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智度論卷第六十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智度論釋兩不和合品第四十七之餘(卷六十九)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復次,須菩提!說法者有信、有善,欲書、受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聽法者無信、破戒惡行,不欲書、受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須菩提!聽法者有信、有善,說法者無信、破戒惡行;兩不和合,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說法者能一切施,心不慳惜;聽法者悋惜不捨。

「當知是為魔事。

「須菩提!聽法者一切能施,心不慳惜;說法者悋法不施;兩不和合,不得書、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聽法者欲供養說法人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資生所須;說法者不欲受之。

「當知是為魔事。

「須菩提!說法者欲供給聽法人衣服乃至資生所須;聽法者不欲受之;兩不和合,不得書、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說法者易悟;聽法人闇鈍。

「當知是為魔事。

「須菩提!聽法者易悟;說法人闇鈍。

「兩不和合,不得書、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說法者知十二部經次第義,所謂修妬路乃至優波提舍;聽法者不知十二部經次第義。

「當知是為魔事。

「聽法者知十二部經次第義;說法人不知十二部經次第義;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說法者成就六波羅蜜;聽法人不成就六波羅蜜;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聽法者有六波羅蜜;說法人無六波羅蜜;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說法者於六波羅蜜有方便力;聽法人於六波羅蜜無方便力;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聽法者於六波羅蜜有方便力;說法人於六波羅蜜無方便力;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說法者得陀羅尼;聽法者無陀羅尼;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聽法者得陀羅尼;說法者無陀羅尼;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說法者欲令書、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聽法人不欲書、持般若波羅蜜,讀、誦乃至正憶念;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聽法者欲書、讀、誦、說般若波羅蜜;說法者不欲令書般若波羅蜜,乃至不欲令說;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說法者離貪慾、瞋恚、睡眠、掉悔、疑;聽法人貪慾、瞋恚、睡眠、掉悔、疑。當知是為魔事。

「聽法者離貪慾、瞋恚、睡眠、掉悔、疑;說法人貪慾、瞋恚、睡眠、掉悔、疑;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書是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時,或有人來,說:『三惡道中苦劇,汝何不於是身盡苦入涅槃?何用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書是深般若波羅蜜,受持、讀、誦、說、正憶念時,或有人來,讚四天王諸天,讚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天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讚初禪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定,作是言:『善男子!欲界中受五欲快樂,色界中受禪生樂,無色界中受寂滅樂;是事亦無常、苦、空、無我,變相、盡相、散相、離相、滅相。汝何不於是身中取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何用是世間生死中受種種苦,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說法者一身無累,自在無礙;聽法人多將人眾。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聽法者一身無累,自在無礙;說法者多將人眾。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說法者如是言:『汝能隨我意者,當與汝般若波羅蜜,令書、讀、誦、說、正憶念;若不隨我意者,則不與汝!』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讀、誦、說、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聽法者欲得追隨如其意;說法者不聽。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說法者欲得財利故,與般若波羅蜜,令書、持乃至正憶念;聽法者以是因緣故,不欲從受;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聽法者為財利故,欲書深般若波羅蜜,讀、誦、說;說法者以是因緣故,不欲與。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讀、誦、說,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說法者欲至他方危命之處;聽法者不欲隨去。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聽法者欲至他方危命之處;說法者不欲去。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說法者欲至他方飢餓、穀貴、無水之處;聽法者不欲隨去;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聽法者欲至他方飢餓、穀貴、無水之處;說法者不欲去;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說法者欲至他方豐樂之處;聽法者欲隨從去。

「說法者言:『善男子!汝為利養故追隨我,汝善自思惟,若得、若不得,無令後悔!』以是少因緣故,兩不和合。聽法者聞之心厭,作是念:『是為距逆我,不欲與我相隨。』便止不去。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說法者欲過曠野,賊怖、旃陀羅怖、獵師怖、惡獸毒蛇怖;聽法者欲隨逐去。說法者言:『善男子!汝何用到彼?彼中多有諸怖——賊怖乃至毒蛇怖。』聽法者聞之,知其不欲與般若波羅蜜,書、持乃至正憶念,心厭,不欲追隨。以是少因緣故,兩不和合,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說法者多有檀越,數往問訊,以是因緣故,語聽法者:『我有因緣,應往到彼。』聽法人知其意,便止。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論】

問曰:

有人書、持、讀、誦般若波羅蜜,不能行而犯戒,或可有是;若不信,云何從受法?

答曰:

是人不信般若波羅蜜所謂畢竟空,但欲求名故讀、誦、廣說;如佛弟子不信外道經書,亦為人講說。

復次,不能深心信樂般若故名「不信」,非都不信。

問曰:

弟子法應供養師,奉諸所有,何以言「師不能施」?

答曰:

弟子作是念:「師少物不能捨,何況捨身!雖讚說佈施,是為欺誑!」是故不和合。

弟子欲以四事供養師;師少欲知足故不受,或羞愧似如賣法故不受。

或師多知多識,無所乏少,能供給弟子;弟子自念:「人當謂我貪師衣食故受法」;或自以德薄不消所給。此心雖好,不能成般若波羅蜜故,亦是魔事。

「師鈍根」者,是誦經師,非解義師。

十二部經,亦是誦經師。

復次,「師有六波羅蜜」者,作是念:「弟子罪人、鈍根,不能行六波羅蜜,著世間事,但有弟子名,無有實事。」是師不知弟子聞般若已,後成大事,但以現前無六波羅蜜,不肯教化。

弟子亦作是念:「六波羅蜜義,我亦能行,師但能口說,不能修行。」不知師轉身因緣,當成大事;又不知師別有讀誦利益因緣,故不和合。

復次,弟子直信著善法;師不著法,以方便行六波羅蜜。

弟子謂為不深樂六波羅蜜。何以知之?師或時讚歎六波羅蜜;或時斷人著故,破散六波羅蜜。

弟子有方便,亦如是。

問曰:

若弟子得陀羅尼,師無陀羅尼,何以為師?

答曰:

陀羅尼有種種。

有弟子得聞持陀羅尼,能持、能誦,不能解義;師能為解說。

弟子或能得諸法實相陀羅尼義,而不能次第讀誦;或師得聞持陀羅尼,未得大悲故,輕賤弟子,不能教導。

問曰:

弟子欲受持般若波羅蜜,師不與,或可有是;云何師欲與法,弟子不欲受?

答曰:

如先答,弟子見師有過故,不欲受法。

復次,師欲教化前人為弟子;而是人或邪見諸惡因緣故,不肯受教。

復次,一切眾生所行法,同則和合;一人離五蓋,一人不離故相輕,相輕故不和合。

一切上法皆爾。

復次,書、誦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時,一人呵三惡道、一人讚嘆諸天,是事如先答。雖不能都破其善行,且壞其大乘,授小乘法。

