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華嚴經旨歸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華嚴經旨歸

唐京兆西崇福寺沙門法藏述

夫以。主教圓通盡虛空於塵剎。帝珠方廣攬法界於毫端。無礙鎔融盧舍那之妙境。有崖斯泯普賢眼之玄鑒。浩汗微言實叵尋其旨趣。宏深法海尤罕測於宗源。今略舉大綱開茲十義。撮其機要稱曰旨歸。庶探玄之士粗識其致焉。

 一說經義 二說經時 三說經佛 四說經眾 五說經儀 六辯經教 七顯經義 八釋經意 九明經益 十示經圓

說經處第一

夫圓滿教起必周側於塵方。既為盡法界之談。詎可分其處別。今從狹至寬略開十處。初此閻浮。二周百億。三盡十方。四遍塵道。五通異界。六該別塵。七歸華藏。八重攝剎。九猶帝網。十餘佛同。初此閻浮者。謂此閻浮菩提樹等七處八會。說此經法。二周百億者。謂盡此娑婆百億閻浮覺樹王等。同時俱說。三盡十方者。謂盡於十方虛空法界。所有一切須彌山界。無不同時皆說此法。如光明覺品說。四遍塵道者。謂於十方虛空界中。一一塵處皆有彼剎。悉於其中演說此經五通異界者。謂樹形等異類世界。有不可說佛剎微塵等。一一流類皆遍十方虛空法界。為與前須彌山界等。互不相礙。各於其中轉尊法輪。六該別塵者。謂盡虛空界一一塵道。各亦同前攝自同類無量剎海。而於其中亦說此經。七歸華藏者。謂此等一切雜染世界各皆同盡。唯是蓮華藏莊嚴世界海數過剎塵。一一皆悉遍周法界不相障礙。悉於其中演說斯法。八重攝剎者。於此華藏一一塵。皆攝無邊諸佛剎海。皆於其中說此經法。九猶帝網者。彼一一微塵。既各攝此無盡剎海。即此剎等復有微塵。彼諸塵內復有剎海。是即塵塵既其不盡。剎剎亦復不窮。如因陀羅網重重具十不可說其份量也。上來總是盧舍那佛說華嚴處。問若如上說。即七處八會皆悉雜亂。如上忉利天處說十住時。既遍虛空周側毛道。未知夜摩等處亦說十住不。設爾何失。二俱有過。若彼不說即說處不遍。若彼亦說。何故經中雲。忉利說十住法。夜摩等處說十行等。答此說十住忉利天處。既遍十方一切塵道。是故夜摩等處皆有忉利。即於如此遍夜摩等忉利天處說十住。是故忉利無不普遍。仍非夜摩。夜摩等處說十行等。皆亦遍於忉利等處。仍非忉利當知亦爾。若約十住與十行等全位相攝。即彼此互無各遍法界。若約諸位相資。即此彼互有同遍法界。餘一一品一一文處。皆亦如是。准以思之。十餘佛同者。如此一佛說華嚴處如是不同。是即十方一切餘佛。各說華嚴處皆不同。准前知之。經云。三世諸佛已說今說當說。又云。我不見有諸世界彼諸如來。不說此法。又如證法菩薩所說。當知餘佛無不同說。問餘佛說處與舍那說處。為相見不。設爾何失。二俱有過。謂若相見即乖相遍。若不相見不成主伴。答互為主伴通有四句。謂主主不相見。伴伴亦爾。各遍法界彼此互無故無相見。主之與伴其必相見。伴主亦爾共遍法界。此彼互有故。無不相見。如舍那為主證處為伴。無有主而不俱伴故。舍那與證處同遍法界。設於東方證法來處彼有。舍那還有東方而來作證。如是一一具具遠近。皆同遍周法界。一切塵道無障無礙。思之可見。

