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習佛法以增進道德
增進道德是佛教的戒學。戒就是「止惡行善」,它包括兩個方面:好的事情去做--行善;不好的事情不去做--止惡。佛教的戒條有很多種,但均以五戒為基礎。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根據佛教這五條戒律去修行,去增進道德,那麼,我們自然就是道德高尚的人、受人尊敬的人,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都是一個模範成員。
(一)不殺生
五戒的第一條是不殺生。所謂不殺生,主要是指不故意斷人命,其對像是以人為主,而不是昆蟲等等。有信徒問:「走路踩死了螞蟻怎麼辦?」「蚊子咬我能不能打?」這些顧慮是不必要的。佛教戒律的中心思想是針對人的,首先以慈悲心來對待人,再進一步擴展到愛護一切動物。嚴格地講,只有證到三果以上的人才能真正完全做到不殺生。如果我們把不殺生這個概念無限地引申,那我們每個人連吃飯、走路都有可能犯殺戒。所以我們理解佛教一定要以人為中心,佛教是人本主義的。
(二)不偷盜
第二條不偷盜。很多人覺得這條戒比較好守,因為大家都希望做一個廉潔奉公、光明磊落的人,做一個對他人東西秋毫不犯的人。只要我們沒有貪心,這條戒還是易守的。但是,如果把它進一步引申的話,還包括不佔公家集體的小便宜。很明顯是人家的東西,我們不去偷、去拿,不會不予而取;而對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我們往往不以為然,如隨便使用公家的紙、筆,到郵局寄書時夾寄信件等等,這在佛教裡是不允許的。
近代高僧弘一大師生前是一位嚴格持戒的大法師。他是書法家,很多人寄宣紙請他寫字,他總是把寫好的字與剩下的紙一起寄還給人家。有人問他為什麼這樣認真,他說我不能隨便要人家的東西,我寫完字,無論剩一張或是半張紙,都應該物歸原主,否則就犯了盜戒。弘一大師的言行真正體現了這條戒律的精神。
(三)不邪淫
第三條不邪淫。這主要針對在家信徒講的,出家人則是完全不淫的,也就是說,在家信徒可以有正常的夫妻生活。不邪淫是指不能有夫妻以外的關係,並且正當的夫妻生活在時間和地點上亦有一定的規定。
(四)不妄語
第四條不妄語。在佛制戒的原意上,是指大妄語,即在修行方面沒有什麼重要收穫,沒有證到什麼果位,或者是你本來沒有看到佛、菩薩,沒有看到光明,但在別人面前誇口,說證到了,看到了,這就犯了妄語戒。
將這條戒引申到具體的生活中來,它包括四個方面:不妄言--不說謊話;不兩舌--不挑撥離間;不惡口--不罵人;不綺語--不說挑逗性的花言巧語。無論是在家的信徒還是出家的信徒,都要隨時隨地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不要犯妄語戒。這條戒是最難守的,但守這條戒是最重要的。我們有時會隨口出言傷人,造成人際關係不和,影響團結,影響家庭生活的和諧。所以佛制這條戒很有現實意義,每個佛弟子都要嚴格遵守。
(五)不飲酒
第五條不飲酒。前面四條戒叫根本戒,也叫性戒,不管佛是否制戒,犯了這四條根本戒,就是不可原諒的。因為它本性就是惡,就是錯誤的,所以說是性戒。第五條戒則是遮戒,對不受戒的人而言,他喝點酒不算犯罪,國家既然賣酒,老百姓就可以喝酒,只要不酗酒肇事,法律則不會追究責任。所以不飲酒戒是遮戒。
對於佛教徒來說,守這條戒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飲酒過量會使人喪失理智,從而做出違犯道德、敗壞人格的事情。佛製定這條戒時,有這麼一個故事:有個信徒受了前面四條戒,由於當時還沒有制不飲酒戒,他就喝了酒,結果失去理智,從偷人家的東西開始,一連串地犯了他所持的四條戒。為此,佛制這條戒,要求信徒嚴格要求自己,保持清醒理智,使自己的人格日益完美起來。
二、學習佛法以淨化心靈
淨化心靈是佛教的定學,因時間關係不能展開來講。這次報恩法會是以念阿彌陀佛為主,但也有在念佛當中參禪的,我就以念佛和參禪來說明如何淨化我們的心靈。
有不少人認為,念佛是迷信的活動,參禪是神秘的活動。我覺得這樣來下評語很不恰當,因為他沒有經過思考,也沒有進行實事求是的了解。
我們每個人的心,每時每刻都處在一種分裂的、向外馳求的狀態,妄想生生滅滅,一念接一念,千頭萬緒。我們的思想這樣混亂,妄念這麼多,心靈怎麼能夠淨化呢?
