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寶雲經

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寶雲經卷第三

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如日。何等為十?能除無明黑闇、能令信心開敷、能令十方周匝皆暖、能令善法生長、能令有漏滅沒、能作照明、能使邪道異見蔽障不現、能令高下丘坑悉顯、能令善業皆悉得起、能令智者喜樂愚者增惡。

「云何名菩薩能除無明黑闇?譬如日出,眾闇皆息;菩薩日出能除眾生無明之闇。

「譬如日出,眾華開敷;菩薩日出,應受化者亦皆開敷。

「如日出時,周匝十方能令使暖;菩薩日出,功德、智慧令十方暖,不擾眾生。

「如日將出,見其明相知有日出;菩薩亦復如是,以智光明照諸世間,眾生則知菩薩日出。

「如日入時,諸方昏冥,眾物不現;菩薩以智慧光入諸三昧,煩惱、昏冥、一切結漏悉滅不現。

「如日出時,光照閻浮提滅一切闇;菩薩智光亦能普照。

「如日出時翳諸小明,熒火之光悉不復現,而日無心翳諸小明,法相自爾;菩薩日出則翳諸異見、群邪、外道。

「如日出時,於閻浮提高、下、好、惡悉皆顯現;菩薩日出時,正道、邪道亦各差別,邪謂八邪、正謂八正。

「如日出時,田夫、耕農、諸作悉起;菩薩日出,信心眾生普皆修善。

「如日出時,善人樂見,姦盜眾生悉惡不喜;菩薩日出,賢智樂見,群邪、外道一切不喜。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如日。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譬如師子。何等為十?無所畏、不畏大眾、去終不還、能師子吼、具足辯才、樂處林野、在於山窟、摧伏大眾、具勇勐力、善能守護。

「善男子!云何無所畏?譬如師子往還出入無所忌難。何以故?不見與己等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周旋往返無所畏難。何以故?不見與己等故。

「譬如師子不畏大眾;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諸有大眾欲來講論不生畏難,心亦不高、不下。

「譬如師子心無怯弱,臨陣戰鬪而心不退,直進不還;菩薩亦爾。

「如師子吼,飛落、走伏,鮫、魚、龜、鼈、水性之屬潛隱水底,人、畜皆驚;菩薩亦爾,作無我師子吼,能令一切外道、野干、著我見者十方驚走。菩薩不欲令彼生其驚怖,但欲除彼我見心故,亦為化餘信心眾生。

「如師子王勇勐無畏,遍觀四方心無怯弱;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其行純淨,常諦觀察三昧智慧。

「譬如師子樂處林野;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常樂閑獨,離於憒閙。

「又如師子樂處山窟;菩薩亦爾,樂處禪定三昧山窟。

「譬如師子無所結縛;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已悉遠離結使重擔而行無染著。

「譬如師子,無有伴黨能摧諸軍眾;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獨坐道場摧伏魔眾。

「善男子!猶如師子,近聚落住能令獐、鹿不害苗稼;菩薩亦爾,隨住方面能令眾魔、一切外道不壞正法。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譬如師子。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善調。何等為十?菩提心堅牢、修治菩提、守護諸根、趣向正道、善持重擔、為眾生故不辭勞苦、正命自活、能除諂曲虛妄之說、幻惑悉除、心常正直。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善調。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善乘。何等為十?雖行禪定恆修空相、雖盡煩惱障而常修道、善順佛教而無所違、等觀諸法善解法界、心常自卑如旃陀羅、善除憍慢貢高吾我、見法決定無有疑悔、善察諸法得決定相、善於正道不隨他教、善向菩提為世福田。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善乘。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譬如蓮華。何等為十?其體清淨、不著於水、不染少惡、戒香具足、修清淨行、和顏悅色、柔軟不[革*卬]、見者皆吉、心意調熟、生已有想。

「云何不著?如蓮華生水,淤泥不染;菩薩雖生世間而不為世法所著。何以故?得方便智慧故。

「猶如蓮華,水不能染;菩薩亦爾,不為少惡之所染著。

「如蓮華生處香氣滿中;菩薩亦爾,隨所生處戒香悉滿。

「譬如蓮華隨所住處體性清淨,剎利、婆羅門、城邑、聚落之所稱讚;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戒行清潔,天、人、阿修羅、夜叉、乾闥婆、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之所稱讚,常為諸佛之所護念。

「如蓮華開敷,眾皆愛樂;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和顏悅色,諸根清淨。

「譬如蓮華柔軟不[革*卬];菩薩如是,體性柔軟,言無麁獷。

「譬如蓮華常是吉相,乃至夢中亦名為吉、有義有吉;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一切是吉。究竟必得證一切智,以是義故,名一切吉。

「譬如蓮華未開敷時不名具足,華既開敷則名清淨,一切具足;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慧覺開敷是名為佛。

「如蓮華開敷能令眼見快樂、香氣充滿、身觸柔軟、心得喜悅、則意受樂;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智慧成熟、慧光明相,能令見時眼得清淨、聞時耳得清淨、戒香遠聞鼻得清淨、觸身供養身得清淨、思惟功德意得清淨。

「蓮華生時,生已有想;佛及菩薩、四天王等,若見菩薩出時亦皆守護,生已有想。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譬如蓮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勝大心。何等為十?滿足諸波羅蜜故,名勝大心;滿足一切佛法故,名勝大心;化一切眾生故,名勝大心;成佛道樹、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勝大心;初成正覺轉於法輪,若沙門、婆羅門、若人、若天、魔、梵所不能轉,及餘世間亦不能轉,而我當轉故,名勝大心;菩薩為欲利益眾生,不但於此世界乃至無量無邊世界,悉以正法攝取眾生故,名勝大心;菩薩以智慧船,為欲度此生死大海、流轉眾生故,名勝大心;眾生無救、無依、無舍、無主,我當親友為作歸依、舍宅故,名勝大心;欲示如來威德自在,我當為作佛師子吼、我當遊戲佛之神通,欲現龍象威儀視不迴顧,欲使天、人、一切眾生無與等者,若魔與梵、沙門、婆羅門、及阿修羅無與等者故,名勝大心;佛大威德所化度者我欲度之,非凡小行、非麁弊行、非是難行、非下劣行故,名勝大心。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最勝大心。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清淨心。何等為十?體性具足、體性不動、體性質直、無虛偽相、除諸惡行、不發聲聞心、不發辟支佛心、不自為己結使垢障而修功德、少恩尚憶況復大恩而不念報、施恩於人而不自恃。

