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金光明最勝王經

唐·三藏沙門·義淨·奉制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二

分別三身品第三

爾時,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在大眾中,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頂禮佛足,以上微妙金寶之華,寶幢幡蓋,而為供養,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於諸如來甚深秘密,如法修行?」

佛言:「善男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善男子,一切如來有三種身。云何為三?一者、化身,二者、應身,三者、法身。如是三身具足,攝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正了知,速出生死。云何菩薩了知化身?善男子,如來昔在修行地中,為一切眾生修種種法;如是修習至修行滿,修行力故得大自在,自在力故,隨眾生意、隨眾生行、隨眾生界,悉皆了別,不待時、不過時,處相應、時相應、行相應、說法相應,現種種身,是名化身。善男子,云何菩薩了知應身?謂諸如來,為諸菩薩得通達故,說於真諦。為令解了生死、涅槃是一味故,為除身見眾生怖畏歡喜故,為無邊佛法而作本故,如實相應如如、如如智,本願力故,是身得現,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項背圓光,是名應身。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了知法身?為除諸煩惱等障,為具諸善法故,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前二種身,是假名有;此第三身,是真實有,為前二身而作根本。何以故?離法如如,離無分別智,一切諸佛無有別法。一切諸佛智慧具足,一切煩惱究竟滅盡,得清淨佛地,是故法如如、如如智,攝一切佛法。

「復次,善男子,一切諸佛利益自他,至於究竟。自利益者,是法如如;利益他者,是如如智。能於自他利益之事而得自在,成就種種無邊用故;是故分別一切佛法,有無量無邊種種差別。善男子,譬如依止妄想思惟說種種煩惱,說種種業用,說種種果報;如是依法如如,依如如智,說種種佛法,說種種獨覺法,說種種聲聞法。依法如如,依如如智,一切佛法自在成就,是為第一不可思議。譬如畫空作莊嚴具,是難思議;如是依法如如,依如如智,成就佛法亦難思議。

「善男子,云何法如如、如如智,二無分別,而得自在事業成就?善男子,譬如如來入於涅槃,願自在故,種種事業皆得成就;法如如、如如智,自在事成,亦復如是。復次,菩薩摩訶薩入無心定,依前願力,從禪定起作眾事業;如是二法,無有分別,自在事成。善男子,譬如日月無有分別,亦如水鏡無有分別,光明亦無分別,三種和合得有影生;如是法如如、如如智,亦無分別,以願自在故,眾生有感現應化身,如日月影和合出現。復次,善男子,譬如無量無邊水鏡依於光故,空影得現種種異相,空者即是無相。善男子,如是受化諸弟子等是法身影,以願力故,於二種身現種種相,於法身地無有異相。

「善男子,依此二身,一切諸佛說有餘涅槃;依此法身,說無餘涅槃。何以故?一切餘法究竟盡故。依此三身,一切諸佛說無住處涅槃,為二身故不住涅槃;離於法身,無有別佛。何故二身不住涅槃?二身假名不實,念念生滅不定住故,數數出現以不定故,法身不爾,是故二身不住涅槃。法身不二,是故不住涅槃,故依三身說無住涅槃。

「善男子,一切凡夫為三相故,有縛有障,遠離三身,不至三身。何者為三?一者、遍計所執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成就相。如是諸相不能解故,不能滅故,不能淨故,是故不得至於三身。如是三相,能解、能滅、能淨故,是故諸佛具足三身。善男子,諸凡夫人未能除遣此三心故,遠離三身,不能得至。何者為三?一者、起事心,二者、依根本心,三者、根本心。依諸伏道,起事心盡;依法斷道,依根本心盡;依最勝道,根本心盡。起事心滅故,得現化身;依根本心滅故,得顯應身;根本心滅故,得至法身,是故一切如來具足三身。

「善男子,一切諸佛於第一身,與諸佛同事;於第二身,與諸佛同意;於第三身,與諸佛同體。善男子,是初佛身,隨眾生意,有多種故現種種相,是故說多;第二佛身,弟子一意故現一相,是故說一;第三佛身,過一切種相,非執相境界,是故說名不一不二。善男子,是第一身,依於應身得顯現故;是第二身,依於法身得顯現故;是法身者,是真實有,無依處故。

