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聖嚴法師:沒有自我私心的貪

聖嚴法師  2011/06/27  大字體  護眼色

今天我接受新聞的採訪,記者問我:「人的貪心從那裡來?人的貪心對我們的世界、社會有什麼不好?因為貪,所以才會努力,因為貪,所以需要不斷成長,為了貪,所以必須爭取,才能成功,貪為什麼不好?」這個問題問得很有道理。我回答說:「『貪』的意義要看是否有『私我』在其中?若有,便會為自己製造困擾,也為社會大眾帶來麻煩。如果沒有私我的成分,那不但會為自己帶來智慧、福報、功德,同時也會為社會、眾生帶來幸福、光明、祥和,那是非常好的。」因此,有自我中心的貪,叫作「煩惱」;沒有自我中心的求,叫作「悲願」,而不是貪了;願眾生都能離苦,願眾生都能得樂,願眾生都能離煩惱而成佛,已不是貪心而是悲願。更進一步說,為了眾生的「需要」而努力經營製造、取得,那叫作願心;為了個人的「想要」而巧取豪奪,那就叫作貪心。

「想要」的東西是無止盡的,而「需要」的東西是有限的;為了眾生的需要不是貪,為了個人的需要則是帶著貪的成分,因為涉及自我的利益。

因此,貪可分成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有我的,叫作貪心;第二個層次是無我的,叫作悲願。如果是貪心,則不能明心見性;如果是悲願,則與明心見性相應;如果願心中帶有私心,便是不清淨的,還是貪心而不是明心。

想要立刻把貪心去掉,是很困難的;要立刻明心見性也很不容易。但話說回來,明心見性也並不是難事,就看你的心能不能轉貪心為願心。例如,人人都是貪生怕死的,那便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煩惱心;但是,地藏菩薩卻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雖也有個「我」在那裡,但那是悲願心的我,而凡夫貪生怕死的我便不是悲願心了。

如果提得起悲願心,就不會貪生怕死,生死的問題就不存在了。可是要凡夫一下子就不貪生、不怕死,是很不容易的。歷史上記載,文天祥寫《正氣歌》時充滿浩然正氣,隨時都可以為國家、民族而死,但真正上刑場時,也是相當痛苦的。英雄豪傑口中說捨生取義,但真正付出這麼大的代價時,仍以為是非常悲愴、悽苦的事。

如果是一位菩薩,為了救千萬的眾生而奉獻出自己的生命,是不會有煩惱的。為什麼?因為他很清楚,這件事是非常值得的,而且死了以後並不是什麼都沒有了,那樣的死亡,只是成佛之道的一個過程、一個階段,因此能夠心平氣和,而不會產生對生的貪戀、對死的恐懼。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聖嚴法師文章列表

宣化上人:節食、寡慾

世界有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這是很自然的一種道理...

【推薦】沒有生死懇切心,念佛參禪都是搞著玩的

問: 師父,您剛才告訴我們當下一念,我們也知道當下一...

知足不是沒有追求

01、知足不是沒有追求,而是追求之後要知足,而是在追...

一句惡言墮糞池中蟲

證嚴上人述說《賢愚經》故事叮嚀大眾,在凡夫地修行,...

放棄小利來成就大事

意不並銳,事不兩隆,人的一生中,總有許多事情要自己...

聖嚴法師《為什麼貪心》

只要是貪,都是不好的心態,不會因你所貪著的東西種類...

福生於清儉,德生於卑退

春節是一家人團聚最為開心的時候,但我聽說有幾位女士...

修福要怎麼去修

首先來看修福。一個修行人要修福,怎麼去修?從哪裡下...

聖嚴法師《課誦與拜佛》

修行最初的層次是禮拜、懺悔,以求得心靈的寄託和安定...

禪修不能被「纏」住

現在社會上一窩蜂地禪禪禪,我倒有個隱憂,擔心大家被...

聖嚴法師《合乎因果的追求》

一般人常以為,佛法要我們什麼都不求,其實這是一種誤...

聖嚴法師《懂得因果,更積極》

很多人以為佛教的因果觀念是消極的,其實不然,學佛的...

能夠遠離財色,就超脫了世間種種苦果

經文:若有斷者,名菩薩行,名真持戒,名為賢士,名佛...

印光大師開示害蟲是非該殺

有位居士寫信給印光大師,他提出猛獸、毒蛇、蝗蟲之類...

在家居士健康的生活

廣義的生活健康,除了無病之外,還有正常、和諧的內涵...

從點狀的佛號,提升到片狀的佛號

在淨土宗,當我們提起佛號的時候,我們生命當中會出現...

靜心的修習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靜心地面對世界,面對自己,心就...

一切時一切處,洪名聖號不離心口

既有真信切願,當修念佛正行;以信願為先導,念佛為正...

聖嚴法師《不捨眾生》

一般人誤解佛教,甚至佛教徒們也誤解佛法,認為佛教是...

淨業行人的戒律觀

戒定慧是大乘通途教法的這種三無漏學,戒又叫毗尼,波...

一念淫念的果報

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印度應化的時候,龍王中有一位...

【東林原創漫畫】夫婦間的解怨妙法

【東林原創漫畫】夫婦間的解怨妙法...

【佛教詞典】字輪觀

為密教以本尊之種子或真言等文字輪為對像之觀法。又作...

【佛教詞典】五解脫處

【五解脫處】 p0266 集異門論十三卷十三頁云:五解脫處...

【視頻】正念之道(阿姜查與巴蓬寺)

正念之道(阿姜查與巴蓬寺)

【視頻】慧律法師《第一義諦》(六)

慧律法師《第一義諦》(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