復次,師少欲知足,不樂眾聚;弟子多有人眾。師作是念:「弟子雖好可度,而將徒眾多。」師深著善法,捨離弟子。

弟子一身,亦如是。

復次,說法者意:「若弟子隨我意行,若去、若住,隨時問訊」,如是等。聽法者但欲從求法利,不能行此眾事,是不和合。

或時聽法者,隨意進止、問訊等;說法者不聽,作是念:「何用是事?損我功德!」聽法者意謂輕賤,不相好喜,是不和合。

復次,師為利養故欲與法;弟子心則不敬師:「云何欲賣經法?」

弟子亦如是,為財利養讀誦般若,非清淨心故;師知弟子心如是,則薄賤不與,故不和合。

復次,師欲至他方,路經嶮難;弟子惜身命故不能隨,作是念:「我有身,然後求法。」

弟子欲去,亦如是。

飢餓、穀貴、無水處,亦如是。

復次,師欲至豐樂處;弟子欲隨師,或羞愧不欲將去;或弟子串樂,不任涉遠;或道裡懸遠。

或師諳彼國,弟子不悉,謂:「師稱美彼國,不必實爾」;時或慮師謂貪飲食故去。

如是等種種因緣,師語弟子:「如汝所聞彼國土所有,不必盡爾,好自籌量!若自欲去者便去,無以財物豐樂故去,至彼不得隨意,勿以見怨!」師復為說:「汝聞彼國土豐樂故去,非為法故,不須隨我。」師好心止弟子,不知是壞般若波羅蜜因緣。弟子聞是說,敬難師故不能答,便止不去,故不和合。

師復欲至遠國,彼中有種種虎狼、賊盜;語弟子言:「彼間多難,汝不須去!」弟子聞已便止。師但知彼有難事,故止弟子,不知是壞般若波羅蜜因緣。

問曰:

若遠國多難,何以自去?

答曰:

有人言:師彼國生故,服習彼土,能自防護。

有人言:彼有好師、經書,不惜身命故去。師作是念:「我身自死則可,云何枉他?」

如是等因緣故,止弟子不令去。

師多有知識檀越,心生樂著;弟子少欲知足,不著檀越。

師常隨時問訊檀越;弟子但欲求法,不喜是事。師知其意,語言:「我有因緣,不得為汝說法。」弟子聞已,不悅:「師貴俗緣,不貴於法。」是不和合。

◎【經】

「復次,須菩提!惡魔作比丘形像來,方便破壞是般若波羅蜜,不得令書、持、讀、誦、說,正憶念。」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惡魔作比丘形像,方便破壞般若波羅蜜,不得令書、持乃至正憶念?」

佛言:「惡魔作比丘形像來,壞善男子、善女人心,令遠離般若波羅蜜,作是言:『如我所說經,即是般若波羅蜜,此經非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是中破壞諸比丘時,有未受記菩薩便墮疑,墮疑故不書深般若波羅蜜,不受、不持,乃至不作正憶念。

「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惡魔作比丘身到菩薩所,作如是言:若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於實際作證,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以是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菩薩說是深般若波羅蜜時,多有魔事起,留難般若波羅蜜,是為魔事。菩薩摩訶薩應當覺知,知已遠離!」

須菩提言:「世尊!何等是魔事留難,菩薩應當覺知,知已遠離?」

佛言:「似般若波羅蜜諸魔事起,似禪波羅蜜、似毘梨耶波羅蜜、似羼提波羅蜜、似尸羅波羅蜜、似檀波羅蜜魔事起,菩薩應當覺知,知已遠離。

「復次,須菩提!聲聞、辟支佛所應行經,是菩薩摩訶薩應當知是魔事而遠離之。

「復次,須菩提!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空、無相、無作解脫門;用是法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

「如是等諸經,惡魔作比丘形像,方便與菩薩摩訶薩。是不和合故,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惡魔作佛身金色丈光,到菩薩所;是菩薩貪著貪著故,耗減薩婆若。是不和合故,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惡魔作佛身及比丘僧,到菩薩前;是菩薩起貪著意,作是念:『我於當來世亦當如是從比丘僧為說法。』是菩薩貪著魔身故,耗減薩婆若,不得書成般若波羅蜜多,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惡魔化作無數百千萬億菩薩行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指示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見已貪著,貪著故耗減薩婆若,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何以故?是深般若波羅蜜中,無有色,無有受、想、行、識,乃至無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是般若波羅蜜若無有色,乃至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中無佛、無聲聞,無辟支佛、無菩薩。何以故?一切諸法自性空故。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書是深般若波羅蜜,受、讀、誦、說、正憶念時,多有留難起。

「須菩提!譬如閻浮提中珍寶:金、銀、琉璃、車璩、馬瑙、珊瑚等寶,多難多賊;如是,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書是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時,多賊、多留難起。」

須菩提白佛言:「如是!世尊!閻浮提中珍寶:金、銀、琉璃,車璩、馬瑙,珊瑚等,多賊、多難。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亦如是,書是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時,多賊、多留難起,多有魔事。

「何以故?是愚癡人為魔所使,善男子、善女人書是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時,破壞,令遠離。

「世尊!是愚癡人少智少慧,是善男子、善女人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時,破壞,令遠離。

「是愚癡人心不樂大法,是故不書是深般若波羅蜜,不受、不讀、不誦、不正憶念、不如說修行;亦壞他人,令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如說修行!」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新發大乘意善男子、善女人為魔所使、不種善根、不供養諸佛、不隨善知識故,不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不正憶念,而作留難。

「是善男子、善女人少智少慧、心不樂大法,是故不能書是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魔事起故。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能書是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時,魔事不起,能具足禪波羅蜜乃至檀波羅蜜,能具足四念處乃至一切種智。

「須菩提!當知佛力故,是善男子、善女人能書是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亦能具足禪波羅蜜乃至檀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具足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佛十力乃至一切種智。

「須菩提!十方現在無量無邊阿僧祇諸佛亦助是善男子、善女人,令得書是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

「十方阿鞞跋致諸菩薩摩訶薩亦擁護祐助是善男子、善女人,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

【論】

釋曰:

魔作大沙門形,有重威德,令人受其語。

多持經卷,與眾弟子俱,語諸比丘:般若波羅蜜,如我經所說真實佛語,汝先聞者不實,非佛所說。呵毀先經,種種自讚所說。

鈍根菩薩信受是語,生邪見;若利根未得受記者生疑。何以故?

諸佛畢竟空無相,智慧難解,故不和合。

或時魔語菩薩:「般若波羅蜜、三解脫門,廣說但是空。汝常習此空,於中得證;不得證,云何作佛?作佛法,先行佈施、持戒等,修三十二相福德;坐道場時,爾乃用空。」菩薩或信或疑,離般若波羅蜜。

問曰:

云何「似六波羅蜜」名魔事?

答曰:

如相似般若波羅蜜中說。

復次,以著心行六波羅蜜,是名「似」。

聲聞、辟支佛經,無有慈悲,不求佛道,但欲自度;雖是好事,破菩薩道,故名魔事。

問曰:

若菩薩見佛身,則信心清淨,云何名魔事?

答曰:

一切煩惱取相,皆是魔事。

是小菩薩未應見佛身,魔作佛妙形,菩薩心著,為是好身故行道。如未離欲人,見天女形,深心染著,不能堪受天欲,迷悶而死。是故魔願得滿。

菩薩雖得少淨心,而失實相智慧;如人手捉重寶,有人以少金誑之,捨大價寶而取賤物,是名「耗減」。

魔作佛身,將諸比丘,示多菩薩行六波羅蜜,亦如上。

此中佛說因緣:色等一切法自性空。

復次,眾會生疑:「般若波羅蜜是無上法,多有利益,云何有人憎嫉?」

是故佛說譬喻:「如閻浮提金銀等,多怨多賊,為是故出,不為瓦石等生。」

般若波羅蜜是佛法藏中妙寶,微妙甚深,懈怠鈍根者所不解,是故呰毀。

魔以般若波羅蜜多令眾生入涅槃故,魔作怨賊。

須菩提喜受佛教,述其所說毀呰破壞般若者:「世尊!是狂癡之人為魔所使,不得自在,以少智故,不能通達佛意。是人無有大心,不知清淨法味,但知三相:貪味、淫欲、瞋恚,如畜生法,與般若波羅蜜生留難。」

佛可須菩提所說,語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書般若,乃至正憶念,魔事不起,當知是佛力,亦是十方諸佛及諸菩薩所擁護;而能具足五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亦是十方現在佛力。」

何以故?

