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光讚般若波羅蜜經

西晉三藏法師竺法護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光讚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九

觀品第十七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者,謂四意止。何謂四意止?內自觀身不與身俱,亦不想念,亦不得身,觀於外身不與身俱,亦不想念,亦不得身,於是安詳調御其意,觀於世間無明愁戚;內觀痛癢彼心法者,於是安詳調御其意,睹於世間無明愁戚,觀外痛癢不與痛癢俱,亦不想念,亦不得身;觀內思想不與想俱,亦無想念,不得思想,觀外思想不與想俱,亦無想念,不得思想;觀於內法不與法俱,亦無法想,亦不得法,觀於外法不與法俱,亦無法念,亦不得法,於是寂然調御其意,於世無明愁戚之事。

「何謂,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內觀身?於此菩薩摩訶薩,知心所行若住已住,亦知已坐當坐,亦知行臥已當行臥,如身應住所志所趣皆悉知之,是為菩薩摩訶薩觀內身也,於是安詳調御其意,於世無明愁戚之事。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往返安詳,觀察視瞻而不卒暴,進止屈伸著衣持缽,飲食臥寐懈息所從,律行去來坐起臥覺,有所說者常懷徐詳,喜在閑居心不馳騁。是為,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自觀內身而不可得。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其心專一睹出入息,息長息短亦悉知之,意息若近若遠亦悉知之,意息若遲若疾亦悉知之,意息卒暴柔和亦悉知之,譬如轉輪聖王知土地長短廣狹,譬如瓦師作器知大小深淺。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知息出入長短、遲疾、剛柔。菩薩如是觀其內身,知其安詳,調御其心,令順法教。是為,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內自觀身調御其意,於世無明愁戚之事。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自觀其身四分諸種,今身有是地種、水種、火種、風種,譬如屠兒以持利刀,殺害牛畜解為四段,為四段已坐起省察,則無牛因緣合成。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自觀是身,而身有此地種、水種、火種、風種,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自觀內身,亦不見身,亦無所得。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自察其身從頭至足,有身、發、髓、腦惡穢不淨具足充滿,有此身者,有發毛、爪齒、皮革、筋脈、骨節、腸胃、腹肝、肺、心、腎、五臟血肉、脂髓、涕唾、垢濁不淨大便小便,譬如佃家以囊器盛若干種穀、麻、米、粟豆、大麥、小麥、稻穬,明目之人瀉之置地分別知之,是為麻油,是為粳米,是為豆粟,是為稻穬。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今此身者,從足至頭、發毛、爪齒、皮革、筋脈、骨節、腸胃、腹肝、肺、心、腎、五臟血肉、脂髓、涕唾、垢濁不淨大便小便。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內自觀身調御其意,於世無明愁戚之事,亦無所得。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今觀身,遭諸寒熱若其壽終,一日若三日、四日、五日,其身膖脹,其色變青,臭爛膿血流出,計如此身,則不能離無常之法。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自觀內身,知其安詳調御其意,於世無明愁戚之事,亦無所得,亦無所見。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觀人壽終,遭是寒熱日炙風飄,死至一日若至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為鳥烏所食,狐、狼、熊羆、虎、豹、鴟梟、狗犬所食,無央數蟲從其身出還食其體。其人自察身所游處,法無有常分散離別,無脫此者,內自觀身調御其意,於世無明愁戚之事,亦無所見。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假使見身非常之後,寒熱所遭,日炙風飄,膖腫青脹,鳥獸所啖,臭處不淨,還自觀身亦當如是,調御其意,於世無明愁戚之事,亦無所得,亦無所見。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假使觀身終亡之後,遭於寒熱,日炙風飄,骨節相連譬如交璅,肉塗、血澆、筋纏、革裹、皮覆,自觀身調定其意,於世無明愁戚之事,亦無所得,亦無所見。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假使見人終亡之後,但白骨鉤璅相連,有血脈皮肉筋髓,則而察之,今此軀體其法如是分散別離,此非常法無有脫者。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觀身調定其意,於世無明愁戚之事,亦無所得,亦無所見。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假使見骨髓筋纏碎壞分散還與土合,觀察如是,今此軀體其法如是,內自觀身調御其意,於世無明愁戚之事,亦無所得,亦無所見。

