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瀟灑人生,坦然面對死亡

聖凱法師  2013/08/28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瀟灑人生,坦然面對死亡

生命,是人類永恆的話題,也是一切宗教、哲學、文學、藝術、音樂共同探討的話題。人類的生命的韻律只是反覆彈奏著從生至死的幾十年光陰,多則一百多年。死,隨時可能發生,也隨時在發生,似乎太平常了,但它是那麼的令人難以接受,就如窗外盛開的香花,又有誰願意看到片片落英、紛紛凋謝的情景。然而,這是自然規律,也是永恆的定律。無論人類科學文明多麼進步,都要受這個規律所支配。

雖然自己才虛度二十幾個春秋,卻已深深體會到生命的悲哀。許多熟悉可愛的人都在我身邊消失了:和藹可親的鄰居老大爺,生龍活虎的同學,正當壯年的叔叔……。有時,我又隱隱約約地感到死去的人的存在,腦海中總能浮現一點生命的信息。佛教強調「諸行無常」,因而對生命的終極問題給予了特別的關注,不但在精神上讓人對現世的超脫,更給人以來世的安慰。佛教很強調臨終的一念,因為臨終一念的善惡,往往能決定來世的升沉。

古人有言「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一個人無論是一世為善,還是作惡多端,無論是真實了一生,還是虛偽了一世,在臨終之際,面對死亡,總有一些生前想說而不敢說或不宜說的話希望能一吐為快:或是對生的留戀、情的傾訴;或是對愛的回憶、恨的懺悔,說上幾句超然的短語,道出人生的真諦。

午睡前,隨手翻閱買來許久未讀的《名人的最後時刻》,看這些名人的臨終,你可以感到生命的浮幻與無奈。他們生前無論是怎樣的叱吒風雲,不可一世,被萬人所仰慕,但對於他們自己,一抔黃土已是難於更改的最終的歸宿。生命也許只有如此,才是真正的平等吧!

林語堂的文學生涯跨越了半個多世紀,他從一個「龍溪村家子」經過多年刻苦學習而成為著譯達三十多部的作家、學者,在海外及台、港獲得相當的聲望。當他清醒地等待那最後一刻來臨時,發表了對於生與死的獨到見解。

他說:「我覺得自己很福氣,能活到這一把歲數。和我同一時代的許多傑出人物都已作古,無論一般人的說法如何,能活到八、九十歲的人可謂少之又少了。胡適、梅貽琦、蔣夢麟和顧孟餘都去世了。那又怎麼呢?我只能盡量保養,讓自己至少再活十年。生命,這個寶貴的生命太美了,我們恨不得長生不老。但是冷靜地說,我們的生命就像風中的殘燭,隨時都可以熄滅。生死造成平等,貧富貴賤都沒有差別。」

這位享譽文壇學界的名人,以其敏銳的目光探尋著生命的真實。然而作為凡夫的他,終究沒有悟透生命,他仍希望保養自己,讓他再活幾年,表現出他那對生命的深深貪戀。

一般人活著的時候,就只知道吃喝玩樂和爭名逐利,不知道為自己的生命尋求一個正確的方向,究竟的歸宿。昏昏庸庸地得過且過,一旦大限來到,便茫然無措。所以,要先懂得如何生,才能懂得如何死。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即寓示了這個道理。佛教特別重視生死問題,並以解脫生死為其修行目的。學佛者通過對佛法的真實了解與修行,對生命便有了正確的認識,便能勘破生死的陰霾,超越時空的阻隔,坦然面對生死界限。這樣,死亡對他們來說,不過是一個新的起點,或是煩惱的解脫。歷史上佛門人物表現出的對生命的超脫自在,是任何俗人都難以企及的。

如宋朝的德普禪師,遺世得十分灑脫。有一天,他把徒弟都召集到跟前來,吩咐大家說:「我就要去了,不知道死了以後你們如何祭拜我,也不知道我有沒有空來吃,與其到時師徒懸念,不如趁現在還活著的時候,大家先來祭拜一下吧!」弟子們雖然覺得奇怪,卻也不敢有違師命,於是大家歡歡喜喜地聚在一起祭拜了一番,誰知道第二天一大早,德普禪師就真的去世了。像這種先祭後死的方式雖然很奇怪,卻也不失幽默!

宋朝另一位性空禪師坐水而死的事,也很有傳奇性。當時有賊人徐明叛亂,殺伐慘烈,使生靈塗炭。性空禪師十分不忍,明知在劫難逃,還是冒死往見徐明,想感化他,就在吃飯的時候做了一首偈自祭:「劫數既遭離亂,我是快活烈漢;如何正好乘時,請便一刀兩段」,因此感化盜賊,解救了大眾的災難。後來禪師年紀大了,就當眾宣布要坐在水盆中逐波而化。他人坐在盆中,盆底留下一個洞,口中吹著橫笛,在悠揚的笛聲中,隨波逐流而水化,成就了一段佛門佳話。他留下一首詩說:「坐脫立亡,不若水葬:一省柴火,二省開壙;撒手便行,不妨快暢;誰是知音?船子和尚。」原來過去有一位船子和尚也喜歡這種水葬方式,性空禪師因此特意又作了一首曲子來歌誦:「船子當年返故鄉,沒蹤跡處好商量,真風遍寄知音者,鐵笛橫吹作教坊。」性空禪師和船子和尚這種吹笛水葬的死法,不是也很詩情畫意嗎!