「言行相應,終不謬失,不隱己過、不譏他短,菩薩終不外現軟語而心懷恨,亦不顰蹙、瞋色卒暴令惱眾生。自無諍心,亦不令他而起於諍,不作兩舌破壞鬪亂於人。

「身常恭敬,所言真實,言行相稱,作業皆善,於如來法不說過惡。云何不說過惡?菩薩發菩提心,剃除鬚髮,被著法服,如來法中而得出家,不畏王故出家、不畏王臣故出家、不作盜賊故出家、不負債故出家、不怖畏故出家、不為邪命故出家,信心故出家。得出家已,恆求善法、親近善友、隨順善友,於善知識所聽受善法,聞法修行,心不憍慢,終不顛倒、妄取於法。為除顛倒令入正道,入正道已便得正見,得正見已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遠。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清淨心。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深信不疑。何等為十?信如來身密、信如來口密、信如來意密、信諸菩薩所行、信菩提法、信於諸佛隨所起作皆令滿足、信諸佛出生、信諸佛一乘、信諸佛深遠音聲、信諸佛隨應眾生說法。

「云何信如來身密?信如來法身、信如來寂滅、信如來無等無量身、信如來堅固身、信如來不壞身、信如來金剛身從如實生,信知不虛誑,亦不生疑惑,是名信如來身密。

「又復思惟:『聞如來口密——現前受記、密受記、未發心受記、初發心受記——信諸佛常以四依說法、信諸佛知無失、信諸佛口無失、信諸佛如上所說言不虛妄。』何以故?諸佛已盡一切過故、離一切垢故,除一切塵、無一切熱,盡諸結業,自在無礙。心常寂滅,不濁、不穢,澄潔清淨;若使如來有身、口過則無是處。如實不虛、不妄,決了此處不生疑惑,是名信如來口密。

「菩薩又作是念:『聞如來意密,心有所作皆隨智慧,聲聞、緣覺、一切菩薩則不能了,唯除如來欲使知者。何以故?如來智海甚深難度不思議故、超過一切心意表故,無量、無邊,與虛空界等,出過一切外道佔相、卜筮、咒術所知,心常如實,無有虛妄。』

「復聞菩薩為眾生故所作事業,不生疲厭、不生驚畏,志力堅實,荷負重擔,能生大欲滿足諸波羅蜜,一切佛法以漸而滿。其心無礙,無與等者,堅固精進、堅固莊嚴、堅固智慧、堅固誓願、不動誓願、無等誓願。何以故?稱菩提相故,以漸增廣乃至滿足,如實知之,無有虛妄,心無疑惑。

「云何能修信不疑?作是念:『從初發心乃至坐於道場得無障無礙,遍知一切法,明瞭無翳,得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如意足智、漏盡智,於一剎那頃悉知三世。以如是智觀眾生界,見眾生身業不善、口業不善、意業不善、誹謗賢聖、起大邪見,亦知作邪見因緣身壞命終墮大地獄;觀如是眾生身業修善、口業修善、意業修善、不謗賢聖、正見成就,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於天上。』如是觀諸眾生善惡差別而作是念:『我本修菩薩道時發大誓願:若我自成菩提,亦使他成。我誓願滿足,言行真實,無有虛妄。』而於此處亦無疑惑。

「我聞如來唯有一乘,此事真實而不顛倒,無有虛妄。何以故?譬如閻浮提多諸小渚,是諸小渚皆依閻浮提住,亦同名閻浮提;如來一乘亦復如是,一切諸乘皆出大乘,是故一乘名如來大乘。亦於此中不生疑惑,如實而知,是以菩薩信如來乘。

「亦曾聞如來種種說法、種種修多羅,無不真實。何以故?如來隨所化眾生,隨問何法稱彼而答。然於此處如實能知、信受不疑。

「曾聞諸佛深遠妙聲,此事真實,心無所惑。何以故?諸天以少修福尚得深妙柔軟之聲,況復如來具足無量百千萬億功德?深信此處不生疑惑,是名菩薩信於如來深遠之聲。

「又,信如來能以一音演說諸法、隨其類根悉除疑惑,而諸眾生皆謂世尊獨為己說。佛以一音演說諸法,眾生隨類亦各信解,非作想、亦非不作想,如實而知,無有虛妄,能於此處不生疑惑。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深信不疑。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譬如大海。何等為十?是大寶藏、深遠難度、廣大無量、次第漸深、不與煩惱同處而宿、寂滅一相、眾流競注皆悉容受、潮不失時、能為他人作歸依處、而無竭盡。

「云何菩薩是大寶藏?亦如大海,一切眾寶皆出其中,閻浮提人悉來競取不能令減;菩薩亦爾,猶如寶藏,無邊眾生悉以信心修菩薩行,功德寶藏亦復不減,是名菩薩如大寶藏。

「譬如大海,深廣難度;菩薩亦復如是,智慧法海一切眾魔及諸外道無能度者,是名菩薩深廣難度。

「譬如大海,廣大無邊;菩薩亦爾,功德、智慧廣大無邊,是名菩薩猶如大海深廣無邊。

「譬如大海,次第漸深;菩薩摩訶薩成一切智以漸轉深,是名菩薩猶如大海以漸轉深。

「譬如大海不宿死尸。何以故?海法爾故。菩薩法海,一切結漏、煩惱死尸及惡知識亦不同宿。何以故?菩薩法爾故。

「譬如大海,眾流注中皆同一味;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白淨善業、無量一切功德到種智海,亦同一味等無差別。