一個人的心靈要得到淨化,首先應從安祥、安定做起。這種安詳的心態,並不是自自然然就能做到的,需要通過一定的方法才能做到。念佛與參禪就是很好的方法。現在有很多人練氣功,氣功也有一些與念佛、參禪相通之處。在座的諸位對於理解念佛、參禪能夠促進我們心靈的淨化是有一定基礎的。我們如果心安定不下來,妄念紛飛,想要淨化心靈是不可能的。要熄滅或者轉化這個妄心,簡單而直接的方法就是念佛與參禪。
念佛就是把我們千頭萬緒的心集中到一點上,使思想集中,使心態紛亂變為安定。在座的很多人,從28號到現在,一直堅持了4天,從早上4:30起床到晚上10點睡覺,每天都是念佛、打坐、吃飯、念經、掃地、拔草,吃得差、睡得少,但大家身心都非常健康,感到愉快、充實和滿足,沒來臨濟寺以前的種種牽掛與煩惱逐步在減少。從而可以證明,念佛能夠使我們的心靈得到淨化。
那麼,念佛怎麼個念法呢?像現在這樣大家集中在一起來修持有很多好處,可以互相警策,共同努力。當我們每個人自己念佛時,應注意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要專心致志地想著這個佛號,聽著這個佛號,把全身心都投入當下這念佛號中去,心靈就自然地得到安祥和淨化,並且要把這全身心都投入佛號的心理狀態,一念接一念地沿續下去,不讓它有間隔,一有間隔,馬上就提醒自己,繼續地投入。如果我們每時每刻都能這樣來修行,這樣來念佛,不管你有多少煩惱、多少妄想,通過一定時間都可以淡化和消除,心靈逐步逐步便能得到淨化。古德有個比喻:我們這個妄念紛飛的心就像一盆濁水,念佛的佛號就像能澄清濁水的一顆明珠,將明珠投入濁水之中,濁水就會慢慢地變成了清水,山河大地從而在清水中映現出來。
參禪也是如此,參禪與念佛在佛教修持上來看其目的是沒有區別的,只是方法有所不同。如果我們學習過祖師的語錄,就知道歷代祖師幾乎都把參禪與念佛結合在一起,包括六祖在內,他雖然沒有教人念阿彌陀佛,但他要人念「般若波羅蜜」,念大智慧,這和念佛沒有本質區別。念佛也好,參禪也好,這種方法本身也是一個妄想,不過是以一種妄想來制服、清除另一種妄念而已。參禪和念佛號的作用是一致的,都是用一念制止萬念。用專於一境代替千頭萬緒的妄想。古代還有一個比喻:念佛、參禪像一塊敲門的瓦片,我們這扇門關上了,撿起瓦片敲一敲,門開了後,進門時就會丟掉這塊瓦片。如果進了門還握著瓦片,那就是妄上加妄。由此來看,沒有參禪、念佛這一念,就不能達到正念,就不可能使我們的心靈得到淨化。佛法就是要我們根據一定的修持方法,來逐步實現心靈的淨化。
三、學習佛法以開發智慧
開發智慧是佛教的慧學。用佛教原意來講,開發智慧就是開悟。通過念佛與參禪的修持以達到開悟。怎樣開悟呢?用現代哲學的名詞來說,即怎麼樣來認識世界,這也就是佛教的認識論。佛教的認識論包括緣起論和因果論,離開了緣起和因果,就無法開發智慧。
什麼叫緣起呢?緣起就是從緣生起,即一切事物的產生都是眾多條件(緣)的聚合。萬事萬物,包括山河大地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藉由一定的條件才得以產生的。比如說今天的法會,它的緣起如果從時間方面來追溯的話,最遠可追溯到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沒有釋迦牟尼的佛法,就沒有今天的臨濟寺。如果近一點來追溯,則可追到義玄禪師那個時候,沒有義玄禪師開創臨濟宗,我們今天就不可能有這個法會。再近一點,如果沒有日本臨濟宗、黃檗宗在近二、三十年來堅持要修復臨濟寺,也不會有今天的法會。這些都還是遠緣、次要的緣,最重要的緣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實,沒有這個政策,臨濟寺不可能恢復,今天的法會也不可能實現。