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十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十四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雜蘊第一中智納息第二之六

諸過去彼一切盡耶。答應作四句。過去有二種。如前說。盡亦有二種。如過去說。此中俱依二種作論。過去與盡互有廣狹。故作四句。有過去非盡。謂如具壽鄔陀夷言。一切結過去。乃至廣說。過去者是第二過去。非盡者非初盡。佛身現在已斷盡故。有盡非過去。謂如佛言。此聖弟子已盡地獄。已盡傍生。已盡餓鬼。已盡所有險惡趣坑。問此中已盡地獄者。顯聖弟子已盡地獄。已盡傍生者。顯此已盡傍生。已盡餓鬼者。顯此已盡餓鬼。已盡所有險惡趣坑者。顯此更何所盡耶。答即顯上三然前廣後略。前別後總前漸後頓。前分別後不分別。有說。已盡地獄傍生餓鬼者。顯此已盡三惡趣自性。已盡所有險惡趣坑者。顯此已盡彼中有。有說。已盡地獄等者。顯已盡地獄等。已盡所有險惡趣坑者。顯已盡人中扇[打-丁+虎]半擇迦無形二形。彼是人中險惡趣坑故。有說。前顯已盡地獄傍生餓鬼。後顯已盡住不律儀。彼當墮險惡趣坑故有說。前顯已盡地獄傍生餓鬼。後顯已盡造五無間業。彼無間生墮地獄故。有說前顯已盡地獄傍生餓鬼。後顯已盡斷善根者。以斷善者如險惡趣坑故。若不續善根死必墮地獄故。有說。前顯已盡地獄等果。後顯已盡地獄等因。如契經說。汝等苾芻。若見行身語意惡行者。應知已見地獄或餘惡趣。有說。前顯已盡地獄傍生餓鬼。後復言已盡所有險者。重顯已盡地獄。以地獄中無善果故。惡趣者重顯已盡餓鬼。彼常貧窮乏資緣故。坑者重顯已盡傍生。身心墮彼難可出故。有成劫時生。彼壞劫時方命終故。有說。前顯已盡地獄傍生餓鬼。後復言已盡所有險惡趣坑者。皆重顯已盡三惡趣果。謂三惡趣皆是極險。眾惡所趣所墮坑故。問今地獄中猶有種種鑊湯爐炭。及獄卒等無量苦具。如何言盡耶。答不往不生故說為盡。謂聖弟子不復往彼處。不復生彼蘊界處故。此已得彼非擇滅故。問亦有異生得地獄等非擇滅者。何故但說聖弟子耶。

答諸聖弟子皆已盡故。異生品中有未盡者。是故不說。問諸聖弟子亦盡人天。何故但言盡地獄等。答此中但說一切盡者。諸聖弟子於人天趣。有未盡者故不說之是謂盡。非過去盡者是第二盡。非過去者非初過去。有過去亦盡。謂所有行已起等起。乃至廣說。此皆顯示過去諸行。過去者是世過去盡亦爾。有非過去亦非盡謂除前相。此中相聲義如前釋廣說。乃至此復云何。謂除一切過去世法現在佛身。未來聖弟子地獄等蘊界處。取餘現在一切未來及無為法。作第四句。

