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九十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九十五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智蘊第三中學支納息第一之三

云何為見。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說。諸有為法皆是見性。所以者何。行相勐利說名為見。諸有為法皆有作用行相勐利。故有為法皆是見性。為遮彼意顯唯眼根及決度慧是見非餘。或復有說。現觀邊忍亦是智性。如譬喻者。彼作是說。無漏智眼初墮境時說名為忍。後安住境說名為智。如涉路者於平坦處。初念止息後便安住。大德亦說。下智名忍上智名智。為遮彼意顯無漏忍是見非智。有餘復說。盡無生智亦是見性。為遮彼意顯彼息求。不復推度是智非見。復次此智蘊中。應具分別見智慧三自性差別故作斯論。

云何為見。答眼根五見。世俗正見。學無學見。問何故眼根說名為見。答由四事故。一賢聖說故。二世俗說故。三契經說故。四世現見故。賢聖世俗說故者。謂諸賢聖及諸世俗俱作是言。我眼見彼往來行住坐臥等事。又若見人顛蹶迷謬。俱作是說。汝既眼見何故爾耶。契經說故者。謂契經說眼見色已。不應取相及取隨好。復作是說。眼見色已應觀不淨如理思惟。復作是說。眼見色已好不應愛惡不應憎。復作是說。眼見色已起喜憂舍三意近行。復作是說。眼見色已不應歡慼。唯應住舍正念正知。世現見故者。謂世現見。眼明淨者所見無謬。不明淨者所見有謬。又世現見有眼根者能見諸色。無眼根者不能見色。又世現見眼所對方能見彼色。所不對方便不能見。又世現見多不能見被障諸色眼有障故。尊者世友作如是說。何故眼根說名為見。謂世現見有淨眼者言我見淨。有不淨眼者言我見不淨。大德說曰。何故眼根說名為見。謂契經說。眼根所得眼識所了說名所見。世俗亦然。是故眼根說名為見。五見者。謂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問何故此五說名為見。答以四事故。一觀視故。謂能觀視所應取境。問此五邪僻顛倒觀視如何名見。答此雖邪僻顛倒觀視。而是慧性故名為見。如人眼根。雖不明瞭而能觀視。故亦名見。二決度故。謂能決度所應取境。問既一剎那如何決度。答性勐利故立決度名。三堅執故。謂於自境堅固僻執。非聖道劍不能令舍。佛及弟子以聖道劍。斷彼見牙後方舍故。如有海獸名室首摩羅。凡所銜物堅執不舍。要以利劍斷截其牙。然後乃舍。五見亦然。四深入故。謂於所緣銳利深入如針墮泥。復次以二事故此五名見。一照矚故。二推求故。復次以三事故此五名見。一見相相應故。二能成見事故。三於緣無礙故。復次以三事故此五名見。一意樂故。二執著故。三尋求故。復次以三事故說名為見。一意樂故。二加行故。三無知故。意樂故者。謂得定者見。加行故者。謂尋思者見。無知故者。謂隨聞者見。

復次意樂故者。謂意樂壞者見。加行故者。謂加行壞者見。無知故者。謂俱壞者見。是故此五亦說名見。世俗正見者。謂善意識相應慧。是見性故說名為見。學見者。謂學無漏慧。無學見者。謂無學正見。此二亦俱是見性故名為見。應知此中五見於境如霠夜見色。世俗正見於境如晴夜見色。學見於境如霠晝見色。無學見於境如晴晝見色。

云何為智。答五識相應慧除無漏忍。餘意識相應慧。此中五識相應慧有三種。一善。二染污。三無覆無記。善者謂唯生得善。染污者。謂唯修所斷貪瞋癡相應。無覆無記者。謂異熟生。亦有少分威儀路工巧處及通果心俱生。餘意識相應慧亦有三種。一善二染污三無覆無記。善有二種。一有漏。二無漏。有漏善有三種。一加行得。二離染得。三生得。加行得者謂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聞所成慧者。謂於文義如理抉擇。思所成慧者。謂不淨觀持息念。及念住等。修所成慧者。謂暖頂忍世第一法。現觀邊世俗智。無量解脫勝處遍處等。離染得者。謂靜慮無量無色解脫勝處遍處等。生得者。謂生彼地法爾所得善。無漏有二種。一學二無學。學謂學八智。無學謂盡智無生智。無學正見智。染污者。謂見修所斷煩惱隨煩惱相應。無覆無記者。謂異熟生威儀路工巧處通果心俱生。

