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百九十七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九十七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見蘊第八中智納息第四之二

若法與彼法作所緣或時此法與彼法非所緣耶。答無時非所緣。問何故作此論。答欲止愚於所緣緣法執所緣緣法無實體性。顯所緣緣是實有法故作斯論。此中無時非所緣者以心心所法於所緣定故。問云何心心所法於所緣定。為於處定。為於青等定。為於剎那定耶。此中有說。心心所法但於處定非於青等及剎那定。所以者何。若於青等及剎那定者則無量心心所法住不生法中。欲令無如是過故唯於處定。問若唯於處定者彼色處中有青黃等多種色性。若於此不定者彼了青覺則了。黃等餘亦如是。不可一覺有多了性無二決定故。有說。心心所法於處定。亦於青等定非於剎那定。所以者何。若於剎那定者則無量心心所法住不生法中。勿有斯過是故不說於剎那定。問若爾者如青色中有多種青。謂青根青莖青枝青葉青花青果。若當於此不說定者彼了根覺則了。莖等餘亦如是。不可一覺有多了性無二決定故。如是說者。心心所法於三事定。問若爾者則應無量心心所法住不生法中。答即無量心心所法住不生法中復有何過。未來世寬無容處耶。然彼本來已有住處。問心心所法如於所緣定亦於所依定耶。答於所依亦定。謂眼等五識及相應法。在未來世與所依遠。現在則俱過去復遠。有說。未來與所依遠。現在過去與所依俱。餘義廣說如雜蘊智納息。

若法與彼法作增上。或時此法與彼法非增上耶。答無時非增上。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愚於增上緣性執增上緣非實有者意。顯增上緣體性實有故作斯論。問緣和合故諸法生滅。此緣無有不和合時。諸法云何不恆生滅。尊者世友作如是言。諸法生滅和合各異。謂餘緣和合故諸法生。餘緣和合故諸法滅。是故不恆生滅。復次此法生已餘法隨生有多剎那次第隣逼。是故無有重生功能如人墮涯隤壤所壓欲起復壓。彼人爾時尚不能動何況得起。諸法亦然。是故無有恆生滅過。餘義廣說如雜蘊智納息。諸意觸彼一切三和合觸耶。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欲止他宗顯己義故。謂或有執。心所則心。或有說。觸則根境識。為止彼意顯心所非心別有觸體與心相應。又為止他疑故。謂或有疑眼觸乃至身觸名三和合是義可爾。彼根境識俱時生故意觸亦名三和合觸云何可爾。所以者何。意根過去意識現在法或三世或離世故。今欲決定顯意觸亦名三和合。觸以互不相違共生一果名為和合非唯俱起名和合故。由此因緣故作斯論。諸意觸彼一切三和合觸耶。答諸意觸彼一切三和合觸。無觸不因三和合故。有三和合觸非意觸。謂五識身相應觸。故世尊說苾芻當知。有意界有法界有無明界。無明觸所生受。受所觸故無聞愚夫便執有執無。或執有無。此中有意界者謂過去意界。有法界者謂三世法界。有無明界者謂現在無明界。無明觸等者謂於無我事愚。便執有者。謂起常見。便執無者謂起斷見。或執有無者謂起斷常見。脇尊者言。此中意說。於自體愚名無明界。彼無間滅六識身名意界。爾時心心所法所於轉者名法界。無明觸等如前說。問五識相應觸由現在根境識。有名三和合觸是義可爾。意識相應觸根在過去境或未來識在現在云何名三和合觸。答和合有二種。一俱起不相離名和合。二不相違同辦一事名為和合。五識相應觸由二和合故名和合。意識相應觸由辦一事和合故名和合。所以者何。如五識根境現在所有作用如是。意識根境異世作用亦爾。是故尊者妙音作如是說。以根境識同辦一事故名和合。非以俱起不相離故名為和合。如此三法隨在何時皆能展轉辦一事故盡名和合。有餘於此作增益文。諸眼觸乃至身觸彼一切三和合觸耶。答諸眼觸乃至身觸彼一切三和合觸。有三和合觸非眼觸乃至身觸。謂意識身相應觸然今不作如是說者有何意耶。欲顯此中但成立不極成義。眼觸乃至身觸名三和合觸義自成立故不說之。意觸名三和合觸義非極成是以故。說由此如前所誦者好。諸慢彼一切自執耶。乃至廣說。問此見蘊中但應分別見何故分別慢耶。答彼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有說。以相似故謂一切煩惱中無有煩惱非見自性。而似見轉猶如慢者。有說。先已說一一蘊中分別一切法。若此蘊中不分別慢者。云何名一一蘊分別一切法耶。是故此中亦分別慢諸慢彼一切自執耶。答諸慢彼一切自執。以慢是自舉自恃執競法故。有自執非慢。謂諸見趣。故世尊說苾芻當知。自執有我自執有我所。此中自執有我者顯示我見。自執有我所者顯示我所見。復次自執有我者顯示五我見。自執有我所者顯示十五我所見。復次自執有我者顯示我執行相。自執有我所者顯示我所執行相。有作是說。自執有我者顯示我愛。自執有我所者顯示我所愛。有餘師說。自執有我者顯示我愚。自執有我所者顯示我所愚。