說經時第二

夫以。常恆之說。前後際而無涯。況念劫圓融豈可辨其時分。今略舉短脩分齊。析為十重。初唯一念。二盡七日。三遍三際。四攝同類。五收異劫。六念攝劫。七復重收。八異界時。九彼相入。十本收末。初唯一念者。謂於一剎那中。即遍如前無盡之處。頓說如此無邊法海。二盡七日者。謂佛初成道。於第二七日。普遍如前處說此經法。三遍三際者。謂盡前後際各無邊劫。常在彼界恆說此法。初無慚息。如不思議品說。四攝同類者。謂彼一切無邊劫中。一一劫內各攝無量同類劫海。常說此法。五收異劫者。謂一一劫各攝無量異類劫海。如長劫攝短劫等。恆說此經。六念攝劫者。於一念中。即攝如上無量前後同異劫海。如是念念盡前後際。一一念中。皆各普攝一切諸劫。皆亦如是。如是時劫。常說此法。七復重收者。此一念中所攝劫內。復有諸念。而彼諸念復攝諸劫。是即念念既其不盡。劫劫亦復不窮。如因陀羅網重重無盡。思之可見。八異界時者。如樹形等無量無邊。異類世界時劫不同分齊各別。並盡彼時分常說此經。九彼相攝者。即彼異界所有時劫。亦各別相收。或互相攝。若念若劫無盡同前。悉於彼時恆說此法。十本收末者。如華藏界中以非劫為劫。劫即非劫。念等亦爾。以時無長短離分限故。以染時分說彼劫故。以時無別體依法上立。法既融通。時亦隨爾。於此無量時劫。常說華嚴初無休息。問准此所說。說華嚴會總無了時。何容有此一部經教。答為下劣眾生。於無盡說中。略取此等結集流通故。有此一部。令其見聞方便。引入無際限中。如觀牖隙見無際虛空。當知此中道理亦爾。觀此一部見無邊法海。又復即此一部。是無邊劫海之說以結通。文無分齊故。一說即是一切說故。問若此多劫常恆說者。何故如來有涅槃耶。答說此經佛本不涅槃。法界品中開旃檀塔。見三世佛無涅槃者。又復以此初時既攝多劫。是故示現涅槃。亦在此中。以攝化威儀之中涅槃。亦是說法攝生與成道說法。無差別故。是故說法總無休時。復次舍那佛常在華藏。恆時說法。初無涅槃如常住故。

說經佛第三

問說此經佛盧舍那身。既在如前無盡時處。其佛為是一身。為是多身。設爾何失。二俱有過。謂若是一身。何故一切剎中各全現耶。若是多身。何故經言而不分身。又云。而如來身亦不往彼。答此盧舍那法界身雲無障礙故。常在此處即在他處。故遠在他方恆住此故。身不分異亦非一故。同時異處一身圓滿。皆全現故。一切菩薩不能思故。今顯此義略辨十重。一用周無礙。二相遍無礙。三寂用無礙。四依起無礙。五真應無礙。六分圓無礙。七因果無礙。八依正無礙。九潛入無礙。十圓通無礙。初用周無礙者。於上念劫剎塵等處。盧舍那佛顯法界身雲。業用無邊周側如上。一一塵剎一一念劫攝生威儀。或現八相或三乘形。或五趣身或六塵境。身雲差別名號不同。業用多端不可稱說。華嚴佛境界分雲。盧舍那佛於一塵中。示現十佛世界微塵數等多威儀路。以攝眾生。如一塵一切塵亦爾。如一佛一切佛亦爾。故知如是應機現身。無盡無盡不可說也。又云。如此見佛坐師子座。一切塵中亦復如是。二相遍無礙者。於上一一差別用中。一一各攝一切業用。如在胎中。則有出家成道等類。如是一切自在無礙。如經微細中說。三寂用無礙者。雖現如是無邊自在。然不作意不起念慮。常在三昧不礙起用。不思議品雲。於一念中。悉能示現一切三世佛。教化一切眾生。而不捨離諸佛寂滅無二三昧。是為諸佛不可譬喻不可思議境界。如末尼雨寶天鼓出聲。皆無功用任運成就。四依起無礙者。如此所現雖無功用。皆依海印三昧之力。而得顯現。經云。一切示現無有餘。海印三昧勢力故。五真應無礙者。則此應現無盡身雲即無生滅。則是法身平等一味。不礙業用無有限量。經云。法身多門現十方。如是真應理事溷融無障無礙。是佛境界也。六分圓無礙者。則此遍法界盧舍那身。一一支分一一毛孔。皆亦有自舍那全身。是故分處則是圓滿。法界品雲。如來一毛孔中。出一切佛剎微塵等化身雲。充滿一切世界不可思議故。亦於毛孔。則現十方盡窮法界。一切諸佛一毛孔中。盡過去際一切如來。次第顯現不可思議。故經偈云。如來無量功德海。一一毛孔皆悉現。又如法界品中。普賢支節及毛孔亦現可知。七因果無礙者。謂於身份及毛孔處。現自舍那往昔本生行菩薩行所受之身。及所成行事。亦現十方一切菩薩身雲及行。經中佛眉間出勝音等塵數菩薩。八依正無礙者。謂此身雲則作一切器世間。經云。或作日月游虛空。或作河池井泉等。一切世界海。又亦潛身入彼諸剎。一一微細塵毛等處。皆有佛身圓滿普遍。經云。佛身充滿諸法界也。又彼所入一切剎海。總在如來一毛孔現。經云。無量剎海處一毛。悉坐菩提蓮華座。遍滿一切諸法界。一切毛孔自在現。普賢亦云。一切諸佛及剎土。在我身內無障礙。我於一切毛孔中現佛境界。諦觀察況於佛也。又如來自在還現自身。於身內剎中教化眾生。無障無礙非思量境界。九潛入無礙者。於眾生世間無礙自在。謂此佛身遍入一切眾生界中。如如來藏雖作眾生。而不失自性。此亦同也。又亦總攝一切眾生。悉在如來一毛孔內。一切毛孔亦皆如是。經云。觀見如來一毛孔。一切眾生悉入中。如是等。十圓通無礙者。謂此佛身則理即事則一。即多則依即正。則人即法則此即彼。則情即非情。即深即淺即廣即狹。即因即果。則三身即十身。同一無礙自在法界。難可稱說。如來以自在身雲。於前時處常說華嚴無休無息。