云何為慧。答六識相應慧。此有三種。謂善染污無覆無記。廣如前說。有差別者。無漏八忍亦是慧攝。擇法通故。一切心俱皆得有慧。已說見智慧三種自性。復應分別此三雜不雜相。諸見是智耶。答應作四句。見與智自性互有廣狹故。有見非智。謂眼根及無漏忍。問何故眼根不名為智。答眼根是色。智非色故。復次眼根不相應。無所依。無所緣。無行相。無警覺。智不爾故。問何故無漏忍非智耶。答以無漏忍於所觀諦。雖忍而未決。雖觀而未審。雖尋求而未究竟。雖伺察而未了知。雖現觀而未重審。唯作功用加行不息。故不名智。復次決定義是智義。忍與所斷疑得俱生。於所見境未極決定。故不名智。尊者世友作如是說。忍於聖諦雖正堪忍。而未審知故不名智。大德說曰。見事究竟乃立智名。非初忍時見事究竟。故無漏忍雖不名智而實是智。霧尊者曰。重觀名智。從無始來於四聖諦。未有一念聖慧曾觀。忍起創觀故未名智。五識俱慧雖於所緣不能重觀。而色等境從無始來。已起無量有漏慧觀。依種類說既名重觀。故亦名智。餘有漏智不重緣者。准此應知。不應為難。