「譬如大海能容百千眾流,然其大海不增、不減;菩薩亦爾,聽受一切佛法,亦為眾生分別解說而無增減,是名菩薩猶如大海不增不減。

「云何譬如大海,潮不過限?菩薩亦復如是,於所應成熟眾生亦不過限。

「猶如大海,一切大身眾生依止窟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為一切大心眾生作依止窟宅,是名菩薩猶如大海依止窟宅。

「譬如大海無有窮盡;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為一切眾生如應說法亦無窮盡。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譬如大海。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微細智。何等為十?善知出要、善知出要法、善知一切法等同一相、善知一切法如幻相、善知一切法相、善知甚深十二因緣、善知諸業不可思議、善知一切法義、善知如實義、善知如實智。

「善男子!云何名菩薩善知出要法?菩薩能以智慧觀察一切眾生貪瞋熾然、愚癡闇冥,思惟如是:『眾生云何出要?』觀察等同一相,知一切法如幻相,如實知一切法,能度甚深因緣、能知業不可思議,知一切諸法無相而知種種諸業,能知緣起及諸業相。以如是微細智故,於諸佛所說法悉了其義;以解義故,所見真實;以見真實故,便能度脫眾生生死。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微細智。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得隨應辯。何等為十?佛如是說:『一切諸法無我、無眾生、無壽命、無人、無作者、無知者、無見者,一切諸法悉如是相,一切法空、一切法虛妄、欺誑無主、一切法妄想無實,皆從因緣起。』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隨應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辭辯。何等為十?言論無滯、語無竭盡、言辭柔潤、悅澤無窮、不懼大眾、辭不卑小、辭無畏忌、辭無與等者、言不為他所惡、言雖無量而不離四依義。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辭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淨辯。何等為十?辭無謇吃、辭無恐畏、辭不卑劣、辭不麁高、義不卑小、辭無闕短、其聲清徹、聲無闕短、言則應時無有漏失、辯不麁獷。

「云何名菩薩得不謇吃辯?以無大眾威德畏故,言不蹇吃。

「云何名菩薩得不恐怖辯?以體性正直故,無所忌。

「云何名菩薩得不卑劣辯?以何因故?菩薩處於大眾猶如師子無所忌難。

「云何名菩薩辭不麁高?以何因故?除結使故。善男子!有煩惱故,辭必麁高。

「云何名菩薩義不卑小?以何因故?善得法故,已深解法,其義明瞭。

「云何名菩薩辭無闕短?以何因故?善解諸論故,若解論鮮少則言辯有闕。

「云何名菩薩聲無闕短?何以故?菩薩悉解一切諸音聲故。

「云何名菩薩知時而語?若應前語不著於後,若應後語亦不著前。何以故?菩薩善知時故。

「云何名菩薩辯不麁獷?非所喜者則不為說。何以故?一切口過由諸結習,以斷惡故,所言柔軟。

「菩薩摩訶薩無不了辯。何以故?菩薩諸根已悉利故。善男子!諸根闇鈍故,有不了辯;利則不爾。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淨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樂說辯。何等為十?愛語、不顰蹙語、義語、法語、等語、不自高語、不輕他語、不染語、不惱觸語、種種言辯。

「善男子!菩薩愛語能令眾生心生喜樂。

「和顏悅色,咸使安慰。

「菩薩義辯能以美語令眾悅樂。

「菩薩法辯,教授利益。

「菩薩等辯,常以等心為眾生說法,能令一切悉皆喜悅。

「菩薩不自高說法,除諸憍慢、自是心故;菩薩同事說法,悅眾生故。

「菩薩不輕他說法,心能專一故。

「菩薩不染語,堅持淨戒悅眾生故。

「菩薩不惱觸語,以忍辱力悅眾生故。

「菩薩種種言辯,能以樂說悅眾生故。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樂說之辯。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善說法,能令眾生信受。何等為十?堪任法器者而為說法、稱其根性而為說法、不為譏呵者說法、不為外道異見者說法、不為憍慢無誠心者說法、不為無信心者說法、不為諂誑偽者說法、不為求活命者說法、不為求利養慳貪嫉妬者說法、不為顛狂愚癡聾啞者說法。

「善男子!菩薩以何因故不作法慳?己所得法悉與眾生,令他信解,不為師匠秘而不說。菩薩終不於眾生起不慈愍心、亦不外於眾生,但不任法器者則入舍心。」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而此眾生若不為說者,當為誰說?」

佛言:「有信心者,我當為說;善根成熟、堪任法器者,當為說之;於過去佛種諸善根、心不諂曲、無虛偽者、亦非幻惑詐現威儀者、不求名聞為利養者、常為善知識之所守護者、有智聞之能隨信解者、諸根利者、聞法能行勤精進者、能隨順佛教者,若有如是善男子等,諸佛、菩薩而為說法。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善能說法令眾生信受。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說法法師。何等為十?修集佛法而能說法,亦不見法而能修集;亦不見法能斷結使而為說法,亦不見所斷結使;亦不見法厭惡、離欲、寂滅,作如是說:法亦不得厭惡、亦不得離欲、亦不得寂滅相;得須陀洹果說法,不見有須陀洹相;得斯陀含果說法,不見有斯陀含相;得阿那含果說法,不見有阿那含相;得阿羅漢果說法,不見有阿羅漢相;得辟支佛果說法,不見有辟支佛相;斷除著我說法,亦不見我、不見著;見業果報說法,亦不見業果報相。何以故?菩薩觀諸假名不必依法。名中無法、法中無名,但以世俗,假設名字流佈世間。世諦故而有假名,於第一義諦觀之則無,悉是虛妄,誑惑凡夫。善男子!具此十事名菩薩說法法師。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堅法。何等為十?菩薩摩訶薩雖觀色真實而不壞色相、觀受想行識真實亦不壞受想行識相、菩薩雖觀欲界真實而不壞欲界相、雖觀色界真實而不壞色界相、雖觀無色界真實而不壞無色界相、雖觀諸法真實而不壞諸法相、雖觀諸法真實而不壞於假名眾生、雖觀法虛寂而不畢竟墮於斷見、雖觀諸法真實而不壞於正道、菩薩以巧方便智善知有無而不取相。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堅法。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善知法界。何等為十?有慧、依善知識、能勤精進、遠離陰蓋、清淨、恭敬、多習空觀、除著諸見、趣向於道、所見真寶。善男子!菩薩有慧,習近善知識,見善知識愛敬喜悅、於善知識生世尊想,依善知識住,因善知識故得勤精進、因善知識故能除一切惡法。雖滿足一切善法而勤精進不惓,除滅陰蓋;已無蓋障故而勤修道,得身、口、意業清淨,除諸習惡;得清淨故,能恭敬供養;得恭敬供養故而得空觀;修空觀故,除諸假名;除諸假名故,能向正道;向正道故,能見真實。」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見真實?」