「善男子,如是三身,以有義故而說於常,以有義故說於無常。化身者,恆轉法輪處處隨緣,方便相續不斷絕故,是故說常;非是本故具足大用,不顯現故說為無常。應身者,從無始來相續不斷,一切諸佛不共之法能攝持故,眾生無盡,用亦無盡,是故說常;非是本故,以具足用不顯現故,說為無常。法身者,非是行法,無有異相,是根本故猶如虛空,是故說常。善男子,離無分別智,更無勝智;離法如如,無勝境界。是法如如,是慧如如,是二種如如,如如不一不異。是故法身,慧清淨故,滅清淨故,是二清淨,是故法身具足清淨。

「復次,善男子,分別三身有四種異:有化身非應身,有應身非化身,有化身亦應身,有非化身亦非應身。何者化身非應身?謂諸如來般涅槃後,以願自在故,隨緣利益,是名化身。何者應身非化身?是地前身。何者化身亦應身?謂住有餘涅槃之身。何者非化身非應身?謂是法身。善男子,是法身者,二無所有所顯現故。何者名為二無所有?於此法身相及相處,二皆是無,非有非無,非一非異,非數非非數,非明非暗。如是如如智,不見相及相處,不見非有非無,不見非一非異,不見非數非非數,不見非明非暗。是故當知,境界清淨,智慧清淨,不可分別,無有中間,為滅道本故,於此法身,能顯如來種種事業。

「善男子,是身因緣境界處所果,依於本難思議故。若了此義,是身即是大乘,是如來性,是如來藏。依於此身,得發初心、修行地心,而得顯現不退地心,亦皆得現一生補處心,金剛之心、如來之心而悉顯現,無量無邊如來妙法皆悉顯現。依此法身,不可思議摩訶三昧而得顯現。依此法身,得現一切大智。是故二身,依於三昧,依於智慧,而得顯現。如此法身,依於自體說常說我,依大三昧故說於樂,依於大智故說清淨,是故如來常住自在安樂清淨。依大三昧,一切禪定首楞嚴等,一切念處大法念等,大慈大悲一切陀羅尼、一切神通、一切自在、一切法平等攝受,如是佛法悉皆出現。依此大智,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辯、一百八十不共之法、一切希有不可思議法,悉皆顯現。譬如依如意寶珠,無量無邊種種珍寶悉皆得現;如是依大三昧寶,依大智慧寶,能出種種無量無邊諸佛妙法。

「善男子,如是法身三昧智慧,過一切相,不著於相,不可分別,非常非斷,是名中道。雖有分別,體無分別;雖有三數,而無三體。不增不減,猶如夢幻,亦無所執,亦無能執。法體如如,是解脫處,過死王境,越生死暗,一切眾生不能修行所不能至,一切諸佛菩薩之所住處。善男子,譬如有人願欲得金,處處求覓,遂得金礦;既得礦已,即便碎之,擇取精者爐中銷煉,得清淨金,隨意回轉,作諸鐶釧種種嚴具,雖有諸用,金性不改。

「復次,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求勝解脫,修行世善,得見如來及弟子眾,得親近已,白佛言:‘世尊,何者為善?何者不善?何者正修得清淨行?’諸佛如來及弟子眾,見彼問時,如是思惟:‘是善男子、善女人,欲求清淨,欲聽正法。’即便為說,令其開悟。彼既聞已,正念憶持,發心修行得精進力,除懶惰障滅一切罪,於諸學處離不尊重,息掉悔心,入於初地;依初地心,除利有情障,得入二地;於此地中,除不逼惱障,入於三地;於此地中,除心軟淨障,入於四地;於此地中,除善方便障,入於五地;於此地中,除見真俗障,入於六地;於此地中,除見行相障,入於七地;於此地中,除不見滅相障,入於八地;於此地中,除不見生相障,入於九地;於此地中,除六通障,入於十地;於此地中,除所知障,除根本心,入如來地。