有智非見。謂五識身相應慧盡無生智。除五見及世俗正見。餘意識相應有漏慧。問何故五識身相應慧非見耶。答行相勐利深入所緣說名為見。五識身相應慧行相不勐利。不能深入所緣。故不名見。復次見能分別。彼慧不能分別故。見能緣自相共相。彼慧唯能緣自相故。見能緣三世及無為。彼慧唯能緣現在故。見能數數取境。彼慧唯能一剎那取境故。見於所緣籌量觀察。彼慧不爾。由如是等種種因緣。五識身相應慧不名為見。問盡智無生智何故非見耶。答此二智行相不勐利故。不深入所緣故。復次見作功用加行不息。二智不爾。如安住鳥故不名見。復次尋求伺察說名為見。二智不爾。故不名見。由此尊者妙音說曰。盡無生智所作已辦。更無勝事而可追求。故不名見。有作是說。諸無漏慧總有二種。一能對治惡見。二能對治無知。能對治惡見者名見。盡無生智唯能對治無知。故不名見。復有說者。諸無漏慧總有三種。一唯能對治惡見。二唯能對治無知。三能對治惡見無知。唯能對治惡見者。是見非智。謂現觀邊無漏忍。唯能對治無知者。是智非見。謂盡智無生智。能俱對治者。是智亦是見。謂餘無漏慧。尊者世友作如是說。推度名見。盡無生智所作究竟。不復推度故不名見。復作是說尋求名見。盡無生智所作已辦。不復尋求故不名見。復作是說。若盡無生智是見性者。諸阿羅漢唯應成就九無學支。除正智支。然世尊說。諸阿羅漢成就十無學支故。盡無生智非見。問如世俗正見學見無學見。雖亦是智而名為見。若盡無生智雖亦是見。而名為智。斯有何失。答如初修習加行觀時。世俗正見雖具智見性。而立正見支非正智支。已入學位諸學八智。雖具智見性。而立正見支非正智支。已至無學位無學正見。雖具智見性而立正見支非正智支。若盡智無生智亦具智見性者。亦應立正見支非正智支。是則諸阿羅漢。唯應成就九無學支。如是便違世尊所說。諸阿羅漢成就十支。大德說曰。盡無生智定是見性決度性故。問若爾。阿羅漢應唯成就九支。答二支唯無學地有。謂正解脫正智。八支通學無學地有。謂餘八支。盡無生智雖亦是見。而所作事已得究竟。異前學位。故別立支不應為難。評曰。應作是說。盡無生智是智非見。所作已辦。於四聖諦不復推求加行息故。除五見及世俗正見。餘意識相應有漏慧者。此有二種。一染污。二無覆無記。染污者。謂貪瞋慢疑。及不共無明相應慧。無覆無記者。謂異熟生威儀路工巧處通果心俱生慧。問何故意地貪等相應慧非見耶。答彼慧行相不勐利故。不能深入所緣境故。復次彼二煩惱所覆損故。二煩惱者。謂貪瞋慢疑隨一。及彼相應無明。問若爾。不共無明相應慧應是見。唯一煩惱相應起故。答彼無明有二種。一見所斷不共無明。覆障尤重過二煩惱。二修所斷不共無明。與自力起纏垢相應。彼獨立故。能覆損慧如貪瞋等故。彼相應慧如貪等相應亦不名見。問何故無覆無記慧非見耶。答彼慧行相不勐利故。不能深入所緣境故。復次彼慧勢力極羸劣故不名為見。要有勢力於境堅強方名見故。問諸異熟生威儀路慧勢力羸劣於理可爾。工巧處慧及通果心相應之慧。勢力強盛寧非見耶。答工巧處慧雖有勢力最強盛者。如毘濕縛羯磨天等彼所造作如願智生。而為邪命所覆損故不名為見。謂工巧事皆欲活命為因起故。雖工巧處心心所法現在前時是不染污。而為邪命力所引生故。說彼由邪命覆損即是為貪所覆損義。設不為貪所覆損者。勢力浮淺行相劣鈍。於所緣境不能深入。故不名見。復次二巧處慧如疑而轉。於所緣境不能決定。所以者何。雖極巧者作工巧事。若為他人之所彈斥便猶豫故。諸通果慧於所緣境亦不勐利。不能深入所緣境故。但由前定勢力所引任運轉故。於所緣境不推求故不名為見。復次諸通果慧由先串習。所變化事為因引生。如習工巧故不名見。復次異熟生等四無記慧皆勢力劣。如不成善不成染污。故不成見。有見亦智。謂五見世俗正見。除無漏忍及盡無生智。餘無漏慧即學八智。及無學正見此無漏慧。及前五見世俗正見。皆具見智二種相故第三句攝。

有非見非智謂除前相。相謂所名。若法是前三句所表皆名為相。除此餘法為第四句。是第四句所表之法。此復是何。謂色蘊中除眼餘色。於行蘊中除慧餘行。及三蘊全並無為法為第四句。

諸見是慧耶。答應作四句。見與慧自性互有廣狹故。有見非慧謂眼根能觀視故。色自性故。有慧非見。謂五識身相應慧盡無生智。除五見及世俗正見。餘意識相應有漏慧。擇法性故。非推度故。廣說如前有見亦慧。謂除盡無生智餘無漏慧。及五見世俗正見。即無漏忍學八智及無學正見等。能推度故。擇法性故。具二種相。有非見非慧。謂除前相。相謂所名。如前廣說。諸智是慧耶。答諸智皆是慧。能審決者皆擇法故。有慧非智。謂無漏忍創觀諦境未審決故。

