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七十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四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結蘊第二中十門納息第四之四

問云何建立內處外處。為依於法為依於我。設爾何失。二俱有過。所以者何。若依於法法無作用。於無作用一切法中。云何建立內處外處。若依於我我實性無。如何依我立內外處。答唯依法立然非一切。謂六識身是染淨法所依止處。若與六識作所依者名為內處。作所緣者名為外處。故依法立內外處名。復次若法是根立為內處。若法是根義立為外處。復次若法是有境立為內處。若法是境立為外處。有說。依我立內外處。我即是心。我執依故。於此心上假立我名。如契經說。

 由善調伏我  智者得生天
 應善調伏心  心調能引樂

既善調心即善調我。故知心上假立我名。此我所依立為內處。我所緣者立為外處。然內外名非圓成實。謂於我是內者於他名外。於我是外者於他名內故。而且依一立內外非名非不決定。

如契經說。汝等苾芻。於內六處應如實知。問於外六處亦應如實知。何故世尊唯勸知內處。答世尊欲令諸弟子輩多於內門修靜慮故。如契經說。汝等苾芻。應觀內根不應緣外。復次世尊欲令諸弟子輩內修靜慮無所增益。如契經說。汝等苾芻。應內修定勿妄增益常樂我淨。汝等苾芻應內修定如實觀察。諸行無常苦空非我因集生緣。由此八種聖慧行相。於一切時應觀諸有。復次世尊欲令諸弟子輩於內修習不共靜慮。如世尊說。汝等苾芻。應內修定不應修習諸共靜慮。謂麁苦障靜妙離觀。汝等苾芻應內修定。謂應修習不共靜慮觀察諸有。如病如癰如箭惱害。無常有苦是空非我。由此八種勝尋思杖。能遍摧伏一切有生。復次此契經中。唯勤觀察內六處者以內是外所依止故亦勸觀彼。所以者何。以有我故便有我所。有我見故有我所見。有五我見故有十五我所見。有我執故有我所執。有我癡故有我所癡。有我愛故有我所愛。為養內我求外資具。復次世尊欲令諸弟子等先於內法修念住故。謂修行者先緣內法修習念住。既成滿已方緣於外。由如是等種種因緣。是故世尊唯勸知內。

如契經說有六內處。契經復說有六觸處。問此二六處有何差別。或有說者。此二無別。所以者何。六內處即六觸處。六觸處即六內處。聲雖有異而義無別。復有說者。亦有差別。謂名即差別名內六處名六觸處故。復次諸同分者名六觸處。彼同分者名六內處。復次諸可生法名六觸處。不可生法名六內處。復次有業用者名六觸處。無業用者名六內處。若作是說。諸現在者名六觸處。過去未來者名六內處。復次諸已生者名六觸處。未已生者名六內處。若作是說。過去現在名六觸處。未來名六內處。復次心心所法正依住者名六觸處。心心所法不正依住。唯空轉者名六內處。復次眼等六處作觸所依義名六觸處。作餘心心所法所依義名六內處。脇尊者言。眼等六處自性名內六處。若有所作名六觸處。如苾芻缽。若說自性但名為缽。苾芻用時名苾芻缽。尊者望滿作如是言。眼等六處自體名內六處。若與觸作所依名六觸處。如鐵酥缽。若說自體但名鐵缽。若盛酥時名鐵酥缽。問眼等六處亦為受等之所依止。何故但名觸處不名受等處耶。答亦應說受等處而不作是說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契經舉勝兼顯劣者。謂於一切心心所中。觸最為勝。若說觸處當知兼顯名受等處。復次心心所法以觸為命。觸所住持觸所引發。由觸力故能現在前。故名觸處。謂心心所於境流散。由觸攝持令得和合。又若無觸諸心心所應如死尸不能觸對自所緣境。皆由觸力有觸境用。如有命根身能覺觸。是故眼等但名觸處。如契經說。六內處名此岸六外處名彼岸。問六內外處與此彼岸。有何相似而作是說。答與心心所作所依緣。有近有遠似此彼岸故作是說。如河兩岸。近者名此遠者名彼。如是六處與心心所。作所依者近故如此岸。作所緣者遠故如彼岸。復次是心心所初入已渡如此彼岸故作是說。如諸有情。初入河處名為此岸。已渡河處名為彼岸。如是與心心所法作所依者。如初入故名此岸。作所緣者如已度故名彼岸。故內外處名此彼岸。復次契經中說。寂滅涅槃名為彼岸。涅槃唯是外處所攝既名彼岸。故內六處得此岸名。如契經說。薩迦耶是此岸。薩迦耶滅是彼岸。薩迦耶者即是生死。於生死中六內處勝故。六內處得此岸名。既六內處名為此岸故。六外處得彼岸名。問此中何法如河。而說六內外處如此彼岸耶。答心心所法如河故。內外處如此彼岸。如有瀑河漂此彼岸。情非情物同趣大海。心心所法亦復如是。漂內外處所攝有情。同趣生老病死大海。問於此河中誰為船栰。答八支聖道如有船栰。百千眾生之所依止。從河此岸渡至彼岸隨意游適。如是無量無邊有情依止聖道。從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自在游賞故。八聖道猶如船栰。