說經眾第四

夫眾海繁廣。豈塵算能知。今統略大綱亦現十位。一果德眾。二常隨眾。三嚴會眾。四供養眾。五奇特眾。六影響眾。七表法眾。八證法眾。九所益眾。十顯法眾。初果德眾者。謂盡法界一切諸佛。皆在舍那海印中現。同於此會共說華嚴。然有二類。一能加。第一會中盡十方一切諸佛。悉現其身加於普賢。餘會准之。二證法眾。如發心品末。十方各有一萬佛剎塵數諸佛。悉號法慧。現身讚述。一切十方皆亦如是。如性起品。十方各有八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微塵數如來。同名普賢。現身讚述十方亦爾。皆云。我等諸佛為未來菩薩故。護持此經令久住世也。第七會末亦盡十方諸佛現身面讚證述。同前解雲。當知。現今此經住世並是佛力。二常隨眾者。如普賢等十佛世界微塵數等大菩薩眾。是盧舍那內眷屬故。動止常相隨。週遍一切微塵道處。於華藏界。助成能化顯一乘法。如舍利弗等千二百五十比丘。與釋迦佛亦常相隨。於娑婆界助佛揚化。說三乘等法故。三嚴會眾者。如諸神王天王等眾。有三十餘類。一一類眾各過世界微塵數等。並是道力隨緣殊形異現。俯同世間顯隨類生身。則是眾生世間之身。莊嚴盧舍那佛大眾法會也。餘宗是化為令淨土示不空故。此中是實。以是海印三昧現故。能問顯示大法海故。四供養眾者。如第五會。莊嚴師子座。有百萬億菩薩在前立侍。又百萬億梵王而圍繞之。如是彼有五十八眾。一一各有百萬億數。或云無量阿僧祇等。餘會准知。此等並是舍那佛所常供養眾。五奇特眾者。如佛高台樓觀師子之座。諸莊嚴內。一一各出一佛世界塵數菩薩。謂海慧等。此是如來依報所攝。以表依正無礙故。人法無二故。又如佛眉間出勝音等佛世界塵數菩薩。以表因果無礙故。又表從證起教故。六影響眾者。如舍那品中。十方各十億佛土微塵數等大菩薩來。一一各將一佛世界塵數菩薩。以為眷屬。一一菩薩各興一佛世界微塵數等妙莊嚴雲。悉皆彌覆充滿虛空。隨所來方結跏趺坐。次第坐已。一切毛孔各出十佛世界微塵數等一切妙寶淨光明雲。一一光中。各出十佛世界塵數菩薩一切法界方便海。充滿一切微塵道。一一塵中有十佛世界塵數佛剎。一一剎中三世諸佛。皆悉顯現。念念中於一一世界。各化一佛剎塵數眾生。又如法界品中。十方亦各塵數菩薩悉來雲集。且如上方大菩薩眾。一切相好一切毛孔。一切支節一切身份。一切莊嚴具一切衣服中。出盧舍那等過去一切諸佛。未來一切已受記佛。未受記佛。現在十方一切世界一切諸佛及眷屬雲。皆悉顯現。過去所行檀波羅蜜。及受者施者皆悉顯現。過去所修尸波羅蜜。乃至一切行海。充滿法界皆悉顯現。解雲。毛孔身份。既攝法界。如是等類極位菩薩。從他方來影響如來。非是自剎常隨之眾與普賢等。德位齊等。七表法眾者。如諸首菩薩表說信法信為行首故。諸慧菩薩表十解法。以慧能解故。諸林表行諸幢表向。諸藏表地。如是等類。並是寄諸菩薩表行位法。或十剎塵數。或不可說等。餘並准之。八證法眾者。如諸會末皆有他方同名異界大菩薩眾俱來作證。現此所說決定究竟。或一一方各百萬佛剎塵數等。並各如文。九所益眾者。如諸會中天王天女等。是所益眾又如發心功德品中。十方虛空法界等世界中。一一各有萬佛世界塵數眾生。是得益眾。性起品中十方虛空法界等世界。一一各有一切佛剎微塵等眾生。又云。彼一一世界中。復各有百千佛剎微塵等菩薩。並是所益。第八會初亦有所益無邊大眾。十顯法眾者。如舍利弗須菩提等。五百聲聞在此法會如聾。託此反示一乘法界。由彼方現此法深廣。猶如因皂以現白等。此眾無有結通。以是別非普故。相違因故。以前十類為器為模印佛法界。以成無盡法門海耳。