復次若依結斷說者。此中依言顯所憑義。前四句中。依世盡及不生盡說盡言。今四句中。依斷煩惱得擇滅盡。建立盡名。有結過去非盡。謂結過去。未斷未。遍知未滅未變吐。未斷者未立斷遍知。未遍知者未立智遍知。未滅者未得擇滅。未變吐者未棄彼得。有說。未斷者未以無間道斷。未遍知者未以解脫道遍知。未滅者未證彼離系得。未變吐者未捨彼系得。有說。此四句皆顯未棄捨義。此復云何。謂諸異生若具縛者。過去三界見修所斷結。已離欲染未離初靜慮染者。過去八地見修所斷結。乃至已離無所有處染者。過去一地見修所斷結。若聖者具縛入正性離生位。苦法智忍時過去三界見修所斷結。苦法智已生苦類智未生。過去色無色界見苦所斷。乃至三界見集滅道修所斷結。乃至道法智已生道類智未生。過去色無色界見道所斷。及三界修所斷結。預流者過去三界修所斷結。一來者過去欲界修所斷三品。及色無色界修所斷結。不還者若未離初靜慮染。過去八地修所斷結。乃至若已離無所有處染。過去一地修所斷結。是謂結過去非盡。有結盡非過去。謂結未來已斷已遍知已滅已變吐。已斷者已立斷遍知。已遍知者已立智遍知。已滅者已得擇滅。已變吐者已棄彼得。有說。已斷者已以無間道斷。已遍知者已以解脫道遍知。已滅者已證彼離系得。已變吐者已捨彼系得。有說。此四句皆顯已棄捨義。此復云何。謂阿羅漢未來三界見修所斷結。若不還者已離無所有處染。未來三界見所斷。及八地修所斷結。乃至未離初靜慮染者。未來三界見所斷。及一地修所斷結。若一來者未來三界見所斷。及欲界六品修所斷結。若預流者未來三界見所斷結。若隨信隨法行。道法智已生道類智未生。未來三界見苦集滅所斷。及欲界見道所斷結。乃至苦法智已生苦類智未生。未來欲界見苦所斷結。若諸異生已離無所有處染。未來八地見修所斷結。乃至已離欲染未離初靜慮染。未來一地見修所斷結。是謂結盡非過去。有結過去亦盡。謂結過去已斷已遍知已滅已變吐。已斷等言如前廣說。此復云何。謂阿羅漢過去三界。見修所斷結。廣說乃至。若異生已離欲染未離初靜慮染。過去一地見修所斷結。是謂結過去亦盡。有結非過去亦非盡。謂結未來未斷未遍知未滅未變吐。及結現在未斷等言如前廣說。此復云何。謂諸異生若具縛者。未來三界見修所斷結。廣說乃至。若不還者已離無所有處染。未來一地修所斷結。及一切現在結。是謂結非過去亦非盡。諸過去彼一切滅耶。答應作四句。過去有二種。如前說。滅亦有二種。一世滅。二隱沒滅。此中俱依二種作論。過去與滅互有廣狹。故作四句。有過去非滅。謂如具壽鄔陀夷言。一切結過去。乃至廣說。過去者是第二過去。非滅者非二種滅。佛身現在非隱沒故。有滅非過去。謂依世俗小街小舍小器小眼。言是滅街乃至滅眼。謂東方人見小街等說言此滅。即依此義可作是言。頗有眼滅能見色耶。答有。謂現在世同分小眼是謂滅。非過去滅者是第二滅。非過去者非初過去。有過去亦滅。謂所有行已起等起。乃至廣說。此皆顯示過去諸行。過去者是世過去滅亦爾。有非過去亦非滅。謂除前相。此中相聲亦如前說。廣說乃至。此復云何。謂除一切過去世法。現在佛身及小街等。取餘現在一切未來及無為法。作第四句。復次若依結斷說者。此中依言義如前說。前四句中依世滅及隱沒滅說滅言。今四句中依斷煩惱得擇滅滅建立滅名。有結過去非滅。謂結過去未斷未遍知。未滅未變吐。廣說乃至。有結非過去亦非滅。謂結未來未斷未遍知未滅未變吐及結現在。此中一切義如前說。