「如來地者,由三淨故名極清淨。云何為三?一者、煩惱淨,二者、苦淨,三者、相淨。譬如真金,鎔銷治煉,既燒打已無復塵垢,為顯金性本清淨故,金體清淨,非謂無金。譬如濁水,澄渟清淨,無復滓穢,為顯水性本清淨故,非謂無水。如是法身,與煩惱離,苦集除已無復餘習,為顯佛性本清淨故,非謂無體。譬如虛空,煙雲塵霧之所障蔽,若除屏已是空界淨,非謂無空。如是法身,一切眾苦悉皆盡故,說為清淨,非謂無體。譬如有人於睡夢中,見大河水漂泛其身,運手動足,截流而渡得至彼岸;由彼身心不懈退故,從夢覺已,不見有水彼此岸別,非謂無心。生死妄想既滅盡已,是覺清淨,非謂無覺。如是法界,一切妄想不復生故,說為清淨,非是諸佛無其實體。

「復次,善男子,是法身者,惑障清淨,能現應身;業障清淨,能現化身;智障清淨,能現法身。譬如依空出電,依電出光;如是依法身故能現應身,依應身故能現化身。由性淨故能現法身,智慧清淨能現應身,三昧清淨能現化身。此三清淨是法如如、不異如如、一味如如、解脫如如、究竟如如,是故諸佛體無有異。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說於如來是我大師,若作如是決定信者,此人即應深心解了如來之身無有別異。

「善男子,以是義故,於諸境界不正思惟悉皆除斷,即知彼法無有二相,亦無分別。聖所修行,如如於彼無有二相,正修行故;如是,如是,一切諸障悉皆除滅,如如一切障滅;如是,如是,法如如、如如智得最清淨,如如法界正智清淨;如是,如是,一切自在具足攝受皆得成就,一切諸障悉皆除滅;一切諸障得清淨故,是名真如正智真實之相。如是見者是名聖見,是則名為真實見佛。何以故?如實得見法真如故。是故諸佛悉能普見一切如來。何以故?聲聞、獨覺已出三界,求真實境不能知見。如是聖人所不知見,一切凡夫皆生疑惑,顛倒分別不能得度,如兔浮海必不能過。所以者何?力微劣故,凡夫之人亦復如是,不能通達法如如故。然諸如來無分別心,於一切法得大自在,具足清淨深智慧故,是自境界不共他故。是故諸佛如來,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不惜身命,難行苦行,方得此身最上無比,不可思議過言說境,是妙寂靜離諸怖畏。

「善男子,如是知見法真如者,無生老死,壽命無限,無有睡眠,亦無飢渴,心常在定無有散動。若於如來起諍論心,是則不能見於如來。諸佛所說皆能利益,有聽聞者無不解脫,諸惡禽獸、惡人、惡鬼不相逢值,由聞法故果報無盡。然諸如來無無記事,一切境界無慾知心,生死、涅槃無有異想,如來所記無不決定。諸佛如來四威儀中,無非智攝,一切諸法無有不為,慈悲所攝,無有不為利益安樂諸眾生者。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此《金光明經》聽聞信解,不隨地獄、餓鬼、傍生、阿蘇羅道,常處人天不生下賤,恆得親近諸佛如來聽受正法,常生諸佛清淨國土。所以者何?由得聞此甚深法故。是善男子、善女人,則為如來已知已記,當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甚深微妙之法一經耳者,當知是人不謗如來、不毀正法、不輕聖眾。一切眾生未種善根令得種故,已種善根令增長成熟故。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皆勸修行六波羅蜜多。」

爾時,虛空藏菩薩、梵釋四王、諸天眾等,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恭敬,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若所在處,講說如是《金光明王》微妙經典,於其國土有四種利益。何者為四?一者、國王軍眾強盛無諸怨敵,離於疾病,壽命延長,吉祥安樂,正法興顯;二者、中宮妃後、王子諸臣和悅無諍,離於諂佞,王所愛重;三者、沙門、婆羅門及諸國人修行正法,無病安樂,無枉死者,於諸福田悉皆修立;四者、於三時中四大調適,常為諸天增加守護,慈悲平等無傷害心,令諸眾生歸敬三寶,皆願修習菩提之行。是為四種利益之事。世尊,我等亦常為弘經故,隨逐如是持經之人,所在住處為作利益。」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汝等應當勤心流佈此妙經王,則令正法久住於世。」