說經儀第五

夫以。無限大悲周眾生界。施化萬品儀式難量。今就通別各開十例。通而論之。或以音聲或現妙色。或以奇香或以上味。或以妙觸或以法境。或內六根或四威儀。或弟子人物。或一切所作皆堪攝物。具如不思議品說。次別現言聲亦有十例。一如來語業圓音自說。二如來毛孔出聲說法。三如來光明舒音演法。舍那品中。一切如來毛孔。及光明中說偈等。四令菩薩口業說法。如加普賢令說法等。五令菩薩毛孔亦出音聲說法同如法界品雲。於一毛孔出一切佛妙法雷音。又如密嚴經中。金剛藏菩薩遍身毛孔。出聲說法。六令菩薩光明亦有音聲說法。舍那品中。諸菩薩光明中說偈等。七令諸剎海出聲說法。彼品雲。諸寶羅網相扣磨。演佛音聲常不絕。八令一切眾生悉為說法。彼品雲。以一切眾生言音。入佛音聲法門教化。九以三世音聲說法。十以一切法中皆出聲說法故。普賢行品頌云。佛說菩薩說。剎說眾生說。三世一切說。解雲。佛及菩薩各有三說。餘四各一故為十也。如音聲說法有此十種。餘色香等者。皆各具十。並可准知。是則已為一百門說法。

辯經教第六

圓教微言必窮法界。既盡如來無盡辯力。各遍虛空毛端剎海。復各盡窮未來際。頓說常說時處無邊。若斯之教豈可限其部帙。今約准經文析為十類。一異說經。二同說經。三普眼經。四上本經。五中本經。六下本經。七略本經。八主伴經。九眷屬經。十圓滿經。初異說經者。如樹形等世界既異。其中眾生報類亦別。如來於彼現身立教。隨彼所宜施設教法。差別不同。與虛空法界等。唯如來智之所能知。不可定其色非色等。言非言等。舍那品中。廣明樹形河形須彌山形。乃至一切眾生形世界海。末後結雲。皆是盧舍那佛常轉法輪處。解雲。文中但云常轉法輪。不言法輪分齊相者。以彼施設與此不同故不顯示。俱可准知。彼處亦設如此法教。部類難量不可說也。二同說經者。唯於此類須彌山界。遍於虛空毛端等處。以言聲說亦無有盡。如不思議品雲。如來一化身。轉如是等不可譬喻法輪雲。一切法界虛空界等世界。悉以毛端週遍度量一一毛端處。於念念中。化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身。乃至盡未來際劫。一一化佛身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頭。一一頭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舌。一一舌出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音聲。一一音聲說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修多羅。一一修多羅。說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法。一一法中說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句身味身。復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劫。說異句身味身。音聲充滿法界。一切眾生無不聞者。盡一切未來際劫常轉法輪。如來音聲無異無斷。不可窮盡。亦阿僧祇品偈云彼諸一一如來等。出不可說梵音聲。於彼一一梵音中。轉不可說淨法輪。於彼一一法輪中。雨不可說修多羅。於彼一一修多羅。分別諸法不可說。於彼一一諸法中。又說諸法不可說。又復於彼說法中。說眾生依不可說。又於一一毛道中。不可說劫說正法。如彼一微毛端處。一切十方亦如是。解雲。此中說處非樹形等。言聲說教非色香等故不同。但一類無盡非可結集。不可限其品頌多少。亦非下位所能受持。三普眼經者。如法界品中。海雲比丘所受持經。以須彌山聚筆四大海水墨。書一品修多羅不可窮盡。如是等品復過塵數。此亦但是大菩薩等。陀羅尼力之所受持。亦非貝葉所能書記。四上本經者。此是結集書記之上本也。故龍樹菩薩往龍宮見。此大不思議解脫經有三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四天下微塵數品此之謂也。五中本經者。彼見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一百品。此上二本並秘在龍宮。非閻浮提人力所持故此不傳。六下本經者。謂彼所見下本有十萬偈。現傳天竺。梁攝論中名百千經即十萬也。大智論中。亦名此經為不思議解脫經有十萬偈。西域記說。在遮俱槃國山中有此具本。七略本經者。即此土所傳六十卷本。梵本有三萬六千偈。是前十萬偈中要略所出。昔晉義熙十四年。於楊州謝司空寺譯。天竺三藏法師名佛度跋陀羅。此雲覺賢。是大乘三果人。姓釋迦氏。甘露飯王之苗胤。曾往兜率天。就彌勒問疑。具如別傳。八主伴經者。謂舍那佛所說華嚴。雖遍法界。然與餘佛所說之經互為主伴。一一主經必具無量同類眷屬。如說性起品竟。十方一一各有八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菩薩。同名普賢。各從本國來此作證。皆云我等佛所亦說此法。與此不殊。故知一性起修多羅。十方各有八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修多羅。以為眷屬。如一處性起既爾。餘一切處性起。各攝爾許眷屬。相與週遍法界。如性起既爾。餘會餘品文中。各有證法之數。悉為眷屬。准釋可知。如此略本七處八會所攝眷屬。當知餘本皆具眷屬。准思可見。九眷屬經者。謂此無盡修多羅海。一則一切。十方塵道同時恆說。下位菩薩二乘凡夫不能聞見。性起品雲。此經不入一切眾生手。唯除菩薩。又云。一切聲聞緣覺不聞此經。何況受持。又云。若菩薩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不聞此經。雖聞不信。是等猶為假名菩薩。解雲。以彼器劣。不能聞信此通方法。而如來方便隨一方遇逐彼根機。說宜聞之法。如餘一切權教三乘小乘等經。既無結通十方齊說。故非主經。然亦與主為勝方便故。但為眷屬。是故一一主經必具無量方便眷屬。如普眼經。有世界塵數修多羅以為眷屬。又如普莊嚴童子所受持經。皆有塵數眷屬等經。具如經說。問此與前主伴經何別。答略由三別。一前經文句必與主同。此即不爾。二彼必結通十方同說。此亦不爾三彼經亦有為主之義。此亦不爾。是故彼經亦主亦伴。名主伴經。此即唯伴非主。名眷屬經。與彼不同分二部耳。十圓滿經者。謂此上諸本。總溷同一無盡大修多羅海。隨於其中一會一品一文一句。皆具攝一切。及一一文句遍入一切。以是普法無分限故。圓滿教法理應爾故。如因陀羅網無分齊故。盡佛能化無邊境故。舍那品偈云。一切佛剎微塵中盧舍那現自在力。弘誓願海振音聲。調伏一切眾生類。又法界品中名圓滿因緣修多羅。此之謂也。無盡教海應如是知。