很多禪師們死的姿態千奇百怪:象丹霞天然禪師策杖而死;隋朝的惠祥法師是手棒著佛經跪化的;唐朝的良价禪師來去自如,要延長七日就延長七日而死;遇安禪師自入棺木三日猶能死而復活;古靈神讚禪師問弟子說:「你們知不知道什麼叫做‘無聲三昧’?」弟子們答不知道,神讚禪師把嘴巴緊緊一閉就死了。而龐蘊居士一家四口的死法尤具戲劇性:先是女兒靈照搶先坐在父親的寶座上化逝,龐公只好臥著死;兒子在田裡鋤地,一聽父親去世了,就丟下鋤頭立化;龐夫人見他們個個都去了,也撥開石頭縫隙,隨口留下一偈而去:「坐臥立化未為奇,不及龐婆撒手歸;雙手撥開無縫石,不留蹤跡與人知!」

像這些禪師、居士在人生的最後時刻,輕鬆瀟灑,自然而幽默,是快活自在的,詩情畫意的,處處透著禪機。他們用各式各樣舒舒服服的姿態迎接死亡,或站、或坐、或躺、或倒立、或跪乃至口誦偈語而死……由於他們具有勘破生死的智慧,故能這樣了無罣礙地撒手而去。

我們常常都在為人生諸事做準備:為黑夜來臨準備手電筒,為下雨天準備遮傘,為遠行準備口糧,為季節的變化準備時裝……。而應及早準備的是,趁著自己身體還健康的時候,為人生的最後時刻作點準備,為未來的歸宿鋪下坦途。佛經說:「欲知過去因,現在受者是;欲知來世果,現在作者是。」因此我們要努力修學佛法,把握生命的每一時刻,不但要對現世的生活懷抱無限希望,而且對於死後的生命更要建立高昂的信心——生有所自,死有所歸。讓我們都能像歷史上的許多高僧大德那樣,瀟灑人生,坦然面對死亡,各自譜寫一曲不朽的生命詩篇!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救度生命的三種模式

佛教自應世以來,對消除人類現世中的種種煩惱與痛苦,...

不要相信明天會更好

暇滿,簡單的說有五種的暇滿,第一個:善得人身。因為...

心中抓取的影像越多,臨終越難離開

【修已於輪迴盛事,不生剎那之希望。晝夜唯求解脫心,...

臨終時心裡除佛號外,不使有別的念頭

所有存款,為防養老者,亦須交與孫子。即田地契志等,...

光陰不虛度、精神不浪用

示無朽曰:尺璧豈寶,寸陰當惜。正念彌陀,信光赫奕。...

夢裡五家財

這一生都是在做一個夢,在夢境裡面我們常常不知道是夢...

佛陀最後的教誨

昔日佛陀在古印度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弘法,當時,舍利...

諸有為法如幻化,亦如聚沫非堅牢

諸有為法如幻化,亦如聚沫非堅牢,如空注雨起浮泡,自...

【大藏經】梵網經菩薩戒本

【依東林寺版本】 (舉香讚) 爐香乍熱。法界蒙熏。諸...

【大藏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大藏經】【註音版】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

【大藏經】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精明不如厚道,計較不如坦誠,強勢不如和善

做人,精明不如厚道,計較不如坦誠,強勢不如和善。 人...

無邊的生死罪業和痛苦是怎麼來的

眾生在迷,貪著、攀緣、妄想執著世間、出世間的一切事...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下品上生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

用佛像來代替qq頭像

近來看到很多佛友的QQ頭像,各種各樣的都有。有男人的...

什麼叫做無分別智

問: 一切經典是佛證到的諸法實相,用言語流露出來的...

糾正別人的缺點,要先端正自己的行為

【原文】 瞎堂曰:學道之士,要先正其心,然後可以正己...

聖嚴法師《理直氣「和」》

有近來發生許多的社會事件,都是由於當事人的情緒失控...

即使珍寶如雨下,慾望仍無法滿足

有一次,佛陀在憍薩羅國首都舍衛城游化,住在城南的祇...

先往生淨土,再求阿鞞跋致

我們注意到,這十三代祖師有很多都是不可思議、從本垂...

靜慮能得三種功德

靜慮三品者,一,安住靜慮;二,引發靜慮;三,成所作...

聽經只能聽一位法師的嗎

問: 您三年連續到秦皇島講法,我都親臨來聽,可是心中...

如何理解「直心是道場」中的「直心」

問: 如何理解直心是道場中的直心? 大安法師答: 直...

為何覺得淨土很難去

問: 南無阿彌陀佛!善知識說現在能夠學佛,是過去恆河...

印光大師《為在家弟子略說三皈五戒十善義》白話文

可悲呀眾生,從無始劫以來,就一直在六道裡面輪迴,一...

友誼、快樂、死亡

有三位年輕人在一個小鎮上看到一支送葬的隊伍。他們打...

讀誦《阿彌陀經》的功德

實際上這部經典卻是具足華嚴的十玄門,那些有眼光的這...

【佛教詞典】集諦下四行

集諦下四行者:   一、集行 謂觀煩惱有漏累和合能招...

【佛教詞典】無相菩提

(術語)無相者即寂滅之義,菩提者自證而不從他得,故...

【視頻】顯明法師《天台四教儀》MP3

顯明法師《天台四教儀》MP3

【視頻】懺雲老和尚《學佛的人看不看八字》

懺雲老和尚《學佛的人看不看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