佛即答言:「所見不虛,名為真實。」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真實?」

佛復答言:「不虛妄法,名為真實。」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不虛妄?」

佛即答言:「如實、非不如實,名不虛妄。」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如實?」

佛即答言:「此法惟可心知,難以口說,非是文字所能宣釋。」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法相離於文字?」

「言語道斷出過一切心所行處,離諸戲論,無造、無作、亦無彼此,非籌量計挍之所能及、亦非相貌,過於一切凡愚所見、出過魔界、出過一切結使處所、出過一切心意識表,不住寂滅賢聖處所而諸賢聖之所證知。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則名為究竟如實,是一切智所說不思議境界、不二境界。」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如實相云何證?云何見?」

佛告:「善男子!出世間智乃能證見自得此法。」

除蓋障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此法體性究竟清淨,非染污法,是澄靜法、微妙最勝法、常住不動非敗壞法。有佛、無佛,法性常爾。菩薩摩訶薩精勤修行難行苦行、百千萬億難行苦行,為得此法安立眾生。」除蓋障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名,以聞慧聞、以思慧思,身得證不?」

佛言:「善男子!不爾。何以故?以智慧觀如實法而身得證。」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不從聞慧聞、思慧思,身得證耶?」

佛言:「善男子!不也。不以聞、思慧故身能得證。善男子!汝今諦聽,我當說喻。善男子!譬如春末盛熱,大曠野中有人從東來欲向西、有人從西來欲東過。從西來者為熱所逼,語彼人言:『我今為熱所逼,極甚渴乏,示我道路,何處當有清涼池泉可止渴乏?』東方來人善知塗徑、善知道相,即答彼云:『道中有好清冷美水,無諸醎苦,我以於彼洗浴、飲飽得來至此。善男子!汝欲趣彼,其路眾多。去此不遠便有二道:一者是左道、二者是右道。汝今當從右道而往,棄其左道。去此不久,當見叢林欝茂清涼,此叢林中多妙池泉,眾流美味,可以洗浴、飲除渴乏。』」

佛言:「善男子!彼渴乏者聞水思惟時,得已止渴不?」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不也。世尊!雖聞清涼而身未證知。」

佛言:「善男子!此亦如是,不以聞、思慧等便能證知實相之法。大曠野者,譬如生死;渴乏之人是具縛凡夫,煩惱熱逼便生愛渴;善知道者,譬如菩薩,善知一切智道;能飲水者,譬如善得法味;洗浴清涼,譬如身證;澄清淨潔、無諸醎苦,譬如實法。善男子!汝今善聽,我更說喻。假使如來住閻浮提,若壽一劫,說須陀味香氣勝妙、甘美清淨,食時受樂悉皆讚歎其味無比。若使有人雖見其色而未食者,已得味不?」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言:「善男子!我今為汝復更說喻。譬如有人曾食美果,於未得者前讚歎此果色、香、味具,彼人聞說是果時,已知彼果色、香、味不?」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言:「善男子!凡夫、愚人亦復如是,不以聞、思中慧便能證知真實法相。」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今為我故,快說此喻,若得聞者不久亦當獲得法利。何以故?若聞此法必證阿鞞跋致、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即答言:「如汝所說,聞此法者必證阿鞞跋致、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善知法界。◎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善住空處。何等為十?善知力空、善知無畏空、善知不共法空、善知戒聚空、善知定聚空、善知慧聚空、善知解脫聚空、善知解脫知見聚空、善知空空、善知實諦空。雖知於空而不取空相、不作空見、不依止空,不以此空因緣、相貌墮於斷見。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善住空處。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住無相。何等為十?除外相、除內相、除戲論相、除一切計有相、除一切境界相、除一切舉動相、除一切趣向處所相、除一切造作相、除一切識相、除一切識所緣相。」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若諸菩薩已能如是住於無相者,佛住無相當復云何?」

佛即答言:「如來境界不可思議。何以故?非智思量故。若欲思者,心則狂亂。一切眾生盡共度量,不能知於如來此彼岸事。何以故?如來境界深遠不可思議。猶如虛空,出過一切諸數量表,取著見者心常顛倒故,非算數之所思計。」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欲有疑問,唯願聽許。」

「善男子!隨汝意問,吾今當為分別解說,一切諸佛亦悉聽許。」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若著我所,非智人法。世尊是大法主,云何當得而自稱譽?」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諦聽諦聽,當為說之。」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唯然。世尊!」

「諸佛如來不以憍慢而自稱譽,不為利養、不為名聞、不為使他知、不虛妄自稱、不諂曲欺偽。何以故?但為利益一切眾生,令得安樂修行法故。何以故?欲令眾生於如來所深生信敬。心甚歡喜堪為法器者,使長夜安隱、獲得善利、常受快樂,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眾生豈不知如來是天中尊、自在法王?」

