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智度論卷第八十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智度論釋遍學品第七十四(卷八十六)

聖者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菩薩摩訶薩大智慧成就,行是深法,亦不受果報!」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菩薩摩訶薩大智慧成就,行是深般若波羅蜜,亦不受果報。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諸法性中不動故。」

「世尊!何等諸法性中不動?」

佛言:「於無所有性中不動。

「復次,菩薩摩訶薩,色性中不動,受、想、行、識性中不動;檀波羅蜜性中不動,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性中不動;四禪性中不動,四無量性中不動,四無色定性中不動;四念處性中不動,乃至八聖道分性中不動;空三昧、無相、無作三昧乃至大慈大悲性中不動。何以故?須菩提!是諸法性即是無所有。須菩提!以無所有法不能得所有法。」

須菩提言:「世尊!所有法能得所有法不?」

佛言:「不也!」

「世尊!所有法能得無所有法不?」

佛言:「不也!」

「世尊!無所有法能得無所有法不?」

佛言:「不也!」

「世尊!若無所有不能得所有、所有不能得所有、所有不能得無所有、無所有不能得無所有,將無世尊不得道耶?」

佛言:「有得,不以此四句。」

「世尊!云何有得?」

佛言:「非所有、非無所有,無諸戲論,是名得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薩摩訶薩戲論?」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觀色若常、若無常,是為戲論,觀受、想、行、識若常、若無常,是為戲論;觀色若苦、若樂,受、想、行、識若苦、若樂,是為戲論;觀色若我、若非我,受、想、行、識若我、若非我;色若寂滅、若不寂滅,受、想、行、識若寂滅、若不寂滅,是為戲論。

「苦聖諦應見,集聖諦應斷,滅聖諦應證,道聖諦應修,是為戲論。

「應修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是為戲論。

「應修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是為戲論;應修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作解脫門,是為戲論;應修八背舍、九次第定,是為戲論。

「我當過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是為戲論。

「我當具足菩薩十地,是為戲論;我當入菩薩位,是為戲論。

「我當淨佛國土,是為戲論;我當成就眾生,是為戲論。

「我當生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是為戲論;我當得一切種智,是為戲論;我當斷一切煩惱習,是為戲論。

「須菩提!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色若常若無常,不可戲論故不應戲論;受、想、行、識若常若無常不可戲論故,不應戲論;乃至一切種智不可戲論故,不應戲論。何以故?性不戲論性,無性不戲論無性;離性、無性,更無法可得——所謂戲論者、戲論法、戲論處。以是故,須菩提!色無戲論;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無戲論。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行無戲論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色不可戲論,乃至一切種智不可戲論?」

佛告須菩提:「色性無,乃至一切種智性無。須菩提!若法性無,即是無戲論。以是故,色不可戲論,乃至一切種智不可戲論。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能如是行無戲論般若波羅蜜,是時得入菩薩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諸法無有性,菩薩行何等道入菩薩位?為用聲聞道?為用辟支佛道?為用佛道?」

佛告須菩提:「不以聲聞道、不以辟支佛道、不以佛道得入菩薩位;菩薩摩訶薩遍學諸道,得入菩薩位。

「須菩提!譬如八人先學諸道,然後入正位,未得果而先生果道;菩薩亦如是,先遍學諸道,然後入菩薩位,亦未得一切種智,而先生金剛三昧,爾時,以一念相應慧得一切種智。」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遍學諸道入菩薩位者——八人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辟支佛道、佛道,是諸道各各異;世尊!若菩薩摩訶薩遍學諸道然後入菩薩位者,是菩薩若生八道,應作八人!生見道,應作須陀洹!生思惟道,應作斯陀含,作阿那含,作阿羅漢!若生辟支佛道,作辟支佛!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作八人,然後入菩薩位,無有是處!不入菩薩位,得一切種智,亦無是處!作須陀洹乃至作辟支佛,然後入菩薩位,亦無是處!不入菩薩位,得一切種智,亦無是處!

「世尊!我云何當知菩薩摩訶薩遍學諸道得入菩薩位?」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菩薩摩訶薩作八人、得須陀洹果,乃至得阿羅漢果、得辟支佛道,然後入菩薩位,無有是處!不入菩薩位,當得一切種智,無有是處!

「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行六波羅蜜時,以智觀過八地。何等八地?乾慧地、性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辟支佛地。以道種智入菩薩位;入菩薩位已,以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習。

「須菩提!是八人若智、若斷,是菩薩無生法忍;須陀洹若智、若斷,斯陀含若智、若斷,阿那含若智、若斷,阿羅漢若智、若斷,辟支佛若智、若斷,皆是菩薩忍。

「菩薩學如是聲聞、辟支佛道,以道種智入菩薩位;入菩薩位已,以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習,得佛道。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遍學諸道具足,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以果饒益眾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說道:聲聞道、辟支佛道、佛道,何等是菩薩道種智?」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生一切道種淨智。

「須菩提!何等是道種淨智?