見攝智智攝見耶。乃至廣說。此中有二種四句。一種二句准前問定應知其相。

諸成就見彼智耶乃至廣說。此中見智慧三。若成就一必有餘二。是故皆作如是句答。問誰成就見智慧耶。答一切有情。此即總說然有多少。謂斷善根者。成就三界見所斷見智慧。成就三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欲界無覆無記智慧。不斷善根未得色界善心者。成就三界見所斷見智慧。成就三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欲界善見智慧。成就欲界無覆無記智慧。已得色界善心未離欲染者。成就三界見所斷見智慧。成就三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成就欲界無覆無記智慧。已離欲染未得無色界善心者。若生欲界成就色無色界見所斷見智慧。成就色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若生色界不成就欲界善見智慧。成就餘如生欲界說。已得無色界善心。未離色染者。若生欲界成就色無色界見所斷見智慧。成就色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三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若生色界不成就欲界善見智慧。成就餘如生欲界說。已離色染生欲界者。成就無色界見所斷見智慧。成就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三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若生色界不成就欲界善見智慧。成就餘如生欲界說若生無色界不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及不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若異熟生心現在前。則成就無色界無覆無記智慧。若異熟生心不現在前。則亦不成就無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餘如生欲界說。異生如是。

若聖者。隨信隨法行苦智未已生。未離欲染者。成就三界見所斷見智慧。成就三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成就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慧。即彼已離欲染未離色染者。成就色無色界見所斷見智慧。成就色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未得無色界善心者。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已得無色界善心者。成就三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慧。即彼已離色染者。成就無色界見所斷見智慧。成就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三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慧。苦智已生集智未已生未離欲染者。成就三界見集滅道見智慧。成就三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成就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即彼已離欲染未離色染者。成就色無色界見集滅道所斷見智慧。成就色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未得無色界善心者。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已得無色界善心者。成就三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即彼已離色染者。成就無色界見集滅道所斷見智慧。成就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三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集智已生滅智未已生未離欲染者。成就三界見滅道所斷見智慧。成就三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成就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即彼已離欲染。

未離色染。成就色無色界見滅道所斷見智慧。成就色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未得無色界善心者。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已得無色界善心者。成就三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滅智已生道智未已生未離欲染者。成就三界見道所斷見智慧。成就三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成就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即彼已離欲染未離色染者。成就色無色界見道所斷見智慧成就色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未得無色界善心者。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已得無色界善心者。成就三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即彼已離色染。成就無色界見道所斷見智慧。成就無色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三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

信勝解見至未離欲染者。成就三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成就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即彼已離欲染。未得無色界善心者若生欲界。成就色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若生色界不成就欲界善見智慧。成就餘如生欲界說。即彼已得無色界善心。未離色染者若生欲界。成就色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三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若生色界不成就欲界善見智慧。成就餘如生欲界說。即彼已離色染。若生欲界。成就無色界修所斷染污智慧。成就三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若生色界不成就欲界善見智慧。成就餘如生欲界說。若生無色界不成就欲色界善見智慧及不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若異熟生心現在前。則成就無色界無覆無記智慧。若異熟生心不現在前。則亦不成就無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餘如生欲界說。阿羅漢若生欲界。成就三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若生色界成就色無色界善見智慧。成就欲色界無覆無記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若生無色界異熟生心不現在前。成就無色界善見智慧。成就無漏見智慧。若異熟生心現在前。亦成就無色界無覆無記智慧。

諸見已斷已遍知彼智耶。答如是設智已斷已遍知彼見耶。答如是。諸見已斷已遍知彼慧耶。答如是設。慧已斷已遍知彼見耶。答如是。諸智已斷已遍知彼慧耶。答如是。設慧已斷已遍知彼智耶。答如是。所以者何。見智慧三斷遍知位皆相似故。問誰於見智慧已斷已遍知。答諸阿羅漢此說究竟斷遍知者。有學異生多少不定。謂阿羅漢三界。見智慧皆已斷已遍知。諸不還者。若已離無所有處染。三界見所斷見智慧。及八地修所斷見智慧已斷已遍知。乃至若未離初靜慮染。三界見所斷見智慧。及欲界修所斷見智慧。已斷已遍知。諸一來預流者。三界見所斷見智慧已斷已遍知。隨信隨法行若滅智已生道智未已生。三界見苦集滅所斷見智慧。已斷已遍知。若集智已生滅智未已生。三界見苦集所斷見智慧。已斷已遍知。若苦智已生集智未已生。三界見苦所斷見智慧。已斷已遍知。聖者如是。若諸異生已離無所有處染。八地見修所斷見智慧。已斷已遍知。乃至已離欲界染未離初靜慮染。一地見修所斷見智慧。已斷已遍知。是名見智慧三。問定攝成就斷五門分別。