佛言:「善男子!不知。何以故?下劣眾生業行卑漏,少智、少信,常為不善、諸惡所持,不知如來有大威德。為如此等,是以如來自稱實德,令彼眾生信受修行。善男子!譬如醫師善知醫法,醫所住處多諸病苦,更無餘醫能療治者,是諸人等不知此醫有大威德。是時,良醫觀諸病者不識方藥、亦復不知所不應食。爾時,良醫起大慈悲:『我當療治,除其病苦。』爾時,良醫於眾人前自嘆己德而作是言:『我善知是病及知病因、善知藥病,隨應而授。』爾時,眾生於良醫所心生信敬,以信心故便即依憑。爾時,良醫以若干種藥隨授而與,諸人服已病悉除愈。善男子!爾時彼醫是自稱譽不?」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言:「善男子!如來世尊如大醫王,能治眾生煩惱之病,亦知煩惱所因起處,以大法藥而普與之。眾生愚癡,為煩惱所覆,不知如來是大醫王;如來處處於眾生前常自嘆說,爾時眾生便生信敬歸依如來。聖主世尊猶如醫王,以大法藥能滅眾生煩惱之病。云何名為是大法藥?貪慾者以不淨治、瞋恚者以慈心治、愚癡者以因緣法治。如是等無量法藥,悉能對治諸煩惱病。善男子!如來見有如是無量利故而自讚嘆。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住於無相。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無願。何等為十?雖行佈施,不依佈施而有願求;雖持禁戒,亦不依禁戒而有願求;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亦復如是。雖依三界而不願求三界相,雖求菩提而不取菩提相,雖行正道而不取正道相,雖求涅槃而不取涅槃相。何以故?菩薩離一切願求相故,雖行一切佛法而心常無所願求。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無願。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修慈無量。何等為十?不作方所慈、不隨所親慈、常行法慈、依定修慈、不為離瞋修慈、恆為利益一切眾生而起於慈、常為眾生修等之慈、不為離惱害修慈、遍於十方普皆修慈、出世間修慈,具此十事是名菩薩修慈無量。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悲無量。何等為十?見眾生無依、無救、無怙、為苦所惱,菩薩即發菩提心,得如法修行,獲得法已利益眾生,於貪眾生教令佈施、破戒眾生教修持戒、惱害眾生教修忍辱、懈怠眾生教修精進、亂心眾生教修禪定、愚癡眾生教修智慧;若見剛強諸惡眾生不受教者,而菩薩心亦不退沒;雖為眾生久受諸苦,志必濟彼,無有疲厭。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修悲無量。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喜無量。何等為十?見諸眾生於生死熾然,得離三有虛偽之主而生歡喜;斷絕生死震動、來往結業之索,生歡喜心;見生死海中魔竭惡覺、水羅剎難,今得遠離生死大海如是眾難,生歡喜心;傾倒魔幢,生歡喜心;以智金剛摧結使山令無塵末,生歡喜心;我今自得止息亦令他得止息,生歡喜心;我今自於生死長眠境界心得覺悟,而諸眾生為愛所縛、無明所盲,亦當令彼悉得覺悟,生歡喜心;我今自得解脫、離諸惡趣、嶮難之處,亦當度脫諸墮惡趣、嶮難之者,生歡喜心;於生死曠野、六趣嶮路獨行無侶,周迴往返,不善知道、不識方所,我今得知正道、識於方所,生歡喜心;我今得近一切智城、隣於佛坐,生歡喜心。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喜心無量。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舍無量。何等為十?眼見好色而無染著,入於舍心;耳聞聲、鼻嗅香、舌甞味、身觸細滑、意知諸法,如是五塵,不取其相亦不惱逼,常行舍心;苦苦、行苦、壞苦,於此三受心無增減而不惱逼,常行舍心;所作已辦,盡諸有結,常行舍心;菩薩作是思惟:『我欲度之。』彼已自度,常行舍心。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舍心無量。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遊戲神通。何等為十?現舍壽、現受生、現為童子種種戲笑、現作出家、現作苦行、現向菩提樹、現降魔勞怨、現樂寂靜、現轉法輪、現入涅槃。」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現兜率陀天舍壽,乃至現入涅槃?」

佛答言:「兜率陀天染著五欲,多生常想見;菩薩於一切眾生中最上最勝,不染五欲而身終沒,能破眾生常想之病,得無常想,心不放逸。兜率陀天多諸放逸,不生恭敬信樂之心、染著愛慾、不受正法、長夜憙戲、自恣娛樂,是以菩薩為欲除彼放逸心故示現舍壽。爾時,眾生見菩薩舍壽,皆除放逸生厭離心;除放逸故,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菩薩現處母胎多有異相,亦令眾生信受其化;雖處母胎為眾說法,皆得阿毘跋致,疾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有眾生見菩薩嬰孩時善根得熟,菩薩為此眾生得成熟善根故現處嬰孩;若有眾生見菩薩出家善根增長,菩薩便為是等舍家出家;若有眾生志著麁弊,菩薩現作苦行而成熟之;天、龍、夜叉、乾闥婆應見苦行成熟者,即為現之而使成熟,亦為調伏諸外道等。

「無量眾生長夜發願:『菩薩疾趣菩提樹,我當隨逐。』爾時菩薩即便現趣菩提樹下,時是眾生得阿毘跋致乃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又為眾生憍慢、貢高、自恃勢力,菩薩為欲破彼憍慢心故,現坐道場摧伏魔怨,令使信伏。

「菩薩為樂寂靜眾生增長善根故,現坐道場。

「菩薩坐道場時,能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聲悉皆不現,三千大千世界即便寂靜,令樂寂靜者生希有想,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能令眾生悉得寂靜。

「又有眾生自謂大師,作一切智想,不知出要道、不識出世法,亦不知現生後報,為欲摧伏如此眾生故。

「見堪任法器成熟眾生,為是等故,現成無上三菩提道,詣波羅[木*奈]三轉四諦法輪。

「又有眾生應現涅槃而成熟者,為欲成熟彼眾生故現入涅槃。菩薩以如是緣、如是義故,現坐道場乃至現入涅槃。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遊戲神通。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離八難。何等為十?離惡業、不善、如來所制禁戒終不毀犯、除貪嫉、於過去佛所種諸善根、恆修福業、智慧具足、善知方便、善知發願、多厭噁心、能勤精進。