如契經說。有八勝處有十遍處。問彼八與十既亦名處。何故但有十二處耶。答彼八與十皆攝在此十二處中。謂彼自性俱有相應即此意處法處攝故。

如契經說。有四無色處。謂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問何故世尊於四無色以處聲說。答為破外道解脫執故。謂諸外道執四無色為四涅槃。一執空無邊處名無身涅槃。二執識無邊處名無邊意涅槃。三執無所有處名淨聚涅槃。四執非想非非想處名世間窣堵波涅槃。為破如是外道涅槃執故。說四無色名為生處非真解脫。真解脫者乃名涅槃。

如契經說。復有二處。一無想有情處。二非想非非想處。問何故世尊說此二處。答為破外道解脫想故。謂諸外道於此二處起解脫想。為破彼想佛說此二名為生處非真解脫。復次為破外道不還想故。謂諸外道於此二處起不還想。為破彼想佛說此二名退還處。謂彼處沒退還諸界諸趣諸生。流轉生死無息期故。復次為破外道不散想故。謂諸外道執此二處是真解脫不復散壞。為破彼執佛說此二是散壞處。謂從彼歿散向諸界諸趣諸生。流轉生死無息期故。若從無想有情天歿決定散墮欲界受生。若從非想非非想歿。非聖散墮下地受生。復次觀此二處壽量長遠。諸外道等執為解脫。唯諸異生所受生處壽量長遠。無有過於無想天者。謂彼壽量五百大劫。一切有情所受生處。壽量長遠無過非想非非想處。謂彼壽量八萬大劫。為遣外道此解脫執佛說此二名為生處非真解脫。復次佛於餘處以二名說。一名有情居。二名為識住。於此二處亦二名說。一名有情居。二名為處。故於此二以處聲說。謂受生處。復次佛說諸識住定是有情居。有有情居而非識住。謂此二處顯非無此故說處名。即是有情所居處義。

如契經說。尊者舍利子往詣佛所作如是言。大德世尊。施設諸處為無有上。謂十二處。攝一切法。此是世尊無餘智見過此更無所知見法。若有沙門婆羅門等。覺所知法過世尊者無餘是處。問尊者舍利子如何能知此十二處攝一切法。而讚佛言施設諸處為無有上。答由教故知。謂舍利子得四證淨於佛所說決定信受。曾聞世尊說十二處攝一切法。由此故知。問尊者舍利子於十二處唯有教智無證智耶。答亦有證智。謂舍利子於十二處亦能一一無倒證知。問佛舍利子於十二處。俱能一一無倒證知。佛舍利子有何差別。答佛能於此十二處法。一一證知自相共相。尊者舍利子於此十二處法。唯能一一證知共相。於彼自相未能一一如實證知。謂有無量諸處差別。皆攝入此十二處中。而舍利子須他顯示乃能知故。復次尊者舍利子於十二處一一證知由他教引。佛於十二處一一證知皆能自覺不由他教。