顯經義第七

夫以。義海宏深真源淼漫。略開二類各辨十門。先明所標之法。浩汗無涯撮為十對。用以統收。一教義一對。謂無盡言教及所詮義。二理事一對。謂緣起事相。及所依真理。三境智一對。謂所觀真俗妙境。及辨能觀普賢大智。四行位一對。謂普賢行海。及辨菩薩五位相收。五因果一對。謂辨菩薩生了等因。及現如來智斷等果。亦是普賢圓因舍那滿果。六依正一對。謂蓮華藏界並樹形等。無邊異類諸世界海。及現諸佛菩薩法界身雲無礙依持。七體用一對。謂此經中凡舉一法。必內同真性外應群機。無有一法體用不具。八人法一對。謂佛菩薩師弟等人。顯說法界諸法門海。九逆順一對。謂文中現五熱眾鞞一王形虐。及現施戒順理正修。十應感一對。謂眾生根欲器感多端。聖應示現亦復無邊。舍那品雲。一切眾生所樂示現雲等。然此十對同時相應。成一緣起無礙鎔融。隨有一處即具一切。是此經中所具之法。次明所顯理趣者。巧辯自在勢變多端。亦舉十例以現無礙。一性相無礙。二廣狹無礙。三一多無礙。四相入無礙。五相是無礙。六隱顯無礙。七微細無礙。八帝網無礙。九十世無礙。十主伴無礙。於前所說十對法中。一一皆有此十無礙。是故即有百門千門等准思之。今且略於事法上辨此十例。餘法准知。具如經中。一蓮華葉即具此十義。謂此華葉則同真性。不礙事相宛然顯現。經云。法界不可壞蓮華世界海等。此是理事一味無礙之門。二則此華葉。其必普周無有邊際。而恆不壞本位分齊。此即分則無分廣狹無礙。經云。此諸華葉普覆法界等。三即此華葉具無邊德。不可言一。融無二相不可言多。此一即多多復即一。一多無二為一華葉。經云。知一即多多即一等。是謂第三一多門也。四此一華葉。其必舒己遍入一切。差別法中。復能攝取彼一切法。令入己內。是故即舒恆攝同時無礙。經云。以一佛土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餘等。是謂第四相入門也。五此一華葉。必廢己同他。舉體全是彼一切法。而恆攝他同己。全彼一切即是己體。是故己即是他。他即是己。己即是他己不立。他即是己他不存。他己存亡同時顯現。經云。長劫即是短劫。短劫即是長劫等。是謂第五相是門也。六又此華葉既遍一切法。彼一切法亦皆普遍。此能遍彼則此顯彼隱。彼能遍此則彼顯此隱。此能攝彼亦此顯彼隱。彼能攝此亦彼顯此隱。如是此彼各有即顯即隱。無有障礙。經中東方見入正受。西方見三昧起等。是謂第六隱顯門也。七此華叶中。悉能顯現微細剎土炳然齊現。無不具足。經云。於一塵中。微細國土莊嚴清淨曠然安住。又如第九迴向微細處說。是謂第七微細門也。八又此華葉一一塵中。各有無邊諸世界海。世界海中復有微塵。此微塵內復有世界。如是重重不可窮盡。非是心識思量境界。如帝釋殿天珠網覆。珠既明徹互相影現。所現之影還能現影。如是重重不可窮盡。經云。如因陀羅網世界。十地論雲。帝網差別者。唯智能知非眼所見。是謂第八帝網門也。九此一華葉。橫遍十方竪該九世。謂過去過去世。過去現在世。過去未來世。如過去世有此三世。現在未來當知亦爾。總此九世攝為一念。總別合舉名為十世。具如離世間品說。又以時無別體依華以立。華既無礙時亦如之。是故經云。過去一切劫安置未來。今未來一切劫。迴置過去世。又云。無量無數劫能作一念頃等。是謂第九十世門也。十又此華葉理無孤起。必攝無量眷屬圍繞。經云。此華有世界海塵數蓮華。以為眷屬。此經圓教所有之法。皆互為主伴具德圓滿。是故見此華葉。即是見於無盡法界。非是託此別有所表。下文雲。從無生法忍所起華蓋等。此一華葉。既具此等十種無礙。餘一切事皆亦如是准之。如事中既爾。如前十對法門之中。一一皆有如是十種無礎。准此知之。