「復次,須菩提,假使睹見骨散在地,東西南北腳骨異處,膝臏、項頸、胸脅、頭顱各自異處,則而察之,今此軀體其法如是手足分散別離,此非常法無脫此者,內觀其身調定其意,於世無明愁戚之事,亦無所得,亦無所見。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便觀身死來久遠骨散在地,積有年歲,不可稱數難量之載,青骨碎壞與灰土合,今此軀體其法如是分散別離,此非常法無有脫者。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內自觀身調定其意,於世無明愁戚之事,亦無所得,亦無所見。痛癢思想觀法亦復如是,以持誘進初發意者,為無常觀,稍稍入空乃知無本,以為發意達者,觀內外身亦無有身,觀內外想亦無有想,觀內外法亦無有法,亦無所觀,亦無所見,道不離俗,俗不離道,二者俱空,亦無所獲。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摩訶衍者,四意斷。何等為四意斷?於是菩薩摩訶薩,諸惡未起不善之法,設來興者制令不生,慇勤精進攝其心本令斷諸瑕;諸惡不善非法之事適興尋斷,慇勤精進自攝其心使平等斷;諸善德本設來興者,假欲斷者,慇勤精進救攝其心,平等解脫;懷善法生堅住不失,思惟具足,廣普令備益加歡樂,慇勤精進救攝其心,平等解脫,有所得亦無所得,亦無所見。是為,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也。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摩訶衍,謂五根,信根、精進根、意根、定根、慧根,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有所得亦無所得,亦無所獲。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者,謂五力也。何謂五力?信力、精進力、意力、定力、慧力。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五力也,有所得亦無所得,亦無所獲也。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謂七覺意。何謂七覺意?於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專修思覺意,依於寂然,無有貪慾亦無所依,除於諍訟舍諸法,是謂思覺意;有行精進覺意,依於寂然,無有貪慾亦無所依,除諍訟舍諸法,是謂精進覺意;又行悅豫覺意,行信覺意,行安覺意、定覺意,行觀覺意,依於寂然,無有貪慾亦無所依,除諍訟舍諸法。是謂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行七覺也,有所得亦無所得,亦無所獲。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謂八由行賢聖之路。何謂八?正見、正念、正語、正治、正業、正方便、正意、正定。是為八由行賢聖之法,有所得亦無所得,亦無所獲,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也。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者,謂三品三昧。何謂為三?空三昧、無相、無願三昧。彼何謂空三昧?已相法空,空者脫門,則為無相,其無相者便為脫門,其所行者無所行也,是為無願脫門,也是為,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也,逮得此已,亦無所得,亦無所獲。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當分別若曉了所習決斷滅盡覺知由路,知所盡者,知無所起,曉了諸法分別無我,曉了柔和終沒之事,自知其心了他人心,是謂為慧。彼何謂分別?於苦知苦,無所從生,亦無所起,是謂分別苦。何謂為曉了所習?謂蠲除所習令不復生。何等為決斷滅盡?謂苦已盡令無根本。何等覺知由路?謂賢聖之法八由路也。何謂知所盡者?謂淫怒癡滅。何謂知無所起?謂無所從生不起之慧。何謂曉了法慧?謂於五陰所造罪福斷絕為慧。何謂分別無我?謂色非常,痛癢、思想、生死、識非常,眼、耳、鼻、舌、身、心非我所有,色、聲、香、味、細滑、法非我所有,眼色識、耳聲識、鼻香識、舌味識、身細滑識、意法識亦非我所有。何謂曉了柔和終沒之事?有所諮嗟多所發起。何謂自知其心?自知古來根源。何謂知人心?能別他人眾生心之所念。彼何謂如所慧心?謂怛薩阿竭薩芸若慧,是謂如所慧心已得,是以亦無所得,亦無所獲。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謂有三根,異人根、異根、別根。彼何謂異人根?謂有諸學士,未得平等信根、精進根、意根、定根、慧根。何謂異根?其學士者,無有異信信根、精進根、意根、定根、慧根,是謂異根。彼何謂別根?