「菩薩不造惡業而入地獄,雖處地獄終不受於地獄苦報,所不喜者亦不能惱;雖墮地獄而不久處,亦復不生惱害之心。

「菩薩志性調柔,恆修十善,以十善故,不墮地獄;菩薩不毀佛戒墮畜生中,雖現畜生而不受於畜生之苦;菩薩不起貪嫉墮餓鬼中,雖現餓鬼而不受於餓鬼之苦。

「菩薩終不生邪見家,雖生邪見處必遇善知識。何以故?己於過去修諸善故,亦於過去佛久植善根故,常生正見家,具善因緣;具善因緣故,功德增廣。

「菩薩終不諸根毀缺、若根減少,不任法器。菩薩積德久遠、修福不倦,於諸形像、塔寺及法僧中處處修福,心常不懈,以常修故,諸根具足,無有闕少,堪為法器。

「菩薩終不生邊地、愚騃、聾啞諸惡之處、譬如白羊愚癡無智、而不能識善惡義趣,不任法器、亦復不識沙門婆羅門。菩薩生於中國,聰慧利根有大智見,又心信樂、親近有智,而於善、惡善知分別,堪為法器,深信沙門婆羅門。何以故?菩薩本修智慧力故。

「菩薩不生長壽天。若生長壽天,不覩佛出世、遠離道果、不能成熟眾生;是故,菩薩生於欲界,佛出世時,必當遭遇能化眾生。

「以何因緣善方便故,菩薩終不生於無佛世界,亦不生於不聞法處,乃至不生無眾僧可供養處?菩薩生處必遇三寶。何以故?本誓願力故。菩薩生處必有厭惡,心不憍慢而自貢高。若聞八難諸惡之處,必生厭離、心不喜樂,勤修精進,具諸善法、除滅惡法。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離於八難。

寶雲經卷第三

寶雲經卷第四

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十法名不忘失菩提之心。何等為十?心無諂偽亦無幻惑、心常吉實澄清淨白、於佛法僧終不生疑、受持佛法者亦不生疑、不生師想而悋於法、除卻法慳終不作滅佛法因緣、言行相應終不虛妄受持大乘、若見受持者常能恭敬、於摩訶衍以漸深入、於說法者生於佛想生善知識想。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常不忘失菩提之心。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能識宿命。何等為十?曾多恭敬供養諸佛、受持諸佛法、能淨持戒、除諸疑悔、除諸蓋障、多歡喜心、樂於禪定、常受化生、得不妄識。供養佛者恆於正法常生恭敬,受持正法者亦常恭敬,以是因緣能受持法,讀誦、書寫、廣為人說,不惜身命專為正法;淨修戒行,身、口、意業悉皆清淨;以戒清淨故,心無疑悔;淨持戒故,無有蓋障;無蓋障故,心得歡喜;心歡喜故,得修禪定;得修禪定故,生處清淨;生處清淨故,便得化生;得化生故,得不妄識;得不妄識故,便得宿命;得宿命故,能知一身、二身乃至知百千身。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得宿命智。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得不離善知識。何等為十?得不離值佛若聞佛若憶佛、得不離常聞法、得不離常供養僧、得不離諸佛菩薩禮拜問訊恭敬合掌供養等、得不離多聞人值說法人、得不離聞諸波羅蜜、得不離聞諸道品覺意之法、得不離聞三解脫門、得不離聞四梵當、得不離聞一切種智。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得不離善知識。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得遠離惡知識。何等為十?遠離破戒惡知識、遠離破正見者、遠離壞威儀者、遠離邪命者、遠離樂世俗言說多憒閙者、遠離多懈怠者、遠離樂著生死者、遠離背菩提者、遠離在家之眾、遠離一切結使。菩薩雖樂遠離如是等事,終不生惱害亦不生輕毀之心。菩薩作如是念:『我曾聞佛說眾生性慾相染,以習近故,多有所壞。是故,我應一切遠離。』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遠離惡知識。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得如來法身。何等為十?等身、無二身、清淨無盡身、久習善身、法身、非算數籌量甚深之身、不思議身、寂滅身、虛空身、智身。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得如來法身。」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何時當得如來法身滿?」

答言:「善男子!初地菩薩得等身。何以故?初地菩薩除一切惡身,與諸菩薩同,是名等身;二地菩薩得清淨身,以持戒清淨故;三地菩薩得無盡身,付除瞋惱害故;四地菩薩得久積一切善身,以修集一切佛法故;五地菩薩得於法身,以禪定力知一切佛法故;六地菩薩非世間算數籌量所不能知身,以深遠故;七地菩薩得不思議身,以善方便故;八地菩薩得寂滅身,善除調戲,盡一切煩惱故;九地菩薩得虛空身,得無礙身遍虛空故;十地菩薩得妙智身。何以故?遍知一切菩薩諸地法故。」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法身、如來法身,無差別耶?」

佛言:「身無差別,但功德有異。」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身無差別、功德有異?」

佛言:「身名無異。何以故?身、口一相故,而功德相各有差別。」

「云何身中別見功德相?」

佛言:「善男子!我今為汝說喻以釋此義。譬如摩尼珠皆同名摩尼,此珠名雖是一,若瑩磨治,飾光則明顯,心意悅樂,譬如如來身;不瑩治者猶如菩薩身。如來身摩尼寶、菩薩身摩尼寶,如實無異,然如來摩尼寶、菩薩摩尼寶,然其光明色相各異。何以故?如來身摩尼寶無量,滿眾生界、滿虛空界,清淨離一切塵垢;菩薩身摩尼寶有限,不能滿虛空界。何以故?有垢障故。

「善男子!譬如月初至十五日名盛滿月,後十五日亦名為月,乃至月盡皆名為月,雖月名同而明不如十五日月,盛然月法爾。而如來身、菩薩之身俱名為月,如月名同而實亦同,然光明照曜,菩薩、如來而各不同。菩薩之身光明照曜,不及如來其光熾盛,譬如月末時月、月初之月不可相比。善男子!以是故,如來身、菩薩身,二身雖同、功德有別。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金剛不壞身。何等為十?貪慾瞋恚愚癡不能壞、惱害憍慢著我自恃見顛倒不能壞、世八法不能壞、惡道不能壞、一切苦不能壞、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不能壞、一切外道異見不能壞、一切魔天及魔眷屬不能壞、一切聲聞辟支佛不能壞、一切欲界不能壞。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金剛不壞身。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大商主。何等為十?能使商人隨順言教、能使商人供養恭敬、能作引導不畏諸難、能為眾人作依憑處、能令人依、常得活命、豐饒資糧、多諸珍寶、心無止足、常為前導得至一切種智大城。