夢見懺悔品第四

爾時,妙幢菩薩親於佛前,聞妙法已,歡喜踴躍,一心思惟,還至本處。於夜夢中,見大金鼓,光明晃耀猶如日輪。於此光中,得見十方無量諸佛,於寶樹下坐琉璃座,無量百千大眾圍繞而為說法。見一婆羅門,桴擊金鼓,出大音聲,聲中演說微妙伽他明懺悔法。妙幢聞已,皆悉憶持,繫念而住。至天曉已,與無量百千大眾圍繞,將諸供具出王舍城,詣鷲峰山,至世尊所,禮佛足已,佈設香華,右繞三匝,退坐一面,合掌恭敬,瞻仰尊顏,白佛言:「世尊,我於夢中,見婆羅門以手執桴,擊妙金鼓,出大音聲,聲中演說微妙伽他明懺悔法,我皆憶持。唯願世尊,降大慈悲,聽我所說。」

即於佛前,而說頌曰:

「我於昨夜中, 夢見大金鼓,

 其形極姝妙, 週遍有金光,

 猶如盛日輪, 光明皆普耀,

 充滿十方界。 咸見於諸佛,

 在於寶樹下, 各處琉璃座,

 無量百千眾, 恭敬而圍繞。

 有一婆羅門, 以桴擊金鼓,

 於其鼓聲內, 說此妙伽他。

 金光明鼓出妙聲, 遍至三千大千界,

 能滅三塗極重罪, 及以人中諸苦厄。

 由此金鼓聲威力, 永滅一切煩惱障,

 斷除怖畏令安隱, 譬如自在牟尼尊。

 佛於生死大海中, 積行修成一切智,

 能令眾生覺品具, 究竟咸歸功德海。

 由此金鼓出妙聲, 普令聞者獲梵響,

 證得無上菩提果, 常轉清淨妙法輪,

 住壽不可思議劫, 隨機說法利群生,

 能斷煩惱眾苦流, 貪瞋癡等皆除滅。

 若有眾生處惡趣, 大火猛焰週遍身,

 若得聞是妙鼓音, 即能離苦歸依佛,

 皆得成就宿命智, 能憶過去百千生,

 悉皆正念牟尼尊, 得聞如來甚深教。

 由聞金鼓勝妙音, 常得親近於諸佛,

 悉能捨離諸惡業, 純修清淨諸善品。

 一切天人有情類, 殷重至誠祈願者,

 得聞金鼓妙音聲, 能令所求皆滿足。

 眾生墮在無間獄, 猛火炎熾苦焚身,

 無有救護處輪迴, 聞者能令苦除滅。

 人天餓鬼傍生中, 所有現受諸苦難,

 得聞金鼓發妙響, 皆蒙離苦得解脫。

 現在十方界, 常住兩足尊,

 願以大悲心, 哀愍憶念我。

 眾生無歸依, 亦無有救護,

 為如是等類, 能作大歸依。

 我先所作罪, 極重諸惡業,

 今對十力前, 至心皆懺悔。

 我不信諸佛, 亦不敬尊親,

 不務修眾善, 常造諸惡業。

 或自恃尊高, 種姓及財位,

 盛年行放逸, 常造諸惡業。

 心恆起邪念, 口陳於惡言,

 不見於過罪, 常造諸惡業。

 恆作愚夫行, 無明闇覆心,

 隨順不善友, 常造諸惡業。

 或因諸戲樂, 或復懷憂惱,

 為貪瞋所纏, 故我造諸惡。

 親近不善人, 及由慳嫉意,

 貧窮行諂誑, 故我造諸惡。

 雖不樂眾過, 由有怖畏故,

 及不得自在, 故我造諸惡。

 或為躁動心, 或因瞋恚恨,

 及以飢渴惱, 故我造諸惡。

 由飲食衣服, 及貪愛女人,

 煩惱火所燒, 故我造諸惡。

 於佛法僧眾, 不生恭敬心,

 作如是眾罪, 我今悉懺悔。

 於獨覺菩薩, 亦無恭敬心,

 作如是眾罪, 我今悉懺悔。

 無知謗正法, 不孝於父母,

 作如是眾罪, 我今悉懺悔。

 由愚癡憍慢, 及以貪瞋力,

 作如是眾罪, 我今悉懺悔。

 我於十方界, 供養無數佛,

 當願拔眾生, 令離諸苦難。

 願一切有情, 皆令住十地,

 福智圓滿已, 成佛導群迷。

 我為諸眾生, 苦行百千劫,

 以大智慧力, 皆令出苦海。

 我為諸含識, 演說甚深經,

 最勝金光明, 能除諸惡業。

 若人百千劫, 造諸極重罪,

 暫時能發露, 眾惡盡消除。

 依此金光明, 作如是懺悔,

 由斯能速盡, 一切諸苦業。

 勝定百千種, 不思議總持,

 根力覺道支, 修習常無倦。

 我當至十地, 具足珍寶處,

 圓滿佛功德, 濟渡生死流。

 我於諸佛海, 甚深功德藏,

 妙智難思議, 皆令得具足。

 唯願十方佛, 觀察護念我,

 皆以大悲心, 哀受我懺悔。

 我於多劫中, 所造諸惡業,

 由斯生苦惱, 哀愍願消除。

 我造諸惡業, 常生憂怖心,

 於四威儀中, 曾無歡樂想。

 諸佛具大悲, 能除眾生怖,

 願受我懺悔, 令得離憂苦。

 我有煩惱障, 及以諸報業,

 願以大悲水, 洗濯令清淨。

 我先作諸罪, 及現造惡業,

 至心皆發露, 咸願得蠲除。

 未來諸惡業, 防護令不起,

 設令有違者, 終不敢覆藏。

 身三語四種, 意業復有三,

 繫縛諸有情, 無始恆相續;