復次佛於十二處。具一切智一切種智。尊者舍利子於十二處唯有一切智。無一切種智。復次佛於十二處不依六識而能證知唯有爾所。尊者舍利子於十二處。要依六識方能證知唯有爾所。謂舍利子作是念言。一切識身唯有六種識身定有所依所緣。此所依緣定有十二。故十二處不增不減。

復次尊者舍利子雖於十二處一一證知。而要先思惟佛所說法。謂佛先說十二處名。後隨此名一一分別。世尊分別十一處已。時舍利子作是念言。前十一處所不攝法必應攝在最後法處。故作是說大德世尊。施設諸處為無有上。謂十二處攝一切法。世尊證知十二處相。不由思惟他所說教故。舍利子雖能證知十二處相。而與佛智極有差別。是故號佛為無上尊。

五蘊者謂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問何故作此論。答為廣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中說。有五蘊色乃至識。雖作是說而不廣釋。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不說者今欲說之故作斯論。

問色蘊云何。答如契經說。諸所有色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餘經復說。云何色蘊。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色蘊。乃至識蘊廣說亦爾。阿毘達磨作是說言。云何色蘊。謂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是名色蘊。問此三處說義有何異。答各為遮止他宗所說。問如契經說。諸所有色。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此為遮止何宗所說。答此為遮止覺天等說。謂佛觀察未來世中。有覺天等當作是說。四大種外無別所造。為遮彼意故作是說。諸所有色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顯離大種有所造色。問餘經復說。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乃至廣說。此為遮止何宗所說。答此為遮止外道所說。謂佛在世有出家外道名為杖髻。撥無過去未來。為遮彼意故世尊說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乃至廣說。顯有過去未來色等。問阿毘達磨作如是言。云何色蘊謂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此為遮止何宗所說。答此為遮止譬喻者說。謂譬喻者撥無法處所攝諸色故。此尊者法救亦言。諸所有色皆五識身所依所緣。如何是色非五識身所依所緣。為遮彼意故作是說。云何色蘊。謂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問若法處所攝諸色是實有者。尊者法救所說當云何通。答不必須通非三藏故。若必須通當正彼說。諸所有色皆五識所依。及六識所緣法處所攝色。雖非五識所依所緣。而是意識所緣色攝。復次法處所攝色依四大種而得生。故從所依說在身識所緣中。故彼尊者說亦無失。

問受蘊云何。答六受身。謂眼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生受。契經及阿毘達磨皆作是說。問想蘊云何。答六想身謂眼觸所生想。乃至意觸所生想。契經及阿毘達磨皆作是說。問行蘊云何。答契經說此是六思身。謂眼觸所生思。乃至意觸所生思。阿毘達磨說此行蘊。略有二種。謂相應行不相應行。乃至廣說。問世尊何故於相應不相應行蘊中。偏說思為行蘊非餘行耶。答思於施設行蘊法中最為上首。思能導引攝養諸行故佛偏說。如愛施設集諦法中最為上首。愛能導引攝養諸集故佛偏說。復次造作有為故名為行。思是造性餘法不爾。故佛偏說思為行蘊。

問識蘊云何。答六識身。謂眼識乃至意識。契經及阿毘達磨皆作是說。如是名為諸蘊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