魔是欲界主,世間福德、智慧具足,魔是世間生死根本。

色界諸天,雖有邪見,常入禪定故心柔軟,不能有所破壞。

無色界中無形故,又心微細,不能有所作。

下諸天無有力勢故,不能如是破壞。

是魔先世業因緣力;又住處因緣,他作奪取,是中賊主名為魔。是魔相爾,破壞好事。

初發心菩薩福德、智慧薄故惜身,若十方諸佛菩薩不擁護佐助者,不能成。是故諸佛、菩薩、諸天為破壞魔事,是菩薩或覺、或不覺;如賊繞城,大人守護,小兒不覺。

略說魔事如是,廣說則無量無邊。

然佛意但欲令行者成般若大事,是故師、徒宜應和合,一切惡事,不應計念。

大智度論釋佛母品第四十八

【經】

佛告須菩提:「譬如母人有子若五、若十、若二十、若三十、若四十、若五十、若百、若千。母中得病,諸子各各勤求救療,作是念:『我等云何令母得安,無諸患苦不樂之事!風寒、冷熱,蚊虻、蛇蚖,侵犯母身,是我等憂。』其諸子等常求樂具,供養其母。所以者何?生育我等,示我世間。

「如是,須菩提!佛常以佛眼視是深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是深般若波羅蜜能示世間相。十方現在諸佛亦以佛眼常視是深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是深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能與諸佛一切智,能示世間相。以是故,諸佛常以佛眼視是深般若波羅蜜。

「又以般若波羅蜜能生禪波羅蜜乃至檀波羅蜜,能生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能生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能生佛十力乃至一切種智。

「如是般若波羅蜜能生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諸佛。

「須菩提!所有諸佛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得、當得,皆因深般若波羅蜜因緣故得。

「須菩提!若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書是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諸佛常以佛眼視是人。

「須菩提!是求菩薩道善男子、善女人諸十方佛常守護,令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白佛言:「如世尊所說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能示世間相。世尊!

「般若波羅蜜云何能生諸佛?

「云何能示世間相?

「云何諸佛從般若波羅蜜生?

「云何諸佛說世間相?」

佛告須菩提:「是深般若波羅蜜中,生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種智。

「須菩提!得是諸法,故名為佛。

「須菩提!以是故深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

「須菩提!諸佛說五眾是世間相。」

須菩提言:「世尊!云何深般若波羅蜜中說五眾相?云何深般若波羅蜜中示五眾?」

「須菩提!般若波羅蜜不示五眾破、不示五眾壞,不示生、不示滅,不示垢、不示淨,不示增、不示減,不示入、不示出,不示過去、不示未來、不示現在。何以故?空相不破、不壞,無相相、無作相不破、不壞,不起法、不生法、無所有法性法,不破、不壞,相如是示。如是,須菩提!佛說深般若波羅蜜能示世間相。」

「復次,須菩提!諸佛因深般若波羅蜜,悉知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心所行。須菩提!是深般若波羅蜜中無眾生,無眾生名;無色,無色名;無受、想、行、識,無受、想、行、識名;無眼乃至無意,無眼識乃至無意識,無眼觸乃至無意觸,乃至無一切智,無一切智名。如是,須菩提!是深般若波羅蜜能示世間相。

「須菩提!是深般若波羅蜜亦不示色,不示受、想、行、識;乃至不示一切種智。何以故?須菩提!是深般若波羅蜜中尚無般若波羅蜜,何況色乃至一切種智!

「復次,須菩提!所有眾生名數,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若此間世界、若遍十方世界;是諸眾生若攝心、若亂心,是攝心、亂心佛如實知。須菩提!云何佛知眾生攝心、亂心相?以法相故知。」

「用何等法相故知?」

「須菩提!是法相中尚無法相相,何況有攝心、亂心!須菩提!以是法相故,佛知眾生攝心、亂心。

「復次,須菩提!佛知眾生攝心、亂心,云何知?須菩提!以盡相故知,以無染相故知,以滅相故知,以斷相故知,以寂相故知,以離相故知。如是,須菩提!佛因般若波羅蜜知眾生攝心、亂心。

「復次,須菩提!佛因般若波羅蜜知眾生染心,如實知染心;瞋心、癡心,如實知瞋心、癡心。」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佛知眾生染心,如實知染心;瞋心、癡心,如實知瞋心、癡心?」

佛告須菩提:「染心如實相,則無染心相。何以故?如實相中,心心數法不可得,何況當得染心、不染心!須菩提!瞋心、癡心如實相,則無瞋、無癡相。何以故?如實相中心心數法尚不可得,何況當得瞋心、不瞋心,癡心、不癡心!如是,須菩提!佛因般若波羅蜜,眾生染心,如實知染心;瞋心、癡心,如實知瞋心、癡心。

「復次,須菩提!佛因般若波羅蜜,眾生無染心,如實知無染心;無瞋心、無癡心,如實知無瞋心、無癡心。」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眾生無染心,如實知無染心?無瞋心,如實知無瞋心?無癡心,如實知無癡心?」

佛告須菩提:「是心無染相中,染相、不染相不可得。何以故?須菩提!二心不俱故。如是,須菩提!佛因般若波羅蜜,眾生無染心,如實知無染心。

「須菩提!是無瞋心、無癡心相中,癡心、不癡心不可得。何以故?二心不俱故。如是,須菩提!佛因般若波羅蜜,眾生無瞋心、無癡心,如實知。

「復次,須菩提!佛因般若波羅蜜,是眾生廣心,如實知廣心。」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佛因般若波羅蜜,是眾生廣心,如實知廣心?」

「須菩提!佛知諸眾生心相不廣不狹,不增不減,不來不去;心相離故,是心不廣乃至不來不去。何以故?是心性無故,誰作廣誰作狹?乃至來去如是。須菩提!佛因般若波羅蜜,是眾生廣心,如實知廣心。

「復次,須菩提!佛因般若波羅蜜,是眾生大心,如實知大心。」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佛因般若波羅蜜,是眾生大心,如實知大心?」

佛告須菩提:「佛因般若波羅蜜,不見眾生心來相、去相,不見眾生心生相、滅相、住相、異相。何以故?是諸心性無故,誰來誰去?誰生滅住異?如是,須菩提!佛因般若波羅蜜,是眾生大心,如實知大心。

「復次,須菩提!佛因般若波羅蜜,眾生無量心,如實知無量心。」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佛因般若波羅蜜,眾生無量心,如實知無量心?」

佛告須菩提:「佛因般若波羅蜜,知是眾生心,不見住,不見不住。何以故?是無量心相無依止故,誰有住不住處?如是,須菩提!佛因般若波羅蜜,眾生無量心,如實知無量心。

「復次,須菩提!佛因般若波羅蜜,眾生不可見心,如實知不可見心。」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佛因般若波羅蜜,眾生不可見心,如實知不可見心?」

佛告須菩提:「眾生心是無相,佛如實知無相,自相空故。

「復次,須菩提!佛知眾生心五眼不能見。如是,須菩提!佛因般若波羅蜜,眾生不可見心,如實知不可見心。」

【論】

釋曰:

上說十方諸佛及大菩薩擁護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不令魔得其便。

會中聽者聞是事已,或作是念:「諸佛阿耨陀羅三藐三菩提寂滅相,於諸法及眾生無憎無愛,何以故擁護書持般若乃至正憶念者?」

是故佛告須菩提,為說譬喻:「如子知恩故,守護其母;般若是十方諸佛母故,若有魔等留難,欲破壞般若波羅蜜者,諸佛雖行寂滅相,憐愍眾生故、知恩分故,用慈悲心常念,用佛眼常見,守護是行般若者,令得增益,不失佛道。」

此中佛說因緣:「諸賢聖及賢聖法皆從般若中生。」

問曰:

須菩提問四種,佛何以止答三事,而不說「諸佛從般若中生」?