 由斯三種行, 造作十惡業,

 如是眾多罪, 我今皆懺悔。

 我造諸惡業, 苦報當自受,

 今於諸佛前, 至誠皆懺悔。

 於此贍部洲, 及他方世界,

 所有諸善業, 今我皆隨喜。

 願離十惡業, 修行十善道,

 安住十地中, 常見十方佛。

 我以身語意, 所修福智業,

 願以此善根, 速成無上慧。

 我今親對十力前, 發露眾多苦難事,

 凡愚迷惑三有難, 恆造極重惡業難,

 我所積集欲邪難, 常起貪愛流轉難,

 於此世間耽著難, 一切愚夫煩惱難,

 狂心散動顛倒難, 及以親近惡友難,

 於生死中貪染難, 瞋癡闇鈍造罪難,

 生八無暇惡處難, 未曾積集功德難,

 我今皆於最勝前, 懺悔無邊罪惡業。

 我今歸依諸善逝, 我禮德海無上尊,

 如大金山照十方, 唯願慈悲哀攝受。

 身色金光淨無垢, 目如清淨紺琉璃,

 吉祥威德名稱尊, 大悲慧日除眾闇。

 佛日光明常普遍, 善淨無垢離諸塵,

 牟尼月照極清涼, 能除眾生煩惱熱。

 三十二相遍莊嚴, 八十隨好皆圓滿,

 福德難思無與等, 如日流光照世間。

 色如琉璃淨無垢, 猶如滿月處虛空,

 妙頗梨網映金軀, 種種光明以嚴飾。

 於生死苦瀑流內, 老病憂愁水所漂,

 如是苦海難堪忍, 佛日舒光令永竭。

 我今稽首一切智, 三千世界希有尊,

 光明晃耀紫金身, 種種妙好皆嚴飾。

 如大海水量難知, 大地微塵不可數,

 如妙高山叵稱量, 亦如虛空無有際。

 諸佛功德亦如是, 一切有情不能知,

 於無量劫諦思惟, 無有能知德海岸。

 盡此大地諸山嶽, 析如微塵能算知,

 毛端渧海尚可量, 佛之功德無能數。

 一切有情皆共讚, 世尊名稱諸功德,

 清淨相好妙莊嚴, 不可稱量知分齊。

 我之所有眾善業, 願得速成無上尊,

 廣說正法利群生, 悉令解脫於眾苦。

 降伏大力魔軍眾, 當轉無上正法輪,

 久住劫數難思議, 充足眾生甘露味。

 猶如過去諸最勝, 六波羅蜜皆圓滿,

 滅諸貪慾及瞋癡, 降伏煩惱除眾苦。

 願我常得宿命智, 能憶過去百千生,

 亦常憶念牟尼尊, 得聞諸佛甚深法。

 願我以斯諸善業, 奉事無邊最勝尊,

 遠離一切不善因, 恆得修行真妙法。

 一切世界諸眾生, 悉皆離苦得安樂,

 所有諸根不具足, 令彼身相皆圓滿。

 若有眾生遭病苦, 身形羸瘦無所依,

 咸令病苦得消除, 諸根色力皆充滿。

 若犯王法當刑戮, 眾苦逼迫生憂惱,

 彼受如斯極苦時, 無有歸依能救護;