「若諸法相貌所可顯示法,菩薩應正知;正知已,為他演說、開示,令諸眾生得解。

「是菩薩摩訶薩應解一切音聲語言,以是音聲說法,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如響相。

「以是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先具足學一切道;道智具足已,應分別知眾生深心,所謂地獄眾生,地獄道,地獄因,地獄果,應知、應障;畜生、餓鬼道,畜生、餓鬼因,畜生、餓鬼果,應知、應障;諸龍、鬼神、犍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阿修羅道、因、果,應知、應障。

「人道、因、果應知;諸天道、因、果應知: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天、光音天、遍淨天、廣果天、無想天、阿婆羅呵天、無熱天、易見天、喜見天、阿迦尼吒天道,因果應知;無邊虛空處、無邊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道、因、果應知;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因、果應知;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作解脫門,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因、果應知。

「菩薩以是道,令眾生入須陀洹道,乃至阿羅漢、辟支佛道,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

「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淨道種智。

「菩薩學是道種智已,入眾生深心相;入已,隨眾生心,如應說法,所言不虛。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善知眾生根相,知一切眾生心、心數法生死所趣。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應行道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一切諸善助道法皆入般若波羅蜜中,諸菩薩摩訶薩、聲聞、辟支佛所應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四念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世尊!云何是助道法能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是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法,無所取、無所舍,譬如虛空無取、無舍。」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諸法自相空,無所取、無所舍。

「須菩提!有眾生不知諸法自相空,為是眾生故,顯示助道法能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須菩提!所有色、受、想、行、識,所有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所有內空、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初禪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三解脫門,八背舍、九次第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種智等諸法,於是聖法中,皆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以世俗法故,為眾生說令解,非以第一義。

「須菩提!於是一切法中,菩薩摩訶薩以智、見如法應學!學已,分別諸法應用、不應用。」

須菩提言:「世尊!何等法菩薩分別已,應用、不應用?」

佛言:「聲聞、辟支佛法分別知,不應用;一切種智分別知,應用。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是聖法中,應學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以故說名聖法?何等是聖法?」

佛告須菩提:

「諸聲聞、辟支佛法,諸菩薩摩訶薩及諸佛,於欲、瞋、癡不合不散,身見、戒取、疑不合不散;欲染、瞋、恚不合不散;色染、無色染、掉、慢、無明不合不散;初禪乃至第四禪,不合不散,慈、悲、喜、舍,虛空處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不合不散;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不合不散;內空乃至大悲,有為性、無為性,不合不散。何以故?是一切法皆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

「無色法與無色法不合不散;無形法與無形法不合不散;無對法與無對法不合不散;一相法與一相法不合不散;無相法與無相法不合不散。

「須菩提!是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般若波羅蜜,諸菩薩摩訶薩應學!學已,不得諸法相。」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不學色相耶?不學受、想、行、識相耶?不學眼相乃至意相?不學色相乃至法相?不學地種相乃至識種相?不學檀波羅蜜相、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相?不學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相?不學初禪相乃至第四禪相?不學慈相乃至舍相?不學無邊空相乃至非有想非無想相?不學四念處相乃至八聖道分相?不學空三昧相、無相、無作三昧相?不學八背舍、九次第定相?不學佛十力相、四無所畏、四無礙智相、十八不共法相、大慈大悲相?不學苦聖諦相、集、滅、道聖諦相?不學逆順十二因緣相?不學有為性相、無為性相耶?

「世尊!若不學諸法相,菩薩摩訶薩云何學諸法相——若有為、若無為?學已,過聲聞、辟支佛地?若不過聲聞、辟支佛地,云何入菩薩位?若不入菩薩位,云何當得一切種智?若不得一切種智,云何當轉法輪?若不轉法輪,云何以三乘度眾生生死?」

佛告須菩提:「若諸法實有相,菩薩應學是相。須菩提!以一切法實無有相,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以是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不學相、不學無相。何以故?有佛、無佛,諸法一相,性常住。」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非有相、非無相,菩薩摩訶薩云何修般若波羅蜜?若不修般若波羅蜜,不能過聲聞、辟支佛地;若不過聲聞、辟支佛地,不能入菩薩位;若不入菩薩位,不得無生法忍;若不得無生法忍,不能得諸菩薩神通;若不得菩薩神通,不能淨佛國土、成就眾生;若不淨佛國土、成就眾生,不能得一切種智;若不得一切種智,不能轉法輪;若不轉法輪,不能令眾生得須陀洹果、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不能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能令眾生得佈施福,亦不能令得持戒、修定福!」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諸法無相,非一相、非異相;若修無相,是修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言:「世尊!云何修無相是修般若波羅蜜?」