復有說者。自執有我者顯示無別異事薩迦耶見。自執有我所者顯示有別異事薩迦耶見。一切煩惱中無有煩惱非慢自性而似慢轉。猶如見者故說見趣自執非慢。

諸慢彼一切不寂靜耶。問何故復作此論。答前唯分別慢與見相似行相。未分別與一切煩惱相似行相。今欲分別故作斯論。諸慢彼一切不寂靜耶。答諸慢彼一切不寂靜。以慢是自舉自恃執競法故。有不寂靜非慢。謂餘煩惱現在前。故世尊說苾芻當知。動為魔所縛不動脫惡者。此中餘煩惱者。謂見疑無明貪瞋纏垢。現在前者顯不寂靜相。問何故現在煩惱有不寂靜相非過去未來耶。答現在煩惱於自身中障礙聖道及聖道加行。過去未來煩惱不爾。復次現在煩惱於自身中能取果與果。過去未來煩惱不爾。復次現在煩惱於自身中能取等流果異熟果。過未煩惱不爾。復次現在煩惱能令自身成可訶責可厭賤可遠離。過未煩惱不爾。復次現在煩惱燒然自身損壞自身逼惱自身。過未煩惱不爾。復次現在煩惱自害害他。或復俱害。過未煩惱不爾。復次現在煩惱是不寂靜性。有不寂靜用是故說之。過去未來煩惱是不寂靜性。無不寂靜用是以不說。動為魔所縛等者。此中初句顯不寂靜者為煩惱魔所縛。後句顯寂靜者解脫天魔。性弊惡者唯天魔故。有餘師說。此中二句皆顯示煩惱魔性。以諸煩惱害善法故說名為魔。起惡業故復名惡者。若諸有情不寂靜時為煩惱所縛。若能寂靜修習對治則於煩惱便得解脫。諸業彼不律儀耶。答應作四句。有業非不律儀。謂身語律儀。有不律儀非業謂根不律儀。有業亦不律儀謂身語不律儀。有非業亦非不律儀謂根律儀。諸業彼律儀耶。答應作四句。有業非律儀謂身語不律儀。有律儀非業謂根律儀。有業亦律儀謂身語律儀。有非業亦非律儀謂根不律儀。問此中根律儀根不律儀以何為自性。有作是說。根律儀以念正知為自性。根不律儀以忘念不正知為自性。云何知然。經為量故。如契經說。時有天神告苾芻曰。苾芻苾芻莫生瘡疣。苾芻答曰我當覆之。天復問言瘡疣既大以何能覆。苾芻答言我當以念正知覆之。天則讚言善哉善哉。能如是覆是為善覆。由此故知根律儀以念正知為自性。根不律儀以忘念不正知為自性。問若然者經云何通。如契經說念及正知滿足故能滿足根律儀。豈以自性滿足自性耶。答念及正知有因性有果性。因性者以念正知名說。果性者以律儀名說。以因滿故令果圓滿是故無過。有說。根律儀以不放逸為自性。根不律儀以放逸為自性。有說。根律儀以六恆住法為自性。根不律儀以依六根生諸煩惱為自性。有說。根律儀以根永斷遍知諸妙行善根為自性。根不律儀以根不永斷不遍知諸煩惱惡行不善根為自性。如是則以妙行惡行為根律儀根不律儀體。有說。根律儀以不成就根不永斷不遍知。及成就彼對治道為自性。根不律儀以成就根不永斷不遍知。及不成就彼對治道為自性。如是根律儀根不律儀俱以成就不成就為體。有說。根律儀以不染污法為自性。根不律儀以染污法為自性。如是根律儀根不律儀俱以五蘊為其體性。昔迦濕彌羅國招吉祥僧伽藍中有兄弟二阿羅漢。俱是法師世稱為難地迦子。彼說根律儀根不律儀。俱以無覆無記不相應行蘊中根律儀。根不律儀為自性。此自性成立謂體是實有。此則攝在復有所餘心不相應行中。問若根律儀根不律儀。俱以無覆無記行蘊為自性者。此有何差別。答此無覆無記行蘊有隨順善品者。有隨順煩惱品者。順善品者名根律儀。順煩惱品者名根不律儀。