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蘊蘊是何義。答聚義是蘊義。合義是蘊義。積義是蘊義。略義是蘊義。若世施設即蘊施設。若多增語即蘊增語。聚義是蘊義者。謂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廣說乃至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總為一聚立為色蘊。乃至識蘊聚義亦爾。合義是蘊義者。謂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廣說乃至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總為一合立為色蘊。乃至識蘊合義亦爾。積義是蘊義者。如種種物總為一積名雜物蘊。如是諸色總為一積立為色蘊。乃至識蘊積義亦爾。略義是蘊義者。謂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廣說乃至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總略一處立為色蘊。乃至識蘊略義亦爾。問過去未來現在諸色可略聚耶。答雖不可略聚其體。而可得略聚其名。乃至識蘊應知亦爾。問若爾無為亦應立蘊。諸無為名可略聚故。答諸有為法有作用故有略聚義。雖體有時不可略聚者。而略聚其名立色等蘊。諸無為法無作用故無略聚義。雖可略聚其名。而不可立為蘊。若世施設即蘊施設者。謂色蘊可施設有三世。乃至識蘊亦可施設有三世故。若多增語即蘊增語者。如多財名財蘊。多穀名穀蘊。多軍名軍蘊。雖多人眾不相疊肩。而同一事故名為軍。如是俱胝那庾多等諸極微色。雖相去遠以相同故合立色蘊。乃至識蘊無量剎那雖相去遠。而相同故合立識蘊。問若多增語是蘊增語者。為有一極微名色蘊不。有作是說。非一極微可立色蘊。若立色蘊要多極微。復有說者。一一極微有蘊相故。亦可各別立為色蘊。若一極微無色蘊相。眾多聚集亦應非蘊阿毘達磨諸論師言。若觀假蘊應作是說。一極微是一界一處一蘊少分。若不觀假蘊應作是說。一極微是一界一處一蘊。如人於穀聚上取一粒穀。他人問言汝何所取。彼人若觀穀聚應作是答。我於穀聚取一粒穀。若不觀穀聚應作是答。我今聚穀。乃至識蘊一一剎那問答亦爾。

如是已釋諸蘊總名。今應分別諸蘊次第。問何故世尊先說色蘊。乃至最後說識蘊耶。答隨順文辭詮表相故。

復次隨順說者受者持者次第法故。復次隨順麁細次第法故。謂五蘊內色蘊最麁故佛先說。於四蘊內受蘊最麁故。次色說。問受等四蘊無有方處無形質故。如何可說有麁有細耶。答雖無方處亦無形質。而依行相立麁細名。如世有言。我手足痛。我頭腹痛。我支節痛。痛即是受。以受如色可施設故。於無色蘊說受最麁。於三蘊內想最為麁。女男等想易了知故次受後說。於二蘊內行蘊相麁。貪瞋癡等相易了故次想後說。識蘊最細總取境相難了知故最在後說。

復次從無始來男女於色更相愛樂故先說色。更相愛色由貪受味故次說受。此貪受味由顛倒想故次說想。此顛倒想由煩惱生故次說行。一切煩惱依識而生染污諸識故後說識。復次二種色觀於入佛法為甘露門。謂不淨觀及持息念。故先說色。既觀色已能見受過故次說受見受過已想不顛倒故次說想。想無倒已煩惱不生故次說行。無煩惱故識便清淨故後說識。復次色蘊如器。為無色蘊所依所緣。是故先說。受如飲食是正所貪故次說受。想如助味由顛倒想貪著諸受故次說想。行如廚人諸煩惱業能有造作故次說行。識如食者能了別境故後說識。復次依界地故說五先後。謂欲界中有諸妙欲色相顯了故先說色。諸靜慮中有喜樂等受相顯了故次說受。前三無色取空等相想顯了故次說想。有頂地中思最為勝行相顯了故次說行。色等四種即四識住。識是能依故最後說問五蘊有為皆應名行。何緣於一獨立行名。答如十八界雖皆是法。而但於一立法界名。廣說乃至三寶三歸雖皆是法而但立一法寶法歸。如是五蘊雖皆是行。而但於一立行蘊名亦無有過。復次行蘊有一名。餘蘊有二名。一名者。謂共名。謂五種蘊皆是行故。二名者謂共不共名。共名如前。不共名者。謂餘四蘊欲令易了顯不共名。行蘊更無不共名故。但顯共名故名行蘊。復次生一切行生相唯在此蘊攝故獨名行蘊。復次四有為相是一切行印封幖幟。簡別有為異無為故。彼相唯在此蘊攝故獨名行蘊。復次名句文身詮表顯示諸行性相作用差別令易解了。彼三唯在此蘊攝故獨名行蘊。復次覺一切行皆空非我空解脫門。此蘊攝故獨名行蘊。問能執諸行為我我所。薩迦耶見亦此蘊攝。如何此蘊不名我蘊。答薩迦耶見是虛妄執。不稱諸行實相而解。是故此蘊不立我名。空解脫門覺行實相。是故此蘊依彼名行。復次分別諸行自相共相。安立諸行自相共相。破自性愚及所緣愚。於一切行不增不減。如實解慧唯此蘊攝故名行蘊。餘蘊不爾故別立名。復次此攝多行故名行蘊攝。多行者謂此蘊中有相應不相應行。有所依無所依。有所緣無所緣行。有行相無行相行。有警覺無警覺行。餘蘊不爾故立別名。復次行謂造作。有為法中能造作者思最為勝。思但攝在此行蘊中。故此行蘊獨名為行。