佛言:「修諸法壞,是修般若波羅蜜。」

「世尊!云何修諸法壞,是修般若波羅蜜?」

佛言:「修色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受、想、行、識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眼壞、耳、鼻、舌、身、意法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色法壞,聲、香、味、觸、法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不淨觀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初禪壞,第二、第三、第四禪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慈、悲、喜、舍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無邊空處、無邊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滅、念安般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無常相、苦相、無我相、空相、集相、因相、生相、緣相、閉相、滅相、妙相、出相、道相、正相、跡相、離相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十二因緣壞,修我相、眾生相、壽命相壞,乃至修知者、見者相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常相、樂相、淨相、我相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八背舍、九次第定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有覺有觀三昧、無覺有觀三昧、無覺無觀三昧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苦智、集智、滅智、道智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盡智、無生智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法智、比智、世智、他心智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檀波羅蜜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諸法空、自相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一切智壞,是修般若波羅蜜;修斷一切煩惱習壞,是修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修色壞乃至修斷一切煩惱習壞,是修般若波羅蜜?」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念有色法,是修般若波羅蜜,不念有受、想、行、識,乃至不念有壞一切煩惱習法,是為修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有法念者,不修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有法念者,不修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是人著法,不行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如是著者,無有解脫,無有道,無有涅槃。有法念者,不修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不修空三昧乃至不修一切種智。何以故?是人著法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有法?何等是無法?」

佛告須菩提:「二者是有法,不二者是無法。」

「世尊!何等是二?」

佛言:「色相是二,受、想、行、識相是二,眼相乃至意相是二,色相乃至法相是二,檀波羅蜜乃至佛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有為、無為性相是二。須菩提!一切相皆是二,一切二皆是有法,適有法便有生死,適有生死不得離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以是因緣故,須菩提!當知二相者,無有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無有道、無有果;乃至無有順忍;何況見色相乃至見一切種智相!若無修道,云何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及斷一切煩惱習?」

【論】

釋曰:

佛說菩薩行六波羅蜜,不受世間果報。

須菩提嘆未曾有,白佛言:「世尊!是菩薩大智慧成就,行是深法,能作因而不受果。」

是菩薩為大利故,不受小報。

佛可其意已,更自說因緣,所謂「菩薩於諸法性中不動。」「諸法性」者,無所有、畢竟空,如、法性、實際。菩薩定心安住是中不動。

須菩提問:「世尊!何等性中不動?」

佛答:「色性中不動,乃至大慈悲等性中不動。」

何以故?是諸法性,眾因緣生故不自在、無定相,無定相故無所有。

「諸法」者,所謂色等法。

因是色等法故說無為,是故無為法亦無所有。何以故?不可以無所有法得所有法。

須菩提言:「若無所有不能得所有者,豈可以所有法得所有法耶?」

佛答:「不。」

何以故?無所有法,一切聖人所稱讚、所住處,尚不能有所得,何況所有法!

「所有法得無所有不?」

佛言:「不。」

何以故?所有、無所有,二俱有過故言「不」。

「可以無所有得無所有不?」

佛言:「不。」

何以故?所有法有生相、住相,以虛誑故,尚無所得,何況無所有,從本已來畢竟空,而有所得!

此中,須菩提更問:「世尊!若以四句皆不得,將無道、無得果耶?」

佛答:「實有得道法,但不以是四句。」

何以故?四句有如上失故;若離是四句戲論,即是道。

復問:「世尊!何等是菩薩戲論相?」

佛答:「色等若常、若無常,是菩薩戲論。」

何以故?

若常則不生不滅,無罪福好丑;無常亦不然,何以故?因常說無常,常既不可得,何況無常!

復次,若無常定是色等實相,亦不應有業因緣果報。何以故?色等諸法念念滅失故。若業因緣果報滅,則不名無常相。

如是等種種因緣故,無常非是色等實相,如先「破無常」中說。

乃至作是念:「我當斷一切煩惱習,是為戲論。」

色等諸法不可戲論,而凡夫人戲論諸法;菩薩於不可戲論隨法不戲論。

何以故?

自性不能戲論自性。所以者何?性從因緣生故,但有假名,云何能戲論?

若性不能戲論,何況無性!