當然,還有其他的緣。任何事物的產生都不是偶然的,都由因緣而生。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一切事物都不是一個實際存在,是由許多條件組成的,把所有的條件一分再分,事情的本質就是「空」。空的涵義有兩點:一是事物是變化的;二是事物是可分的。所以「空」不是沒有。因為是變化運動、可一分再分的,事物才能進步和發展。明白了「空」以後,就不再執著於任何一件事,不會停留在某一點上。佛教所講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在哲學的認識論上是一次大的變革。如果我們能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的智慧就會無堅不摧。認識了緣起,才是有智慧。
開發智慧還體現在明因果方面。因果與緣起是不可分割的,因果是緣起法的一部分。緣起法的目的就是要說明因果關係。我剛才舉這個法會的例子,正是一重一重地說明因果關係,一直發展到現在,因果運動的關係一直沒有停止。這是從縱向方面說明緣起,即從時間方面說明緣起。緣起在時間上是因果相續,從空間上看則是彼此相依的。佛經上有個比喻說:一根蘆葦是獨立不住的,但如果把三根蘆葦綁在一起的話,它就立住了。這三根蘆葦中如果有一根倒下,其他兩根必然也會倒下。這說明瞭緣起法中彼此相依的關係。整個佛法無非是一個緣起。《法華經》上說: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明白了緣起法,就明白了佛法,就得到了佛的知見,就是智慧的開發。這是講的第三個方面。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把以上三個方面做到,道德增進了,心靈淨化了,智慧開發了,我們將是一個非常圓滿高尚、沒有缺陷的人。
四、學習佛法以提升人格、成就佛果
提升人格從佛教來講就是要證得果位。果位,佛教裡有聲聞、緣覺、菩薩、佛。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在我們眼前、在我們當生、在我們這一輩子就要得到一個結果。我們學佛如果一點結果都沒有,那佛教的修行不就成了一種很渺茫的、得不到任何結果的行為了嗎?所以佛陀提倡的是現證涅般木。
在提升人格方面,我們可以引述太虛大師的四句話:「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我們敬仰、傚法釋迦牟尼佛,將其教法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一點一滴地融化於做人做事中,按照佛教的道理,遵從社會道德規範,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心靈淨化的人、充滿智慧的人,那麼在人格完美的同時即成就了佛果。從佛教的立場和角度看,這樣的人生是最現實的。所以,提升人格,證得佛果並不是一句空洞的話。
我想,只要能夠按照增進道德、淨化心靈、開發智慧這條路走下去,我們自然會成為完美的人,我們的人格自然就會提升。雖然我們並沒有成為聖人,更不要說是緣覺,是菩薩,但這種精神、這種道德品質,我們所做的一切,都符合聖人的精神、緣覺的精神、菩薩的精神。像這樣堅持不懈地走下去,就能完成佛果,達到最圓滿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