問大地法等諸心所中。何故別立受想為蘊。餘心所法不別立耶。脇尊者言。唯佛通達諸法性相作用差別。若法堪任獨立蘊者便獨立蘊。若不堪任獨立蘊者便共立蘊故不應責。

復次。世尊欲以異相異文莊嚴於義。故作是說。謂佛若以異相異文莊嚴於義則受化者欣樂受持不生厭倦。復次世尊欲現二門二略二階二隥二炬二明二光二影故作是說。謂如受想各別立蘊。餘心所法亦應別立。如餘心所合立行蘊。受想亦應合立為蘊。如是則應蘊有無量。或但有三以現二門乃至二影故。蘊有五不減不增。復次世尊欲顯二門法要。是故別立受想為蘊。謂諸心所有是根性有非根性。若說受別立蘊當知已說是根心所。若說想別立蘊當知已說非根心所。如根性非根性。明性非明性。現見性非現見性。喜觀性非憙觀性。妙性非妙性。勝性非勝性。有勢力性無勢力性。增上性非增上性應知亦爾。復次受想二法二界所顯故別立蘊。謂受蘊色界所顯。喜樂等受色界增故。想蘊無色界所顯空識等想無色界增故。復次由二法故。諸瑜伽師於二界勞倦故別立蘊。謂受力故諸瑜伽師於色界勞倦。想力故諸瑜伽師於無色界勞倦。復次諸有情類。耽著樂受執顛倒想。生死輪迴受諸劇苦。欲令了知此二過患故別立蘊。復次受想二法為因發起二諍根本。勝餘法故別立為蘊。謂受能發起愛諍根本。想能發起見諍根本。如能發起二諍根本。如是能發起二雜染二邊二箭二戲論二我所應知亦爾。復次受想二法別立識住故獨立蘊。餘心所法總立識住故共立蘊。復次諸瑜伽師厭惡受想。入滅盡定故別立蘊如施設論說。云何加行得滅盡定。以何方便起滅盡定。謂初修業者。於一切行不作功用。亦不思惟但作是念。誰未生故受想得生。誰已生故受想便滅。作是念已能如實知。滅定未生故受想得生。若滅定生受想便滅。知已厭離受想二法。乃至不生得滅盡定。由如是等種種因緣。別立受想各為一蘊。

問無為何故不立蘊耶。答無蘊相故不立為蘊。謂蘊是聚積相。無為無此相故不立為蘊。復次無為是蘊究竟滅處故不立蘊。如瓶衣等究竟滅處非瓶衣等。復次諸有為法生滅相應。有因有緣得有為相可立為蘊。諸無為法生滅不相應。無因無緣不得有為相故不立蘊。復次諸有為法屬因屬緣因緣和合可立為蘊。諸無為法與此相違故不立蘊。復次諸有為法為生所起。為老所衰。為無常所滅。可立為蘊。諸無為法與此相違故不立蘊。復次諸有為法流行於世。取果與果有諸作用。能了所緣可立為蘊。諸無為法與此相違故不立蘊。復次諸有為法墮在三世。與苦相應有前後際。有下中上可立為蘊。諸無為法與此相違故不立蘊。復次諸無為法無五蘊相。不可立在此五蘊中。亦不可立為第六蘊。無聚積等諸蘊相故。復次蘊是作相。諸無為法無有作相故不立蘊。復次蘊從他生。諸無為法不從他生故不立蘊。由如是等種種因緣無為非蘊。