「善男子!云何名菩薩能使商人隨順言教?譬如商主善導眾商,若有所說皆悉隨從;菩薩亦爾,善化眾生,能令一切悉皆隨從。

「譬如商主為諸商人恭敬供養;菩薩商主亦復如是,學無學人、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人非人等,亦皆悉來恭敬供養。

「譬如商主善於曠野、賊難之處能令眾伴安隱得過;菩薩商主亦復如是,於生死曠野、煩惱賊處,能將諸人安隱得過。

「譬如商主能將諸人出於曠野令濟身命;菩薩亦復如是,令諸外道、缽羅婆、殖尼乾陀等,於生死曠野將導使出,濟其軀命。

「或有王者、大臣、官屬及諸眾生樂生死者,亦依菩薩大商主故悉得全濟。

「如大商主善備資糧、所須珍寶,能將眾人過險道已便得安隱乃到大城;菩薩商主亦復如是,欲至佛所,多共眾伴,經歷生死險遠曠野到彼岸城。當修功德以自莊嚴,禪定、解脫悉令具足,菩薩商主欲至一切種智大城,具一切佛法功德珍寶。

「譬如商主集諸珍寶無有止足;菩薩亦爾,集法財寶無有厭足。

「譬如商主善導眾商,聰慧最勝、財產巨富,所有言說眾悉奉用;菩薩商主亦復如是,為眾導首,功德無量,於法自在,所言無二。

「善能將導超過險路至彼大城;菩薩商主亦復如是,將導諸眾生超生死險,能到涅槃種智大城。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為大商主。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善知道。何等為十?知於平道、知險惡處、知安隱道、知不安隱處、知諸奇道、知諸道處、知止住處所、知於道相、知道曲直、知道出要。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善知於道。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知道不顛倒。何等為十?應示大乘道度者即示大乘道不示聲聞道、應示聲聞道度者即示聲聞道不示大乘道、應示一切種智道得度者即示一切種智道不示聲聞道、應示緣覺道得度者即示緣覺道不示一切種智道、著我見眾生不為說空無我、不著我見者不為說苦無常無我、著二邊者不為說中道、著中道者不為說二邊、失心狂亂者不為說奢摩他毘婆奢那、著邪道者為說正道令離結使棘刺之屬。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不顛倒道。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常在禪定。何等為十?觀身身念處、觀受受念處、觀心心念處、觀法法念處、阿練若處攝心而行、觀於五欲攝心而行、於村裡營舍城邑聚落國土方所攝心而行、於名聞利養攝心而行、於如來所制禁戒攝心而行、諸於煩惱起瞋恚處及心諂曲攝心而行。

「云何觀身念處攝心而行?以正智慧選擇諸惡、除去不善,從足至頂乃至腦膜,觀察諸分無我、我所,念念不住是敗壞法,筋脈所纏,臭穢可惡,純集惡色。如是觀察橫生身想、我所之想,以是因緣、以是相貌,諦觀身相心得自在。

「云何觀受念處?菩薩作是念:『觀察一切諸受悉皆是苦,凡夫、愚人倒生樂想,愚癡無智不識苦樂;賢聖之人悉觀是苦,勤修方便,斷除是苦。』亦教餘眾生如是觀受,不憎、不愛,斷於諸受。

「云何觀心意止?觀心無常而作常想、苦作樂想、無我我想、不淨淨想。心甚猨猴,如風動搖,念念不住,速疾變異,是結使根本、惡道之源;常生諂曲,為煩惱主,亦是貪慾、瞋恚、愚癡因緣;是一切法宗主、工匠,心為前道,心從緣起悉知諸法。心如畫師,畫一切像而心不知;心集諸業,善惡所由;心如循環、如旋火輪;心如火種,然三有薪;心能生物,猶如大水。觀察之者,當知心相是大患本,不令是心而得自在。若能於心得自在者,於一切法亦得自在。

「云何觀法念處?不善之法如實而知,貪慾、瞋恚、愚癡及所依起一切惡法,能修對治貪、瞋、癡等,斷除不善;觀諸善法心樂隨順,係心專念,順行諸善,亦教他人同己所觀。

「云何觀於五欲攝心修行?於五欲中不生喜樂亦不憎惡;於色、聲、香、味、觸亦不生愛亦不憎惡;於此無體相法生憎愛心,便同愚癡、凡夫、嬰孩、不善之者。又,世尊說:『若於法生愛樂亦生染著,若生染著便成愚癡,若生愚癡便是不識善惡,以是因緣墮於惡道。』是故於此空法不應憎惡;若憎惡者名不堪忍,若不堪忍則增長恚心,為阿耆梨之所呵責,亦為同梵行者之所譏嫌。如是觀察五欲、修行正念,心不染著亦不憎惡,亦教他人作如是觀。

「云何名阿練若處攝心?離亂、如法修行,名阿練若處、名為無諍住處亦名寂滅住處。此阿練若處有諸天、龍、鬼神、他心智者善見我心,是故,我今不應起不善思覺,斷除不善覺、勤修善覺,當令善覺常得增廣。

「云何菩薩於里巷、村營、城邑、聚落、國土方所是中行、住、坐、臥,於不善處、於出家所不應行處悉皆遠離?何處是不應行處?酤酒家、淫女家、王家、碁博之處、醉客之處、歌舞伎樂之處。如是種種非是出家所應到處,皆悉不往;如是村邑、聚落之處攝心而行。

「云何於名聞利養攝心而行?於得利養處,欲使檀越增長福業、不為貪著,所得財利不作己想,與一切苦惱眾生悉皆共之。以是施因緣得名稱讚嘆,雖得名稱讚嘆而不自舉、不生憍慢、不自憍逸,如是名稱讚嘆不久自滅。誰有智者於無常迅速不住之法、不可保信,云何於中生於愛憎?何有智者生己有想、生憍逸心?是名菩薩於名聞利養攝心而行。