諸正見是擇法覺支耶。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前論是此所依根本。謂前作是說。云何為見。云何為智。云何為慧。雖作是說而未分別正見正智。與擇法覺支互有廣狹。今欲分別故作斯論。然今於此阿毘達磨發智論中有決定相。若覺支後分別道支則道支唯無漏。以七覺支唯無漏故。若覺支前分別道支。則道支通有漏無漏。此中覺支前分別道支故。應知道支通有漏無漏。是謂此處略毘婆沙。諸有智者應隨分別。

諸正見是擇法覺支耶。答應作四句。正見與擇法覺支互有廣狹故。有正見非擇法覺支謂世俗正見以諸覺支助如實覺唯無漏故。有擇法覺支非正見。謂盡無生智非見性故。有正見亦擇法覺支。謂除盡無生智餘無漏慧即現觀邊八忍。及學八智無學正見。如是三種具二相故。有非正見亦非擇法覺支。謂除前相。相謂所名如前廣說。此復是何。謂行蘊中除意識相應善慧。諸餘行蘊及四蘊全並無為法作第四句。諸正智是擇法覺支耶。答應作四句。正智與擇法覺支亦互有廣狹故。有正智非擇法覺支謂世俗正智彼無覺支相故。有擇法覺支非正智。謂無漏忍彼無智相故。有正智亦擇法覺支。謂除無漏忍餘無漏慧。即學八智及盡無生智無學正見具二相故。有非正智亦非擇法覺支。謂除前相。相謂所名如前廣說。此復是何。謂行蘊中除六識相應善慧。諸餘行蘊。及四蘊全並無為法作第四句。問何故此中唯說正見正智與擇法覺支互有廣狹。不說餘道支與餘覺支互有廣狹耶。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復次此中亦應說諸是正勤。亦是精進覺支耶。答諸是精進覺支亦是正勤有是正勤非精進覺支。謂世俗正精進乃至諸是正定亦是定覺支耶。答諸是定覺支亦是正定。有是正定非定覺支。謂世俗正定。應作是說而不說者。應知此中是有餘說。復次此中所說現始現終略去中間。故作是說。始謂正見終謂正智。如現始終初入已度。方便究竟應知亦爾。復次若法相對滿四句者此中說之。若法相對唯有順後句者此中不說。復次此智蘊中若法是見智慧自性者。則分別之是智類故。精進念定非智類故此中不說。七覺支八道支一一現在前時幾覺支幾道支現在前耶。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說。諸心所法次第而生。非一時生。如譬喻者。大德亦說。諸心所法次第而生。非一時生。如多商侶過一狹路。要一一過非二非多。諸心所法亦復如是。一一各別生相所生。必無一時和合生義。問彼依何量作如是說。答依至教量。謂契經說。若於爾時心沉恐沉。修三覺支名非時修。謂輕安定舍。修三覺支名是時修。謂擇法精進喜。若於爾時心掉恐掉。修三覺支名非時修。謂擇法精進喜。修三覺支名是時修。謂輕安定舍。彼作是說。覺支既有時非時修。故知心所次第而生。非一時起。又餘經說。舍利子言。我於七覺支定能隨意自在住。謂我欲於此覺支定日初分住。即便能住。若我欲於此覺支定日中分住。即便能住。若我欲於此覺支定日後分住。即便能住。彼作是說。既舍利子於七覺支隨所欲住。故知心所次第而生。非一時起其理決定。為遮彼意顯諸心所有一時生故作斯論。問若諸心所有一時生。云何通彼所引契經。答前契經說。時非時修三覺支者。乃證心所非要次第一一而生。說三覺支一時修故。證諸心所有俱時生。問若諸覺支隨所依地。或六或七一時而生。何故經說時非時修各唯三種。答依止觀品覺支勢用有增減故作如是說。謂三覺支是奢摩他品。三覺支是毘缽舍那品。若奢摩他品覺支增時令心沉下。爾時應修觀品覺支策心令舉。而修止品故說非時。若毘缽舍那品覺支增時令心浮舉。爾時應修止品覺支抑心令下。而修觀品故說非時。雖諸覺支一時而起。而用有增減故唯說三。復次入聖道時依止觀品。有差別故作如是說。謂若依奢摩他品覺支入聖道者。應修止品覺支抑心令下。而修觀品故說非時。若依毘缽舍那品覺支入聖道者。應修觀品覺支策心令舉。而修止品故說非時。有餘師說。與上相違。謂若依奢摩他品覺支入聖道者。心多沉下。應修觀品覺支策心令舉。而修止品故說非時。若依毘缽舍那品覺支入聖道者。心多浮舉。應修止品覺支抑心令下。而修觀品故說非時。雖諸覺支體俱時起。而彼作用有增減時。故經所說不違俱起。但違次第一一而生。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九十五