若事未得彼不成就耶乃至廣說。於前所說五種十種事中。此中依自性事而作論。欲止說無成就不成就性者意。顯成就不成就性是實有故。若事未得彼不成就耶。答若事未得彼不成就。謂不淨觀持息念念住三義觀七處善。煗頂忍世第一法。見道修道無學道。如是等事若未得彼不成就。有事不成就非未得。謂得已失此謂則前不淨觀等。非未得而不成就。若事已得彼成就耶。答若事成就彼已得。謂則前不淨觀等得已不失。有事已得而不成就。謂得已失此謂則前不淨觀等已得而失。

除苦聖諦及法處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己義故。謂或有說。諸法攝他性不攝自性。集諦唯愛。道諦唯是八支聖道。或說法處攝一切法。或說法處唯是非色。或復說無去來二世。或說五識唯無記性。為遮此等種種僻執。及顯法相相應義故而作斯論。除言有二意趣。一欲安立。二欲遮遣。此中除言為欲遮遣除苦聖諦及法處餘法二界一處一蘊攝。此中苦聖諦謂一切有漏法則十五界。三界少分。十處二處少分。五蘊少分。法處謂七種法則想受行蘊無表色三無為。餘法謂無漏心。是故此法二界謂意界意識界。一處謂意處。一蘊謂識蘊攝。除集聖諦及法處說亦爾。苦集義異體不異故。除滅聖諦及法處餘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此中滅聖諦謂擇滅無為。則法界法處少分。法處謂七種法如前說。餘法謂有對色及一切心是故此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除道聖諦及法處說亦爾。此中以所攝量同故言亦爾。然道聖諦謂無漏有為法。則三界意界意識界法界。二處則意處法處。五蘊少分法處如前說。餘法謂有對色及有漏心。是故此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

除有色法及法處。餘法七界一處一蘊攝。此中有色法謂四大種及所造則十界。一界少分十處一處少分一蘊法處如前說。餘法謂一切心是故此法七心界一處一蘊攝。除無色法及法處。餘法十界十處一蘊攝。此中無色法。謂心心所法不相應行無為則七心界。一界少分一處一處少分。四蘊除色蘊法處如前說。餘法謂一切有對色是故此法十界十處一蘊攝。除有見法及法處。餘法十六界十處二蘊攝。此中有見法謂眼所行則一界一處及一蘊少分。法處如前說。餘法謂無見有對色及一切心。是故此法十六界除色界法界。十處除色處法處。二蘊所攝色識。除無見法及法處。餘法一界一處一蘊攝。此中無見法謂除眼所行。餘一切法則十七界。十一處四蘊一蘊少分。法處如前說。餘法謂眼所行是故此法一界一處一蘊攝。除有對法及法處。餘法七界一處一蘊攝。此中有對法謂除無表。餘一切色則十界十處及一蘊少分。法處如前說。餘法謂一切心是故此法七心界一處一蘊攝。除無對法及法處。餘法十界十處一蘊攝。此中無對法謂除有對色。餘一切法則八界二處四蘊一蘊少分。法處如前說。餘法謂一切有對色是故此法十界十處一蘊攝。除有漏法及法處。餘法二界一處一蘊攝。此中有漏法謂苦集諦。則十五界。三界少分十處二處少分五蘊少分。法處如前說。餘法謂無漏心。是故此法二界一處一蘊攝。除無漏法及法處。餘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此中無漏法謂滅道諦及二無為。則三界二處五蘊少分。法處如前說。餘法謂有對色及有漏心。是故此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除有為法及法處。此除一切法而問餘法是無事空論。此中有為法謂苦集道諦則十七界。一界少分十一處一處少分五蘊。法處如前說。除此更無餘法可攝。是故此名無事空論。除無為法及法處。餘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此中無為法謂虛空擇滅非擇滅則一界一處少分。法處如前說。餘法謂有對色及一切心。是故此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除過去法及法處。餘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此中過去法謂已生已滅諸法則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少分。法處如前說。餘法謂未來現在有對色及心。是故此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除未來法現在法及法處說亦爾。時別類不別故除善法及法處。餘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此中善法謂能得愛果自性安隱法。則十界四處五蘊少分。法處如前說。餘法謂不善無記有對色及心。是故此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除不善法及法處說亦爾。類別攝不別故。除無記法及法處。餘法九界三處二蘊攝。此中無記。法謂不得愛不愛果。及非自性安隱法。即八界十界少分八處四處少分五。蘊少分。法處如前說。餘法謂善不善有對色及心。是故此法九界三處二蘊攝。除欲界系法及法處。餘法十三界九處一蘊攝。此中欲界系法。謂欲愛所隨增即四界十四界少分二處十處少分五蘊少分。法處如前說。餘法謂色界係有對色及色無色界系不繫心。是故此法十三界九處二蘊攝。除色界系法及法處。餘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此中色界系法謂色愛所隨增。則十四界十處五蘊少分。法處如前說。餘法謂欲界係有對色及欲無色界系不繫心。是故此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無色界系法學法無學法及法處說亦爾。此以所攝數量同故。除非學非無學法及法處。餘法二界一處一蘊攝。此中非學非無學法謂一切有漏及無為法。則十五界三界少分十處二處少分五蘊少分。法處如前說。餘法謂無漏心。是故此法二界一處一蘊攝。除見所斷法及法處。餘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此中見所斷法謂忍所對治。即三界二處四蘊少分。法處如前說。餘法謂一切有對色。及修所斷不斷心。是故此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除修所斷法及法處。餘法二界一處一蘊攝。此中修所斷法謂智所對治。則十五界三界少分十處二處少分五蘊少分。法處如前說。餘法謂見所斷不斷心。是故此法二界一處一蘊攝。除不斷法及法處。餘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此中不斷法謂一切無漏法。即三界二處五蘊少分。法處如前說。餘法謂一切有對色及有漏心。是故此法十七界十一處二蘊攝。