「云何菩薩於如來所制禁戒常念修行?過去諸佛履行禁戒而得成佛乃至涅槃、未來諸佛亦履行禁戒而得成佛乃至涅槃、現在諸佛亦履行禁戒而得成佛乃至涅槃,作是觀察能持禁戒,終不毀犯,是名善修、是名善持。

「云何菩薩於諸煩惱、塵垢、蓋障能善修習,攝心而行?菩薩善知煩惱、結使、塵垢、蓋障,善知其因、善知所因起處從是因出,菩薩於結使、蓋障常念攝心,如是修行。

「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常在禪定。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糞掃衣。何等為十?以能受持終不毀壞、心常卑下、而不疲厭、不以此事而得解脫、不見其過、見功德利、不自高己、不多聚積、善持禁戒、諸天親近。云何受持能不毀壞?菩薩有信敬心,體性具足,於如來所深生敬信,寧舍身命不舍所受,所受不動。以所受堅固,心能卑下。以卑下故,不生我慢;以意卑下故,便於惡賤糞掃之物取以淨洗,洗以縫染,心不疲厭。不疲厭故,常取糞掃衣。亦不以小行而懷自足,方進求上法,必獲前利。亦不現此糞掃衣過:『我常著糞掃衣乃至今老。』不以此衣而為麁弊,亦不作念:『此衣麁弊,多有蚤虱,若常著者令身垢污。』當念思惟:『著糞掃衣有諸功德,賢聖所服、遠離欲者之所修行,是名聖種,諸佛所讚、如來所譽。』以是因緣故,不自稱譽、不應自高亦不下他,是名戒具足。戒具足故,諸天親近、諸佛讚歎、菩薩守護,善能觀察人非人等,剎利、婆羅門、聚落邑主恭敬禮拜、同梵行者之所讚歎。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糞掃衣。」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志大,何緣樂此下劣麁弊?」

佛答言:「善男子!菩薩為護眾生,德力所能,非諸凡愚下劣所堪,為未生煩惱作障礙故。」

佛語除蓋障菩薩:「善男子!汝謂如來為是大志、為是小乎?」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我無此辯,當何能答?何以故?無有能知如來量者。現見如來知一切法、受糞掃衣者能制結使,不見如來有所遮制。」

「此四天下天、人、龍、鬼皆有卑下之志,如來雖見卑下,但為成熟彼眾生故,於諸眾生前讚歎頭陀。汝今當知如是因緣。」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為成熟眾生及新學者菩薩遮斷結使,故說此事。」

「善男子!威德力菩薩為化眾生現受糞掃衣,非志卑漏。以是義故,菩薩受糞掃衣。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受取三衣。何等為十?少欲知足、不多貪求、不多積聚;無積聚故,離諸過患;無失壞故,離諸憂惱;離憂惱故,離眾苦聚集;離眾苦聚集故,無有愛慾;無愛慾故,能盡諸漏。少欲菩薩趣得為足,知足之人少得而足,以少欲故,無多所求;離所求故,無多積聚;離積聚故,無惱失苦;無惱失苦故,無有憂愁;無有憂愁故,無有苦惱;無有苦惱故,無有受用;無有受用故,便得漏盡。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受持三衣。

寶雲經卷第四


上篇:佛說華手經

下篇:大乘寶雲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集部目錄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三十三天...

【註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鷲峯山中,與大苾芻眾三萬二...

【註音版】往生論

往生論...

佛說佈施經

佛說佈施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明教大師...

佛說百佛名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

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受記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波羅奈仙人鹿苑中,與大比丘眾二...

阿闍世王問五逆經

阿闍世王問五逆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婆...

佛說蟻喻經

佛說蟻喻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

佛說佈施經

佛說佈施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明教大師...

【註音版】佛說月喻經

佛說月喻經...

佛說百佛名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

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受記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波羅奈仙人鹿苑中,與大比丘眾二...

大乘方廣總持經

大乘方廣總持經一卷 隋天竺三藏毘尼多流支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十一面神咒心經

十一面神咒心經...

天台智者大師齋忌禮讚文

天台智者大師齋忌禮讚由序 宋天竺寺慈雲大師遵式述 餘...

雜譬喻經

(一) 昔有比丘聰明智慧,時病危頓,弟子問曰:成應...

【佛教詞典】授衣節

(行事)陰曆九月曰授衣節,禪家有授衣節之上堂,鏡堂...

【佛教詞典】十不知境

小乘之果佛,因未斷「不染污無知」,故闇昧於世間事法...

學習六大做人的準則

我遍觀歷史上那些聖賢名臣,以及近代的傑出人物,乃至...

什麼是真正的平靜呢

為了找到平靜,我們已下定決心成為佛教中的比丘和沙彌...

妄想創造出六道輪迴

妄想為什麼會創造出六道輪迴來呢?(這一段很重要)有...

處世不求無難,謀事不求易成

處世不求無難。 你處在這個世間不要求沒有苦難,沒有厄...

如何克服瞌睡的習氣

問: 我整天瞌睡多,上早課都起不來,一天到晚看到床...

夢參老和尚30句法語開示

01、想調伏無量劫的煩惱,我們要以善止惡。用善念來對...

紀念本煥長老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好好修行

眼裡要有大眾的影子,耳裡要有大眾的聲音,心裡要有大...

不彰人短,不炫己長

這條講的是不要張揚別人的短處,不要炫耀自己的長處。...

五戒與十善的關係

十善含攝在五戒之中,故常有五戒十善併稱。修五戒十善...

要想彩票中獎應念哪尊佛號

問: 請教您,彩票中五百萬以上大獎,念哪尊佛或菩薩...

淫詞小說毒人,烈於蜜餞砒霜

三代而下,世多邪說。而邪說之最足以害人心世道者,莫...

心靈的財富

宗教導師們總認為人類的幸福,並不在於感官上的滿足與...

【視頻】《金剛經》李罕念誦

《金剛經》李罕念誦

【視頻】《心經》黃慧音粵語唱誦

《心經》黃慧音粵語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