 若受鞭杖枷鎖系, 種種苦具切其身,

 無量百千憂惱時, 逼迫身心無暫樂;

 皆令得免於繫縛, 及以鞭杖苦楚事,

 將臨刑者得命全, 眾苦皆令永除盡。

 若有眾生飢渴逼, 令得種種殊勝味,

 盲者得視聾者聞, 跛者能行啞能語,

 貧窮眾生獲寶藏, 倉庫盈溢無所乏,

 皆令得受上妙樂, 無一眾生受苦惱。

 一切人天皆樂見, 容儀溫雅甚端嚴,

 悉皆現受無量樂, 受用豐饒福德具。

 隨彼眾生念伎樂, 眾妙音聲皆現前,

 念水即現清涼池, 金色蓮華泛其上。

 隨彼眾生心所念, 飲食衣服及床敷,

 金銀珍寶妙琉璃, 瓔珞莊嚴皆具足。

 勿令眾生聞惡響, 亦復不見有相違,

 所受容貌悉端嚴, 各各慈心相愛樂。

 世間資生諸樂具, 隨心念時皆滿足,

 所得珍財無吝惜, 分佈施與諸眾生。

 燒香末香及塗香, 眾妙雜華非一色,

 每日三時從樹墮, 隨心受用生歡喜。

 普願眾生咸供養, 十方一切最勝尊,

 三乘清淨妙法門, 菩薩獨覺聲聞眾。

 常願勿處於卑賤, 不墮無暇八難中,

 生在有暇人中尊, 恆得親承十方佛。

 願得常生富貴家, 財寶倉庫皆盈滿,

 顏貌名稱無與等, 壽命延長經劫數。

 悉願女人變為男, 勇健聰明多智慧,

 一切常行菩薩道, 勤修六度到彼岸。

 常見十方無量佛, 寶王樹下而安處,

 處妙琉璃師子座, 恆得親承轉法輪。

 若於過去及現在, 輪迴三有造諸業,

 能招可厭不善趣, 願得消滅永無餘。

 一切眾生於有海, 生死罥網堅牢縛,

 願以智劍為斷除, 離苦速證菩提處。

 眾生於此贍部內, 或於他方世界中,

 所作種種勝福田, 我今皆悉生隨喜。

 以此隨喜福德事, 及身語意造眾善,

 願此勝業常增長, 速證無上大菩提。

 所有禮讚佛功德, 深心清淨無瑕穢,

 迴向發願福無邊, 當超惡趣六十劫。

 若有男子及女人, 婆羅門等諸勝族,

 合掌一心讚歎佛, 生生常憶宿世事。

 諸根清淨身圓滿, 殊勝功德皆成就,

 願於未來所生處, 常得人天共瞻仰。

 非於一佛十佛所, 修諸善根今得聞,

 百千佛所種善根, 方得聞斯懺悔法。」

爾時,世尊聞此說已,讚妙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夢金鼓出聲,讚歎如來真實功德,並懺悔法;若有聞者,獲福甚多,廣利有情滅除罪障。汝今應知,此之勝業,皆是過去讚歎發願宿習因緣,及由諸佛威力加護。此之因緣,當為汝說。」