釋經意第八

夫以。法相圓融實有所因。因緣無量略辨十種。一為明諸法無定相故。二唯心現故。三如幻事故。四如夢現故。五勝通力故。六深定用故。七解脫力故。八因無限故。九緣起相由故。十法性融通故。於此十中。隨一即能令彼諸法溷融無礙。初無定相者。謂以小非定小故能容大。大非定大故能入小。十住品雲。金剛圍山數無量。悉能安置一毛端。欲知至大有小相。菩薩因此初發心。解雲。此中明大非大故有小相也。二明一切法皆唯心現無別自體。是故大小隨心迴轉。即入無礙。又釋。謂彼心所現毛端之處。此心於彼現大世界。大小同處互不相礙。下文雲。彼心不常住。無量難思議。顯現一切法。各各不相知等。三明一切法如幻故。謂如幻法小處現大皆無障礙。下文雲。或現須臾作百年。幻力自在悅世間等。四明一切法皆如夢故。謂彼夢法長短無礙。是故論雲。處夢謂經百年。覺乃須臾故。時雖無量攝在一剎耶等。五勝通力故者。謂自在位中。菩薩諸佛勝神通力。小處現大無所障礙。四種通中幻通所攝。轉變外事故。餘三亦具。准思之可見。六深定力故者。謂彼自在三昧力故。令於小處而現大法。無所障礙。下文雲。入微塵數諸三昧。一一三昧生塵等定。一塵中現無量剎。而彼微塵亦不增。乃至雲。是名大仙三昧力。七解脫力故者。謂此皆是不思議解脫力之所現故。如不思議品十種解脫中雲。於一塵中。建立三世一切佛剎等。八因無限故者。明此皆由無限善根所起故。謂佛地善根所起之法妙極自在。是故一則一切無所障礙。下文雲。以一佛土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餘。世界本相亦不壞。無比功德故能爾。解雲。無比功德故者。出所因也。九緣起相由力故者。謂一與多互為緣起。相由成立故。有如此相即入等。此有二種。一約用。有有力無力相持相依。故有相入。二約體。全體有空能作所作全體相是。故有相即。此二復有二義。一異體相望故。有微細隱顯。謂異體相容具微細義。異體相是具隱顯義。二同體內具故。得有一多廣狹。謂同體相入故。有一多無礙。同體相即故。有廣狹無礙。又由異體攝同故有帝網無礙義。現於時中故。得有十世義。緣起無性故。得有性相無礙義。相關互攝故。得有主伴無礙義。是故此一緣起門即具前十義。思之可見。下文雲。菩薩善觀緣起法於一法中解眾多法。眾多法中解了一法。又云。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展轉生非實智者無所畏。解雲。展轉生是互為緣起出因也。十法性融通力故者。謂若唯約事相。互相礙不可則入。若唯約理性。則唯一味不可則入。今則理事融通。具斯無礙。謂不異理之事具攝理性時。令彼不異理之多事。隨彼所依理。皆於一中現。若一中攝理而不盡。即真理有分限失。若一中攝理盡。多事不隨理現。即事在理外失。今既一事之中全攝理。多事豈不於中現。舍那品雲。於此蓮華藏世界海之內。一一塵中見一切法界。解雲。一切法界是事法界也。又不思議品雲。一切諸佛於一一微塵中。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佛剎種種莊嚴。常轉法輪教化眾生。未曾斷絕。而微塵不大世界不小。決定了知安住法界。解雲。此中文意。明此大小之事同是安住理法界。故令彼能依事法大小相在無障礙也。

