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頌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頌一卷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勝利益應知  於身並屬者
 得未得不退  謂最勝付囑
 於心廣最勝  至極無顛倒
 利益意樂處  此乘功德滿
 六度皆名施  由財無畏法
 此中一二三  名修行不住
 為自身報恩  果報皆不著
 為離於不起  及離為餘行
 攝伏在三輪  於相心除遣
 後後諸疑惑  隨生皆悉除
 若將為集造  妙相非勝相
 三相遷異故  無此謂如來
 因與果甚深  於彼惡時說
 此非無利益  由三菩薩殊
 由於先佛所  奉持於戒學
 並植善根故  名具戒具德
 能斷於我想  及以法想故
 此名為具慧  二四殊成八
 別體相續起  至壽盡而住
 更求於餘趣  我想有四種
 皆無故非有  有故不可說
 是言說因故  法想有四種
 由彼信解力  信故生實想
 不如言取故  取為正說故
 佛了果非比  由願智故知
 為求利敬者  遮其自說故
 證不住於法  為是隨順故
 猶如捨其筏  是密意應知
 化體非真佛  亦非說法者
 說法非二取  所說離言詮
 自受為他說  非無益集福
 福不持菩提  彼二能持故
 得自性因故  此餘者是生
 唯是佛法故  能成最勝福
 不取自果故  非可取可說
 解脫二障故  說妙生無諍
 在然燈佛所  言不取證法
 由斯證法成  非所取所說
 智流唯識性  國土非所執
 無形故勝故  非嚴許嚴性
 譬如妙高山  於受用無取
 非有漏性故  亦非是因造
 為顯多差別  及以成殊勝
 前後福不同  更陳其喻說
 兩成尊重故  由等流殊勝
 煩惱因性故  由劣亦勝故
 彼果勝苦故  難逢勝事故
 境岸非知故  於餘不共故
 是甚深性故  勝餘略詮故
 冑族高勝故  望福福殊勝
 彼行堪忍時  雖苦行善故
 彼德難量故  由斯名勝事
 由無恚怒情  不名為苦性
 有安樂大悲  行時非苦果
 生心因不捨  是故應堅求
 謂是得忍邊  及此心方便
 應知正行者  是利生因故
 於有情事相  應知遍除遣
 彼事謂名聚  最勝除其想
 諸世尊無比  由真見相應
 果不住因位  是得彼果因
 世尊實語故  應知有四種
 立要說下乘  及說大乘義
 由諸授記事  皆無有差別
 不得彼順故  是非實非妄
 如言而執者  對彼故宣說
 常時諸處有  於真性不獲
 由無知有住  智無住得真
 無智猶如闇  當閑智若明
 能對及所治  得失現前故
 由如是正行  獲如是福量
 於法正行者  業用今當說
 於人有三種  受持聞廣說
 義得由從他  及已聞思故
 此謂熟內已  餘成他有情
 由事時大性  望福福殊勝
 非境性獨性  能依是大人
 及難可得聞  無上因增長
 若但持正法  所依處成器
 蠲除諸業障  速獲智通性
 世妙事圓滿  異熟極尊貴
 於此法修行  應知獲斯業
 由自身行時  將已為菩薩
 說名為心障  違於無住心
 授後時記故  然燈行非勝
 菩薩彼行同  非實由因造
 無彼相為相  故顯非是妄
 由法是佛法  皆非有為相
 謂以法身佛  應知喻丈夫
 無障圓具身  是遍滿性故
 及德體大故  亦名為大身
 非有身是有  說彼作非身
 不了於法界  作度有情心
 及清淨土田  此名為誑妄
 於菩薩眾生  諸法無自性
 若解雖非聖  名聖慧應知
 雖不見諸法  此非無有眼
 佛能具五種  由境虛妄故
 種種心流轉  離於念處故
 彼無持常轉  故說為虛妄
 應知是智持  福乃非虛妄
 顯此福因故  重陳共喻言
 謂於真法身  無隨好圓滿
 亦非是具相  非身性應知
 於法身無別  非如來無二
 重言其具相  由二體皆無
 如佛說亦無  說二是所執
 由不離法界  說亦無自性
 能說所說雖甚深  然亦非無敬信者
 由非眾生非非生  非聖聖性相應故
 少法無有故  無上覺應知
 由法界不增  清淨平等性
 及方便無上  由漏性非法
 是故非善法  由此名為善
 說法雖無記  非不得應知
 由斯一法寶  勝彼寶無量
 於諸算勢類  因亦有差殊
 尋思於世間  喻所不能及
 法界平等故  佛不度眾生
 於諸名共聚  不在法界外
 若起於法執  與我執過同
 定執脫有情  是無執妄執
 不應以色體  唯如來法身
 勿彼轉輪王  與如來齊等
 即具相果報  圓滿福不許
 能招於法身  由方便異性
 唯見色聞聲  是人不知佛
 此真如法身  非是識境界
 其福不失亡  果報不斷絕
 得忍亦不斷  以獲無垢故
 更論於福因  為此陳其喻
 彼福無報故  正取非越取
 彼福招化果  作利有情事
 彼事由任運  成佛現諸方
 去來等是化  正覺常不動
 彼於法界處  非一異應知
 微塵將作墨  喻顯於法界
 此論造墨事  為彰煩惱盡
 非聚非集性  顯是非一性
 於彼總集性  明其非異性
 不了但俗言  諸凡愚妄執
 斷我法二種  非證覺無故
 是故見無見  無境虛妄執
 由此是細障  如是知故斷
 由得二種智  及定彼方除
 陳福明化身  非無無盡福
 諸佛說法時  不言身是化
 由不自言故  是其真實說
 如來涅槃證  非造亦不殊
 此集造有九  以正智觀故
 見相及與識  居處身受用
 過去並現存  未至詳觀察
 由觀察相故  受用及遷流
 於有為事中  獲無垢自在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頌