離性、無性,更無第三法可戲論,所謂戲論者,戲論法,戲論處——是法皆不可得。

須菩提!色等法是不可戲論相,如是菩薩應行無戲論般若波羅蜜。

復次,佛自說不可戲論因緣:「色等法無性;若法無性,即是不可戲論。」

若菩薩能行是不可戲論般若,便得入菩薩位。

須菩提意:「無戲論是三乘道,菩薩以何道入無戲論菩薩位?」

佛答,皆言:「不」。

何以故?菩薩大乘人故,不應用二乘道;六波羅蜜未具足故,不能用佛道。

此中佛自說因緣:「菩薩應遍學諸道,入菩薩位。」

此中說譬喻:如見諦道中八人,先時遍學諸道,入正位,而未得須陀洹果;菩薩亦如是,先遍學諸道,入菩薩位,而未得一切種智果;若菩薩住金剛三昧,以一念相應慧,得一切種智果。

須菩提問:「世尊!若菩薩遍學諸道,然後入菩薩位,是諸道各各異。若菩薩遍學是諸道,若生八道即是八人,乃至生辟支佛道即是辟支佛。世尊!若菩薩作八人乃至作辟支佛,然後入菩薩位,無有是處!若不入菩薩位,得一切種智,亦無有是處!我當云何知菩薩遍學諸道入菩薩位?」

佛可其意已,更自說因緣:

「菩薩初發意行六波羅蜜時,以智見觀入八地直過。」如人親親系獄故,入而看之,亦不與同著杻械。

「菩薩欲具足道種智故,入菩薩位——遍觀諸道,入菩薩位;入菩薩位已,得一切種智,斷煩惱習。」

佛示須菩提:「二乘人於諸佛菩薩智慧得少氣分,是故八人若智、若斷,乃至辟支佛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

「智」名學人八智,無學或九、或十。

「斷」名斷十種結使,所謂上、下分十結。須陀洹、斯陀含,略說斷三結,廣說斷八十八結;阿那含,略說斷五下分結,廣說斷九十二。阿羅漢,略說三漏盡,廣說斷一切煩惱。

是名「智」、「斷」。

「智」、「斷」皆是菩薩忍。

聲聞人以四諦得道;菩薩以一諦入道。佛說是四諦皆是一諦,分別故有四;是四諦、二乘智斷,皆在一諦中。

菩薩先住柔順忍中,學無生、無滅、亦非無生非無滅,離有見、無見、有無見、非有非無見等,滅諸戲論,得無生忍。

「無生忍」者,佛後品中自說:「乃至作佛,常不生噁心,是故名無生忍。」

論者言:得是忍,觀一切法畢竟空,斷緣心心數不生,是名「無生忍」。

又復言:能過聲聞、辟支佛智慧,名「無生忍」。

聲聞、辟支佛智慧,觀色等五眾生滅,心厭、離欲得解脫。

菩薩以大福德、智慧,觀生滅時,心不怖畏如小乘人。

菩薩以慧眼求生滅實定相不可得,如先〈破生品〉中說。

但以肉眼麁心,見有無常生滅;凡夫人於諸法中著常見,是所著法還歸無常,眾生得憂悲苦惱。是故佛說:欲離憂苦,莫觀常相!

是「無常」破常顛倒故,不為著無常故說,是故菩薩舍生滅觀,入不生不滅中。

問曰:

若入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即復是常,云何得離常顛倒?

答曰:

如無常有二種:一者、破常顛倒,不著無常;二者、著無常生戲論。

無生忍亦如是:一者、雖破生滅,不著無生無滅故,不墮常顛倒;二者、著不生滅故,墮常顛倒。

「真無生」者,滅諸觀、語言道斷,觀一切法如涅槃相。從本已來常自無生,非以智慧觀故令無生。得是無生無滅、畢竟清淨,無常觀尚不取,何況生滅!

如是等相,名「無生法忍」。

得是無生忍故,即入菩薩位;入菩薩位已,以一切種智斷煩惱及習;種種因緣度一切眾生。如好果樹,多所饒益。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薩道種智?」

佛答:「菩薩住無生忍法,得諸法實相。從實相起,取諸法名相語言,既自善解,為眾生說,令得開悟。菩薩福德因緣故,解一切眾生音聲語言,以是音聲遍三千大千世界,亦不著是聲,知如響相。是音聲,即是梵音相。以是故,菩薩應知一切道,遍觀眾生心,知其本末,以善法利益,遮不善法」,如經中廣說。