明經益第九

夫以。信向趣入此普賢法。圓通頓益廣大無邊。略攝經文現其十種。一見聞益。二發心益。三起行益。四攝位益。五速證益。六滅障益。七轉利益。八造修益。九頓得益。十稱性益。初見聞益者。謂依此普法。見聞如來及此遺法。所種善根成金剛種。不可破壞。要必成佛。如性起品雲。若有得經卷地如來塔廟禮拜供養。彼眾生等。具足善根滅煩惱患。得賢聖樂。佛子乃至不信邪見眾生見聞佛者。彼諸眾生於見聞中所種善根果報不虛。乃至究竟涅槃。斷一切惡諸不善根。具足善根。佛子於如來所。見聞供養恭敬。所種善根不可言說不可為喻何以故。如來不可思議過思議故。二發心益者。謂信位滿稱彼佛境。發此大心。此心即是普賢法攝。是故融通即遍。如前無盡時處等法界。既入彼攝彼。則令諸位亦皆成滿。故經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知一切法真實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又云。初發心菩薩則是佛故。悉與三世諸如來等。廣如發心功德品偈頌中說。三起行益者。謂若起一普賢行時。即遍一切行位。一功德一切法。一切處一切時。一切因一切果。窮盡法界具足一切。如帝網等。是故一行徹至究竟。如普賢品略現六十種普賢行。皆一一遍一切速至佛果。是故經云。菩薩摩訶薩得聞此法。以小作方便。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與三世佛等。廣如彼文頌中說耳。四攝位益者。謂信等五位。一一位中攝一切位。然有二門。一全位相是門。即一切位是一位故。十信滿處即便成佛。二諸位相資門。即一位中具一切位。如十信中有十住乃至十地。如賢首品說。十住等中各攝諸位。皆具二門。如海幢比丘處及十住品等說。又云。在於一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德。餘廣狹無礙乃至帝網等皆具。准思可知。五速證益者。依此普門一證一切證。速入十地。如含那菩薩在兜率天。放足下光。普照十佛世界微塵數剎。遍照彼處。地獄眾生滅除苦痛。得十眼十耳等。命終皆生兜率天上。聞空聲說法。悉得十地諸力莊嚴具足三昧。皆悉成就眾生界等。善身口意普見諸佛廣益眾生。並悉頓成。具如小相光明品說。解雲。讒從地獄出聞此普法。即得十地者。明是此法之深益也。六滅障益者。依此普門。亦一斷一切斷。謂如前兜率天子得十地已。一一毛孔化作眾生界等妙香華雲。供養盧舍那佛。散香華已。一一華中見諸如來時。彼香雲普熏無量佛剎微塵數世界。眾生其蒙香者。身心快樂諸罪業障皆悉除滅。於色聲香味觸。內外各有五百煩惱八萬四千煩惱。皆悉除滅。彼諸眾生。具足種種淨香自在。解雲。前地獄天子。非直自身頓得十地。亦乃毛孔香熏。令爾許眾生頓滅如此無量煩惱。並是普法之勝力也。七轉利益者。普行亦成則能頓益無邊眾生。悉亦同得此十地法。如前兜率天子得十地已。毛孔中出蓋雲供養佛。經云。若有眾生見此蓋雲者。彼諸眾生。種一恆河沙轉輪聖王所殖善根。所謂白淨寶網轉輪王等。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轉輪王處。於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中。教化彼轉輪王。放曼陀羅自在光明。若有眾生遇斯光者。皆得菩薩十地。又云。彼輪王放大光明。名周羅摩尼。若有眾生遇斯光者。得菩薩十地。悉得無量智慧光。明得十種眼清淨行業。乃至十種意清淨業。具足成就淨力三昧。乃至得普見肉眼等。解雲。此上三重廣多深益同時成就。一天子得十地。二天子毛孔蓋雲。利他令得輪王。此亦是十地菩薩。三輪王放光更轉廣益。復令多人亦得十地。皆剎塵數量迅速展轉。皆悉頓成。不可說不可說。廣如彼品說。八造修益者。謂如善財依此普法。於一生身。從初發心至普賢位。十地位滿。乃至雲一切菩薩無量劫修。善財一生皆得。解雲。以就普門一得一切得故。廣如入法界品說。又如善財前生曾見聞普法成金剛種。遂令今生頓成解行門。此豈不三僧祇劫。答此中時劫不定。或一念則無量劫。無量劫即一念。一生即無量生等。並具如前十種無礙。准思可見九頓得益者。如六千比丘頓見如來一眼境界。祇洹林中不可說塵數菩薩。頓得無盡自在法海。如法界品初說。又性起品。十方一一世界。各百千佛剎塵數菩薩。得一切光明等至一生位等。又發心品所得益。及舍那品初雲集菩薩毛光成益。有六重無礙等。具如彼說。十稱性益者。謂依此普法。一切眾生無不皆悉稱其本性。在佛果海中。即舊來益竟更無新。如性起品雲。佛子如來身中。悉見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成等正覺。乃至見一切眾生寂滅涅槃。亦復如是。皆悉一性以無性故。乃至雲。一切如來無極大悲度脫眾生。解雲。辨眾生舊來同佛者。是無極大悲也。