謂未學士,而發大意辟支佛、菩薩、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信根、精進根、意根、定根、慧根,是謂菩薩摩訶薩別根摩訶衍也,有所得者亦無所得,亦無所獲也。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者,謂平等定也,有三事,有想有行三昧、無想有行三昧、無想無行三昧。彼何謂有想有行三昧?脫諸欲寂除諸惡不善之法,有想有行行第一寂,是謂有想有行三昧。彼何謂無想有行三昧?謂其心之內無想有行,亦無所著至第二寂,亦無內外,是謂無想有行三昧。彼何謂無想無行三昧?過第二、第三寂,度於無量有慧之定,越於無量識慧之宜,過於無量不用慧定,越於無量有想無想之定,是謂無想無行。是謂,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也。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者,當行十念。何謂十念?念佛、念法、念聖眾、念戒、念佈施、念天、念恬怕、念無所起、念觀身、念當終亡,是為十念,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有所得亦無所得,亦無所獲。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謂四禪、四無色定、四等心、八脫門,未曾所獲味之定。是謂,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也,有所得者亦無所得,亦無所獲。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謂怛薩阿竭十種力也。何謂十種力?謂知他人眾生之類,處處、非處處、有限、無限,如審悉知;過去、當來、今現在因緣罪福所行之處,有所報應,如審悉知;世間之人有若干種其體不同,如審悉知;他人眾生若干種心所喜各異,如審悉知;他人眾生根源所趣本末各異,如審悉知;一切五道終始所歸,如審悉知;知於眾人行者之心,根、力、覺、意、一心、脫門、三昧正受,結縛、瞋恨、斗訟之事,能慧分別如審悉知;無數寂然,悉識過去無數億劫之事,識過去無數億劫之所游居眾生,察其終沒之所歸趣,道眼徹視於十方一切佛界,五道生死、善惡禍福起滅終始,如審悉知;諸漏已盡無有塵垢,度於想念,以知慧脫現在造行,自以神通證知諸行,生死已斷,稱舉梵行,所作已辦知未度者。是為,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有所得亦無所得,亦無所獲。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謂四無所畏。何謂四無所畏?今吾已逮成平等覺,若有沙門、梵志、諸天人民,若復異天異覺之人,來欲訟理求佛之短,謂為不成平等之覺、不見瑞應,敢有發意當如來者無敢發念,故佛安隱所行,無難亦無畏,勇猛行達無所著;而為他人師子之吼,講說分別清淨法輪,沙門、梵志、諸天宮魔及諸梵天天上世間,無有能及道法之誼,諸漏已盡無有終始,沙門、梵志、諸天、魔、梵、天上、世間,欲求佛短謂不然者、諸漏未盡,都了不見發心求短者,故佛安隱無有恐懼;則為眾人而師子吼,悉知內法,無有內外不見吾我,沙門、梵志、諸天、魔、梵、天上、世間,欲求佛短謂不然者、不知內法計有吾我,都了不見發心求短者,故佛安隱無有恐懼;則為眾人而師子吼講說賢聖,不解者解,不達者達,無乘者乘,而以平等普除苦惱,終不能求得佛短也,以奉法故不違道誼勇猛無恐無懼,而為他人講說清淨法輪,為師子吼。是為,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也,有所得亦無所得,亦無所獲。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謂四分別辯。何謂為四?一曰、分別誼,二曰、分別法,三曰、所歸順分別,四曰、分別辯。是謂,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有所得亦無所得,亦無所獲。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者,謂十八不共諸佛之法。何謂十八?一者如來無有瑕短;所說應時無有短乏心;無忘失;無有若干想;無有不定心;無有不辯;分別所觀無有所樂;斷精進無失;終無失意;智慧無損;解脫不闕;度知見不減;一切諸身之事無所不達;一切口所言說無所不通,各令得所;一切心所念,以智慧心悉知其源;又知過去不可計會無央數劫事,智慧悉見;又知當來不可計會無央數劫事,智慧悉見;又知現在不可計會無央數劫事,智慧悉見。是為,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有所得亦無所得,亦無所獲。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者,謂總持門。彼何謂總持門?諸文字等所說平等,文字之門文字所入。何謂文字門、文字所入因緣之門?