菩薩先知諸法實相故,於二乘道入出自在,觀已直過,入菩薩位;為度眾生故,起道慧。

欲為眾生說法,解一切眾生語言音聲,以梵音聲說法,所謂遮惡道,開善道。

「惡道」者,三惡道;「善道」者,三善道:人、天、阿修羅。

種種因緣,呵惡道、讚善道。

「遮惡道」者,所謂地獄道、地獄因、地獄果。

「地獄」,如先說。

「地獄道」者,上不善道。

「地獄因」者,三毒:貪慾增長起貪嫉不善道,瞋恚增長起恚惱不善道,愚癡增長起邪見不善道。

三毒,三不善道因;三不善道是七不善道因。

「地獄果」者,以是因故受地獄身,身心受種種苦惱,是名「果」。

菩薩應示眾生地獄果,然後為說法,令斷地獄道及因果。

十不善道,有上、中、下:上者,地獄;中者,畜生;下者,餓鬼。

十善道亦有上、中、下:上者,天;中者,人;下者,鬼神。

住十善道,能離欲、生色界,離色、生無色界。

三惡道中常受苦,故言「應知、應遮」。

天、人中有得道因緣,為涅槃故,或時應遮,以不定故不說。

餘助道法故,不應說遮;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薩能如是分別已,知眾生應以小乘法度者,以小乘法而度之;應以大乘法度者,以大乘法而度之。

是菩薩知眾生深心數事及宿命業因緣,又知未來世果報因緣,又知眾生可化時節及知處所;諸餘可度因緣,盡皆知之,是故所說不虛。

如是道種慧及諸助道法皆攝在般若中,是故菩薩當行道慧般若。

須菩提白佛言:「若助道法、菩提,是法皆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是助道法皆空,云何能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空無所有法,應無取、無舍;譬如虛空,無法故無取、無舍。」

須菩提所說,真實無著心故,佛可言:「如是!如是!」更說因緣:「有眾生不知如是諸法自相空,故為分別是助道法,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非但三十七品空不合不散,所有色等乃至一切種智,於聖法中亦自相空,不合不散。」

「不合不散」者,是畢竟空義;如此中說:「一相,所謂無相。」

是法雖空,以世諦故,為眾生說,欲令得入聖法,非第一義。

是中菩薩皆應以知、見學是法。

初知名「知」,後深入名「見」;「知」名未了,「見」名已了。

問曰:

「知」、「見」有何差別?

答曰:

有人言:有知非見,有見非知,有亦知亦見,有非知非見。

有知非見者,盡智、無生智,除世間正見及五見,餘慧皆名知,是慧非見;見非知者,五見、世間正見,見諦道中八忍,是見非知;餘無漏慧,亦名知亦名見;離是見、知,餘法非見非知。

復次,有人言:定心名為「見」;定、未定通名為「知」。如《轉法輪經》中說:苦諦知已應見;知已分別知,是法應見,是苦諦;是法應斷,是集諦;是法應證,是滅諦;是法應修,是道諦。

或知煩惱斷名為「見」,如九斷知。

須菩提聞般若異名字,所謂聖法,故問:「何等是聖法?」

佛答:「聖法中諸賢聖——若佛、若辟支佛、聲聞等,以欲等諸法不合不散。」

「不合」者,一切煩惱名顛倒,顛倒即無所有;若無所有,云何可合?

若不合,云何有散?

「不合」故不輕凡人,「不散」故不自高;於一切眾生不憎不愛。

又復此中佛自說不合不散因緣,所謂「是法皆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

無色與無色法不合不散,乃至無相法與無相法不合不散。

何以故?是法皆一性故。自性不與自性合。

是名一相無相般若波羅蜜,菩薩應學!學已,無法可得相。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不學色相耶?乃至不學有為、無為相耶?世尊!若不學是諸法相,云何經中說菩薩先學諸法相,後過聲聞、辟支佛地?若不過聲聞、辟支佛地,云何入菩薩位?」如此中廣說。

佛告須菩提:「若諸法實有相,應當學是相。須菩提!一切法實無相,是故菩薩不應學相。無相亦不應學,以取相故。」

破相事,如〈問相品〉中說:「有佛、無佛,諸法常住,一相所謂無相。」

須菩提從佛聞一切法無相,今還問佛:世尊!若一切法非有相非無相,云何菩薩修般若?若有無相,因無相可修般若,今相以無相皆無,因何事得修般若?若不修般若,不能得過聲聞、辟支佛地,乃至不能安立於三福田。