如是所說五四句中。前三四句依世施設及聖施設說。依世語言。及聖語言說。依世俗及勝義說。依契經及現見說。後二四句唯依聖施設聖語言勝義契經說。問後二四句中。何故但說結不說結法耶。答彼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有說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有說。已說結。當知亦已說結法。所以者何。依結立結法故。又同一對治故。有說。諸結自性斷。斷已不成就。是故說之。結法不定是故不說。有說。諸結多諸過失。堅牢難斷難破難越是故說之。結法不爾是故不說。有說。諸結與聖道相違。結法不爾。以善有漏。能與聖道相入出故。無覆無記能與聖道為依止故。然與結相雜故。亦是聖道所斷。如燈破闇時亦損炷等。王破他軍時亦損自眾。有說。諸結是結亦是結法。是故說之。結法非結是故不說。如結結法。縛縛法。隨眠隨眠法。隨煩惱隨煩惱法。纏纏法。垢垢法。應知亦爾。若於苦生疑此是苦耶。此非苦耶。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有因論婆羅門。來詣佛所作如是問。沙門喬答摩。疑甚為希有難度非易度。世尊告言。如是如是。婆羅門疑甚為希有難度非易度。所以者何。有古昔婆羅門造明論者。造咒術者上首有十。一頞瑟搩迦。二婆莫迦。三婆莫提婆。四毘濕縛蜜多羅。五闍莫鐸耆尼。六鴦耆羅。七跋羅墮闍。八婆死瑟[打-丁+虎]。九迦葉波。十勃栗瞿。如是等諸婆羅門。世雖尊敬皆不度疑而命終。是故知疑甚為難度。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廣分別。彼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若於苦生疑。此是苦耶。此非苦耶。當言一心多心耶。答應言多心。謂此是苦耶。是一心。此非苦耶是第二心。於集滅道生疑亦爾。此中邪聲顯成疑義。若但說此是苦。便成正見。此非苦便成邪見。乃至於道亦爾。由說邪聲故成疑義。如是於苦乃至於道。各有二心總成八心。此說極速。於四聖諦次第疑者有此八心。如現觀時。從苦法智忍。乃至道類智十六剎那。有說。此八非八剎那。以一一心生滅速疾。若作是念。此是苦耶。中間已經百千生滅。餘心亦爾。但本論師欲令弟子易解了。故說多剎那以為一心。行相等故。頗有一心。有疑無疑耶。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令疑者得決定故。謂阿毘達磨者說一心聚。有多法俱。生於中有是猶豫謂疑。有是決定謂慧。有非猶豫非決定謂餘心所。勿有生疑即有疑心。是無疑心。即無疑心。是有疑心為令此疑得決定故。顯有疑心異無疑心異故作斯論。頗有一心有疑無疑耶。答無。問此言。為約心聚。為約所緣說耶。若約心聚說者。則一心聚中有是疑有非疑。如前已說。何故言無。若約所緣說者。則於一佛心有有疑。謂異生有無疑。謂聖者亦不應言無。何故答言無也。答此約心聚故答言無。謂諸心聚若有疑者名有疑心。若無疑者名無疑心。是故有疑心異無疑心異。然此中說無疑心者。於四聖諦或了是有或撥為無。非但與疑不相應起。所以者何。謂於苦諦。若言此是苦耶。此心有疑。若言此是苦。此心無疑。若言此非苦耶。此心有疑。若言此非苦。此心無疑。於集滅道應知亦爾。應知此中有十六心。於四聖諦各有四故。謂八是疑。四是正見。四是邪見。前四種疑引四正見。後四種疑引四邪見。謂此是苦等是正見。此非苦等是邪見故。問何等補特伽羅疑能引生正見。何等補特伽羅疑能引生邪見。答若好與此法共住者。彼疑引生正見若好與外道共住者。彼疑引生邪見。復次若樂習內論者。彼疑引生正見。若樂習外論者。彼疑引生邪見。復次若愛親近善士聽聞正法者。彼疑引生正見。若愛親近不善士聽聞不正法者。彼疑引生邪見。復次若因力加行力不放逸力增上者。彼疑引生正見。若因力加行力不放逸力非增上者。彼疑引生邪見。

如契經說。有三種冥身。謂於三世疑惑猶豫。問冥身自性應是無明。何故說疑。答彼相似故。謂諸煩惱中無有不了。行相與無明相似猶如疑者。是故說疑。有說。冥身自性實是無明。疑是無明依處舍宅是故說疑。如施設論說。疑是無知依處舍宅故。有說。疑與無明親近住故。謂若有疑處必有無明。如世於親說彼是我是。故說疑。有說。疑與無明相類同故。謂彼於境俱不決定二分而轉是故說疑。有說。彼經為成不成法故。謂無明為冥身自性。不說自成而疑亦有冥身之義。然不顯了是故偏說。問世尊何故但說緣世疑為冥身。不說緣無為疑耶。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有說。彼經依多分說。謂多緣世起此冥身。少緣無為是以不說。有說。有為麁顯於中生疑。聖所訶責說為冥者。無為微細難可覺了於中生疑。聖不訶責是以不說。如晝顛蹶為世所訶說為盲者。夜分顛蹶世則不訶。彼亦如是。有說。外道於世起增上愚。疑惑猶豫是故偏說。如契經言。我於過去。為曾有為非曾有。何所曾有。云何曾有。我於未來為當有為非當有。何所當有。云何當有。於內猶豫此物是何。此物云何。當何所有。如是有情生從何來。沒往何所。外道於世數。起如是增上猶豫。是故偏說。有說。若愚若智內道外道。世間論者乃至童竪皆知有世。謂彼皆了有去來今。而於中疑甚為盲冥故說冥身。涅槃離相極難覺了。雖勐利智猶不能窮。故於彼疑此中不說。有說。佛觀未來。有諸弟子撥無過未。故說於世起疑惑者名為冥身。