答曰:

般若生諸佛,諸佛從般若生,義無異。

有人言:諸法和合故能生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有人行般若波羅蜜及眾行,得成佛。初謂作者,二謂法。

若言「墮枝殺人」,若言「墮樹殺人」,以是事同,故不別答;若說「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即說「諸佛從般若生」。

問曰:

如餘經說:五眾破壞,故名世間;此中何以言「般若波羅蜜示五眾,無破、壞、生、滅等」?

答曰:

彼是小乘事;此是大乘事。

小乘法多說無常;大乘法中,多說法空。

小乘法中,先說無常,後說法空;大乘法中,初便說法空。

小乘法中說無常,令眾生怖畏;大乘則不然,是故說無破壞等。

此中佛自說因緣:「空、無相、無作,終不破、不壞,般若波羅蜜示如是等世間相。」

復次,五眾名世間,眾生身形色易知,餘心數法無形故難知。

是故佛語須菩提:「無量阿僧祇眾生心所行皆知。」

深般若中雖無眾生及色等法,乃至一切種智,以般若方便力,而能知眾生心所行。

是般若波羅蜜中畢竟空故,不示色等法,乃至一切種智。

此中佛說因緣:「般若波羅蜜中尚無般若相,何況色等法!」

復次,「般若波羅蜜示世間」者,一切眾生,若色、若無色。

「色」者,欲、色界眾生。

「無色」者,無色界眾生。

「有想」者,除無想天及非有想非無想天,餘者是有想。

「無想」者,是無想眾生。

「非有想非無想」者,是有頂處天。

「此間世界」者,是三千大千世界。

「遍十方」者,餘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

是世界六道中三世眾生,佛悉知其攝心、亂心。

須菩提聞已,心疑怪:「諸佛常樂行寂滅諸法空,今云何遍知無始無邊眾生攝心、亂心?佛心一,眾生心無量種,云何一時知一切眾生心?」以是故,問「佛云何知?」

佛答:「諸法實相智慧故,知眾生攝心、亂心。」

須菩提問:「何等是諸法實相?」

答曰:「所謂畢竟空,是畢竟空,畢竟空性亦不可得,何況攝心、亂心!」

問曰:

諸法實相畢竟空中,無分別心心數法,佛云何知其心?

答曰:

此中佛自說:「諸法實相性亦不可得,以是智慧,知眾生攝心、亂心。」

何以故?若空性可得,應有難;空性不可得,云何作難?

今,佛過一切憶想分別虛妄法,安住實相,如實知一切眾生心;眾生心住虛妄法中故,不能知他眾生如實。

先略說「知他心」,次分別眾生攝心、亂心——所謂三毒、無三毒者,廣、大、無量、不可見,出、沒、屈、申等。

須菩提事事問,初答以諸法實相故,知攝心、亂心。

次以盡、無染、滅、斷、寂、離故知。

「盡」者,無常慧;菩薩行是無常慧心,「離」一切世間「染」。

用世間道遮滅結使,是名「滅」。

用無漏道斷,故名「斷」。

斷諸結使已,觀涅槃「寂滅」、「離」相。

以是因緣,得諸法實相;以諸法實相,知他攝心、亂心皆是實相。

復次,是心念念生滅,未來無故不可知;現在念念滅,住時無故不可知。

凡夫人取相分別,於三世中憶想,妄見謂知心念。

以盡門觀,即是畢竟空,畢竟空故無所著,是時得道。知諸法實相,於一切法不妄想分別,則如實知他心。

「染心」者,一切法入法性中皆清淨,是故說染心實相,是中無染心。何以故?

如實中無心無心數法,何況染心!

瞋心、癡心亦如是。

無染心相中,是中無有染心相,染心從本來無故,亦無不染心;無染心是寂滅相,無所分別。

此中佛自說因緣:「須菩提!二心不俱故。」

眾生法,心心次第生,無染心時則無染心。

何以故?過去染心已滅,未來未有,現在無染心,則無有染心;染心無故,亦無不染心,相待法無故。

是故無染實相中無有染心、不染心。

無瞋心、無癡心亦如是。

廣狹、增減心,皆是眾生取相分別,佛不如是知。何以故?

是心無色無形,無住處,念念滅,則無廣狹增減差別。

此中佛自說因緣:「心性相無故,廣狹等不可得。」

廣狹、增減、大小義,如四無量心中說。

「無量心」者,廣心、大心,即是無量。

又緣無量眾生故,名「無量」;又緣涅槃無量法故,名「無量」;又心相不可取故,名「無量」。

如有眼、有色因緣故,眼識生,是識不在眼,不在色,不在中間,不在此,不在彼,是故無住處。若實無住處,云何能有所作?

若好若丑,如夢所見事,不可求其實定相。

心亦如是,無依止故無定相,故名無量。

廣、大,亦應如是隨義分別說。

問曰:

若知心不可見,佛何以故說「如實知不可見心」?

答曰:

有坐禪人憶想分別,見是心如清淨珠中縷。觀白骨人中,見心次第相續生。或時見心在身。或見在緣;如無邊識處,但見識無量無邊。

破如是等虛妄故,佛言:「如實知眾生心,眾生心自相空,故無相相。」

復次,佛以五眼觀此心不可得——

肉眼、天眼緣色故不見。

慧眼緣涅槃故不見。

初覺法眼分別知諸法善不善、有漏無漏等,是法眼入實相中則無所分別;如先說:「一切法無知者、無見者」;是故不應見。

佛眼觀寂滅相故不應見。

眾生心,見者,如實見;不如凡夫人憶想分別見。

復次,五眼因緣和合生,皆是作法,虛誑不實,佛不信不用,是故言「不以五眼見」。

大智度大智度論釋兩不和合品第四十七之餘(卷六十九)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復次,須菩提!說法者有信、有善,欲書、受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聽法者無信、破戒惡行,不欲書、受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須菩提!聽法者有信、有善,說法者無信、破戒惡行;兩不和合,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說法者能一切施,心不慳惜;聽法者悋惜不捨。

「當知是為魔事。

「須菩提!聽法者一切能施,心不慳惜;說法者悋法不施;兩不和合,不得書、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聽法者欲供養說法人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資生所須;說法者不欲受之。

「當知是為魔事。

「須菩提!說法者欲供給聽法人衣服乃至資生所須;聽法者不欲受之;兩不和合,不得書、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說法者易悟;聽法人闇鈍。

「當知是為魔事。

「須菩提!聽法者易悟;說法人闇鈍。

「兩不和合,不得書、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說法者知十二部經次第義,所謂修妬路乃至優波提舍;聽法者不知十二部經次第義。