 

上篇: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下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瑜伽師地論(100卷)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

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眾事分阿毗曇論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

鞞婆沙論

鞞婆沙論卷第一 阿羅漢尸陀槃尼撰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

施設論

施設論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傳梵大師...

佛說馬有三相經

佛說馬有三相經(出雜阿含別譯) 後漢沙門支曜譯 聞如是...

五方便念佛門

五方便念佛門 天台智者大師撰 一凝心禪、二制心禪、三...

佛說阿鳩留經

佛說阿鳩留經 僧祐錄雲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聞如是:...

佛說四人出現世間經

佛說四人出現世間經 宋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佛說解憂經

佛說解憂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鴻臚卿傳教大師臣法...

佛說菩薩修行經

佛說菩薩修行經(亦名威施長者問觀身行經) 西晉河內沙...

明覺禪師語錄

明覺禪師語錄卷第一 參學小師惟蓋竺編 住蘇州洞庭翠峯...

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

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 大唐沙門釋義淨奉 詔譯 如是我...

【註音版】佛說羅雲忍辱經

佛說羅雲忍辱經...

【佛教詞典】諸聖神通不能轉業

【諸聖神通不能轉業】 p1360 瑜伽九十八卷七頁云:又諸...

【佛教詞典】深經

宣說諸法實相甚深妙理之大乘經典的通稱。...

墮胎的現報錄

妙霞居士是洛陽市伊川縣人,從學校畢業後,被分配在糧...

大安法師:佛弟子是否不應該做占卜預測等事

問: 我認為佛教四眾弟子,無論出家在家者,都不應做...

管好心靈才能管好一切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而是心動 禪宗智慧為什麼對管理...

平常顛顛倒倒,臨終很難有正念

諸位!你要知道,你臨終要能夠不隨境轉,你 平常就要訓...

檢討「習慣」和「願」是否相應

檢討自己的習慣和願是否相應 我們平常不知不覺中,都在...

吾人現前一念心性,覓之了不可得

吾人現前一念心性,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現在無際,覓...

培養說話的技巧

將我們的舌頭視為僕人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們是主宰舌頭...

凡夫性情不定,遇正則正遇邪則邪

不定性者,除正邪外所餘有情,遇聖入聖遇邪入邪,名不...

淨土法門的難信與仰信

淨土法門就由於這樣的至簡至易、至頓至圓,又是從佛的...

常常做同樣的夢,是怎麼回事

問: 我學佛有多少年,修淨土法門念佛,但是我很奇怪,...

淨慧長老的生平事蹟

淨慧長老,俗姓黃,1933年古曆8月27日出生於湖北新洲,...

成佛之道有兩個選擇

在《法華經》,佛陀說,生死凡夫就像一個乞丐,在三界...

【視頻】《佛說謗佛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謗佛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普賢行願品》五台山普壽寺

《普賢行願品》五台山普壽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