上篇: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

下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

正法念處經

正法念處經敘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萬殊,名蓋眾...

【註音版】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

(龍藏本)...

【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品

(根據印光大師校定本校對)...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卷上 無著菩薩造頌 世親...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一 尊...

六門教授習定論

六門教授習定論一卷 無著菩薩本世親菩薩釋 三藏法師義...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

大乘四法經釋

大乘四法經釋 一言立所宗者。世間宗見惣有其二。一外...

【註音版】無量壽經優波提舍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

分別功德論

分別功德論卷第一 失譯人名附後漢錄 建初偈所說曰迦葉...

涅槃論

涅槃論一卷 婆藪槃豆作 沙門達磨菩提譯  頂禮淨覺海...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佛說息諍因緣經

佛說息諍因緣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

佛說灌洗佛形像經

佛說灌洗佛形像經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爾時佛告摩訶剎頭...

【註音版】佛說五大施經

佛說五大施經...

西方發願文解

△初總序歸敬三:初標主、二明願、三請加 ○初標主 稽...

佛說寶網經

佛說寶網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

十二品生死經

十二品生死經 宋于闐國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一...

佛說無垢賢女經

佛說無垢賢女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佛說大乘流轉諸有經

佛說大乘流轉諸有經...

【佛教詞典】不守根住受二種苦

【不守根住受二種苦】 p0341 瑜伽九十二卷三頁云:復次...

【佛教詞典】玄流

玄,緇之意。謂披著緇衣(黑色法衣)之流派。即指僧侶...

沒有一個人會讓你痛苦

怎麼樣能夠戰勝自己呢?當然佛陀是用智慧,不是強忍,...

遇到逆境時,應存三種觀想

我們看第三段的歷事練心,轉逆緣成菩提道。我們先念一...

菩提心所引生的出世間利益

我們看第二個,出世間的利益。 勝生無罪,乃至安坐妙菩...

不需花錢就可以修的大福德

末學曾看過某大德著的《現代社會修積功德的十件善事》...

我們今生的使命是什麼

你知道我們今生的使命是什麼嗎?有兩件事,人生只有做...

富貴的正因與助緣

施捨財物是富貴的正因,拚命工作只不過是導致富貴的一...

以愛對恨,恨自然消失

即使一個非常寬容的人,也往往很難容忍別人對自己的惡...

送別公公——我所親見的死亡過程及思考

今年二月二十六日,久病於榻的公公病逝於長沙。最後的...

如何將中道之理運用於實際修行中

十番顯見的道理,就是在說明我們一個菩薩在行菩薩道的...

測測自己的寬容度

請對下列問題作出是或否的選擇,每題答是記1分,答否...

找到幸福的開關

一直到現在,我每看到在街喧喝汽水的孩童,總會多注視...

色慾之害人,實甚於猛獸橫流

佛言多欲為苦者,欲希須為義,謂於所樂之境,希求而不...

【視頻】《達摩大師四行觀》女聲念誦

《達摩大師四行觀》女聲念誦

【視頻】《大佛頂首楞嚴經》男聲讀誦

《大佛頂首楞嚴經》男聲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