「當知是為魔事。

「聽法者知十二部經次第義;說法人不知十二部經次第義;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說法者成就六波羅蜜;聽法人不成就六波羅蜜;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聽法者有六波羅蜜;說法人無六波羅蜜;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說法者於六波羅蜜有方便力;聽法人於六波羅蜜無方便力;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聽法者於六波羅蜜有方便力;說法人於六波羅蜜無方便力;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說法者得陀羅尼;聽法者無陀羅尼;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聽法者得陀羅尼;說法者無陀羅尼;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說法者欲令書、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聽法人不欲書、持般若波羅蜜,讀、誦乃至正憶念;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聽法者欲書、讀、誦、說般若波羅蜜;說法者不欲令書般若波羅蜜,乃至不欲令說;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說法者離貪慾、瞋恚、睡眠、掉悔、疑;聽法人貪慾、瞋恚、睡眠、掉悔、疑。當知是為魔事。

「聽法者離貪慾、瞋恚、睡眠、掉悔、疑;說法人貪慾、瞋恚、睡眠、掉悔、疑;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書是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時,或有人來,說:『三惡道中苦劇,汝何不於是身盡苦入涅槃?何用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書是深般若波羅蜜,受持、讀、誦、說、正憶念時,或有人來,讚四天王諸天,讚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天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讚初禪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定,作是言:『善男子!欲界中受五欲快樂,色界中受禪生樂,無色界中受寂滅樂;是事亦無常、苦、空、無我,變相、盡相、散相、離相、滅相。汝何不於是身中取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何用是世間生死中受種種苦,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說法者一身無累,自在無礙;聽法人多將人眾。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聽法者一身無累,自在無礙;說法者多將人眾。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說法者如是言:『汝能隨我意者,當與汝般若波羅蜜,令書、讀、誦、說、正憶念;若不隨我意者,則不與汝!』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讀、誦、說、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聽法者欲得追隨如其意;說法者不聽。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說法者欲得財利故,與般若波羅蜜,令書、持乃至正憶念;聽法者以是因緣故,不欲從受;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聽法者為財利故,欲書深般若波羅蜜,讀、誦、說;說法者以是因緣故,不欲與。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讀、誦、說,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說法者欲至他方危命之處;聽法者不欲隨去。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聽法者欲至他方危命之處;說法者不欲去。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說法者欲至他方飢餓、穀貴、無水之處;聽法者不欲隨去;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聽法者欲至他方飢餓、穀貴、無水之處;說法者不欲去;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說法者欲至他方豐樂之處;聽法者欲隨從去。

「說法者言:『善男子!汝為利養故追隨我,汝善自思惟,若得、若不得,無令後悔!』以是少因緣故,兩不和合。聽法者聞之心厭,作是念:『是為距逆我,不欲與我相隨。』便止不去。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說法者欲過曠野,賊怖、旃陀羅怖、獵師怖、惡獸毒蛇怖;聽法者欲隨逐去。說法者言:『善男子!汝何用到彼?彼中多有諸怖——賊怖乃至毒蛇怖。』聽法者聞之,知其不欲與般若波羅蜜,書、持乃至正憶念,心厭,不欲追隨。以是少因緣故,兩不和合,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說法者多有檀越,數往問訊,以是因緣故,語聽法者:『我有因緣,應往到彼。』聽法人知其意,便止。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論】

問曰:

有人書、持、讀、誦般若波羅蜜,不能行而犯戒,或可有是;若不信,云何從受法?

答曰:

是人不信般若波羅蜜所謂畢竟空,但欲求名故讀、誦、廣說;如佛弟子不信外道經書,亦為人講說。

復次,不能深心信樂般若故名「不信」,非都不信。

問曰:

弟子法應供養師,奉諸所有,何以言「師不能施」?

答曰:

弟子作是念:「師少物不能捨,何況捨身!雖讚說佈施,是為欺誑!」是故不和合。

弟子欲以四事供養師;師少欲知足故不受,或羞愧似如賣法故不受。

或師多知多識,無所乏少,能供給弟子;弟子自念:「人當謂我貪師衣食故受法」;或自以德薄不消所給。此心雖好,不能成般若波羅蜜故,亦是魔事。

「師鈍根」者,是誦經師,非解義師。

十二部經,亦是誦經師。

復次,「師有六波羅蜜」者,作是念:「弟子罪人、鈍根,不能行六波羅蜜,著世間事,但有弟子名,無有實事。」是師不知弟子聞般若已,後成大事,但以現前無六波羅蜜,不肯教化。

弟子亦作是念:「六波羅蜜義,我亦能行,師但能口說,不能修行。」不知師轉身因緣,當成大事;又不知師別有讀誦利益因緣,故不和合。

復次,弟子直信著善法;師不著法,以方便行六波羅蜜。

弟子謂為不深樂六波羅蜜。何以知之?師或時讚歎六波羅蜜;或時斷人著故,破散六波羅蜜。

弟子有方便,亦如是。

問曰:

若弟子得陀羅尼,師無陀羅尼,何以為師?

答曰:

陀羅尼有種種。

有弟子得聞持陀羅尼,能持、能誦,不能解義;師能為解說。

弟子或能得諸法實相陀羅尼義,而不能次第讀誦;或師得聞持陀羅尼,未得大悲故,輕賤弟子,不能教導。

問曰:

弟子欲受持般若波羅蜜,師不與,或可有是;云何師欲與法,弟子不欲受?

答曰:

如先答,弟子見師有過故,不欲受法。

復次,師欲教化前人為弟子;而是人或邪見諸惡因緣故,不肯受教。

復次,一切眾生所行法,同則和合;一人離五蓋,一人不離故相輕,相輕故不和合。

一切上法皆爾。

復次,書、誦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時,一人呵三惡道、一人讚嘆諸天,是事如先答。雖不能都破其善行,且壞其大乘,授小乘法。

復次,師少欲知足,不樂眾聚;弟子多有人眾。師作是念:「弟子雖好可度,而將徒眾多。」師深著善法,捨離弟子。

弟子一身,亦如是。

復次,說法者意:「若弟子隨我意行,若去、若住,隨時問訊」,如是等。聽法者但欲從求法利,不能行此眾事,是不和合。

或時聽法者,隨意進止、問訊等;說法者不聽,作是念:「何用是事?損我功德!」聽法者意謂輕賤,不相好喜,是不和合。

復次,師為利養故欲與法;弟子心則不敬師:「云何欲賣經法?」

弟子亦如是,為財利養讀誦般若,非清淨心故;師知弟子心如是,則薄賤不與,故不和合。

復次,師欲至他方,路經嶮難;弟子惜身命故不能隨,作是念:「我有身,然後求法。」

弟子欲去,亦如是。

飢餓、穀貴、無水處,亦如是。

復次,師欲至豐樂處;弟子欲隨師,或羞愧不欲將去;或弟子串樂,不任涉遠;或道裡懸遠。

或師諳彼國,弟子不悉,謂:「師稱美彼國,不必實爾」;時或慮師謂貪飲食故去。

如是等種種因緣,師語弟子:「如汝所聞彼國土所有,不必盡爾,好自籌量!若自欲去者便去,無以財物豐樂故去,至彼不得隨意,勿以見怨!」師復為說:「汝聞彼國土豐樂故去,非為法故,不須隨我。」師好心止弟子,不知是壞般若波羅蜜因緣。弟子聞是說,敬難師故不能答,便止不去,故不和合。

師復欲至遠國,彼中有種種虎狼、賊盜;語弟子言:「彼間多難,汝不須去!」弟子聞已便止。師但知彼有難事,故止弟子,不知是壞般若波羅蜜因緣。

問曰:

若遠國多難,何以自去?