如契經說。有五種心栽。一者疑佛。二者疑法。三者疑戒。四者疑教。五者瞋僧。如彼經說。有五心栽。云何為五。謂於大師及法戒教疑惑猶豫。不悟入不信解不害心栽。於佛所讚歎有智同梵行者。瞋恚毀罵陵辱觸惱不害心栽。問此五心栽以何為體。答疑瞋為體。前四是疑第五是瞋。問瞋可爾。疑云何。如契經說。栽有三種。謂貪瞋癡。品類足論亦作是說。瞋云何。謂於有情。作損害作栽蘖無處說疑為栽自性。此中何以說耶。答彼相似故謂諸煩惱中。無有非栽自性而作栽事。猶如疑者。如施設論說。疑覆蔽心。令心剛強作栽蘖事。尚不令心得邪決定。況正決定。譬如良田若不耕墾。即便堅硬多諸株杌。穢草不植。何況嘉苗。有說。疑與瞋恚行相所對。俱相似故說為心栽。行相相似者。俱慼行相轉故。所對相似者。俱對歡行相故。問何故疑佛說為心栽。非疑僧耶。答不應生處而妄生者說名心栽。佛無一切惡行過失。而生猜疑是名非處。於法戒教應知亦爾。僧有少分惡行過失。而猜疑者是應處起不名心栽。問何故瞋僧說名心栽。非瞋佛耶。答僧有少分惡行過失。緣之生瞋性必尤重故名心栽。佛無一切惡行過失。生瞋則輕是故不說。於法戒教應知亦爾。有餘師說。於非重過施設心栽。於僧生疑其過則重。以應處起難可斷故不名心栽。佛無諸過而能緣之生瞋性必尤重難斷亦非心栽。於法戒教亦復如是。

云何多名身。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有說。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苾芻當知如來出世。便有名身句身文身。出現世間。雖作是說而不分別。云何名身句身文身。今欲分別故作斯論。有說。為令疑者得決定故。謂此論中分別種種甚深妙義。或有生疑論者。於義雖得善巧。而於其文或不善巧為令此疑得決定故。顯於文義俱得善巧故作斯論。有說。為止他宗顯己義故。謂或有執名句文身。非實有法如譬喻者。或復有執名句文身。聲為自性如聲論者。為止彼執顯名身等是實有法。是不相應行蘊所攝故作斯論。有說。欲顯世尊三無數劫。所設劬勞有大果故。謂佛過去無量劫前應得滅度。所以經於三無數劫修習。百千難行苦行。但為利他。夫利他者。必於名身句身文身。皆得善巧。以善巧故。能為他說蘊界處等。令得涅槃究竟饒益是名大果。有說。為欲建立三種菩提增上緣故。謂若以上品覺慧。覺名句文身名佛菩提。若以中品覺慧。覺名句文身名獨覺菩提。若以下品覺慧。覺名句文身名聲聞菩提。有說。欲顯佛是無量無邊說法者故。謂佛善達名句文身。能為眾生說法無盡。有說。欲顯世尊異獨覺故。謂佛獨覺皆不由師自能覺悟。而於名等唯佛善知。獨覺不爾。有說。為欲照了雜染清淨。二法性相令他知故。謂名身等是能照了染淨根本。若無名等雜染清淨不可顯示。有說。欲顯於名身等觀察。不觀察者引大義利大衰損故。謂修行者。若能觀察名句文身則能制伏。猶如積山煩惱惡行。雖遭罵辱能堪忍故。若不觀察名句文身。則煩惱惡行如河流不絕。如罵太子毘盧釋迦言。婢子何以昇我釋種堂。彼以不能觀察如是四五字故。牽引無量百千眾生墮大地獄。問彼修行者得他罵時。云何觀察令瞋不起。答所言阿俱盧舍縵者。是為罵我。若除阿字但是喚我。若除縵字直是罵聲。若二字俱除直名為喚。彼修行者得他罵時。便審觀察此諸字中。若無阿者便是喚我何為生瞋。若無縵者但有罵聲。不關於我何由得瞋。若二字俱無直名為喚。於我何苦而得生瞋。復次行者得他罵時。便審觀察如是諸字。此方是罵他方是讚。我若於此生瞋生憂。若於他方生貪生喜。則常憂常喜常瞋常貪。誰有疲苦與我比者。由此觀察便不生瞋。復次行者得他罵時。便審觀察有讚我者更無別字。但於罵我諸字之中。顛倒次比此讚與罵既不決定。不應於中生憂生喜。由此於罵不生瞋心。復次行者得他罵時。應審觀察如是語業。誰所成就。為是罵者。為是我身。即知此是罵者成就。便作是念。彼為自罵何關於我。故不生瞋。復次行者得他罵時。便觀罵者身中諸法。罵我法多不罵法多。即知罵法唯攝一界。一處一蘊少分。不罵法攝十七界。一界少分十一處一處少分。四蘊一蘊少分。作如是念。彼罵我者。罵我法少不罵法多。何為忘多於少生恚。復次行者得他罵時。應觀一字一剎那頃。必不成罵。無有多字多念俱生。前字生時後字未起。後字若生前字已滅。都無罵理但妄分別。謂之為罵故不應瞋。復次行者得他罵時。應觀我身及能罵者。皆念念滅適欲分別。罵者及我皆已滅無。誰復於誰應生瞋恨。由此觀察故不生瞋。復次行者得他罵時。應觀諸行離我我所。作者受者皆不可得。唯空行聚何為生瞋。有說。所以作此論者。為顯此論文義具故。謂此論中分別諸法自相共相。名為義具。此中分別名句文身名為文具。有說。為顯名句文身有大用故。謂由名等顯示分別蘊界處等。無量義門。及能讚述佛法僧寶無邊功德。由如是等種種因緣。故作斯論。