示經圓第十

夫以。法界圓通緣無不契。謂上九門所現之法。總合為一大緣起法。隨有一處即有一切。無礙圓融無盡自在。若隨義分開亦有十門。一處圓者。謂前無盡處中。隨一塵處。即有如上一切處。一切時。一切佛。一切眾一切儀。一切教一切義。一切意一切益。各通帝網重重俱在一塵。如一塵處一切盡虛空法界。一一塵處皆亦如是。二時圓者。於一念中。則有如前一切時劫。一切處一切佛。乃至一切益皆通。帝網重重顯示。如一念一切重重諸劫海中。一念攝皆亦如是。三佛圓者。於佛一毛孔中。即有一切佛一切處一切時。乃至一切益。如一毛孔一切遍法界。諸毛孔現皆亦如是。四眾圓者。准前。五儀圓。六教圓。七義圓。八意圓。九益圓。十普圓。並類准思之。以同一無礙大緣起故。自在難量不思議故。是謂華嚴無盡法海。窮盡法界越虛空界。唯普賢智方窮其底。

華嚴經旨歸


上篇: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

下篇:華嚴策林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註音版】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

佛說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序 長安釋僧肇述 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沖...

佛說療痔病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捨大城竹林園中,與大苾芻...

廬山蓮宗寶鑒

蓮宗寶鑒序 禪淨二門分袒各幟幾同敵國矣。慈覺賾禪師...

少室六門

小室六門 第一門心經頌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智慧清...

受持佛說阿彌陀經行願儀

(行者西向治室,稱阿彌陀佛出入。入時,想雲。) (...

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

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 四明沙門知禮集 此大陀羅尼。忝自...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

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

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 劉宋三藏法師求那跋陀羅譯 聞...

正法念處經

正法念處經敘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萬殊,名蓋眾...

【註音版】咒三首經

咒三首經...

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

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上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

法句譬喻經

法句譬喻經卷第一 晉世沙門法炬共法立譯 無常品第一...

佛說十力經

佛說十力經大唐貞元新譯十地等經記 新譯《十地經》及...

放光般若經

放光般若經卷第一 西晉于闐國三藏無羅叉奉 詔譯 摩訶...

汾陽無德禪師語錄

重刊汾陽和尚語錄疏 昔風穴和尚謂首山曰。不幸臨濟之...

【佛教詞典】界內事教

天台宗說三藏教雖然精究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事相之...

【佛教詞典】重火

(流派)敬重火神者。事火外道也。佛道論衡序曰:敬日...

大安法師:般若智慧

對於我們很多人來說,如何修智慧、修般若這一塊是非常...

上輩往生是一定要出家嗎

問: 法師慈悲,請開示三輩往生條件,聽說上輩往生是...

拖尸人的慚愧與懺悔

本是骷髏骨,曾將誑惑人。昔時看是假,今日睹方真。省...

孝順心,是學佛的第一步

無始時來慈我者,諸母若苦我何樂?你想一想,我們無始...

淨界法師:淨土念佛與大乘教觀

我們大乘的菩薩,如何把淨土宗皈依的心跟大乘佛教裡面...

讀誦《法華經》的24個理由

1. 看看《妙法蓮華經》到底妙在哪裡?智者大師光講這個...

聖嚴法師《痛苦的發生與消失》

只要談到佛教教理,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苦。佛教說...

圓瑛法師:多念幾聲佛

大凡人之修行與不修行,就在身、口、意三業分別。若身...

三輪體空是哪三輪呢

三輪體空是從佈施波羅蜜來說。三輪是哪三輪呢?就是我...

治癒「少白頭」的三款食療粥

中醫採用食療補益肝腎、養血烏髮的方法,結合性志調節...

鼓舞別人在逆境中奮起

一群人到山上打獵,其中一個獵人不小心掉進很深的坑洞...

當下的念頭若是念佛,就不會犯戒

真正念佛,一定是持戒 信願行的行就是念佛。先由念佛的...

【視頻】《大方等大集經》男聲念誦(音頻)

《大方等大集經》男聲念誦(音頻)

【視頻】瑜伽焰口(佛光山唱誦)

瑜伽焰口(佛光山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