「一切諸法,以過去者亦無所起,其門所作是羅之門;

「法離諸垢是波之門;

「分別諸誼是遮之門;

「逮得一切諸法之行,亦無所得,亦無所沒者,亦無所生者,是那之門;

「一切法離諸號字,計其本淨而不可得,是羅之門;

「皆悉超度一切世法恩愛報應因緣,是陀之門;

「一切諸法悉為本無有無斷絕,是為波之門;

「皆悉解結諸法所縛,是吒之門;

「燒盡諸法逮至清淨,是沙之門;

「一切諸法無有掛礙不得諸事,是和之門;

「斷除一切諸法音聲句跡所趣,是多之門;

「一切諸法而無有本不可動搖,是計之門;

「一切諸法而無所起,是吒之門;

「一切諸法得至究竟,是阿之門;

「一切諸法所當作為皆悉逮得,是娑之門;

「一切諸法皆已時得通不悉節,是摩之門;

「解知諸法從吾我起,是迦之門;

「一切諸法逮得擁護,是癉之門;

「一切諸法逮得諸法之處,是闍之門;

「一切諸法而無所起,是波之門;

「一切諸法而無所起,是陀呵之門;

「一切諸法諸種無所起會,是奢之門;

「一切諸法寂然不起,是呿之門;

「一切諸法猶如虛空而無所生,是叉之門;

「一切諸法皆悉滅盡而不可得,是尸癉之門;

「一切諸法堅住於處而不可動亦不可得,是惹之門;

「一切諸法慧不可得,是吒呵之門;

「一切諸法逮得所持,是披何之門;

「一切諸法已得閑靜,是車之門;

「一切諸法皆已焚燒,是那之門;

「一切諸法而無所作,是沙波之門;

「一切諸法而得至信,是嗟之門;

「一切諸法皆得盡滅,是迦何之門;

「一切諸法得輪數所在,是吒徐之門;

「一切諸法,有所住處得無所住,是那之門;

「一切諸法,不來不去,不立不坐,不臥不寐,無應不應,無想不想,是頗之門;

「一切諸法不可所奏,是尸迦之門;

「一切諸法不得五陰,是磋之門;

「一切諸法不得他念,是伊陀之門;

「舍一切法而無所得,伊陀之門;

「一切諸法不得所在,是吒之門;

「一切諸法究竟邊際盡其處所,無生無死,無有無作,拔去文字音聲之說。所以者何?厭諸掛礙,無彼無名,無處所言,亦不可得,亦不可說,亦不可盡,亦不可見。譬如,須菩提,虛空虛無,一切諸法亦悉如是。是為,須菩提,總持所入,因緣文字分別所入。其有菩薩摩訶薩知是一切因緣文字方便分別,則不復著音聲言說,則能次第曉了諸法之所歸趣也。」

十住品第十八

佛告須菩提:「如汝所言,何謂菩薩摩訶薩為摩訶衍三拔致?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入於道地。云何菩薩入於道地?入一切諸法,無來亦無所去,無去亦無所壞,一切諸法不可知處亦無想念,行十道地不見道地。

「何謂菩薩行十道地者?