如契經說。有五種功德蘊。謂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知見蘊。問蘊應有十。如何說五。答彼戒等蘊皆攝在此色等五中故蘊唯五。如契經說。尊者阿難告諸苾芻作如是語。我親從佛邊受八萬法蘊。從諸苾芻所傳受得二千。問世尊既說眾多法蘊。如何但說有色等五。答彼多法蘊皆攝在此色等五中故蘊唯五。問彼諸法蘊是何蘊攝。有作是說。一切法蘊語為自性。彼說攝在此色蘊中。有餘師說。一切法蘊名為自性。彼說攝在此行蘊中。是故世尊唯說五蘊。

問一一法蘊其量云何。有作是說有法蘊論六千頌成。一一法蘊各如彼量。復有說者。如世尊說。蘊處界食緣起諦寶。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如是等類一一法門各一法蘊。不可定說有爾所頌。尊者妙音作如是說。一一法蘊有五十萬五千五百五十頌文。有餘師說。一一法蘊有十五萬五千五百五十頌文。有餘復言。一一法蘊唯有一萬五千五百五十頌文。評曰彼皆不應作如是說。應作是說。受化有情有八萬行。為對治彼八萬行故。世尊為說八萬法蘊。彼諸有情依佛所說八萬法蘊入佛法中。作所應作各得究竟。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四

 

上篇: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下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佛說法滅盡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拘夷那竭國如來三月當般涅槃與諸比丘...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伽陀國波沙山(孤絕山也)過去諸...

【註音版】楞嚴經四種決定清淨明誨

(印光大師校印本)...

【註音版】佛說出家功德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阿毗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序 釋道安撰 阿毘曇者。秦言大法也。眾...

阿毗曇甘露味論

阿毘曇甘露味論卷上 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譯失三藏名 布...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俱舍論實義疏

俱舍論實義疏卷第一(惣二萬八千偈) 尊者悉地羅末底造...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上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

佛說猘狗經

佛說猘狗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

大方廣師子吼經

大方廣師子吼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聞:...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卷第一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

【註音版】往生論

往生論...

大雲無想經

大雲無想經卷九 盲今已□□□□□□□□□□□□□□...

佛說觀想佛母般若波羅蜜多菩薩經

佛說觀想佛母般若波羅蜜多菩薩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

雜阿含經

雜阿含經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一) 如是...

佛說稻芉經

佛說稻芉經 闕譯附東普錄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

【佛教詞典】唯識真如作意

【唯識真如作意】 p1008 顯揚三卷九頁云:三唯識真如作...

【佛教詞典】無漏緣

謂證得滅諦與道諦所斷之六煩惱緣無漏法。為「有漏緣」...

佛法的修行,要有這九種心

一、信心,要信三寶、信因果,信法的不可思議。 二、因...

聖嚴法師:慈悲沒有敵人

可憐人、同情人、原諒人、愛護人、關懷人等,都可以算...

「如狼守齋」的故事

佛陀一開始用中道的實相,對我們一個煩惱粗重的人來說...

悲智等運 嚴土利生——惟賢法師談「人間佛教」思想

3月2日,中國佛教協會在北京友誼賓館召開了會長擴大會...

憨山大師開悟的經歷

佛言: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即是佛。釋迦牟尼佛在菩...

善業必須要有正確思想來引導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叫做須賴的居士,名叫須賴。這個居...

聖一老和尚親見觀音菩薩現身說法

在亞洲大乘佛教信仰圈中,觀音是最為著名的大菩薩。遇...

觀音菩薩在佛經中的事蹟故事

觀世音。梵語稱阿那婆婁吉低輸,現今在西方極樂世界,...

聖嚴法師《生命的主人》

我們若不透過佛法來認識生命,那麼,生命的事實,只是...

謙下低頭智內蘊,我慢高山人不敬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說文解字》中有講:秋,...

石頭和尚的十味妙藥

雲南昆明華亭寺內,存有一奇特藥方,它是唐朝無際石頭...

成佛的十種廣大行願

如果要成就如來就是佛這樣的功德之門,那你應該怎麼做...

【視頻】《佛說十善業道經》女聲讀誦

《佛說十善業道經》女聲讀誦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聆志居士讀誦

《佛說阿彌陀經》聆志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