答曰:

有人言:師彼國生故,服習彼土,能自防護。

有人言:彼有好師、經書,不惜身命故去。師作是念:「我身自死則可,云何枉他?」

如是等因緣故,止弟子不令去。

師多有知識檀越,心生樂著;弟子少欲知足,不著檀越。

師常隨時問訊檀越;弟子但欲求法,不喜是事。師知其意,語言:「我有因緣,不得為汝說法。」弟子聞已,不悅:「師貴俗緣,不貴於法。」是不和合。

◎【經】

「復次,須菩提!惡魔作比丘形像來,方便破壞是般若波羅蜜,不得令書、持、讀、誦、說,正憶念。」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惡魔作比丘形像,方便破壞般若波羅蜜,不得令書、持乃至正憶念?」

佛言:「惡魔作比丘形像來,壞善男子、善女人心,令遠離般若波羅蜜,作是言:『如我所說經,即是般若波羅蜜,此經非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是中破壞諸比丘時,有未受記菩薩便墮疑,墮疑故不書深般若波羅蜜,不受、不持,乃至不作正憶念。

「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惡魔作比丘身到菩薩所,作如是言:若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於實際作證,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以是兩不和合,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菩薩說是深般若波羅蜜時,多有魔事起,留難般若波羅蜜,是為魔事。菩薩摩訶薩應當覺知,知已遠離!」

須菩提言:「世尊!何等是魔事留難,菩薩應當覺知,知已遠離?」

佛言:「似般若波羅蜜諸魔事起,似禪波羅蜜、似毘梨耶波羅蜜、似羼提波羅蜜、似尸羅波羅蜜、似檀波羅蜜魔事起,菩薩應當覺知,知已遠離。

「復次,須菩提!聲聞、辟支佛所應行經,是菩薩摩訶薩應當知是魔事而遠離之。

「復次,須菩提!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空、無相、無作解脫門;用是法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

「如是等諸經,惡魔作比丘形像,方便與菩薩摩訶薩。是不和合故,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惡魔作佛身金色丈光,到菩薩所;是菩薩貪著貪著故,耗減薩婆若。是不和合故,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惡魔作佛身及比丘僧,到菩薩前;是菩薩起貪著意,作是念:『我於當來世亦當如是從比丘僧為說法。』是菩薩貪著魔身故,耗減薩婆若,不得書成般若波羅蜜多,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惡魔化作無數百千萬億菩薩行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指示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見已貪著,貪著故耗減薩婆若,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何以故?是深般若波羅蜜中,無有色,無有受、想、行、識,乃至無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是般若波羅蜜若無有色,乃至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中無佛、無聲聞,無辟支佛、無菩薩。何以故?一切諸法自性空故。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書是深般若波羅蜜,受、讀、誦、說、正憶念時,多有留難起。

「須菩提!譬如閻浮提中珍寶:金、銀、琉璃、車璩、馬瑙、珊瑚等寶,多難多賊;如是,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書是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時,多賊、多留難起。」

須菩提白佛言:「如是!世尊!閻浮提中珍寶:金、銀、琉璃,車璩、馬瑙,珊瑚等,多賊、多難。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亦如是,書是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時,多賊、多留難起,多有魔事。

「何以故?是愚癡人為魔所使,善男子、善女人書是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時,破壞,令遠離。

「世尊!是愚癡人少智少慧,是善男子、善女人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時,破壞,令遠離。

「是愚癡人心不樂大法,是故不書是深般若波羅蜜,不受、不讀、不誦、不正憶念、不如說修行;亦壞他人,令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如說修行!」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新發大乘意善男子、善女人為魔所使、不種善根、不供養諸佛、不隨善知識故,不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不正憶念,而作留難。

「是善男子、善女人少智少慧、心不樂大法,是故不能書是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魔事起故。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能書是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時,魔事不起,能具足禪波羅蜜乃至檀波羅蜜,能具足四念處乃至一切種智。

「須菩提!當知佛力故,是善男子、善女人能書是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亦能具足禪波羅蜜乃至檀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具足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佛十力乃至一切種智。

「須菩提!十方現在無量無邊阿僧祇諸佛亦助是善男子、善女人,令得書是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

「十方阿鞞跋致諸菩薩摩訶薩亦擁護祐助是善男子、善女人,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

【論】

釋曰:

魔作大沙門形,有重威德,令人受其語。

多持經卷,與眾弟子俱,語諸比丘:般若波羅蜜,如我經所說真實佛語,汝先聞者不實,非佛所說。呵毀先經,種種自讚所說。

鈍根菩薩信受是語,生邪見;若利根未得受記者生疑。何以故?

諸佛畢竟空無相,智慧難解,故不和合。

或時魔語菩薩:「般若波羅蜜、三解脫門,廣說但是空。汝常習此空,於中得證;不得證,云何作佛?作佛法,先行佈施、持戒等,修三十二相福德;坐道場時,爾乃用空。」菩薩或信或疑,離般若波羅蜜。

問曰:

云何「似六波羅蜜」名魔事?

答曰:

如相似般若波羅蜜中說。

復次,以著心行六波羅蜜,是名「似」。

聲聞、辟支佛經,無有慈悲,不求佛道,但欲自度;雖是好事,破菩薩道,故名魔事。

問曰:

若菩薩見佛身,則信心清淨,云何名魔事?

答曰:

一切煩惱取相,皆是魔事。

是小菩薩未應見佛身,魔作佛妙形,菩薩心著,為是好身故行道。如未離欲人,見天女形,深心染著,不能堪受天欲,迷悶而死。是故魔願得滿。

菩薩雖得少淨心,而失實相智慧;如人手捉重寶,有人以少金誑之,捨大價寶而取賤物,是名「耗減」。

魔作佛身,將諸比丘,示多菩薩行六波羅蜜,亦如上。

此中佛說因緣:色等一切法自性空。

復次,眾會生疑:「般若波羅蜜是無上法,多有利益,云何有人憎嫉?」

是故佛說譬喻:「如閻浮提金銀等,多怨多賊,為是故出,不為瓦石等生。」

般若波羅蜜是佛法藏中妙寶,微妙甚深,懈怠鈍根者所不解,是故呰毀。

魔以般若波羅蜜多令眾生入涅槃故,魔作怨賊。

須菩提喜受佛教,述其所說毀呰破壞般若者:「世尊!是狂癡之人為魔所使,不得自在,以少智故,不能通達佛意。是人無有大心,不知清淨法味,但知三相:貪味、淫欲、瞋恚,如畜生法,與般若波羅蜜生留難。」

佛可須菩提所說,語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書般若,乃至正憶念,魔事不起,當知是佛力,亦是十方諸佛及諸菩薩所擁護;而能具足五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亦是十方現在佛力。」

何以故?