「是菩薩摩訶薩行第一住者,當行十事。何謂為十?修治志性不為顛倒;修治愍哀除去眾想,等心眾生不得眾生;行佈施事受者無異;敬善知識無有輕慢;求法為業而無所得;慇勤出學無所貪慕;求於佛身不想相好;開闡法事,悉於眾生無所希望;棄除貢高則於諸法而無所著;口之所言至誠為業。是為十事。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第一道地也。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第二住者,當行八法。何謂為八?其戒清淨;而有反覆能知報恩;住於忍力;常行歡喜;不舍眾生;勤於大哀;受尊長教,其出家者視如世尊;行波羅蜜,慕求善權。是為八事。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第三住者,行五法。何謂為五?博問無厭,不著文字,開化法施無衣食想,淨於佛土勸眾德本,亦無所望,是為五事。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第四住者,當行十法終不為舍。何謂為十?不舍閑居,志在少求,而知止足,不離宴坐,不毀禁戒,不厭受欲,不止滅度,一切所有施而不惜,而不怯弱,於諸所有而無所慕,是為十事。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第五住者,當棄八事。何謂為八?棄捐家居,離比丘尼,舍棄種性,不貪功德,舍於睡臥,離於瞋爭,不自稱譽,不毀他人,是為八事。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第六住者,以具六法。何謂為六?謂六波羅蜜,不為六法,不求聲聞,無緣覺想,不念於小,見貧乞者心色和悅,有所施與不以憂戚心不懷恨,是為六事。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第七住者,為以離二十法。何謂二十?無所受,無吾我,不計人,不有命,不念壽,不念常,不著斷滅,無諸想著,離因緣見,不倚諸陰,不慕諸種,舍於諸種,舍於諸入,無三界想,不著於佛,不著於法,不著聖眾,護禁舍見,不倚念空,舍諸邪見無所染污,是為二十事。當復具足二十法事。何謂二十?曉了於空,不證無相,惠無所願,淨於三場,愍哀眾生,不見眾生,無所輕慢,等觀諸法,體解法義,無所分別,曉了真正,亦無所著,無從生忍,講說一品,滅除眾想,棄捐塵勞,寂然離邪,其心調定,不離智慧,無有卒暴,是為二十。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第八住者,以為具足四法。何謂為四?入眾生心神通自樂,現諸佛土隨所觀察,具成己土稽首諸佛,以真諦觀諸佛之身,是為四法。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第九住者,當復具足四法。何謂為四?曉了諸根成諸佛土,慇勤奉修於幻三昧,順化眾生令其造德本處於淳淑,為眾示現具足之身為說道義,是為四事。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第十住者,於十二事悉具足。何謂十二?為無量處而設擁護,隨眾所願各令得所,口所演說,諸天、龍神、揵沓和、阿須倫、迦樓羅、真陀羅、摩烋勒,聞其音各各解了,辯才如是,胞胎眾事,種姓尊貴,所生之處,眷屬國土,棄國捐家,詣於佛樹,清淨具足,一切名德皆為備悉,是為十二。

「復次,須菩提,第十菩薩摩訶薩者,即謂是佛。」

須菩提白佛言:「何謂菩薩遵修志性?」

佛言:「所作德本心皆勸助薩芸若慧故。

「何謂菩薩等心?一切志薩芸若,行四等心慈悲喜護故。

「何謂菩薩為佈施業?施於一切無所想念故。

「何謂菩薩結善知識?勸化一切令立正道,稽首問信恭敬尊長故。

「何謂菩薩具足求法?諸所求法心常在於薩芸若慧,而不墮落聲聞、辟支佛地故。

「何謂菩薩慇勤出家?所生之處,世世舍業,無所毀壞,隨怛薩阿竭教,其出家者修無上行故。

「何謂菩薩遵求佛身?若見佛形其心未曾離佛,爾乃至於薩芸若慧故。

「何謂菩薩開闡諸法?假使菩薩現在見佛若般泥洹,而為眾生講說經法,初語亦善,中語亦善,竟語亦善,其義備悉微妙,具足清淨之行,及十二部經,聞經、德經、聽經、分別經、示現經、譬喻經、所說經、所生經、方等經、未曾有經、章句經、所行經,是為菩薩十二部經開闡諸法。

「何謂菩薩棄捐憍慢心?未曾懷自大,終不生小姓家故。

「何謂菩薩所言至誠?若有所說,言行相副故。」

佛語須菩提:「是為菩薩摩訶薩行第一住奉行十事。」

須菩提白佛言:「何謂菩薩戒品清淨?」

佛言:「心不念求聲聞、辟支佛乘,亦不毀訾於諸菩薩,若犯戒者而以勸喻令不墮壍故。

「何謂菩薩而有反覆知報恩者?設使菩薩行菩薩道時,若施少者不以廢忘,何況於多!