時諸大眾,聞是法已,咸皆歡喜,信受奉行。


上篇:合部金光明經

下篇:大方等如來藏經

0:00 / 0:00
金光明最勝王經(聆志居士)01
金光明最勝王經(聆志居士)02
金光明最勝王經(聆志居士)03
金光明最勝王經(聆志居士)04
金光明最勝王經(聆志居士)05
金光明最勝王經(聆志居士)06
金光明最勝王經(聆志居士)07
金光明最勝王經(聆志居士)08
金光明最勝王經(聆志居士)09
金光明最勝王經(聆志居士)10
隱藏音頻列表
播放音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集部目錄

【註音版】朝時課誦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

浴佛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峯山頂,與大苾芻眾千...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漢傳版): 那(na...

【註音版】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滅罪經

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滅罪經...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闕譯人名今...

【註音版】食施獲五福報經

食施獲五福報經...

佛說摩訶迦葉度貧母經

佛說摩訶迦葉度貧母經 宋于闐國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

大方廣師子吼經

大方廣師子吼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聞:...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卷第一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

佛說稻芉經

佛說稻芉經 闕譯附東普錄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

發覺淨心經

發覺淨心經卷上 隋北印度健陀羅國三藏闍那崛多隋言志...

諸菩薩求佛本業經

諸菩薩求佛本業經一卷 西晉優婆塞聶道真譯 若那師利菩...

【註音版】善生經

善生經...

不必定入定入印經

不必定入定入印經翻譯之記 出世智道,亦名為印。此經...

【註音版】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註音版】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法界次第初門

法界次第初門總序 天台山修禪寺。沙門釋智顗。輒依經...

大乘頂王經

大乘頂王經 梁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歸命大智海圓滿...

延生普佛儀軌

(一)戒定真香 戒定真香。 焚起沖天上。 弟子虔誠。...

【佛教詞典】外

【外】 p0491 瑜伽五十六卷五頁云:問:何義、幾蘊、是...

【佛教詞典】婆羅必栗托仡那

梵語 bālaprthagjana。意譯愚異生。又作婆羅必哩他仡...

八關齋戒

八關齋戒是佛陀為了使在家信眾有機會學習出家生活,藉...

可憐那條被釣的魚,也別忘了慈悲釣魚的人

我是一個嗔心比較重的人,平時各種看不慣別人的不文明...

微笑地面對生活

雖然,人生有很多苦難。人來到世間,就已經是一齣悲劇...

天下第一菜:大白菜

慈禧晚年時,得了一場重病:高燒不退,且口乾舌燥、咳...

佛寺造得再大,不如護持佛法的功德大

奉施佛及僧,彼所獲福聚,不如護佛法。 物質供應是有限...

培養第二念的覺悟

我們一生當中你的造善造惡,就是第六意識決定了。當它...

怎樣才能做到淨念相繼,佛號不斷

問: 弟子之前一天可念一萬到兩萬佛號,但是近一年來,...

讓心無所住,自然無有七情六慾的苦惱

在《佛說八大人覺經》中,佛陀教導我們,第一覺悟:「...

不死種子

從前印度的彌蘭王請教 那先比丘 :人死後有來生嗎?那...

修行就是這麼簡單

如果你問什麼是修行,答:心平氣和是修行,不慌不忙做...

百食一味的故事

今天開始我們要講一些,既然是道場嘛,就是講一些入道...

如何對治淨業修習中的進進退退

問: 淨業修習總是進進退退,這其中有何因緣因果,如...

【視頻】晚課拜願(圓光男眾佛學院)

晚課拜願(圓光男眾佛學院)

【視頻】十六羅漢禮供文

十六羅漢禮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