除已生法及定不生法。餘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此中已生法謂過去現在即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少分。定不生法謂過去現在法。及未來必不生法。並無為已生故得不生故無生故。決定不生此亦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少分。餘法謂正生及可生法。是故此法亦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除非已生法及定不生法。此除一切法。問餘法是無事空論。此中非已生法謂未來法及無為。即十八界十二處五蘊少分。定不生法如前說。除此更無餘法可攝。是故說為無事空論。除有色法及定不生法。餘法八界二處四蘊攝。此中有色法及定不生法如前說。餘法謂正生可生諸心心所心不相應行。是故此法八界二處四蘊攝。除無色法及定不生法。餘法十一界十一處一蘊攝。此中無色法及定不生法如前說。餘法謂正生可生諸有色法。是故此法十一界十一處一蘊攝。除有見法及定不生法。餘法十七界十一處五蘊攝。此中有見法及定不生法如前說。餘法謂正生可生諸無見法。是故此法十七界十一處五蘊攝。除無見法及定不生法。餘法一界一處一蘊攝。此中無見法及定不生法如前說。餘法謂正生可生諸有見色。是故此法一界一處一蘊攝。除有對法及定不生法。餘法八界二處五蘊攝。此中有對法及定不生法如前說。餘法謂正生可生諸無對法。是故此法八界二處五蘊攝。除無對法及定不生法。餘法十界十處一蘊攝。此中無對法及定不生法如前說。餘法謂正生可生諸有對色。是故此法十界十處一蘊攝。除有漏法及定不生法。餘法三界二處五蘊攝。此中有漏法及定不生法如前說。餘法謂正生可生諸無漏法。是故此法三界二處五蘊攝。除無漏法及定不生法。餘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此中無漏法及定不生法如前說。餘法謂正生可生諸有漏法。是故此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除有為法及定不生法此除一切法。問餘法是無事空論。此中有為法及定不生法如前說。除此更無餘法可攝。是故說為無事空論。除無為法及定不生法。餘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此中無為法及定不生法如前說。餘法謂正生可生諸有為法。是故此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除過去法現在法及定不生法說亦爾。此中餘法俱謂正生可生諸有為法。是故此法。皆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除未來法及定不生法此除一切法問餘法是無事空論。此中未來法及定不生法具攝一切有為無為法。除此更無餘法可攝是故說為無事空論。除善法及定不生法。餘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此中善法及定不生法如前說。餘法謂正生可生諸不善無記法。是故此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除不善法及定不生法說亦爾。以於餘法所攝同故。除無記法及定不生法。餘法十界四處五蘊攝。此中無記法及定不生法如前說。餘法謂正生可生善不善法。是故此法十界四處五蘊攝。除欲界系法及定不生法。餘法十四界十處五蘊攝。此中欲界系法及定不生法如前說。餘法謂正生可生色無色界系及不系法。是故此法十四界十處五蘊攝。除色界系法及定不生法。餘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此中色界系法及定不生法如前說。餘法謂正生可生欲無色界系不系法。是故此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除無色界系法學法無學法。及定不生法說亦爾。以於餘法攝數同故。除非學非無學法及定不生法。餘法三界二處五蘊攝。此中非學非無學法。及定不生法如前說。餘法謂正生可生學無學法。是故此法三界二處五蘊攝。除見所斷法及定不生法。餘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此中見所斷法及定不生法如前說。餘法謂正生可生修所斷不斷法。是故此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除修所斷法及定不生法。餘法三界二處五蘊攝。此中修所斷法及定不生法如前說。餘法謂正生可生見所斷不斷法。是故此法三界二處五蘊攝。除不斷法及定不生法。餘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此中不斷法及定不生法如前說。餘法謂正生可生見修所斷法。是故此法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攝。