「何謂菩薩住於忍力?常於眾生無有亂心,志不懷害故。

「何謂菩薩心色和悅?念化眾生不違正行故。

「何謂菩薩不舍眾生?能救濟護一切人故。

「何謂菩薩近於大悲?假使菩薩行道之時,心自念言:‘因一切人故,恆河沙劫在於地獄,若見拷楚終不懈怠,當令彼人成於佛乘以得滅度。’如是比類一切眾生,其心自勸微妙如是。

「何謂菩薩受尊長教?其有出家,若見師父視之如佛。

「何謂菩薩求波羅蜜?若使菩薩不志餘業,不念他法,無所輕慢求無極故。

「何謂菩薩博聞無厭?諸佛天中天,所可言說於此所講,及十方佛口所演說,悉奉受持故。

「何謂菩薩所說法施無衣食想?以此法施,心念如是,不想佛道故。

「何謂菩薩淨於佛土?所植德本皆以勸助嚴淨佛土故。

「何謂菩薩不厭生死?常欲具足一切功德,成就善本開化眾生,淨於佛土未曾懈惓,至令具足薩芸若慧故。

「何謂菩薩而知慚愧?常無聲聞、辟支佛心故。

「何謂菩薩不舍閑居?不入聲聞、辟支佛地故。

「何謂菩薩志在少求?行菩薩道無所貪慕,志在佛道故。

「何謂菩薩而知止足?用成薩芸若故。

「何謂菩薩不舍節限?謂能分別曉深法故。

「何謂菩薩不舍學戒?所持禁戒而不放逸故。

「何謂菩薩不厭受欲?其心未曾起貪慾故。

「何謂菩薩心不滅度?於一切法而無所行故。

「何謂菩薩一切所有能以佈施而悉將護?內外諸法無所貪故。

「何謂菩薩志不怯弱?心未曾發而為二識故。

「何謂菩薩觀諸所有而無所貪?於諸萬物無所念故。

「何謂菩薩棄國捐家?從一佛國復游一國,所生之處除其鬚髮而被袈裟,現作沙門故。

「何謂菩薩舍比丘尼?彈指之頃不與從事,於彼因緣心無所起故。

「何謂菩薩舍棄種姓?菩薩當念,令眾生處在安隱以自然安,若使見者終不起嫉心故。

「何謂菩薩棄捐眾貪及與睡臥?假使菩薩所在眾會,若有興發聲聞、辟支佛心者,不當於彼與從事故。

「何謂菩薩離瞋恚?不從恨怒危害之心,無斗訟意,無所爭故。

「何謂菩薩不自稱譽?不見內法,無所觀故。

「何謂菩薩不毀他人?於外一切無所見故。

「何謂菩薩棄於十惡?習賢聖道,為上行,淨身口意故。

「何謂菩薩棄捐憍慢?如是所行不見諸法而有慢故。

「何謂菩薩舍於自大?所行不見形貌及與所有故。

「何謂菩薩離於顛倒?察諸所有而不可得故。

「何謂菩薩棄淫怒癡?永不睹見淫怒癡垢之所在故。

「何謂菩薩具足六法?第六住者當具六法。何謂為六?謂六波羅蜜當具足之。云何具足六波羅蜜?住六波羅蜜則能超越聲聞、辟支佛故。

「何謂菩薩不起聲聞、辟支佛心?此等所行不應為道,行小乘者不順佛道,若見乞求者則懷怯弱,行菩薩者當舍離之,心無憂戚。所以者何?斯等所行為不入道,從初發意常行佈施心不忘舍故。