魔是欲界主,世間福德、智慧具足,魔是世間生死根本。

色界諸天,雖有邪見,常入禪定故心柔軟,不能有所破壞。

無色界中無形故,又心微細,不能有所作。

下諸天無有力勢故,不能如是破壞。

是魔先世業因緣力;又住處因緣,他作奪取,是中賊主名為魔。是魔相爾,破壞好事。

初發心菩薩福德、智慧薄故惜身,若十方諸佛菩薩不擁護佐助者,不能成。是故諸佛、菩薩、諸天為破壞魔事,是菩薩或覺、或不覺;如賊繞城,大人守護,小兒不覺。

略說魔事如是,廣說則無量無邊。

然佛意但欲令行者成般若大事,是故師、徒宜應和合,一切惡事,不應計念。

大智度論釋佛母品第四十八

【經】

佛告須菩提:「譬如母人有子若五、若十、若二十、若三十、若四十、若五十、若百、若千。母中得病,諸子各各勤求救療,作是念:『我等云何令母得安,無諸患苦不樂之事!風寒、冷熱,蚊虻、蛇蚖,侵犯母身,是我等憂。』其諸子等常求樂具,供養其母。所以者何?生育我等,示我世間。

「如是,須菩提!佛常以佛眼視是深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是深般若波羅蜜能示世間相。十方現在諸佛亦以佛眼常視是深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是深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能與諸佛一切智,能示世間相。以是故,諸佛常以佛眼視是深般若波羅蜜。

「又以般若波羅蜜能生禪波羅蜜乃至檀波羅蜜,能生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能生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能生佛十力乃至一切種智。

「如是般若波羅蜜能生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諸佛。

「須菩提!所有諸佛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得、當得,皆因深般若波羅蜜因緣故得。

「須菩提!若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書是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諸佛常以佛眼視是人。

「須菩提!是求菩薩道善男子、善女人諸十方佛常守護,令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白佛言:「如世尊所說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能示世間相。世尊!

「般若波羅蜜云何能生諸佛?

「云何能示世間相?

「云何諸佛從般若波羅蜜生?

「云何諸佛說世間相?」

佛告須菩提:「是深般若波羅蜜中,生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種智。

「須菩提!得是諸法,故名為佛。

「須菩提!以是故深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

「須菩提!諸佛說五眾是世間相。」

須菩提言:「世尊!云何深般若波羅蜜中說五眾相?云何深般若波羅蜜中示五眾?」

「須菩提!般若波羅蜜不示五眾破、不示五眾壞,不示生、不示滅,不示垢、不示淨,不示增、不示減,不示入、不示出,不示過去、不示未來、不示現在。何以故?空相不破、不壞,無相相、無作相不破、不壞,不起法、不生法、無所有法性法,不破、不壞,相如是示。如是,須菩提!佛說深般若波羅蜜能示世間相。」

「復次,須菩提!諸佛因深般若波羅蜜,悉知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心所行。須菩提!是深般若波羅蜜中無眾生,無眾生名;無色,無色名;無受、想、行、識,無受、想、行、識名;無眼乃至無意,無眼識乃至無意識,無眼觸乃至無意觸,乃至無一切智,無一切智名。如是,須菩提!是深般若波羅蜜能示世間相。

「須菩提!是深般若波羅蜜亦不示色,不示受、想、行、識;乃至不示一切種智。何以故?須菩提!是深般若波羅蜜中尚無般若波羅蜜,何況色乃至一切種智!

「復次,須菩提!所有眾生名數,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若此間世界、若遍十方世界;是諸眾生若攝心、若亂心,是攝心、亂心佛如實知。須菩提!云何佛知眾生攝心、亂心相?以法相故知。」

「用何等法相故知?」

「須菩提!是法相中尚無法相相,何況有攝心、亂心!須菩提!以是法相故,佛知眾生攝心、亂心。

「復次,須菩提!佛知眾生攝心、亂心,云何知?須菩提!以盡相故知,以無染相故知,以滅相故知,以斷相故知,以寂相故知,以離相故知。如是,須菩提!佛因般若波羅蜜知眾生攝心、亂心。

「復次,須菩提!佛因般若波羅蜜知眾生染心,如實知染心;瞋心、癡心,如實知瞋心、癡心。」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佛知眾生染心,如實知染心;瞋心、癡心,如實知瞋心、癡心?」

佛告須菩提:「染心如實相,則無染心相。何以故?如實相中,心心數法不可得,何況當得染心、不染心!須菩提!瞋心、癡心如實相,則無瞋、無癡相。何以故?如實相中心心數法尚不可得,何況當得瞋心、不瞋心,癡心、不癡心!如是,須菩提!佛因般若波羅蜜,眾生染心,如實知染心;瞋心、癡心,如實知瞋心、癡心。

「復次,須菩提!佛因般若波羅蜜,眾生無染心,如實知無染心;無瞋心、無癡心,如實知無瞋心、無癡心。」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眾生無染心,如實知無染心?無瞋心,如實知無瞋心?無癡心,如實知無癡心?」

佛告須菩提:「是心無染相中,染相、不染相不可得。何以故?須菩提!二心不俱故。如是,須菩提!佛因般若波羅蜜,眾生無染心,如實知無染心。

「須菩提!是無瞋心、無癡心相中,癡心、不癡心不可得。何以故?二心不俱故。如是,須菩提!佛因般若波羅蜜,眾生無瞋心、無癡心,如實知。

「復次,須菩提!佛因般若波羅蜜,是眾生廣心,如實知廣心。」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佛因般若波羅蜜,是眾生廣心,如實知廣心?」

「須菩提!佛知諸眾生心相不廣不狹,不增不減,不來不去;心相離故,是心不廣乃至不來不去。何以故?是心性無故,誰作廣誰作狹?乃至來去如是。須菩提!佛因般若波羅蜜,是眾生廣心,如實知廣心。

「復次,須菩提!佛因般若波羅蜜,是眾生大心,如實知大心。」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佛因般若波羅蜜,是眾生大心,如實知大心?」

佛告須菩提:「佛因般若波羅蜜,不見眾生心來相、去相,不見眾生心生相、滅相、住相、異相。何以故?是諸心性無故,誰來誰去?誰生滅住異?如是,須菩提!佛因般若波羅蜜,是眾生大心,如實知大心。

「復次,須菩提!佛因般若波羅蜜,眾生無量心,如實知無量心。」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佛因般若波羅蜜,眾生無量心,如實知無量心?」

佛告須菩提:「佛因般若波羅蜜,知是眾生心,不見住,不見不住。何以故?是無量心相無依止故,誰有住不住處?如是,須菩提!佛因般若波羅蜜,眾生無量心,如實知無量心。

「復次,須菩提!佛因般若波羅蜜,眾生不可見心,如實知不可見心。」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佛因般若波羅蜜,眾生不可見心,如實知不可見心?」

佛告須菩提:「眾生心是無相,佛如實知無相,自相空故。

「復次,須菩提!佛知眾生心五眼不能見。如是,須菩提!佛因般若波羅蜜,眾生不可見心,如實知不可見心。」

【論】

釋曰:

上說十方諸佛及大菩薩擁護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不令魔得其便。

會中聽者聞是事已,或作是念:「諸佛阿耨陀羅三藐三菩提寂滅相,於諸法及眾生無憎無愛,何以故擁護書持般若乃至正憶念者?」

是故佛告須菩提,為說譬喻:「如子知恩故,守護其母;般若是十方諸佛母故,若有魔等留難,欲破壞般若波羅蜜者,諸佛雖行寂滅相,憐愍眾生故、知恩分故,用慈悲心常念,用佛眼常見,守護是行般若者,令得增益,不失佛道。」

此中佛說因緣:「諸賢聖及賢聖法皆從般若中生。」

問曰:

須菩提問四種,佛何以止答三事,而不說「諸佛從般若中生」?

答曰:

般若生諸佛,諸佛從般若生,義無異。

有人言:諸法和合故能生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有人行般若波羅蜜及眾行,得成佛。初謂作者,二謂法。

若言「墮枝殺人」,若言「墮樹殺人」,以是事同,故不別答;若說「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即說「諸佛從般若生」。

問曰:

如餘經說:五眾破壞,故名世間;此中何以言「般若波羅蜜示五眾,無破、壞、生、滅等」?