佛可其言:「如是!如是!」而更說修般若因緣,所謂「菩薩不以修相故,是修般若;修無相故,是修般若。」

復問:「世尊!云何修無相是修般若?若無相云何可修?」

佛答:「修諸法壞是修般若,以諸法壞故,無相相亦壞。」

譬如車分壞故,車相亦滅;又如輪分壞故,輪相亦滅,如是乃至微塵。

「世尊!何等是諸法可破壞者?」

佛答:「修色法壞,即是修般若波羅蜜;乃至修斷一切煩惱習壞,即是修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白佛:「云何修色壞乃至修斷一切煩惱習壞,是修般若?」

佛答:「菩薩一心念薩婆若,憐愍眾生,欲得正行般若波羅蜜,不念色是有法;如是修,是修般若。」

以色是定實,有相過故。

所以者何?佛此中自說因緣:「有相者不修般若,般若中無法尚無,何況有法!是人不修般若波羅蜜,亦不修五波羅蜜;是人著有法戲論,不修佈施等。」

「如是著者,無有解脫,無道、無涅槃」:無三解脫門故,言「無解脫」;無聖人空法故言「無道」;無道故言「無涅槃」。

問曰:

何以故「無道」?

答曰:

是人戲論諸法,不厭老、病、死,著法故生邪見;邪見故,不能如實觀身不淨等;不能觀身故,不修身念處;不修身念處故,不能修受、心、法念處;不修四念處故,不能修乃至一切種智。何以故?著有法故。

須菩提問佛:「世尊!何等是有法?何等是無法?」

凡人或於有法中生無想,無法中生有想,欲分別是事故問。

佛答:「二相是有,不二相是無。」

復問:「何等是二相?」

佛答:「取色相即是二。」

如先品中說:「離色無眼,離眼無色;乃至有為、無為性。」何以故?離有為不得說無為,離無為不得說有為實相。是故,是二法不得相離;凡人謂此為二,是故顛倒。

佛略說二相:「一切法中取相皆是二,一切二皆是有。」

「適有便有生死。」何以故?有中生著心,著心因緣生諸煩惱,煩惱因緣往來生死,生死因緣憂悲苦惱;是故說「適有法便有生死,有生死不得免老病憂苦。」

「須菩提!以是當知二相人無有檀波羅蜜,乃至無有順忍,何況見色實相!乃至見一切種智實相!是人若不見色等諸法實相,則無修道,云何有須陀洹果,乃至斷一切煩惱習?」

六波羅蜜有二種:世間、出世間。此人無有出世間六波羅蜜故,是故說「是有相人無有六波羅蜜」。若有者,但有世間波羅蜜,此中不說世間波羅蜜。

聲聞道果尚無,何況有佛道!

問曰:

「順忍」是何等順忍?

答曰:

是小乘順忍。

小乘順忍尚無,何況大乘!

問曰:

頂法已能不退,何以說「乃至忍法」?

答曰:

聲聞法中亦說「頂墮」,摩訶衍亦說「頂墮」,汝何以故言「頂法不墮」?

有人言:雖頂法不墮,不牢固、不能一定故不說。

忍是久住,已入正定,雖未得無漏而與無漏同。以隨順苦法忍故名為「忍」;未曾見是法故,見便能忍,是故名「忍」。

是人於諸佛聖人為小,於凡夫為大。

「見色」有二種:一者、見色實相了了;二者、斷系諸色煩惱故名為見。

如色,乃至一切種智、一切煩惱習事,亦如是。

若人見色,修道尚無,何況能得修須陀洹果乃至斷煩惱習。

大智度論釋次第學品第七十五

◎【經】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有法相者,尚不得順忍,何況得道!

「世尊!若無法相者,當得順忍不?若乾慧地、若性地、若八人地、若見地、若薄地、若離欲地、若已辦地、若辟支佛地、若菩薩地、若佛地,若修道因,是修道當斷煩惱不?以是煩惱故,不得過聲聞、辟支佛地入菩薩位;若不入菩薩位,則不得一切種智;不得一切種智,則不能得斷一切煩惱習。

「世尊!若無有法,是諸法則不生;若不生是諸法,則不能得一切種智。」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無有法者,則有順忍乃至斷一切煩惱習。」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有法相不?所謂色相乃至識相,眼相乃至意相,色相乃至法相,眼界相乃至意識界相,四念處相乃至一切種智相,若色相、若色斷相,乃至識相、識斷相,十二入、十八界亦如是。若無明相、若無明斷相,乃至憂悲愁惱相、憂悲愁惱斷相;若欲相、若欲斷相,若瞋相、若瞋斷相,若癡相、若癡斷相,若苦相、若苦斷相,若集相、若集斷相,若滅相、若滅斷相,若道相、若道斷相,乃至一切種智相,斷一切煩惱習相。」

佛言:

「不也!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無有法相、非法相,即是菩薩順忍。若無有法相、無有非法相,即是修道,亦是道果。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有法是菩薩道,無法是菩薩果。以是因緣故,當知一切法無所有性。」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無所有性,佛云何知一切法無所有性故得成佛,於一切法得自在力?」

佛告須菩提:

「如是!如是!一切法無所有性,我本行菩薩道修六波羅蜜,離諸欲、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乃至入第四禪;於是諸禪及支取相,不念有是禪,不受禪味,不得是禪,無染、清淨行四禪,我於是諸禪不受果報。

「依四禪住,起五神通:身通、天耳、知他人心、宿命通、天眼證。於諸神通不取相,不念有是神通,不受神通味,不得是神通,我於是五神通不分別行。

「須菩提!我爾時用一念相應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謂是苦聖諦,是集、是滅、是道聖諦;成就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得作佛;分別三聚眾生:正定、邪定、不定。」

須菩提白佛言:「云何,世尊!於諸法無所有性中起四禪、六神通,亦無眾生而分別作三聚?」

佛言須菩提:

「若諸欲、惡不善法當有性——若自性、若他性,我本為菩薩行時,不能觀諸欲、惡不善法無所有性入初禪;以諸欲、惡不善法無所有性——若自性、若他性,皆是無所有性故,我本行菩薩道時,離諸欲、惡不善法入初禪,乃至入第四禪。

「須菩提!若諸神通有性,若自性、若他性,我不能知是神通無所有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以神通無有性——若自性、若他性,皆無所有性,以是故,諸佛於神通,知無所有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論】

問曰:

諸法空一義,何以故須菩提種種因緣重問?

此中問:「有法相者不得順忍」,乃至「若不生是諸法,不能得薩婆若!」

答曰:

是諸法畢竟空義,甚深難解!說者尚難,何況受者、行者!是故須菩提以般若垂訖,恐人多疑多惑故,種種因緣重問。

復次,所問義雖一,所因處異:

或問:「世尊若一切法空,云何分別有五道?」

或問:「若一切無所有相,云何分別有三乘?」

或問:「世尊有相者乃至不得順忍,云何當觀八地,入菩薩位?」

如是等種種問,異門故義得差別,般若無一定相故。

佛可須菩提意:「如是!如是!」

須菩提先問「順忍」者,是小乘順忍;今須菩提問「菩薩順忍法」。

「若菩薩行般若時,有法相不?」

佛答:「菩薩行般若時,無法生相——若有、若無。」

何以故?見有、無二俱有過故。

「則是菩薩順忍。」

「於一切法中不生有相,即是修道。」

「須菩提!有法是菩薩道,無法是果。」

「有法」名有為法;「無法」是無為法。行有為八聖道;斷諸煩惱,得無為果。

復次,有人言:五波羅蜜名「有法」,是「菩薩道」;般若波羅蜜畢竟空故無有法,是「菩薩果」。

有人言:般若波羅蜜智慧相,有為法故,是為「道」;如、法性、實際,不從因緣生,常有故名為「果」。

如是等「有、無法」差別。

「以是因緣故,須菩提!當知一切法皆是無所有性,名為無法。」

復問:「世尊!若一切法無所有性,佛云何於無所有性中正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諸法中得自在?」

佛可其言。

菩薩以無所有智合行一切法,能斷一切著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中佛自引為證:「我本為菩薩時,行六波羅蜜:離欲、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

「離欲」者,離五欲;「離惡、不善法」者,離五蓋。

將人入惡道,名為「惡」;障善法故,名「不善」。

「有覺有觀」,初禪所攝善覺觀。

「離生喜樂」者,舍離五欲生喜樂。

「喜樂」者,色界中有二種樂:一者、有喜樂,二者、無喜樂。

喜樂,初禪、二禪中;無喜樂,三禪中。

初禪、二禪俱有喜樂,有何差別?初禪中喜樂,從離欲故生;二禪喜樂,從定生。

問曰:

亦離初禪煩惱得二禪,何以不說「離生」?

答曰:

欲界中散亂故,無「定」稱;行者能離欲故,名為「離生」。

初禪中有「定」;二禪因初禪定生故,名為「定生」。

復次,欲界煩惱不善相故障初禪;行者欲離大障故,是故說「離生」。

色界煩惱名無記,為患微弱,以覺、觀因緣故失禪;是故佛說:滅諸覺觀、內心清淨故得二禪。

三禪、四禪,如先說。

「我於是諸禪支,取相得已,不念有是禪」:

初習禪時,取相乃至得,得已恐著味故觀無常;不念有是禪,不得是禪定相,亦不受味,無染心行四禪,異於外道;於是諸禪,修不受果報禪。

依四禪住,起五神通,亦如禪法不受其味。

宿命通故,知一切眾生本業因緣,來生是間。

天眼通力故,見眾生未來世所生之處,隨其業行。

知一切眾生本、末已,心生大悲,云何斷眾生生死相續苦?