「何謂菩薩不自貪身?所以爾者,推求本末無有吾我,計人壽命亦復如是。所以者何?諦觀察之心無所有故。

「何謂菩薩不墮滅見?所以爾者,一切諸法心無所斷,本末不起,一切諸法亦無所生故。

「何謂菩薩不計有常?所以爾者,假使諸法悉無所起,則無有常故。

「何謂菩薩不為想著?所以爾者,如是計之,無有塵勞,無因緣見;所以爾者,彼所見者,不見諸見故。

「何謂菩薩不倚名色?所以爾者,一切有所為無所有故。

「何謂菩薩不著諸陰?不倚諸種,不慕諸入,所以爾者,如是行者悉為自怨而無所有,以是故,不當倚著陰、種、諸入故。

「何謂菩薩不倚三界?其三界者自然無形,雖在三界而無所倚故。

「何謂菩薩不處所有?不以剋期而為虛空,一切所有悉無所有故。

「何謂菩薩見佛不著?不以倚見為見諸佛故。

「何謂菩薩不爭於空?一切諸法悉為空,無空,不亂空,無所爭故。

「何謂菩薩具足於空?身相虛空則為菩薩,具足於空故。

「何謂菩薩不證無相?於一切相而無所念故。

「何謂菩薩志無願慧?而於三界皆無所行故。

「何謂菩薩淨於三場?便能具足十善德故。

「何謂菩薩愍哀?一切眾生之類便能行德,無極大哀故。

「何謂菩薩不慢眾生?而欲具足佛土故。

「何謂菩薩等觀諸法?察於諸法無高無下故。

「何謂菩薩諦觀道地?於一切法而無所習、無所動轉故。

「何謂菩薩無從生忍?一切諸法悉無所起,亦無所滅,忍無所有故。

「何謂菩薩無所生慧?其於名色慧無所起故。

「何謂菩薩說於一品?不行二事故。

「何謂菩薩不念諸念?於一切法而無所念故。

「何謂菩薩棄捐諸見?能舍離聲聞、辟支佛地故。

「何謂菩薩滅除塵勞?一切諸漏所習止處欲垢悉斷故。

「何謂菩薩寂離見地?謂能逮成薩芸若慧故。

「何謂心調?於三界無所患難故。

「何謂心寂?能御六根故。

「何謂菩薩不舍智慧?謂能逮得明眼故。

「何謂菩薩無有卒暴?觀於六入無染著故。

「何謂菩薩心有所入?則以一心普見一切眾生之念故。

「何謂菩薩神通自娛?則以神通而自娛樂,從一佛國復至一國,所游之處無佛土想故。

「何謂菩薩見諸佛國?住此佛國則見十方無量佛國,於諸佛國亦無所著故。

「何謂菩薩如所觀察?見諸佛國具足嚴淨,三千世界所游之處,輒為轉輪聖王故。

「何謂菩薩稽首諸佛供事歸念?一切經法分別義趣故。

「何謂菩薩而常審諦觀諸佛身?以真正見諸佛則為法身故。

「何謂菩薩曉了諸根?若能住於怛薩阿竭十種力者,則能曉了一切眾生諸根本故。

「何謂菩薩佛土清淨?人民清淨是則名曰佛土清淨故。

「何謂菩薩如幻三昧?住此三昧,菩薩則能變現一切無所不入,心無所處故。

「何謂菩薩而等三昧?菩薩於諸三昧無所希望故。

「何謂菩薩能教眾生?所造德本各隨其行而開化,菩薩摩訶薩則以至誠而護己身,隨其眾生而開度之。

「何謂菩薩至誠?自然有所勸發,欲以度脫一切眾生故。

「何謂菩薩如其志願必能得之?菩薩常具足六波羅蜜故。

「何謂菩薩所演出音,諸天、龍神及揵沓和,聞其音者各得解了而順化之?用有大哀普等音故。

「何謂菩薩入於胞胎?菩薩摩訶薩世世所生,諸無所生故。

「何謂菩薩在於尊貴?菩薩所生在諸種姓則能化之故。

「何謂菩薩所生具足?假使菩薩在君子種,在梵志種,在居士種,則能勸化故。

「何謂菩薩在於尊姓?諸以過去眾菩薩性等無差別故。

「何謂菩薩眷屬具足?菩薩所從諸眷屬侍使無所乏故。

「何謂菩薩土地嚴淨?始生之時,光明照曜無數世界,其蒙光者皆得安隱故。

「何謂菩薩棄國捐家?菩薩摩訶薩舍家學道時,化無央數億百千人而與從俱,能令眾生立於三乘故。

「何謂菩薩詣諸佛樹?其樹則為根、莖、枝、葉、華、實,皆為七寶紫磨金色,照於十方無數佛土悉為大明,是為菩薩詣佛樹嚴淨。

「何謂菩薩一切名德而悉具足?設使菩薩人清淨者,則佛國淨,是為菩薩名德具足。

「何謂菩薩住十道地成為如來?菩薩摩訶薩具足六波羅蜜、十力無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得薩芸若慧,斷除塵勞,無所掛礙,是為菩薩住十道地成為如來。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漚和拘舍羅,行六波羅蜜、意止、意斷、神足、根、力、七覺、八道、三十七品、十力無畏、四分別辯、十八不共諸佛之法,寂然離見現入種性八等之地、若有所處離欲之地、所作辦地,離於聲聞辟支佛地、菩薩之地,是為菩薩摩訶薩入第九住於佛地,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十行住,是為菩薩摩訶薩三拔致。」


上篇: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下篇:道行般若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般若部目錄

佛說盂蘭盆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

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在王舍城靈鷲...