云何多名身。答謂多名號異語增語想等想假施設。是謂多名身。此中論者於文善巧。以多文句共顯一名。皆是名之差別名故。問此中何故問多名身。而不問名及名身耶。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有說。應問而不問者。當知此義有餘。有說。名與名身。二俱攝在多名身中。問多名身則為都問。有說。此是契經所說。不應問。作論者。契經但問多名身故。論者於中不能增減。問若爾。何故問多名身。而答以名。答名是根本。名滿名身。名身復滿多名身故。有說。依展轉因故作是說。如子孫法。謂依名有名身。依名身有多名身故。問名體是何。答是不相應行蘊所攝。文句亦爾。問何故名名。答名者名為隨名。為名名為合隨者。如其所作即往相應。名者為此義立。如求便應合者。隨造頌轉令與義會。此中名具三義故名為名。心心所法有隨有名。而無合義故不名名。餘不相應色無為法。有隨有合而無名義故亦非名。問名身者是何義。答是二名聚集義。是故一名不名名身。問多名身是何義答是多名聚集義。如一像二象不名多象身。要眾多象名多象身。馬等亦爾。句身多句身文身多文身亦復如是。此中有名。有名身。有多名身。有一字所起名。有二字所起名。有多字所起名。一字所起名中。於一字但有名於二字有名身多名身者。有欲令依三字。有欲令依四字。二字所起名中。於二字但有名於四字有名身多名身者。有欲令依六字。有欲令依八字。三字所起名中。於三字但有名於六字有名身多名身者。有欲令依九字。有欲令依十二字。四字所起名中。於四字但有名於八字。有名身多名身者。有欲令依十二字。有欲令依十六字。以此為門餘多字名應知亦爾。有餘師說。一字所起名中。於一字一呼但有名。即於此字再呼有名身。即於此字或三呼或四呼有多名多身。於二字所起名等應知亦爾。

云何多句身。答諸句能滿未滿足義。於中連合是謂多句身。為成此義引經為證。如世尊說。

 諸惡莫作  諸善奉行  自淨其心
 是諸佛教

如是四句各能滿足。未滿足義於中連合。是謂多句身。如是四句一一能滿。各自句中。未滿足義於中連合者。於四句中一一各別。連合諸字顯未滿義。或復連合諸句。顯成頌義為多句身。一一句中有標有釋。謂諸惡者是標。莫作者是釋。乃至是諸佛者是標。教者是釋。故此頌中有四事滿。一標二釋三句四頌。若說諸惡於標名滿。於釋於句於頌未滿。復說莫作於標釋句三種名滿。於頌未滿。復說諸善若於總頌摽釋句滿。若於別句摽滿非餘。乃至復說是諸佛者若於總頌摽釋句滿。若於別句摽滿非餘。復說教者一切皆滿。此頌處中不長不短八字為句。三十二字為頌。諸經論頌多依此法。計書寫數亦依此法。又從六字乃至二十六字皆得為句。然六字者名為初句。二十六字者名為後句。減六字者名短句。過二十六字者名長句。