答曰:

彼是小乘事;此是大乘事。

小乘法多說無常;大乘法中,多說法空。

小乘法中,先說無常,後說法空;大乘法中,初便說法空。

小乘法中說無常,令眾生怖畏;大乘則不然,是故說無破壞等。

此中佛自說因緣:「空、無相、無作,終不破、不壞,般若波羅蜜示如是等世間相。」

復次,五眾名世間,眾生身形色易知,餘心數法無形故難知。

是故佛語須菩提:「無量阿僧祇眾生心所行皆知。」

深般若中雖無眾生及色等法,乃至一切種智,以般若方便力,而能知眾生心所行。

是般若波羅蜜中畢竟空故,不示色等法,乃至一切種智。

此中佛說因緣:「般若波羅蜜中尚無般若相,何況色等法!」

復次,「般若波羅蜜示世間」者,一切眾生,若色、若無色。

「色」者,欲、色界眾生。

「無色」者,無色界眾生。

「有想」者,除無想天及非有想非無想天,餘者是有想。

「無想」者,是無想眾生。

「非有想非無想」者,是有頂處天。

「此間世界」者,是三千大千世界。

「遍十方」者,餘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

是世界六道中三世眾生,佛悉知其攝心、亂心。

須菩提聞已,心疑怪:「諸佛常樂行寂滅諸法空,今云何遍知無始無邊眾生攝心、亂心?佛心一,眾生心無量種,云何一時知一切眾生心?」以是故,問「佛云何知?」

佛答:「諸法實相智慧故,知眾生攝心、亂心。」

須菩提問:「何等是諸法實相?」

答曰:「所謂畢竟空,是畢竟空,畢竟空性亦不可得,何況攝心、亂心!」

問曰:

諸法實相畢竟空中,無分別心心數法,佛云何知其心?

答曰:

此中佛自說:「諸法實相性亦不可得,以是智慧,知眾生攝心、亂心。」

何以故?若空性可得,應有難;空性不可得,云何作難?

今,佛過一切憶想分別虛妄法,安住實相,如實知一切眾生心;眾生心住虛妄法中故,不能知他眾生如實。

先略說「知他心」,次分別眾生攝心、亂心——所謂三毒、無三毒者,廣、大、無量、不可見,出、沒、屈、申等。

須菩提事事問,初答以諸法實相故,知攝心、亂心。

次以盡、無染、滅、斷、寂、離故知。

「盡」者,無常慧;菩薩行是無常慧心,「離」一切世間「染」。

用世間道遮滅結使,是名「滅」。

用無漏道斷,故名「斷」。

斷諸結使已,觀涅槃「寂滅」、「離」相。

以是因緣,得諸法實相;以諸法實相,知他攝心、亂心皆是實相。

復次,是心念念生滅,未來無故不可知;現在念念滅,住時無故不可知。

凡夫人取相分別,於三世中憶想,妄見謂知心念。

以盡門觀,即是畢竟空,畢竟空故無所著,是時得道。知諸法實相,於一切法不妄想分別,則如實知他心。

「染心」者,一切法入法性中皆清淨,是故說染心實相,是中無染心。何以故?

如實中無心無心數法,何況染心!

瞋心、癡心亦如是。

無染心相中,是中無有染心相,染心從本來無故,亦無不染心;無染心是寂滅相,無所分別。

此中佛自說因緣:「須菩提!二心不俱故。」

眾生法,心心次第生,無染心時則無染心。

何以故?過去染心已滅,未來未有,現在無染心,則無有染心;染心無故,亦無不染心,相待法無故。

是故無染實相中無有染心、不染心。

無瞋心、無癡心亦如是。

廣狹、增減心,皆是眾生取相分別,佛不如是知。何以故?

是心無色無形,無住處,念念滅,則無廣狹增減差別。

此中佛自說因緣:「心性相無故,廣狹等不可得。」

廣狹、增減、大小義,如四無量心中說。

「無量心」者,廣心、大心,即是無量。

又緣無量眾生故,名「無量」;又緣涅槃無量法故,名「無量」;又心相不可取故,名「無量」。

如有眼、有色因緣故,眼識生,是識不在眼,不在色,不在中間,不在此,不在彼,是故無住處。若實無住處,云何能有所作?

若好若丑,如夢所見事,不可求其實定相。

心亦如是,無依止故無定相,故名無量。

廣、大,亦應如是隨義分別說。

問曰:

若知心不可見,佛何以故說「如實知不可見心」?

答曰:

有坐禪人憶想分別,見是心如清淨珠中縷。觀白骨人中,見心次第相續生。或時見心在身。或見在緣;如無邊識處,但見識無量無邊。

破如是等虛妄故,佛言:「如實知眾生心,眾生心自相空,故無相相。」

復次,佛以五眼觀此心不可得——

肉眼、天眼緣色故不見。

慧眼緣涅槃故不見。

初覺法眼分別知諸法善不善、有漏無漏等,是法眼入實相中則無所分別;如先說:「一切法無知者、無見者」;是故不應見。

佛眼觀寂滅相故不應見。

眾生心,見者,如實見;不如凡夫人憶想分別見。

復次,五眼因緣和合生,皆是作法,虛誑不實,佛不信不用,是故言「不以五眼見」。

大智度論卷第六十九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註音版】晚課蒙山施食儀

晚課蒙山施食儀...

【註音版】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 後漢安息優婆塞都尉安玄共沙門嚴...

十地經論

十地經論序 侍中崔光製 十地經者。蓋是神覺之玄苑。靈...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一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卷第一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

佛說發菩提心破諸魔經

佛說發菩提心破諸魔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御製無量壽佛讚  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

文殊師利普超三昧經

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經卷上(一名阿闍世王品) 西晉月氏三...

【註音版】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 裴相公問師曰。山中四五百人。幾...

佛說緣本致經

佛說緣本致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

【註音版】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四恩品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四恩品...

八識規矩補註

八識規矩補註序 八識頌凡八章。文略而義深。乃集施頌...

【佛教詞典】性空觀

唐代道宣律師所立南山三觀之一。謂觀因緣所生之一切諸...

【佛教詞典】兩河

(雜語)尼連禪河Nairajana,與跋提河也,佛在尼連禪河...

沒有福報,如何才能發財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和尚去挑水,卻發現水缸怎麼都...

聖嚴法師《永不疲倦》

不寐夜長,疲倦道長,愚生死長,莫知正法。(大智度論...

佛陀講出例證來說明受持楞嚴咒的功德

佛陀講出一個實際的例證,說明受持楞嚴咒的功德──阿...

出世與入世

無相禪師行腳時,口渴尋水,這時看到一個青年在池塘裡...

念佛就是在修止觀

念佛就是在修止觀啊!而且不是修一般的止觀,是修大乘...

鬼神的福報也各不相同

問: 佛教說是無神論者,但是有因果,受人天果報,那...

把煩惱送給他

有一對年輕夫婦同在一所小學裡教書,雖然待遇不高,但...

微縷供佛,得成佛道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為求無上佛菩提,精勤修學佈施...

佛眼看戰爭

佛教故事中,當動物之間為了生存而爭鬥的時候,佛不惜...

生氣是對自己施酷刑

這世上,我們很難找到一個從來沒生過氣的人,卻能很容...

【佛學漫畫】彌勒菩薩上生經

彌勒菩薩的故事——上生兜率天...

寶蓋覆舍利,功德不思議

有一段時間,佛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住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平興寺唱誦

《佛說阿彌陀經》平興寺唱誦

【視頻】《大乘妙法蓮華經》慧平法師(第二版)

《大乘妙法蓮華經》慧平法師(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