右繞佛塔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及...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 大般...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隋大業年中三藏笈多譯 歸命一切...

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

金剛經持驗記

念經儀式 若有人受持金剛經者。先須淨手焚香開卷。至...

放光般若經

放光般若經卷第一 西晉于闐國三藏無羅叉奉 詔譯 摩訶...

聖八千頌般若波羅蜜多一百八名真實圓義陀羅尼經

聖八千頌般若波羅蜜多一百八名真實圓義陀羅尼經 西天...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隋大業年中三藏笈多譯 歸命一切...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大唐新翻護國仁王般若經序 代宗皇帝製 皇矣至覺,子於...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序 御製 大朴既散,有為遂作。名...

別譯雜阿含經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一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初誦第一 (一...

【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讚

普賢菩薩行願讚...

教觀綱宗

教觀綱宗 (原名一代時教權實綱要圖。長幅難看。今添四...

佛說為阿支羅迦葉自化作苦經

佛為阿支羅迦葉自化作苦經 失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

【註音版】藥師佛聖誕祝儀

本祝儀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上 蕭齊沙門釋曇景譯 如是我聞:...

淨土五經日誦集要(淨宗早晚課)

序 諸佛如來出興於世,唯欲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淨...

大魚事經

佛說大魚事經 東晉天竺三藏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腹中女聽經

佛說腹中女聽經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佛在羅閱祇,與...

【佛教詞典】伽耶城

(地名)西域記八曰:渡尼連禪河至伽耶城,甚險固,少...

【佛教詞典】受具戒遮事雜相

亦名:遮事雜相、輕遮雜相 子題:遮事眼根二十三、遮事...

寺院「齋天」有何含義

齋天又名供天,是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師依《金光明經》編...

學佛人不應偏重求知,而忽略力行

普通人研究佛教,多偏重求知,忽略了力行,這也是眾生...

妙蓮老和尚《念彌陀聖號的利益》

一句彌陀具足無量光壽 為什麼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呢?小...

佛滅後有五法能令正法久住

【原文】 《善見》云:佛語阿難:我滅度後,有五種法,...

心隨境轉,心也跟著生滅

隨著我們佛法修學時間的增長,我們整個修學的功夫也應...

痛了,你自然就會放下

一個苦者找到一個和尚傾訴他的心事。 他說:我放不下...

少了這兩塊基石,一切道德理論都流於空談

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愈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

早晨第一杯水該怎麼喝

健康的肌體必須保持水分的平衡,人在一天中應該飲用7...

金剛經感應錄:降伏湖神的經師

晉朝時,揚州江畔有一座亭湖神廟,傳說湖神非常嚴峻凶...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經文: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

聖嚴法師:奉獻工作也是菩薩精神

俗話說:「開門七件事」,人沒有錢不能生活,工作所得...

父親臨終的慘狀讓我深信因果

我叫李小英,今年27歲,父親李明裕,祖父李根陽。家住...

【視頻】《大雲輪請雨經》女聲讀誦

《大雲輪請雨經》女聲讀誦

【視頻】大方廣佛華嚴經(靈鷲山僧眾唱誦)

大方廣佛華嚴經(靈鷲山僧眾唱誦)