爾時,心迴向入漏盡通,即時以一念相應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謂是苦相,苦因是愛,愛斷苦盡,為到苦盡是道;通達四諦故,得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分別眾生作三聚。

住三神通,度是眾生,所謂天耳、知他心、身通,為眾生說法,令度生死。

須菩提復問:「若諸法無所有,云何佛為菩薩時,起四禪、六神通?若無眾生,云何分別眾生作三聚?」

佛答:「諸欲、諸惡若當有性——若自性、若他性,我本為菩薩時,不能觀諸欲、惡不善法無所有性入初禪。」

佛意:若諸欲、不善法有定性實法,若多、若少自相者,若自身中若有淨、常等性。

「性」有二種:若自性,若他性。「自性」名自身不淨性;「他性」名衣服等莊嚴身具。此皆無常虛誑苦惱因緣。

「內外五欲中,無有常、樂、我、淨實;若有者,我本行菩薩道時,不能觀五欲空無所有性入初禪。今欲、惡不善法無有實性——若自性、若他性,是故我為菩薩時,離五欲、惡不善法,入初禪,乃至入第四禪。若諸神通有性——若自性、若他性,我本行菩薩時,不能知神通無所有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問:「若諸法定無所有性空,佛云何於諸法中得自在力?」

佛答:「我以四禪故,於諸煩惱得解脫;六神通故,於諸法得自在度眾生。」

須菩提意:以四禪、六神通是有,云何於空得自在力?

佛示:我觀五欲等空,虛誑無定相故,不著此禪,而起諸神通。諸禪有相有量故可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初離欲時,以無所有性為因,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亦無所有。

若禪定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空,可有是難;今皆空故,不應有難!

大智度論卷第八十六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 大般...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瑜伽師地論(100卷)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

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十地經論

十地經論序 侍中崔光製 十地經者。蓋是神覺之玄苑。靈...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一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卷第一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一卷 天親菩薩造 陳世真諦三藏於廣...

【註音版】佛說文殊尸利行經

佛說文殊尸利行經...

佛說睒子經

佛說睒子經 西秦沙門聖堅奉 詔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說大生義經

淨佛說大生義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

【註音版】佛說腹中女聽經

佛說腹中女聽經...

華嚴關脈義記

華嚴關脈義記 無礙勢。四問答取文勢。 第一展轉無盡者...

觀虛空藏菩薩經

觀虛空藏菩薩經 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 如是我聞: 一...

戀西大師淨土必求(淨業痛策)

淨土必求自敘 大本彌陀經云。佛告彌勒。其有得聞彼佛...

【註音版】佛說分別佈施經

佛說分別佈施經...

佛說義足經

佛說義足經卷上(八雙十六輩)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桀貪...

【佛教詞典】道諦非苦

【道諦非苦】 p1238 瑜伽六十七卷十五頁云:道非苦受等...

【佛教詞典】蓮宗十三祖

1、淨土宗的十三位祖師,即初祖廬山東林慧遠和尚,二祖...

能成才和幸福的八大要義

一個人的成長都有一定的因緣,向好向壞來自教育的重要...

觀音菩薩久已成佛,以悲心現九法界身

原文: 觀音菩薩,久已成佛,特以慈悲心切,現九法界身...

聖嚴法師《懂得放下,才能自在》

問:法師常勸人遇到困境時,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

審察自心的真與偽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

印祖一生教化的三十二字箴言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真為生死,...

家屬能為亡者助念,是否對臨終者更有利

問: 很多家屬請助念團去助念,多數情況是自己不念,...

轉五蘊為五智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

六種果蔬讓你更帥更靚

1、西蘭花。 富含抗氧化維生素C及胡蘿蔔素,專家證明是...

智慧勇猛的菩薩王

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修菩薩行時,有一世曾為大國王,若有...

如法修行 如佛親教

過去,佛陀曾住在迦毗羅衛國的尼拘律園。一日,斛飯王...

永覺元賢禪師:示淨土社諸善友七首

一 琉璃寶地黃金相 不在西方不在東 妄想盡銷歸一佛 自...

不要怕錯,只怕不做

人往高處爬,水往低處流。是必然的理則,否則將滯留停...

【視頻】《禪行法想經》楮訾念誦

《禪行法想經》楮訾念誦

【視頻】永嘉大師證道歌(男聲念誦)

永嘉大師證道歌(男聲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