頗有一界一處一蘊攝一切法耶。答有。一界謂法界。一處謂意處。一蘊謂色蘊。如是則攝一切法盡。所以者何。一切法不出五事。謂色心心所法不相應行無為色蘊攝色。意處攝心。法處攝餘。是故攝一切法。復次一切法不出十八界。於中色蘊攝十色界。意處攝七心界。法界攝法界故攝一切法。復次一切法皆入蘊界處中。此三展轉相攝。謂色蘊攝十色界十色處法界法處少分。意處攝七心界。識蘊法界攝法處受想行蘊色蘊少分。是故此三攝一切法。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九十七

 

上篇: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下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

【註音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註音版】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華嚴經·淨行品

(據《華嚴經疏鈔》分段)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

阿毗曇五法行經

阿毘曇五法行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苦法黠可苦法黠...

阿毗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序 釋道安撰 阿毘曇者。秦言大法也。眾...

阿毗曇甘露味論

阿毘曇甘露味論卷上 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譯失三藏名 布...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

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 我聞如是。釋迦牟尼佛悲門三昧...

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

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序 終南山豐德寺律師道宣撰 觀夫...

【註音版】朝時課誦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五苦章句經

五苦章句經(一名淨除罪蓋娛樂佛法經,一名諸天五苦經...

金色童子因緣經

金色童子因緣經卷第一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光梵...

舍衛國王夢見十事經

舍衛國王夢見十事經 失譯 佛在舍衛祇桓阿難邠坻阿藍。...

佛說甚深大迴向經

佛說甚深大迴向經 僧祐錄中失譯人名今附宋錄 如是我聞...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

坐禪三昧經

坐禪三昧經卷上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導師說難遇, ...

【佛教詞典】頓悟機

(術語)上根上智得速入悟之人。無量壽經註曰:頓悟上...

【佛教詞典】色界系

(術語)謂法之系屬於色界者。如梵天之法為色界之所屬...

以不生滅心提起佛號

《楞嚴經》的整個觀念就是返妄歸真。返妄歸真當然你要...

在道場裡要懂禮儀守規矩

在道場裡要尊重三寶,要懂禮儀,要守規矩。站有個站的...

極忙之人的修行法門

【淨土起信二:淨土之說,有理有跡。論其理,則見於日...

佛教中夫妻相處守則

為佛弟子,若欲成為和睦相處的夫妻,應如何相待呢? 一...

美國人的50個觀點看素食

1.倘若人們能改吃素食,美國所使用的石油數量,將會...

我們什麼時候因為別人而改變過

平心而論,每一個人的改變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他自己要...

用覺悟奉獻來提升我們人生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今天,我們相聚洗心禪寺,這是緣...

此間猶如火宅,趕緊移民極樂

信願持名的願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阿彌陀經》中...

很多人念佛都忘了這四個字——收攝身心

常好坐禪,在於閑處,修攝其心。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

學佛最重要就是要有慈悲心

一誠長老說,學佛最重要就是要有慈悲心,比如佛教說的...

唯有阿彌陀佛才稱得上這七個字

稽首西方安樂國,接引眾生大導師。蓮池大師《西方發願...

佛陀從他的娶妻生子當中悟到了什麼

這一科講到教主略史,就是我們介紹釋迦牟尼佛一生簡略...

【視頻】《地藏經》旃檀居士念誦

《地藏經》旃檀居士念誦

【視頻】《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女聲讀誦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女聲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