唯識論八卷十四頁云:復次生死相...

【佛教詞典】般涅槃

(術語)譯為入滅。常略曰涅槃。俱舍光記二十三曰:梵...

淨慧長老初見虛雲老和尚的難忘回憶

老衲在十五歲時知道有參禪這件事。當時我住在三佛閣,...

常見的居室異味消除法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都希望自己的居室空氣清新,可是由...

懺悔的前提和方法

問: 懇請法師慈悲詳解慚愧心和懺悔心以及如何懺悔? ...

永遠不要看不起任何人

在這個世界上,會有很多人沒你混的好,但是也有很多人...

當你感知念佛妄念紛飛,這就是一個進步

從這裡我們要了解到它是一個過程,如果到了以念佛心入...

如果不懺悔,罪業會增長廣大

《龍舒淨土文》云: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人生為善...

以心燈來照亮一切迷茫的人

佛教的典籍中有一個故事。持世菩薩有一天在靜坐時,有...

三種佈施為修道積攢福德資糧

為什麼要以財物濟施貧窮呢?就是說,人在修行中必須得...

聖嚴法師:關於自殺的問答

問:自殺到底算不算殺生? 答:算。用自己的意志、自...

我們所需要的一切都不能離開佛法

出家三十多年,感覺每天一轉身就是一個白天,睡一個晚...

好人緣就是巨大財富

好人緣是一個人的巨大財富。有了它,事業上會順利,生...

偏空跟斷滅見有何不同

問: 請法師慈悲開示,法師說:小乘的空觀,是將依他起...

【視頻】佛說耶祇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耶祇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三十五佛名懺

三十五佛名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