云何多文身。答諸字眾是謂多文身。為成此義引經為證。如世尊說。

 欲為頌本  文即是字  頌依於名
 及造頌者

此中欲者。是欲造頌欣憙愛樂。為頌本者此欲是頌因集生緣。文即是字者。巧便顯了故名為文。此即是字無轉盡故。此即顯示能顯頌文以字為體。頌依於名者。頌是假有依名而立。亦依文句且說依名。此中依言如林依樹。及造頌者。思惟觀察作諸伽他名造頌者。頌依造者如蛇依穴水依於泉。乳依乳房與依名異。

應知。此中有名有名身有多名身。有句有句身有多句身。有文有文身有多文身。於一字有名無名身無多名身。無句無句身無多句身。有文無文身無多文身。於二字有名有名身無多名身。無句無句身無多句身。有文有文身無多文身。於四字有名有名身有多名身。無句無句身無多句身。有文有文身有多文身。於八字有名有名身有多名身。有句無句身無多句身。有文有文身有多文身。於十六字有名有名身有多名身。有句有句身無多句身。有文有文身有多文身。於三十二字有名有名身有多名身。有句有句身有多句身。有文有文身有多文身。由此為門於諸字眾。所說多少如理應知。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十四

此卷宋本第十六幅末。便不生瞋復次行者得(之下)所起名中(之上)脫他罵時便審觀察(乃至)依二十字四字等六十八行文今依二本足。

 

上篇: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下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

【註音版】華嚴經淨行品

(印光大師校印本)...

佛說十善業道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

【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阿毗曇心論

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勝造 晉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

入阿毗達磨論

入阿毘達磨論卷上 塞建陀羅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阿毗達磨發智論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一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師玄奘...

阿毗曇毗婆沙論

毘婆沙序 釋道挻作 毘婆沙者。蓋是三藏之指歸。九部之...

佛說天王太子辟羅經

佛說天王太子辟羅經 僧祐錄雲關中異經今附秦錄 聞如是...

【註音版】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大明度經

大明度經卷第一 南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行品第一 聞如...

宏智禪師廣錄

天童覺和尚語錄序 餘頑愚拙疎無所可用。獨於世味澹薄...

諸法無行經

諸法無行經卷上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佛說木槵經

佛說木槵經...

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

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 失譯人名附秦錄 如是我聞: 一時...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如是我聞: 一時...

佛說數經

佛說數經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婆伽婆在...

【佛教詞典】普化驢鳴

(故事)傳燈錄(普化章)曰:嘗暮入臨濟院,吃生菜飯...

【佛教詞典】二土

乃指二種國土而言。即將佛之國土大別為二種:(一)指淨...

【佛學漫畫】六字大明咒

六字大明陀羅尼的故事...

念佛人的為人處世

一個念佛人,在他的心念和行為上,最要緊的是敦倫盡分...

臨終助念時,對亡者的開導很重要嗎

問: 臨終助念時,對亡者的開導很重要嗎? 大安法師答...

夢參老和尚十大經典開示

夢參老和尚(1915.7.13 - 2017.11.27),世壽103歲,僧...

泥濘留痕

鑒真和尚剛剛剃度進入空門時,寺裡的住持見他天資聰慧...

女人八條繩子就把男人捆住了

你們看過《西廂記》、《紅樓夢》沒有?男女害相思病的...

各宗要略:天台宗

一、學統 北齊慧文禪師,讀《大智度論》悟一心三觀。南...

開悟之後為何還要求生淨土

問:諸佛出現於世間,原是為了度化眾生。學佛的人只擔...

聖嚴法師《做個真正的貴人》

在日常生活裡,大家都希望遇到貴人,盼望能有貴人相助...

真正的大神通是什麼

一般人學佛修道是假的,喜歡玩神通是真的,大家都求先...

迴向給眾生,眾生能得到利益嗎

迴施眾生得益疑 迴向佈施給眾生,眾生真實能得到利益嗎...

正如法師《念佛以求生西方為究竟》

(第一日)念佛的利益 念佛,乃種植善根福德因緣,其...

【視頻】《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讀誦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讀誦

【視頻】淨土五經日誦集要(傳印長老輯錄)

淨土五經日誦集要(傳印長老輯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